古典的抒情诗歌欣赏(共7篇)
1.古典的抒情诗歌欣赏 篇一
用古典诗歌的眼光教古典诗歌
关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有些迷茫,古典诗词的字、词、句有些枯燥,学生不喜欢,那到底该怎么上呢?参加了《广东省中学古典诗歌优质课观摩》活动,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既然是古典诗歌,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古典诗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古典文论中,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下面我从言、象、意三个方面阐述我的想法。
一、言
言者,即指诗歌的物质载体。在古典诗歌中,就是以其严谨的格律表现出的和谐的音韵感。对诗歌音韵美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实现。《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段话告诉我们,诗是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来说话的,所以对文采斐然、意象斑斓、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朗读成颂,让学生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它的意境。而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缺乏必要感知情况下急急进入诗歌鉴赏,是一种破坏的行为。
如何诵读呢?诵读不是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问题。诵读是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方式,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要“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要“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地诵读;“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地诵读。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做什么呢?
1.要广泛浏览资料,读出诗的精气神来,进而体验诵读中的种种甘苦滋味。
例如教学王崧舟的《长相思》。
上片,词境壮观辽阔而兼及凄怨苍凉。“山一程,水一程,”要读得低沉切实、绵亘起伏。“山一程”慢慢地扬读,“水一程”慢慢地抑读,两句之间不能换气,营造一种“行行复行行”的回环复沓之韵,诵读的时候保持一种慢速的平直调,由听觉而产生一种渐行渐远、关山万重的视像,进而体味天涯行役的枯寂和苍凉。
这一朗诵读法的确定不是百度了几篇教案而得之,而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查大家对《长相思》的鉴赏,查《全清史》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查纳兰性德的《纳兰词》去寻找纳兰性德的生命痕迹„„在掌握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读法。
2.诵读指导。在教师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应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要求读出语气、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的层次变化。读古典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不宜低声轻读。响亮而又富有表情的诵读不仅可以判断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得当,还有助于体会句子的语气,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要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首先要将其置于节奏的正确诵读中。
二、象
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特定产物,也是情感的外在形态,它是由客观外在的具体形态与作者内在情感合为一体的特定艺术形象。
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想我们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直观的象和象外之象。
1.直观的象
象,只存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中,对诗的意解只能接受诗的语言暗示,用情绪去揣摩诗意,要让学生去意会,而非“解释”。意会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的情感色彩,用维柯的话说叫“诗性逻辑”,用卡西卡的话说叫“隐喻思维”。“意会”是种比言传更求真、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感和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
那么如何抓意会呢?因为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而这些语言符号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符号,将符号转化成语言后,它会在孩子们脑中形成一种象。所以要想抓意会,就要将语言文字放大,做细,还原成一定的象,去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看到文字背后不曾言说的画面。
例如《长相思》中“故园无此声”一句。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故园无此声”,那么故园有什么呢?让我们用想象的眼睛细细观察纳兰的故园。也许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在郊外,在青青的原野上,纳兰和孩子们一起牵着风筝欢快地跑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纷纷展开想象,看到了纳兰故园的温馨。
又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老师是这样引导的:高洁的诗人衣着粗布长衫,闲适地踱着步子,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在小路的一侧是小灌木或竹枝编的篱笆,其脚下是开得正盛却并不茂密的菊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在诗人前方不远处的就是白云萦绕、悠然隐约的南山了!
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如此一来,抽象的文字符号,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成了一个一个具体可感的象。
2.象外之象
要引导学生领会好象,还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能够知人论世,能用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视野去解读文本,挖掘诗歌中隐藏的文化意象。
例如,陶渊明诗歌里的飞鸟意象,是自由自在的飞鸟还巢的意象表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或许曾受羁绊,而现在自由往返于自然的鸟儿。《归去来兮辞》云“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更是给了这个“自由”意象以明晰的确证。因为这几句诗所想要表达的是陶渊明归田后游迹于山水,寄情于自然的情趣。诗人这时已退出了官场,归田于彭泽,他自由了,此时的他正手持荷杖,四处漫游,以松懈身心,他时而抬头远望,云彩似有意而无心地从山那头飘出,时而又伫立神思,小鸟们飞累了正要结伴返巢。正凝神间,这些夕阳中徘徊飞来的鸟儿,仿佛已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陶渊明正是从大自然这一派自由适性的景象中关照自己悠游自在的归田意趣。
再如“春风”一词。“春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意象,有着它自己的潜台词。“春风”在很多时候指的是“皇恩浩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有春风的吹拂,有春风的温暖,有春风的呵护,杨贵妃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倾国。这里的“春风”实际上指的是“皇帝的宠爱”。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为什么高兴?为什么得意?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谁给提的名?皇帝。这里的“春风”也是写“皇恩浩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这里是王安石第二次受重用,进京主持变法,又一次受到重用。这里的“春风”也指“皇恩浩荡”。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每一个意象后,都有它所承载的情语。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增强底蕴,读懂这象外之象的潜台词。
三、意
意即意境,是诗人所创作的作品中,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生活图景,与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相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以及与之所触发的无限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与积累。这是学习一首诗歌的最终目的,也是鉴赏诗歌的最高追求与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品味呢?古典文论认为“象生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组合意象,走入意境。一首诗歌,主要是依靠意象构成诗歌丰富的意蕴的。在意境的教学中,对单一意象的品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是要深入把握诗歌的意蕴,真正走入诗歌中的意境,则要通过对意象群的整体品悟。因为由单一意象组合起来的意象群,不是纯粹简单的叠加,它在组合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意义,从而对帮助学生走入意境,感受诗歌中意境美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诗歌《鹿柴》时,诗歌中出现了空山、人、深林以及青苔这些物象,如果对其单独进行品味,也就只能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单一物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物象还原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就能让学生走入意境,感受诗人以动衬静创造出来的幽静空寂的美好意境。
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尝试从古人写文的角度――言、象、意去解读,引导学生以此为角度去领悟古典诗歌的内涵之美,让学生明白要用古典诗歌的眼光去学习古典诗歌。
2.古典的抒情诗歌欣赏 篇二
一、韵化、舞蹈化宾白的戏曲抒情表征
根据承袭宋元说唱文学的传统, 宾白的叙事成分较突出, 其与曲相较而言, 曲便于抒情 , 白长于叙事, 二者皆有侧重点。宾白包括散语宾白以及韵语宾白 , 然而韵语宾白大部分以诗词方式出现, 这就表现了古典戏曲中韵化、舞蹈化宾白及科介的抒情表征。不管剧中人物扮演哪种角色 , 只要上场就会有台词。然而在剧中无论是叙述性宾白还是对话性宾白 , 都夹杂着韵语和诗词, 虽然此举可能会打断故事情节的流畅性 , 但也正是中国抒情性传统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反照 , 它可以增强作品的诗化与雅化成分 , 体现作家和剧中人物情感的抒发。在《孟美女哭长城》中生动形象的戏剧人物形象, 直观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 同时也反应了当代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暴政的决心, 歌颂了孟姜女的坚贞, 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追求。长城是封建统治的代表, 反映的是苛政对穷苦百姓的压榨和束缚, 是对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将其结合戏剧的形象舞台动作, 具体生动的勾画出当代黎明百姓的真实生活的场景, 直观明了的抒发当代人们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以及表明和黑暗社会作斗争的决心。
中国古典戏曲公开承认其对戏曲舞台的虚构 , 不排斥、不剥夺弱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反而为那些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期望的弱者, 提供了相应的思想认知, 使人们在观赏戏剧艺术中获得更宽广的思想认知, 自由自在的虚拟舞台表演, 以形传神, 真实地抒发人们的情感。
二、诗化意境的戏曲抒情表征
诗歌和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 但是中国古典戏曲和其有着紧密的联系, 戏曲的发展与歌赋的选择是不能够分开的。中国的古典戏曲是以抒情为主, 叙述相对较弱, 而诗歌缺失注重情感的抒发。这就为人们站在诗歌的角度分析观看戏曲的角度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使得中国文学艺术具有诗歌方面的情感抒发形式。古代的艺术方式不限于现代艺术, 如,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小说等等, 都存在诗歌的情感发展趋势。因此, 曲词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延续着诗歌的传统抒情方式, 使其与戏曲有机结合, 发扬中国古典戏曲传统的抒情精神。
中国古典戏曲采用环境以及人物情感有机结合的手段, 通过戏曲演员虚构的表演以及歌颂, 勾画出相应的舞台环境, 让人们真正领悟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实现人们在观看戏曲的同时融入情景的效果。所以说, 诗化的意境是中国古典戏曲曲词抒情表征的重要内容, 戏曲中用诗歌的语言, 形象生动的刻画剧中人物, 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人物情感凭借诗歌的形式转化成具体可感的舞台形象以及简单明了的概括其深邃的意境。
三、幻想、真实的戏曲抒情表征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的是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审美观的角度上强调写意性和主观性抒情性。戏曲创作者通过观察人们的爱恨情仇、是非观念以及真实情感的表达, 将实际生活以戏曲的形式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 使其成为人们对社会以及国家政治制度不满的情感的抒发的纽带, 所以, 有时为了对不同人物性格的塑造或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趋势, 虚构或者构造离奇幻想的情节, 以扩大化的表达人们事物的内心的真实想法。京剧《烧濮阳》剧中曹操的扮演人员利用其角色的特点, 演员从舞台前到舞台后, 再从舞台后到舞台前, 连续循环的舞台动作, 不仅把现有的舞台空间扩大了, 还给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 使观众真切的认识到曹操在战争环境中的处境。戏曲正是以这种浓厚的主观表达手法表达其强烈的情感, 驱逐人们心中对战争的痛恨, 对和平的向往。
戏曲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 其从审美的观点出发, 戏曲的语言淳朴、格调响亮, 它要求直接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字字句句出自肺腑, 要求戏曲要具有新颖脱俗的创新性, 要能在其平凡中崛起,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戏曲抒情表征重要的一面。总体来说中国古典戏曲构造的奇幻情节是随处可见的, 人们会为之所感、所哭、所动、所喜、所悲, 通过戏曲的分析观看, 真实了解到社会的光明以及黑暗的方面, 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想。
总而言之, 中国古典戏剧即是叙物的词, 又是抒情的诗, 它在抒情方面较为擅长, 但在叙事方面就略显不足。因而, 中国古典戏剧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比较注重抒发感情的诗词, 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 在戏剧的舞台上通过将其生活形态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 感染着观众, 让观众感动所感、悲伤所悲、开心所喜、哭泣所哭, 真正是观众身临其竟般,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郑泽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性[J].青年文学家, 2011, 12 (10) :241-242.
3.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篇三
【关键词】诗言志 抒情言志 形象 艺术手法
在《毛诗·大 序》中,对于诗歌的写作目的与动机,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言志。然而是他的内心产生激荡,并有所感悟的情感是诗人作诗的动机。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开始就与抒情言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偏重抒情写意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与西方文学中的诗歌相比,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西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别。欧洲最早的诗歌是史诗。史诗作为叙事诗,它本身便是神话艺术化的产物。马克思曾谈到古希腊神话正是荷马史诗产生的摇篮。荷马史诗一方面以古希腊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远征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战争作为素材,另一方面又大量融进神话的因素,表现战争中的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面对自然所焕发的巨大的生命力。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对象,从而表现出西方民族的人生理想。而且它还影响到其后欧洲各国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从表现巨大的外部冲突的英雄史诗发展为揭示人内心冲突的人的史诗。
二、 抒情写意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既然重抒情,不重模仿,就使它对事物的描写一般不采取工笔细描、追求逼真的写实方法,而是多采取简略点染、追求神似的写意方法。当然,抒情写意也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但具体形象一旦与感情相结合,就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成了非写实的写意。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诗歌《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形象与抒情言志的关系上来归纳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情意的表达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具体可感的形象与情志的结合才实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三、 抒情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 加强了作品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它使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在作品中得到了自由展现,这正表现了文学的本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思维和有感情。人的思维能力使之认识到自我与环境的区别和对立,并力求改造环境,超越环境的制约,进入一个无限制的自由天地。但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出新的物质存在,然而任何新的物质存在都有其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所以人类始终未能超越环境束缚;新物质的创造只是更多地满足了人的动物性生理需要,却未能使精神获得彻底自由。而只有在文学艺术中,人才能让感情自由驰骋,照主观愿望自由地创造出不受任何限制的新天地。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表明,它正抓住了诗歌的本质。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感为基调,以具体动人的形象为载体,以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辉煌,这与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是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叶嘉莹. 好诗共欣赏. 中华书局,2007.
[3]王国维. 人间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2.
4.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篇四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写量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1】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____,“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__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答案】
(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方法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案】(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人意好”(“好“意好”);(2)示例:“乱”。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方法总结】品味炼字题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例3】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尘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
【答案】
画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方法总结】技巧分析题型,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5.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篇五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
《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
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三>诗歌发展脉络及代表诗词人、代表作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1、《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大概500年间的诗作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表达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2、《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是代表作。
3、“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北朝乐府民歌)
4、《古诗十九首》(萧统编的《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五言之冠冕”
5、唐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①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唐代三大诗人 李白:想象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迈飘逸,表达了反抗传统秩序、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结构又富于变化,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高度概括又想象生动地反映现实。《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事而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
③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山水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情意。《春晓》写春晓之景,抒早春之情。
④边塞诗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 王昌龄《从军行》《出塞》
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宋词
①婉约派:婉转柔美。题材大多是男女恋情、离愁别绪或伤感悲秋、浅斟低唱。代表人物:秦观、李清照、晏殊、柳永等。
柳永:北宋著名词作家。北宋第一专业词人,精通音律,熟悉民间乐曲,词作内容以抒发漂泊江湖、羁旅失意的情怀和描写歌楼舞妓都市生活为主,语言通俗、音律委婉。《雨霖铃》 李清照:南宋,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白清丽。前期的词以描写少女少妇的爱情为主要题材,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语言明白自然,形象鲜明;南渡以后,国家的不幸,丈夫的逝世给她的词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漱玉词》
②豪放派:风格豪迈奔放,内容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拓了词的境界,代表人物: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等。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较全面的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生活,特别是表达了渴望恢复国家统一和祖国必胜的信念,性格雄浑豪迈,凝重沉郁,还有些写景抒情诗清新婉丽、明朗晓畅。他的词突破了婉约派的束缚,抒发了悲凉的爱国情思《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等。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了对南宋朝廷屈辱为安的不满和壮志未酬的忧愤,格调昂扬、热情奔放。而一些描写农村风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则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
四、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例析:
秋夜 宋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然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2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2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凄凉,锦衾单薄,使人夜里难眠。2句细节描写—动作场景——频剪灯花,她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本是酣然入眠,而她却独剪红烛,这就表现了使人难换的寂寞孤苦与愁苦。
三、四句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呢。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洁月光,婆娑的梧桐树叶影,但是那床还是一片凉,有谁送来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和首句中的“清”,不仅再次渲染出天气的凉,更是烘托出心境的孤寂和凄凉。结构:室内→室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明月,四野空明。诗人暂时解脱,而望月怀人,新潮又起,怎能释怀?
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人心境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和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心境。
一个“缺”字不仅写出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美,也暗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触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词很注重塑造形象,常以此来寄托情感,表达主旨。鉴赏古代诗词,首先要捕捉形象、认识形象,就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并理解表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古代词的形象主体主要由诗词中„人,事,景,物‟等组成,不过古诗词中的形象所指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意象是由客观的某些事象和物象的引发,在感知的基础上,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态度的影像,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
形象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具有特定寓意的音乐曲调。
形象方面的鉴赏术语: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峻峭、雄伟、意象、意境、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等。
答题步骤和要点:
1、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2、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古诗词的人物形象描写,不可能十分完美和细致,它往往会抓住人物的一个典型方面;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笑容、一个神态、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细节等。通过简练的笔法,精确的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显示诗词的主旨。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3)、周围环境的描写(时间、地点、季节、地域、环境等)
(4)、具体景物的描写
(三)人物形象包括:(1)自我形象,(2)他人形象,(3)人、我形象
1、自我形象:例1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神态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2、他人形象:例②读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神态上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语言上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3、人、我形象:例③下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 物 形象 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
诗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将景与人物融为一体: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斜漏出来。灯光之下,诗人日夜思念的亲人正一针一线缝补衣裳,诗人那怀乡思归的心情和家中亲人思念游子的关切之情,正从这幅画面的想象刻画中流溢出来。
二.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二)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只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自然属性)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意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属性)
(三)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雨雪风霜,日月星辰等等,一旦写进诗词的意境之中,就渗透着诗人的主观色彩,包含着诗人的意向和情绪,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
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构成一幅幽清、明净、甜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塑造这些景物时,一般都注重了景物的色彩、强度、指向的描写,甚至运用动与静、虚与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1.景物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采莲曲》
冷色—-低沉冷峻.孤寂凄凉的心境。柳宗元《江雪》
2.景物的指向性和强度大小不同,往往反映了诗词的情感基调风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常见的意象
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怡情、表意,抒怀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喻自己备受摧残、命运坎坷。但终守节而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毛泽东“待…..她在从中笑”
松—-傲霜斗雪。李“愿君学长松,填句作桃李”
竹---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 莲---不同流合污
菊花---坚强品格.清高气质 梧桐---凄凉悲伤 寒蝉---悲凉 杜鹃鸟---凄凉哀伤
写送别离愁类:折柳、阳关、长亭、惆波
写羁旅愁绪类: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闻笛、浮云
写相思情怀类:登楼、依栏、挽衣、流萤、鸳鸯
写战乱戌边类:烽火(烟)、狼烟、干戈、天狼、墨河、塞外、玉关
三、赏析事物形象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试分析该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营造了一种明丽热烈的意境,以乐景反衬离别时的怅惘空虚之情。后两句写暮色苍茫黯淡,风雨迷蒙凄清,营造了黯淡迷茫的意境,以哀景正衬离情。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情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的“契”合点
答题步骤与思路:
1、指出物象特征。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1)结合词语具体分析(2)把握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1)展示了早梅耐寒早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2)“寒”字点明生存条件恶劣;“迥”字表现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的品质。
(3)诗人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析: 石灰吟--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诗中的石灰象征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洁身自守的节操。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和坦荡胸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装人新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叹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缺漏”“寒枝”“冷洲”等,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其神态和心理。
闻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归去有期,所以古代诗歌往往借大雁归去有定期来抒发自己归家无期的乡愁。这两首诗都是写离愁的,借大雁寄寓自己浓浓的相思。
四.鉴赏具有特定寓意的曲调
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一些乐曲的名称,二每支乐曲一般都具有他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理解并把握它,对欣赏古诗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果知道“折柳”是一支曲名,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是一种习俗、场景、情绪,它几乎是离别的同义词,唤起你诸多相关记忆,这就是“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原因。
高适边塞诗《塞上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在这里将曲调名《梅花落》拆开,将声音转化为形象“梅花”,虚实相生。戍边的将士听到《梅花落》就会想到故乡的梅花,自然就会有思乡之情在里面。
3、4句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散落关山处处;其实,“梅花落”是笛子曲名,这里是说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音乐曲调多见诗词中的有:
折柳——乐府曲调之一,又叫“折杨柳”,多写离别伤怀之情。
后庭花——相传是南唐后主所制的乐曲。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之二)。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行路难——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出征》)。
黍离——表亡国之痛。
五.古诗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崔颢《长干曲》:“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生活灵活现。又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庸整纤纤手,露浓花廋,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着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折竹”细节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
3.对比衬托。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借春日之柳的繁盛,对比反衬出秋日之l柳的枯凋。春日越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情状、地点
六、技巧点拨
(一)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
(二)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鉴赏文学形象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
1.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6.古典诗歌教学的三重目标 篇六
但是, 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 教师们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诗歌鉴赏题来加强训练, 诗歌的教学演变成了教应试技巧和学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直接影响到诗歌教学目标的落实, 而且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 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得非常明确:“加强诗文的诵读, 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这三句话, 我们可以把第一句提炼为“诵读”, 把第二句提炼为“赏析”, 把第三句提炼为“审美”。这三句话也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诵读属于“知识能力”目标, 赏析要掌握过程和方法, 应归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审美自然而然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 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可以明确为“诵读”“赏析”“审美”三个层次。
一.基础目标:诵读
诵读, 通俗地说就是“读”和“背”, 这是诗歌学习的基础环节。
先说读。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 是因为它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的结合。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要把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赏析领域, 读是不可逾越的一关。古人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吗?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提出读诗之法要“复古”的意见, 认为不妨让学生适当地学一点“吟哦”之法, 是非常有道理的。
要朗读好一首诗, 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有对比, 有起伏, 有变化, 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以下内容:
一曰节奏。中国诗歌, 尤其是古典诗歌, 特别讲究节奏。一般来讲, 五言诗的朗读是按前二后三的节奏来停顿的, 如“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而七言诗多是按“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的, 像“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通过反复朗读, 力求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还可使学生从中领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二曰韵律。诵读时要有高低轻重音之别。轻重高低的标准要依据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要重读, 提高声调, 反之就轻读。当然, 语速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 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在反复的吟咏诵读之中, 学生会感悟到诗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曰情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 诵读时才能读出作品的激昂慷慨、深邃幽长、激烈飞扬、缠绵悱恻……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首先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再说背。中国古代教育特别重视“背”。古代的诸多先贤圣人, 都是从“背”开始而逐步登堂入室的。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 如果能对每一首诗做到熟读成诵, 学生就能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 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 背诵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诗作, 可逐步积累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 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不断转化为读、写的能力。
诵读古诗文无疑可使我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奠定精神的底子, 这才是新课标下古诗背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发展目标:赏析
古代诗歌教学, 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逐步提高对作品的赏析能力。诗歌的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指导, 要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来研究一首作品, 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整体认识, 培养鉴赏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 赏析诗歌的过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第一, 熟悉作者。这一步主要让学生掌握作者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 为赏析诗歌打下基础。
第二, 了解背景。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 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察, 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察, 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第三, 把握意象。意象是指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意象, 感悟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第四, 体味感情。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无论是悲伤痛苦还是快乐愉悦, 无论是惆怅茫然还是恬淡安祥, 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露, 是诗歌的主旨。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 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第五, 分析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第六, 明确特色。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 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第七, 注意炼字。古代文学史上, 有许多为人称道的炼字趣谈。“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便是古人炼字的形象写照。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 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 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以上所讲的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在不同的诗歌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进行有效的引导, 学生就会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而且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赏析古代诗歌, 理解其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养成爱读诗歌的好习惯。
三.终极目标:审美
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首先是对人精神意义的建构。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诗词的精神结构或意义形式相融, 让学生的精神跃入其中, 从而获得精神的增长。
鉴赏古诗词的过程, 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 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 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 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 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 使学生功利化, 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的人。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自然的美、情感的美、人性的美。感受古典诗词蕴含的美, 是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的特征, 始终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 同时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饱尝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快感。
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诗歌中丰富的人文性。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 诗人灿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风格异彩纷呈。中国的诗歌, 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 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 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 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 熏陶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性情, 净化人的心境, 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 深入地理解, 仔细地揣摩, 自如地运用, 自然会受到诗歌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影响。这样,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健康的审美情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等。
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拓展, 将学生的思绪导向历史、现实和人生, 唤醒这些青春少年们内心的美好情感, 激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诗情”这一教学过程是通向人文精神培养的桥梁。
7.鉴赏古典诗歌的途径 篇七
一、了解古典诗歌的类别
1.写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美好志向,或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秋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志不得伸的感情。
2.怀古咏志类。或缅怀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苦闷,或抒发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表达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送别诗。或表达依依惜别、旷达劝慰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是情人间眷恋缠绵之情。
4.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借重新打开信封的细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
5.山水田园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田园景象,表达归隐的闲适生活。
6.边塞征战类。或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马篇》。
另外,还有爱国诗、爱情诗、咏物诗、闺怨诗、哲理诗等。了解诗歌的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广泛、深刻。
二、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境遇、思想。如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时,遇赦返回江陵。《早发白帝城》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赦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又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历安史之乱,漂泊流离,生活困顿;目睹人民的痛苦,伤时感世,忧国忧民。《登高》《兵车行》等诗就反映了这些现象。
三、抓标题,读注释
标题是内容和主旨的体现,读标题往往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透露出全诗的感情基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知是写朋友间的离别。认真品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题目,便能明白孟浩然写此诗是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出仕为官。注释往往是命题人所给的答题暗示,万万不可忽视。
四、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有些诗句中有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是理解整个诗句的关键,应解释为“因为”。
受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限制,古典诗歌语句上有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的有词类活用、省略、倒装和互文等,要能够识别解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使动用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正常语序为:“神游(于)故国,应笑我多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诗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历多年的苦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光荣凯旋。
五、抓住诗眼,体味感情
所谓“诗眼”,即能够传达诗歌主旨的关键词、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通过它,就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中的“悲”字就是“诗眼”,它浇铸着诗人的复杂感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
六、了解常见的典实和意象
所谓典实,即诗歌里用到的历史事实和典故。应注意积累记忆一些常见的典实,了解其内容并揣摩作者所用典实的意图。从形式上看,有明用、暗用;从与内容的结合上看,分正用、反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为正用,王维《山居秋暝》里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为反用。了解典实,才能准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就人物而言,有:忧国忧民的形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求贤若渴的形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豪放洒脱的形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儿女情长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事物而言,有:表示离愁别恨的“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爱情的“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菊”“松”“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象征寂寞凄凉和愁思悲伤的“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比喻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的“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象征忧愁、悲哀思归的“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象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或借指传送书信使者的“鸿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但是,对意象的理解要防止绝对化,不可拘泥。如“梅”这一意象,在陆游和毛泽东词中是截然不同的。
【古典的抒情诗歌欣赏】推荐阅读:
古典诗歌和古典诗词06-17
古典诗歌欣赏08-23
古典诗歌10-21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09-08
古典爱情诗词名句欣赏09-30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10-18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课程09-20
九张机古典诗歌11-16
中国古典诗歌100首评析11-14
母亲的路抒情诗歌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