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共8篇)
1.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篇一
小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总结
一、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实践性。
本学期我们班开展了“我爱绿色世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回归自然,走进自然,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花草树木和庄稼。我以前在四至五年级开展过“2008—北京,我来了”长走活动,激励了学生学习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效果很不错。另外,在活动中还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组织了环保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每位同学手拿一个环保垃圾袋,捡起身边的垃圾,以自己的行动为社区、校园奉献一份力量,融入社会大家庭,做一名合格的小主人。
二、活动形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本次活动利用了我镇有的的植物园、林地及等,通过让学生走看、等亲身体验,使他们认识了大自然,体验了乡村的田园生活。活动中,要求学生认识5至6种花草树木,同时认识一些农作物,在终点处“2010——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横幅上签名。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们说一说自己认识的花草树木和农作物,并要求学生写出一篇优秀的游记,既是对话动的记录,也是对活动的总结。
三、时时处处注意安全,确保了活动的顺利的开展。
安全问题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活动开始前,我和跟班老师先到活动的地方踩点,制定翔实周到的的活动方案,并把各项要求明确规定:所有班委会成员分到了各个小组;年龄大的同学负责组织学生并在各重要的路口把关;班主任老师在出发前强调了组织纪律,提醒了学生做好外出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注意安全;跟班老师紧跟学生,协助了班主任老师开展活动。以上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保证了活动圆满的完成,活动结束时,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们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体验实践的机会。
2.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篇二
一、激发兴趣,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 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新奇之处, 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看科技录像, 去亲子制作图片并进行展览; 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有关科技的课外活动; 听科普知识讲座和广播讲述科学家的发明故事; 读科普文章和生活小妙招、小窍门。 讲最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和对科技活动看后的感受。 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有效引导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做科学的主人。 总之, 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巧妙、有效的引导。 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要加强额外的辅导,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激情。 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 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 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 不轻率下断语, 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 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 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个性。
二、感受乐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选题, 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感兴趣事物或现象着手, 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 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 易于活动的开展。 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 感受乐趣。 在生活中, 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兴趣爱好;观察每种植物, 运用写作文的形式, 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亲自动手拼装一种玩具或制作一些手工作品, 可以将自己的创新作品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这些简单的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的乐趣, 使学生爱上创造,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 激发创造潜能。
三、创意活动, 展现科技创新特色
如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小发明特色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提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的事物和方法, 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
(一) 开展创意发明特色活动
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一是临摹仿效, 学习阅读科技作品的创意。把过去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 把前人的东西加以创新, 创作出新的作品。 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但不是空想, 让学生把自己的幻想和现实结合。 如读了一篇童话和绘本故事, 可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和绘制绘本。三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制作, 发明一种构想的作品。 在创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 在活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一种方法然后联想到另一种改进方法, 能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在发明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性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 开展实践活动, 对作品进行晒展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开展实践活动, 多多进行展示交流, 并针对某一主题开展一定范围内的竞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的平台,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成功体验。 如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 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 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多层面的交流以及不同作品的展示, 产生了科技创新的成功感, 激发了创造潜能。
总之,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是我们国家强盛壮大的根本动力, 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 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因。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摘要:随着科技知识, 国家经济信息化的日趋发达, 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适应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构建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创新教育,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 把握好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 全面带动小学生整体素质, 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探索
参考文献
[1]窦秀芹.开展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初探[J].天津科技, 2014 (5) .
[2]汪志平.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农村教育, 2009 (Z2) .
[3]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陈云, 申群友.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 (4) .
3.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技创新 实践活动 探索
在知识体系、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要想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现如今,国际竞争压力较大,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勇于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结合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农村小学的学生要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新奇之处,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看科技录像,去亲子制作图片并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有关科技的课外活动;听科普知识讲座和广播讲述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读科普文章和生活小妙招、小窍门。讲最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和对科技活动看后的感受。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引导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科学的主人。总之,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巧妙、有效的引导。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加强额外的辅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激情。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不轻率下断语,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二、感受乐趣,让学生乐于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感兴趣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易于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感受乐趣。在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兴趣爱好;观察每种植物,运用写作文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亲自动手拼装一种玩具或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可以将自己的创新作品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的乐趣,使学生爱上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激发创造潜能。
三、创意活动,展现科技创新特色
如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小发明特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
(一)开展创意发明特色活动
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一是临摹仿效,学习阅读科技作品的创意。把过去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把前人的东西加以创新,创作出新的作品。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不是空想,让学生把自己的幻想和现实结合。如读了一篇童话和绘本故事,可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和绘制绘本。三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发明一种构想的作品。在创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种方法然后联想到另一种改进方法,能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发明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性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对作品进行晒展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开展实践活动,多多进行展示交流,并针对某一主题开展一定范围内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的平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成功体验。如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多层面的交流以及不同作品的展示,产生了科技创新的成功感,激发了创造潜能。
总之,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强盛壮大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秀芹.开展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初探[J].天津科技,2014(5).
[2]汪志平.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9(Z2).
[3]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陈云,申群友.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4).
[4]赵家骥.提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4(10).
4.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篇四
[关键词]应用型;
学科竞赛;
开放性实验室;
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不强的深层次问题[1]。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目前,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而且还需要学校、学院等各方面大力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3]。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针对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都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学科活动,扩展专业视野,以达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如文献[5]以机器人比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6]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文献[7]基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探索了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8]依托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定竞赛题目及制定相关规则,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单独或以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竞赛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9]。在机械类专业性的学科竞赛中,如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会对学生提出如下一些要求[10]。1.应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方案具有创新性,具备独立完成一项科学(工程)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运用所学的原理、定理、定义、法则等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必要的时候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模拟仿真;3.了解所需器材的市场供应情况,应熟练使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和现代数控加工设备;
4.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习团队协作的方法,体会团队精神,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方式;5.熟悉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撰写技术总结报告、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加工工艺说明书等技术文档,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设计ppt、海报和视频等。从学科竞赛的设置及竞赛规则要求方面来看,将学科竞赛融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且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科竞赛引导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构建。通过第二课堂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基于本科四年课程体系的承接关系,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要求的专业基础素养和课程知识,我们构建了“分年级引导,各年级参与”和“双向选择,全程指导”的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即针对各类学科竞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年级进行引导和鼓励,由专任教师指导,一至四年级均对应相关的学科竞赛,如表1所示。(二)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其中课程实验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开设,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集中实践环节加大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即使这样,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平台仍然不能强有力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鉴于此,在课程实践体系的优化建设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中的学科竞赛活动的建设和开展,融合“课堂教学、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三)多学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备赛和科研训练提供了平台[11]。但是,学科竞赛的主题及要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变化的,有的学科竞赛涉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以开放性实验室支撑学科竞赛活动开展,促进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院与相关学院协同,建立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与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共享,以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括本学院建成的6个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室),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土建学院的相关开放性实验室和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含实验室见表2。
四、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
如表1所示,学生可在不同年级阶段选择参加各学科竞赛。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以本专业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情况及毕业设计质量情况来看培养效果。通过对学生普及学科竞赛内容及其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竞赛对其自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执行,统计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如图2所示。从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第九届学生报名人数几乎是第八届学生报名人数的一倍。另外通过分析报名学生所在的年级,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况的原因在于第七、第八届参赛报名是在比赛当年的前一年下半年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此时新生已入学,只有少数大一学生参加。第九届比赛在总结前面几届竞赛的情况后,将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时间提前了将近半年,以增加学生的备赛时间,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此时新生还未入学,故出现大一学生较多且大四学生较少的情况。到实际的比赛时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力仍然是二、三年级,这说明前述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建立是合理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是由于增加备赛时间的关系,需要调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引导主要参与年级为一、二、三年级。毕业设计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相对于课程设计其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2-13]。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毕业设计质量来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是合理的。本院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统计情况如图4所示。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获得优秀的学生中,71.42%的学生曾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得良好的成绩。从毕业设计环节的考核情况来看,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5.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篇五
学校开展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实践活动课程的创设不仅是课程结构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我们教师要以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实施者自居,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既体现课程目标和学校特色,又便于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活动。我校建校刚满十年,科技实践活动有一定经验但还需进行大胆探索。这次新课程改革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的信心,明确了科技活动的新目标和新导向,将科技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有趣的学习方式,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小制作、小宣传、小实验、小发明、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尽快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分高能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以科技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少,那么制作小玩具、小工艺品不失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方法。空瓶、碎布、硬纸壳、废纸、线团等都是制作的好材料,只要孩子喜欢,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科技小制作。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使大脑得到开发和锻炼,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与潜能的挖掘。我们也常常将“心灵”、“手巧”并称,那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儿童,往往能够形成聪慧的头脑,养成爱钻研的习惯。因此不难看出,培养一双巧手也就意味着提升了智慧。当你看到孩子把一个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一个浇花的喷壶,当你看到孩子们通过剪、刻、撕、拉、折、贴、翻等手法,将一些黑白或彩色的纸魔术般地变成了飞翔的小鸟、绽开的花朵、可爱的时装小人时,看到孩子们根据蔬菜的不同形状,通过自己动脑设计、观察分析、动手制作,将普普通通的马铃薯、芋艿、萝卜、茄子加工成可爱的小猪、机灵的小老鼠、可爱的小白兔时,你不得不惊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佩服他们超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以科普小宣传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科学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
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我们应经常在校内举行科普知识展览、科技知识讲座、科技知识竞赛,还应经常组织学生在家里或到社区进行科普小宣传。如在当前流行甲流期间,学校聘请医学专家就有关科学防治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然后要求学生将宣传资料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习,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恐慌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组织学生们上街向广大居民介绍水电常识和节约水电小窍门,介绍能源背景,宣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广泛传播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安全健康等理念,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让学生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构建和谐社会而尽绵薄之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以科学小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是孩子亲自参与做实验后得出来的结果,往往能加深孩子对各种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的领悟与理解,理解透彻,记忆牢靠,而且我认为引导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碰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的习惯,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享受自己寻找答案过程中的愉悦感。
小学生做科学实验的关键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包括必要的条件准备、研究的过程与步骤、即将采用的合适研究方法,并预设可能产生的研究成果等。小学生爱做又比较安全的科学小实验许许多多,有“豆子是怎样发芽的”、“音乐、盐水、温度对豆子发芽有影响吗”、“ “巧使黄豆浮起来”、“烧不坏的手帕”等等,学生爱做科学试验,不但能获得一些浅显的科技知识,还能培养科学志趣,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四、以科技小发明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
科技小发明就是指小学生通过认真参与家庭、社会劳动,发现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基本的科技创造知识和发明的基本技法,解决或改进这些问题。生活是科技创造发明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随时随地会发现一些自已认为是不顺心、不顺手的物品,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改进,使之顺心顺手而形成的方案,就是“科技小创意”。“小创意”就是不完善的小发明课题,经过设计后就可以进行作品(或模型)制作。上小发明指导课前几天,得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劳动,仔细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不方便、不顺手的地方,然后想办法加以改进。几天后,老师组织学生在课上交流观察和体验心得。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以撰写科技小论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科技小论文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总结,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操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规律、新理论、新假设等结论。为了撰写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学生们有的实地调查,有的上门采访,有的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科技小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科技实践活动的结晶。指导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数学、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点是实践 篇六
宁陵县孔集乡桑庄小学汪秋霞
内容摘要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能提高创新素质。
(三)注重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自主选择创新素质主动探究勇于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不断尝试和完善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需求。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呢?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保守观念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脱轨现实生活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实践能提高创新素质。
1.能丰富学生经验。
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并在开放的生活空间中,形成了对自己、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和体验。学生会时刻将自己融合在这种开发的情景之中,并在认识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感悟和创新,这种体验、感悟和创新是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
2.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课堂教学赋予学生的是一种“书本世界”、“知识道德”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实践则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反思自我,会与社会很多部门、很多人打交道。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会了交往;同时也学会了处理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地形成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在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能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明确活动主题,问题意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能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自我生活中的情景问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社会部门联系,如何制定一份问题解决的方案,创新能力提高很快。例如:我们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在此活动中,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的素质也逐步形成。
(三)注重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保证学生活动参与率。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不要随意点评学生的过失和缺点,因为他们热情很高,而且大都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如果教师经常事无巨细的指手画脚,招致学生反感,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激情。
2.营造合作和谐氛围。
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这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见解,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重视双方情感和谐交融。用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素质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3.注重深度实践。
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有些教师是为活动而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学
生只是一种零散的、情景化的、个别化的体验,这种低层面的实践,是无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只能事倍功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实践。要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互动,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真正去东脑、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品质。
4.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发展学生一切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越丰富,则思路越广阔。其次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质疑,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真正将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实践中。
5.注意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需要不断挑战自我局限,克服畏难情绪,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会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效果显著。教师要勇于尝试,不断反思和总结。我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语文课的特点,经常运用以下两种形式:
【1】,组织学社参观,访问。
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分享汉文化独特的文化情趣,有的同学结合汉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写了一些调研报告。实践、创新、合作、反思等综合能力逐步培养。
【2】,主题故事会、小论文评比、演讲比赛、创作演出情景剧,开设才艺展示课、建立小记者站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时开展实践活动不一定是统一、大型的,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一些个别分散的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坚持开展了“日行一善”等一些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接触和了解自然、社会,提高了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增强了观察、思考能力,培养了创新素质。
7.小学创新教育实践探索 篇七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探索
教育, 既可以培养创新人才, 也可以湮没创新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 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 毫无疑问, 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世纪小学生为己任, 积极探索并实施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 学生成绩的好与差, 完全以他们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为标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主要地位, 承担着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用, 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即可。创新教育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用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对某一个问题, 学生可以大胆想象,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析, 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全班同学进行思考, 通过全班同学的思考、分析和讨论, 最终得出答案。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产生超越现实的信心和勇气, 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上课时才不会不走神, 也不会和同学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 在课堂才会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对疑问部分主动探究, 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 才敢于在学习中大胆创新。
2.小学生好奇心重, 教师要对他们的“异想天开”、“怪想法”, 有意识地进行点拨, 鼓励他们克服各种挫折,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学生有了自信, 就会产生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尝试他人未想过、未做过之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发明家, 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
四、学好基础知识, 重视课外实践
创新需要学生首先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只有具有扎实、丰富的基础知识, 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运用创造性思维, 举一反三, 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 实现创新性发展。就好比工人建楼, 没有扎实的地基作为保障, 不但建不了很高, 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垮塌。教师还应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活动, 可以是创办小报、广播站, 也可以是充当小编辑、小记者, 还可以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 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求新的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以后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只有动起来, 才有可能创新。小学生的思维跳跃性大, 对于同一问题, 往往能从同的角度进行多种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进行积极引导和启发,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答案。同时,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书上或老师给出的答案, 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当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 十分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时, 大脑完全得到解放, 思维异常活跃, 想象力空前丰富, 诱发创造力。如《静夜思》一诗, 会有学生提出:“老师, 我们平常都说是看月亮, 从来没听过望月亮的, 我觉得是李白大诗人太想家的缘故, 才把‘看’用错成了‘望’字。”学生的这种大胆怀疑、不怕权威的精神就是创新的体现。
六、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育, 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 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生往往是看着会做, 真正做的时候却不知该从哪儿下手,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创新教育教学更注重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相比传统的演示性实验, 学生自己做, 印象会更深,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许多难以捉摸的目标, 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 教师要引导这些学生和其他有类似困惑的学生多多沟通和交流, 并鼓励他们经常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等多种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七、改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 通常偏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准确度方面,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 不但回答对某一问题。而且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讲评试卷时, 对具有创新性的答案要提出表扬,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 以后进一步加强。
总之, 小学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教学的有效实施, 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 对各个方面都加以重视。只有这样, 小学创新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白秀华.创新教育之我见—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N].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11)
[2]赵国清.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06)
8.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篇八
[关键词]团队;实践能力;科技竞赛;工程;核心力量;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48-02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具有怎样的工程意识。在部分同学比赛和练习的环境,组织更多同学去参观、观摩,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提高参与度,更好地发挥比赛在教学上的启发作用。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导向,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结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
3建立完善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机制
学院在贯彻执行学校创新活动的各项制度基础上,可以制订多项创新活动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也可以专门划拨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使学生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去参与创新实践。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实训中心,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设备,实现“产学研”的模式,大力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确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奖励办法。同时,对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考虑,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发放方面给予较大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教师指导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使科技竞赛活动更加丰富、质量更高。
三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路
当前,人类已进入多学科交融集成、团队协作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生的“链式”反应的“大科学”时代。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隔,这些变化也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也打破学科分割细密的状态。
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是要有一批精干敬业的教师,教师不限专业均能参与团队。因此,各系部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联系外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的能力和趣味相投原则,自由组合构建各类团队。一个团队由若干名教师和自愿参加的学生组成,推选其中1名为团队负责人。旨在组建多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协作队伍。一是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二是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四科技团队的管理与教学实践
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自发并不等于无序,学生的社团应归口于学院分团委管理,并按照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经过申请、审批的过程才能够成立。申请时必须附章程和主要组织机构的设置计划,必须有学院的老师做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实际上都为会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在招收新会员时要有笔试和面试两关,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符合要求才能被接收。社团成立以后实行年审制,每年必须向学院提交一次书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和人员名单。而组织机构换届、指导老师更换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到学院备案。学院对每年的所有文档进行档案化管理,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社团负责人的交流活动,沟通信息,提供方向性指导。
指导老师对学生科技团队的重视是科技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有两种方法在科研小组型团队的指导中很有推广价值。第一种方法是师生对接的模式,也就是相关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小组进行整合,把它整合为自己研究生团队的一个附加部分,以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作为科研小组的项目,通过推荐学生的形式实现“对接”。第二种方法是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直接对有潜力的学生团队进行指导,这种方法也有效地解决了年轻教师申请到项目无人完成的困境,一举两得。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科技团队进行培养和指导,可以鼓励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多出科研成果,多发表高水平论文。
总之,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2]姜芳,刘铁锋.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徐阿进,王晓蓬.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对策[J].教育评论,201l(6).
[4]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推荐阅读: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09-30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08-31
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1-17
小学生综合实践报告09-11
小学生学习实践心得11-06
小学生多彩实践活动11-09
科技改变生活小学生作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