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建设方案(通用8篇)
1.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篇一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总结
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我们车间安全员参加了潍坊瑞祥举办的培训班,经过一天的培训,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感触颇深,两个体系建设对于车间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车间决定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车间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对各风险点作出如下的处理措施:
1、确定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5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
2、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
3、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车间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
4、排查消除隐患。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周健全
脂肪醇车间
2.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篇二
一、简要回顾
回顾湖北省残疾人保障和残疾人服务工作, 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适应,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内容, 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 残疾人享受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主要包含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之内, 专门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和服务较少, 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对象基本是城镇人口, 广大农村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村集体。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在这一时期, 各级残联组织渐次成立, 一批重要的残疾人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和救助等项目也相继实施。
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 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中央7号文件出台以后,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7号文件精神, 全面实施了湖北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一) 形成共识, 合力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残联组织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7号文件省委10号文件,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省里相继出台了重要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2009年, 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 《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正式出台, 并于2010年2月1日正式实施。2010年, 《湖北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也即将修订出台, 并着手研究取消困难残疾人医疗保险起付线具体实施办法和残疾人救助办法等政策法规。
各有关部门紧密合作, 形成合力。省残联、省卫生、民政、财政、教育、扶贫办等部门合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两项制度衔接、新农保、新农合和残疾人特殊教育等工作。各地残联还与宣传、司法等部门普及《残疾人保障法》、《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等法规, 普遍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
(二) 试验先行, 全面铺开
2009年8月3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签订创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合作共建协议, 省残联始终按照实验区共建协议目标任务的要求, 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二是制定规划;三是循序渐进;四是全面铺开。2008年, 召开了全省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大会和全省残联理事长会议, 学习省委省政府10号文件, 对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11月和12月, 分别召开了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讨会, 对如何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融入湖北省“两圈”建设大局之中进行了深入研讨。按照省部共建模式, 孝感市政府与省残联签订了共建两个体系协议, 共同推进孝感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宜昌市政府分别与14个县 (市、区) 和市直37个部门签订两个体系建设责任状, 着力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三) 精心组织, 重点实施
2009年, 湖北省开始实施几项重点工程, 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
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该工程先后列入省委常委会纪要、省委省政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省政府2009年工作报告等5个重要文件, 并列为2010年省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2008年开始在武汉、宜昌、黄石进行试点。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3年间在全省全面实施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工程。
实施残疾人“三基工程”。2009年, 我们启动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残疾人基础设施等“三基工程”建设。
二、主要问题
湖北省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上作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需要系统解决。
(一) 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有些地方和单位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工作中形式大于内容, 在认识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关论, 认为两个体系建设是政府的事, 残联无能为力;二是替代论, 认为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包括残疾人在内。
(二) 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拓展
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明显滞后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 2009年, 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8249元, 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4164元, 分别为健全人的57.4%, 82.7%。此外, 需生活救助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近一半的残疾人未参与任何社会保险;在农村, 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的大多数残疾人需要家庭供养。
(三) 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湖北省残疾人服务专业机构不足, 能真正为残疾人提供的机构建设严重滞后。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培训中心、托养中心和文体中心, 最快也要到“十二五”末才有可能全部投入使用。
随着一批规模适中的市、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相继建成, 专业机构面临相应的问题, 出现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以及服务人才的紧缺问题。
(四)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内容广泛, 涉及诸多部门和行业, 面对的群体情况复杂。加之两个体系建设中人力、物力等都有一定的不足, 信息系统尚未完成建设, 服务网络还不完善, 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 操作不规范, 工作不细致的情况。
三、展望探讨
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办发19号文件和湖北省委10号文件, 全面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一) 充分认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对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切实把握好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几个关键环节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关乎残疾人的切身利益与和谐社会建设, 涉及诸多行业部门, 包含内容多, 政策性强, 操作难度大, 需要理清思路, 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下功夫。
第一, 把握四个全面。即“全面保障”、“全面服务”、“全面参与”、“全面发展”。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个体系建设将覆盖城乡和惠及所有类别的残疾人, 只有做到全覆盖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
第二, 统筹协调, 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 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不能一概而论, 泥沙俱下, 而要统筹协调, 和谐推进。
第三, 抓住可持续性。即两个体系建设必须保证可持续性, 切忌朝令夕改、仓促突击、虎头蛇尾、大起大落。
(二) 确保残疾人在普惠中有优惠, 特惠中能实惠, 不断地完善政策体系,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保障体系强调公平性、均等性的特征要求政府应承担责任, 从上而下地制定政策, 狠抓落实。
第一, 普惠加优惠。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普惠性与优惠性并重。优惠性突出表现在优先与优待两个方面, 在同等条件下, 残疾人应该优先享受政策, 获得优待。
第二, 特惠要实惠。注重特惠政策的制定和其实际操作性, 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 形成特惠政策。如新农保政策规定, 年满60岁方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但是部分残疾人劳动能力丧失, 期望寿命短, 应适当提前其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年龄。对于残疾人进行居家康复、托养、教育、生活照料的, 应当给予一定补贴。
第三, 体系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等, 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散见于各个文件中, 尚未系统化。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对接, 使残疾人能够最大化得到政策扶持。
(三) 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 强化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服务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必设计好规划和制度,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和残疾人家庭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第一,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要充分利用教育、卫生、民政、司法等专业机构、基层社区以及企业、社会民间个人和单位的资源, 统筹发展残疾人服务业。通过与各大型医疗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高端人才使用合作协议、聘用一批专业人才, 为残疾人服务提供技术资源。组织和利用好社区现有资源, 使残疾人得到就近就便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 动员和鼓励居住在社区内的医生、教师、律师、企业家, 形成为残疾人服务的人脉资源。同时, 要正确引导企业、社会民间个人和单位的扶残助残积极性, 加强调查研究, 规范管理, 在创新服务与方式、细化服务合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第二, 合理搭建服务平台。残联系统要推进残疾人综合性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 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指导、辐射、带动能力的残疾人服务机构, 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 及时制定促进政策。残疾人服务业发展需要政策, 所谓政府主导,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政策促进。如在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国有民营、以钱养事、退税抵税、项目补贴等方面, 要有具体的、明确的激励措施。
第四, 严格绩效考评制度。在残联开展服务体系建设相关项目时, 要对纳入项目的机构进行资格审核、技术评估, 担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 为残疾人把好关。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目标逐级分解, 明确各级任务内容与责任, 纳入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明确岗位职责, 量化工作指标;实行绩效考核, 推进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四) 把精细化、规范化操作贯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全过程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成效如何, 除了制度设计之外, 关键在于执行力, 要真正使广大残疾人受惠, 就要细化管理, 规范运作, 提高各级的执行力。
第一, 要建立程序机制。当两个体系建设的框架形成之后, 如何进行有效的程序管理,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 哪些需要静态管理, 哪些需要动态监测;哪些需要直接管理, 哪些需要间接介入, 都要统筹安排, 抓住控制节点, 及时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
事前要精心设计。在相关政策制定前, 要深入调研, 摸清实际情况, 提出目标, 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预案。
过程要严格控制。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 要及时收集信息, 实时监测;与预定目标对照, 及时发现导致偏离目标的问题, 纠正差错, 修正目标。
信息要及时反馈。在工作内容落实后, 要根据工作档案、残疾人追踪调查、各部门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 与预定目标对照, 检查目标完成情况。
第二, 要注重目标责任制管理。首先要明确政府、残联、相关部门、服务机构等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明确规范残疾人工作者的岗位责任, 基层残协专职人员负责掌握残疾人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协助落实各项保障和服务政策;最后要制定工作规范, 特别是项目开展的步骤、程序形成工作手册;确立量化工作目标, 明确考核标准和程序。
3.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篇三
“两个体系”建设,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对全市档案工作者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制定和修订相关档案工作规章。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不仅要注意把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提升为保障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把对问题的检查分析提升为破解档案工作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还要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升为领导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要尽可能将关系广大市民切身利益和反映本单位职能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并将其纳入进馆范围,使其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此基础上,修改有关档案利用的规定,特别是注意保障广大市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为市民依法利用档案提供便利,也为服务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利用基础。
及时建立新形成的涉民档案,加强对已有涉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北京市已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随着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北京市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将不断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从而形成许多新类型的涉民档案。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踪,指导建档,加大对涉民档案的监管力度,切实将其建好管好。对已有的涉民档案,如户籍档案、婚姻档案、林权档案、土地承包档案,以及就业医疗等档案,要优先整理,加强开发,为市民利用档案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开展家庭建档服务。基层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全市档案部门一定要花工夫努力做好,力争做到整理科学、保管安全、检索准确、利用方便,确保档案应建尽建,应管尽管,以务实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同时,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挡条件的家庭,提供建档指导。家庭建档,不仅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从微观方面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实践证明,普及和推广家庭建档,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了百姓欢迎。全市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作用,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
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全市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利用服务上出实招、办实事,做到好办法要坚持、好经验要总结,好方式要落实。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学习、勤思考,帮助市民了解与自己有关档案的可查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和时间等,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建立起方便市民的檔案利用体系。
4.“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资料 篇四
1.什么是两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建设两体系的目的: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3.什么是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6.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7.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8.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9.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0.企业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1.事故隐患: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2.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3.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14.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公告→全员学习,落实安全措施→不断更新。15.危险源辨识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
16.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
17.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8.风险分级管控:用矩阵法按照R值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9.分级管控要求: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0.隐患分级和分类: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 ——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21.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编制风险清单→确定排查项目→组织实施排查→隐患治理。
22.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2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24.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25.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26.文件管理: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27.隐患排查的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XXXXXX有限公司
XXXX部
5.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篇五
兴安盟气象局 牛宝亮
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历来就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2010年中央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纳入一号文件,既是中央领导对多年来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说明中央领导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成气象部门乡村建设专项的启动。兴安盟气象局作为内蒙古气象局2010年“两个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在组织保障体系、广覆盖的信息发布传播网络、监测预警服务能力以及加强部门合作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中国局和区局调研组和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全盟“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我们按照区局深化“两个体系”建设的部署和兴安盟委、行署对气象服务的总体要求,结合兴安盟的实际情况,在进一步深化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各级政府和基层群众的高度评价。实践证明,“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 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气象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新牧区保驾护航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政府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是成功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和前提,但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牵涉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农牧民,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防灾减灾效果,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去年兴安盟和突泉县已经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今年中旗、扎旗政府也相继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今年政府主导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系统建设资金和稳定的维持经费是“两个体系”建设成果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今年我们在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盟里自筹资金40多万,结合移动公司乡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新建680套农村大喇叭、30个电子显示屏和一套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仪,实现了农村大喇叭覆盖全盟所有行政村,系统运行和维持经费均由旗县或乡镇负责,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了广覆盖气象信息传播发布网络有效运行。二是强化政府考核管理,建立“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组织体系和传播网络建成 后,各级政府的跟踪考核是确保系统及时、有效发挥防灾减灾作用的关键,今年突泉县、扎赉特旗、科右中旗和乌兰浩特市政府已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其它旗县市也将陆续将本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为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深化、细化部门间业务合作,不断提升“两个体系”建设综合效益
多年来,为了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气象部门综合服务能力,各级气象部门积极与农牧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开展业务合作,既拓展了服务领域,也提升了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今年,我们在以前部门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与各部门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比如,与农牧业部门共同对玉米种植品种进行了审定,确定了应该淘汰的品种,补充了近年来新引进的品种,并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各地适宜种植品种动态查询系统,不仅方便了农民朋友和种子销售等相关部门查询,提高了系统应用覆盖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维护效率,同时分旗县编写了包括当地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主要作物品种特性、科学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农业气象原理及各村不同生产管理水平耕地适宜种植品种的服务手册,网页查询与服务手册相结合,服务效果将明显提 升;与盟国土局共同制定了兴安盟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服务业务流程,将全盟地质灾害区划和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加入到MICAPS系统和三级业务平台,使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既便捷高效,更提高了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将全盟800个协保员全部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既扩大了气象服务信息在基层的传播,还可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农民减灾增收、农保公司减赔增效和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的多赢局面;将移动公司农村信息化项目与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相结合,共建农村气象大喇叭预警传播系统,实现全盟868个行政村全覆盖,既加快了广覆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进度,又可以减轻气象部门的系统维护工作,实现了各级政府、移动公司、气象部门和社会公众多赢目标;与盟防火办、防汛办及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及水文局合作,不断提升在森林草原防扑火、防汛信息共享和协调指挥方面合作的水平,实现多部门联合、联动防御气象灾害格局,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三、加大现代化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
乌兰局长曾将“两个体系”形象地比喻为高速公路系统,广覆盖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网络是高速公路,组织保障体系是高速公路的指挥和管理系统,服务产品和预警信息是高速公 路上跑的车,服务产品是车上拉的货物,服务产品内容的针对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是货物的使用价值,货物使用价值的高低是提升整个高速公路系统运行效益的关键。由此可见服务产品的内容,即对灾害性天气科学的监测预测和及时的预警服务是成功防御气象灾害的核心,具有较强针对性、较好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服务产品是提高服务效益的关键。
为了贯彻落实提高四个能力和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两个体系”建设综合效益,今年兴安盟气象局自筹近十万元资金用于业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以服务需求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以业务开发项目为依托,设立了包括精细化预报平台、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玉米精细化种植区划、农业节水灌溉引进试验、业务考试系统和题库建设等八个业务开发项目,一是加强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和预报预警方法研究,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二是紧密结合农牧业生产实际,加强农牧业气象服务指标和评估分析方法研究,为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增产增收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结合玉米、绿豆全程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做到服务产品既能满足领导决策参考,也能指导农牧民生产生活安排;四是通过各专业考试题库和网络考试系统的建设,调动业务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学习型部门建设和年轻人才的成长,为提高四个能力和“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四、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农牧民是农村牧区防御气象灾害的主体,农牧民,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农牧民普遍缺乏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是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让农牧民了解如何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增产增收,如何更好的防御气象灾害从而减灾增收,是实现气象为农服务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我们在常规科普宣传的同时,从5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周开始,在兴安日报农村版开辟了“气象防灾减灾”专栏,介绍了全盟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取得的进展,同时对兴安盟易发、多发的干旱、冰雹等十种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对象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应预警信号标志含义及预警信号获取渠道、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连载宣传,同时将上述内容整理加工后编印成“兴安盟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印刷后将发放到相关部门、气象助理员、气象信息员、农保协保员及种养殖大户等,这些就地取材,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培训,比较接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更容易被农牧民接受,进而变成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实际行动,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五、存在不足和今后思路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建设,我盟在“两个体系” 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各级政府和农村牧区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深入、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到位,如果不能很好发挥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将直接影响“两个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二是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特别是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是制约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综合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三是部门合作与部门联动防御气象灾害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部门间的业务系统缺乏可共享的数据交换平台,不利于业务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即有气象部门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原因,为了克服困难,持续推进和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四个能力建设,提高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新牧区服务能力,今后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三个措施:一是通过建立集学习辅导、自学提高和考试检验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与考试系统,促进业务人员通过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为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盟局所有业务开发项目组必须要有年轻人参加,让年轻人通过参加开发项目熟悉和了解业务服务对新技术的需求,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开发思路;三是计划 在近期举办数据库和软件编程培训班,要求近年来的大学生必须学习软件编程,在提高参加业务开发项目能力同时,为今后独立承担项目奠定基础。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重点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农牧业气象综合服务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建设,通过项目开发实现四个能力的提高。三要在自身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选准突破点,由易到难,逐步加强与合作部门间的业务系统融合,实现部门之间业务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将大大提高部门业务合作的工作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也是今后推进和深化部门合作的需要。
6.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篇六
一、单选题
1、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和申报主体是当地政府,当地气象部门负责()
A提供技术支撑 B组织实施 C 定期考核评估 D初审和推荐
2、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目的是()
A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B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C 服务三农 D 完善为农气象服务机制体制
3、《“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示范区定期考核评估机制,以()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示范区撤销其称号,予以摘牌,并取消所有相关支持政策。
A 2 B 3 C 4 D 5
4、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要求具有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土地面积要求在()亩以上。
A 30 B 50 C 80 D 100
5、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要与()%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率达()%以上。
A 95、90 B 90、90 C 95、95 D 90、95
6、乡镇应制定、修订、完善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并在()备案。
A 县级气象主管部门 B 乡镇所属县级政府
C市级气象主管部门 D 当地乡镇政府
7、《“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处于国家、省、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或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范围内。
A菜篮子 B特色农业 C 城市聚集群 D 粮棉油
8、《“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在接收到有关县或乡(镇)提交的认定申请后,要参照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对示范区的有关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进行复审和认定。
A县级气象部门 B市级气象部门 C省级气象部门 D中国气象局
9、“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和申报工作应以()为主体,当地气象部门为创建和申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A当地政府 B当地农业部门 C当地财政部门 D上级气象部门
10、《“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下列哪项不是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的“十有”标准?()A有专业人员 B有服务方案 C 有直通服务 D有信息服务站
11、《“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下列哪项不是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的“八有”标准?()A有直通服务 B有领导机构 C有信息员队伍 D有信息服务站
12、《“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负责对认定的示范区运行进行动态跟踪考核评估。
A县气象局 B地市气象局 C省(区、市)气象局 D中国气象局
1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牧业:暴风雪灾害预报:未来24小时内,出现()级以上大风,瞬时风速()m/s,并伴随()以上降雪天气时,发布暴风雪牧用天气预报。A 5,≥11,中雪 B 5,≥11,小雪 C 6,≥12,中雪 D 6,≥12,小雪
1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冬小麦霜后挽救可以用()这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A浇水法 B镇压 C增施磷钾肥 D连片熏烟法
1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的风速和风向、雨量传感器高度为()。A 150cm B 200cm C 250cm D 300cm
1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的水稻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进行。示范田块要求种植稳定,面积在()亩以上,所在区域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A 30 B 50 C 80 D 100
17、《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夏玉米发育期及密度、高度和生长状况等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m。
A 1 B 2 C 3 D 5
18、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田块中应根据服务的需要建立以()的农业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可进行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发育等观测。
A 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 B自动观测为主 C 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 D人工观测为主
19、《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在水稻气象灾害危害程度达()以上,及时进行灾情调查,结合前期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开展水稻气象灾害影响评价分析,为当地政府和水稻种植部门灾后救治和恢复生产提供决策依据。A 轻度 B 中度 C重度 D 极其严重
20、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田块中自动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一般要求距田埂或田边()米以上,避免农田边界效应影响。A 10 B 8 C 4 D 2
2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要开展作物种植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作物合理生产布局提供决策服务,区划空间分辨率要求不低于()。
A 10m×10m B 20m×20m C 50m×50m D 100m×100m
2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冬小麦、夏玉米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
A代表性 B比较性 C连续性 D 稳定性
2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形成冰晶,造成作物受害的短时间低温冻害。A 5 ℃ B 0 ℃ C-2 ℃ D-5℃
2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观测按现行业务规范设置层次和深度,共八层,下列不包括的是()。
A 0-10 cm B 10-20 cm C 50-60 cm D 60-70 cm
2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人员要求,示范县所在地气象局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应已初具规模,从事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员不少于()人。
A 1 B 2 C 3 D 4
2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当水稻分蘖期分蘖数达到预计成穗数的()%时,根据农用天气预报,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A 60 B 70 C 80 D 90
2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中指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预报主要棚室类型内未来()天内的小气候条件。A 3 B 5 C 7 D 10
27、《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牧区雪灾和草地旱灾旗县()%以上发生重灾,或灾害继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时,发布监测评估信息。
A 60 B 70 C 80 D 90
28、《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林果示范园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根据树体高度,在()的高度处布设,安装位置一般距离冠层外围200cm左右。
A 冠层中部挂果量大 B 冠层顶部挂果量大 C冠层下部挂果量大 D冠层顶上100cm
29、《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分层水温监测仪与水质在线仪应安装在选定水域水面中心位置或在盛行风下方离岸()m以上的地点进行观测。
A 2 B 4 C 5 D 10 30、《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棉花气象自动监测生长状况时,拍照片时次可根据数据传输通讯条件自行确定,一般要保证天亮后每小时有()次。A 1 B 2 C 4 D 6
31、《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指出,每个村要在气象灾害()设立警示牌,清楚标明转移路线。
A危险区 B 风险区 C 高发区 D隐患点
3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向公众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家庭覆盖率达到()%以上。
A 80 B 85 C 90 D 95
33、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体系的有效衔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第一时间有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A 发布与传播 B应急联动 C接收和分发 D使用和反馈
3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需申报并完成县级政府领导、气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共同组织的()。
A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B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C气象灾害应急网络体系建设 D 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35、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日常管理一般由()负责。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6、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点日常管理一般由()兼任,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工作。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各农业园区()负责园区气象信息传播和农业气象灾情信息的收集反馈。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在气象灾害()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当地天气状况,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向县气象部门进行数据传输,报告灾情。A危险区 B 风险区 C 高发区 D隐患点
二、多选题
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适应处于()A、国家、省、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B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 C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区 D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
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建在下列()灾害的高发重发区。A 台风 B暴雨洪涝 C 雷电 D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目的是()
A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B提高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C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D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5、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有便捷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信息管理、产品分发等()。A 自动化 B 集约化 C规范化 D标准化
6、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及时收集、更新示范区所在县域内重点服务对象信息,这些重点服务对象一般包括()。
A、涉农企业以及政府与有关部门生产决策者 B、农民合作社 C、乡镇居民 D、专业大户
7、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主要包括()A 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分布图、各旬、月、季等时间段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 B光、温、水历年平均及极端最高、最低气象要素值等气候资源状况;C 种养业各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等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D 农事建议。
8、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应具备下列条件()。A 具有代表性 B 种植(养殖)种类稳定 C 可进行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发育等观测。
D交通便利,通讯正常、稳定。土地面积30亩以上。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1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
9、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求在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村或农业“园区”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点,这些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基本条件是()。
A有固定场所 B有设备 C有人员 D有管理制度 E有长效机制
10、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主要包括()。A乡镇气象协理员 B所辖各村气象信息员 C各农业园区或农业专业生产企业、各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气象联络员
D所辖各村村支书、村主任
11、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信息员主要职责是()。A主动接收和主动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 B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
C气象灾情收集和气象服务需求反馈工作 D开展农村防雷工作
1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等内容。A 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B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C预防与预警机制 D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
13、编制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应开展乡镇辖区内()调查。
A自然环境 B 乡社会环境 C防灾减灾资源
D人文环境
14、中国气象局在接收到各省(区、市)气象部门提交的“百县千乡”认定请示后,要组织专家对示范区的创建条件进行复审,复审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后,授予()或()的称号和牌匾。A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B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C为农气象服务示范县 D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
15、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指的是()。A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B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C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D农村防灾减灾体系
16、“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原则有()。
A需求牵引 B政府主导 C因地制宜 D动态管理 E多区合一
17、“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保障措施有()。
A强化组织领导 B强化技术支撑 C 完善投入机制 D加大宣传力度
1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处于()以及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等高发重发区。
A台风 B暴雨洪涝 C雷电 D冰雹、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的,实现与基层农技推广等系统的对接融入,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A有合作机制 B有直通服务 C 有信息反馈 D有科普计划 20、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科普计划、()”的“八有”标准,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为目的,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A有业务平台 B有风险地图 C有应急预案 D有效益评估
2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农用天气预报包括()。
A 灌溉气象等级预报 B喷药(肥)气象等级预报 C 夏收夏种气象等级预报 D产量预报
2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化学药剂可有效防御小麦干热风,但喷洒要避开()天气,一般在上午露水消失后至11时和下午3时以后落日前较为适宜。A 高温 B降雨 C大风 D阴天
2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根据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开展风险灾害区划三个等级是()。A 5年一遇 B 10年一遇 C 20年一遇 D 50年一遇
2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块应满足()的基本设施要求,交通需便利,通讯正常、稳定。
A 旱能灌 B涝能排 C 土层厚 D 自动化
2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在果树花期冻害防御技术中,主要包括()。A 避 B 抗 C 防 D 补
2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等进行。
A 现代农业示范区 B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 C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进行 D中长期拟建项目区
2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A灾害性天气警报 B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C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D 气象灾害影响
2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所在县政府具有相应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其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包括以下()。
A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B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所需维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C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办法和检查制度 D 匹配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建设资金
29、每年在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开展()等内容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A 组织指挥 B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 C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 D转移安置和灾情上报
30、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至少有1名(),所辖各村至少有1名(),各农业园区或农业专业生产企业、各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至少有1名()。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1、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职责是()。A 指挥协调与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监督评估
B管理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 C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的任用、培训和队伍建设和管理 D将气象工作纳入乡镇对行政村工作目标考核 E建立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档案,以便查阅
3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点可设在()。
A 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办公场所内 B乡镇或村级办事大厅 C 农村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 D 农业技术推广站
3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田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观测内容包括()。A 生长发育实景监测 B田间小气候观测 C 农情与灾情调查
D 灾情评估
3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按照()的基本条件,在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村或农业“园区”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点。A 有固定场所 B 有设备和人员 C有管理制度 D 有长效机制”
35、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在气象灾害隐患点布设(),可实时监测当地天气状况,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向县气象部门进行数据传输,报告灾情。
A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 B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 C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
三、判断题
D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
1、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的“八有”标准,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的,实现与基层农技推广等系统的对接融入,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2、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目的是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3、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为目的,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4、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创建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的目的。(√)
5、县气象部门应参照创建标准,依托“三农”服务专项,组织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
6、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参照创建标准,对示范区的有关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中国气象局进行复审和认定。(√)
7、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2名以上相对固定的兼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8、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通过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
9、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气象部门要始终把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
10、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
11、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
12、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重点是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13、“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14、大宗粮棉油作物,是指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种植面积较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农作物。(√)
15、大农业涵盖农、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业。其中农业包含大宗(粮棉油作物)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市场导向型农业等。(√)
16、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明确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日常管理。(√)
1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成立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担任,各村委主任和乡镇气象协理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1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19、省级气象部门负责制订气象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认定标准、申报及运行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
20、“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和申报工作应以当地气象部门为主体,当地政府为创建和申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1、《“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示范区定期考核评估机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
22、市级气象部门在接收到有关县或乡(镇)提交的认定申请后,要参照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对示范区的有关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中国气象局进行复审和认定。(×)
23、省级气象部门组织成立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专家指导组,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和评估考核等工作。(×)
2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气象信息员要宣传农村防雷科普知识,联合当地民政、气象等部门指导农村住宅防雷设施安装,开展雷灾调查。(√)
25、《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
26、为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逐步实现政府主导、自下而上的气象防灾减灾与乡镇自发、自上而下的气象防灾减灾相结合。中国气象局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按照“八有”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
2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在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组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印制分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2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体系的有效衔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第一时间有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9、《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成立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担任,各村委主任和乡镇气象协理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30、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气象信息员要承担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传播当地气象部门制作的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31、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块能满足“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条件良好。(√)
3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地块自动观测仪器布置按照高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南面,确保仪器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建议设置观测场围栏。(×)
3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根据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对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的要求,按照适宜、较适宜、一般三个等级划分种植气候区。(√)
3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在夏收夏种主要时段内,根据当前墒情和未来降水预报结果提供是否适宜进行夏收和夏种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3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示范田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以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
36、当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由各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联络员通过电话、手机由点到面迅速传播预警信息。(√)
37、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分管领导应参加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培训,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和联络员应参加气象知识专题学习。(×)
7.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篇七
6月24日, 工信部科技司在京组织召开了《电子信息领域“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以下简称:两项《建设方案》) 验收会。两项《建设方案》分别由电子信息司、软件与服务业司牵头组织编制,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以下简称电子标准院) 承担了具体的编制和审查工作。
专家组认为, 两项《建设方案》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认真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理清了标准现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完善了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 明确了未来三年标准化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 对提高标准与产业的贴合度, 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电子行业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相关司局领导对两项《建设方案》取得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希望电子标准院进一步支撑做好技术标准体系的优化完善和动态维护工作, 积极推动两项《建设方案》的落实, 切实发挥标准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8.构建“两个体系” 服务民生 篇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个体系;服务民生
中图分类号:G9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17—02
“两个体系”即“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档案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活动。“两个体系”的建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档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建立“两个体系”,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所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档案工作最具活力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建立“两个体系”,服务民生更显得十分必要。
一、建立“两个体系”的理論基础和实践基础
1.“两个体系”的建立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贯彻,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一个重大转变,它带来社会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成了发展的中心目标和重点指向。档案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转变,把广大人民群众纳入档案工作体系当中,并作为体系的中心,围绕人民群众这个中心来确定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建立档案工作的各个体系,调整档案工作的发展路径。
2.“两个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近几年来,随着全党、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民生问题成了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也成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而大量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档案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把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把有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的价值,给凸显了出来。
3.“两个体系”的建立是档案工作实践中新的发展趋势的新总结。这些年,随着党执政为民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深入贯彻,档案工作也更注重关注人民群众,更贴近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成了利用档案的主角,这表明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在悄悄发生变化。但是,如果用以人为本来对照,来检查,档案部门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是个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利用档案不方便,覆盖面不广。因此,要在薄弱环节上加强,加以弥补,就必须建立“两个体系”。
总之,建立“两个体系”,是根据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形势、我们档案工作中新的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基础。
二、“两个体系”建立的动力
要想推进“两个体系”的建设,就要紧紧抓住“覆盖”和“方便”两个关键词,向更好地服务民生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民生档案的来源、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人民群众这些主要推动因素[2]。
1.抓住民生档案的信息来源是推动“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
第一,把握好档案馆中涉及民生档案信息这一主体来源。我们要对馆藏档案进行筛查,把群众关心的和涉及“人”的档案挑选出来,按不同专题进行编研和数字化加工。经严格的鉴定和审查之后,立刻进行成果转化,进而提供利用。这些湮没在各个全宗和类目中的重要民生档案资源,经编研和数字化加工整合后,立即变成活鲜的民生信息,成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核心资源。
第二,把握好保存在各单位档案室中的民生档案信息这一基础来源。可以通过移交接收电子目录和全文信息共享等方式,逐步将这些暂不属接收范围内的档案信息,纳入视野,并使之成为民生档案数据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把握好相关部门正在形成的民生档案信息这一动态资源。积极加强对涉民部门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紧紧扭住正在形成的民生档案资源和动态管理的民生档案信息,加强协调与合作,把它们列入归档范围、收集范围、进馆范围,纳入档案资源体系,不断扩大涉民档案信息覆盖面。例如,我校正在筹建的大型私房联建,所产生的材料就是很好的民生档案材料,档案部门要重视这些材料的收集,并要强化全程指导,变事后补救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档案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加强自身学习,熟悉其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并统一业务指导标准;二是领导指定专业人员现场实地指导和蹲点;三是要求联建工作与档案资料工作同步;四是对负责联建材料整理的档案人员进行培训。
2.加强高素质的民生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建好“两个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档案队伍完全适应建立“两个体系”的要求,各级档案行政领导部门要切实担当起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力促档案工作者队伍全面提高素质,尽快从习惯思维定式和传统做法的束缚中整体转轨,以适应“两个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一是加强全员学习培训,学习是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两个体系”的战略任务,就要使档案管理工作从经济社会大舞台的幕后走向前台,利用档案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和谐伴奏。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尽快更新知识,强化知识技能储备,以适应新的体系下档案工作快速运转的各种需要。二是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两个体系”对档案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明显更高更严。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等具体职业活动中,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要在业内继续深入学习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大力倡导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公正服务、博学求进的精神,强化职业道德的养成,努力把档案职业规范内化为档案工作者自觉的行为,树立档案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三是强化目标考核。要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切合实际的档案干部岗位职责规范,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档案工作者的现实表现、工作业绩综合素质。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和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定期评选优秀的档案工作者,激励广大档案工作者争先创优,奋发进取。
3.抓住人民群众这个主要推动者。“两个体系”的建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档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这“两个体系”,检验着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能力和驾驭档案工作的水平。为此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工作中始终不忘人民群众是“两个体系”的核心,是构建“两个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早受益、多受益。
在工作中有一件事对我感触很深:我校原师范的民师班学生700多人因有政策规定学龄可以算工龄问题提供档案证明。民师班的学生多半是参加工作以后重新来校学习的,多因各种原因找不到根据,原娄底师范又于1999年并入原娄底师专即现在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几经更名与合并,他们认为很难找到线索了,当他们来我档案室找这线索时,我们却以最快的速度从数据库中找到了他们的材料并提供了复印件。有的退休教师当时就止不住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场面好感人,不少老师要请我们档案人员吃饭被拒后,他们发出这样的感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这一事实说明“两个体系”的提出和建立既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也是档案部门的历史选择。
三、创新利用体系,更好地服务民生
1.要将民生档案作为档案资源建设重点,建设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要围绕民生需求,调整馆藏建设思路,改变过去“重物轻人、重事轻人”的档案价值观念,树立“人的档案最重要”的观念;改变档案馆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传统做法,突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重新认识所有与普通百姓、与民生有关的各种专业档案的价值,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现行公开文件和专门档案、有关基层单位档案;把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收集齐全,认真管好,让档案资源体系能够覆盖民生的各个领域,覆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2.要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建设高水平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在这方面,我们积极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一是不断优化整合资源。在档案业务工作安排中,我们将关系民生、群众利用率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数字化,建立了人名索引档案、学籍档案、科研档案、职称档案、劳动调配档案等专题数据库,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二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实行了电话代查、网上查阅和为在校学生、全校教职员工免费查档等人性化服务方式,受到全校教职员工和社会的欢迎;三是不断更新服务体系。我们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件和制度进行了汇编,有文件汇编、制度汇编等,面向全校师生、社会提供民生政策文件的无缝化服务。同时还编研了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专题索引、干部任免专题索引、教育教学成果专题索引、借助这个平台,民生档案服务工作更加便利快捷。
3.要在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要快捷方便上下功夫。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面向人民群众,将服务领域和范围向经济建设一线延伸、向基层延伸、向广大社区和农村延伸,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档案工作方便快捷的服务[2]。
参考文献:
[1]杨冬权.档案部门怎样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建立“两个体系”[J].中国档案报2008-11-17.
[2]王文华.拓展服务领域 开创崭新局面[J].中国档案,2003,(6).
【两个体系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两个体系建设沟通机制09-07
两个体系培训试题07-04
两个体系培训试卷110-03
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总结08-29
ehs管理体系建设方案07-09
政治本安体系建设实施方案08-16
观看两个环境建设电视大会心得体会07-08
2017年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08-24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