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2024-07-14

幼儿美术欣赏教案(共12篇)

1.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作品《拾穗者》,从线条、色彩和构图等着手让幼儿感受画面中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和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断能力。

3.通过欣赏作品让幼儿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并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美术创作中。

活动准备:

PPT、人手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纸、笔、颜料等,优美抒情的钢琴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秋收麦田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出示秋收季节的麦田图片,提问:这是哪里?是什么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2.如果此时你在金黄色的麦田上,你会做些什么?

二、欣赏名画《拾穗者》,欣赏感受画面中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1.简单介绍米勒:法国有一个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做米勒。我们可以叫他米勒爷爷。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画,一起来欣赏一下。

2.初步了解作品内容。

(1)这是在哪里?画面中有谁,她们在干什么?

(2)你在画面中还看到了什么?

3.从美术角度欣赏作品。

(1)你们觉得这幅画好不好看?哪里好看,为什么?

(2)画面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是柔和的还是很生硬的?

(3)画面整体是什么颜色?三个农妇的头巾以及身上的围裙是什么颜色?这三种颜色在画面中给你什么感觉?

(4)画面近处有什么?远处又有什么?他们的大小有什么区别?

(5)小结:整幅画看上去很真实,就像照片一样,这就是写实主义画法,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画出来就是什么样子。

4.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1)她们为什么要捡地上的麦穗?

(2)她们是怎么捡的,用什么姿势?手和身体都是怎么做的?谁愿意来学学她们的动作?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累?

(3)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她们勤劳节约,不浪费每一份粮食。看了米勒爷爷的这幅作品,你明白了什么?

5.了解作品名称。

(1)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

(2)米勒爷爷个这幅画取名叫做《拾穗者》。他的很多只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三、幼儿创作。

1.幼儿自由分组合作作画。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作品展示:每组派出一个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自己画了什么?如何分工合作的,画面想表达什么?

2.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二

关键词: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培养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注重绘画活动的培养,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发育迅速,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萌芽,创造性想象有所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直感状态,对作品的体验与认知,往往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不能一下子理解那些抽象的形式美构成规律,对美的要素的各个层面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的初探

(一)对抽象化作品进行欣赏能力培养。

1.对抽象化作品欣赏的简单论述。将抽象化作品作为欣赏的第一阶段,是因为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欠缺,思维框框也少。当他们面对抽象化作品时,阻碍就会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2.对幼儿抽象化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的指导。对幼儿进行抽象化作品欣赏可分以下几步:第一、引导他们观察作品的线、形、色,展开丰富的想象。第二、指导孩子与作品进行对话,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第三、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与绘画技巧。第四、试着给作品起名字,加强对作品的理解。第五、试着学习画家独特的绘画方法,学习进行美术创作。

(二)对具象化作品进行欣赏能力培养。

1.对具象化作品欣赏的简单论述。对具象化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但适合幼儿欣赏的具象化作品又应该是幼儿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对于具象化作品的欣赏不必过分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画家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必然受到他们本身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第一阶段对抽象化作品进行欣赏,他们对绘画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抽象化绘画作品欣赏的基础就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具象化绘画作品欣赏上来。

2.对幼儿具象化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的指导。具象化作品欣赏指导方法:

(1) 有意观察平时生活,将其纳入生活各环节之中。许多绘画作品来源于生活,如黄永玉的荷花图,任重的花鸟图,刘大伟的人物图等。这些作品都描绘了孩子较为熟悉的事物、情景。他们通过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多去观察这些事物和人物的神态及身体动作更能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为此我们经常带孩子外出散步、旅游,带他们出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看人们的劳动,看看季节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等。

(2) 注意分析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感受作品的意韵。根据孩子对作品的观察,我们在每次活动中抽出5—8分钟时间让他们讨论这幅图画的色调、构图如何,作者有何独特作画技法,这张图画有什么特色?对于孩子的回答,此时可采用启发、感染的方法适当加以调整和总结使幼儿容易接受信息,产生一定的心理体验。这是对话法影响美术欣赏教学中比较合适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如对凡高的《向日葵》中成熟的向日葵和未成熟的向日葵的感受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儿童用“沉甸甸”“轻快”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也可以让儿童用自己身体动作来表达。当然也可以让儿童用轻重对比的色彩的描绘来表达。

(三)对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作品进行欣赏能力培养。

1.对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作品欣赏的简单论述。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的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线、形等方面有突出的特点,由于孩子在前两部分的欣赏中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将会影响这一部分的欣赏。

2.对孩子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的指导。这一阶段欣赏要注意:

(1) 充分感受绘画作品的情感,学习用丰富的言语进行对话。

(2) 不知不觉中学习某些艺术语言。

(3) 画创作画,尝试新的创作方法。

如:让幼儿欣赏梵高的作品《星夜》后,由于幼儿经历了对作品的理解、讨论和解释阶段,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构思、模仿作品进行自己的《星夜》创作。可以学习名人的绘画技巧,但画面的动态与效果要自己想象,经过多次尝试创作练习后,他们的作品变得更有创造性了。

3.如何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 篇三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笔、墨、纸、砚是国画主要的使用材料,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从绘画表现的内容上国画又分人物、山水和花鸟三个方面。在绘画技法上又有工笔和写意两类。工笔是用细致、工整、续密的技法描绘所画的对象。通常把完全用墨的线条描绘对象.不敷设其他颜色的画称为白描工笔;把在工整、续密的画上敷设重色的画称为重彩工笔。宋代画家李公膨画的白描,行云流水,变化无穷。所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线条勾勒而出,细致而生动地刻画了马的骨路和肌肉.极富动感。写意则是用粗放、简练的笔墨,形神兼备地表达所表现的意境。明代花乌画家徐渭的水墨写意泼辣豪放、笔势飞动、水墨酣畅淋漓。据传唐朝玄宗皇帝命画家李思训、吴道子一同在大殿描绘嘉陵江山水,李思训采用丁笔重彩,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达幅壁画,吴道子用写意的方法,在一天就画出了三万里嘉陵江山水。国画非常讲究笔墨,评论一幅作品要看其笔墨功夫。用笔道劲、自然、墨分五彩,形神茹备、气韵生动方称为好的作品。如:齐白石画的虾、白菜、小鸡,画风简练、生动,笔墨出神人化,构图新颖奇特,寥寥数笔,一挥而就,极具抽象与具象的融合,墨气淋漓地表现出国画的气韵生动之美。徐悲鸿的《奔马》,运用西洋绘画解剖学技巧及写意画笔法.画出了腾空而起,飞奔向前的骏乃,表现了新中国解放,人民大众愉悦的心情和满怀的理想。创造出中西合壁的艺术佳作。现代派画家吴冠中的《松魂》、《大漠》、《江南小镇》、《狮子林》等作品,运用抽象的点、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再造出知黑守白,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

油画又称两画,是指充分发挥造型因素,用油来调和颜色在布或木版上法国的立体派,他们与传统的透视法、明暗法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描绘的物体的立体的各个面分割、拆离,重新组合、叠置,构成画面。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而表现主义更是流行于德国的艺术流派,他们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过分夸张形体和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萦克的梆内喊》、毕加索的《基尼卡》就体现了这种艺术的夸张。

一、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

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要丰富,选择欣赏的作品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和突出艺术语言。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但在美术作品的表现上,主要分抽象、象与具象三种。 如何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应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如何欣赏抽象作品

对抽象作品的欣赏,要选择那些由点、线条、形状、色彩组合构成的形式层面的作品。欣赏这些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完全靠直觉,这与幼还保存有的人类本能与直觉相一致;另外许多西方现代派大师像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波洛克、康定斯基等,他们都注重从幼儿画中吸收营养,挖掘自己创作的源泉。欣赏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最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从中感受到的艺术美感因素最多。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约束,自由想像的空间。

(2)如何欣赏具象作品

对具象作品的欣赏,要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贴近的、有一定背景和表现动态情节的作品。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米勒的《拾穗者》、修拉《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梵高《吃土豆的人们》、卢梭《睡着的吉卜赛女郎》等,幼儿可从作品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动作,画面背景及画面整体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知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意图。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能够使幼儿对美的事物更加敏感、对人物或动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获得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同时,对作品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和作品意义的讨论,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利于幼儿形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

(3)如何欣赏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作品

对抽象与具象之间作品的欣赏.要选择那些色彩、线条、形态等绘画语言突出,又可识别出一定的形象的艺术作品。如:齐白石的虾、小鸡、蟹、大白菜等作品极具抽象与具象艺术的融合,吴冠中的《松魂》、《大漠》、《江南小镇》、《狮子林》等作品运用抽象的点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还有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三个乐师》(作品采用拼贴的方法,用色彩几何图形,表现三个乐师的演奏,流露出了作者情绪与个性的感觉)、《弹曼陀林的少女》,克利。的《红气球》等,欣赏这些作品,既可以开拓幼儿的艺术视野,使幼儿在一种新的意境中感受艺术形式美,又可以打破幼儿思维的定式。通过对作品表现方式的猜测、研究,获得美术创作的新方法。

二、美术欣赏教育的过程

在欣赏活动的每一环节,要注重幼儿的感知和体验;在欣赏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一个完整的美术欣赏教育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整体感受,自由谈论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2)要素识别,凭借已有的经验,讨论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美术要素。

(3)共同分析美术要素(色彩、线条、形态)与所表现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包括美术要素中蕴藏的情绪、情感。

(4)猜测、研究艺术作品的画法,提出自己的主张。

(5)尝试、探索同一材料表现不同的主题或不同材料表现同一主题。

(6)欣赏其他幼儿的作品,丰富艺术操作经验;介绍自己的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

4.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阿福》 篇四

活动目标:

1、看懂图示,学习依据图示的步骤剪贴《阿福》。

2、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发展自我探究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初步了解民俗文化,萌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阿福》。

2、背景音乐《采茶舞曲》。

3、剪贴画《阿福》步骤图。

4、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张长方形红彩纸、一张白色底板纸、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范例剪贴画《阿福》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用剪纸的方法做成的阿福,你们看,胖乎乎,圆嘟嘟的样子很可爱吧!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剪一剪?知道怎么做的吗?

二、看懂图示,鼓励发现,解决问题。

1、今天老师可要考考你们,我不教你们怎么做,但我带来了一张图,上面画有剪出”阿福“的步骤,你们一起来看看,我等会儿要请眼睛厉害的小朋友来告诉我图上一共有几个步骤,再想想有没有哪里看不懂的地方,如果有的话请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2、教师提出重点问题”步骤一中我们该剪哪条边上的角?(两条边能打开的角),我们怎样才能找准步骤图三和四中这两个点的位置?(在中缝线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折出个记号)步骤五是用那一片剪下来的纸剪?

3、小结:掌握好步骤剪好以后,将阿福的身体和头粘贴好,阿福的眼睛就是衣服上剪下的纽扣,辫子是步骤二中剪下的两个角,嘴巴步骤一上剪下的小角,把这些都黏贴好,阿福就做好了。

三、幼儿创作,大胆表现祝福。

阿福是人们相互祝福时送的礼物,如果你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阿福送给亲人或者好朋友,他们一定会非常开心、一定会觉得自己收到了最好的礼物,今天我想把阿福送给小朋友,我画上许多棒棒糖,希望你们能像棒棒糖一样每天甜甜蜜蜜,快快乐乐!你想送给谁呢?画上什么能表达你的祝福?(幼儿个别回答)那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吧!记住先剪再贴最后画四、播放《采茶舞曲》幼儿创作。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大胆讲述自己的祝福。

5.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互相观察眼睛,对自己的眼睛产生好奇。

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眼睛所看到的景象。

3、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眼睛小精灵,眼球处可替换

2、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上面画有眼睛),黑笔,蜡笔

3、PPT

活动过程:(课前准备:带孩子们仔细观察校园)

T: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PPT)我们来猜一猜它是谁好不好(提示上周吴老师教给大家一首歌《你的眼里有个我》){眼睛小精灵}

T:(小精灵的口吻)小朋友们,你们好。(小精灵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S:眼睛小精灵好

T:我和小朋友们早就认识了,小朋友们能找找我在哪里吗?(我们轻轻的把我们的眼睛指给小精灵看好不好)

T:我们的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眼睛,那你们仔细观察过你们的小眼睛吗?我们去找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好好观察一下小伙伴的眼睛。

T: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T:小精灵也看到很多,我们来看看他看到了什么(PPT,图片)

T:(小精灵的口吻)这是我看到的,我们的小朋友要比我更聪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比我更仔细,你们能不能用你们的画笔告诉我,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6.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六

设计意图

龙是炎黄子孙象征,是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形象。舞龙是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活动。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喜爱本乡本土的文化艺术,因此,我们为幼儿开展了一项舞龙游戏。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体验舞龙的乐趣,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多人配合创编各种舞龙的方法,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民间舞龙活动的兴趣,体验舞龙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够跟随音乐熟悉舞龙动作。

活动难点:龙头、龙身、龙尾在跑动的过程中动作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龙的道具、各种乐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做一些有关舞龙的热身运动,活动一下,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学习舞龙,主动合作

1.教师示范:舞龙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蟠龙出海”。

教师先做一遍。讲解动作,手上动作:()双手伸平,先向左,左手在上向上伸直,换右手在上伸直,向右伸平。

2.小朋友自己学一学舞龙的动作(幼儿自由练习)。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帮助幼儿纠正动作。幼儿在舞龙的游戏中感受舞蹈的快乐,并提高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性。

3.教师小结幼儿刚才舞龙情况,并请各组舞给老师看。

三、激发思维,开拓创新

小朋友想到的舞龙动作还有哪些?

幼儿积极表演,师幼共同总结。

摇头摆尾(左右摆臂、上下抖动、后面的人紧跟着龙头做动作彩龙旋转)

灵龙戏珠(龙头跟着彩球灵活运动,后面的人跟着龙头运动)

首尾合一(龙头与龙尾连接在一起围成圆圈状)

四、巩固练习,不断提高

1.师幼第二次舞龙,要求是听着《金蛇狂舞》的背景音乐舞。

2.师幼第三次舞龙,手拿成龙舞,教师拿彩球

7.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七

一、以“环境”为诱因, 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优美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因此, 我们通过创设与美术欣赏活动相适应的艺术美感环境, 使幼儿获得影响,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效应。如:在室内外的墙上呈现艺术作品, 包括中外各种名画、抽象画、陶艺作品、民间手工艺作品等, 并根据需要经常更换, 以给幼儿提供美好的视觉体验。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 很容易激发幼儿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与爱好。

二、化“静态”为“动态”, 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往往把美术欣赏活动定格于静态的绘画作品欣赏, 因此, 在活动中显得单一、枯燥。在这种状态下, 幼儿对欣赏活动很容易产生心理疲乏与抵抗, 而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应采取动态形式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如:可以请民间艺人走进教室制作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 供孩子们欣赏。当孩子看到一根根青草、一团团泥巴在师傅们的娴熟动作中, 魔术般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态各异、憨态可爱的小泥娃时, 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仔细去看、去想、去品味, 让孩子感受体验美的快乐。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欣赏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选材要生活化、多样化、趣味化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应注意坚持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的原则。

1.作品只有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 富有生活情趣, 才能真正引起幼儿情感、心灵的共鸣, 如: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奔马》等作品简单生动, 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吻合, 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 在作品欣赏过程中, 幼儿兴致勃勃, 并自发地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动物的动态, 孩子们不仅从中感受大师的艺术风格及水墨画的意境, 在与作品对话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释放与升华。

2.作品内容应该是孩子喜欢的, 能理解的, 富有童心、童趣的, 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幼儿易于接受和表现。如:丰子恺的简笔漫画是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的简笔画, 他的作品每一笔都包蕴着童趣, 是孩子们喜爱的名画欣赏教材。

3.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应不局限于名画欣赏, 提供给孩子的应该是多样化的美术作品, 可以是名画, 也可以是民间美术作品 (如扎染、剪纸、陶艺、刺绣、手工作品等) , 甚至可以是优秀的卡通作品、幼儿作品, 还可以是自然美景。

丰富的欣赏内容, 激发了孩子对美的多层体验。

四、将美术欣赏活动与音乐、语言有效整合, 增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纲要》中提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 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 一个意味无穷的美术作品, 让幼儿以单一的形式把握是很吃力的, 往往无法穿透作品本身的无穷意味, 因此,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我们尝试将美术与音乐、语言完美结合, 找出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通, 实现情感融合, 幼儿的审美才变得丰富与深刻, 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1.将音乐融入美术欣赏活动之中。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视觉艺术的美术, 在表达人类的情感中是有共同点的, 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美术欣赏中, 运用音乐艺术, 通过视觉、听觉的共同活动, 使美术欣赏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激发起孩子的表现欲望, 促进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 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 选择了音乐形象突出、角色鲜明的二胡独奏曲《赛马》融入本次活动,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身临其境, 仿佛置身于大草原, 看见群马飞奔的动人场面, 个个兴趣盎然。参与活动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思维也由此解开束缚, 不时迸发出创新火花。

2.将语言渗透入美术欣赏活动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 教师在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感知、体验时, 融入语言的描述, 不仅可将幼儿带入作品的意境, 还可以加快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力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如:欣赏凡·高作品《星夜》, 教师可让幼儿闭上眼睛, 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人物, 然后跟着老师所说的话想象。“夜深了……村庄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声音……我躺在床上, 透过窗户看到明亮的月亮在闪闪发光, 云彩在翻滚……我的心在跳动着……我想飞到月亮上去……和星星说说话……。”通过这样的感受, 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五、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幼儿审美注意的稳定性、自觉性

当孩子们被作品深深吸引住时, 往往情不自禁地用肢体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多种形式来描述作品的特点, 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欣赏《奔马》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做模仿马奔跑的动作。在欣赏梵高《自画像》中, 用面部表情模仿画中人物的气愤神情。通过这样的体验, 孩子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增强了美术欣赏的自觉性、稳定性。

六、运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讲解与分析来提高幼儿的感受力。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之后, 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生动、具体的分析, 描述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给予讲解, 让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师幼间的相互对话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对话法”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它是通过教师、幼儿、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完成的。所以, 教师要注意在对话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应该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 不要操之过急, 或讲得太多, 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 尽量不打断其陈述, 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 艺术想象与语言表达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 才用启发和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 帮助他们继续观察、想象并进一步地陈述清楚。

七、正确评价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孩子对美术作品往往有独特的理解, 他们的思想与情感, 甚至稀奇古怪、不拘一格, 却蕴涵着大胆的想象, 无穷的创造, 充满着童稚与灵性。教师不应该用标准的、僵化的语言去束缚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而应该给予幼儿重视、欣赏、激励, 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欣赏后的快乐与幸福。

8.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八

幼儿美术欣赏培养能力儿童对美的欣赏需求是自发的,然而纯粹自发的美术欣赏可能产生双重效应。正效应与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相一致,表达了儿童发展的正确方向+副效应将反映儿童受到美术欣赏中消极因素的不良熏陶。那种在自然状态下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缺少指导的美术欣赏活动,其发展内容在方向上是盲目的,其发展价值的呈现是处于游移状态的。所以,要把儿童的眼光训练成艺术家的眼光,其重要的途径是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

一、有距离地感知艺术作品和周围事物

布洛夫(Bulbugh)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就能欣赏事物的美。欣赏本身就是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事物上,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而要实现这种投射,必须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距离才是合适的呢?距离太远,无法了解;距离过近,缺乏美感。在艺术欣赏中,作品所发生的年代和各种背景,都可能远离欣赏者所处的时代,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对话。因而也就无法进入欣赏状态。例如,古典美术作品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由于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所以不太适合儿童欣赏。

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Schubel Kagan)的观察发现,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只有那些与心中图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才能引起儿童的敏锐的知觉。

距离是会变化的,它随对象的性质而变化,也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不同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审美时不能丧失距离,不能使距离达到极限或零点,否则,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因此,在布洛夫看来,“距离”是审美活动不可少的要素。

欣赏中,儿童对心理距离的把握,依赖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情感经验。美术欣赏教育虽然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我们应该通过美术欣赏教育让孩子们既有审美的眼睛,更有审美的大脑,能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

二、增强美术欣赏中的情绪体验

美术欣赏本身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欣赏者需欣赏作品中作者所欲表达的情感和信息。这种情感和信息是如何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的呢?移情作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过程。移情说最早由利普士(Lipps,1903)提出:人在观赏事物时,会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和对象融为一体。画家在创作艺术品时,将其情感和信息投射在作品中,藉着作品为媒介,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或以象征、或以渲染、或以暗示),将这种情感和信息传达给观者。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推己及物,才能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移情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在美术欣赏中,强调情感的体验,可以磨练幼儿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三、将美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欣赏活动需要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大脑去进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并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用语言、肢体、符号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一过程既有心理操作又有实际操作。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育中,以教师唱主角,常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沉醉于他们自己对艺术品的欣赏时,却不能与孩子们沟通。我们知道,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儿童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他们确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让孩子们站在大师的肩上进行创作,可让他们在想像的空间中自由地驰骋。幼儿从大师作品中获得的启迪拓展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对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之后,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儿童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实践表明,儿童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地操作还是静态地观看,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四、提升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培养儿童持久的注意力,以增进创造力思维。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而在学前阶段,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往往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2.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3.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常常是教师把有关的美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以教师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想像和思考,而孩子们却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想法了。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让儿童发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4.让儿童以幻想的方式去处理周围的事物。幻想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或观念,应多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对欣赏对象的感受、理解、想像和判断,避免绝对的价值判断。

9.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云雀”,感受乐曲表现的快乐小鸟形象,能用身体动作进行模仿,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给予展现。

2.认识口笛,了解口笛的音色,感受丝竹乐丰富的表现手法。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笛子曲“云雀”、画有背景的画纸四张、笔和颜料。

活动过程:

一、第一遍倾听笛子曲“云雀”。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听一听是谁来了?

2)幼儿欣赏。

3)提问:A.谁来了?

B.你为什么觉得是小鸟来了? 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C.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是什么乐器能演奏出像小鸟的音乐)

4)看图片了解口笛:

a.你认识这种乐器吗?

b.你觉得它和什么乐器比较像?哪里像?哪里不同?

c.老师介绍口笛:是最小的笛子,音色比笛子还要高。

d.师:口笛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细细高高)小鸟的声音呢?(也是细细高高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口笛来表演了吗?(引导幼儿说说口笛的音色与小鸟的匹配)

二、倾听音乐,模仿表演,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1)你好象听到小鸟在干什么?

请幼儿大胆模仿小鸟的各种动作。(老师可重点指导几个动作如:飞翔、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等,为下面绘画作铺垫)

2)学一学个别表演得好的小朋友。

师:刚才某某小鸟飞得可开心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飞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我还看见某某小鸟和某某小鸟在一起,你们来表演一下好吗?我们找个好朋友一起学一学……

三、进一步理解乐曲。

1)教师小结:这首曲子叫“云雀”,是用江南丝竹里的口笛来演奏的。听了这首曲子啊,我们就好象看到了小鸟在蓝天上飞翔,在树林里舞蹈,特别地开心。

2)请幼儿听乐曲,模仿表演小鸟的各种姿态和动作。

四、引导幼儿将小鸟欢快飞舞、嬉戏的形象画下来。

1)师:快乐的小鸟们,你们刚才是在哪里跳舞的呀?

2)师:对,树林、花园、草地都是小鸟喜欢的地方,是小鸟的天堂。瞧!这里也有小鸟喜欢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带幼儿到底稿前,稍稍欣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我们让小鸟们飞上去吧,让这里也成为小鸟的天堂吧。

3)幼儿合作绘画小鸟,教师播放“云雀”,巡视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适当讲评。

师:你的小鸟在哪里?它在干什么?你最喜欢哪只小鸟?为什么??

五、再次欣赏。

1.师:小鸟的天堂里真幸福啊!我也想去小鸟的天堂了,你们和我一起去吗?

2.师:轻轻闭上眼睛,安静地听着音乐,想象一下,我们变成了小鸟,在小鸟的天堂里快乐地游戏、生活。(幼儿安静欣赏音乐)

3.结束课时。

活动评析:

音乐欣赏,我们应该在“赏”字上多动脑筋,达到赏乐、赏情而赏心悦目;整合教学,我们应该在“合”字上多下功夫,达到合理、合情、合和而天衣无缝。

10.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滚珠的方法作画,体验多种作画方式的乐趣;

2、知道放烟花的安全事项,提高安全意识。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弹珠、颜料、小筐、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请幼儿说说春节中最快乐开心的事;

——老师小结幼儿的发言:许多孩子对春节中放烟花最开心,因为烟花非常漂亮,又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有些小朋友也想自己放烟花(有的已经放过小烟花了),那么放烟花时应注意是什么呢?

——幼儿相互讨论,老师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安全教育。

——我们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一下自己放烟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放一次安全烟花,好吗?

二、介绍工具,激发兴趣。

——出示弹珠:这时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

——今天老师要用弹珠来放烟花,而且放出得烟花非常漂亮,你们看

三、老师示范,幼儿观赏。

——先把弹珠放在颜料里滚一滚,然后放进铺有白纸的筐内,随意晃动筐,使弹珠在白纸上形成轨迹,再换色进行同样操作。

——你们看,像不像放出的烟花?是否很美丽?

四、幼儿动手操作。

——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多种颜色作画。

五、展示幼儿作品。

——相互交流作画的乐趣,观赏同伴的作品。

【教学反思】

滚珠画以其作画形式的有趣性和作画方式的简单化,深受小班孩子的喜欢。它改变了常规的作画工具,运用圆形的弹珠,晃动小筐,使弹珠在筐内随意来回滚动,通过滚动,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此次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简单有趣的作画方法,使孩子们增强了自信,体验了作品成功的快乐。另外,通过活动,孩子们也懂得了应该怎样安全地燃放烟花,掌握了一些粗浅的安全知识,从而增强了安全意识。

小班美术欣赏教案《春节烟花》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511字。

相关文章

《小班水墨画教案《好吃的大苹果》》:小班水墨画教案《好吃的大苹果》适用于小班的水墨画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水墨画活动感兴趣,体验在树枝上添画苹果的乐趣,根据儿歌的步骤,学习用水墨画工具绘画苹果,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水墨画《好吃的大苹果》教案吧。

11.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作为一种视觉心理活动,美术欣赏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教师要给每个幼儿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大胆地说出对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中有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

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的,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在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独立思考,大胆发表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

根据材料进行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地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探索与创新,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12.谈美术欣赏教学 篇十二

误区一:“满堂灌式”的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大通病, 就是教师讲解过多。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美术欣赏课伊始,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开始从头到尾作细致、详尽的讲解, 以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欣赏。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欣赏课教学方法, 就只有采取念课本注释, 或照本宣科教参内容, 把这些做为欣赏的主要形式、标准答案。还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时, 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 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 使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分析美术作品, 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 学生就被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吸收老师所灌输的“标准答案”。

误区二:“专业课式”的美术欣赏课。

有些老师把美术欣赏课当作艺术作品分析会, 过于专业化, 面对一些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大谈构图、明暗、透视、解剖、色彩、肌理等, 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无懈可击, 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 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 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误区三:“讲故事式”的美术欣赏课。

与“专业课”式相对的就是“讲故事”式的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师生都很投入。表面看上去, 这是一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 实际不然, 那些绘声绘色所讲并不是美术作品本身, 而是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传闻轶事, 还有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 一节欣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趣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绘, 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 一笔带过。“故事会”式的失误, 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 使作品分析流于表象而无法触及实质。

误区四:“放羊式”的美术欣赏课。

与过多的讲解相反, 教师教学上的自由主义和主观上对欣赏课未予重视, 导致一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采取放任的态度, 基本上不组织讲解、引导学生欣赏, 而由学生自己观看画面, 自主欣赏, 整堂艺术课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 听之任之, 由学生自由发挥。由于学生受自身艺术素质的限制, 这种缺乏指导与启发的静静欣赏, 很容易停留于表面, 学生很难对美术作品看出个所以然, 也难有真正的美术欣赏。

误区五:“蜻蜓点水式”的美术欣赏课。

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时, 只讲解、提问学生一些有关画面内容的简单问题, 使欣赏停留于表面化、浅层次内容。既没有中层次的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 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意义、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 很难想象这样的欣赏课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误区六:“标准答案式”的美术理论课。

美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 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所以对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 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 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 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可一言堂, 把自己当做标准。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 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 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找出误区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的失误, 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谈谈我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打破教师本位, 实现民主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教学的现状, 教师不再常以讲解员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 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 并敢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能以学生的身份、心态参与平等对话,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活体验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并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认识进行质疑和辩解;教师不再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影响, 而是让学生放松心情, 大胆发言, 大胆地去表现自我。

二、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讲解, 要少而精, 启发学生思考才是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领会作品, 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用一些实例问题去指导和启发学生, 学生才会进行真正的美术欣赏。

三、培养对话意识, 增强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美术欣赏课, 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欣赏, 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 即使是同一个人, 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辨, 真正地认识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打破以老师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写作评论小短文, 弥补语言表述的不足

上一篇:保险最大诚信原则案例下一篇:幼儿小班英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