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毕业论文

2024-10-05

城市广场设计毕业论文(精选7篇)

1.城市广场设计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城市广场,空间,文化内涵,协调与统一

1 城市广场的起源及定义

城市广场, 始自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称为“Agora”, 意思为“集中”, 最早只是作为市民户外交往和聚集的场所。公元前7世纪后, 广场具有丰富和开放的文化内涵, 它除了原先市场交易功能外, 还是庆祝、审判和表演的场所。

通常认为, 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 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 城市广场的类型及要求

2.1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

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 (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 、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2.1.1 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 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 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 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2.1.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 主要为组织交通用, 也可装饰街景。2.1.3商业广场。当今交通拥挤, 采取人车分流手段, 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 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2.2 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2.2.1 单一形态。

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可细分为:正方形广场、梯形广场、长方形广场、圆形和椭圆形广场、自由形。2.2.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 (轴线) 的或无序 (自由拼接) 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 分为有序复合广场和无序复合广场。

3 城市广场设计及要求

城市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 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等, 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3.1 城市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广场时, 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设计出该城市, 该文化环境下, 该时代背景的广场的环境。

3.2 城市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a.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结合广场规划性质, 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 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 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 是十分重要的。b.城市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c.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 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 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 所以一般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d.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 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

3.3 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的多种处理手法

a.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是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b.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 (包括柱廊、雕柱, 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c.在城市广场的空间组织中, 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 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 相联系, 使城市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

4 当今城市广场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场已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一些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而暴露出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 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 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 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 而应适当分散, 建成一个广场系列, 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 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 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4.2 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 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 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

4.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 顺应地方文脉, 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

4.4 大草坪的弊端:

a.可接触性不强。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b.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 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4.5 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 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

4.6 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 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 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

5 城市广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市广场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有人称它是当地市民的“起居室”、是外来旅游者的“客厅”、是该城市对外展露的“窗口”。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 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 是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的客观反映。城市广场发展趋势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5.1 功能的复合化。

即功能的多元化。、广场应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多样化活动提供支持。

5.2 布局的系统化。

城市广场应根据城市的功能需要而设置, 广场的建设应该从目前注重个体广场建设向群体意识观念转变, 力求形成整体而有序的城市广场体系。

5.3 绿化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5.4 空间的立体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应充分调动城市空间的潜力, 进行地面地下多层次的同步开发。

5.5 环境的协调化。任何一个城市广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此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5.6 内容、形式的个性化。

有内涵、有个性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有个性的广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广场的美好特征。

5.7 理念的人性化。

目前在广场设计的理念中不应再单纯强调宏伟、庄严、英雄主义的布局形式, 应该多考虑一下它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建广场目的就是为人服务, “以人为本”应是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9.[1]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9.

2.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浅析 篇二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

一、绪论

在中国,城市广场作为一个真正体现公众民主意识,并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城市形象的因素,是近些年的事情。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城市广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民众的意识较为封闭,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内向型空间形式,缺乏精心的设计。当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侧重于设计前期分析与定位不准,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层面上注重定位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前期就要把握准确广场具体的设计定位,并贯穿与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

二、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场空间尺度偏大

空间尺度作为衡量广场空间品质的质量高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评判标准。由于我国在解放初期在各地方城市设计了一些大型的广场,其功能一般是用于政治性集会,因此在尺度上侧重于满足这一功能而显偏大。但是,这种大尺度的广场只是适合于某段时期,其巨大的尺度与人体尺度的亲切宜人相悖,是不能够作为广场的本质或城市结构的需要而进行设置的。

(二)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广场的围合性是由周边介质进行组织围合的。由于在设计的同时没有具体对广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导致广场围合性较弱,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空旷感。这样会降低广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会缩短游人在广场内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假使以道路作为围合,这样在亲近性方面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距离感,并且不容易集聚人气,广场的功能就会处于单一化。另外,对于建筑围合的广场,在建筑立面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

(三)广场主题塑造不强

广场主题塑造不强是很多广场出现的问题。由于设计者将简单的设计元素叠加堆砌,不考虑它所在城市中的结构与地位,也不考虑它对城市面貌的影响。这种欠佳的设计手法使得城市广场在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上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脱节,致使广场毫无设计场所精神性与特色,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性与设计理念。

(四)广场人性化设计薄弱

广场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在国内广场中比比皆是。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人作为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富有人文关怀的设计。而国内的广场恰巧是缺失这样一种设计理念或者是反映的这种手法远远不足,设计的景观元素粗制滥造,缺乏对于细节的推敲,致使设计的空间品质大大降低。

三、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与原则

(一)城市广场设计定位体系

1.性质定位

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是由它的功能,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地方文脉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的。对于处在具体环境下的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需要我们做到对于具体城市性质,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历史文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广场性质定位。假如前期对性质定位不准,很难想像将交通性的广场设计成带有休闲性质的广场的后果。

2.尺度定位

城市广场的尺度定位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虑。它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同时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也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为此城市广场尺度定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考虑城市的规模;②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③考虑城市的空间形态;④考虑城市广场周边的围合界面形态;⑤考虑参与者的心理感受;⑥考虑参与者的活动需求。

3.功能定位

城市广场的功能定位主要依赖于周边的围合界面,参与者的活动类型以及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我们在功能定位层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

(2)周边的围合界面

(3)参与者的活动类型

(4)广场能的复合性

4.形态定位

广场空间形态从平面上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这两种平面形态,我们需要针对广场所在的城市结构与形象进行前期定位,做出符合宏观控制的空间形态。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1)周围建筑的体型组合与立面限定的建筑环境。

(2)街道与广场的位置关系及交通关系。

(3)广场的自然几何形状与尺度。

(4)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

(5)主体建筑物以及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

(二)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指导原则

1.整体统一性原则

整体性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定位时需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总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对于城市广场的具体控制有深入的认识,立足于宏观的角度有利于形成设计的整体性。统一性是基于广场形态,布局等外在表现要服从于整个城市的宏观战略。在具体的性定位,尺度定位,功能定位,理念定位以及形态定位上都要首先遵从整体统一性原则,这样就不会本末倒置,达到局部服从整体的效果。

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建筑领域,当前注重生态建筑与开放建筑;作为经济领域,也讲究可持续性发展。诸多的领域面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不平衡,作出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本文对于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的指导。

3.人性化定位原则

“人性化”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性化定位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达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定位观。尤其对于国内的一些广场来说,最终设计成果就是大尺度少人气,多硬质少树木,极少关注残障人员,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介入广场,从而最终荒废。这就是没有运用人性化定位原则指导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进行设计。

4.功能复合性原则

随着生态观念与节能意识的深入人心,当今的城市广场都由单一功能向复合性功能转变。这种类型的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对广场的设计定位就应该本着功能复合性原则,对城市广场进行有效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得广场更加有效地使用率,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型制的积极空间。

5.场所差异性原则

在设计定位时,应注重城市城市的场所性与差异性原则。场所性就是广场的地域特色;差异性就是使设计的广场对于其他广场来说具有独一性。这样就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场具有明显的识别性,达到定位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宏.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实训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篇三

四、《XX市休闲娱乐广场规划设计》 任务书

为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活质量,xx市拟对市近郊区进行景观改造,本次计划建设的基地情况及方案规划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一、基地概况:

本次列入改造的四个块地段分别位于某市的近郊地段,用地具体情况详见地形。2、3、4号地块已经规划,详细情况见基地图纸,现需对1号地块进行规划设计,甲方对1号地块规划为市民休闲广场;1号地块用地面积:5.2公顷左右。

二、目的

了解休闲娱乐广场设计特点,基本要求和内容,掌握设计方法。

三、步骤

1.根据现状情况以及其他已规划地块(2、3、4号地块),确定1号地块设计风格。

2.了解地形、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

3.策划设计方案,划分功能区域,测绘整体及各区形状图。4.正式设计,完成平面、效果图。

四、规划设计要求:

1.尽可能利用现状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规划方案要做到既符合城市需求,同时又具有现实开发可行性,可操作性强;

2.广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尺度明确,并能够体现时代气息; 3.主题突出,风格明显,有文化品味; 4.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

5.植物配置考虑:地域适应性,常绿与落叶,季相性,色彩搭配,乔、灌、草层次,合适的株距、合适的胸径。

6.能够通过设计说明,思路清晰地表达设计构思。

五、作业成果

设计图纸一份,设计说明书一份。建议图纸A2;图纸张数不限,但需自己设计图面。

六、图纸内容与要求: 1.总体功能空间布局示意图(功能分区图):表达清楚各区的功能,大小自定;

2.总平面图: 1∶1000,要求标注景观设施、地面铺装; 3.局部景点效果图。

4.局部种植设计图1:200-1:300;

5.图面要求:务必注意图名、图签、图例、比例尺等基本绘图要求的合理性。图纸比例明确、方位清楚、布局美观、内容齐全,能利用图纸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的设计方案。

6.规划设计说明(不少于200字)和相应的规划技术指标;

七、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

1.环境构思与规划造型:25% 2.使用功能与空间组合:25% 3.图面表现与文字表达:40% 4.技术、经济与结构的合理性:10%

八、时间安排:

1.认真理解《规划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分析地形:10月19日

4.城市广场设计毕业论文 篇四

摘要:社会在发展,城市在更新,我们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变得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这种变化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进步,但同时,城市景观风貌也因此变得缺乏个性和特色,空间营造方式相似,设计手法雷同,造成了场所精神的缺失。如何避免诸如此类弊端,创造出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空间环境,本文结合潜江石油广场的规划设计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概念源于建筑现象学,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于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诺伯舒兹认为“场所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建筑现象学相结合的主体事物”。场所精神主要表现为“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场所的环境特征能让人知道自己身处何种场所,并明确自己与场所有之间有何关系。

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代表着场所特有的氛围,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不同,其内容、特性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体现为尊重场地的地域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氛围。人们需要通过空间体验来感知场所精神,规划设计的任务是营造不同类型的场所空间以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感受。潜江石油广场规划设计实践

一、项目背景概况

江汉油田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油田主要矿区分布在湖北潜江、荆门等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论证了江汉平原是我国东部石油勘探的远景地区之一。1958年,周恩来总理一声令下,十万余人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大会战,随后江汉油田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江汉油田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基地,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具有亚洲和中国多项“第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矿业遗迹。为了使这些珍贵的矿业遗迹得到有效的保护,潜江市政府开始了潜江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石油广场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矿山广场位于潜江新城,东临清远路,西临襄河大道,规划净用地面积为13.5h?O,石油广场现状场地较为平整,场地内有七座抽油机井,其中六座仍在正常运行。

石油广场作为潜江新城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在满足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娱乐场所等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展示潜江的石油矿业文化,体现石油和工业特色,体现场所精神,将工业遗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新旧融合,使其共生共荣。

二、场所精神的构建策略

1.突出主题,整合场所空间

石油,是潜江最?槿怂?熟知的城市符号之一。潜江的城市文化属性中最鲜明的标记便是石油工业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场所记忆的主人,经调查走访发现,绝大多数的潜江人对潜江的认知印象就是城里的石油工业工厂及田野中一座座不停运转的“磕头机”,这些都承载了几代潜江人的记忆。

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分析了场地特征,采用保留、利用和改造等手段,整合场地资源,力求用小广场讲述大故事,讲述江汉油田的石油工业文化(如图1)。

(1)主题。设计方案的主题为“汇聚”:平面布局采用“一轴四线”的构图形式,“一轴”指主入口到博物馆的主轴线,“四线”指江汉油田开采之初全国人民汇聚江汉进行石油勘探大会战,同时彰显着潜江的包容精神。对“四线”通过水景形式的表达,寓意石油的流淌和石油工人汇聚到潜江。

(2)抽油机。抽油机又叫磕头机,设计中将抽油机作为典型石油工业景观保留下来,保留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使之成为了场地上运动着的“雕塑”,有着强烈的工业力量美感,成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石油工业景观(如图2)。

(3)计量站与输油管道(如图3)。新的石油计量站选址在广场的西北角,占地面积4500?O,设计保留了其生产功能,将其融入到广场景观中去,作为石油工业景观的一部分。输油管道暴露在观者面前,并在边上设置特色护栏和岩芯铺成的游步道,可供游人参观,也是此石油广场的一大特色;输油管道连接六座抽油机,将抽上来的原油输送到广场西北角的计量站。抽油机、暴露的输油管道、计量站等共同构成了石油广场的标志性景观。

设计方案对抽油机、输油管道和集气站的处理是兼顾工业生产的可行性,基于审美上和功能性上对其进行整合,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两个看似矛盾的事物融合在一起。

2.传承文化,保留场所记忆

情感的植入是营造场所精神的较好方式。每个场所因为其自身存在的历史而拥有了记忆,保留这些记忆,就会使场所精神得以延续,这包括将一些具有历史记忆的物件进行原样保留和变换形式出现两种方式,用具有代表性的物件来隐喻某种思想和文化内涵,引起观者情感共鸣从而体现场所精神。

(1)钻井(磕头机是具有强烈石油工业特征的设备,井架高高耸立于油田之上,形态宏伟壮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人们一看到他们便能联想到它们所代表的石油工业。此设计手法通过对场所中带有典型工业行业特征的景观要素,完整的保留其外貌和实体,而不经过任何设计的重构手法。

(2)“齿轮”亭是以齿轮为设计元素做成的休憩亭,结合底部的螺丝造型的坐凳,富有工业特色,夜晚内部还能产生发光的效果(如图4)。

(3)“历史方阵”用废旧的钢板组成,上面记载着矿山公园重要油井的开采日期、产量等历史信息,记录了江汉油田的发展历史。

(4)在设计中,特意在场地东南侧设置了一处展示广场(如图5),展示方法分为原真性展示和隐喻象征性展示。原真性展示又叫真实性展示,即是把工业生产中的生产设备、机械等真实的展示在观者面前,矿业废弃设备设施的陈旧感、锈蚀效果等矿业遗迹都成为了有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的一部分。对工业废弃设备、设施进行艺术的再利用、再加工,通过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矿山设施设备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即是隐喻象征性展示,同时还能产生良好的工业美学特征,对这些废弃设施设备的再利用也体现了低碳生态的原则。

3.营造气氛,强化场所特征

每个场所的规划设计都应是慎重而独特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性格。场所精神是通过场地的各要素及场所特征的综合体现,强化场所特征也就是对场所精神的强化,对场地气氛的营造。场所中设置的不同材料、颜色和质地的景观元素都给置身在其中的人们强烈的空间特色,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有了认同感,才会在空间场所中定位自己,也便形成了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工业化时代强调用机器代替人力,强调机械性,机械设备可以说是工业行业特征的重要提示性要素。这些作为场所精神提示性的要素,可以是完整的个体,或者只是一个局部,甚至只是一个残留的片段,都能成为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潜江石油矿山广场的设计中通过提炼一些石油工业化生产的符号,包括磕头机、齿轮、石油管道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元素,清晰的诠释出场所的类型特征,使人们认知到场地的性质和功能,加深了场所认同感。

5.城市广场设计毕业论文 篇五

一、本专业选题工作的把关程序

现在要从战略上考虑,不是战术上;要从长远考虑,而不是眼前小利。就算晚上偶尔偷得1船又怎样,还是摆脱不了这种被动挨打局面,反而会使那3帮团结更紧

只有我们这个靶子消失了,他们才会互打;你越时不时去偷下,他们越联盟。要想改变局面,要么就是晚上暂时彻底性蛰伏;要么集体转移,去和谁再合帮。

不管怎样,要有全局性谋划规划,不能打1船是1船,打1BB是1BB,这样迟早散帮。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毕业选题既要符合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大纲相关要求,使学生得到综合性专业设计训练,为学生参加就业和项目实践奠定坚实基础。选题程序严格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计划和要求,按照毕设系统选题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选题内容需结合所学专业,选题难度要适中,工作量大小合理,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在毕业设计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按质量完成。

2016年,本专业第2届毕业班级:12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班,共计36名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

鉴于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学院有关毕业设计选题程序的要求进行了选题。首先,由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其次,由教研室组织讨论,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由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已确定的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审议。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提交选题,并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后向全体学生公布选题。

二、毕业设计(论文)总体状况分析

1、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情况

本专业指导教师总人数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学生总人数34人,每位教师平均带4个学生。由此可见,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由讲师或相当职称以上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不仅数量充足,而且有相当高的业务水平。

指导教师均由教研室安排,报专业负责人审查合格后担任指导工作。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加强过程控制,每周都对学生的进展进行了解、答疑和指导,与学生交流讨论。对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环节认真负责、严格把关。

2、本专业的选题情况

课题的选择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选题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多地反映各专业的发展水平。提倡不同专业(学科)互相结合,扩大专业面,开阔学生眼界,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考虑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质量及积累管理经验,因此毕业设计(论文)按学科研究方向进行选题,例如基坑支护设计、隧道区间设计;地铁车站设计、地下或人防结构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或灌注桩的设计及施工方法分析、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工艺分析等进行选题。学生通过资料查阅、设计图纸、论文撰写,加深对法律、规范、条例、手册等相关内容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经所在教研室讨论和教研室负责人审定后向全体学生公布。选题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学生根据公布的设计(论文)题目进行选择,各专业再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师指导能力进行调整后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根据目前指导教师情况,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选题主要结合生产实践、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选择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从统计情况来看,83%的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17%课题来源于教师申报的科研类课题。

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工作量统计方面,78%的课题工作量适中,22%的课题工作量偏大,未出现工作量小的申报课题。

课题难度方面: 5%的课题比较容易,68%的课题属于难度适中,仅有27%的课题属于难度大,且主要分配给学习较优秀,有一定攻坚能力的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

课题更新率方面:所有教师的更新率均达到3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毕业设计网上操作系统欠完善,主要是格式排版功能需加强。

2.缺少一些软件,因此一些非常好的地下设计课题(例如隧道设计)无法给学生布置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 2015年12月14日

周5打城 战火打联盟的3帮谁都一样 只不过被战火追打的帮必然拿不到积分第1 红枫你是非要向战火拉仇恨 把战火矛头拉向乱战吗 你一颗老鼠屎,要坑了乱战全体兄弟吗

乱战会在嘴上挺你 可心里真支持你的行为吗 如果真是因为你让战火缠着乱战打而失去积分第1 你有什么脸去见跳舞和乱战兄弟 就算他们不怪你你心里能放得下吗 你不如死了算了啊

6.城市广场铺装设计方法思考 篇六

1 准确把握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理念

城市广场, 自从2000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 历来就是人们出行、休憩、交往、集会、观赏、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我国,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强, 广场以其独具特色魅力的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发展至今, 市民已不再只把广场当作消遣和休息的地方, 而是还同时作为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这样一来, 集会、纪念、商业等各类不同性质的广场都相继出现, 多角度地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设计者应根据城市广场的性质来准确把握铺装设计的理念, 以满足广场的使用功能。

(1) 集会广场。集会广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 是一所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 如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此类广场主要用于群体性活动, 所以铺装设计要体现出庄重、大方、气派的特点, 应以硬地铺装为主。同时为了加强稳重端庄的整体效果, 整个广场的铺装构形多采用轴线的设计手法形成序列空间, 来增加空间的可读性, 便人们增强方向感, 容易领会和把握空间。

(2) 纪念广场。纪念广场是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建, 具有深刻严肃的文化内涵。铺装设计应根据纪念的主体和整个场地的大小来确定, 多采用象征、暗喻的手法来创造出符合主题的环境气氛, 从而增强整个广场的纪念效果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3) 商业广场。商业广场是城市广场中最常见的一种, 多位于整个商业区主要流线的节点上, 因此铺装设计在风格上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通过有效交往空间的营造来满足人们的聚散要求, 在尺度上更应符合人体尺度, 给人们一种亲切感, 让整个广场更具吸引力。同时, 广场的铺装要形成供人们专用的步行空间, 给人以安全感和舒适感, 而且还要能够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让人们在空间中能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 便于有方向性地前进。

(4) 交通广场。交通广场是交通的连接枢纽, 也是城市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 起到交通、集散、联系、过渡及停车等作用。在进行铺装设计时要形成大尺度的开放空间, 并让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进行有效呼应, 来极力丰富和充分展示城市的景观风貌, 使过往人们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地面铺装分割车流和人流, 有效疏导交通。

(5) 文化娱乐广场。文化娱乐广场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或居住小区内, 专供附近的人们休憩、游玩、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这类广场的铺装比例较高, 可以通过轴线的引导、转折、延伸和交织等手段建立空间秩序, 将轴线上的地面铺装与其他地面铺装在色彩、构图、材质上加以区别, 增加广场的向心力、凝聚力, 同时在进行铺装设计时还应注意不同人群要求的空间环境不同, 整个广场不同的区域空间发挥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2 充分体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

广场铺装在整个广场园林景观中不一定是一道主景, 但也起着烘托其他景观的共性。如果需要通过广场铺装来进一步强化广场空间的特色魅力和突出广场的性格, 设计时就必须在铺装的色彩、形状、尺度、质感等方面下足功夫, 增强铺装的艺术效果。

(1) 色彩。广场铺装的色彩是人们对广场认知做出的第一反应, 在铺装设计时应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 稳重而不沉闷, 鲜明而不俗气, 给人一种安逸感。若色彩过于鲜亮, 可能喧宾夺主;过于复杂, 可能会令整个园林景观杂乱无章。设计者可通过色彩在视觉上冷暖、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来打破千篇一律的沉闷感。同时, 选择色彩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 明朗的色调使人轻松愉快, 灰暗的色调使人沉稳宁静。如纪念性广场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营造严肃的氛围, 而儿童活动广场就要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 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 商业广场和娱乐广场可选用温暖而热烈的色调, 使广场产生活跃而热闹的气氛, 增强广场的商业性和生活性。

(2) 形状。广场铺装的形状多种多样, 不同的铺装图案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应。如点状的铺装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 给空间带来活力;线形的铺装虽多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但曲线形的铺装让人们感到的是流动性动感, 折线形和波浪形的铺装是起伏性动感。还有整齐的方格状铺装让人们产生安定感, 而如乱石纹、冰裂纹等多做不规则形铺装, 易使人自然联想到乡村的感觉。在设计中一般要以简洁的构图为主, 符合统一协调的原则。

(3) 面积。广场铺装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广场的空间感, 大面积铺装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 否则就会使空间产生压缩感和私密性。铺装图案的大小既直接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也影响到广场的使用, 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和抛光砖等材料适宜大空间, 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

(4) 质感。广场铺装的质感对空间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在进行铺装设计的时候, 应根据空间的大小合理选择质感。如大空间需做得粗犷些就应选用质地粗大、厚实和线条较为明显的材料, 因为如此粗糙的铺装在烈日下可以较好地吸收光线使不显得耀眼, 还会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开朗;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 给人轻巧、精致、柔和的感觉。不同的素材可创造不同美的效应, 但不同质地的材料在同一景观中出现时必须注意调和性, 恰当地运用相似及对比原理, 才能组成统一和谐的园林铺装景观。

3 高度重视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生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生态型园林和环保型园林已成为当今园林发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广场的铺装在设计时也要重视生态性问题。如花岗岩石料等铺装材料透水性相当差, 铺装后将地面完全覆盖, 造成被覆盖层土壤出现不透风、不透气、不透水的现象, 严重破坏了被覆盖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 地下水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将破坏或改变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设计运用时, 应尽量避免大范围采用花岗岩石料做铺装材料。还有, 在进行铺装设计时应注意生态的竖向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态循环, 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

4 灵活运用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多元素

城市广场的地面铺装从以前的各类草坪, 到现在坚实、沉稳的砖、石、混凝土, 采用的材料到表现的对象及其形式内容都越来越丰富。铺装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 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质感美。不同的材料在铺装中会有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在进行铺装设计时首先应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铺装特性, 如质地的结构、外观色彩、耐磨性程度、渗水性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承载的安全系数等内容, 然后再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如石材可以说是现在所有铺装材料中最自然的一种, 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无论是用具有自然纹理的石灰岩, 还是用层次分明的砂岩、质地鲜亮的花岗岩, 所铺成的地面都容易被人们接受, 且耐久性和观赏性均较高, 缺点是造价也较高。大连砖、建菱砖和广场砖等颜色丰富, 在施工中可灵活拼接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且砖的孔隙具有吸湿透气等功能, 随时都给人们一种较强的舒适感和亲和力。

7.浅谈园林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篇七

[关键词]园林城市 文化广场 设计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體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综合上述,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09年党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六种个性影响你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