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德育教学案例

2024-10-04

化学德育教学案例(共8篇)

1.化学德育教学案例 篇一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青山中学 梁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渗透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成就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针对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

问题l: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问题3:请根据“春晓”油气田的位置,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发该气田的合理性。

问题4:请提出开发海底天然气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们可以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例,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建国后,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牛胰岛素结晶;首次采用化学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办法,合成了核糖核苷酸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二、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案例二】以人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在介绍氯气的性质中,当介绍到氯气的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戴维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戴维的资料:(节选)

从学徒到科学家

1778年12月17日,亨弗利·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他5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着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了各种矿石,这是在离家不远的矿区拣的。1794年他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了。为了谋生糊口,作为长子的戴维被送到当地一位名叫柏拉兹的医生那里当学徒。这项工作很符合戴维的志趣。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助手,护理病人,学习行医的本领,另一方面他必须天天调配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地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大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地学习,抓紧空隙认真阅读拉瓦锡的《化学概论》等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试。凡是好书他都设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

戴维的一生成就巨大,发现的元素有几十种,同时发明了电解法制取钠、钾等元素,发明了瓦斯灯拯救了许多矿工的生命,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

问题1:从以上的材料中你觉得戴维为什么会成功? 问题2:如果你是戴维,在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样? 问题3:从以上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关中外化学家有几十位,每一位化学家的成长史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素材,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

三、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案例三】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学生二:从SO2的危害进行说明: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研究表明,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问题1: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 问题2:为了减少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有什么建议? 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化学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挖掘化学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教材,结合教学,以达到育完美的人之目的。

2.化学德育教学案例 篇二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

从事化学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 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在教学中渗透育人, 在育人中进行教学, 教师的工作才不至于遭遇到教学瓶颈, 工作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工作方法才会越用越多, 也越来越感受到工作的乐趣, 人生的价值。

一、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学生目前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生活水平急速提高, 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 也使他们丧失了艰苦朴素的作风、缺少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眼界宽, 聪明活泼但又娇气任性, 没有毅力与恒心, 厌学情绪严重, 教师们总有一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与做人的道理, 能够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2. 学生心灵的成长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卢梭曾说过:“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杜威也曾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 倾听学生的心声, 走近学生,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3.“构建和谐社会”使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培养时代新人。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的“科学视野”部分, 有许多介绍科学家及科学发展探索历程的内容, 可以适当补充讲解,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利用我国历史上有关化学的发明创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必修1引言部分的学习, 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 许多发明创造对推动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卓越贡献, 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 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 欧洲人还处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 为写一部《圣经》而用三百张羊皮的时候;由于纸的发明, 中国的文化读物日益增多, 文盲减少, 文化科学日益繁荣起来。在必修一第四章中硫与硅的学习中, 硫磺可用于制造黑火药, 而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早在三国时, 马钧就发明了焰火的制作;北宋真宗时, 已制造出了火箭和火炮, 此后先后传人阿拉伯和欧洲。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 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 而是一种工业的, 也是经济的进步。”在硅酸盐的部分, 向学生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国就有了制作瓷器的记载, 商代时出现了原始瓷器, 在1470年我国陶瓷的制作技术传人了意大利的威尼斯, 后来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 西方把制造瓷器的瓷土叫做kaolin, 即高岭土, 是指江西景德镇高岭的瓷土, 又把瓷器叫做china就是最好的证明。

(2) 利用中外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 天津沦陷, 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 侯德榜态度坚决, 断然拒绝, 后率众入川, 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 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 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 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 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2. 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在中学化学里, 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有很多。如有机同系物的教学, 在每一个同系列中, 每两个化合物在分子组成上相差的一个或若干个CH2。而随着数目的增加, 碳链逐渐增长, 同系列中各物系的性质和状态也发生着有规律的递变。恩格斯也曾以正烷烃系列、伯醇系列和一元脂肪酸系列为例, 说明质、量互变规律在有机化合物中的显著表现。又如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再如S0 2和S03、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都蕴涵着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深刻内涵。

(2) 对立统一规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 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另外, 原子内部还存在排斥作用, 如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 通常原子的稳定状态, 就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处于平衡状态。分子内也存在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共价键形成的过程中, 存在着相邻相同原子核间和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而相邻相同原子因形成共用电子又存在吸引作用, 吸引作用占了优势, 结果形成了共价键, 同样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也是对立的统一体。再如, 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对立统一以及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的讲解, 都能较容易的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3) 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 颂扬他们历经艰辛, 百折不挠, 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如原子论的创史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 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 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 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 别人是容易忽略的, 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 进一步地分离测量, 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结合教材内容, 在课堂讲授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自然性。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附着于知识的讲授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渗透, 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进行育人教育时, 切忌不能泛泛而谈, 犹如家长的说教, 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要多采取“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循序渐进, 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把握学科特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主动性。如前所述, 在化学学科的教材中, 有大量的反映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 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作为理科学科, 又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不仅如此, 化学又是以实验为特色的学科, 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 随时做好纪录,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等, 使学生深刻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3)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计划性。通过有计划的开展学科知识竞赛, 如“我最敬佩的科学家”演讲比赛、“我的家庭小实验”、“走近大自然——我的发现”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

综上所述,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德育教育, 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以及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但是, “以令率人, 不如身先”, “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是品德的示范者。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做老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只有教师热爱祖国, 治学严谨, 相信唯物主义的理论, 时时垂范, 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 才能因信其师而信其道。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冯克诚.中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训练指导[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

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育;德育;价值观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尤其在青少年中更为严重。记得高中毕业后聚会时,老师曾说:“现在的学生可不如你们那会儿,越来越难管。”老师说的还是普高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素质不错的学生。如今我自己也带学生,终于有了深刻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一批不如一批。”就像鲁迅《风波》中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在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今天,德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让思想偏离轨道的学生有更好的精神洗礼。

面对普遍素质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学习热情的职高学生,我们首要的就是进行德育,进行思想的提升,如果可能,每时每课都应渗透德育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差主要是思想观念差。“差生”其实是“双差生”。只有思想差,才会导致学习差。面对这些价值观扭曲的学生,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必须先对其进行洗脑,把他脑袋中那些不该有的先洗掉。

在化学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同时,与化学有关的德育也提上了日程。在化学学科中,我们可以抓住每节课进行德育。例如,我们高中的第一节课绪论的内容就是介绍化学发展史,对于开篇的讲解,对于今后化学课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篇要介绍我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我们古人的智慧结晶——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的制造,火药、造纸术的发明,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把化学史中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知识内容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中国伟大的文明史,使他们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此课的德育目的。

第一单元学习常见金属元素及应用,课题三要学习几种重要的盐,主要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就是我们蒸馒头用的碱面,要想知道碳酸钠如何制得的,就不得不提杰出的化学家侯德榜。侯德榜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侯德榜1933年出版的《纯碱制造》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侯德榜用英文写的《制碱工业》一书的出版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

价。通过对侯德榜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非金属元素,课题二硫的学习中,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我们要提到近代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他在完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开创性地建立了中国化学工业。三酸两碱是化工产品最基本的工业原料,当时,范旭东碱厂已创办成功,他认为“酸”这一基本工业一定要自立,且由于“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范旭东于1929年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承办硫酸铔厂,并做积极准备。1937年2月5日,永利铔厂出产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批硫酸铔化肥,这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打破了外国化肥垄断中国农村市场的局面。国人称永利铔厂为“远东第一大厂”。我们要通过范旭东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化工工业的起源发展,在范旭东振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激励下,让学生斗志大增,思想上一个台阶,充满民族自豪感,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国家发展学习上努力再努力。

第九单元营养物质合成材料课题二蛋白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知道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学到氨基酸,就要提到我们每天做饭放的调味剂“味精”。这又要从一位实业化学家“味精大王”吴蕴初说起,20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广告。当时味精只有日本能生产,吴蕴初潜心钻研,分析出味精成分并批量生产。成立天厨味精厂,定名“佛手牌”。意为“美味天上来”,是神仙才能做出的美味。由于生产味精的原料从日本进口,吴蕴初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氯碱厂。吴蕴初又将氯碱厂生产盐酸的氢气利用起来,成立合成氨和硝酸的工厂。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吴蕴初刻苦钻研、不断进取、自学成才的精神,独立自主、力克艰辛、发展民族工业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信念,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周益明.中国化学史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

[2]陈元伯.利用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Z1).

4.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5.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篇五

湖北省汉川市南河乡初级中学 余三平

中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责任。初中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⒈ 结合祖国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造纸和黑火药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推广后,我国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为书写的材料,中国的造纸发明比欧洲早10个多世纪,由于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唐朝就有制火药的记载,黑火药的制造,比欧洲早5-6个世纪,造纸与黑火药的发明与运用,它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唐宋时期具有精美的制瓷工艺;各种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如商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西汉时期湿法制铜,宋朝开始大规模湿法冶金,钢铁的生产与使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冶铁与炼钢;三国时期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北宋发现并开采石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取方法中就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和蒸发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建国前的旧中国,由于闭关自守,导致我国化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那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带一个“洋”字,如煤油称为 “洋油”,火柴称为“洋火”,烧碱称为“洋碱”,还有 “洋布”、“洋线”等,因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化学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取消了辉煌的成就:在1965年我国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它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轰动了全世界;我国已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渤海等大油田,新的油田还在不断发现和建设,石油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制造并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火箭和卫星,不仅自己能发射卫星,也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1981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国钢铁产量得到飞速的发展,解放初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已成功突破5000多米水深大关;“嫦娥”奔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交会对接,不仅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实力雄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超卓智慧与拼搏精神。

通过上述这些丰富生动素材,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报效祖国的运

大理想。

⒉ 通过科学家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崇高的品德:

在讲我国辉煌的成就时,可介绍“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钱学森28岁在美国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0年争取回国,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军方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他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最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冲破种种阻力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讲我国制碱工业时,可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之心返回祖国,日夜奋战在工厂,终于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其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通过介绍科学家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国家经济而努力的远大抱负,以促使他们自觉努力学习。

⒊ 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化学教材运用插图,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图是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钢铁的冶炼内容中运用了我国古

代冶铁图,介绍了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1980-1992年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1992年的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第四位的国家。教材中刊印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将这些插图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基本国情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我国幅员辽阔,化学资源丰富,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居世界前茅,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就很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所拥有的科技实力是不相称的,大量的先进成熟的优秀科技成果依然束之高阁,科技在经济增长中只占30%左右,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目前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要认为我国事事不如外国,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民族自尊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缺乏远大理想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目前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克服困难,我们祖国的明天将会更

加辉煌。

通过上述基本国情的教育,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可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⒌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化学的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同时又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因此,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涉及的环保知识可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水体的污染”、“白色污染”、化学试剂贮存与环保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环保的关系等,重点讲解环境受污染的原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以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通过上述环保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⒍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客观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远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与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6.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组 王治苓

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重构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中国”。21世纪“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化学德育渗透教育 化学组 王治苓

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必修一课程中纯碱的教学时,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焦虑旧中国的科学落后、贫困和软弱。于是,他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通过这些内容的穿插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

传说中有“鬼火”,许多学生对其原因不明,深受这些思想的迷惑,便信以为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白磷的学习,了解白磷的性质,知道 “鬼火”是白磷自燃产生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揭秘生活中的魔术,如“滴水生火”,用脱脂棉包住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水,从而使脱脂棉燃烧起来。并解析能使脱脂棉燃烧物质Na2O2粉末并非水,水只是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环境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我们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l2)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7.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七

一、现状分析

以我校为例, 初中学生一般十三四岁, 高中学生一般十六七岁, 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 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长发育期, 这种自身特点, 使其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 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经调查, 学生中一部分认为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 有的学生与同学聊天时这样说道, 自己的理想是当个体老板、公司总经理, 既神气又阔气;有的学生讲, 他要像他们周围的许多人一样, 没有太多文化却拥有大笔财富, 他们照样比吃、比穿、比阔气, 呼风唤雨挺牛气。可以看出, 这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本原因, 一是受经商热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认为有钱就有一切;二是读书无用论冲击了年轻一代, 认为“教书的不如卖饭的, 造原子弹的不如贩碳的”, 煤老板是他们的偶像, 房地产开发商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些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 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德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 都应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 融化在教学过程中, 落实在课堂上。

二、贯彻大纲, 渗透德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 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 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 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 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通过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 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化学实验教学中, 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 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亚铜溶液中, 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 令学生感叹不已;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 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犹如缤纷的礼花, 令学生大开眼界———哇, 铁也能燃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 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2. 通过化学实验演示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 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 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 常多带一个空烧杯, 把用后的火柴梗、蜡烛、废纸屑之类的垃圾放入其中, 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 不要乱扔垃圾;实验桌上随时注意清洁卫生, 取用完药品后立即把药品盖好放回原处, 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 “身教者从, 言教者讼”, 在化学实验中如此言传身教, 学生耳闻目染, 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 臭氧层遭受破坏, 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这一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国外, 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核辐射等等, 都与我们的化学息息相关。在我国, 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 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8.谈谈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德育渗透 篇八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先驱已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我国古代酒的酿造,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代,1965年我国成功地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了这些发明创造外,还要认识到我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大宝藏。如近年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在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通过这些例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二、介绍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出原子学说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他总是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为座右铭,通过他的刻苦钻研而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个药店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好学精神,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他严肃认真、勇于创新的精神,经过反复实验,反复研究最后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的“燃素说”,并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英国化学家拉姆赛经过两年多的合作,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了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气。

出生于我国福建省一个农民家庭的著名制碱专家侯德邦。他从小就热爱祖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满怀报国之志,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创业,经过潜心研究,不断努力,最后发明了名震中外的“侯氏制碱法”,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和市场,他的精神被后人所敬仰。将以上素材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都是有帮助的。

三、在科学探究中,渗透科学态度、责任感、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科学探究中,如能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一双胞胎处理好,那将对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教材中挖掘体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比如在讲空气污染时,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和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以及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二)、强化训练,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对药品的用量和浓度严格控制,对定性实验,药品应取最少量,多采用微型实验。这样,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省了药品,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加强实验改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将一些有毒物质参加的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教材中提到要进行尾气处理,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尾气处理呢?这给教学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总之,加强实验的改进应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旧物质和废弃物。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加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上一篇:C#程序设计教程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下一篇:英语高考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