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练习(精选8篇)
1.材料作文审题练习 篇一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1
【材料】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 “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那人顿悟。还有这样一则谚语: “如果你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
请理解材料,焉一篇木少于 800 字的文章。体裁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逼你成功”的例子俯拾即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事例。
再综观当代文坛,哪个成功的作家没有被逼过?他被报社、出版社的人逼,也被他自己逼。读者逼主编;主编逼作家;作家逼自己,逼得想睡也不能睡,不想写也得写。问题是多少惊人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逼自己?“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常言道:“用进废退。”当外部有压力逼你“用” 的时候,你的学识、才干等将会有很大的长进。因此,你应该虔诚地感谢外力对你的“逼”。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2
【材料】
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仙女感到陶醉。
走了一小段路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仙女问: “我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玫瑰回答: “上苍没有像爱其他植物一样来爱我。 ”
仙女继续问: “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漂亮的孩子?”
玫瑰说: “上苍给了我刺。 ”
仙女说: “上苍没有给你刺。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已被人们牢记于心。虽然 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分析】
这则寓言材料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材料中的仙女如一位心理医生,为玫瑰医治心里的创伤。仙女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言语中多有褒扬,使玫瑰易于接受,心情舒畅。
人总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生也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整天为自己的短处而悲 伤苦恼,那么他将一事无成;一个人只有克服自己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带着自信上路,那么他将会有一路的收获,他将拥有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春天。
基于此,文章的写作角度可定为:
1、用你的长处享受人生 2、而不要整天为弱点烦恼 3、带着自信上路 4、发挥你的长处 5、要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人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3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商人的儿子大学毕业了。一天,商人问儿子:“一斤芝麻多少钱?”“7元。”儿子答。“一斤黄糖呢?”“顶多3元。”“一斤芝麻加上一斤黄糖值多少钱?”“正好10元呀。”“只有10元吗?”“7加3不是等于10吗?”“但一斤芝麻加上一斤黄糖可以做成芝麻糖,这样,芝麻糖就可以卖到20元了。”商人告诉儿子,生活给你一斤芝麻,不只是一斤芝麻,生活给你一斤黄糖,也不只是一斤黄糖,它们的延伸值,就全靠你的智慧去创造了。用好人生的加法,对于人生的成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请以“用好人生的加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分析】
这则材料意在告诫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条件,用心用智慧去经营、创新,挖掘潜在的价值。一言以蔽之,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尽的价值。只要紧扣“人生的加法”,来阐发议论,分析说理即可。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4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扬长避短”有三层解释:第一层解释,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第二层解释,宣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第三层解释,善于学习使自己擅长的技能更长,避开自己的短处。这三层解释包含了应用、交流和学习等方面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其中一层解释,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立意分析】
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点,从信息点中找到立意点,明确文体。第一步,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中心内容;第二,关注材料中人物的关键词,明确立意的范围;第三,选择文体,拟写作文。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5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立意分析】
这则材料可采用多角度立意法,1.鲥鱼的角度:生命短暂,但充实,有意义;2.乌龟的角度: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3.整体分析:要正确认识自己。
2.材料作文审题练习 篇二
一、审题步骤
作文, 首要的就是认真审题。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 (题目、材料的含义) 、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 就叫审题。作文审题有5个步骤。
1. 审读材料作文的顺序。
材料作文题是由背景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个部分组成。学生审题一般是先读背景材料, 再读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其实, 话题作文阅读材料的顺序应该是先看话题, 再看背景材料, 再看提示语和写作要求。因为“话题”是核心, 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 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范围。“要求”则是写作注意事项。因此审题要注意顺序。
2. 审清作文材料的意义。
写材料作文,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读懂材料, 因为材料是命题的载体, 因此首先要审清材料意义。作文材料中隐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学生能把隐含在材料中命题者的意图把握住, 并据此确立作文的观点, 那作文的中心与话题才会一致。明白材料隐含的信息, 写作时才不会离题。
3. 审透作文话题的内涵。
作文话题中, 总有对理解题义有重要影响的字词, 要准确把握这些关键词, 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审题上出现偏差, 拟题上也会出现失误。我曾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作文布置作文训练, 审题本来是很简单的, 应该谈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但评阅作文时发现, 有的学生没审清作文话题的内涵, 就孤立地抓住其中的某一部分写作, 把作文题目命名为《相信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出现偏离跑题现象, 这是不理解作文话题内涵所致。
4. 审明提示语中隐含的信息。
材料作文往往有提示语, 提示语在选材范围、写作重心、写作思路等对话题加以指导、限制。审明提示语中隐含的信息, 对理解题意, 激活思维大有好处。审题时, 首先要把隐含在提示语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 并据此确立作文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避免漫无边际、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等现象。
5. 审准写作要求。
材料作文在背景材料和话题之后, 都会说明写作要求。写作要求对作文的体裁、写作范围、写作角度、篇幅及书写卷面等作出一定的限制。如果写作要求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 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 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 就可引可不引了。必须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 再规范写作, 决不能随意而为。
二、审题失误
要写好材料作文, 首先要深刻理解所给的背景材料、话题、要求, 抓住题眼。审题稍有偏差, 便会“走错一步棋, 全盘皆输”。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审题不清。
少数考生审题不清或者根本不审题。我曾作过一次作文训练, 在作文材料中提供了鲁迅等10个历史人物 (或文学形象) 作为话题, 要求任选其一作文, 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 题意极其明白, 但有的学生作文还是偏离了题意, 竟然选择了题目中“10个”以外的人物为话题。这表明一部分考生审题意识实在淡薄, 或者根本就没审题。
2. 单方论述偏离主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对象就是话题本身, 材料和提示语都是对话题的具体说明, 都是为引出话题而设的, 只有抓住了话题, 确立了主题, 并围绕主题选取材料, 才不至于跑题离题。还是以我“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作文训练为例, 一些学生面对“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这话题考虑不周, 单方面阐述“走自己的路”, 忽略了“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一味论述“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相信自己”。这类作文不会得高分。
3. 文体、选材、拟题失误。
很多学生对作文材料、提示语和写作要求审题不清, 导致选用的文体不当, 而影响作文的质量。选择恰当的文体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确定文体后, 要选择能表现作文主题新颖、丰富的材料。作文立意要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精神, 要把立意放在时代的天平上称一称, 主题才深刻。确定文体, 选择了材料, 明确了立意, 就要拟定一个切合话题的作文题。拟题切忌用语不当, 影响得分。
三、审题例析
下面结合南宁市2009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科作文, 以及我校作文评卷所见, 做审题例析。
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 白云两片, 蜂鸣与蛙唱四两, 早晚吃晨曦与落日各一遍, 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 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 雷为我劈去放肆, 雨为我洗去尘土, 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黑暗, 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 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珍重生命。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 尤以大树的回答为要。
1.
要吃青山、白云、蜂鸣、蛙唱———生活中良好的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
2.
要吃鸟粪、腐叶———吸收后可转化为成长所需的营养 (如师长、父母的教诲和批评等) 。
3.
要经受风雨雷电的洗礼———在挫折中经受磨练。
4.
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黑暗, 就不能青翠光鲜———要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 (乐观、坚强、包容等) 。
阅卷发现, 有的学生能审准话题、紧扣材料立意作文、见解深刻。如拟题为《像大树一样成长》, 设定的材料有下列类别: (1) 有时候成长需要苦难的磨砺 (文王、仲尼、祖冲之、刘邦) ; (2) 有时候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浸润 (孟母三迁) ;拟题为《在磨难中成长》, 设定的材料有下列类别: (1) 磨难使人坚强 (贝多芬) ; (2) 历练使人成长。 (海伦·凯勒) ; (3) 磨砺使人乐观。 (邰丽华) 。这些优秀作文, 从拟定的题目中就体会到了材料和话题的影子, 主题鲜明, 语言优美, 成为一类作文, 得分就高。
阅卷中也发现, 有的学生不能把握材料和提示语的内涵, 有的考生却没审准材料, 把握重点, 在小树的问话上大做文章, 拟题为《谦虚与好问》。有些考生没审清提示语中“请联系自己的经历”就是暗示写自己的成长过程, 只顾论述生命的价值、如何对待祸福等, 拟题为《感悟生命价值》、《正确看待祸福》, 评卷老师一看就知道审题这一步没做好, 从而影响得分。
3.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三
先看这样一篇作文片段。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赢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是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不死和匹夫,负起了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个符号,诗意,永恒的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惟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这是一篇题为“在自然中生活”的考场作文,这篇作文似乎语言很优美,材料也丰富,可以断定,考生具有较高的作文能力,可是这篇作文没有能得到与考生能力相当的分数,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不对题。因为“在自然中生活”有这么几个含义:(1)以“在自然中生活,是人心与自然的优美合奏”为主旨,赞美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2)也可以“在自然中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人性破茧。”(3)“在自然中生活。是回应心灵在彼岸的召唤,是一种脱俗的生存姿势“等来立意,展开对性灵、心灵状态的探究。可上面的作文讴歌的是昭君和杜甫,怎么也揭示不了相关含义,考生只是按平时的积累,引用了一些名人来充数,尽管语言等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自然就难以得到高分。
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近年来,材料作文开始重返考场,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比之话题作文,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里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些主要的方法。
一、读懂原材料
如果是材料作文,试卷必然要提供一则材料,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幅漫画等。其意图是作文的范围就从该材料中确定,因此,读懂材料是确定作文话题或者提出观点的最重要环节,如果出现偏题或者严重跑题,就是审读材料不准而造成的。
多年来,很多同学习惯于话题作文,其实,也可以把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考虑,也就是说,需要考生将材料进行多角度审视,然后就会感知出不同的话题,学会抓住每一个在头脑中出现的话题,将它们一一列出来,最后选出一个自己能驾驭、又有一定新意的话题,这样审题环节就算大功告成。然后在这个话题范围内,确定一个明晰的观点。只要提炼出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作文的立意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入作文的环节了。
二、材料作文的类型
1有着很明晰的叙述对象。有着清晰的事件。这类材料的审读,只要抓住叙述对象——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要抓住的立意点,也就是作文的主旨。
如读下面的一则新闻,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
骑车人刮坏轿车,赔款被当场撕碎
24日下午1点50许。一辆比较破旧的单车和一辆私家车都在广州西华路上往康王路方向行驶。“当时单车和私家车基本是并行的,突然,单车为了避让行人,一个向左摆,就刮到了私家车,留下了一道挺长的痕迹”,目击者称。
刮了车后,私家车上下来一名20多岁的女子,她一看车子被刮了,就叫对方赔偿。而一旁的单车车主,一名30多岁的女子。连忙掏出30元人民币给该女子。“谁知道对方一接过钱,就把钱给撕成碎片了。后来民警赶到,就将两人和撕毁的钱都带走了。”目击者称。
东风派出所值班民警说,该事件的详细情况,他们不便透露。
“当时看到撕钱的场景的时候,我就觉得刮伤小车有错,但那个撕钱的女子也太瞧不起人了。如果我的钱被她撕。我就去法院告她。”一直在该路段巡逻的治安员杨先生愤愤不平。
而附近的平安堂凉茶店的店员邹小姐也认为,当着赔钱者的面把钱给撕毁,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不管穷人富人都是有尊严的。可能30元钱对富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穷人来说,30块钱不是小数目,可以生活三天啊。”
路过的吴先生表示,“有钱,就等于有资本蔑视穷人吗?”
(原载《重庆晨报》2006年2月26日)
这则新闻的陈述对象是私家车女子和骑单车的女子,事情是单车刮了小车,结果是单车车主赔偿能力有限,小车车主撕毁了人民币。如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可以看出。第一,小车车主不知道撕毁人民币属于违法行为,可以提炼出“公民需增强法律意识”的话题;第二,小车车主气势凌人。蔑视他人的人格,可以提炼出“人格与尊严”的话题;第三,小车车主和单车车主的身份的区别,可以提炼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和谐相处”的话题等等。
2寓言故事、漫画以及富有哲理的文字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者漫画,主要是要读懂其寓意,寓意就是作文的观点或者话题;如果是一段哲理性的文字,那么读懂文字所包含的哲理就是作文的观点。
如: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口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
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后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两半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鬣狗什么都想占有,结果把自己劈成了两半,由此提示的寓意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或者“有舍才有得”,或者是告诫人们要“戒贪”。
又如:一对小花狗(漫画)
漫画《一对小花狗》,第一幅图是两只模样一致的小花狗,第二幅是各自在不同镜子面前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第三幅是两只小花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的寓意是“正确认识自我”“不卑不亢”。
但这两类材料还要注意两个原则——
(1)立足于材料,不要随意延伸。
如,有这样一首小诗: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类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两个叙述对象,但没有结果,还有出现了两次的一个词汇“爱”,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两点出发来看这则材料,人怎么爱?上帝怎么爱?所以,我们写作时就一定要抓住如何去爱来写。
如果忽视这点,就容易读不准材料的含义。很容易把这则材料作延伸:上帝爱鱼,为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鱼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从而生生不息;而人类为了一己之私,制造捕鱼的工具。把鱼据为己有,最终使鱼失去了自由。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又如。《一对小花狗》。有人看到一只狗显出傲慢的深情,于是就得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结论。怎么能从那只萎缩的小狗上看出是它“谦虚”呢?
(2)看到材料时,要把实的东西隐去。把虚的东西(要么是人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要么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哲理)突现出来。比如小诗中,上帝也好。人类也好,鱼也好。只不过都是作者借以说明应该如何去爱的载体,他主要的目的是彰显应该如何去“爱”这一主题。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材料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的意思:即上帝爱鱼,是表达了大自然对万物的爱护;而人类爱鱼,是为了捕鱼而食之。由此来表达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三、材料作文和有材料的话题作文的区别
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是命题者对材料做出了一定的指向。对材料进行了一番处理,给考生的构思范围作了一个限定,要求考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作文;而材料作文。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考生可以在原材料中读出多个意思,然后选取一个意思作为对材料的解读结果,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如05年的全国1卷作文材料: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吗?”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从材料来看,根据“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一句,就包含了“谦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确认识自我”也可以得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而命题者的作文指向则是“出入意料和情理之中”。
4.作文审题练习 篇四
作文审题练习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或看见过许许多多值得大声叫好的人和事、景与物。那么,请说说你最想喝彩的是什么。
要求:
1、以“喝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思想内容积极向上。
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内容探究:
“喝彩”是发自内心的祝贺。生活中总充满竞争,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应该庆贺;当对手胜利时,更应该真诚的祝贺,同时虚心地向对手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
“喝彩”是真心实意地鼓励。课堂内,为同学精彩回答由衷赞叹;操场上,为同学奋力拼搏加油助威;宿舍里,为同学和睦相处真诚叫好。
“喝彩”是宽宏大度的认同。理解尊重他人的个性,倾听他人的想法,承认他人的努力,自觉送赞美。对象探究:
还应认真思考,为谁喝彩,为什么事情喝彩。为自己喝彩,是一种自信,一种人生态度;为别人喝彩,是一种风范,一种人格修养;为景喝彩,是一种欣赏,一种审美情趣;为物喝彩,是一种智慧,一种思想倾向。文体探究:
综合起来看,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写自己听到过或见到过的值得大声叫好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中突出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时事,结合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或对手的成功等,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
喝 彩
①SARS来临时,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身上金子般的品德,所有人都在为他们喝彩。然而,我们是否忽略了我们身边很多同样值得喝彩的人呢? ②那是5月中一个有些燥热的晚上吧,我正在做一套英语卷子。有一道题怎么做也无法与答案一致。我又问了几个同学,大家答案似乎都不一样,我于是想到给英语老师打个电话,可想到她平时不苟言笑的面孔,伸向电话的手又停了下来。
③赵老师是一位返聘的教师,很是严厉,从初一开始教我们。我们都有些怕她,也从来不敢在她面前“折腾”。不过,也许是严师出高徒吧,在最近的几次大考中,我们班都超过了英语班,排在年级第一。
④犹豫了一会儿,我还是拿起电话,拨了老师家的号码。
⑤“喂„„”赵老师的声音有一丝疲倦。“啊,赵老师,我是叶子,想问您一道„„”赵老师听完题后很耐心地讲着,我在桌上找笔,想记下她的话,无意中,碰到了手表,拿起一看,时针已迈过了“10”。猛地我心中有一丝歉疚,是否打扰老师休息了!
⑥问完题我忙说:“赵老师,真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打扰您„„”话没说完,已经被打断了:“嗨,这不是非常时期吗?不管怎样,学生最重要啊!你别想那么多,好好复习就行了!”
⑦面对一个将近60岁老教师的肺腑之言,一向自认坚强的我喉咙竟有些涩涩的。
5.材料作文审题练习 篇五
制作人:倪峰 概说
材料作文实际上是命题作文的一种扩展,就审题而言面对一则材料,考生所进行的实际上是种有目的的阅读。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材料作文的命题有多种样式:有的给标题,有的要求自拟题目,有的材料只提供背景,有的材料是立论的根据或评论的对象,有的则是写作的素材。
根据材料的特点可做如下分类:
(1)对于文字性材料,不仅要看正文,还要附加说明,如解说文字、出处、写作时间等。
(2)对于事实性材料,则要抓信事实性材料的主旨;
(3)对于理论性材料,就要住关键的词句;
(4)对于比喻性的材料,就要深入领会其寓意。
(5)对于绘画、摄影作品的一类材料,应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细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画中有人物,就要认真地辨析人物的年龄、身份。衣着、神态,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若有两个以上的人物,还要注意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观察画中的景物、场面。这些往往与人物有密切的关系,暗示主旨。再有画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画家喻示主题的点晴之笔,不可忽视。
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辨明材料的用途,然后,或分析材料、提炼主旨,或使用材料、构思成文,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总的说来关于材料的处理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事实性材料审题方法
1、提炼材料关键词句;
例一: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请尝试提炼本材料主旨,写一则一句话论点
练习
1、综合思考下面一组警句,概括出一个观点,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常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
6.一天天的满足着,一天天的堕落着(鲁迅)
2、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概括出一个观点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幅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2、探求核心事件结果的必然成因
例二: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将为自由而叛乱的李列耶夫判处死刑.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把絞刑架的绳索掙斷了.在那個時候,這種情況被認為是天意应当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來,確信自己安全了,就喊道:”你們連繩子都造不好,還能做什麼大事呢?”尼古拉一世本想簽署赦免令,當聽到他說的這句話后就改變主意.沙皇說:”讓我們用事實證明一切吧!”第二天,李列耶夫再被推上絞刑架。這次绳子沒有斷.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复述材料所讲的故事。
2、谈谈通过这个事件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讨论:下面两个审题表述是否合乎题意?为什么?
⑴绳子的质量问题导致了这样一个尴尬,所以我们呼吁认真负责,切实提高产品质量。
⑵沙皇的残暴让我们看清了旧社会的黑暗,我们应当团结起来解放世界、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例三:有一年,一个登山队准备攀登一座雪峰。这时有一位专家提醒说,别忘了多带几根钢针,因为在高寒的雪峰上面,燃气炉的喷嘴极易堵塞,需要用钢针疏通。一位老登山队员负责携带钢针,但是他并没有听从专家的忠告,而是只带了一根。因为凭他自己的经验,他认为有一根钢针已经足
够了。
遗憾的是,这支登山队最终也没有能把脚印留在山顶上,登山队员一个也没能再回来。问题就出在钢针上,那根钢针在使用时,不慎崩断了,由于仅仅带了一根钢针,燃气炉无法使用,队员们断了饮食,最后全部陷入绝境。
思考:
一位同学在写作前经思考认为“登山队的悲剧告诉我们出门应当多带几根钢针”,这能否作为其作文中心论点?如果不同意,请你拟一则合乎题意的论点。
练习
1、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写出中心论点的表述。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3、揣摩材料编者的情感倾向;
例四: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的一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这件事,以他的长久服役为理由。“我应当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报告,“因为,我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并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随意指着绑在周围的战驴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思考:
1、对于将军的理由,皇帝持什么态度?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皇帝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吗?
2、有人认为“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批评人也应当讲究语言艺术”,这是否合乎题意?尝试提炼本材料的主旨,自己写出一句话论点。
3、总结:了解皇帝的态度对我们的审题有帮助吗?
巩固演练:
细读例二文字材料,在文中划出能表现作者对李列耶夫的情感、态度的词句,并简述理由。
练习
一则报纸曾登载这样三则材料:
1、学生小新数十年如一日背残疾同学上学的事;
2、某杂志社在学生中调查,最赞赏的品质是助人为乐;
3、某单位在青少年中调查,“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写一则合乎题旨的论点。
自我总结
整体作文训练
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有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三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6.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篇六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二、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三、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
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四、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五、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7.探讨高中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篇七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的高考作文试题越来越青睐于材料作文,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试题中的材料富有哲理、新意。它和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最大的不同是灵活性较大,符合当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不过据相关学者的统计发现,多数考生在拿到材料作文时往往因不认真审题或是未能有效掌握,导致在作文立意上与材料有偏差,进而造成低分。可见,要在高考中获取高分作文,首先必须要掌握审题的技巧,这样才能进行立意写作,避免偏题现象出现。
二、在材料作文的审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需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在理解材料作文时必须有全局意识,应从材料整体着眼,不可单单从材料中的只言片语来理解,这样容易导致偏离题意现象的出现。
(2)应多角度掌握理解材料。
通常而言,材料作文中所蕴涵的主题并不是仅有一个,而是有多个,所以应从不同角度来掌握理解材料,这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立意。
(3)应选择最佳立意。
由上述可知,一般材料作文中会有多个立意,而在这些立意中往往有一个是最符合材料的。在选择立意时,应尽可能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掌握的、而且最符合材料的立意来写作。
三、高中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
大部分高考材料作文虽然只有一段较为简短的材料,但是材料中所蕴涵的生活哲理不少,所以必须学会审题,即材料的内容,应仔细分析材料主要倾向于哪个方向。弄清楚材料所突出的重点是什么,所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你在看材料时哪一个关键词最让你印象深刻,材料中所涉及的人、事、物代表的是正面还是反面,材料能够引起你的哪些联想,等等。笔者结合多年审题经验,分享几个审题技巧。
(1)由果溯因,透视本原。
这类作文材料一般是命题作文较多,通常以童话、寓言故事作为材料,开端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简要叙述,最后简短道出事件发展的结局。在审题时,应该尝试从原因上入手。这是因为不管是什么事情,其发生、变化以及发展均是有其内在的或者外在的原因的。所以,阅读分析这类材料时要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原因,再切入立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巧。以某高考材料作文题为例:
海龟与老鹰
从前有个好心人在海边散步,看见一只海龟从沙穴里慢慢爬出来,此时一只老鹰从天上飞下来想抓住海龟,好心人急忙将海龟送到海里,并将老鹰赶走。后面一群海龟也从沙穴内爬出来,并向海里爬去,原来前面的小海龟是他们中的侦察兵。待好心人离开后,一群老鹰马上飞了出来……
根据材料发表议论,并自拟题目写作。
由材料可知,故事的最后肯定是老鹰将海龟全部收入囊中。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追溯其中的原因。结合情节,可知“好心人”以及“海龟”是导致这样结局的原因所在。好心人是好心办坏事,海龟则是过于轻信经验。前者可得出“有好的出发点,但是也需要运用好办法”的结论,后者可得出“做事应该实事求是,不可犯经验主义”的结论。以上均可以作为此材料的立意,考生应该结合自身的认识,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个来展开立意写作。
(2)问答故事,抓问题,找解决方法。
材料作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可称为问答故事。此类材料中主要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对某个中心问题的处理展开叙述。在审题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材料中如何解决问题这个情节来展开分析,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抓住其中的中心环节,从而进行立意写作。例如某高考材料作文题目为:
在课堂上,某教师拿出一个玻璃杯,往里面放进一块大石头,大小与杯子差不多。教师问学生:“杯子满了吗?”学生答道:“没满,还能放沙子。”然后教师往里面放沙子,又发问:“这次满了吗?”全班学生回答:“满了。”但是有一个学生却说没有满。教师听了听,笑了,没有做声,只是将沙子及石头全部倒出来,接着往空了的杯里放水及沙子,进而又问那个说没有满的学生:“杯子满了吗?若要往里面再放石头,应如何放?”那个学生回答说没满,然后将水和沙子从杯子里倒出来,接着又把石头放进去,再放水和沙子。
要求学生以材料为根据,自选角度及自拟题目写作,字数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除诗歌之外)。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整理出材料所讲的是应怎样往杯中放石头、水以及沙子。材料前面主要围绕“怎样才是满了”的问题来展开问答,而杯中放了石头之后还能放沙子,放沙子之后还能放水。问题得到逐一解决后,我们也得出了启示,如“谦虚不自满”、“追求无止境”以及“鼓起勇气挑战极限”等,从这些方面可进行立意写作。而材料后半段主要是围绕“应怎样全部放石头、沙子、水”来展开问答,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先放石头,接着放沙子以及水。这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有多个方面,如“解决问题应该分清主次或者主要矛盾”或“解决问题应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等,考生可根据自己对材料立意的掌握程度选择立意。
(3)联系生活哲理,辨明关系。
此类材料作文通常是再现生活的情境,没有任何点评,也没有结果,甚至没有任何情感的倾向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审题时,应该采取对具体的现象展开抽象的分析,有特殊的个例升华到现实生活的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应该分析材料之中人物、事物、事件等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出立意的根据。而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有主次的关系,如奉献和索取;有依存的关系,如学和问;有取舍的关系、条件关系,等等。只有辨明此类关系,才能有助于立意并构思写作。以某高考材料作文题目为例:
三个人走进商店,都是买饮料,一个是买甜果汁,一个是买纯净水,一个是买苦中有甜的咖啡。
要求根据这个情境,自拟题目写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在这则材料之中,三个人分别买的饮料都不同,这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小事一件。但是若放在高考中,就不是小事了,不仅仅是和饮料有关系了,考生应将材料中的饮料问题上升到“人生哲理”或者“生活道理”上。在审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挖掘材料中蕴涵的哲理,尽量避免就事论事。材料中仅仅是将饮料问题作为一个引题,在进行写作时,考生首先可以先陈述自己的喜好,接着再转入正题,在叙述自己的选择的同时,再延伸到人生的哲理。材料中一人买了甜的果汁,我们可转到“享受生活”这个主题上;一人买了苦中带甜的咖啡,我们可以转到“先奋斗后享受”这个主题上;一人买纯净水,我们可以转到“平淡生活”这个主题上。考生可列出“要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一个逻辑,进而再进行立意构思写作。除此之外,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来看,我们可以从宏观方向得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等立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语文高考中,作文题目所占的分数较高,抓好作文这个环节,才更有可能在语文高考中获取高分,所以必须重视高考作文的教学。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市)的高考作文主要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为主,尤其是材料作文,其凭借自身的灵活多样性、形式多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对于材料作文,掌握好审题技巧最关键。只有掌握好审题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进而才能进行立意创作。上述笔者通过结合高考材料作文的发展趋势,提出几个审题技巧,以期有助于高三学子对材料作文的掌握,并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作文。
参考文献
[1]郑洁纳.我也谈谈高考作文审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5):145-146.
[2]李光烈.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七法[J].语文教学通讯, 2011(4):55-56.
[3]谭立新.高考临场作文如何运用“思考出新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9).
8.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 篇八
[审材料作文的要求及限制条件误区]
材料作文试题,本身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所提供的作文材料,二是作文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有的同学盲目求快,不仔细看题目要求和限制条件就匆匆下笔,结果在作文的体裁、对象、角度或有关注意事项上违背了试题规定,以至前功尽弃。
例如这则高考作文: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作文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有的同学不顾试题的限制条件,大谈花与刺的关系和植物的自我保护功能。许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作文的硬性要求,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让子女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等;还有如“谈逆境”“逆境出人才”“逆境是坏地方吗?”等等;更有甚者,作者站出来对第一个小姑娘进行批驳,“有刺的地方是好地方”“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自然就是离题万里了。
又如2015年高考作文第一题,是写关于圆的想象作文,试题明明要求不能再写已举为例子的满月,不要写成故事,但有的同学偏偏重复圆月的想象,有的则硬要编成一则故事,以至违反了作文的规定。
[审材料作文的内容和主旨误区]
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寓意性和比喻性,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以便联系到相关或相似的社会生活问题,从而发掘出深刻的内涵。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阅读思考过程,必须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下笔为文时就可能导致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的局面。例如前面提到的作文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进玫瑰园的不同说法,应理解到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犯了主观片面、以偏概全的毛病,以此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思路就不会失误。然而有的同学却偏离材料内容和主旨,大谈五讲四美、爱护公园的花木问题;有的则从“一对孪生小姑娘”一语出发,扯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审题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就能很快就完成审题任务。很多同学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对材料运用的误区]
材料作文,必须合理运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审题时必须依据题目要求和主题思想的需要,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选择和概括。一要防止不加选择地照抄材料,二要防止内容与材料脱钩,使作文与所提供的材料互不相关。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
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做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一大忌。
同时,我们还应该区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不同。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需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绕的是材料,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材料呢?
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第一题是写一篇通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第二题是结合试题提供的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写一篇议论文。该题提供了6段材料,约五、六百字。第一题要求不超过190字,这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抓住重点和中心。第二题则要结合育民小学办游泳训练班的事例来谈,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可是有的同学或照搬原材料,大大突破了字数的限制;有的或脱离原材料内容,大谈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使议论变得空洞,缺乏针对性。
总之,材料作文的成功,取决于审题的正确无误。从历年考场作文的审题误区中,我们总结出材料作文的审题基本原则是:细读要求,符合规定;理解材料,把握主旨;结合材料,确立中心;运用材料,联系实际。
【材料作文审题练习】推荐阅读:
材料作文审题素材10-16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题件07-11
中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11-15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附答案)09-25
高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学案(学生用)10-28
作文审题立意专题练习06-29
声母发音练习材料09-15
材料题专题练习11-06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07-08
一则作文题目 审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