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

2024-09-30

教学反思是(8篇)

1.教学反思是 篇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既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圈的环保理念。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由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我把本节课定位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重点。

在教学目标落实中做到了,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及图片观察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学生能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文P28-29页图文内容,阐述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作用,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做到了学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但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生理解还是不透彻,原因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作用耽误了时间 在学生逐个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后,学生往往难以从这个认识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指导,时间不够,指导不到位,不能有效调控。

今后应加速的个人修养,多学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于晓玲2013、11

2.教学反思是 篇二

一、反思记录得失

教学过程中那些诸如预设教学目的、引导课堂共振等做法, 课堂中一些随机应变的措施, 各种教学思想变通应用的过程,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的细节等等, 详细完整记录下来, 对以后教学时在此基础上有效完善、推陈出新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而记录下课堂教学中那些疏漏失误、有失偏颇之处, 对它们进行梳理、反思, 并对其作深刻的探究和剖析, 可使得我们对自身教学习惯有更深的认识。

在《画里阴晴》的教学设计上, 把抽象的观点用作者自己的画作进行匹配, 比较容易理解, 是一个由浅入深实现快速有效引导的成功之处。但是在对第一段的解读上, 对“湿”这一字的重点抽读上, 只是停留在对写法的分析, 没有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意境美, 从而显得和下一段过渡的生涩。

由此想到, 之前上过的选修文本《氓》时的情景:

本课时整体感觉比较满意。总结起来有两点成功之处。

(1) 镜头设计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研读文本的积极性。镜头设计要考虑故事情节、人物、背景 (景、物) 、设计意图说明, 要求学生说明或描述设计内容及设计目的, 能激发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情节、人物性格、 情感心境。让学生尝试当导演, 符合高一学生的表现欲望, 能使他们的才情与创造性得以发挥。

(2) 古代民歌与当代流行歌曲交相辉映。《氓》是反映爱情的民歌, 是选读课文。它包括了一个记叙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婚变、 被抛弃的完整过程, 在不同阶段适当地联系当下流行的爱情歌曲,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另外, 引用了王国维、纳兰性德等人的诗词, 也丰富了课堂内容, 增添了语文课堂的诗意性。

二、反思记录真知

我始终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他们总会迸发出一些让教师始料未及的认知火花, 无论成熟的或是玩笑的, 只要是有益于课堂的, 教师都应当予以充分肯定。这既是对学生的赞赏也是对课堂思维活动的激励。很多时候学生的这些见解也恰好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这些思维教学有时候会更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反之亦然。比如在比较东西方画作的异同时, 有学生从气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与教师预设的角度 (笔调和色调) 不相符合的时候, 如果一味固执引导学生沿预设去思考, 而没有认真接受甚至考虑学生的观点, 则很容易会导致课堂思维的中断, 从而产生被排斥感而降低学习兴趣。

又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当老师讲到, 李白一生“云游四方”“酷爱隐居”时,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见解——

我不同意余秋雨《梦西湖》中对古人隐居的看法。所谓文化的浪费, 应是指文化的消耗, 与其说隐居者“影响了文化的突进”, 不如说是“保留了文化底蕴”;与其说他们“把一切埋进了一座座孤山”, 不如说是“把文化的火种隐藏到了世俗到不了的地方”。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清风朗月般的美丽, 他们在独善其身中进, 在繁芜喧嚣中退, 进退都没有被红尘的玷污与湮没。他们是喧嚣世间中冷静的灵魂, 为燥热的社会注入的一抹清凉。在一定意义上说, 他们是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

这些比较独到的见解虽然与教师的预设有一些不调和, 但这些恰恰是最珍贵的学生的思维创造, 应该值得珍藏并加以赞扬。

三、反思记录再创作

中学阅读教学要求师生对教学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要让师生一个文本的阅读者转变为文本的对话者, 必然要经历二度创作的过程。“二度创作”的形式有转换文体的“二度创作”、转换内容的“二度创作”、模仿句式的“二度创作”。在每一次课后反思中, 详细记录下学生的理解和创作点滴, 既有利于当次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照。在教《画里阴晴》时, 有学生结合导读中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一句和作者的课文插图创作了关于雨后江南的诗句, 并赋题《烟雨江南》:

斜雨青烟绕方畦

墨撒苍穹泪未滴

灰石白壁静安卧

共享江南多雨时

又如, 在上学期的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 课后练习中, 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小诗:

那纷飞的雪片那久违的笑容

那细密的脚步那明镜的善意

是心底的声音

从陌生到熟悉

从厌恶到欢喜

那每一个眼神

都是一次心灵的对接

让我们在爱的世界里

感受雪花的明净

可能这些文字都比较稚嫩, 但是学生的二度创作的最美丽的果实, 应该加大学生对这方面能力的积累和操练。

四、反思记录巧妙瞬间

具体课堂实践中, 随着师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断深入, 各种不同思考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交织, 往往会因为一两个很小的思维点而瞬时产生智慧的“火花”, 这些“火花”常常在随机教学环境下突然而至, 也会因时过境迁早早被遗忘。如:学习《琵琶行》时我就记录下了这样一个瞬间。

这一节课, 整体上符合课前预设。但在鉴赏“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中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时产生了分歧:有学生认为此处高亢、激越的旋律, 是琵琶女沉思后, 找到生命出口, 重拾生活信心的表现;有些学生否定这种观点, 认为这是琵琶女对重色轻才的社会的抗议, 是自己愤懑情绪的迸发!这种争议是我始料未及的! 让人很兴奋!

到底哪种观点更有道理?在学生陈述完自己的理由后, 我引导学生重读文章, 分析哪种观点更合理。在对文章一番梳理, 尤其是分析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后, 学生理解到:诗人同情琵琶女的遭遇, 联系自身境遇, 洒下伤感同情之泪, 就连诗人自己也未曾照到生命的出口, 何谈琵琶女的觉醒呢!

五、反思记录新思路

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 及时记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目标的相关得失, 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结合实际学情, 对教学设计再加工, 可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长期保持教学反思的习惯是短时间提升教学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学习《我与地坛》时, 我再两个班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个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相对较高的班级, 从事先了解的作者进行课堂导入, 让学生在课前对生命和亲情的有所感悟, 把文本、作者经历、读者自身通过自学的形式获得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而另一个语文水平相对较弱的班级则通过以相关的事例来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或者所知的类似事例, 通过回忆与分享, 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上, 首先要明确的是教学内容, 也就是“教什么”。《画里阴晴》教学亦如是。所以我认为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上, 决不宜急于求成, 要求达成多个的目标, 应该始终以一个主题为教学核心, 由浅入深, 画轴式自然展开。

2.教学方法上, 切不可不顾教学内容和学情, 为了方法而使用方法, 这是最低级的错误。应选择最适合所教授学生思维特点的,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循序渐进, 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学设计上, 加大有效教学的力度, 利用高效的教学理念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让更多学生达到“我要学”的学习觉解。

4.课堂延伸上, 一是要坚持衔接原则, 所有的延伸都应以课堂为基准出发点, 既不能是课堂的重复, 也要讲究延伸的度。我这节课的作业就题论题, 仅是要求学生寻找中国画里的相关画作及关于雨的古代诗歌作品, 没有做到有效的课堂延伸, 需要反思再设计。

3.教学反思是一种品质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教师品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25-02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重视反思。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反思只是浅尝辄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敷衍了事。这非常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真正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教师反思是一种态度,你能否反思,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其实,反思不仅仅要下决心,更重要的是把反思培养成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特级教师支玉恒年近四十,才开始教语文,正式上课仅有七年的时间,但是,凡是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众口一词,说他的课上得好。殊不知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讲完之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十年来他已经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学反思,正如他所讲:“写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备的功课。”支老师对反思如此痴迷,纵使你不让反思都不行了,反思已成为他教学的习惯。

反思已不断被证明是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具体特征。那就让我们在教学中邀反思同行,时时省、课课思,你的反思习惯一定会养成的。

二、明确反思的目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目的问题,反思也不例外。众多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泼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自觉性的教学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在某种意义来说他的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这么讲是因为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二度教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和技能、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教学反思不仅包括课后思,也包括课前思(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写课后思)。其实,课前思同样很重要,它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去年我教学《荔枝》这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续写“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由于课上孩子们感悟深刻,所以续写精彩极了,读着他们的续写,我潸然泪下。因为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也体味到了母亲的艰辛,更懂得了感恩。激动之余,我写下了《感受生命的涌动——荔枝教学随笔》。今年当我重新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校贯彻“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我在以往施教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原来把“续写”环节放到课下不太恰当,应将这个环节纳入课堂,加大课堂容量。于是在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精读,充分感受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尾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他们领悟到了作者自责、遗憾、痛苦、惋惜的情感。我感到了他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中,于是我趁热打铁,及时启发:“‘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你能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学生激情涌动,意趣盎然,不一会儿他们真挚的表白就跃然于纸上。你瞧,写得多好:“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啊,现在只要见到荔枝,您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您亲切的话语和笑声仿佛又响在我的耳旁,你对儿孙们的一片深情,令我终身难忘……”

听着他们激情的倾诉,再看着已泪眼朦胧的孩子们,我心澎湃。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升华了课文情感,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实践活动课堂情景。而这一切的得来都缘于我课前对前一年的教学反思进行了吸纳与批判。

三、掌握反思的技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是讲究技巧的,它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可见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思维、教学方法,都应纳入反思的范畴。闲暇之余,翻开杂志偶尔看到一个精彩的案例,引起你的共鸣,你从中捕捉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反思;繁忙之际,匆匆几笔写下你的感悟和所得,这也是教学反思。那么,当教学过程达到预先的设计目标,请你记下你的“成功之举”;当课堂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记录你的“教学机智”;当你被学生的课上那独特的感悟所感动时,请你记下“学生见解”;当沉闷的课堂氛围令你压抑时,请记下你的“败笔之处”;当面对“败笔之处”的研究又有崭新的创举之时,请记下你的“再教设计”。教师产生“反思”的冲动往往是在此之前改革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偶发的事件,顿生的灵感,知识的缺漏,思维的障碍,教学的困惑等无不强烈地刺激着教师那敏感的神经。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如果不及时地把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记录下来,那么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了”。开始,我们不妨用“钢笔录像”,把一个动态的课堂变成文字式的“课堂教学实录”,然后,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以及这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变成了一种“夹叙夹议”,从而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思考。这样,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便诞生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看到我的第一篇教学案例《掌声响起来》发表在杂志上时,心底便涌起一种成功感。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让我们都来做反思型的教师吧,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只有反思,才能拥有新的方法;只有反思,才能开创新的天地。

4.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篇四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前,我就让他们剪下了课本附页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准备了一些5角钱的硬币和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验证两个图形的大小时,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并动手实践。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用小正方形去摆,这几种方法都呈现了出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完成课本41页练一练第3题时,数第二副图中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那么大,大部分同学还在先数整格,再数半格时,就有同学喊出了答案是4格。问其方法,说是整个大正方形是16格,用对角线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4格。常常在课堂上,有学生不按照定势去思维,会让我感觉很惊喜。

但是,由于初次接触面积,还有同学不能很快的接受这一概念,在后面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还看到有同学拿着尺子去量周长。也说明本节课,对面积的感知还不够充分,需要再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和巩固。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比较多,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强化感知,建立概念。

本节课属于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的面积,使学生把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意义。这样既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学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智能,提高了素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先讨论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等方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教师适时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使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3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利用教学书封面的面积揭示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切实理解面积的意义,在实际解决问题中,重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物体面积大小比较可以用数格子、拼一拼、剪一剪、凑一凑、摆一摆、数一数……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只要学生思想到位,理解正确便予以肯定。

整堂课学生参与力高,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掌握较好。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4

上了面积这一课以后颇有收获,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1.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能够利用学生身边常见常用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对比教室中窗台面与桌面两个物体哪个面的面积大”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更是对前面学到知识的巩固。

2.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的引入使概念更加准确、严谨,但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封闭图形”是需要理解的。我首先利用学习过的画物体轮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认识的封闭图形,这样一来,学生对此概念的意义更加明确了。

3.给学生以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在研究用眼睛看不出来谁大谁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出了各种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有意识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5、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时,学生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而且在他们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旧知的迁移,使他们感知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含义,而又不与周长的概念混淆,处理的不太好。虽然也设计了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课桌的表面并且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但是却没有去细心观察学生们摸得对不对,是不是把表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还是仅仅在上面比划了一下。更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再给他涂上颜色去感知图形的面积,就匆匆地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于感知的不充分,部分孩子对面积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与他们头脑中周长的概念此时也混淆在一起。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认真真地钻研每一节课,让自己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进而抽象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教师从摸盒子的表面入手,再选两个大小不一的表面沿边线画下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体会周长,然后再进行涂色比赛,初步感知面积。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面积,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生活中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培养数感。课伊始,以课件结合对话的方式呈现“蓝猫、淘气进山洞”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估量,内容朴实,但极具挑战性,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表面有大有小”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故事情境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数感。

3、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利用画图软件,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课件的演示,有效地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引导,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感受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4、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提出问题——解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按照上学期教学设计大赛时的上课流程进行的。

1、从拼图导入。学生回答选择哪个会拼的比较快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还是从拼图的某一部分是大象还是天空来确定哪一个容易拼,没有从面的大小去思考。

反思:我问的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不太理解这一部分到底是干什么的。

2、在探讨面积概念的环节,有点太急了,没有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是什么。学生课前对面积有所了解,但是对面积具体的含义还不够清楚。

从三组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但是没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手掌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出示完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没有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

从三组物体抽象出图形时,其实学生是不太理解的,当时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把学生往面积上引导。对于封闭图形,演示时是用的制作好的视频,但是应该现场画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不规则图形会更好。

把封闭图形擦掉一部分变成不封闭图形时再涂色,学生说漏出来了,其实表达的还是挺好的。但是学生没有总结出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反思:在面积概念这一环节,学生理解的不是太充分,自己引导的也不够清晰。到这一环节结束用时12分钟。时间在预设之内,但是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

3、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用时有些长,但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探索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思考方法时,有学生说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经过动手操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大。学生在展台上展示时方法跟预设的基本一致。说明学生经过思考并验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好。

有学生说用直尺的方法,但是没有让他说怎么做,在展示完之后直接出示了比较周长的方法。知道比周长的方法是错误的时候再次向刚才的这位同学求证是否正确。

反思:学生的生成很好,但这一环节用时太长,大约23分钟。

4、问题串三处理的有些紧张,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时间有些来不及了。

5、没有处理练习,前面用时过长。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7

“面积”这个概念很抽象,学生对它也很陌生。我希望这节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有新意、更有趣、课堂能够“活”起来、有浓浓的“数学味”,为此,这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寻找“神秘礼物”这个游戏引入课题,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从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到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积”以及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勤于思考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到位,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1、寻找“神秘礼物”,激趣引入

课的开始,我告诉孩子们“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就藏在某两个小朋友的课桌里面,找一找”,静静的课堂一下子“炸锅”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两片大小悬殊的树叶比大小中,我抓住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面积”一词,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什么是面积”。

2、采用“先学后教”,主动求知

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有明确的描述。怎样让学生理解?层层解析,“端”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尝试着把“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用在没有课前见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上,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孩子们自己看书、“动手读”,主动地探索新知,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到渠成”。

3、抓住生成资源,发挥巧用

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有错的生成,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概念的理解环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请你指一指、摸一摸”,有学生沿数学书封面的四周指一圈,我请他和不同方法的学生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方法,让同学们判断“他们摸的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这样的对比,学生正确的区分了周长与面积。哪是周长、哪是面积,正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面积时常常混淆的知识。这节课我抓住了课堂上错误的生成,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深化课堂

5.《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篇五

凝视自己以前的课堂,想到每次学生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学生都有一些彷徨和吃力。解读课标后,才发现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是要循序渐进的。这也是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

本着这样的理念,上完课后我反思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三只小蚂蚁爬行的轨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看到二号小蚂蚁爬行了一周,也理解了“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再通过描一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最后通过练一练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在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因而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对一般的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迎刃而解。

见证课堂之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设计的活动内容较多,在练习题中测量和计算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时,应充分利用实物投影,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去做。再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再还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保护学生敢想、敢说心理。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

6.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六

王爱珍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一、导课联系实际,紧扣主题,使学生对“幸福”有个感性认识。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学生理解上会有些困难。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课时,我就根据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谈出自己不幸福的感受,进而结合教师的职业谈自己的幸福感导入新课,学生通过我谈幸福感受已经对幸福有了简单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破解难点,突出主题。

在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有了感性认识时,我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学指导,对幸福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巧设预习检测题,巧妙引导,对“幸福”进行拓展。

在学生理解了幸福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是幸福。刚开始时,学生只说出了自己对幸福的文中理解,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时,我举班上的拾金不昧给同学们带来幸福的例子,在我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一下子茅塞顿开,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生活幸福。

四、课堂气氛师生和谐,师生共享“幸福”。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尽可能的多鼓励、表扬学生,体现课堂师生和谐氛围,共享幸福。篇二: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周盼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就这样下来,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闻、所疑、所悟”等过程,用列提纲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这么几个提纲“

1、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2、有钱就幸福吗?

3、我认为幸福是这样的?

4、原来幸福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拟的提纲,尽情阐述,分析、举例说明、悟出幸福的含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非常棒,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也悄悄退出,学生足足写了50分钟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500字以上的习作练习,有六七个孩子写了近700字的作文,习作内容还真具有夹叙

夹议的味道,能引用名言,伟人的故事,还有孩子引用了所学的课文《巨人的花园》,将文中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乐,这是幸福的。本人认为作为四年级学生,能通过文中作者的文笔启示写出自己的手笔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也渗透了文中的语文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举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儿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只有靠自己的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获幸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原来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牢记,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认识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阅读中感悟写法。故事情节的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奇异的故事”往往是童话故事的亮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在文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既神秘,又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平时读童话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也很常见。例如《渔夫和金鱼》中“金鱼能一次又一次地满足渔夫的要求”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镜,孩子们也是十分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离奇,越神秘,就越引人入胜,这样,自己手中的童话就成功了。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篇三:《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呢?毕淑敏在百家讲坛上有一句这样的开场白: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究竟什么是幸福?有人说金钱就是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感到幸福的人却并没有比以前增加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感知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隐藏了那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杀手?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苦苦探索,为什么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金钱以及健朗的身体还觉得不幸福呢?

关于幸福什么这个话题我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他们很多都说,幸福就是拥有很多的钱,很豪华的房子,很高档的车子,或者一切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东西。于是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误入了歧途。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有一篇关于童话故事的课文——《幸福是什么》,讲述了三个牧童发现一口老泉,合力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做了一件好事。智慧的女儿称赞了他们,并祝福他们幸福。当时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三个牧童在小井旁边相遇了,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第一个说“幸福就是给病人治病,看着他们恢复健康;”第二个说“幸福是做很多对别人有用的事,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第三个留在村子的人觉得:“幸福就是种麦子养活很多人。”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她对三个人十年间探索的幸福做了一个总结“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三个男孩花上十年的时间去弄懂。

很多人都是走了很多的弯路,遇到很多的挫折,甚至有些人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始明白、感悟到幸福的含义。

一些人以为拥有很多的金钱就是获得幸福,于是他的一生都是在求财,把每一分钱都攒起来,生病了也不舍得花一分,丝毫不亚于莫里哀小说笔下的阿巴贡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自己也早年病死的下场。

还有一些人,把幸福定于拥有沉迷于光鲜靓丽的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们高中的时候在一起读书,感情还算好。她的家境并不够好,就靠母亲每个月帮别人做家政供养着。但是她特别喜欢名牌的东西,常常骗家里要钱去买一些名牌的衣服或者包包,她的家很小,听破旧的。每次跟她去逛街,她看到什么漂亮的东西,总要去瞧一瞧,摸一摸。几千块钱的椅子,只要她觉得漂亮,她都会想尽办法把它弄回家去。在她的眼里,这些就是她的幸福,哪怕牺牲母亲的一切。可怜的人啊!

在这篇《幸福是什么》童话故事中与上述的例子相对比,我不禁沉思了起来。在成长的路上,我有父母的细心照顾,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有朋友嘘寒问暖,按理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可年少的我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嘴巴上却还说自己不幸福,不快乐。甚至也叛逆过,拿着父母的钱天天泡网吧,不愿意回家。从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少年不识愁滋味,偏爱言愁。而今读了《幸福是什么》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其实只要给予别人幸福,看着别人幸福,自己也会幸福。我们想得到幸福,首先要懂得分享幸福。只要你给予别

人亲切的微笑,别人才能给予你和善的笑脸.你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你给予别人无私的帮助,别人才会在你危难时,及时伸出关爱的双手。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给同学庆祝生

日,看到同学收到礼物一脸幸福的样子,我们也很快乐。同样,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问候.这就是一种幸福。

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不仅着重引导学生要懂得幸福就是靠劳动,靠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父母给于我们生命,感谢她们让我们在这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可以看见未来;感谢我们的朋友以及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他们的陪伴与鼓励,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笑靥,使我们在人生成长的路途中不再孤单。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导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导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好让他们都能更好的成长。篇四: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人教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寻找和认 识幸福的过程。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感写相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本节课我主要抓住两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紧扣主题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引导想象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梳理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根据问题的回答接着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进行汇报交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清楚幸福是什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话,对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了。

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义,这种通过对课文中的重点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感情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观,情与景交融。

7.教学反思是 篇七

自己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十几年中, 一直坚持写课后反思.使自己从能上课到现在能够轻松自由地驾驭一节课.从对教材的生疏到日渐娴熟.十几年的教学, 使自己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写好课后反思, 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发现自己的优势, 不断有序地积累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完善自身的能力.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写课后反思可作为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诚然, 课前备课是相当重要的, 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精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但是, 只有课前备课还是不够的, 因为整个课堂教学是有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从教和学来看, 学生的学是很值得研究的, 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悟出来的.教师只顾自己讲课, 不考虑学生听课, 这样的教学大多是事倍功半.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考虑,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时教师辛辛苦苦备好的课, 在班级讲授时竟是那样的不如人意;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 有时反而会卡壳;而备课中没有特别注意到的内容, 课堂上某个地方有所感触, 脑中突然映现出有关联的知识, 却收到了意外的成功.成为这节课的得意之处.教师若把这些课上的失误与意外的“收获”记下来, 就会收到上一课进一步的功效.

写课后反思可使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教两个班时, 常常在给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 觉得格外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前一个班.原因在于教师上完第一个班的课以后, 习惯于对刚才上过的课做简短的思考, 对其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这些思考在短时间内仍能记忆犹新, 应通过反思对教案做及时的修正.否则时隔太久就会使一些颇有新意的教学体会从我们记忆的长河中白白流失, 十分可惜.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并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将大受限制.我们有的教师虽任教多年但在某些内容的教学上总处于徘徊停滞状态, 原因可能在于此.

写课后反思可使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检查和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得课堂效果反馈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从学生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中可以直观地发现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哪些被同学真正掌握了, 哪些还没有被掌握或掌握的不牢.问题的出现若是普遍现象, 说明教师讲课中有疏漏, 教师应及时地查找自己讲课中哪些地方讲的不透或方法失当.同时在作业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好学生对某些习题的别解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的思维.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记下来, 以期在下一次教学中扬长避短.

写课后反思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 但温馨感人的师生关系还有欠缺, 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位教师, 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固然重要, 但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 真正形成沟通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 教师很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优点.只有反思, 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 具体地对于课堂教学中某一题的解答, 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置疑, 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同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之处的见解, 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在反思中, 把学生的闪光点记录下来, 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激励.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学习中, 共同进步, 相互剖析.这样, 师生间达到琴瑟和谐的境界, 师生关系得到最好的和谐.

写课后反思, 没有固定的模式.惯用的形式一般有四种:旁注、点批、总评和串析.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的重点是教学的“细节”:由教学过程中, 某一具体内容或过程所引发的点滴感受, 及时用简要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下来, 防止突如其来的感悟成为过眼云烟, 转瞬即逝.坚持旁注有利于灵感的积累.点批:点批就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 或典型的经验, 或深刻的教训, 或独特的做法, 或失落的感悟, 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坚持点批有利于“教艺”的提升.总评:就是在课时教案的结尾处写反思.总评的重点是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 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坚持总评有利于“风格”的形成串析:就是在章节教案的结尾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对一个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 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本质的东西.坚持串析有利于经验的提炼

8.反思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法宝 篇八

关键词: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途径 教学实践

教师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自身的教学行为,可以改劣扬优激起专业方面的创新意識。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提供有效途径。

一、反思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发思,可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由此可见,各个阶段反思的侧重点、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归纳起来,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积累教学的成功之举。如在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的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灵活处理等等。详细得当纪录这些情况可以供以后作教学参考,并由此不断改进、完善、推新出新。

2、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日后的经验教训。同时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有效教学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反思精彩的片断。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很融洽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留下诸多遗憾。因此,最好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精彩问答,以此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加以阐述。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找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理。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衔生出怎么“更合理”,怎么才能避免“不合理”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 、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3、从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与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4、从事物本质处反思。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反思教学,要善于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来透视教学行为,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

总之,反思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法宝,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就要及时纪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样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日积月累,我们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才能得以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者型、科研型的合格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学者舍恩(D。Shon)《反思实践”》((refectiveprac--tice),

[2] 《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王坦

上一篇:中国女排电影《夺冠》观后感下一篇:小学学校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