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期末作业

2024-10-22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作业(共7篇)

1.管理信息系统期末作业 篇一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

一.信息

1、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性质: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知识

信息的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整性、等级性。

2、信息的度量: H(x)p(xi)log2p(xi)

二.系统

1、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复合系统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由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

①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 ② 管理信息系统(MIS)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

③ 决策支持系统(DSS)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三. 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 2.信息系统对几大职能的支持 对计划职能的支持:(1)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2)支持对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3)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4)支持计划的优化

对领导职能和组织职能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特点:(1)通信系统的完善使上下级指令传输系统上的中间层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没有必要再设置那么多的中间层

(2)部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的趋向,企业各部门的功能相互融合交叉

(3)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使得上下级,各部门之间沟通更为紧密,也使得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统一的,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对控制职能的支持:控制职能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计划得以实现(1)行为控制,指对人的控制(2)人员素质控制(3)质量控制 (4)其他控制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1.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3分类:(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4)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五.信息技术

(1)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是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过程

(2)数据存储的方式:顺序储存,链接储存,索引储存,散列储存(3)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一)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文件系统(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三)数据库系统(60年代后期开始)2.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功能和分类

(1)含义:计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2)功能: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3)分类:按拓扑结构分为: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 按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按组织方式分为: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和分布集中式网络 按网络范围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六.数据库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层次数据模型 网状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

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1)、计算机系统(支持数据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2)、数据库(Database)(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4)、人员

:·数据库管理员 ·系统程序员 ·用户 3.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属性、联系)(1)实体(Entity)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2)属性 “属性”指实体具有的某种特性。

(3)联系 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范式(1nf,2nf,3nf)从数据库表中规范模式 5.SQL语句(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一)表的建立与删除:(1)建立create table表名(2)修改alter table表名(3)删除 drop table表名

(二)数据查询

Select 目标from表名 where 条件表达式

(三)数据更新

(1)数据修改:update表名 Set列名=。。。

(2)数据删除: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3)数据插入:insert into表名(列名)Value。。。

七.MIS的战略规划及开发方法

1.诺兰模型,能根据此模型判断实例是否符合MIS发展的规律P92-94 第一阶段:初装

指单位或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第二阶段:蔓延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事务处理效率提高; 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 数据冗余、不一致性。第三阶段:控制

管理部门控制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专门的负责人对组织的 系统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第3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的关键。第四阶段:集成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由于当时美国还处于第四阶段,Nolan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描述。第六阶段:成熟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2.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1)向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2)向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1)结构化开发方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4)case 3.了解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4个基本特点(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要干什么。(2)(OOA)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在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即面向对象分析。

(3)(OOD)整理问题: 即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即面向对象设计。(4)(OOP)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4.u/c矩阵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只有3种: □ 产生并使用(C,Create)□ 使用(U,Use)□ 无关(Null)

(1)利用定义好的功能和数据类作一张功能/数据类表格,即U/C矩阵,如表所示。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功能,并用字母U(use)和C(create)表示功能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交叉点上标C的表示这个数据类由相应的功能产生,标U的表示这个功能使用这个数据类。例如,销售功能需要使用有关产品、客户和订货方面的数据,则在这些数据下面的销售一行对应交点标上U; 而销售区域数据产生于销售功能,则在对应交叉点上标C。

(2)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开始时数据类和过程是随机排列的,U、C在矩阵中排列也是分散的,必须加以调整。

首先,功能这一列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中按资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排列。功能组指同类型的功能,如“经营计划”、“财务计划”属计划类型,归入“经营计划”功能组。

其次,排列“数据类”这一行,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主对角线。因为功能的分组并不绝对,在不破坏功能成组的逻辑性基础上,可以适当调配功能分组,使U也尽可能靠近主对角线。上表的功能/数据类矩阵经上述调整后,得到下表表示的功能/数据类矩阵。(3)画出功能组对应的方框,并起个名字,这就是子系统,见表所示。

(5)用箭头把落在框外的U与子系统联系起来,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例如,数据类“计划”,由经营子计划系统产生,而技术准备子系统要用到这一数据类。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任务及任务中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 2.管理业务流程图及表格分配图的绘制。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描写处理逻辑的工具。

流程图: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4.数据字典的编写。

5.处理逻辑描述(判断树,判断表)PPT第六章 九.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主要的工作及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代码设计(代码的种类)

能依据环境来进行简单的代码设计或是根据代码来判断代码种类。

校验位的设计。

3.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践

1.系统实施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2.程序设计的;

3.系统切换的方法,系统维护的工作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工作; 4.项目管理及系统评价

十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概念结构。系统结构中三库结构图特点。

2.管理信息系统期末作业 篇二

从20世纪70年代末前苏军率先提出“新军事变革”的雏形——“军事技术变革”至今,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已席卷各国军队。信息化作为此次变革的核心,正在使全球性军事战略发生根本性调整与变化。信息战条件下,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战斗力,夺取制信息权已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这次变革是全面、整体的变革,它涉及军队指挥、作战、保障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指战员[1]。因此,信息化也应是一次军事整体行动。为迎接新变革挑战,适应未来作战卫勤保障需要,师救护所应改变传统指挥方式,实行一体化的组织指挥,开发师救护所指挥组卫勤作业管理系统,实现卫勤作业管理的模块化。

2 系统设计要求

师救护所工作以伤病员的分类、医疗、后送为主线。伴随此主线,指挥部门工作任务也包括任务区的组织结构,卫勤保障的组织结构(包括各救治机构的功能、各种工作人员的职责),各种工作程序与关系(日常、会议程序,与其他救护组的关系),卫勤保障的概念(包括各救治阶梯的概念,各救护组和后送单位的组成及联系地点、电话等),卫勤保障政策、程序与内容,师救护所后勤(药材供应与装备的维修等),医疗记录与报告等[2]。

3 模块化及卫勤作业模块化

3.1 模块化的必要性

模块化指具有一定功能与结构的标准化特征的独立实体。模块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独立的功能和结构、组合性与通用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得模块化的产品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和可升级性。目前,外军已相继将模块化技术大量应用于卫生装备系统中。由于野战医院工作量大,内容繁琐,可以将模块化思想的方法引入卫勤作业管理系统中,增强系统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野战医院救治效能[3]。

3.2 模块的划分

模块的划分是系统分析和分解的过程,如卫勤作业管理所牵涉到的卫生装备可按功能分解为后送装备、急救装备、手术装备、特诊装备、防疫防护装备等,同时,各装备又可分解。如急救装备可以分解为包扎、止血、固定、通气、搬运、复苏等装备与集成化装备。

4 模块的组合

模块组合是在系统目标的指引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在已有模块库里选择适宜的模块进行组合搭配,建立适应性系统的活动。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组织系统,以适应新的任务、环境和需求。师救护所是以伤病员的处置为核心。模块的组合可以围绕伤病员的救治路线这条主线,根据功能要求合理组合模块。

系统可初步分为伤病员流、人员流、卫生装备流、药品耗材流、信息流。其简易图如图1所示。

4.1 伤病员流

伤病员流主要包括伤病员的分类、收容、救治和后送。医疗记录包括记录伤病员从团救护所开始到达师救护所,最后送到后方医院的全部医疗过程。师救护所医疗记录相对于平时医院的医疗记录来讲,可以更简洁、扼要,工作人员少而事务繁杂,把医务信息描述清楚即可医疗信息记录做节俭处理。该模块可以让师救护所指挥组人员根据伤病员情况,积极组织救治工作,通过统计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伤病员救治和后送状况。伤病员管理模块主要结构如图2所示,图3为伤病员统计分析界面。

4.2 人员流

通过该模块,可使指挥组人员掌握各编组工作人员工作动态,更好地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工作量。它包括: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工作人员登记表、工作人员工作调动、工作人员工作证打印、工作人员值班表等。工作人员登记表如图4所示。

4.3 卫生装备流

该模块重点突出卫生装备的储备和使用情况,方便管理信息录入。包括卫生装备所属组别、编号、规格、数量、名称、使用说明等,便于查询、浏览、统计及生成报表。同时,为了方便掌握装备储备情况,增加了现有储备状况(包括正常使用、维修中、不能使用)和标准配备对比两种功能,确保卫生装备的有效性和野战医疗队卫勤保障能力。

4.4 药品耗材流

该模块功能与卫生装备模块类似,与装备分出的目的是该模块增添了药品耗材报警功能,保障适时、适量补给。所谓“适时”是指如果储备的药品耗材储备量少于配备的1/3,系统会给予提示;“适量”指药材每次补给的数量通常以其消耗量为依据,取高限整基数量补充[4]。指挥组及时向上级申请补给,使伤病员得到最及时的治疗。

4.5 信息流

该模块重点突出卫勤保障信息。做好各种战时预案的建设预案与计划是师救护所平时训练的依据,是战时做好卫勤保障的基础。该模块囊括的内容较多,包括:作战卫勤减员预计,卫勤保障计划,防核、生、化等突发事件卫勤保障计划,伤病员后送方案以及药品器材申请方案、卫勤日志等。在制定师救护所各种保障计划与方案时,内容详尽,可简易操作。计划与方案中也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措施与要求等。

5 其他功能模块

除以上模块外,系统需增加资料查询、数据备份、用户权限、统计分析、帮助等模块。资料查询包括卫勤作业各种概念查询和流程使用,如卫勤组织指挥的程序分为战前、战时、战后各种程序和内容查询。

6 结束语

卫生作业管理系统能把各部门、多种卫勤力量都调配起来,使卫勤的组织指挥与保障做到更及时、准确、超前,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中,及时调整卫勤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始终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卫勤作业管理系统需注入更多的信息化过程,如电子伤票信息无线传输到卫勤作业管理系统中,跟踪并显示伤病员生命指征[5];军民技术结合,使用无线跟踪二维条形码物质等。通过不断地改进,新的军事形态会完全取代旧的军事形态,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和军事形态的概念。

摘要:目的:开发师救护所卫勤作业信息管理系统,适应信息化需要,提高师救护所指挥组协调能力。方法:调查研究救护所内部特别是指挥组需求,采用模块化技术,利用delphi7软件设计和开发信息管理作业平台,实现师救护所内部的信息管理。结果:系统平台能满足师救护所卫勤作业基本信息管理需要。结论:该系统可为师救护所信息管理提供有力手段,是救护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师救护所,卫勤作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陈文亮.现代卫勤前沿理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73-90.

[2]郭树森,杜昆.外军卫生战备对我军医院卫生战备建设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3):227-230.

[3]陈文亮,张鹏.师以下部队战备药材配备标准模块化的建立[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7,9(4):252-256.

[4]郭志文,孙海.战时卫生勤务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92:263-295.

3.管理信息系统期末作业 篇三

【摘要】 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创造性地将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大作业;双主体教学模式;案例库

在我国,各高校担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任,争相在不同的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和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学生在“学”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使得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内容落后,忽略教学对象的差别

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课程教师依然使用相对比较陈旧的教材,讲授比较落伍的知识和方法,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行业很流行了,课程依然以讲授原型法等为主。教师一味的教学忽视了自身的不断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的目标不一样,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要掌握扎实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能够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会计、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仅仅是教学课时安排上的差异,教学内容差异不大,选用教材、教学案例等都一样。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就使得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较为困难,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师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以教师“教”为主导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和知识;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等形式记录课程内容。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只教不学,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少提问,教师授课基本没有压力,更不会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长期讲授比较落后的课程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其次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忙记录,学生学习受制于教师,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境地,只记录不理解,更不会提出问题了。师生之间教学中缺乏互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的积累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3.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课堂上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学习、课后作业的完成;实践教学主要指课程设计,再此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让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间隔时间长,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已经忘记了部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程设计的强化效果差;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时间短,一般为理论课时的一半,学生只能完成较为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够实实在在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以及各个不同开发阶段之间联系,更不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二、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内涵

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着大作业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大作业为中心,师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与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互动性较强,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构建

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实施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安排。在理论教学开始前,教师选择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教学案例进行演示,以启蒙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系统开发的认识,并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教师自己只是水平,与学生共同商拟大作业题目,将大作业按照理论教学的不同阶段分解为若干个小作业。

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如在业务流程分析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将专业所处的行业或者感兴趣的行业的业务按照业务流程分析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其所选大作业题目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讨论、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师知识面;学生在课下独立思考,完成该理论教学阶段相应小作业。理论教学完成后进入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先将在理论教学各个阶段完成了的小作业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及创新,最后将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即构成了大作业;教师检查验收学生所提交大作业成果时,提出合理建议,要求学生再修改和完善。如此反复,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掌握。

3.新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要点

(1)案例库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库是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要收集丰富、典型、全面的案例。由于教师的知识面有限,在搜集不同专业案例时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选择出恰当的针对学生专业的案例,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往往不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这就为建立案例库增加了难度,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新知识以及其它专业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建立比较完备的案例库,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案例。

(2)大作业题目选定。由于教师知识面的局限性,则由教师单独拟定出来的大作业题目往往偏颇或者学生不感兴趣;学生自拟题目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和兴趣的要求,由于学生初始管理信息系统,选题要么过于简单而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要么过于复杂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如此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教师与学生拟商大作业题目的不失为明智之举,首先由教师拟定部分题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从给定的题目中选题或者增加自拟题目,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将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重新修订题目目录并给出各个题目的实施建议,再由学生进行修正选题。如此反复,直到教师和学生对选题达成共识。

(3)师生互动性的调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师生互动参与。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师生互动参与,不断地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一讲一听”已成为习惯,教师大多都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授课;学生以记忆方式被动接受知识,盲目相信书本和教师,缺乏怀疑精神,如此学生就不敢也不会提问。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酝酿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不惧怕教师,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如采用国外很多高校的课堂提问不给标准答案等形式。

(4)大作业的分解实施。大作业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计安排,不是在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才开始的,起点是理论教学初期,最大优点就是可分解。大作业题目选定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阶段性特点,师生共同将大作业分解为若干的小作业进行;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将各阶段完成的小作业进行拼装和组织,师生共同检验其组合成果能否达到初期系统规划效果,若达不到,要求学生对小作业做进一步的修正、完善,直到满意为止。通过分解大作业改变了以往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进行系统开发的惯例,将系统开发扩展到了理论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堂上和课后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三、结语

以大作业为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教学内容忽略教学对象差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独立等问题,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教”变成以教促学;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定有利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希娟.浅论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原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36~237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管理信息系统作业 篇四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总结

姓学专

名号业

:: :

2011年11月

提交日期:

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MIS的定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在现阶段普遍认为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管理信息系统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组成部分有:计算机学科(网络通讯、数据库、计算机语言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线性规划等.、管理学、仿真等多学科。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得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MIS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一、课程目的和性质

(一)、目的《MIS》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性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网络通讯技术、管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该课程有很强的应用实战背景,深入的理论知识含量,具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实践应用等诸多特点于一身,因此更是检验专业学习是否合格的标志性课程。属于社会系统的原因:MIS解决管理问题;属于技术系统的原因:MIS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是信息的第一和基本的性质。维护信息的事实性也就是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和客观性等。信息可以进行浓缩、集中、概括以及综合。在压缩过程中,丢失的信息是无用的或不重要的。信息的浓度越大,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的梯度越大,信息的扩散力度越强。信息的扩散性具有传播/保密两面性。信息的传输成本远远低

于传输物质和能源。传输可利用电话、电报、光纤卫星等,传输的形式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分享的非零和性导致信息分享的复杂性;信息分享性有利于信息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源。信息用于某种目的的价值耗尽对另一目的可能又显示作用;信息的增殖在量变的基础上可能产生质变。信息的增殖性和再生性可使信息变废为宝。信息可以转换为物质,信息是有价值的。

二、课程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共分为四部分。概念部分学习正确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基础技术部分重点介绍文件组织、数据库技术和网络知识。应用系统部分学习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及其应用。开发与管理部分重点学习系统开发方法及其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5.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6.熟悉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课程学习基本方法理解:基本的管理思想、基本的技术方案。掌握:MIS开发的方法和步骤、MIS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式、途径)。学习方法:从“三基”入手(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单元练习和项目设计。

三、学习体会

通过短短8周的学习,虽然没有能够很深入的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但至少从某些层面上学到了很多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从老师上课的讲授和平时自己对其的了解,现做如下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

首先从整体来看,基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数据的收集和录入,负责数据的存贮,负责系统内信息的传输,数据的加工,模型的建立、求解、应用和修改,输出信息,向各管理层提供信息,支持决策,管理信息系统自身的管理及维护等等。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面向管理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2、综合性

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3、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辅助决策,而决策只能由人来做,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正确界定人和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使系统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4、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管理信息系统要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产生较晚,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研究者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取相应的理论,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从使其成为一个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科学。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1.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和组织的影响: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依赖。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优化,规范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活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信息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帮助政府和机关提高了办公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教育为人们的教育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等。

3. 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

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

在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它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社会挑战: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组织管理。如何提高组织的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人员,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企业转型的挑战。政府部门如何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向政府的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和系统高度集成、高度模块化、个性化用户界面、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支持组织的工作流程定义和重组、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分布式应用、具有可扩展的业务框架和标准的对外接口、支持更广泛的应用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表现在网络化趋势、智能化趋势、价值化趋势、人本化趋势、集成化趋势等。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5.管理信息系统作业题目 篇五

1.假设你在某公司的销售部工作,老板要求你创建一个电子文档来记录与客户的交易信息,现在使用Excel来完成这个目的。

a.创建一个电子清单表有如下各列:客户姓名、客户地址、交易日期、商品名、单价、销售员、销售员Email。

b.假设你有三个客户A、B和C。假设A在南京,B在大连,C在广州。假设你有两个销售员张三和李四(为每一个人建立一个Email地址)。假设有三种产品:P1、P2、P3。同一种产品卖给不同的客户的价格都可能不同。编造一些交易数据(至少要有20行的样本数据,涵盖了所有的客户、产品和销售人员)。假设价格会随时间变化,输入2005年至2006年间的数据。

c.假设产品P1在2006年更名为P1-Turbo,解释你在Excel中修正这个错误所必需的详细步骤。1.ctrl+f

2.选择替换

3.输入查找内容为“p1”,输入替换为“P1-Turbo”

4.选择替换全部。

d.一个真实的交易记录中可能有几千、上万条记录,如果面对这样的电子表格,你需要怎样的步骤改正c中的错误?

2.上题中的同样问题,假设使用Access来记录交易数据。

a.建立一个数据库,创建3个表:客户(客户姓名,地址),销售员(销售员姓名,Email),价格(日期,产品,价格,客户姓名,销售员姓名),其中,销售员姓名是销售员表的主键。为每个属性选择合理的数据类型和有效性约束。

b.为顾客和价格创建一个1:N的关系,为销售员和价格创建一个1:N的关系,为两个关系都建立合理的参照完整性约束。

c.利用你在题目1中的数据填表。

d.客户C的地址变为深圳,你需要修改几条记录。

一条.只需将客户表中C对应的地址改为“深圳”

e.利用Access的帮助文档,创建一个更新查询,能够把产品P1的名称改为P1-Turbo。f.比较Excel和Access,在操作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哪些特性使你选择Access或者Excel呢?

Access好,access冗余度低,有利于crud;面向对象,开发简便;

将上述问题分别建立一个Excel文档和一个Access文件,将数据和操作结果保存在文件中。两个文件均以“学号姓名”的形式命名。其中,针对问题1.c、1.d、2.d、2.f撰写一个心得报告,以A4纸、5号字打印,篇幅限制一页。报告的页眉写清学号和姓名。

6.管理信息系统期末作业 篇六

一、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的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中必然会碰到学生作业文件的存取、发放和评价等问题, 现在教师处理学生的作业文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通过教师机设置共享文件夹、FTP传输或者直接存放在学生机、Email发送、利用网络教室软件提供的学生作业提交、教师发放文件等功能, 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个人文件完整性缺乏保障

通过教师机设置共享文件夹收集学生作业, 这个文件夹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可见的、开放的, 随时都可能通过网络操作被打开、修改甚至删除;作业直接存放学生机, 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更大, 机房是公共教学场所, 一台计算机面对的是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使用者, 每名学生的作品都存在电脑上, 同样无法保证作业不被篡改、删除, 所以学生个人文件的完整性缺乏保障。

2. 学生账户的管理存在困难

FTP方式收集学生作业, 它是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独立账号及密码, 安全性比较好, 但教师需要事先为每位同学设置存取路径及相应的账号。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都上一个或者几个年级的课, 学生数量多, 教师工作量大, 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 记住密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师必须经常给这些学生修改密码等。采用Email方式提交作业, 主要受邮箱容量限制, 而且教师无法与学生姓名相对应, 管理上不方便。

3. 作业的评价反馈不够及时

课堂中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提供的作业提交、文件发放等功能, 教师比较方便解决了作业收发的问题, 但无法对作业及时地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这些方法都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作业存取与作业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以上现状, 寻找一款符合课堂教学需求且简单实效的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 但现今网络上能找到或者借鉴的软件不多, 符合自己需求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大部分的一线教师还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管理系统开发的能力。笔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对现有一些程序进行简单设置或者修改能基本达到作业管理系统的要求。通过尝试, 发现博客平台可以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 使用oblog博客程序搭建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系统,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管理和作业管理的有效性,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BLOG平台的构建

博客是Web Log的缩写, 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 后来缩写为Blog。一个博客 (Blog) 也就是一个网页:Blog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操作简单, 注册过程一分钟就能完成, 进入后台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设置, 如模板, 分类, 日志的管理等, 使用者可以轻松入门, 即学即用; (2) Blog内容自由广泛, 使用者可以通过日志内容、博客界面、日志分类等等, 体现出使用者的个性, 让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 (3) Blog借助网络, 开放互动, 学生、教师及家长可自由发表日志, 留言等, 我们还可以进行回复, 可以达到生生、师生、家校间的互动效应; (4) 不断积累, 通过每周的信息技术课, 学生可以在Blog上传自己的作业, 书写学习的感受, 做到及时更新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长久下去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信息技术作品及学习的档案。

构建Blog平台的方法, 我们采用了网络上主流的程序oblog博客程序, 该程序在国内教育行业的运用非常广泛, 大多数教育博客都采用oblog程序搭建。通过oblog可以构建一个主题突出、个体化集中的、开放的、灵活的Blog系统, 应用于信息技术作业管理平台。

Oblog平台搭建后, 在管理员界面中, 可以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要, 对Blog平台上的栏目进行设置。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注册建立自己的Blog, 教师和学生在系统中都具有登录、日志发表、管理三大模块, 见图1、图2。这样就形成了以Blog平台为核心, 并且教师空间与学生个人空间相联系的作业管理系统。

三、基于Blog平台的作业管理系统的运行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 在学科组教师的帮助及学生的参与下, 积极尝试, 不断改进, 逐步形成了基于Blog平台的信息技术作业的管理模式, 下面介绍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利用教师博客布置作业要求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师通过作业管理系统, 在教师博客空间里, 布置本课的作业内容及具体的要求, 同时可以附上作业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素材。很多信息技术作业特别是五六年级高段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以作品的形式出现, 很多都无法当堂完成, 通过这个方式布置作业, 学生走出课堂回到家里可再次通过网络访问教师的博客空间, 继续完成作业, 从而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现课堂延续, 保证学生作业保质保量完成。

2. 利用学生博客上传学生作品

学生了解作业的内容及要求后,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完成相应的作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空间上传已经完成的作业, 并在日志里书写自己作品的描述。课堂中未完成的半成品作业, 也可以上传到学生自己博客空间, 可以根据需要对未完成的作业加密, 回到家里或者下节课可以继续完成作业, 最后公布在博客空间里。这个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作业存放的问题。

3. 利用回复留言评价学生作品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并公开在空间里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外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点评, 在作业后面通过回复的功能书写对作品的评价, 同时可以把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其他学生欣赏借鉴。这种及时地批改作业, 不仅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更能促进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意见, 可以再次对作业进行修改。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博客的互动性, 师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敞开心扉, 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心灵间的距离。这个过程加强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 学生欣赏互评共同提高

学生公布在自己空间里的作业, 不仅教师可以查看,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学习。还可以通过回复留言等功能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推荐给其他同学。学生在欣赏其它作业的同时, 也是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 可以把其他学生的优点嫁接到自己的作业上。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及积极性。

5. 日积月累形成作品资源

每一次的作业都能及时展示在自己空间里, 进行相互借鉴、相互欣赏, 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这样,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教学效果。长久下去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信息技术作品及学习的档案, 当学生欣赏着这些作品, 历数着自己的成绩时, 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第一, 学生课堂中上传到作业管理系统的作业, 教师应在课内或课后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 平时任课教师也应随时浏览网页, 查看学生课外上传的作业, 并作出相应的批改。及时地批改才能维持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充分发挥作业管理系统的效应。

第二, 作业管理系统要开启留言评论审核的功能, 帮助学生把握他们对其他学生作品作出的评价语言, 引导学生在作业管理系统上进行有目的地交流。

第三, 作业管理系统还应具有内外网同时访问的功能,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内网地址访问作业管理系统, 可以在全班上传作品的时候保证网络的高效畅通, 防止因为网络拥堵, 导致学生无法在下课前上传自己的作品。离开课堂, 学生通过外网地址访问作业管理系统, 继续未完成的学习。

第四, 作业管理系统想引起学生的兴趣, 还应制作精美系统界面, 采用符合学科及学生特点的图片, 当然, 有趣的Flash、好听的音乐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五、结束语

运用作业管理系统, 可以比较方便地查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并进行评论、评分、检查欠交作业等工作, 对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积极的效果, 使用本系统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有了新的交流方式,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游戏的诱惑。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作业提交方式, 为师生、生生互动开拓了新的平台,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信息技术作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利用blog技术组织和管理学生信息技术作业。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作业的布置、收发、批改、交流、评价、积累等功能, 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博客平台,作业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黄洁清, 牛琳琳.基于Blog技术的教学交流平台的构建[J].浙江海洋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

[2]汪涛, 苑立娟.基于Blog技术的综合实验平台的创建与应用[J].保定学院学报, 2009, (4) .

[3]张峰.基于XML的中学机房作业管理系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 (10) .

7.集装箱码头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 篇七

1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功能

1.1 作业各环节数据记录和收集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在对船舶作业各环节进行评价的同时,将本环节的重要数据信息传递给下一环节(见图1),能够更实时、更准确地反映船舶作业流程的实际情况。系统通过记录船舶作业各环节数据信息,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并通过评价船舶作业各环节,建立对作业过程逐步评价的平台,为船舶作业绩效的考核评估打下基础。

1.2 作业各环节历史数据比较和实时展现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通过实时展现船舶作业各环节的重要数据和历史数据,使各岗位人员能够掌握自己所进行工作的当前状况,从而使员工产生内在驱动力。

例如,若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显示当前作业船舶的平均桥吊台时量为26自然箱/h,而上航次是29自然箱/h,历史平均水平为,可鞭策作业人员加快作业进度。

系统还可以将效率数据统计具体到每条作业路,督促落后作业路加快进度。历史数据的比较则可为船舶作业绩效考评提供数据依据,同时为管理者分析当前航次整体作业情况提供参考。如果船舶本航次作业各项绩效指标的考评分数比历史分数低,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此外,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船舶作业分析报告》,能够直观了解船舶作业各环节的具体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3 建立码头与客户的互动机制

在船舶作业结束后,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船舶作业分析报告》,码头可根据船公司的需求,有选择地提供船舶作业数据,比如进出口量、作业时间、机械配置数量及台时量等。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自动将数据以报告形式发送给船公司,并在报告中附有链接;船公司可通过该链接登录到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填写对船舶计划安排、作业过程等的意见和建议;系统自动记录意见和建议,并将之作为船舶作业绩效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

1.4 作业计划合理性分析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可通过图表、图形、数学模型等方法对作业计划的合理性作出评估。例如,系统可通过比对既定出口箱进场规则与实际出口箱进场情况,以图表方式直观反映出口箱堆存合理与否;此外,系统还可通过出口箱堆存位置判断船舶最优靠泊泊位,再将之与实际安排靠泊泊位进行比对,以此判断船舶计划在安排船舶靠泊泊位方面的合理性。

1.5 考核评估

集装箱码头对船舶作业人员的考评往往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该方法看似科学全面,但由于缺乏量化数据和指标,考评显得较为主观。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可填补上述考评体系的空白。系统通过每艘船舶作业绩效考评的累积来评价作业各岗位。例如,在考核期内,若某船舶控制员所负责船舶的效率、装船准确率和箱量等都名列前茅,其考评分数自然比其他船舶控制员高;若某堆场计划员或船舶计划员安排的作业计划实施后的各项数据和指标都较好,则该计划员的考评分数自然较高。

2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指标

为通过分析汇总定量数据实现对重点岗位人员的量化考核,有必要采用权重体系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船舶作业各项绩效指标数据加以总结。码头可根据各自的目标,设立不同的考评指标,以调整船舶作业策略,引导相关业务岗位关注重要生产任务。

2.1 船舶计划岗位考评指标

船舶计划岗位考评指标如图2所示。码头可根据实际生产要求增加相应指标,每项指标被赋予一定权重后便可建立船舶计划岗位考核评估体系。

2.2 堆场计划岗位考评指标

如图3所示,堆场计划岗位考评指标不仅有船舶作业环节满意度等主观考评指标,而且包括经验性评价量化考评指标。以出口箱类似正态分布度及区域分散和集中度为例:前者是用出口箱所在箱区和该箱区出口箱量的散点分布情况来衡量堆场计划优劣的数理统计图形,不同航线船型配以不同的出口箱类似正态分布图;后者指进口箱卸船计划和出口箱进场计划应相对集中,既不能遍地开花,也不能仅集中于某一两个箱区以致造成作业冲突。各项评价指标应有所关联并前后呼应,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估堆场计划的优劣。

2.3 船舶控制员岗位考评指标

根据船舶作业完毕后的各项指标情况,对比较重要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船舶作业绩效考评分数。统计考核期内船舶控制员所有作业船舶的单船作业考评分数的总和,再除以其出勤工班数,得出其在考核期内的平均考评分数。用量化考评指标代替原来的主观考评指标,无论从考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该考评办法都较原来的考评办法有所进步。

例如,通过码头生产系统提取船舶作业箱量、平均台时量、内集卡平均周转时间、边装边卸率等相关数据,参照航线台时量参数及内集卡周转率参数,可计算出单船作业评分,即单船作业评分=(装卸作业总量×边装边卸率+装船箱量×装船准确率×1.2+卸船箱量+特种箱量)×平均台时量×内集卡周转率参数×计划兑现率÷(航线台时量参数×内集卡平均作业时间×船舶在泊时间×(1+空重箱比重))×(1+重点路参数)(1)式(1)仅作为对单船作业绩效考评的参考,不一定能全面反映船舶作业的优劣。为尽量剔除干扰项,模型采用历史数据作为参数;由于不同船舶的台时量差别明显,所以模型通过与航线台时量参数比较来修正该指标;计划兑现率指综合船舶作业时间或完工时间的兑现率以及卸船结束后实际卸船箱位分布与预定卸船计划进行比对得出的计划兑现率计算出的兑现率指标。管理者可通过增加重要指标的权重来调整模型,以对船舶控制员形成积极引导。

nlc202309011100

2.4 配载计划员岗位考评指标

参照船舶控制员岗位考评模式,提取船舶首配翻箱率、首配箱量、出口总箱量、台时量,结合航线台时量参数,计算出单船配载评分。先统计考核期内配载计划员所有作业船舶的单船配载评分的总分,用之除以其出勤工班数,得出考核期内配载计划员的考评分数,即单船配载评分=首配箱量×(1 首配翻箱率)×台时量×(1+进出口比重)÷(出口总箱量×航线台时量参数×(1+空重箱比重))×100(2)不过,用式(2)作为配载计划员岗位考评指标存在一定片面性,因为配载计划员的工作质量还受堆场计划、查验放行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对配载计划员岗位进行考评时,除了须参考系统自动计算出的船舶配载评分外,还须结合部分后续作业环节对配载计划员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及考核期内的上级评价进行综合考评

3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测试运用

本文以“美森兰妮”号船舶080E航次船舶作业为例,对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运用。

3.1 堆场计划及船舶计划考评

如图4所示,“美森兰妮”号本航次出口箱总量为765自然箱,分布于33块箱区,其中:11块箱区对应1号泊位,共堆放363自然箱;3块箱区对应2号泊位,共堆放139自然箱;7块箱区对应3号泊位,共堆放136自然箱;6块箱区对应4号泊位,共堆放97自然箱;其他6块箱区共堆放30自然箱(主要为查验箱区,不列入考评范围,另外,部分箱区只有1~2个改配箱或特种箱,也可忽略不计)。

3.1.1 堆存计划考评中的进箱合理率

1号泊位对应箱区共有363自然箱,占总箱量的47.0%,参照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既定的进箱考评规则中“进箱场地相对集中,箱区分布不得超过3个区域且必须相邻”的原则,得出本航次进箱区域应该是1号、2号和3号泊位对应箱区,4号泊位对应箱区内的97自然箱为不合理进箱。根据进箱合理率=(总箱量 不合理区域箱量)÷总箱量×100%,“美森兰妮”号本航次堆存计划考评中的进箱合理率为(765 97)÷765×100%=87.3%。

3.1.2 船舶计划考评中的泊位合理率

由表1可见:1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最多,占总箱量的47.0%,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1号泊位最合理,泊位合理率评分为优;2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位居其次,占总箱量的18.0%,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2号泊位较合理,泊位合理率评分为良;3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位居第三,占总箱量的17.0%,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3号泊位的合理性一般,泊位合理率评分为中;4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最少,占总箱量的12.5%,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4号泊位的合理性最差,泊位合理率评分为差。

3.2 船舶配载作业考评

根据表2,“美森兰妮”号的首配箱比率=首配箱量÷总箱量×100%=695÷765×100%=91%,首配翻箱率=翻箱量÷首配箱量×100%=52÷695×100%=7.48%。此外,船舶的进出口箱比出口箱量/进口箱量=765÷722=1.06,空重箱比重=空箱量/重箱量=491÷1046=0.47。假设船舶的航线台时量为27自然箱/h,实际作业台时量为25自然箱/h,根据式(2),船舶的单船配载评分为109分。

3.3 船舶控制作业考评

结合“美森兰妮”080E航次船舶作业数据(见表3),假设航线台时量参数为27自然箱/h,内集卡周转率参数为/车,根据式(1)计算出船舶的单船作业评分为106分。

表3 “美森兰妮”号080E航次船舶作业数据汇总

4 结束语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有别于众多管理者倡导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该系统不仅可用于绩效考核,而且包括对船舶作业过程的管理及对作业计划的合理性分析,同时还涉及码头对客户的互动管理及对作业人员的实时激励,为推动集装箱码头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开辟了道路。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2—04—16)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教师年度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平等需要代价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