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论文(精选7篇)
1.基于童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论文 篇一
徐砺寒的诚信故事可谓人所尽知,这件事就发生我们所在的城市,主人公年龄也和我们九年级学生相近。我觉得要充分挖掘这一材料的深度,才能发挥材料作用,成为教学的有利武器。
我在上《人贵诚信》这一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徐砺寒诚信故事的资料、网络报刊的评论、与家庭成员讨论、与同学的交流、谈自己的看法等。这样,既让学生对这一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检查完学生的准备工作,我发现,学生完成得很好,资料很多,结论很鲜明,与教学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很吻合,似乎我在这个知识点上跳过去,也没什么不妥。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上课时,在展示这一材料、讲完基本知识点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徐砺寒的行为就像是一面镜子,对着这面镜子,我们应该扪心自问,问问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何选择?”只有少数学生大声喊出了“像徐砺寒那样做”,大多数人默不作声的在观望他人。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原本我想,同学们准备了那么长时间,心灵得到了一定的净化,思想得到了一定的洗涤,会有很多人会像他学习的,结果只有少数人表达出来了。我接着又问:“假设那个车主不依不饶,依然要徐砺寒同学赔偿,那你会后悔留下那张纸条吗?”又一个问题,全班一片沉寂,连刚才仅有的一点声音都消失了。哦,原来道理只是道理,并没能转化为同学们的实际行动,哪怕连口头的表示都没有。这时,我很庆幸没有简单处理这个材料。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我告诉学生,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德,缺少的只是发现好人好事的眼睛! 如果周围的人都讲道德,讲道德并不会付出额外的代价,那人们就会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相反,如果周围的人都不讲道德,讲道德会付出代价,人们就可能远离道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凡事先计厉害,这样误读道德现实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心灵打上“防火墙”,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自信”。于是我们看到,老人摔倒搀还是不搀,孩子被撞扶还是不扶,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这些原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反倒成了“问题”。
其实,同学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都集中在对徐砺寒同学和车主身上,而他母亲和班主任的话语却没有得到重视。于是接着我让同学们去阅读徐砺寒母亲和他班主任的话语,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诚信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徐砺寒和一个好车主,更需要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诚信对公共关系、职业道德、企业和政府的重要性”上。同时告诉他们,不论为官、经商还是做人,都必须要坚持诚信,这样才能赢天下。正如徐砺寒自己所说:“自己做错了事,就应该负责。”
我们应该感谢徐砺寒,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整个社会好好上了一堂诚信课、一堂责任课。其内在的道德和修养显得愈发珍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正在成长的价值观。这样一种道德现实,再一次激发了我们的道德自信:“诚信中学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能够做到的,我们也应能做到。让学生明白建设诚信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他们应该在这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动不如行动。从知识到情感再到行动,至少能够表达出行动的意愿,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也希望有千千万万个徐砺寒式的同学不断涌现。
虽然《人贵诚信》这一课时结束了,但我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关注着、传递着“诚信正能量”。
我一直跟踪这一话题,一有新的报道就及时传递给学生。让人欣慰的是,此事在扬州无形中产生了一个“蝴蝶效应”,扬城不断出现“诚信字条”,从普通市民到保安、清洁工人等在岗人员,一场理解、感动的善举接力,一传十,十传百,从而传遍整个社会。而且,“扬州好人”的不断涌现,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这一张张字条,从一种自发的行为,到职业的坚守,拓展至更广的范围。通过市民自觉自律,这样的正能量得到传递,将扬城“诚信之风”推向又一高潮。善举背后的“蝴蝶效应”是一种很强的凝聚力,我温暖你的手,你温暖他的手,最后所有人的手感觉到了温暖,然后,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善举背后的“蝴蝶效应”也倾注着一种诚信原则和社会道德的力量,我信任你,你信任他,最后所有人都互助互信。
2.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 篇二
关键词:童谣;渗透性德育;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9-0012-03
专门的德育注重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容易陷入知识化、表面化、灌输化的误区,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需要一种无声无息的渗透性德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使学生不论在哪里,其周围各种事物、情境、气氛都能使他们受到教育。童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广泛地流传于学生的生活中,在童谣中进行渗透性德育,是创新德育思路的重要选择。
一、童谣与渗透性德育
渗透性德育的出现与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息息相关。隐性课程被理解为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1]这是一种无声无息却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教育因素,要求道德教育存在于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思、言、行中,即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学科教学与其他的课内外活动。[2]这种全方位的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都有道德的熏陶隐藏其中。
童谣是为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所有有音律节奏的歌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乐自诵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儿歌。[3]童谣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即运用童谣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通过诵童谣、唱童谣、编童谣等活动,使学生在童谣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
二、童谣在渗透性德育中的价值
童谣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特征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童谣承载道德的观念——使德育渗透意蕴丰富
渗透性德育的实施首先需要一种载体,将道德观念隐匿于其中。童谣便是这样一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它篇幅短小却涵义丰富,字里行间渗透着道德思想的光辉。如《同学歌》——“同学之间要和气,就像姐妹与兄弟。遇到问题大家帮,有了困难齐出力。损人事、要制止,利己行为非小事。团结互助最光荣,损人利己最可耻。”简单朴实的文字体现了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珍贵品质。学生在念童谣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道德认知,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所应遵循的规则;也学会了道德判断,知道损人利己不可取;并且形成了道德情感,体会到同学友爱的情谊和舍己为人的光荣感,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践行道德。
(二)童谣具有生动的形式——使德育渗透无声无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因此,没有痕迹的道德教育需要借助丰富的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在快乐中沉浸。童谣句式整齐,琅琅上口,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诵读,用来吟唱,还可配上动作改编成拍手游戏,或与学生的课间游戏相结合。如《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奉献爱心出薄力。你拍二,我拍二,爱心纯洁无瑕疵。你拍三,我拍三,关爱父母关爱友⋯⋯”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边拍手边唱童谣,学生感受看童谣的韵律,体会到真爱的可贵。
(三)童谣围绕学生的生活——使德育渗透伴随成长
渗透本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术语,指液体在广义多孔介质中的运动。渗透的作用与生物的成长过程有密切联系,成长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地发生作用。因此渗透性德育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过程。童谣是一个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伙伴,它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传唱,最终指向生活。如“一分钱,一滴汗,父母辛苦挣回来。小朋友,要珍惜,用心用好每分钱。”这则童谣以紧密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歌颂着勤俭节约的品质;又如“同学们,要记牢,上下车时队排好。上了车,不乱跑,准备零钱去买票。”通过生活中真实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童谣的德育影响弥漫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之中。
(四)童谣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成为艺术
德育的渗透需要在传播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启发,这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启发,一种轻松而不乏幽默的启发。童谣的启迪性特征正是体现了渗透性德育的艺术巧妙,使道德教育达到自如、娴熟的境界。一个简短的故事,一个幽默的场景,却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如《糖不甜》——“我在马路边捡到一角钱,拿它买块泡泡糖解解馋,妈妈看见了,问糖哪里来?我随口就撒个谎,吃到嘴里边,奇怪,糖不甜!”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疑问:为什么糖不甜呢?以这样趣味性的方式巧妙地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做到诚实守信,以无痕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感化,唤起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感悟。
三、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建构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体系应该包括目标、原则、途径、措施四个方面。
(一)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目标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旨在让小学生接触童谣,在快乐的童谣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并领悟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原则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 潜隐性。相对于压迫性的灌输,渗透性的德育体现的是一种柔化的、无痕的教育,它所造成的影响是潜在地隐藏于各种显性活动的背后,或融合在一种生活或学习活动氛围之中的。所以,应使童谣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谐地相融,借助童谣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需求与向往,成为无声的命令,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把知行统一起来。
2. 广泛性。所有的教育文化要素中都或多或少地潜藏着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校园文化建设,教室内环境布置,各科教学活动,课外兴趣活动等。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中,无论是物的影响还是人的影响,都潜移默化地促使着学生遵循这些无声的律令,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者应充分挖掘童谣这一德育资源,丰富其表现形式,扩大童谣德育渗透的影响力。
3. 灵活性。间接性和内隐性使得渗透性德育的落实充满灵活性。德育渗透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为生活中德育无处不在,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着独特感受的个体,他们对于生活中所渗透着的道德观念,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没有一种最好的德育渗透方式,但存在最适合某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灵活施加影响。
4. 持久性。德育渗透的效果是持久而深远的。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以童谣为落脚点,便可引申出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传统的道德知识传输使学生暂时记住各种道德准则,而童谣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将是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由于启动了学生的自省与自悟,因此德育效果持久而深刻。
(三)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途径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可从以下渠道展开:
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渗透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因素,以童谣为载体传播道德观念,可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做人的道理。运用童谣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道德知识具有了生命力,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深刻体会道德观念的内涵;运用童谣可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道德观念以流畅动听的语言来展现,学生在充满韵律和美感的朗诵中感悟道德;运用童谣还可将课文中的德育故事编为拍手歌,学生在课上边玩边唱,活跃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nlc202309011642
2. 课外活动。让童谣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借助童谣展开一系列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以童谣为特色的课外活动可借助童谣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诵童谣、表演童谣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童谣表演或童谣作画,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童谣,学生会在丰富的活动中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学生也可自己创编童谣,以生动的形式表达对道德的理解。快乐与真实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的宗旨,学生在对童谣的传唱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人生的真谛。
3. 环境创设。环境体现了一种精神面貌,形成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起着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熏陶作用,对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有重要作用。童谣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化身为各种标志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之中。如校园的展览、标语、绘画等人文景观中,都可融入童谣的元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童谣,读到涵义深刻的童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内化为道德观念。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和谐的人际环境,学生在玩童谣游戏,集体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密切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从而逐渐学会关心、爱护、理解和鼓励。
(四)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措施
1.选择合适童谣——寻找德育渗透点
基于童谣的渗透性德育,首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学科教学中、课外活动中、课余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童谣来传达道德观念。在各科教学中,教师把融入道德观念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童谣,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快乐的童谣朗诵声中感悟道德,获得启迪。在学生的生活中,各种游戏和活动是他们喜爱的休闲方式,可借助童谣将道德观念渗透于孩子们的闲暇活动中,边玩边学。童谣渗透点的选取,需要敏锐准确地抓住生活中或教学中的德育要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渗透道德教育。
2.丰富童谣形式——优化德育渗透途径
德育渗透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教育方式,这对童谣本身提出了较高要求,它必须蕴涵着道德观念,体现做人道理,但又不能将道理作为高喊的标语。发挥童谣的启迪作用需要在字里行间体现道德,以孩子们喜爱的形式表述道德。如前文中的童谣《糖不甜》,全篇未提“诚信”二字,却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而且赋予歌谣生动的表现形式,可演可唱。这样的童谣,能使学生自己从浅显的故事和情境中受到启发和触动,感悟和理解诚信。发挥童谣的启迪作用,需要教育者以艺术性的方式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让童谣生动有趣并蕴意丰富,发人深省。
3.融童谣于生活——扩大德育渗透范围
渗透性德育的落实犹如海绵吸收水分,植物汲取营养,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水分,才能从中摄取养分。因此,应让优秀的童谣广泛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随眼可见,随手可及。童谣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课外活动中,也可存在于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将童谣作为教室板报的内容,并配以生动的图画,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教室的效果,也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益。此外,教室的横幅、校园的宣传栏,都可用童谣来布置。童谣也可由校内走向校外,在社区中,在敬老院,为市民表演童谣剧,朗诵童谣,不仅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童谣,增强童谣的道德影响力。久而久之,童谣中所传唱的做人道理便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成为一种道德信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4.记童谣于心间——加强德育渗透实效
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道德认知的表面,而应将其内化为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在实际生(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活中指导其规范自身行为,这便是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因此,基于童谣的德育渗透,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童谣的教育作用,让受教育者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童谣品读和鉴赏活动,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对童谣的理解;组织学生开展童谣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体会童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让学生在课后向爸爸妈妈背一背童谣,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情况,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之,通过让学生理解童谣、熟记童谣,从而将道德观念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EA070059)“基于校园歌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2] 周桂芳.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责任编辑李贤
3.基于童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论文 篇三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状况
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上来讲是好的、积极向上的, 在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也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存在着诚信道德缺失现象, 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 学习和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 要学有所成, 就必须严谨、踏实、认真。但是, 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不认真, 学习态度不端正, 经常以生病等为由缺课逃课, 遇到作业就抄袭, 一到考试就作弊, 写毕业论文就剽窃, 而且还有部分学生找人替考, 表现出严重的诚信缺失。
2. 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上的诚信缺失。
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上背弃诚信。主要表现在:欺瞒师长、同学, 伪造各种证件以骗取利益;在“选优评奖”中弄虚作假, 拉选票;在网络上编造虚假事实, 骗取他人信任;偷窃同学和公共的财物;有的甚至由不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 发展到进行高科技犯罪。
3. 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
诚信是做人的道德规范,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表现为:过于浮躁, 急功近利, 互不信任, 互相猜忌, 说谎欺骗, 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非诚信行为等。这些问题表明:在当前强化大学生诚信认知, 增强大学生诚信情感和意志, 建立起诚信习惯, 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
4. 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贷款不还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守诚信的突出表现, 部分学生不按贷款合同还贷, 给学校的管理加大了难度, 使银行对大学生最终的还贷行为缺乏足够的信任和信心, 还会因为少数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使得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资助。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 而是有着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教育等多层次的原因[2]。
第一是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改革开放,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利益杠杆的作用,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 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3]。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 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 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可以以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第二是受西方思潮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 一些人对中华民族原有的道德、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有的人为了自我目的放弃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
第三是受高校诚信教育缺失的影响。首先, 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轻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高校的素质教育提倡以德育为首位,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长期以来, 高校对德育教育十分重视, 但在内容上偏重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强调学生政治上的进步, 放松对诚信的教育。其次, 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方法。目前高校的教育方法, 常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教育, 或把德育教育当做知识传授, 忽视情感教育。陈旧呆板的教育手段缺乏新意,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要求。即便开展诚信教育, 也常常由于缺乏吸引力、说服力, 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 高校管理上缺乏教育与惩罚并重的有效机制。对不守诚信的大学生不能给予有效的制裁和惩处, 对守诚信的学生难以给予利益上的保护, 客观上为不守诚信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导致部分大学生利用学校管理上的漏洞背离诚信。
第四, 家庭诚信教育偏颇。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摇篮。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 其道德、人格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由于各种原因,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一方面, 接受高等教育是当今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唯一期望。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有较高的期望, 认为学习好是主要的, 品德好是次要的, 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 很容易把获得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来影响子女, 这无疑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另一方面, 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在家庭中被无意淡化, 使得在许多情况下部分家长自身道德判断出现困难, 对德育内容的真理性心存疑虑, 在面临着道德两难问题时, 选择了利而背弃了诚信,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的诚信滑坡留下空间。
第五, 个人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信用意识、自控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薄弱, 没有能够意识到诚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从而不能用做人做事应遵守的道德底线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思想道德和个人品格的修养, 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个人名利, 极少考虑社会责任, 做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的事。
三、建立诚信档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首先, 诚信档案的建立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说教落实到了具体的实践中, 通过加大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度来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 将守信用、重承诺的意识内化成为其具体行动[4]。通过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具有教育和指导功能的大学生诚信档案, 把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期间个人信用承诺履行情况以诚信记录形式保存下来, 形成诚信档案。一方面, 可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奖惩、助学贷款、公益活动的参考, 为高校加强学生考评、奖学金评定和勤工助学及贷款发放的管理提供依据, 从而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约束, 促使他们逐渐养成自我提高道德修养、自觉履行诚信义务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 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电子化, 借助高校网络和学生就业推荐向社会公开大学生的诚信信息, 方便了用人单位对学生诚信品质的考核, 使用人单位在选拔合适人才时, 减少诚信调查环节, 节省费用, 降低用人风险, 使那些诚信品质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那些诚信记录不佳的人也会从就业活动中吸取教训, 转而重视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
其次, 诚信档案的建立大大推动了高校诚信教育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使大学生诚信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保证了高校诚信教育更具规范性、延续性和有效性。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刚开始没有形成规范的、固定的诚信教育机制, 未被纳入学校正规的管理体系中。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高校诚信教育管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诚信档案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利用的过程中,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及其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利用反馈机制得以不断补充和发展, 各项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而高校诚信教育管理机制的建立使诚信教育切切实实地融入学校许多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中[5]。作为大学生今后人生中的一份重要档案材料的诚信档案, 要保证其内容真实完整、具体详尽, 必须以一套科学、合理、公平、操作性强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机制作为制度保障。只有在可靠的制度保证和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下, 高校诚信教育才能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凸显。
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应加强制度建设, 这是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基础。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时, 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制定一套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奖励制度, 使道德教育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把诚信档案与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议结合起来, 与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助学金制度结合起来, 以推动学校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其次, 应保证诚信档案的收集与使用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各种权利, 不能受到侵害。在建立诚信档案时, 不能侵犯学生个人隐私, 不能侮辱学生人格, 不能歪曲学生的社会形象。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诚信档案的效益, 帮助学生坚定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培养学生对自我负责的自主、自律意识。
第三, 保持诚信档案内容的客观性。归档材料的主体部分应是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客观记录, 对档案记载的内容要进行核实, 尽可能地收录能够印证学生诚信行为的原始材料。档案记录的材料应有记录人的签名, 以示责任, 以备查证。档案只如实记录信用现象, 一般不需进行道德评判。
参考文献
[1]梁守英.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1) .
[2]溺金洪.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其对策Ⅱ[J].安徽教育, 2002 (1) .
[3]陈晖, 于淑萍.大学生诚信危机剖析[J].大连大学学报, 2005 (1) :97-98.
[4]沈祖芸.大学生应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N].中国教育报, 2002.
4.基于童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论文 篇四
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品德教育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实施阳光童谣的德育课程,是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阳光童谣——寓含丰富的小学生品德内容
1.理论基础
(1)国家的政策法规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生品德内容体系应依据以上德育目标来建立。
(2)专家的经典研究
根据科尔伯格的经典研究,儿童的道德思维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在思维形式上不同,即其道德認知、道德判断与思维方式等发展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在小学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龄段,德育内容的安排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不同学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实际践行
根据我们的实际调研,发现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中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包括学会感恩、诚实守信、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我们将这些方面的内容编成轻松欢快的阳光童谣来进行德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阳光童谣“课程化”——丰盈儿童精神家园的新路径
1.拓展童谣空间,开发阳光童谣校本课程
(1)性质
拓展童谣空间,将阳光童谣课程化,衍生于德育课程化的概念,是指赋予阳光童谣以课程的性质或状态,使阳光童谣转变成课程,或者说,就是把阳光童谣内容编写成教材(校本教材),列入课程,有计划地实施。通过阳光童谣课程设置和教学来落实德育要求,实现德育目标。在阳光童谣课上,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倾听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2)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改写唐诗宋词、歌词或已有的阳光童谣,小组间可进行创作比赛,提高大家创作的积极性。还可以把阳光童谣编排成短剧或小品进行表演,给阳光童谣配上简单的曲调吟唱,把阳光童谣画成图画展示……总之,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阳光童谣、体味阳光童谣、内化阳光童谣。一段时间以后,师生共同将创作成果进行整理,将阳光童谣装订成册,作为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使用。
2.阳光童谣“课程化”,融汇阳光童谣学科教学
(1)教学与育人的融合
教书育人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忽视了这最大一块时间的德育工作,“德育为首”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相反,如果教师自觉地进行德育渗透,就占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其次,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去,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德育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再次,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没有过急过高的要求,也没有强加和说教的感觉,容易做到扎实有效,所以说教学渗透德育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渠道。
(2)童谣与学科的融合
①在各科教材中适当添加阳光童谣
例如,在语文课本中直接添加一些有德育意义的阳光童谣和选编一些带有阳光童谣的课文供学生学习。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穿插教唱一些健康的英文儿歌,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在社会课本中,可以将我国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编成阳光童谣,在有利于学生识记知识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②抓住适当的德育契机
有意识地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德育,以生动活泼的阳光童谣言语形式取代乏味的说教言语形式,对于德育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有目的地去准备适当的阳光童谣,对于有较深阳光童谣功底的教师来说,也可以凭借自身的功底和教育机智在课堂上即兴创编一些阳光童谣。总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进行学生德育名副其实的主战场。
3.阳光童谣“课程化”,组织阳光童谣多彩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巩固,丰富的课外活动所发挥的德育效果往往比课堂教学更加有成效,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更加有吸引力。科恩指出,“道德意识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行为,从现实活动来看,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道德概念,而且有感情、习惯及个人道德面貌的其他无意识成分。”所以,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
4.阳光童谣“课程化”,创建阳光童谣校园文化
个体对道德的追求,具有互利性的特点,由这种共同的道德追求所建构起来的道德社会环境,构成个体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儿童的道德判断不仅仅是其个人的稳定特征的产物,而且是他的能力与情景的道德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都强调了道德环境和氛围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一载体,把阳光童谣彰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久而久之,这种氛围将演变为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传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间,影响着一批批学生,甚至影响着整个社区的文化建设。
三、阳光童谣“课程化”——以“阳光童谣”抑制“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与“阳光童谣”相对,是流行在青少年群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由青少年自发创作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调侃性、创造性和群体性。灰色童谣也出现了值得教育者关注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不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指出,对“灰色童谣”,宜疏不宜堵,需先倾听唱的是什么,然后加以研究。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从“灰色童谣”的流行,可以看出儿童需要阳光童谣滋养,因此我们应把“灰色童谣”阳光化,多为孩子创作一些“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的阳光童谣,来抑制“灰色童谣”。相信在“阳光童谣‘课程化’,丰盈儿童的精神家园”的大力实施下,“阳光童谣”终将取代“灰色童谣”,从而成为校园德育的主流文化大餐。
阳光童谣,如此纯净透明,又如此充盈饱满。它让我们在繁杂浮躁的世界里拥有心灵上的慰藉,照亮了许多孩子简朴清澈的心灵,给他们一处青山绿水的自然。阳光童谣,无论岁月变迁,无论身处何方,淳朴的旋律还是那么清晰,不时在孩童的耳畔响起。
参考文献:
\[1\]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李汉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教育导刊,1992,(Z1):36.
\[3\]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探析 篇五
一
近几年高校频频发生不讲诚信行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谎报自己的大学成绩和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 购买一些假的资格证书和荣誉证书;一些大学生为了能够进入学生社团请客送礼……各种违背大学生基本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必需而且必要的, 于学生本人、班级、学校、国家、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和立国之本, [1]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 全面开发人的智力, 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多功能人才”。[2]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 满足社会需要并且具备全面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 教育能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但是当前的诚信教育本身在认识和具体操作层面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把诚信教育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而诚信教育沦落为一种教育手段而非最终教育目的。也有一部分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只看到教育的内化作用, 认为诚信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手段, 而推崇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作用, 主张诚信教育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性本恶, 人本身不会主动向善, 只有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否定性的负面评价和惩罚时, 人才会主动规避自己行为, 向着诚信方向发展。
二
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进行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 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研究。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 他们被认为是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代、自信的一代和娱乐的一代, 但是有一部分“90后”学生表现出脆弱, 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消费观念强烈, 内心空虚等
1. 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时说:“所谓健全的人格, 内分四育 (一) 体育, (二) 智育, (三) 德育, (四) 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 不可放松一项的。”[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德育应该是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但是部分学校往往只把眼光放在学生在校期间拿到了多少职业资格证书, 是否过了大学英语3级、4级或者6级, 以及就业率是多少等方面可以看得见、可以用具体数字来量化的东西。这种功利化办学思路必然导致学生弱化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努力和进步。
2. 建立一套系统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
如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 对学生的家庭人员组成, 家庭经济状况, 考试情况, 奖学金的评定, 学生干部竞选等方面进行记录。对于那些讲诚信的学生要有相关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比如在学生干部推荐、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等方面享受优先条件。而那些不守信用的学生应该到相应的教育和惩罚。
3. 坚持诚信教育常态化。
诚信教育是长期而持久的教育,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诚信教育不是背诵一首诗, 也不是学习运用一个数学公式, 而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困难的教育。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能力上需要提高, 而且在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都需要提高。诚信教育不是一次演讲, 一场比赛, 一次主题班会, 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4. 坚持诚信教育的阶段性和系统性培养。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宏观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性格特征, 还要对他们在诚信方面的总体趋势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把握, 同时要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科学的研究, 再据此制订适宜的教育方案。
5. 坚持诚信教育的具体化和有效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接受较慢, 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避免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说教, 努力让诚信教育具象化和表象化。诚信教育不需要高深的宏观理论, 一件小事, 一句话, 一个榜样就足以让学生学到如何“当老实人, 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 让他们明白“一言九鼎”、“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道理。在诚信教育的微观操作层面上应要求学生在考试中不迟到不作弊,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和同学坦诚相处, 不撒谎, 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6. 坚持诚信教育与智育, 体育与美育等融合。
诚信教育不应该被当成一种单一独立的教育形式, 其具有渗透性和普遍性。教师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同样可以把诚信教育引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同时接受诚信教育。
7. 坚持典型模范在诚信教育的引领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 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诚信教育过程中, 与其采用抽象的说教, 不如采用活生生的事例来进行教育。因为他们会发现这些就是自己生活中的榜样, 是生动的可感知到的榜样, 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中的榜样对学生更有震撼力和感召力, 学生会发现自己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诚信榜样, 他们能够在和自己相似的环境中做到诚实守信, 那自己也是能够做到的, 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向诚实守信的同学学习, 用后者的做事标准来规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自发走向自觉。这样就会有效地和持久地阻止他们做一些不诚信的事情, 甚至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一样。[4]
三
诚信教育的水平是检验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尺。诚信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应该是整个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不断思考、实践、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 不断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思想, 实践新举措, 培养合格的、有修养、讲诚信的现代大学生是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J].伦理学研究, 2004, (3) .
[2]刘道玉.关于我国新的教育方针的思考[M].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212.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 (第四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259.
6.基于童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论文 篇六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一) 考试作弊现象普遍。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大学校园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30.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 10.6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虽没有作弊行为但有过作弊意图。近年来, 教育部多次强调要严肃大学考场纪律, 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却屡禁不止。大学生作弊行为越来越猖狂, 从交头接耳、夹带纸条发展到请“枪手”代考, 甚至集体作弊等, 这令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头疼不已。
(二) 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自上世纪末高等教育学费普遍提高之后, 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便日趋严重。许多大学生相互攀比, 往往是“旧债未还, 新债又添”。江苏省教育厅结算中心的数据显示, 该省多数高校都有学费收不上来的现象。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也相当严重, 除一些客观原因外, 大学生将学费挪作他用是拖欠学费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交了学费, 但信用意识不强, 没有按时还贷, 使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各方都有苦难言。笔者认为, 大学生缺乏诚信观念是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 弄虚作假问题突出。
如今, 大学生抄作业、拼论文、求职时在自己的简历上做手脚等现象屡见不鲜。华东师范大学在一项调查中发现, 某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收到84份毕业生自荐表, 发现有5人为同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6人为同一班的班长。更有甚者, 有的学生把别人的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后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经历”, 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
(四) 违纪违法问题突现。
当前, 大学生违纪违法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在违纪行为中, 与学习相关的比例最大, 其中因睡懒觉、打网络游戏、外出旅游等原因迟到和旷课而受到处理的学生为数不少, 并呈现出随着入学时间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在违法犯罪行为中, 涉及财产的案件占绝大多数, 其中盗窃案件居多。因此, 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让诚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些对大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虚假广告让人眼花缭乱,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社会中不诚信现象泛滥成灾,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可以说, 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倡导。
(二) 家庭和学校不重视诚信教育。
长期以来, 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强调的是智育, 忽视了德育、体育等方面。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对孩子提出勤奋学习、多才多艺等要求, 却漠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弄虚作假, 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 很多学校只把追求高升学率当做根本任务, 并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当前, 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理念、评价指标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高校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强调师生比的提高, 却忽视了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德育机制, 这些必然影响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三) 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反思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等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 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很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 从而失去保持诚信品质的信心。很多大学生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名利, 极少考虑承担社会责任。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 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
高校要成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沃土, 关键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高校行政、后勤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 及时妥善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 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 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 诸如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选拔、评先评优等, 高校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提高透明度, 杜绝暗箱操作。此外, 高校还要结合办学特色, 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氛围。
(二)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式。
首先, 高校要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落实诚信教育, 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积极推动诚信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要注意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典型事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诚信教育。其次, 高校要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目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而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两类课程基本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所以高校在系统地进行“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 可以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 高校要加强新形势下的诚信教育方法研究。一是增强市场意识。现在,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注重两条:人品和业务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高校应当让每个大学生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二是加强案例研究。高校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诚信案例, 并引导大学生研究分析案例, 从而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高校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作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 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 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 构建大学生信用机制, 从制度上规范诚信教育。
当前, 仅仅从道德伦理层面上来讨论诚信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必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机制。首先,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诚信规章制度。高校要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 对诸如抄袭论文、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诚信缺失行为要有科学的惩罚措施。其次,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结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 高校对学生诚信品行作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讲诚信的优秀表现, 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 并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如实提供给用人单位。最后, 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建立奖优罚劣机制。高校应该设立大学生诚信单项奖, 每年组织大学生诚信状况评比活动, 及时表彰优秀学生。还应建立惩罚机制, 通过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等措施使不讲诚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对于高校来说, 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还是一项新课题, 所以各高校要在“明礼诚信, 以德治国”的方针指引下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积极创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摘要:诚信是人类自觉的道德要求, 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品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但是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却令人担忧。因此, 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系统的诚信教育机制,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万清祥, 李国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4) .
[2]殷运岚.也谈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及对诚信教育机制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9, (9) .
[3]张瑞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7.怎样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篇七
一、教师率先垂范, 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在学校, 老师就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教师要以诚待人, 真诚地面对学生,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不讲大话、套话, 要讲真话、心里话, 做一个诚实的人。要保持良好的师德, 在学生面前讲的话、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 时时处处表里如一。要准时上课、按时下课、不拖堂、不叫学生批改作业和试卷, 要以自身的诚信给学生树立榜样。
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定期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等, 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班务公约等, 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平时对照这些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自己, 好的方面要发扬光大, 不足之处要弥补改正。可利用主题班会, 组织学生进行讲诚信故事比赛, 以诚信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 收集诚信格言评比等。启发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 阐述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明白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
二、寓诚信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在农村初中, 可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之中, 但不一定就“诚信”教育设立单独一门课程。在带有共性的基础课中, 教师可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科内容, 挖掘诚信教育资源, 积极实时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诚信事实要以肯定为主, 多给表扬、鼓励、奖励;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去倾听, 以理解的态度和热情, 加以疏导与指正, 杜绝以罚代惩等手段。
将诚信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比如语文教材中所叙述的事例包括名人故事, 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时, 可尽量发掘其中的诚信教育因素, 利用好这些材料, 进行教育。在补充事例时, 可着眼于实际, 立足于具体, 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诚信事例来激起共鸣, 求得认同。尤其用身边的诚信的故事教育学生, 以产生“亲近感”, 尽量少用陈年旧事, 避免“间距感”。而“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式的空洞说教, 更应当避免。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关于诚信方面的知识。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教师可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课, 让同学们自己到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和事例。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组, 每组一名小组长, 并且要求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 实行组间和组内监督制, 最后将各组收集的资料汇总, 拟成题目择优展示。
三、寓诚信教育于班级文化建设中
诚信教育是班级文化建设之根, 也是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诚信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诚信教育和诚信教育规律的探寻。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尝试培养诚信学生的有效方法有:一是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二是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 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 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三是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 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 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四是利用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 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 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手抄报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 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 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四、做好个别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 细致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或课余时间细致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事事留心、处处注意、时时观察, 尤其在学生最不经意的时候观察他们的外在行动和情绪变化。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感,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诚信事实要予以充分肯定, 多给表扬、鼓励;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说法、观点、想法, 做好相关记录, 要以理解的态度和热情, 进行疏导与指正。要设身处地为全体学生着想, 要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对待、理解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 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都很正常, 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一旦学生犯了诚信错误, 必须及时指出错误, 要让学生知道错误的严重后果, 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 切忌不能盲目批评甚至对学生进行惩罚。培养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 明确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做, 怎样做, 如何才能做好;什么应该积极提倡, 什么应该坚决反对等, 树立正确的立场。
五、通过实践活动塑造诚信
诚信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 关键在践行, 要组织各种各样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主要充当扶助者、引路人的角色。活动内容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 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人物、先进人物,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走访、征文、广播等形式, 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 角色扮演, 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活动, 在心里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里暗示, 达到教育的潜移默化效应, 逐步培养起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正确认识和做事。
【基于童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论文】推荐阅读:
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08-18
适合朗读的抒情童谣08-16
八礼四仪的童谣民歌08-17
春天的童谣诗歌欣赏08-30
基于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研究的论文09-26
复活节有关的儿童童谣儿歌09-13
基于学生选课消费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论文07-10
谈基于学习对象理论的教学资源库研究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