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

2024-11-03

《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14篇)

1.《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 篇一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

“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的重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怎样上好阅读课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

1.要让学生多读。我每篇课文都先叫学生回家预习,让学生能大体知道课文讲了什么。教学第一课时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不太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三年级的学生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待学生学习后,同桌互相纠正。自从我用了这个方法后,我发现学生读书水平提高了,连一些平时不会读的同学也基本上能读好。

2.要让学生多说。精读课文则是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3.要让孩子多写。教完生字后,要让学生描红生字,并且把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指导书写。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秋游》、诗歌类题材的文章《快乐的节日》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性,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以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便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2.《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 篇二

一、做好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让他们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就是学好文字。汉字如果认识不全, 就更不能说理解与掌握了。因此, 课前预习生字词就显得很重要, 尤其是对于古诗词来说, 本来就与现在的意思有出入, 字词理解不了, 对于诗歌的理解更无从谈起。教师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中出现的字词, 我就经常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做好字词的预习工作。比如在讲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之前, 我就设计了关于字词的教学目标。即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之前, 我就发现这首诗中的“渭”“浥”部分学生是不认识的。为了使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 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和词典, 希望经过这次课使同学们能够一直记住这两个字。其中“渭”字我是这样和同学们解释的:“‘渭城朝雨浥轻尘’这句诗中, 渭字是带三点水的, 文字是左右结构, 水字旁, 可知渭字是和水相关的, 是水名, 源出中国甘肃省, 流入陕西省, 会泾水入黄河。有一句成语是这样说的‘泾渭分明’, 这个渭字和我们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相信同学们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 电视剧《西游记》中魏徵梦中斩杀泾河龙王的事同学们应该都有印象, 泾渭分明就是说泾河水清, 渭河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这样教学预习不仅使得同学们明白了“渭”字的含义, 还拓展了语文知识, 将知识拓展到“泾渭分明”这个词与古典名著《西游记》上, 可谓是一举三得。所以, 在学习古诗之时, 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 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 认真朗读, 记住字形, 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背诵。

二、使用多样教学方式, 进入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入教学。视频教学、语音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诗词《舟夜书所见》时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舟夜书所见》时, 针对学生了解河 (海) 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 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 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 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 仿佛萤火虫的光亮, 从远处缓缓驶来, 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 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 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 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接下来, 我又运用了范读, 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 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 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 让学生闭上眼睛, 边听教师范读文章, 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 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三、课后作业要机动, 调动学生综合能力

必要的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生们的课堂所学, 因此, 留课后作业是每一位教师用来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但是, 课后作业的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不同的转变。这种留作业的方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讲完王维的诗词《送元二使安西》后, 我就根据王维诗作“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让同学们回忆拓展知识, 果然,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四首。课上我还引导同学们针对本课所讲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诗画的理解, 在课上闭上眼睛细细体味“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画艺术。然后在课下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 即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 回家画一幅画, 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 猜测所画的诗, 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 不当之后加以纠正。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 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 有些老师可能会说, 为了积累、运用一首诗, 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 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 学得主动, 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觉得都值。另外, 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 所以,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总之, 小学语文诗词的教学是一项重大并且有深远意义的活动, 学好中国的古典诗词, 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以及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只要我们掌握了必要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那么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古代诗词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们的语文成绩也会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小学语文重要性的概述, 指出小学语文古典诗词学习的必要性, 并且提出了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诗词的方法, 即做好课前预习、使用多样教学方式、课后机动留作业。

3.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篇三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资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化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它对语文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个新鲜事物。那么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如何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特征。

(一)综合性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围绕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军事、经济、科技,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八年级下册的“妇女解放”、“从古代詩看古代交通”就包含了社会、历史、经济等领域丰富的内容。

(二)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积极参与到各种语文活动中去,在“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知识竞赛”、“主题探究”、“编演一课本剧”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素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的“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做”、“考察”、“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也服务于社会,充分体现了其实践性的特点。

(三)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内容、过程、空间、结果具有开放性。如七年级下册的“文学采风”,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田间地头,通过调查、访问去了解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调查报告、照片、表演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把成果展示出来。

(四)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九年级上册的“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组合成若干组;确定调查对象;拟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指标;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最后进行交流、展示。整个活动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教师有效指导,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实践语文、应用语文的过程,因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下采用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去发现,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内容上,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三、广挖资源,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载体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分三类:一是本土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对我们客家文化展开调查,或就万绿湖景点进行调查,这些都是丰富的本土资源。二是网络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三是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置身于社会大课堂,去寻求教育资源。

四、彰显个性,让探究展示多样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经过调查、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后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在收获这种成果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这时,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经验交流会、小论文、手抄报、图片展览、专题报告等不同形式将自己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不仅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而为我国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

4.《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 篇四

一年级还在识字的阶段,阅读课想对简单,也只是对学过生字的简单运用。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语感很重要,让他们学会倾听,并听明白你讲的什么,继而是学会表达,流利完整的说话,这样之后,只要他的生字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阅读也就不成问题,理解这个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多给他们读读儿童文学中的好文好句,讲讲故事,让他们学会听。让他们也来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也就是让他们表达。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

“读好课文”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标准往往拔高,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当做一年级朗读要求。

翻看一年级上下册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题都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文”,翻开沪教版教材也一样。教材中都没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一年级的很多老师就是从高年级下来的,他们很自然就沿用了高年的要求。在上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做到“有感情”,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也赫然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上层次不够清晰”是一年级老师的通病,他们往往喜欢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上。课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要求“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是“学会”,强调的是“学会”。在一年级,学生还没认识几个字,普通话也不是很熟练,这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实在是在为难孩子们。所以一年级重点是读正确,学会词语连读,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那怎样读好课文?

1.读准每个字音。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双横线上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虽然两类字教学要求不一样,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读的,所以学文前,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会认这些生字。字认熟后,还要把字放到生词中去读,做到词语连读。对于课文中生字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子,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都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2.关注“一”“不”的变调

在学生刚学这两个字的时候,生字表中出现的是本音,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两个字都会出现变调现象。曾经有学生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不算是好汉”中的“不”读二声,这个字是不是多音字。所以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本音和变调音,去感受变调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好听一些。

3.强调儿化音。

在鄂教版教材中,“儿”字作为生字出现《好朋友》一课中,生字表中的“儿”读二声,但到了课文中“一块儿”里,就没有了声调,而且还是个儿化韵。很多教师就由着学生读成“一-块-儿”,有些老师也跟学生说是儿化韵,但怎么读,却没有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发音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强调一下,这个不带声调的“儿”跟在其他字后面,就变成儿化韵了,读的时候不读“儿”,而是发完前一个音,舌头跟着卷起来,发出的音就是儿化韵了。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自然会读好了。

4.读准轻声。

这是读好课文的一个关键。课文中有很多轻声的字,都没有标注声调,一部分生字本身就是词缀,没有声调,如“们”“么”“呢”等,这些字学生很容易关注。但课文中也有一部分字,当生字学时有声调,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读轻声了。如《好朋友》中的“友”,《影子》中的“子”,《我很快乐》中的“小学生”的“生”等等,教师不提醒,很多学生就没关注到这些轻声字了。

5.不读地方音

现在学生在读书时,很多时候没有去关注字的拼音,对于一些早就会认的字,这些孩子会用方音来读,这对于读好课文是不利的。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课文,强化记忆正确字音。

6.注意标点的停顿和不同语气

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教学生停顿的方法,渐渐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读出句子的节奏韵律和语感。对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读出感情,用上不同的语气。

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加字减字,不回读”的习惯。

5.《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 篇五

习题课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如何上好习题课呢?通过听杨竞老师的培训有很大的收获。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是所有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数学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缺失,易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束缚了学生潜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压力大,我们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一些生活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谈谈几点心得:

一、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会:会听讲,会学习,会做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

会听讲:即做好课前准备,细心倾听老师的讲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全神贯注,集中精力。

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仔细观察,善于总结,独立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我用自己的实践经历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了就会有用,因此要求学生经常提醒自己,要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从生活中学习。

会做作业: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作业时,思考可能涉及到方法、技巧,并从要求书写规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会做作业。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对同学、老师、学校各方面相当好奇,因此,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不容易进入状态,为了转移他们的视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周布置他们进行一次总结或反思(50字以上即可),内容包括本周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已掌握的知识,知识网络结构,还未解决的问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即复习和反思了本周学习的知识,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改正,为下周的学习明确了方向,通过总结、反思提醒学生把心思和时间放地学习上。

三、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也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地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下包袱必无芥蒂,在课堂内、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说出自己真实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有效教学:如何备好习题课(理念、目标、内容(选题)、教法)

1、备教师: 教师要更新观念 ;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反思学生学习效果的成因等

2、确定教学目标:和新课一样,教师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尤其是我们教师要清楚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情况,他们哪里会了掌握的很好就不需要再重复,哪里不会或者已经发生了混淆的地方就是我们上课要解决的问题,某种重要方法运用的不够灵活,它就是我们要加强练习的。如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教学目标可能和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不一样,但是它一定要适合您所教的学生的。

3、精心选择题目:一节习题课的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习题的选择。①例题的安排要有非常强的示范性。

②习题的配备要有阶梯性。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当然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习题课中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计算过程,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有所“悟”。

③习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可以是同一个知识点的层层深化,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与不同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组合。

④ 对例题和习题的安排,数量要适中。不要搞题海战术,但巩固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培养的必要的题目还是要有的,要让每个题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并注意体现方法和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对学生而言,要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生活中适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多与他们交流,及时改变教法和教学进度,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中来,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我们教学理念和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对于教师而言,从宏观看,数学习题课要敢于突破,不要程式化,可以从讲授顺序、讲授的深度和广度、讲授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反思。尤其要重过程、重复习、重纠错、进一步从讲解上缩短时间,留足学生练习和反思的时间。从微观看,既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性,也要关注重视题型研究的技术和艺术,做到两个“对”——题型设计“对”位。即选题要精,练习要准,点拨要狠,纠错要细;题目讲授“对”路,即讲授节奏要当,思路要清,分析要实,效率要高,把握三个“点”——教材内外打通的“制高点”,挑战思维的“聚焦点”,变式训练的“创新点”。

6.如何上好语文预习课 篇六

课堂的主要课型有三个: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要想展示课堂精彩,预习课堂的充分则至关重要。只要在预习课上充分准备,预习到位,学生才能展示课。下面是我的一节的预习课安排记录,请各位师生指正点评。

生预习语文的方法:

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

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心到、眼到、口到还不够,手也必须到。边读边用笔在文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它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等。

人云:“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这恰恰是课上,通过师生的互动,你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补自己的不足。

点,关键在于坚持运用养成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语文学习轻松起来。

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要做好“备课”和“备学生”这两项工作,设计好导学案。备课首先是就是阅读课文、教材、教参、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重其次是“备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动活动等相关教学设计,并要对在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要有所预测和准备充分的应对措施与方法。最后就是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基础上生实际、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诱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拓展创作的导学案。这是上好“杜郎口模式”实验课堂展示课和反馈课的基础。

论:主要完成本组内存在的问题,小组长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对学”或“群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部记下来。

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杜郎口模式”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教师退居“二线”,课堂学生由过去的满堂灌的对象变成了学习的主人,由过去的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接受了六年、甚教学模式后,一下转到“杜郎口模式”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难免有些不适应,说白了,就是没有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学才行。在这个时候失,必须为学生释疑解难。绝不能在预习课中,在发下了导学案之后,教师就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了。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情况,及题。特别是在目前,在“杜郎口模式”实验的初期,师生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掌握得还是不够透彻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7.怎样上好语文公开课 篇七

一.两基过关, 力避硬伤

一次, 我做申报职称教师典型课例教学的评委。听几天课让我身心疲惫, 感慨颇多。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两字一话” (硬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不过关。一些授课者基本教学能力欠缺, 或教学目标不明确, 或教法单调, 或缺少学法指导。上好公开课要苦练内功, 不断“充电”。

二.摒弃三满, 力避俗套

“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电” (多媒体) 都不好。不搞大而全。应以生为本, 密度适中, 容量合理, 给学生咀嚼、品味和质疑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问得有价值, 有梯度, 有角度。问得过多, 或不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就将答案和盘托出, 这种提问意义不大。多媒体在创设意境、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三维目标”, 多媒体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 晕!

俗套一, 依赖名师教案。等于把名师的东西当“套子”, 自己做“套中人”, 不能因材施教。讲课时背名师的优秀教案, 循规蹈矩, 无感情投入, 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叠用几位名师的教案而不会“割爱”。一节公开课或导语过长, 或面面俱到, 或蜻蜓点水, 或虎头蛇尾。越俎代庖, 喋喋不休, 自我陶醉, 极有可能导致拖堂, 而拖堂是上公开课最明显的失误。

俗套二, 依赖众人包装。学科组群策群力, 讨论出一个方案, 公推一人对外上公开课, 这本是好事。但过度“包装”, 甚至共同参与“掺假”就不好了。若提问什么, 提问谁, 答案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 上公开课就失去了意义, 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楼阁”。有些授课者拘泥事先讨论好的板书设计。为了完成板书, 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 屏蔽异议, 束缚思维。非要问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书吻合为止, 这样做不好。

三.设计创新, 灵活自如

“我行我素”, 不拘一格, 语文公开课应上得异彩纷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课标理念。把精读课文上成略读课是偷懒, 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招人烦。“五马分尸”式的讲解很无聊。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心中有法, 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师的好法“拿来”, 更要挑选创新, 因地制宜, 我用我法, 我的地盘我做主!重点突出有步骤, 难点突破有招数。关键在于激励兴趣和氛围, 优化提问, 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断提升。公开课就是要看授课人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开发潜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精彩的导入, 声情并茂的片段范读之后, 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阿长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黄胖而矮”, “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问:“生得不好看”的阿长有哪些“伟大的神力”?鲁迅童年时对阿长“发生敬意”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探究, 讨论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正, 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资源, 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落实教学目标, 质优效高。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 注重学法指导,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纠错无痕。心中有教案, 眼里有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态势灵活调整教读方案。一节课要上得一气呵成, 不能有明显的疏漏、断层和错位。发现问题, 巧妙补正。有一次听说课比赛。有一位老师讲柳宗元的诗《江雪》。课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方法得当。导入精彩, 题解精当, 又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教读结合理解诗意之后讲到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时, 他和我都意识到忘了介绍作者。这位老师从容应对, 机智设问:作者为什么在诗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气氛呢?这肯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关。然后老师补充介绍作者, 着重讲了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孤独郁闷的心路历程。心境与诗渲染的氛围吻合, 纠错天衣无缝。

处变不惊。授课者要备教材, 备学生, 又要备环境, 积极应对临场变化。内蒙古一位特级教师到安徽省芜湖一中上示范课, 讲柳永的词《雨霖铃》。这位极富亲和力的语文老师用极具魅力的课文范读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课上得很有语文味。他让学生品味“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一位漂亮的阳光女生突然举手示意, 要求上台和老师模拟表演这一动人的“情人话别”场景。听课的几百名语文教师都站了起来, 要看看这位授课的同行如何平息这朵突然涌起的“浪花”。只见这位老师喜出望外, 表扬女生的大胆创意。师生表演“短剧”, 惟妙惟肖, 准确地抓住了柳永词中人物的心态, 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令同行们称羡。临时借班上课, 不可能“预设”这一环节。妙在授课者因势利导, 使这一师生互动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8.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复习课 篇八

一、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练习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内容为整体复习,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二、立足教材,理清思路

学生在一定时间中学习,读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了生字词语;学会了朗读,培养了语感;背诵了优秀诗文、格言警句等。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对学过的汉字并没有完全认识、写得下来;许多学生背过文章,而不是全背得下来。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不复习,不及时复习,是达不到扎实记忆的。识字写字是为了掌握汉字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又为阅读、写作服务。从这点来说,复习需要立足教材,需要再回首,指导学生进行对教材的梳理。对常用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式、文本积累、读文理解等进行分类复习。再现学过的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三、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留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课文中蕴含的练习因素,是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9.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篇九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创设情景,调动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例如《夏感》一文写的是夏,并非抽象地描述,而是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联想,进入课文情境,让每位同学对“夏”、“夏季景物”有自己的感受,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三、巧用课内外教材,注重积累

学生学习了教材中的一篇名家美文之后,就这篇文章的某一视角拓展开来上阅读课。例如:学了课文《风筝》(鲁迅)后,我组织学生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野草》、《祝福》等文章来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交流中让学生体味鲁迅散文的风格:“转弯艺术,卒章显志。”贯彻“教材就是例子”的思想,达到“语文课剖析一篇,阅读课上明白一类”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借物抒情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教师平时多鼓励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注意阅读积累。阅读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上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出为什么喜欢,大家评议交流积累所得,包括阅读感受、收获。“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一个头脑换一个头脑,等于两个头脑。”为了避免交流的盲目与繁杂,师可就某一些题材的文章开展主题阅读。如《名人小传》或《最后一课》(都德)读完后,可以找有关爱国题材的文章,开展主题阅读,以一篇学数篇,可谓一发动全身。

四、善于引导,体会阅读重要性

给学生讲清阅读的重要性,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为他们明确阅读的目标。

1、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

高尔基说过:“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的书籍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多读才能使你的学识更加渊博。

2、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刘向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可见,读书对拓展思维,开启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可以陶冶情操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皮罗果夫也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所以,多读好书,你会学得好多优秀品质,提升自己的气质,逐渐变为一个高尚的人。

4、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能力会逐步提高,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便会提高。好的文章,也会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获得写作方法,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为我们提供可学习的典范。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作用之大!

五、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情”

10.浅谈怎样上好语文研究性学习课 篇十

一、以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发现语文现象、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提问为基础,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发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在试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备课时可准备几个问题:①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②怎样看待“我”在私塾的学习生活③怎样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让学生对所准备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品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學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品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打开了语文教学的门窗,在内容、形式、空间、时间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应该说是一种革命。它不仅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如何上好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 篇十一

语文组徐国平

2010.5.1

2高三语文课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后,不少教师可能都会认为语文课堂上常常显得格外沉闷。如何让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也像高一高二讲授新课一样有趣味是值得深思的。

怎样把高三语文的专题复习课上出情趣,让课堂充满生机?笔者根据前两年任教高三的做法,试从几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倘对我校同仁有所裨益,则乐莫大焉。

复习课需要教师激励

恰当地引用名言会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从主观意识上对复习课产生兴趣。复习伊始,我就引用郭敬明的“高三,是坐在地狱,仰望天堂”提醒学生要充分做好吃苦的准备,鼓励他们力争一举成功。后来在课堂上我还不时引用柳青的名言“人生的路很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来教导学生一定要走好目前这关键的一步。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能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当学生意志松懈、产生倦怠情绪时,“每一件成功的背后都一定有一颗热忱的心”(爱默生语)将鼓舞其斗志。更有冰心老人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为学生欣赏乃至膜拜。我还把自己飞信上的个性签名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解释给学生——我引用的是泰戈尔的诗句,而只有当你有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的积极心态,才会发自内心地“我以我血荐高考”。

一句句叩人心扉的名言适时地向学生撒播,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着老师是理解他们的、关爱他们的,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复习课需要课型模式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近两年来,我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要求,尝试采用新郑教体局教研室提出的“明确考纲考点—回放高考试题—研究测试题目—总结规律方法—练习巩固扩展”的复习课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语文专题复习课,我着力注意以下几点:①针对高考要求,精选教学内容;②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具体明确;③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善于引导;④总结规律方法,着重技巧指导;⑤注意训练能力,恰当运用课件。

新郑教体局教研室还倡导推行了高三语文试题讲评课课型模式:公布试题答案—总结测试情况—分析成败得失—讲评重点难点—练习巩固补救。我积极对这一课型模式进行探讨,在试题讲评课上注意:①突出重点难点,不平均使用力量;②注重规律总结和方法指导,不就题论题;③体现学生主体,不搞“一言堂”;④引导学生反思,研究学习方法;⑤注重巩固补救,增强学生能力。特别是最后一点,我非常重视,补救训练常抓不懈。

复习课需要设置情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各个专题讲座的导语我都力求讲述一个故事。如讲语言简洁、得体时,我给学生将一个书生卖鸡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去除卖鸡广告中繁冗芜杂的修饰,就是去除语言的赘肉,让语言更灵动更具美感;讲作文立意时,我给

学生讲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的几种构思,得出立意有“准确、深刻、新颖”三方面的要求。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穿插谜语、小故事、歌曲等都可以让专题复习课拥有情趣。学生困倦时,不妨猜两三个谜语,好奇和好胜心理会让学生积极动脑,驱走疲劳。平时积累的小故事更不可埋没。在讲到理解语言的双关义时,我会给学生讲“我不敢娶”的故事。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去参加考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急中生“智”,忙在考卷末尾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大人阅后,提笔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娶。”讲字形要求“以义辨形”时,我会给学生讲“昧昧我思之”,清代科举,有文曰:“昧昧我思之”,“昧昧”为不明白之意。有生书作“妹妹我思之”,阅卷老师初不解其意,忽豁然开朗,于旁边批曰:“哥哥你错了”。讲作文运用句式的好处时,我会要求学生从自然谈到人文,这种写法在《诗经》中叫做“比兴”,我会告诉学生“比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然后再举例说明。我会举信天游的例子,如“山羊绵羊并排排走,我和妹妹手拉手”等。我还会以流行歌为例进行批讲,“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说话妹不开口妹心怎么想”等都属于比兴的运用。讲“再”和“又”的区别时,我会高歌一句“让我再看你一眼,看你那流满泪水的脸”,学生自然就把握了“再”表示未完成的动作。甚至提到成语“一无长物”时,我会给学生即兴背诵席慕容的《如果》——“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暗淡/如果太阳愿意/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我可以永不再出现/如果你愿意/除了对你的思念/亲爱的朋友/我一无长物/然而/如果你愿意/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断落/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个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如果你愿意”。激情的背诵,感染了学生,更记住了这个成语。不是有特级教师还把刘谦的魔术搬到课堂嘛,在学生思想抛锚时耍上两把,大见奇效。

总之,教师大可精心准备,率意点染,让课堂气氛活泼,富有情趣。

复习课需要参与讨论

恰当运用讨论法,让专题复习课拥有热烈的气氛。复习词语运用、病句辨析两个考点时,别一味地给学生公布答案。应让学生分组讨论指定的习题,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教师只做必要的补充。别以为这种做法浪费时间,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发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小组讨论和向他人教授的学习方法两周后学习的平均保持率分别为50%和90%,均远远高于听讲(此方法两周后学习的平均保持率仅为5%)的学习方法。这是因为通过讨论,学生印象特别深刻;而为全班同学讲解(即向别人教授)必须通过个体的思维,将内容转化为让其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因而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讨论时热烈的学习气氛,向全班同学讲解时所找到的成就感都是其他教法所不及的。另外,这种做法还能提供比参考书上更合理、更完善的解答,纠正参考书上的一些错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老师一贯头疼的作文评讲,我也多采用讨论的方式。我曾尝试让一个学习小组负责批改和评讲。但这并非说教师就可以甩手不管,教师一定要事先制定出具体的批改细则,给出有针对性的评讲要求。评讲前,教师和评讲小组的代表会会面是很有必要的,借此了解一下本次作文的大体情况,再看上数篇学生习作,给出几条指导性建议。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可以安排学生评讲了。评讲形式也应不拘一格,可由一人主持全面评讲,也可几人合作进行,分别负责总体情况介绍,优点、缺点举例和例文朗读。为了取得良好的讲评效果,学生之间的讨论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指导到位,准备充分,形成模式后,作文教学的面

貌就一定会大有改观。即使我自己改过的作文,在讲评时我也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评、互评,在讨论中集思广益。锤炼立意,理顺思路,积累素材,语言着色等都是学生在讨论中解决的问题。

复习课需要自我表现

到三年级,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我是老师”活动我从来没停过。当然,我会在不同时期布置很多专题,如名句名篇推介,如基础知识积累,如古诗文鉴赏,如新鲜素材梳理,如时文选读等。高三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往往牺牲课外阅读时间去补差,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殊不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灵的心智、深刻的思维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文采飞扬、新颖鲜活的好作文也非广读无以写就。有了课前五分钟时间的自我表现,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阅读期刊寻找美文,或者利用语文纠错本、通过网路搜索、向老师索取资料等种种方式学习语文,这种方式再灵活一些,坚持下去,专题复习课将会如注入新鲜血液一般生机常在。

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还曾为学生出过激发学生创造性火花的课外作业,如有学生希望在作文选材方面得到老师帮助,我告诉他们一材多用的技巧,并出示了一道益智性质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即用两个△、两条—和两个O组成一个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图案,并为图案拟一个恰如其分的题目,题目最好是诗句或成语。没想到,最普通的最俗的材料也能妙用:有学生用O作人的头部,用△作人的身子,用线段插入头部作人的眼睛,两个小人往那一立,起名为“一见钟情”;有学生设计成沙漏,起名“逝者如斯”;还有学生设计成钟乳石,美其名曰“天地情缘喀斯特”等。后来,我把学生中的优秀设计贴在粘贴板上供大家欣赏。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不仅对作文素材的运用有了新的体会,还对作文拟题大有裨益。

12.如何上好课学习计划---罗登荣 篇十二

狗场中学——罗登荣

2013.4.20

作为一名教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能力为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态度和能力。我特定如下学习计划:学习形式与要求:

(一)、了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尽可能的熟悉材料,然后能有序的进行教学,让知识转变为实践。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要及同事交流,一起研讨。按时完成作业,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三)、在自学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做好作业,深刻体会,认真反思。学好学习体会并上交。

学习内容:

《上好课应知应会》话题一 教学品性鲜明的大师观点:第一节、第四节;观点举要:

第四节。话题二教学理念先进观点举要第一节、第二节;问题表现及诊断第一、第二节;问题解决第三节。话题三教学目标明确。话题四 教学方法得当。话题七 中学学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话题十 教学反思深入。

13.抓放结合 上好小学语文略读课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精讲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专家就已经提出过“精”与“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实际,在教学中如果篇篇精讲、本本精读,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更多有用的东西、让学生要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就必须改进我们的教学,要有“精”、略”之分。

一、如何进行精讲

在谈略讲之前,先谈谈精讲,因为只有恰到好处地“精讲”,“略讲”才会有效果。

(一)精讲要强调讲前的学生预习

通过预习,学生对哪些问题懂得、哪些问题不懂得,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就比较主动,效果也比较好。此外由于学生预习了全篇,所以在教师讲解时就便于他们联系理解上下文中字、词、句、段的意思。

(二)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

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旧的教学方法就是进行“多次单调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对教材缺乏深人地钻研,分不出哪些是学生旧有知识、哪些是课本的新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也是白费力气。精讲决不是字字讲、句句讲,更不要求样样都讲深讲透,精讲应该是讲清那些学生不易察觉和不易懂得、然而对读写能力的培养又是紧密相连的问题。

(三)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记忆力的优势,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发展中,且各项功课比较少,此时是记忆东西最好的一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记忆,让他们看到精彩的文章或段落,都要记在心里。再者,教师讲课不是表演,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实际益处,不要只注意表面上的效果,而忽略根本的要求。不仅如此,语文教学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不够,还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解题,见到一个题目,学生首先是审察题意,在不看文章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这个题目作者可能会怎样写,如果自己写应该怎么写。这些都是重要的思维习练。总之,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运用已有

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却是很有意义的。

二、怎样上好略读课

前面谈了精讲,下面重点谈谈怎么上好略读课。

(一)略讲与精讲要紧密地结合起来

精讲的篇目很少,教师讲得再精,学生学得再好也是不够的。因此要选取一些课文作为补充,当然所选文章不可过多,要选与精讲课文类型相似,又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且又宜于学生接受的文章。比如教材就注意了这一点,除了课本中各单元的课文,还配合教材编制了《补充阅读》,这样教学目的明确、问题单一、并可比较、有所分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眼界,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很有益处。也可以在课本中每单元选出一两篇作为精讲,其余几篇作略讲,这些都是可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讲二类课文也像讲一类课文那样精,唯恐讲得不细、不全、不深、不透,其实这样做正好事与愿违,教师最好不要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不要替代了学生“读”、“写”、“思”的活动。但略讲也不是什么都略掉了、完全地交给学生去自学,略讲课上教师应起到“引导”、“启发”、“点拔”的作用,这样略讲不仅能起到巩固精讲、突出精讲的作用,而且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度,也有利于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可以把略讲与作文指导结合起来

略讲,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文章中精彩的片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灵活掌握,与作文的指导直接挂上钩。我们还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以此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练习写作。比如教学生写记事类记叙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记叙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专门选几篇有头有尾、条理性强,但叙述线索又不同的文章,集中讲文章的条理。这些文章有按时间顺序写的、有按空间顺序写的,略讲后,让学生仿照着写。开始时不要提得过高,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完整叙述一个过程,然后再逐渐要求详细地具体地叙述一个过程。这样做目的明确、训练集中,又有例子,再加上多次练习,就自然会形成一种效果,即在读的同时常想到写作的需要,而在写作中又常常会激发起读的愿望,这样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每写一篇文章都参阅一些同类文章的好习惯。

(三)还可以把略讲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所讲的也是有限的,而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却是广阔的。多读多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经验之一,就读和写的关系说,读也是写的基础。学生多读些文章、多积累一些语文知识和语言现象,非常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内的讲读是按规定的内容、确定的计划、严格的步骤进行的,但是课外阅读就相对自由了,没有内容、形式、空间、时间等过多的限制,但这并不是不分粗鄙、优劣的什么都读,“注、提”教材在这方面就做了系统安排,给每册教材都配备了相对应的课外阅读教材,使学生得益很多。由于这些文章趣味性强,学生不仅没有当成一种负担,反而读得兴致很高,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根据实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等,但切忌要注重数量,不能搞成形式主义。

14.《上好课——小学语文》学习感受 篇十四

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

李春梅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这三大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灵活运用课堂的动态生成,挖掘更多的口语交际素材,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训练平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口语交际课

提高

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将终生受益。因此,口语交际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有效呢?

一、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少,口语交际能力弱。吕叔湘先生曾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那就是一个字“活”字。要教“活”口语交际课,就需要有一种真实的交际的情境或氛围,丰富口语交际内容。因为,言语的动力来自具体的情景,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实现“由听到说”的双向互动语言实践。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如教学二年级《秋天里》,可以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秋天,然后激发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秋天,亲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秋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最后再回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

二、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

和谐的交际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张扬自己的表达欲望:想说、敢说、会说。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流活动中来,避免少数学生表演得热热闹闹、多数学生看得冷冷清清的现象。

例如,教学五年级口语交际课《说说我的梦想》,有个别学生不愿举手发言,他可能这样想:“我”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我”个人的秘密,“我”就是不告诉你。在巡视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那里沉默不语,让学生根据彼此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交流小组,在小空间里把自己的“小秘密”倾述出来,感受分享的快乐。

三、强化互动的语言实践

缺少“听、说”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以往,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和科学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关键词一:合理设计。如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设计,应当注意两点:一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扮演记者,全体学生为被采访对象,记者进行现场示范采访。二要做到生生互动。学生既充当记者,又扮演被采访对象,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生生交流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设计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

关键词二:科学组织。如在进行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出示讨论要求:“要路还是要树?”,并让学生自由结合,针对要求小组自由讨论,小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其次,选派一名主持人,倾听各小组的主要意见(小组代表也可倾听其它小组的意见),教师协助主持人筹备全班交流会。

关键词三:双向互动。组织全班交流会,各小组阐述交流意见(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教师要适时对各小组的发言以充分肯定。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生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听、说的训练。

关键词四:形式多样。开展朗读、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课堂上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达到训练语言、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

四、高度重视方法指导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

一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材料的搜集、信息的处理等。如,三年级《讲名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交际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

二是做到观察有序,交际有理。

教材有许多的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

三是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在三年级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教学中,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四是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在实际过程中多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编故事、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形式也是多样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与教师交流、全班交流等。

五是学会自主评价,增强主体地位。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评价:学会倾听,判断正误;学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质疑,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

“我们应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更是如此,在口语交际课中更应如此。应灵活运用课堂的动态生成,挖掘更多的口语交际素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广告的发展策略下一篇:经典简单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