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一
如何上好一节健康教育课
小学健康教育课,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防止学科化倾向
健康教育课的标准如何确定?能否继续沿用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标准?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学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健康教育活动课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其次它也不是为今后更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若将此课程定位于心理学课程,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无疑也将会给学生增加一笔新的负担。比如现行的六年级健康教育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讲授诸如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意志”,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还要对其进行考试,这就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但同时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课尽管不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主张直接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其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的,而是以经过处理了的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而出现的,是始终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
二、与相关学科紧联系
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有些学科的部分内容相同。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劳动课等,有些内容与健康教育内容非常相似。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地教学途径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同各学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相同的内容要共同研究,采取最佳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知道,健康教育课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要多采用启发式,分组讲座等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多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同时,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模型、挂图等教具促进教学。
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四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自觉性,切实做到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倾注全部心血。使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2.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二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运动兴趣、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逐步提高, 并达到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
1. 教学内容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种, 而在
体育学科中无形内容的形成更为重要, 因为体育学科是一门将育人的目的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内容的特殊学科。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是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模式, 它过于强调竞技性运动技能的学习, 甚至细致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运动训练相一致。这既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情况, 也与体育育人的目的相去甚远。
2. 运动中胜利与失败的滋味以及它所
给人带来的乐趣是不可取代的。如果单纯理解体育运动只是增强人的体质或掌握运动技能, 那就过于表面化、肤浅化了。体育运动对人的吸引力是不可阻挡的。之所以学生喜爱体育, 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是由于原有体育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出了偏差。
3. 运动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依然
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了解体育精神, 掌握体育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是形成运动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科学合理锻炼的基本条件, 更是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必须。
二、我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具体方案及实际效果
我校自2005学年开始在高中学段3个年级同时实施高中体育限定选项教学, 历时5个学年, 实施方案经过3次修改, 不断充实, 其规范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不断提高。
1. 我校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方案包括选项
教学的组织形式、报名办法、项目设置、内容安排、教师选定、课表安排、场地器材保障等方面。第一, 组织形式, 我们采用同年级大也可保留选择原项目。由此既能保证学生选项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时间, 又可以加深任课教师及本选项组学生之间的了解, 从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客观的评价打下良好基础。第二, 报名办法, 采用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班内自愿报名 (因选项范围、组内容量、教学质量保证的原因, 各选项组均有人数限制) 。第三, 项目设置, 根据课程规定的7大系列结合我校现有的师资专长、场地器材、学生兴趣、发育特点等确定为球类系列中的足球 (男生) 、篮球 (男、女生) 、排球 (男、女生) , 以及体操系列中的健美操 (女生) , 共4项8组。第四, 教学内容, 安排上有三方面:一是必修的健康知识部分 (平均分布在高一至高三第一学期中, 每学期3~4学时, 共18学时, 一个模块) ;二是身体素质与能力部分 (包括田径、体操、武术等必修与必选模块, 共90学时, 5个模块) ;三是运动选项技能部分 (包括以上选项内容的90学时, 5个模块) 。第五, 教师确定, 任课教师根据本组教师的专业特长、综合能力、责任意识进行安排, 并在学期前进行健康知识、必修教材、选项方案的统一培训。第六, 课表与场地器材保障, 由体育组与教学处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安排, 本着教学环境的优化保证、场地器材的充分利用等原则。
2. 实际效果:从5年的教学效果来看, 学
生在学习兴趣、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 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 学习的目的明确了, 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大幅提高。同时, 教师利用高超的选项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新颖的练习手段, 带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经统计, 90%左右的学生学习动力得到提升,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在专项教学中, 不同班级的学生因积极参与教学, 互相配合的意识与能力均有所提高, 为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创造了又一交流平台。经统计、对比, 大多数学生均不同程度地达到《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 并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上有较大改变。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因专注学习, 自身专长得到施展, 取得较好成绩。学校代表队近年来参加区市各级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我校高中选项教师作课曾多次获全国、天津市、河西区等各级优秀课评选一、二等奖 (累计达10人次) 。国家、市区级课题与论文的获奖数量也逐渐增多。
三、反思高中选项教学中的不足
1. 考评机制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生、家长、教师 (包括体育教师自身) 等方面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民族传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严重不足, 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相当贫乏, 没有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 应试教育使高考学科的压力巨大, 即便有运动爱好的学生也只能忍痛割爱。针对现行中、高考将体育学科纳入中、高考考试体系, 可有效地增强各方面重视程度。
2. 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掌握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增强。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趋势;体育学科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势在必行 (教育理论与体育学科的特性、本质的掌握, 运动技能非竞技性的传授与改造, 关注学生学习认知状态的教学方法的掌握) 。可以建立体育教师问责制, 进一步明确职责, 以制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齐抓共管的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形成。
3. 打破班级的选项组织形式要基于任课
教师的严格负责、学生的自觉意识、班主任的支持以及教学等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学校的教学是有着明确目的的教育活动,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没有规则要求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自觉行为与意识。
4. 选项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在现有
3.教学心理环境内涵的反思与重构 篇三
创设符合教学活动需要的环境,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既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应在心理环境内涵的框架内进行界定。同时它又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对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
1心理环境的内涵
广义的心理环境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而关于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因素所包括的内容,心理学各个学派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基本上是物理的、客观的;格式塔学派认为它主要包括意象、想象和记忆方面的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它包括潜意识元素和动机等。
心理环境还被称为“准环境”或“准事实”。它指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也就是人脑中由个体及环境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整体情境,它区别于纯自然、纯社会、纯概念的事实,而是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反映可能产生实在影响的那些事实。它可以分为“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和“准概念事实”三类。
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它具有心理环境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这种心理环境的产生、作用、发展都是在教学领域内发生的,所以它必定又异于一般的心理环境,同时也异于社会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等特殊心理环境,具有独特性。
2教学环境的内涵
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有组织的和自发的影响两种。有组织的影响是一种外在的、直接的作用;而自发的影响是一种潜隐的、间接的作用。影响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班级的、校内的和校外的三个层次;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三个方面。这种不同层次的影响综合作用于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进程。
在《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中,把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由此可知,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教学环境的某些特点和功能,并对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自发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潜隐的、间接的作用,促进或者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
其一,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下位概念,因此,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必须在心理环境内涵的框架内进行界定;其二,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具有教学环境所具有的某些特殊功能与作用,以区别于教学环境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突显其特殊性。
关于教学心理环境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他们之间既有物质的联系,又有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心理环境。”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关于教学心理环境的界定并未突显教学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在教学活动中真实存在的、可以感受到的心理环境的特殊性。更进一步说,它并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心理环境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从而区别于其他现象,而仅仅说明了教学心理环境是如何产生的。笔者认为,教学心理环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实际影响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因素是无形的、潜在的.但是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作用却是实际的,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课堂气氛、集体气氛等。
二、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明确了教学心理环境的内涵之后,再来探讨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以此为突破点,针对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创设和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
首先必须承认,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索是极其复杂的,并且是很难量化和穷尽的。我们只能尽量指出一些主要的影响教学的心理上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同时还需要明确的是。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教学心理环境的结构,需要加以区别。前者主要是指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内容,而后者主要指产生此内容的形式。教学心理环境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中介的相互作用。所以教学心理环境的结构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中介。当然,也有人将其作了更细致的划分,认为它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评价管理体系等。
笔者认为,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
其一是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建立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相互认知然后产生某种情感,积极的或消极的,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排斥,这种情感不断积蓄,达到某种程度即成为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其二是生生关系。学生之间通过交往,由于共同的兴趣、话题以及活动从而形成某种非正式的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认可或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情绪、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等对教学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这种学生交往产生的非正式组织它所导致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之间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分化,形成诸如人缘型、嫌弃型和孤立型的人物,这种学生对教学心理环境的作用更加直接、明显。
2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一种教学心理环境。它是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发展的心理条件。课堂教学气氛一般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过度兴奋,各行其是,故意捣乱,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因此,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教学心理环境,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消极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敌对情绪。并且,不同类型的课堂气氛还导致不同性质的从众行为,同时提供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
3集体气氛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下开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学校内部,当然这并不排除其他外部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而学校集体的气氛是学校内部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因为大多数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是以集体为单位,不同的集体依据各自的规范与作用方式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气氛。
有两类集体气氛对教学活动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影响。
其一是班集体气氛。所谓班集体气氛是指不同班级所具有的不同团体感受特色。而班集体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班风,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班风作为一种班级成员默认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对班集体成员具有潜在的约束或放纵作用。积极的班风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形成一股“向心力”;消极的班风阻滞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形成一股“离心力”。
4.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四
龙王李小学 张凤敏
上完了心理健康课——《做个快乐的人》,我心里还算踏实,比较快乐,因为我在往好处想:这节课,虽然有缺点,但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通过实践,对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我最为欣喜的一点。
在评课过程中,我又从李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课的知识。
老师首先给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班级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
二、交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史老师这样的提醒,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学生,回归与学生,不是老师想当然。
老师接着给我们讲了如何来评价心理健康课。评价一节心理健康课,也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如: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课以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体现主体性原则,教师的亲和力要强等等。老师针对这一节课进行评价,肯定了优点:课前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分享行动的快乐;动物分组,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总体的设计比较到位,各个环节都有,还有课件制作非常精美。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够,有些环节不需在小组交流的,交流并浪费了时间,让孩子们谈烦恼还不够深入,没有将具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到位等等。
“我们老师,现在最缺少的还是方法。”李老师说。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在心理健康课上,我的经验少,方法自然就少,有些问题,还是不能及时打破砂锅问到底,并给予方法的指导。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值得欣慰的是,在课堂上,我极力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言,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的说谈古筝很烦,有的说写作业烦,有的说带了眼镜烦„„甚至在最后,我们班平时不举手的几个孩子还积极举手发言,告诉大家自己在心情烦恼的时候,采用的方法。
5.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五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意:一层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层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懂得维持和调节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抓环境创设,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是促进级学生对教师非常信赖、敬佩之情甚至于家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师生情感,热爱、关心、帮助和尊重学生,以爱生之情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信赖之情。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我组织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每一个正当的需求,当他们流露不满的时候要冷静对待,成功时要由衷地高兴并予以赞扬,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我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老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例如,五(3)班一个学生,人长得特矮,体育上是个“老大难”,一次上前滚翻的时候,我表扬了他,以后每次碰到都会向我问好,上课时开朗都了,我会意地笑了,这是老师、学生以及同学共同分享了他的进步。
我经过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六
天祝县职教中心 窦芳
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的反思,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以下认识: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心理健康教师,要解读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认真把握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己任。
所以,应该把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使命。才可能把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实际作用,真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做到育心育人
学生健康的身心是其健康成长的保证,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要有别于其他课程。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学家介绍: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距离就越近,那就要求老师多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有意义。
其次,多一些微笑,多一点赏识。许多学生缺乏自信,课堂上不敢发言。因此,传授知识其实不是目的,心理健康课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若一味板着脸,那么就等于“对牛谈情”。若和蔼、宽容、理解,可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是会有变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的赏识要有度。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再次,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有发散性的思维,有标新立异的答案,甚至是荒诞的思
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那么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而且要有课程意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创造学生的个性,哪个方面有发展就培养他哪方面的特长,给他们心理支持,帮助孩子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思想观念。
7.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一、导入新课方式多样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 如果教师能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就能很好地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 否则, 学生容易分心, 人在课堂, 心不知道早已跑到哪里去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就自然会大打折扣, 自然谈不上有什么课堂效率, 所以课堂导入就显得格外重要。
导入新课这个环节, 对学生学科兴趣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可千课一面,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不同, 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多媒体导入,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如讲《桂林山水》时,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风景, 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如画风景中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 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从而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故事导入由浅入深, 寓庄于谐。
如再讲《司马光砸缸》时, 我说道:“在宋代, 有一个小孩勇救掉到水缸里的玩伴的故事广为流传, 大家知道是哪个故事吗?故事的主人公又是哪个人呢?”有的学生说出了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接着, 我让熟悉这个故事的学生讲述该故事, 讲述故事的学生讲得生动形象, 听故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讲完后, 我说:“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走进原版故事, 看看司马光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来营救掉到水缸里的伙伴的。”
3. 谜语导入, 曲径通幽, 趣味横生。谜语导入, 饶有兴味, 平添了一种情趣。
此外, 讨论导入法, 创设条件, 引导发现;成语导入言简意赅, 意蕴丰富……
当然, 导入新课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时间过长, 容易喧宾夺主, 削弱教学内容的渗透。
二、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应该做到解放学生的思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每节课我都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们有兴致去探索更多、更新、更深的奥妙无穷的语文知识,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为一切学生服务, 所以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家庭背景如何, 不管他们的天分如何, 他们悟性的高低, 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等等, 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好语文的机会,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 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教师对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要因材施教, 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学习资源, 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中之重, 但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 在阅读中经常会在文章中遇到自己不会读的文字, 这就需要通过求教于老师、同学或借助于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进一步地展开阅读, 并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 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而体会文章思想, 达到真正读懂文章。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 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 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 念出所记住的东西, 并在同时进行思维。
当然, 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可要求过高。可以把品读、赏读、美读作为读书的一个目标, 通过播放一些录音、视频, 让学生领略阅读带来的美感, 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教师要从音调、高低、快慢、轻重等诸多因素加于指导, 让学生热爱、学会阅读。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增强课外阅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学生走向了“非课本不读”的功利阅读极端。这部分学生对与课本无关的读物不感兴趣,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 就很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四、增强教师自身素养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就要走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 不断充电。充电内容的首要一点是要更新观念, 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 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 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 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
8.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八
一、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感性认识,窄而浅,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学成了“空思”。
置身于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特殊时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原有的教师成长经历几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处在成长中。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学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经常的通过教学反思来回顾与梳理自己的实践行为,记叙自己的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学智慧,走出自己的狭隘空间,才能全面的认识现象的本身,否则,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岁岁依旧。
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的经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读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对如何教学,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标尺,读专业性的书。领略大师的风采,模仿名师的课堂,对自己的反思大有启迪。就不会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
二、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决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教学反思的意向,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反思较低层次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侧重于课后反思,缺乏反思的连贯性。决大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对自己教学的高评价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距离。多数学校对教学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并不理解,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学校的要求,而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反思,处于表面应付状态,对教学的反思也還停留在“反省、回顾”的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是影响教学反思发生的因素。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的认同教学新思想、新理论,如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但所认同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之间还有距离,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以及评课说课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教学录像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
四、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少部分,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9.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九
心理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
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
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
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
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
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
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
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
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3)角色扮演: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
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经过实践沉淀下来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当然,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10.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1 篇十
一、教具准备与教师风格
在准备红蓝苹果的时候,因为每个同学都要分4个蓝苹果和4个红苹果,但是我们准备的蓝红苹果加起来一共320个,加上准备的多余苹果,有400多个,数量比较多。为了保证分苹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我提前用回形针将4红4蓝苹果固定在了一起,多余的苹果分别用几个回形针固定。这样使得我们班在分苹果和苹果树的时候速度非常快。我个人觉得,教师应该细心一些,这样子不仅仅是节约时间的缘故,孩子们会从老师的做事风格和习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如果作为一个正式的、长期任职的教师的话,老师每次课都是这样的风格,学生在整理自己的作业之类的东西时都会自觉地有序、有速、有效进行安排的。
二、导入太过简单、直接
在向学生说明今天我将带着你们一起来谈一下你们的学生习惯之后,我就采用了“齐声读”的方式一起读了本课的题目。虽然学生的配合比较积极,但是,总觉得这样的导入太过简单、直接。
我在想可不可以用一些古人的故事来导入呢?从网上下一个关于古人学习的小视频,如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故事。或者用陈毅小时候把饼蘸到墨盒里故事,给孩子们讲一下这个故事。我觉得心理课堂的导入可以向语文教学学习一下,这样的导入会更加有意思一些。
三、如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展开之后,我多次强调是自己有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你自己知道的学习习惯,但是还是有几个同学写的学习习惯并不是自己有的,因此在我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好习惯的时候,有个孩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很大质疑。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我想的是为了不打击孩子的学生积极性,所以没有进行专门的处理。只是说了一句要写自己有的习惯,要做诚实的孩子。但是,这个事情让我反思,这种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我知道”,但是在行为层面上“没做到”的这种心理辅导课,怎么使课堂具体化、深入化、有效化。我们设计的活动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了认知层面,但是要提高到行为层面又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毕竟本次课我们涉及的主题是“习惯”,不是一个在短短的课堂中就可以动摇到的,而是在以后长期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如果说在认知层面上的理解可以化成学生行为的动力,那是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本次课上,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管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还是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在认知层面上都很清楚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是好的,而我们的课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了“是什么或什么是”的初级层次上,“怎么做”也是从认知层面上知道了怎么做,但是我们却很难使本次课成为一个可以后续评估的课堂。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孩子多要了“蓝苹果”,他们敢于承认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让我失望的时刻,那就是第一个男孩子问我要蓝苹果的时候,班上不少的同学笑了,我用“这位同学很诚实,他是很勇敢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来鼓励他,但是还是比较失望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变得不再诚实,不过我倒是希望自己这样的想法是小题大做,我还是希望孩子们都是好孩子。
四、表扬的技巧 表扬要让孩子知道“你的表扬只是属于我的,是为了我的某一个具体的事情而给予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学生观看“小明考试得100分”视频之后把小明的考试秘密敲到PPT上,我有意地记下哪一条是谁说的,然后在总结学生们回答的时候,我就可以说还有那位这位同学(手指向这位学生)说的„„,观察很仔细。这样会让孩子们感觉到这份表扬只属于他,而是是针对他说的某一个答案、做的某一件事情,孩子们会因此受到鼓励。因为,我看到在我这样说到某个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都会有很自豪、或是很不好意思但是却难以掩饰喜悦。
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有几点注意:
一定是描述你看到、听到的,这要求全神贯注的观察和倾听;
一定是这个孩子做过的事情,针对具体的某件事情进行表扬,“对事不对人”;
一定确保这个表扬是某个孩子独有的,防止泛化,“对此人不对彼人”;
一定要用一个孩子的思维水平可以理解的词汇进行总结,保证学生可以自己用这个词汇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的自己的类似行为进行自我表扬。有益赞赏的两个标准:一是描述你所看到的;而是让孩子从赞赏中学会自我赞赏。
五、时间管理需要改进
在管理时间方面,我做得不好。由于时间概念不是很强,所以总是求快。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时,本来希望每位同学都把自己的不好的习惯说出来,然后问其他同学谁在„„方面有好的学习习惯,帮帮他改正好吗?但是,这个环节我进行得比较匆忙,刚开始让孩子们选择两个坏习惯说,而且只邀请了5位同学,这是我没有展开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关于时间这方面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锻炼的,一旦老师心里开始求快了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孩子们有可能会意识到我仓促进行的不良状态。
六、管理课堂的技巧
其实,管理课堂有的时候只是存在于老师跟几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比较听话的。我这次课上只有两个孩子比较爱动、爱说话。我所做的就是悄悄走过去摸一下他们的头,或者轻轻敲一下桌子,或者停下来看他们一眼,这样就很快可以让他们端坐好。但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我感觉自己的整堂课中的管理都是在与这几个孩子不断互动。虽然有的孩子是利用多动多闹这种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学会忽视”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忽视孩子的多动多闹,孩子觉得没趣就自然不这样做了。但是,我觉得“忽视”的方式要有选择地做,这样的方式只是针对师生之间的无效互动(如指责、批评等)而采取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互动是尊重的,那就是有效的。
七、抓住一切机会升华主题
其实跟爱动、爱说话的孩子的积极互动可以变成升华主题的最佳机会。比如,我会在停顿一下之后,目视那个扰乱课堂秩序的孩子: 师:能告诉老师,你刚才做什么了吗? 生:打闹了。师:你觉得打闹是好的学习习惯吗? 生:不是。
师:那让我们改正这个坏习惯,好吗? 生:嗯。师:怎么改呢? 生:认真听课。
我在跟这个孩子互动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很安静,可能他们认为我会采用一种反面的方式警告吧。我觉得这个方法是比较好的升华主题的方式,因为我通过这个方式从一个比较具体的行为层面让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像这种主题的心理辅导,把学生自己作为教学的“素材”是很好的,这样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些。
八、时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我在将学生的回答敲到PPT上的时候,我都会在重复他们的话之后,问一句“你的意思是„„老师这样写下来可不可以?”虽然同样是老师经过自己的加工,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写下来,但是征求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的孩子说的答案可以跟有的孩子综合在一起,这个也是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的。比如: 生:多看课外书。
师:嗯,你的意思是要多看课外书,刚才那位同学(手指同学)说多看书,老师可不可以在后面加个括号,写上课外书呢? 生:嗯。
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受尊重的。我觉得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孩子树立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每个人都是被尊重的。要学会做事之前考虑他人的想法。本次课上没有孩子说不可以。如果他们之中有人反对的话,我会问他“那你想怎么写呢?”让孩子自己说出解决的办法。
九、充分发挥儿歌/ 顺口溜的作用
两次的心理辅导课,我们都是选择了儿歌结尾,但是我却有种感觉,那就是儿歌只是一个我们没有深入挖掘和利用的环节。我在想,老师可不可以根据前面学生讨论的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自己编写顺口溜或者儿歌呢,亦或是学习陶行知编写打油诗也行,这样儿歌或顺口溜的这个环节就变成了一个学生自我创作、教师指导辅助的过程,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这样的一堂课的效果才会有了一个好的起步。另外,学生学会编写顺口溜之后,这对于学生的归纳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锻炼,这样对学生的记忆也是有帮助的。小学的这种锻炼对于初中之后学习文科十分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好的学习策略习惯的方式。例如:
同学们的部分回答
顺口溜编写
多看书(课外书)
认真听课 不说话不打闹 不乱走动 多问问题 不懂就问
复习学过的,预习第二天要讲的
11.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课一直被视为副课。这种主观上对科学课的忽视导致科学课的课时数偏少;另外,科学课还总是被挪用为主课的复习课,更加削弱了教学效果。长期以往,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认为科学课不重要,进而影响学习热情和兴趣。
科学教学方式存在误区。科学是一个在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作出解释的过程。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改变的过程。为达成概念转变,学生要通过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去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做出解释,而不是直接背记答案或者现成的知识。科学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
科学课考查形式也欠规范,仅仅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显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实验教学,并且将其逐步纳入考查范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单纯将科学原理灌输给学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将科学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等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就可把各式包装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同学们辨认识别以获取信息,再同书上内容相对照,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苏丹红事件、三鹿毒奶粉等),以讲述案例或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时刻注意食品安全。又如《天气》这一单元,教师在课上播放学生们所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作为引子,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各种天气现象符号及概念。
三、鼓励探索性学习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科学的方法。探索性学习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行。
1.提出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教师除了从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问题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询问父母、搜索网络、亲自实验等途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分析问题。这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所做的工作。带着之前的提问,学生们已经对问题有所思考和研究,那么这些探索的正确性验证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着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如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大问题进行多角度假设和分析:其中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当场进行假设与验证;一些关键问题可以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以解决。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3.解决问题。通过课上的讲授和实验,问题解决了,但是教学任务还没有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其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抽出时间,进行展览、评比、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和体验创新后的乐趣,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四、学习国外科学教学
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的一个分公司Macmillan/McGraw-Hill于2005年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科学》(SCIENCE),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关注儿童的身心和思维特点及发展需求,通过问题和故事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资料库使用。另外,科学课的考查方式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学生平时可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做小研究课题,课题的题目和完成目标由教师酌情而定,课题的最后研究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看著名的科技探索类节目DISCOVERY来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
【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学计划07-08
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09-1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记忆加油站》教学实录09-19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教学反思10-20
小学四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设计07-03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反思09-02
小学心理健康话剧剧本07-05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