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

2024-10-13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共8篇)

1.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 篇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28例接受再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仍受到感染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7.0±6.3)岁。初次置换前有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臼发育不良,5例强直性脊柱炎。28例患者中有5例是髋关节再次手术后感染,其他均在初次关节置换手术后感染。随机将患者分为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组和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组,各14例。

1.2治疗方法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组及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治疗措施。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类型一般分为4种:①置换手术后早期感染;②置换手术后晚期慢性感染;③置换手术后急性血源性感染;④术中培养阳性的感染。对于不同感染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第一类患者需要谨慎地保留患者假体清创,同时患者全身静脉应该使用敏感抗生素。第二类患者则需要进行再次手术。第三类患者与第一种患者治疗手段相似,都是在保留假体清创的情况下,应用敏感抗生素。第四类患者可以适当延长敏感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Harris评分方式以百分制,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组手术时间为(2.6±0.8)h、术中出血量为(1206.1±214.3)ml、卧床时间为(6.2±1.7)d、住院时间为(22.6±4.4)d、Harris评分为(89.2±7.8)分,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组手术时间为(3.3±0.3)h、术中出血量为(2130.3±581.3)ml、卧床时间为(51.1±3.5)d、住院时间为(52.3±4.8)d、Harris评分为(80.1±6.2)分;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生及患者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发生感染的预防措施以及认识程度的加深,使得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若感染发生则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较为沉重的打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对于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问题的治疗方式有了创新发展,感染发生率逐渐降低。同时,学者们在意识到骨水泥可以当做抗生素的一个缓解载体之后,便开始尝试应用占位器[3]。经过多次实践研究,人们设计出活动型占位器以及关节型占位器,这两种占位器都可以给患者局部提供较高浓度的抗生素,从而有效控制患者感染率。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在一期清创与再次手术后关节的功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实验中对两种关节型占位器的疗效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抗生素骨水泥型占位器手术时间及手术中出血也较少,更重要的是不用进行灌注冲洗,从而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减少了治疗成本。并且,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患者,在股骨和占位器两个物体之间没有明显的波动,因此患者可以扶着单拐走,甚至是不用扶着单拐就可以走,患者满意度较高。而使用灌注冲洗型占位器的患者,不仅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长,不能够将占位器用螺丝钉固定在股骨上,无法行走,甚至还会出现螺丝钉断裂的现象。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比灌注冲洗型占位器在术后受到的感染控制率要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灌注型冲洗占位器在设计上是通过导管为患者滴注高浓度的抗生素,从而来抑制感染,但是在手术后第3天便不能够再向患者髓腔中滴注抗生素,这就可能导致患者体内存留的金属壳变成异物,从而引发感染。因此,在治疗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感染问题时,应当首先应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

摘要:目的 比较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与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 28例接受再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仍受到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组及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组,各14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灌注冲洗型占位器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比灌注冲洗型占位器在术后受到的感染控制率要高,此种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灌注冲洗型占位器,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

参考文献

[1]郑永智,孙永强,王上增,等.抗菌药物可活动关节骨水泥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4):3468-3470.

[2]王强,李小磊,王琦,等.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方法对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3):8560-8564.

2.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关键词】抗生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44-02

抗生素在临床上指的是,各种真菌或者细菌类的微生物产生的有着明显的抗病原体活性的物质[1]。在临床上,抗生素多种多样,属于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种类。为了明确在抗生素使用的同时加强全面管理的效果,特开展本次研究,结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计200例患者在我院应用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为17~89岁,平均年龄为(58.5+5.3)岁;观察组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为19~87歲,平均年龄为(58.5+5.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中加强全面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

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时,首先明确患者有无细菌感染现象,如果患者属于病毒感染,需要避免使用抗生素类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出,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多为病毒,所以对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难以见效,否则既会耽误患者的病情,也会浪费各种医疗资源,为患者增加各种医疗费用,治疗时也极有可能存在各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的健康[2]。

1.2.2正确把握各种抗生素的生物特性

青霉素类的抗生素的稳定性较差,所以在配制药业时,需要选取适宜剂量的药物并将其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然后在1 小时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以维持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减少甚至避免各种致敏物质[3]。增强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意识,不断增进对各种抗生素药物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1.2.3完善相应制度和规范

不断地完善抗生素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并加强对各种抗生素实际运用情况的监管,提高抗生素合理用药的水平,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1.2.4发挥临床药师的的作用

临床药师全面地加强临床指导,认真地监督各种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由于临床药师对各种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等均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抗生素的实际运用中加强指导和监督,如果发现存在未能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现象,需要尽快地进行干预,然后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并配合其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软件,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为6例(6%),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5例(25%),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例数为98例(98%),对照组则为81例(8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在以往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未能正确选取抗生素

在临床上,部分一线医生缺乏对抗生素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且未能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抗生素的适应证来科学地选取抗生素的种类。临床上常见的案例如,在治疗新生儿脐炎时,针对病情较轻的患儿,往往给予阿莫西林胶囊进行临床口服治疗,而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则给予哌拉西林或者氨苄西林进行静滴。

3.2未能选用正确的使用剂量

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着未能正确选取治疗时间和使用方式的问题,在门诊治疗时,往往每日1次使用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每日的治疗次数不足,难以保证体内的血药浓度。

3.3配制抗生素后的静置时间过长

在临床上,青霉素类的抗生素的稳定性较差,融水后若长时间被放置,就会导致其分解不断增多,影响其药效,也会致使其生成更多的致敏物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医生每日查房过后,护理人员才开始取药配药,然后再逐一给予每个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导致配制好的抗生素药物难以及时地到达患者的体内,可显著地降低其药效,难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3.4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不当

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医务人员仅从理论上角度考察各种抗生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但却未正确地掌握其配伍禁忌。比如,在同时应用大环内酯类以及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时,后者属于一种繁殖期的杀菌药物,可以对细菌粘肽的合成起到显著的干扰作用,有助于细菌的细胞壁脱落,加速细胞液的泄出,并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可以在细菌的繁殖期将其消除,而前者属于一种速效类的抑菌药,能够对细菌蛋白的活性及其合成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促使机体内的细菌由繁殖期迅速入至其静止期,便会使β-内酰胺抗生素的药效得到显著降低。

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强监管工作,有助于提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水平,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儿童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几大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688-689.

[2]邹威,罗义,周启星等.畜禽粪便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问题及环境调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21(12):2281-2287.

3.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三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

在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中被公认最为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过程中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如:副作用甚至毒副作用、过敏反应等。而作为常用药物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性, 更应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度。临床上不难发现, 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就等达到积极治愈疾病的效果;但是如滥用抗生素, 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还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应该注意:在药物剂量要求上应该秉着慎重、确切和适量;在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上应该严格的按照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下面就在抗生素使用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表现、使用抗生素后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其次再针对问题提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常见疾病的抗生素注意事项;最后罗列不适合小儿使用的抗生素。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以利于在儿科中规范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1 儿科抗生素滥用现状及不良后果

目前, 在儿科临床中存在很多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 在诊治疾病时, 开药前不对疾病类型进行实验室检查, 是否是感染性或是非感染性;或者确诊后, 也没有针对疾病感染病菌的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更有甚者, 在使用时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例如有时会出现不按照疾病的性质, 对不适合静脉注射的患者制定了较长疗程、过度剂量的静脉注射抗生素方案。 (2) 医师自身资历欠缺, 治疗过程中根本未完全了解某些抗生素的抗菌谱、药动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知识, 存在选择误区, 所以不能根据疾病病原菌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使仍应用抗生素, 一些病毒性感染无抗生素使用指证, 却在在临床中普遍滥用。

2 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是选取抗生素时应注意有无应用指征, 选取正确的品种并制定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换句话说就是, 如果患者被诊断为细菌性感染, 就以此为用药依据, 首先应该查明感染病原, 然后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能够对抗感染原的抗生素, 最后并按照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的不同特点, 再结合患者出现的其他症状、检验的病原菌种类来选择相应药物, 综合地制定治疗方案。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儿科合理应用抗生素时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选择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必须是针对经过药敏结果出现的病原菌, 并且在抗菌药物的安全治疗剂量范围内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根据病原菌感染程度的轻重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 为了达到在体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药效的目的, 全部杀掉感染灶病原菌, 采取综合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的作用确定应该给几次药并合理确定用药疗程,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但是如果一种药物就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感染的效果, 就没有必要联合用药;另外在联合用药时还应该注意, 最佳的联合就是采取两种具有协同的药物, 或者是联合后抗菌作用能够相加的药物。

4 常见抗生素在儿科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并不是任何疾病都可以使用的, 当出现发热但是有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时候, 并且检查也没有出现细菌感染的迹象时就不适合使用抗生素。相反的, 对于有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严重的皮肤烧伤和外伤、患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小儿、容易感染百日咳密切接触史的小儿、风湿热的患儿都适合使用抗菌药物[1]。在儿科病房的婴儿室还制定了流行预防用药方案。以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感染。基本上在临床用药上就是按照分离获得的病原菌, 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鉴别的类型来选用相应抗菌药物的原则。 (2)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大多数是由轮状病毒和产毒肠杆菌感染所引起, 主要占63%;虽然使用了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并没有将患儿患病的过程减少, 也没有改变患儿出现的腹泻症状, 相反的还造成了耐药菌株滋长、甚至患儿出现了二重感染[2]。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患儿的大便常规结果对医师正确的选择抗生素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抗生素在临床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和二重感染。在儿科使用抗生素时应慎用以下抗生素: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耳毒性和肾毒性, 最为严重的就是耳毒性, 危险的话还可以导致患者永久性的变成聋子[3]。 (2) 四环素类抗生素, 因为能够跟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黄色沉淀物, 所以遇到新生长牙齿时, 牙齿会变黄, 形成四环素牙, 并且还会骨骼生长, 不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 (3) 氯霉素, 易引起灰婴综合征, 即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 (4) 磺胺类药物, 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 (5) 喹诺酮类药物, 有影响骨骺软骨细胞的副作用, 导致患儿提前骨化, 抑制儿童继续长高, 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损伤等。因此, 在应用上述常见的抗生素时应慎用和禁用[4]。

5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更加的注重药物服务质量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就是我们应该首要的做好就是, 用药更加合理化和减少由药物引起的不必要的疾病发生率。争取通过用药的合理化来实现医药资源能够充分的被利用, 降低由于药物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疾病例数, 使我们的药学服务达到更优质、更高效。全社会都应该支持和重视合理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这项庞大的综合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莉, 张慧, 张莉.浅议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 (33) :130-131.

[2]卜秀芹, 卜文红.浅谈抗菌药物的滥用危害及其合理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0 (2) :41-42.

[3]张斌, 何志军, 李剑敏.儿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类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1 (4) :15-17.

4.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 篇四

[关键词]抗生素;无指征用药;重复用药;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29-02

抗生索作为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在临床及家庭用药都很普遍。由此引发的不合理应用现象随处可见。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达70%,在临床外科应用比例达97%。在家庭用药中,抗生素也是“首选”。如:常见的牙疼,大多数人会用头孢、甲硝唑,腰酸背痛也会用些螺旋霉素。可见,抗生素的应用范围之广,但是,这些用药原则却与抗生素的应用原则背道而驰,给人类造成身心损害。因此,笔者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概述如下。

1无指征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抗生素使用必须具有明确应用指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临床诊断、实验室证据、影像学证据、药物的抗菌性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用药评估,正确使用和调整使用抗生索。但是,在没有任何适应症的条件下,就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实际上是滥用抗生素。大量临床调查发现,住院主要表现在用于I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之后,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使用抗生素也是比比皆是,病毒性感冒使用抗生素、足月自然分娩后使用抗生素等。

2不合理联合用药

2.1同类抗生素联用

同类抗生素联用会增加毒性,如门诊处方中常常青霉素与氨苄西林联用,两者均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发挥抗菌效应。联用会竞争同一结合点而产生拮抗,甚至引起耐药菌的产生。同类抗生素除繁殖期杀菌剂、磺胺药加TMP外均不能联合应用。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与青霉素联用,属同类抗生素联用,不能明显提高疗效,会导致抗药性产生。四环素、白霉素由于体内各处敏感细菌抑制,而未被抑制细菌及真菌会大量繁殖,引起二次感染,药物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2.2杀菌剂和抑菌剂联用

抗生索按照抗菌作用可以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杀菌剂和抑菌剂如果联合应用可能会出现累加、协同、拮抗等效果。杀菌剂主要作用机理是杀菌剂可与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中的转肽酶结合,抑制氨基酸的交叉连接,影响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而速效抑菌剂正与此相反,二者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如头孢曲松钠合用克林霉素,两者合用可降低前者的效价,因此应避免合用。朱瑞林就临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得出:杀菌剂与抑菌药联合应用占不合理使用的3.05%,统计磺胺类与B-内酰胺类的联用,如SMZ CO与头孢羟氨苄联用呈药理性拮抗,均无法充分发挥其抗菌效力。

2.3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用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能够调节肠道、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主要用于治疗腹泻、急慢性肠炎,而抗生素是治疗消化道感染的重要手段。多数医药研究者认为原则上任何一种微生态制剂都不宜与抗生素同时服用。药敏试验表明,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不敏感,可与之配伍,但不宜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呋喃妥英、四环素配伍。培菲康(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妈眯爱(枯草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敏感,不宜与常用抗菌药物配伍。

3忽视特殊人群导致不合理用药

3.1忽视肝肾功能不全导致不合理用药

药物主要经过肝脏代谢转化经肾脏排泄,如果出现肝肾功能不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会受到影响,从而使体内原形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浓度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改变,影响药物效应。如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氧氟沙星抗生素具有严重肾毒性,需谨慎使用,并且药物剂量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药物本身特有的药代动力学调整,注重给药个体化。

3.2忽视儿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不合理用药

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解剖特点都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等均有特殊表现,抗生索儿童用药也不像成人给药,但是在临床实际给药出现种种问题。周泰等对某医院儿科1 802例患者应用抗生素分析发现,重复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如:支气管炎使用4种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453例、更昔洛韦354例、头孢曲松钠39例、利巴韦林561例;新生儿吸人综合征使用3种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205例、头孢曲松钠59例、更昔洛韦29例。老年的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与青年人相比,出现退行性改变,如肾单位、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均下降,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就容易积蓄而中毒,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头孢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应减少剂量。一般情况下,60—80岁老年人用成人量的3/4-4/5,80岁以上只用1/2。

4小结

5.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 篇五

1 抗生素近几年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根据抗生的抗菌谱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例如有的医生用氨苄西林治疗克雷伯肺炎杆菌引起的腹腔感染,用庆大霉素治疗溶血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这是因为不了解克雷伯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溶血链球菌对庆大霉素有固有耐药性。用氨苄西林治疗大肠杆菌所致感染,但效果不佳,因为大肠杆菌对其耐药率现已高达60%以上[2]。有的医生只会用苯唑西林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不了解这类药中还有抗菌作用比它更强、耐药性比它小而且还有轻度酶抑作用的氯唑西林。再如对耐药金葡菌,有人以为头孢菌素越新越好(实际上对G+菌的作用,第一代强于第二代、更强于第三代,但对G-细菌作用则刚好相反),对绿脓杆菌感染只知用羧苄西林,而不知在广谱青霉素中酰胺类青霉素如呋苄西林,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临床只需用三分之一羧苄西林治疗量即可有效控制绿脓杆菌感染。

1.2 准确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不同抗菌药物在体内分布特点亦不同。只有在患病组织内浓度较高的药物才会发挥更好的抗菌作用。如,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费喹诺酮类的药物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 又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唑,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再如,大多数抗生素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10倍至数百倍[3],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生素均可应用,最好选着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药物。

1.3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effect,PAE)

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生长时间延长;或者药物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出现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杀菌作用,从而使细菌恢复生长时间延长[4]。这一新的理论可作为给药间隔的重要参考数据。

1.4 联合用药

对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防止细菌耐药性采用联合用药方案[5]。其PAE比单用时明显延长。因此,在临床设計用药方案时,可延长联用药的给药时间间隔,根据情况亦可采用1日1次给药方案,如应用TMP与氨基甙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亦应考虑1日1次给药方案。再如氨基甙类药物中,由于奈替米星比庆大霉素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同时如果与阿莫西林联合PAE更长,故两药联合为治疗严重感染的优化组合。

1.5 有效使用新型抗内毒素药物

抗生素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6,7]应用抗生素后虽可控制有效感染,但有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氟喹诺酮类等药,可不同程度地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另外由于细菌裂解死亡亦释放内毒素,从而加重菌血症,导致广泛的病理损伤,甚至严重危及病人生命,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抑菌药与杀菌药恰当联用,避免细菌死亡时内毒素大量释放。研制开发抗内毒素药物,如多粘菌素B-九肽衍生物、类脂A拮抗药、抗内毒素蛋白及多肽类。由于内毒素大量释放,可适当联用糖皮质激素,来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使机体度过危险期。清热解毒中药(如板蓝根)的主要成分有抗菌和抗内毒素作用,故联用口服或注射板蓝根等中药制剂有益于提高治愈率。杀菌性抗生素,若列入祖国医学中药范畴中,具有苦寒、清热、泻火作用,由于大量使用,造成机体阴阳失衡,尤其在年老体弱人群中容易发生。因此,可联合服用温阳类中药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提高抗生素感染治愈率。

2 抗生素的应用与真菌感染的关系

2.1 抗生素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感染药,随着抗生素种类的增多与临床的广泛应用,抗生素滥用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造成病人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容易引起耐药菌株及发生二重感染,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抗生素诱发真菌感染以老年人居多。这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各系统功能衰退,抵御感染能力差有关。因此,建议医生在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慎重,避免选用疗程长,毒性大的抗生素,以减少真菌感染及二重感染的发生。

2.2 诱发真菌感染的抗生素中,以广谱抗生素为多,大部分是头孢类。说明临床医生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有滥用的现象,所以呼吁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在明确指症下,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变化与敏感试验,根据抗生素的分布、代谢、排泄及感染部位、抗菌特点、浓度,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正确选择抗生素。久治不愈者,致病菌大多有耐药性,应迅速改用其它抗菌药物,避免真菌感染。

2.3 诱发真菌感染的病例中以联合用药为多,诱发真菌感染的几率以三联及三联以上抗生素使用者最多。说明联合用药的病人是真菌的易感人群,而且诱发真菌感染的时间也早,可能与长期大量抗生素进入体内,抑制正常菌群,产生耐药菌株有关,故了解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掌握抗生素的后效应,减少联合用药,缩短使用疗程,是避免真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2.4 肠道是真菌的易感部位,肠道感染占75%,说明大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往往同时有2种以上耐药机制,所以,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细菌的耐药机制对降低真菌感染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始采用预防用药的办法[8],即在使用抗生素治疗3天后,加用氟康唑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3 总结

抗生素可诱发真菌感染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要降低诱发真菌感染的发生,就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除了要求医生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知识外,还应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和病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来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设计正确的给药方案,才能达到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同时应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定期监测,并及时做出准确的统计分析,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以求达到降低诱发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灿茂. 抗生素使用的“七”大误区. 广州医药杂志,2011:22.

[2] 杨士杰.药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7.

[3] 刘昌松. 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中华中医学杂志,2009,7(11):60-61.

[4] 王睿.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药物与临床,2000,20(1):33-35.

[5] 任志强.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社区医师,2003,18(2):16-18.

[6] 李淑芳,金虹,张相林,等.环丙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和抗生素后亚MIC效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4):148.

[7] 王睿,方向峰,刘皈阳,等.氟罗沙星体内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研究[J].

[8] 叶丽卡,张国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探讨.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1):35-38.

6.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男34例, 女27例;年龄1~11 (5.83±1.41) 岁;体重8~31 (16.42±2.78) kg;患儿母亲文化程度:本科9例, 大专15例, 高中25例, 初中及初中以下12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8例;年龄1~12 (6.32±1.79) 岁;体重8~32 (17.28±3.03) kg;患儿母亲文化程度:本科10例, 大专14例, 高中26例, 初中及初中以下11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用作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正常用药指导, 药师根据平常经验和用药需求进行用药。观察组进行用药干预, 临床药师对药品的品种选择、药物使用剂量及药物经济学等综合分析, 对不合理用药情况给出意见, 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情况。另外, 要做好医生、护士、患儿之间的交流工作, 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 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对于多数患儿存在的问题, 要和儿科主任、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商讨, 分析儿科发病特点, 确定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建议。对部分抗生素种类等可和临床医生沟通, 做到尽量不用某些药物,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患儿使用抗生素期间, 做好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及毒性指标的相关监测工作。还应该定期举办抗生素合理用药讲座, 提高临床药师对药品的知晓情况[2]。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 要结合药敏试验结果、患儿个体特征、病情等, 确定药物使用种类和剂量。在进行联合用药时, 要避免拮抗作用、药物配伍禁忌等情况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如附表所示。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多联用药率低于对照组, 药敏试验送检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指是在明确的用药指征下, 选取适宜的抗生素, 以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治疗的效果, 同时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主要是以安全、有效、及时、简便、经济为评价指标。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五个正确为依据进行用药, 包括正确地选取抗生素的种类、正确地确定用法用量、采取正确的给药途径、选择正确的疗程及正确判断治疗终点。抗生素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4]。儿科患儿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概率较高, 临床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较多。然而, 抗生素并不能作为常规用药随便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 滥用抗生素严重危害患儿健康[5]。在进行药物使用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是口服给药, 如果不行再选择肌内注射,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注射给药。本文通过用药干预, 有效降低了儿科抗生素的使用率、多联用药使用率, 同时有效提高了药敏试验送检率,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采取有效的用药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 保障患儿健康。

摘要:选取儿科收治的患儿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正常用药治疗, 观察组进行用药干预。比较两组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多联用药率低于对照组, 药敏试验送检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取有效的用药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 保障患儿健康。

关键词:合理用药,儿科,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张娟.儿科抗生素临床运用中的合理用药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1) :213-214.

[2]陆人杰, 唐风雷, 朱珊梅, 等.探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药学干预模式及其效果分析[C].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Z], 中国会议, 2013.

[3]尚云兰, 祁风岳.儿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0) :149-150.

[4]Vitaz TW, McIlvoy L, Raque GH, et al.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spinal cord injury[J].J Spin Dis, 2011, 14 (3) :271-276.

7.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14例, 最大年龄78岁, 最小6岁, 平均年龄 (43.12±12.13) 岁;实验组中男25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77岁, 最小8岁, 平均年龄 (44.06±11.78) 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均了解和知情, 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管理进行干预。以患者的病情和要求为依据开具抗生素处方, 同时针对特殊的患者, 为其制定科学的抗生素应用治疗方案, 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应用抗生素。实验组采用药学干预抗生素管理进行干预, 具体干预方法为: (1) 促进抗生素应用制度及规范建立健全,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工作开展, 每个科室要对国家政策进行学习, 抗生素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 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对处方进行开具, 如果抗生素开具已经超出个人使用权限, 要经上级医生批准和签字才能开具及应用[2]; (2) 临床药师要保证资深、经验丰富, 针对患者的咨询要进行耐心解答, 消除患者使用抗生素的错误认识, 医院要组织药师对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针对抗生素应用规范进行讲解, 同时让医护人员了解用药安全的重要性, 详细讲解用药安全的相关知识, 并且要促进医生对抗生素应用规范和要求进行严格掌握, 促进护理人员对抗生素配置方法进行充分掌握, 同时使其明确特殊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且告知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并教会其不良反应发生时紧急的处理方法, 对药物配伍禁忌进行特别注意[3]; (3) 在抗生素应用及管理过程中临床药师要全程参与, 对抗生素应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每天临床药师在进行查房时, 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对用药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同时记录用药合理及不合理的情况, 对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4]。以患者病情为依据, 结合药敏试验、血培养及临床诊断等手段;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要共同对所有的抗生素种类进行确定, 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 尤其是缓解情况, 并对其进行及时复查, 防止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发生耐药性。

1.3 观察指标对

两组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应用费用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12.5% (5/40) , 低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878, P=0.0322<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3/40) , 低于对照组的25.0% (10/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06, P=0.0339<0.05) ;实验组应用费用为 (132.5±2.6) 元,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66.0±22.4)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4882, P=0.0000<0.05) 。

3 讨论

抗生素作为微生物分泌物的一种, 其作用为杀菌及抑菌, 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在近些年抗生素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 不但出现了耐药菌, 同时增加了抗感染治疗, 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因此, 必须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5]。

将各个科室用药安全提升是促进抗生素合理用药的关键, 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要咨询临床药师, 将药品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落实, 对药物配伍禁忌进行特别注意,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对其进行记录和上报, 遵医嘱执行时要反复进行核对, 对输液反应进行预防[6]。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医生要严格进行控制, 促进应用合理性, 同时以患者实际需求进行处方开具, 不要滥用抗生素, 而护理人员要对静脉用药配制进行特别注意, 正确使用药物, 针对特殊药物, 要对其注意事项充分了解, 同时患者在应用药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护。在药师的指导下, 医生对抗生素进行应用, 选择正确的给药方式, 口服治疗、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不得随意更改药物的给药方式[7]。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12.5% (5/40) , 低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878, P=0.0322<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3/40) , 低于对照组的25.0% (10/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06, P=0.0339<0.05) ;实验组应用费用为 (132.5±2.6) 元,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66.0±22.4)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4882, P=0.0000<0.05) 。

为降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促进抗生素应用合理性, 避免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防止大量浪费医疗及社会资源, 导致耐药菌株的快速发展, 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采用药学干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但将临床药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以此对临床医师抗生素用药应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以此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 避免滥用现象, 促进患者康复,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也是降低医疗纠纷的关键。医护人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提升用药安全意识, 同时帮助患者转变错误的抗生素应用意识, 促进合理应用工作开展。

综上所述, 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采用药学干预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 (3) :62-64.

[2]袁培明, 乙树枝.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8) :174-175.

[3]陈海林, 孙浩, 金海英, 等.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分析.现代实用医学, 2015 (9) :1234-1236.

[4]黄冬梅.药学干预对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2) :153-154.

[5]陈丽娜.药学干预对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6) :166-167.

[6]夏宁.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6 (5) :494-495.

8.谈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八

对于抗生素,大家实际并不陌生,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比如说我们针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甚至抗肿瘤的药物都属于抗生素的范畴。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当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药物,它的种类是相当多的。大概可以分成十余种大类,在临床上常用的有一百多种,比如我们常用的青霉素一类有很多的品种,头孢菌素、红霉素类也有很多种。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针对不同的疾病、人群、细菌等,所以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来予以适当地选用。

抗生素按其定义讲,是在很低的浓度下能够杀灭生命体,比如细菌和病毒。能够杀灭生命体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比如家里使用的消毒的东西也能杀灭生命体,但只能叫消毒剂,这种消毒剂不能用在人体里面,只能用于体外的环境消毒。抗生素是在很低浓度下并且能够在人体里面使用的毒性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的药物。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在普通人群中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长期以来,不只是普通民众,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的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用来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2003年流行的非典,它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在临床上,基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它的使用率非常高,对于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我们平常很多疾病也确实属于感染性疾病,如普通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但他们引起的感染原是不同的,上呼吸道80%~90%是病毒感染,而泌尿道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就要用抗病毒的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细菌的抗生素。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量的30%~50%。其中一部分是需要使用的,另外一部分属于不合理使用。除了医院,老百姓的家里都会有抗生素存在,药店里的很大一部分药也是抗生素。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非常广泛,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致占到所有药品的10%左右。而我国的医院最低占到30%,基层医院可能高达50%。抗生素滥用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处于社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众多的药厂都在生产抗生素。第二,同一种抗生素有上百家药厂在生产,这样市场销售就可能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第三,医学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抗生素是常用药,专业性不如本专业那么强,这样就会存在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第四,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比如感冒了,按照医学的观点,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第五,我们国家药品规定方面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大家去买药的时候有人要求出示处方吗?除了中药的药剂,西药只要讲出名字就可以买到,甚至有医药超市让你自己选药,这样准确性会高吗?这无疑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第六,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我们经常会听到我国出口的食品被检测出一些抗生素的残留而被拒绝在海关之外的报道。据了解,在畜牧业使用抗生素的量远远超过人类使用量的总和。在环境中有比较多的抗生素存在,那环境中的细菌早已接受过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性了,人体如果再获得耐药菌的感染治疗就比较困难。这不只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一方面是引起细菌耐药,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退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状态,没有抗生素使用,人类将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大家觉得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非常多,治疗起来就很困难。这就可能引起死亡率的增加,而且治疗耐药性结核花费的社会资源是治疗一个非耐药结核的十倍以上,造成的社会负担是非常重的。第二个方面,抗生素也是药物,进入人体以后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用的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越高。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们国家的药物不良反应三分之一是由抗生素引起的,这个比例和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是一致的。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涉及到了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所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全】推荐阅读: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新06-29

抗生素合理应用08-31

维生素c的说明书07-28

小学作文:开心维生素09-14

上一篇:缔造完美教室心得体会下一篇:高年段组擂台赛主持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