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

2024-08-03

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精选5篇)

1.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 篇一

传统的词汇教学机械地介绍词汇的结构和语义, 并不考察词汇、人的认知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也不注重词汇与词汇、多义词的不同词义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不利于高效率的英语教学。

王寅 (2002) 认为:认知语义学的哲学基础为体验哲学, 并着重从认知角度来深入探讨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 研究语言与认知模式、知识结构与神经系统、心理、生物基础等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探讨认知语义学的体认观和概念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1 文献回顾

就以往文献探讨和分析的内容而言, 主要有认知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对象、基本原则、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特点 (崔健, 2009) , 日常语言中基本范畴词汇的重要性 (梁晓波, 2002) , 结构主义思想对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概念隐喻和跨概念隐喻以及意向图示对一词多义和多义之间深层关系的解释 (胡文杰, 2004) , 词汇学习的目标以及传统词汇语义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词汇教学法的不足 (袁佳玲, 2008) , 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 (周绪琳, 2012) 。

就教学的启示而言, 主要有将基本范畴词汇教学放在词汇教学的第一位, 注重词语语义理据的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意象图书观, 原型观和隐喻观分析多义词, 运用构式解释习语和用此办法理解该构式下不同的更多的表达式。

王寅 (2002) 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几个主要的内容, 包括经验观、概念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寓比观、象似观以及认知模型和激活理论。上述文章并没有涉及到体认观和概念观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将运用认知语义学的中的体认观和概念观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 体认观和概念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1 体认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Lackoff和Johnso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体验哲学, 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 (Lakoff&Johnson, 1999:497) 体认观包含了体验和认知, 指的是“人与其自身, 与物理、社会、文化等环境下进行互动感知和认知加工的过程, 兼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王寅, 2011:135)

语义主要是基于体验的, 植根于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教英语初学者时, 我们可以先教他们能看到、感觉到、和正在发生的。以海伦凯勒的事例为例, 安妮.莎莉文在教他“water” (水) 一词时, 先将海伦凯勒带到喷水池边, 让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 让清凉的泉水溢在她手上。接着, 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 海伦·凯勒从此就牢牢记住了这个词。

可见, 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 通过身体体验习得词汇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有了学生自身的参与, 可以将词汇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 可以使学生体认词语深层次的含义, 加深理解。老师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感知、理解, 建立单词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的让学生去经历和体会一个单词所代表的客观世界, 从而将单词, 认知与现实世界三者联系起来, 以便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2.2 概念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结构和器官, 又面对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 必然会在人类心智中形成一些共同的概念, 语言中必定会有一些相同的成分;但不同国度, 不同职业, 不同群体的人, 面对自己身处的变幻不同的世界, 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人类的概念系统必定也会有很多差异”。 (王寅, 2011, 137)

一个简单的词语背后可能蕴含着有趣的知识, 可能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或人格资源, 也可能存在着其它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封建”这一概念, 欧洲国家的人与国人会有若干差异。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庄园为基本单位, 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 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 贵族领主在庄园上, 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 还有行政管辖权, 因而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所以封建意味着分权。在中国, 封建一词则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它代表着集权和专制。这类英文单词和其对应的中文的概念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 在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英一一对应, 有的英文单词的概念和其相对应的中文概念相同, 而有的不同。我们应该认识每种语言都代表着其特殊的文化, 有些时候在翻译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对等,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语言形式, 即字面意义的一致, 而应该去深层次的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从而真正掌握和理解单词。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要避免只注重中英文的简单的形式对应, 对概念对等的中英文, 教师可对概念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对概念不对等的中英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英文注释词典, 学习和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从而了解西方人据此在头脑中的形成与汉语不同的概念, 这样才能掌握英语词汇的真正含义。

2.3 体认观和概念观的关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义学主张语言意义是人的体验的“概念化”。“概念化”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一种认知方式, 它既指已经形成的概念, 又指概念形成的过程, 突出了人的创造性和意义的动态性。人们在对现实世界进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范畴, 范畴与概念相对应, 形成意义。在英语单词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从体认到概念, 即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从概念落实到体认的方法, 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或者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同时, 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 从而真正掌握所学英语单词内涵。

比如当学生学习stride这个动词时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或者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学生学习sakura这类名词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展示出相应的视屏或者是图片, 或者带学生到有樱花的地方去观察和感受;在学生学习happy这类形容词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时开心的感受等等, 在体验的过程中习得单词的概念, 这就是从体认到概念的过程。又如, 当学生在学习university这个单词的时候, 老师不应该只告诉学生“大学”这个字面意思, 而是应该从它的定义, 分类, 特征等各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并比较西方的“university”和中国“大学”在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真正理解"university"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 通过播放视屏, 或者分享留学生的经验, 加深学生对这个单词的体认, 从而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单词, 这就是从从概念到体认的过程。

3 结论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认观和概念观方法论的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体验和认知在词汇习得中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地建立起单词, 概念和世界的关系,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 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历史文化, 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差异, 从而改变英汉机械对应的模式, 真正理解英语单词的内涵。

摘要:传统词汇教学通过简单的英汉对译和词汇结构介绍来进行, 很少将语言和世界文化联系起来。本文将回顾前人已发现的认知语义学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同时结合认知语义学中的体认观和概念观, 说明认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2.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 篇二

一、孔子言行观的基本内涵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中, “言”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说, 二是指语言, 即所说的话;“行”的主要含义一是指“行走”、二是指“行得通”、三是指“行为”。在《论语》中, “言”字出现126次, “语”字出现12次, “行”字出现75次, [2]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仁”、 “礼”两字分别出现109次、74次。由上,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言”与“行”的重视程度。孔子之所以注重言行问题, 是因为他觉得通过言行可以体察人的本性, 他说“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论语》中折射的孔子言行观有下列基本内涵。

1.言行谨慎

孔子对于言行的基本态度是“言行谨慎”。他在《颜氏家训》曾说:“慎言检迹, 修身慎行”。在《论语》中, 孔子更是多次提到“慎言”、“慎行”的观点。

孔子认为, 慎言首先是注意选择恰当的言辞, 避免因失言而对自己不利。如其说:“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论语.为政》) ;其次, 慎言为获得正道之途径。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再次, 慎言即是不多说话, 甚至无言。孔子反对花言巧语, 因为“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 那些言语时满面笑容、夸夸其谈的人, 其实其内心并没有多少仁德, 是伪君子。所以, 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即人们应该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在孔子看来, 言语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 (《论语.阳货》, 即只做不说。孔子相信无言的行为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 只要踏踏实实践行了, 就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慎行, 一方面是指人们事无巨细皆应该慎重对待。子曰:“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论语.为政》) 这句话说明孔子对待事情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另一方面, 慎行是指人们要“思而后行” 《论语.公治长》, 即在做事情之前, 务必要冷静思考、权衡利弊, 不可莽撞行事。[3]

孔子之所以要求人们谨慎言行, 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孔子认为“刚、毅、木、讷, 近仁。” (《论语.子路》) , 为使言行接近仁, 人们必须慎重自己的言语;二是言为心声。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为了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志向, 言语不能不谨慎, 以免他人误解。三是言多必失。在孔子生活的封建社会里, 人们没有言论上的自由, 稍微言行不慎, 便可能招来祸端, 所以只有慎言才可“寡尤”、慎行方可“ 寡悔”, 人们如果能做到“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2.言行符“义”

“义”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论语》孔子也多次论述到“义”, 他指出:“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君子喻于利, 小人喻于义。” (《论语.里仁》) 。因此, “义”被孔子视作人的可贵品质。“义”也是孔子对于人们言行的出发点, 人的言行应该以“义”为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意思是, 对于天下一切的事, 你不一定要依从别人的主张, 也没有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只看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义理。这里, 孔子思想的“义”自然包括其基本思想仁、礼、信的内涵, 所以, 言行符“义”, 是指言行既能以仁为本, 又能以礼为准绳。

言语符“义”, 孔子首推谦逊, 以为“君子义以为质, ……逊以出之。” (《论语.卫灵公》) , 意即追求仁义的君子, 言语务求谦虚。此外, 孔子要求言语要真诚、通达。如他说,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 意思是只有合符义的言语人们才会去信服、听从。所以, 孔子特别提到“君子有九思”, 其中之一就是“言思忠” (《论语.季氏》) , 即使自己言语忠于义礼。

关于行为, 孔子同样强调行为要合符礼法。其一, 他认为“礼以行之”、“信以成之”之人才是谦谦君子 (《论语.卫灵公》) 。其二, 孔子提出行为符“义”重要途径—“推己及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其三, 孔子推崇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的言行理念, 如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总之, 孔子觉得人们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义礼, 如他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3.言行一致

对于言行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言行一致的观点。他说,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即古人因为言行的不相符合而感到羞耻。由此可见, 孔子要求言与行应互相符合、不相违背。为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了下列言行要求:

第一, 言而有信。在《论语》中, 孔子指出人们要注重诚信的品德, 认为信是仁的五种品德 (“恭、宽、信、敏、惠”) 之一 (《论语.阳货》) , 如果“人而无信, 人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由此, 孔子格外看重言语中的诚信品德, 要求人们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第二, 先行后言。为了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要求“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 只有身体力行之后发表的言论才会真实可信、有根有据, 才能达到言与行的一致性。

第三, 言不过行。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论语.宪问》) 所谓言过行, 即言语超过实际行为。其具体表现为: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得差。孔子认为“言过其行”是君子以之为耻的事情。

第四, 讷言敏行。孔子还要求人们“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讷言, 即不多说话;敏行, 即办事敏捷。一般来说, 对于一件事情, 人们说起来可能容易, 但做起来却难, 特别是有德的行为, 更是如此。因而, 孔子提倡人们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

二、孔子言行观的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 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在交往中,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言与行的问题。孔子的言行观,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 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睿智的, 对于当前人们的言与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言行谨慎

“谨言慎行”是孔子的对于世人的肺腑之言, 是一生历尽沧桑之后的经验之谈, 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体现。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孔子生活的社会迥然不同, 但孔子的对待言行的谨慎态度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谨言, 要求我们无时无刻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辞、少说甚至不说。慎行, 就是我们对待任何事情应该头脑冷静、用心思考, 懂得事情该不该做, 怎样去做好。总之, 我们的言行要有自己的原则, 不盲从、不乱说。

2.言善行美

孔子强调人们要言行符义。孔子得这一言行观启示当今的人们应该以一定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做到“言善行美”。言善, 即要说不违背社会常理的话、文明的话, 即语言要美。行美, 即做高尚的事, 能让人称赞与效仿的事, 即行为要美。只有每个人做到言善行美, 才会用语言和行动去尊敬他人、关心他人、感化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融洽, 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否则, 恶言丑行只会损坏自身形象、恶化人际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利于社会稳定。

3.言行一致

当前, 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常常使得言语和行为相违背, 因而社会上存在不少骗人、害人者。孔子强调人们言和行之间的一致性, 对于当前人们的言和行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就是人们要做到: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失信于人;实事求是、不说假而空的话, 不以言语害人;表里如一、心口一致, 以真诚美好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4.少说多做

现在有的人嘴上说得头头是道, 行动起来却是束手无策或流于形式。因此, 孔子的“讷言敏行”观, 于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它告诫当今的人们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少说多做, 就是以行动说话, 不言过其行;少说多做, 就是培养实干精神, 少说毫无意义的话;少说多做, 既是对自己时间的珍惜, 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诚如孔子所言, 真正有所作为之人, 其做事时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参考文献

[1]宋宁宁.孔子言行观浅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4) :60.

3.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 篇三

一、大学教育目的提出之依据

1. 哲学基础

蔡元培认为, 人性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而人性, 是个性与群性的统一。“夫人类为社会性之生物, 在人与其本性, 既含有适应社会能力, 因不得有离绝社会关系之各人, 而要亦不要有消尽各个价值之社会。”因此,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与群性的统一发展。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 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这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前者为人们能体验、感觉到的现实世界, 后者为超越人们感觉体验的最高精神境界或信仰世界。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的超然态度, “无厌弃而亦无执著”;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 “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这样就可以使人性进入一种理想的自由境界, 不断地超越自我, 达到理性彼岸。

2. 思想渊源

蔡元培把教育目的表述为培养学生“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 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这些观点与其思想渊源密不可分:一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以思想自由、崇尚人的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卢梭明确提出, 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受卢梭影响, 裴斯泰勒齐认为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 使人完美地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健康身体的人。这个思想传统成为蔡元培制定教育目的重要依据;二是启蒙主义思想。蔡元培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与法国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三是以黑格尔、费希特、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纯粹的科学、真理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熠熠生辉, 这成了蔡元培追求“完人”教育目的的最高目标。

3. 实践基础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之前, 因其承袭于京师大学堂, 是一所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封建学府, 当时的学生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教师不学无术, 只想当官;有的教师总是重复第一次讲义;有的教师因循守旧……为此,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长。为了打破北京大学封建守旧习气, 蔡元培整顿师资, 聘请“积学热心”教员等。北京大学的改革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国教育史, 为现代大学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

二、大学教育目的内涵之阐释

1. 促进大学生“完全人格”发展

蔡元培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教育目的, 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三点:其一, “完全人格”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其二, “完全人格”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其三, “完全人格”是个性与群性的统一。总之, 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世界观和谐发展, 身心协调发展, 个体与群体全面发展。他主张通过自由的学术研究、普通教育、自我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完人”。

2. 培养大学生成为研究者

蔡元培明确地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 必有一宗旨, 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 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 学成任事, 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蔡元培也明确提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显然, 蔡元培把将学生培养成研究者作为教育目的之一。这要求大学的教师不能“填鸭式”地灌知识, 而是自身对学问有浓厚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对学问产生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应机械地记忆知识, 而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发地进行自由的学术研究。

三、蔡元培的大学目的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随着科技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 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和发表文章上。金融危机的来袭, 再加上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 大部分大学生为求美好前程成为了获取各种资格证的“考奴”。因此, 我们应重视蔡元培的教育目的观, 可以说, 它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1. 注重研究性教学

在现代社会里, 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蔡元培认为, 大学之大, 就体现在“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上。为了促进研究型教学,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学科调整, 还建立了旁听制度——课堂向社会开放。蔡元培通过对大学定义而确立的教育目的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应成为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 而教学无疑已成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 脱离了教学的大学, 是难以成为大学的。因此,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社会如何发展, 教学始终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2. 重视研究性学习观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 就以培养人才作为其基本职能。为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方面要“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 认真教授, 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另一方面, 对课程进行改革, 开设选修课,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此外, 蔡元培还借鉴德国大学经验, 率先设立了文科、理科、法科研究所,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各大学纷纷效法。目前大学生的求学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无心致力于纯粹学问的追求和真理的研究, 因而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研究型人才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以人为本, 学术至上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蔡元培指出:“培育人才系国家根本之计, 迥非寻常事业可比。”一方面, 他改革管理体制, 实行教授治校, 反对大学校长独揽大权, 提倡民主办校;另一方面, 蔡元培主张北京大学的课堂教学和学术活动向全社会开放, 为鼓励研究学问的兴趣, 大力提倡各种社团的组建, 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 以人为本, 无疑是大学改革和创新的核心。

重温蔡元培先生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教育思想, 可发现它蕴涵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魂主张“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 养成硕学闳才, 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些真知灼见对于高校的定位及改革发展, 乃至对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北京大学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非凡的功绩, 其教育思想成为了人类宝贵的遗产。本文浅析了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目的观, 其注重促进大学生“完全人格”教育和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既有历史意义, 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大学教育,教育目的观,启示

参考文献

[1]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4.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 篇四

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的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事实上, 我们能感受到: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 都渗透着学生观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观、学生观, 实际上把学生当做可按标准件去制作的“物”, 把他们看做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和缺乏独立创造性、依赖或服从教师的学习者, 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更多采用外界设计、模式化生产的方式进行。而在教育活动中, 人是具体的、生气勃勃的, 有自己丰富的个性和各种需要的, 当时乃至目前某些教育实践尚未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说:“不, 教师不是儿童灵魂的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 因为儿童的灵魂不是一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实际上, 儿童的灵魂是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激情、改造和创造的力量。因此, 对儿童的灵魂来说, 需要的不是塑造, 而是丰富、发展, 使他们具有理想、信念, 养成热爱人们、大自然和生活的习惯。”“教师不是儿童灵魂的设计师、工程师。”——他这一独特的视角, 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认识的新起点。实际上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 师生关系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关系, 是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关系,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所理解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作为教师, 面对着学生这一生动活泼、需要并具有发展可能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体, 需要认真反思、不断更新、甚至重建自己的学生观。这种构建的过程不是单向的, 而应是双向的, 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怎样建构以生命为视野的学生观, 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具有关怀生命的心态

为人师者往往有一种想法:认为学生们只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 教育者教什么他们就会学什么, 按照这种模式就一定能把学生们塑造成理想中的好学生, 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忽略了人的因素造成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所强调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个性应充分、自由地发展;叶澜教授也曾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这些对人的本性的科学揭示, 给我们一些启迪:在实施教育时我们必须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爱, 也就是必须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1)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被人尊重是每个人人生阶段所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的生存和成长首先要从自尊的源泉中汲取力量, 以此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以学生为本”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正如素质教育强调的让学生发展“多样化”, 要允许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 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 实现个人价值。

(2) 要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学生在进入教育领域前就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生物意义上的人, 而是一个具有了特殊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与认知经验的人。这些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理解自我的“前结构”, 对此我们不能无视, 而要通过看、想、听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 只有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所理解, 我们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 使他们的求知过程成为自发的内在需求。

(3) 要信任学生的力量和价值。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 作为教育者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把爱变成一种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透析能力, 以此发现和挖掘每个具体的学生生命的独特价值;才能把爱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推动力, 使学生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欲望, 促使其获得主动健康的发展。

总之, 具有关怀生命的心态, 要求我们不仅是对学生天性、能力, 以及他们的主体地位的尊重, 也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保护和尊重, 而是对学生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尊重, 及其人生价值的尊重和发挥, 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 关怀学生的可能生活,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从完整意义上看待学生的成长

学生的成长是完整的生命体的成长, 其内容构成是相当丰富的。当教师能清晰地形成这一学生观时, 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指向和实践过程, 也就可能出现新的更新。

这意味着我们要始终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将其看作具有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特质相互渗透、丰富而复杂的人, 而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体。因此, 成长乃是一个整体的人的成长, 是身处世界、置身于关系之中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完善。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 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 而是包括拓展知识, 深化思维, 情感体验, 培养合作能力与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 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的, 因此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生命多方面的整体发展, 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

只有将完整的人的培养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么, 教师的工作才能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 成为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 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 其生命和才智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三、动态地认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界定为被教育的对象, 是被满足需要的那部分人。在传统教育家们看来只有教师的生命对学生生命的不间断付出, 不存在学生生命对教师生命的滋养。而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 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他们在运动中相互转化。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 教师通过参与到学生之中,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沟通融合中可以从学生群体获得许多信息和智慧, 教师同样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在生命与生命的相会中实现相互对接、相互交融和相互滋养的。教学最后得到的意义结果, 既不完全是教师课前所掌握的意义, 也不是学生学前所理解的意义, 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所生成的意义。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是推动教育活动的革命性力量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 学生在此建构过程中, 通过“学”与“教”的互动, 创生、发展、占有教育资源,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 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我国古代《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观点所强调的就是师生生命的相互创造。

学生们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理想, 有情感, 有个性。他们渴求知识, 具有潜在的创造力, 各人生活经历也不一样, 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有热爱生命的心态, 诚心诚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互创生作用, 把完整的人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重建, 教师才能揭开“学生的秘密”, 进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17—118.

5.柳传志的领导观启示 篇五

1. 财经政策观念。

国家各项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 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合法经营, 照章纳税, 合理分配经营成果, 在各项财经法规和政策制度指导下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各方物质利益关系。这就要求作为企业当家人的总经理首先要具有明确的财经政策观念, 掌握国家各项财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等, 并用以指导单位的经营方向, 规范经济行为, 保护合法利益。如《公司法》可明确企业法人性质与地位、权利与义务, 界定产权关系, 指导企业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亦可在《公司法》的规定下得到充分的保护;《税法》可指导企业合法纳税;《会计法》、《审计法》和《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可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财务制度, 加强会计核算和各项财务管理, 自觉地接受经济监督, 约束自身经济行为, 使各项财务活动合理、合法、合规、客观公正。红兴隆电业局的总经理就是这样的企业领导, 在平时工作中他经常学习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等, 并能模范遵守, 以此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在相关会议上, 总经理经常强调遵守财经法规和各项政策制度的重要意义, 使遵法光荣, 违法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了人人懂得财经法规制度, 人人遵守财经法规制度的良好局面, 保证了企业经济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 近年来红兴隆电业局没有任何违反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的事件发生。

2. 投资风险—效益观念。

投资风险—效益观念, 即企业进行各项投资时在尽量减少风险的同时必须以最大的投资效益为目标。企业投资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的财务事项, 正确选择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投资项目, 作为企业决策核心的总经理起关键作用。这要求企业的总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投资风险—效益意识,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环境, 因地制宜地进行投资决策。投资应本着量入为出, 先生产后生活, 先创新后仿效, 先论证后实施的原则, 立足自身优势, 选择投资少、见效快, 科技含量高, 创利能力强的项目。要坚持投资决策民主化, 大额资金使用要集体决策, 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或考虑个人私利等而采取短期行为, 损害国家、集体利益, 盲目立项、重复建设、无效投资, 甚至使得所建项目的投资之日即为下马之时。红兴隆电业局由于总经理具有较强投资风险—效益观念, 使该企业每项投资都经过科学的可行研究论证, 通过经理班子充分研究决定, 减少了由于投资论证不充分而造成的决策失误, 节约了大量资金, 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效益。

3. 筹资成本观念。

筹资成本即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主要表现为财务费用。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有两个, 一是实收资本, 二是负债。实收资本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返还的, 也不需要支付利息, 所以应该想办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争取到较多的实收资本。企业负债来源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应付账款等。但无论哪种负债都需要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用自己的财产偿还本金和一定的利息, 将成为企业未来的经济负担。所以作为企业决策核心的总经理在进行负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有筹资成本观念, 根据企业自身的短期或长期偿债能力, 合理有效的利用所筹资金。尽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节约使用资金, 科学有效地提高资金利用率, 从资金使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上下工夫。做到精打细算, 科学使用, 控制好各项负债的发生时间、数量、种类和期限, 尽量避免由于负债时间和数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资金的闲置, 避免由于负债的种类和期限选择不当而导致利息费用的无意增多。红兴隆电业局总经理的筹资成本效益观念就很强, 近些年, 在他带领下企业的各项负债的金额和时间选择都很科学、合理, 做到了负债金额适当, 时机恰当, 偿还及时, 避免了由于负债不当而使企业的筹资成本增加, 节约了大量资金。

4. 成本费用观念。

成本费用观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经济活动都要精打细算, 节约各项开支。成本是利润的抵减项, 成本高则利润降, 成本低则利润升, 这是基本财务规律, 所以说节约即是增收。成本费用观念要求企业总经理要熟悉企业各项财务会计制度, 掌握各项费用、支出范围与标准, 在各项费用开支过程中严格把关。财务上严格执行分口分级管理原则,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各层次财务管理权限、任务、责任和利益。如通过定员定编等手段严格控制企业各项非生产性开支;通过严格标准、加强监督等手段控制各项管理费用支出, 克服招待费、养车费、电话费、差旅费等各项管理费用的超标现象。近些年红兴隆电业局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实行了单车核算, 单车考核, 提高了各种生产车辆使用效率, 节约了车辆修理、油料等各项生产成本, 避免了一些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5. 资产增值观念。

企业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投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 保证所有者权益的安全, 避免所有者权益遭到损失。保证投资者投入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是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盈利能力, 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物质基础。企业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 应具有强烈的资产增值意识,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通过兼并、租赁、出售等有效形式, 实施资产重组, 盘活闲置资产, 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估各项资产的价值。避免通过任何不正当的手段将所有者投入资产私有化, 给所有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保证所有者利益不受损害。红兴隆电业局在总经理指导下, 在保护所有者投入资产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对企业资产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清查相结合, 实地盘查与账面盘点相结合, 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相结合, 年终彻底清查的资产清查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各项资产利用率, 做到了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

6. 资金运动观念。

资金运动观念, 即企业资金时刻都是在沿着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循环顺序不停地运动着的, 资金运动过程是资金实现增值的必由之路, 资金的需要量、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与资金的周转速度有直接关系。所以, 加速资金周转, 是降低资金占用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增值率的有效途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项资金, 在保证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 尽量降低存货资金, 加强债权资金的清算,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积极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 以加速各项资金的转化,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达到节约资金实际占用量、少花钱多办事, 少投入、多产出、多盈利的目的。

7. 利润最大化观念。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 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围绕利润最大化而进行, 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利润最大化, 有两条根本途径, 一是降低成本, 二是增加收入。企业在主持各项决策时应当处处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上下工夫。无论是筹资、投资及各项资金使用上都应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红兴隆电业局总经理具有强烈的利润最大化观念, 这种观念体现在其主持的各方面经营决策之中, 少花钱多办事, 节约使用每项资金是其经营管理的座右铭。

8. 分配全局观念。

企业实现的利润应当按国家《税法》和《企业财务制度》等有关经济法律制度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的利润首先要依法纳税, 及时足额上缴。然后应严格地按照《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提取各项公积金, 最后向投资者分配应付利润。另外要考虑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风险性, 建立一定的生产储备资金, 保证扩大再生产和以丰补歉的需要。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改善职工福利条件, 应合理地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支付奖金和福利设施建设。红兴隆电业局总经理的大局观念在合理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近些年, 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财务状况的不断改善,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对国家上交的税金也不断增加, 职工的劳动收入也不断提高,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发生偷税、漏税、欠税的现象的发生, 也没有侵害职工利益的情况出现。

总之企业总经理的财务观念对企业财务状况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的进行和财务成果的实现与分配。企业总经理要当好家, 必先会理财, 既要懂生产, 又要会经营, 既要懂技术, 更要懂财务, 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各项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永德.浅谈国有农场场长应具备的财务观念[J].中国农垦经济, 1999, (4) .

上一篇:2016会计继续教育-综合考试下一篇:2022六月最火励志句子(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