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气了

2024-07-02

妈妈生气了(13篇)

1.妈妈生气了 篇一

我有一个强势的妈妈,我每次做错一件事她就会对我发火,这可真是“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就像今天一样,我们游完泳,妈妈把游泳圈放到电动车的车把上,在骑车的过程中风把游泳圈刮到地 上,我一边下车去捡,还一边小声嘟噜着:“你真烦!”可是还是被尖耳朵的妈妈听见了,我捡完游泳圈回来,妈妈把我一个人扔到那,自己骑车走了。我就只好自己走路回家了。刚没走几步,妈妈就 停下车让我上车,并且还生气的斥责到:“如果你不给我道歉,我就不原谅你了。”说着还把我的水枪扔到草丛中,我只好下车把水枪捡回来。在路上妈妈果然没有对我说一句话。走到半路的时候,我 心里想:如果不给妈妈道歉,岂不是妈妈再也不会理我了,再说毕竟是我错了,妈妈也不会预料到游泳圈会被风吹到地上,我应该给妈妈道歉,让妈妈原谅我。但是我还是觉得我心里有两个人好像在吵 架似的,一个叫我道歉,一个叫我不道歉,心里非常的混乱。过了一会,我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是妈妈却不领情还说:“你哪地方错了 ?”我说:“您也没有预料到我的游泳圈会掉下来了,遇到事情不能一味的去埋怨,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我对您说一声对不起。”妈妈没有回答,在没有到家之前妈妈还是没有理我,我就说:“ 我都已经给您道歉了你为什么还不理我呢?”妈妈说:“光道歉有什么用,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回到家里我喂妈妈了一个薯片,妈妈笑了笑。我说:“妈妈你是不是原谅我了?”妈妈说:“好、好 ,我原谅你了。”我非常的开心,妈妈终于可以原谅我了。

2.妈妈生气了 篇二

早上,妈妈有事出去了,爸爸也不见了踪影。这时,我的“午餐铃”响起来了。哈哈,到了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啦。这次,我要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一亲自做一顿饭让他们享受下。于是我开始进厨房忙碌起来。“叮当!”糟了,一号“老鹰”——妈妈回来了。妈妈一进门就径直走进厨房,我忙解释道:“妈妈,我是想——”“谁让你把厨房弄得不成样的?你搞恶作剧搞到厨房来了?”我又想开口解释,妈妈不容分说,严厉呵斥。我顿时觉得很委屈,眼泪慢慢模糊了我的视线。这时,二号“老鹰”回来了,妈妈就絮絮叨叨地又跟爸爸说了一番,但出乎意外的是,这回二号“老鹰”却没有生气,爸爸搂着我进了书房:“儿子,没关系,你先跟爸爸说实话,为什么不做作业?”“我看你们都不在家,想给你们一个惊喜,才进厨房学妈妈做顿饭的。”我哽咽着。“那么中午就我们爷俩去做顿饭,爸爸给你打下手,你当主厨,怎么样?”我又扑哧一笑,点了点头……

被人误会,还真是不好受,好在那次的“做饭风波”很快就过去了。

3.妈妈不生气! 篇三

【故事】

小鸿常去邻居小辉家玩,他们俩有时玩得很开心,有时也吵得很厉害,偶尔还发生肢体冲突。有一次,他们俩争抢玩具时,小辉的手臂不小心被桌角划到,流了血,放声大哭,小鸿还争辩是自己先拿到的。小鸿妈妈很生气,打了小鸿两三下,说:“小辉都流血了,你怎么还不讲道理?我们回家!”

小鸿又气又急,也哭了起来,被妈妈拖回了家里。小鸿爸爸问妈妈:“你当时有没有问是怎么发生的?”妈妈说没有,当时自己太急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小鸿,她很后悔。

这件事情过后的两三天,小鸿妈妈在路上遇见小辉妈妈了,小鸿妈妈为那天的事情道了歉。小辉妈妈却说:“小孩子在一起玩,哪有不吵架的!我小时候和我哥哥也经常吵,现在我们兄妹俩感情不也挺好的吗?我妈还说,要不是我哥哥小时候经常陪我‘吵架’,练得我伶牙俐齿头头是道,说不定读大学时还进不了校辩论队呢!以后他们只要不动手,争执啊,吵架啊,两次以内都算正常‘协商’,我们不受理‘告状’。”小辉妈妈还热情地邀请小鸿再去他们家玩。

他们俩在一起玩的时候,小辉妈妈又对小鸿妈妈说:“他们玩他们的,你老紧张地盯着看,也帮不上什么忙,我们自己聊自己的,远远地看着,有事他们会过来。”

两位妈妈坐在旁边边喝茶,边聊天,偶尔看看两个孩子,有时还是能听到他们俩互相嚷嚷的声音,但小鸿妈妈心情没那么焦虑了,就算他们真的来“告状”,她也更有耐心了。说来也奇怪,两个妈妈耐心询问和倾听后,似乎孩子们也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能理解妈妈和对方的看法和感受。

妈妈们还观察到,容易引发孩子间争执和冲突的情况是一方有了吸引人的新玩具而且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起争执。于是,两位妈妈和小鸿、小辉一起作了个约定:如果只有一个玩具,不管是谁的,要么就一起玩,要么就由大人暂时保管这件玩具,谁都不能玩。 两个孩子彼此看看,勉强同意了。

不过,到底是孩子,不一会儿就又“抢”起来了,小鸿妈妈说:“我们不是约好了吗?只有一个玩具,如果你们不想办法一起玩,我就只能先收起来了!”孩子们舍不得玩具被“收走”,便又把玩具拿回去,想办法怎么一起玩。慢慢的,他们来“告状”的次数也少了。

这个周末,小鸿想要带刚买的仿真猛犸象去小辉家玩,妈妈有点担心会不会又吵起来,小鸿却说:“不会啦,小辉家里有只剑齿虎,我可以玩他的,他也可以玩我的。”

这天下午,两位妈妈轻松多了,坐在客厅里,喝着茶,聊着“妈妈经”。

客厅的另一边,小鸿和小辉正一起玩着猛犸象和剑齿虎的大战呢。

(感谢王向荣、王向征家长为本期内容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故事一开始,小鸿妈妈为自己没控制住愤怒的情绪打了孩子几下而懊恼不已,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一定遭遇过这样的“懊恼”。的确,糟糕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理性决策。但如果父母寄希望于在愤怒爆发的“临界点”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很难做到,因为情绪调控其实是一系列的过程(见延伸阅读),愤怒已是最后一个环节,仿佛火已经点着,要马上灭火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那么,怎么才能防“怒”于“未燃”呢?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故事,梳理一下为什么小鸿妈妈开始很生气,后来渐渐地不那么紧张生气了:

1.反应调整,即父母在“临界点”控制愤怒情绪,这往往很难做到,即便做到,效果也不佳。

愤怒仿若脱缰之马,很难被生生拉住!诚然,在社会交往和家庭情境中,控制自己的“怒火”有时候很有必要,可以有效防止局面不至于进一步恶化。但大多时候,要么我们难以自控(如文中的小鸿妈妈),要么勉强压制了怒火,可愤怒仍然被生硬的嘴角、比平时更快的语速、紧蹙的眉头和严厉的眼神泄露了秘密。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在你“压抑愤怒”的时刻让你的伴侣问问孩子此刻对你的感觉,孩子大多能敏感地察觉你已经愤怒的真相。

既然刻意掩饰愤怒多半无效,那么该怎么做呢?人际沟通专家戈登建议父母使用“我-信息(I-Message)”来表达自身感受。以故事为例,小鸿妈用“我-信息”可以这么表达:“当我看到小辉在和你争执的过程中手臂被桌角划伤流血的时候(描述看到的事实),我觉得很生气(情绪),因为我想是不是你推他导致的(原因)。”这样小鸿妈妈表达的是她看到的事实、作出的推测和自身的情绪,若不符合事实,小鸿有机会当即澄清,而非故事文中那样被指责和断然认定:“小辉都流血了,你怎么还不讲道理?我们回家!”大家体会一下,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更客观、不易误伤孩子、尊重孩子也尊重了自己呢?

愤怒的确会影响认知、决策和行动,当事人甚至有时会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举动。“怒火”方炽,情绪需要“适当降温”才有助于恢复理智。假如允许,父母不妨给自己留下缓冲的“冷却时间”,例如到外面走走,或去书房里坐坐,20~30分钟后再来处理,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假如条件不允许,在现场深呼吸几次,再沟通,也有所助益,因为深呼吸(腹式呼吸)促进了身体的放松,从而为愤怒降了些温。

2.认知重评,即重新调整对事情的看法,能够有效调节情绪。

孩子在一起玩吵架正常吗?小鸿妈妈原来不赞同,但在听了小辉妈妈的劝解后有了新的理解:孩子在一起相处难免有争执;吵架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且是同伴相处中必不可少的成长课,或许还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新的认知重评,小鸿妈豁然轻松了许多。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 宽容是接受孩子的孩子气的一种态度:“孩子总归是孩子。”对于什么是正常孩子的状态?他风趣地说:“干净的衬衫穿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干净不会保持很久;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时候是跑而不是走;树是用来爬的;镜子是用来做鬼脸的。”

同理,如果告诉父母们“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进三步,退一步或两步。有时候甚至可能进两步,退三步。”那些过于看重孩子“成长成果”或“成绩”的父母的焦虑感可能会因此减轻,也更能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起伏。

3.注意分配,即调控自身注意的方面,也可以改善情绪调节。

父母如果老盯着孩子的问题,忍不住就“指导”,动不动就“纠错”,“该这么说才对!该这么做才对!”想要孩子不嫌烦也难。但是若不盯着,又容易像文中小鸿妈妈那样担心出事,因而紧张焦虑,也影响了倾听和询问的效果。故事中的两位妈妈最后远远地看着孩子,心情也放轻松了,“说来也奇怪,两个妈妈耐心询问和倾听后,似乎孩子们也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能理解妈妈和对方的看法和感受。”

4.改变情景选择,即预估并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能从源头上改善情绪调节。

故事中,两位妈妈通过观察发现了最常引发孩子冲突的情景是“一方有了吸引人的新玩具而且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起争执”,因此,她们和孩子们约定好,在这种情景下,“如果只有一个玩具,不管是谁的,要么就一起玩,要么就由大人暂时保管这件玩具,谁都不能玩”。通过几次温和而坚定的执行,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相处之道,从而在源头上改变了经常导致孩子间发生争执的情景。故事最后祥和场景的出现,就是因为妈妈们的处理方式已经是一种更高明的情绪控制方法了!

5.情绪调节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情绪调控的完整图景,有助于父母从“上游”来把控情绪的流动。

著名心理学家格罗斯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见下图)。模型中各个环节的调整都有助于改善父母的负面情绪。但如果父母能更多从模型的左边来入手(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就能越积极主动地调控自身的情绪,效果也越好。

而父母们通常认为的情绪调控,即压抑或控制自己在现场的情绪表达,这不但难以做到,即便做到和家人/孩子的沟通效果也未必佳,它是情绪调控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对最不重要的环节。

故事中的小鸿妈妈和小辉妈妈一起协作,从“下游”往“上游”探索情绪调控之道,探索的过程,恰好经过了情绪调节过程的各个环节。故事也启发我们,父母们越从情绪的“上游”(模型的左边)来进行调控,越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附:格罗斯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图

延伸阅读:

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格罗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1.情景选择

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作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

2.情景修正

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景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

3.注意分配

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景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

4.认知改变

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

5.反应调整

4.妈妈生气了 篇四

新的一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我们还是惹“气妈”生气了。吃完早饭,老爸在沙发上看电视,“气妈”见他没啥大事,便不经意地说:“把碗去洗了!”老爸嘴上答应,但看“气妈”走后,早已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了。“气妈”回来后,见碗还是放在原来的位置,脏兮兮的一个也没洗,气得顿时火冒三丈:“喂!你看电视这认真而且漂亮的姿势,给你拍张照片吧!碗不知道收拾,整日就知道看电视!”只见此刻的“气妈”双眼发光,竖起眉头,头发乱了一团。妈呀!这不是“炸了毛的狮子”吗!老爸一见不妙,连连“求饶”。

“气妈”把菜放进锅里,忘了关火,菜都变得乌黑乌黑的了。老爸发现后得意地小声说:“啊哈!真是天助我也!有机会骂她一顿了!”老爸便装成严肃的样子,把“气妈”叫过来:“你烧饭不关火?假如……”一句话还没说完,就把“气妈”惹火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能干,你来!”老爸吓得不知咋办,被“气妈”骂得哑口无言。

当我作业做的太慢时,“气妈”生气;当弟弟不听话时,“气妈”生气;当老爸喝酒太多时,“气妈”也生气……唉,反正“气妈”就是爱生气。

5.妈妈生气了作文 篇五

今天放学我和平常一样到办公室写作业。

推开门见妈妈坐在办公桌旁,脸色十分严肃,眼神也很凶。我想:妈妈这是怎么了,是生气了?我小心往前走了一步,见妈妈没反应,就大胆的往前走,刚走到座位上,妈妈便开始发话:“王老师说你 现在上课老是发呆。”我心一惊,“喊你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妈妈板着脸说,我低下了头可妈妈看起来有一肚子话要讲,又开始说:“老师总结了一个经验,只要我一忙你的成绩就下降。”越讲 越凶,我越听越怕,如果地上有一条裂缝我真想钻进去。到了家,我到处躲着爸爸的目光,可还是被火眼金睛的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脸也板了下来。

看来下次上课要认真听讲啊!

6.妈妈生气了作文 篇六

我听了哭着叫妈妈。妈妈凶巴巴地说:”别再叫我,叫一下就打一下!“我不敢叫妈妈了。

妈妈还说:”你的作业我都不签了。是你的作业又不是我的作业,晚上也不管你几点钟睡觉。“我心里有点害怕,”没有妈妈的陪伴,晚上会不会出现鬼呀?“我心里悄悄地说。

7.辉妈生气了 篇七

这下我明白事情的经过了。于是我马上回到午睡室,一手拉住辉妈的手,一手揽着她的肩,语气亲热:“别这样嘛!有什么问题你和我说!刚才钟老师也是无心的,平时我们习惯在盥洗室洗刷,所以钟老师才会让你去盥洗室洗。而且那是小朋友擦手、擦嘴的毛巾,虽然会消毒,但用来擦脏裤子总不是太好。钟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好。说起来也怪我,应该由我亲自处理的。让你受委屈了,实在抱歉!”这时辉妈激动的情绪明显平复了下来,她对我说:“大早上遇到这样的事我已经很窝火了,又一定要让我去盥洗室刷也算了,我只是想拿块干毛巾给孩子垫在有汗的背上,她也说不行。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烦死了。”然后我又继续抱住她的肩膀,说着好话。过了一会儿,我跑下楼把辉辉接了上来,马上取出一块干净的毛巾垫在辉辉的背上,又亲自帮辉辉把裤子擦洗干净。这时,辉妈的情绪已基本平复了,她慢慢把被子、书包都放了回去,并走到活动室准备观摩孩子们的活动。

其实,这件事情本身是件小事,为什么会差点变成退园的事件,我想主要是因为沟通不到位而产生误解。一是家长误解教师:教师习惯了在盥洗室洗东西,但家长不了解,毕竟在水槽方便洗刷。教师请家长去盥洗室洗,给家长的感觉是把她赶到了一边。二是教师误解家长:家长想用毛巾帮孩子垫一下背以防孩子着凉,但教师以为她想用擦手毛巾擦洗裤子上的脏东西,拒绝了辉妈的做法。后来,经过我的沟通、解释,以及对辉辉行为的关注,终于让事情有了比较圆满的结局。这让我更明白,良好的沟通及诚恳的态度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我想,如果不是这两年我和辉妈的情感积累,使她对我有充分的信任,也许她根本不会听我的解释,问题也许不会这么快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和家长聊聊孩子在幼儿园的事及其身体、心理的变化,使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进而赢得家长的信任。

另外,与家长沟通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如运用适宜的肢体动作能为良好的沟通助力。一般,与孩子妈妈等同辈的女性沟通,我会用揽肩拥抱等动作;与外婆、奶奶等女性长辈沟通,我会像女儿一样挽着她的胳膊;与爷爷、外公等男性长辈沟通,我会用两只手握住他的手表达对他的尊敬……总之,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以适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

教师和家长都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愿我们真诚对话,用心灵交流,实现家园共育,促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8.妈妈生气了作文 篇八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上午写完作业,妈妈带我和姐姐去苍源河玩,一路上玩赏了许多美景。正当心满意足要回家时,姐姐无影无踪了。妈妈在后面追,一路东张西望,满脸着急,她担心地说:这个小孩究竟跑哪里去了,找到她,一定要她说说错在哪里。妈妈气得涨红了脸。

经过妈妈的无敌雷达,总算找到了我姐。

姐姐看见妈妈,想要解释什么,可是我字还没用说完,妈妈就生气地训斥:你为什么不跟着我?你难道不知道我很担心你吗?骑得那么快,你是不是感觉自己长大了,翅膀变硬了!妈妈的话像加特林一般向姐姐扫射。

姐姐反驳:妈妈,你为什么不让我独立,我已经长大了!

妈妈不理会她的话:你回家后到房间反思一下,你刚才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吗?

回到家,姐姐一声不吭地回到房间,闭门思过去了。

9.我们不生气了(中班) 篇九

生气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还是比较难控制的情绪之一。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寻找解决自己生气问题的途径,愿意控制、克服自己的生气情绪,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逐步建立起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有价值。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识别生气情绪的基础上,尝试对生气情绪进行调适。

活动共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表情,导入主题。出示同伴的照片,交流讨论生气情绪会带来的种种困扰。第二个环节,情境讨论,分析理解。从身边同伴案例入手,了解适合幼儿的常用的消解生气情绪的方法。第三个环节,结合自我,提升经验。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辅以家长录音、教师辅助物提示、歌曲接龙等手段,鼓励幼儿寻找更多调适生气情绪的方法。

目标:

1在识别生气情绪的基础上,尝试寻找多种方法调适生气情绪。

2乐意自主调适生气情绪,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准备:

1已有经验:

了解生气的种种表现。

2材料准备:

(1)多媒体课件:幼儿生气照片一张(教师预先了解其生气的原因),有关克服生气情绪的办法照片一组(幼儿独自玩玩具、专心看小金鱼、拍球、听音乐),妈妈的录音一段。

(2)音乐:温柔的八音盒音乐一段,欢快的音乐一段,《幸福拍手歌》的伴奏。

(3)图示:消解生气情绪的简笔画图示若干(小朋友深呼吸、睡觉、看电视等)。

(4)实物:巧克力,发泄枕(球)。

过程:

一、观察表情,导入主题

师(出示幼儿生气表情的照片):看看,他怎么了?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他生气了,叉腰、翘嘴、眼睛斜视等表情、动作都证明他生气了。)

师:猜猜,他可能是为了什么事生气?

(可能是玩具坏了,与同伴吵架了,被爸妈批评了,等等。)

师:每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你们认为生气好吗?为什么?

师幼(小结):生气不好。生气时脸会变得很难看;心里会感觉不舒服,像装了个大火球,热热的,要“爆炸”一样;生气时影响周围人的情绪,会使身边的人不开心;生气时会哭,喉咙会哑;如果一直生气还会得病,等等。)

(析:引导幼儿在识别生气的基础上,对生气情绪进行理性思考,为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作铺垫。)

二、情境讨论,分析理解消解生气的方法

1请当事人说说生气的原因。

(某幼儿现场讲述:我在看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连看了三集。爸爸说我看得太久该休息了,我不听还要看,我想把这套片子全看完。爸爸说不行,就把电视关了。我很生气,大吵大闹发脾气,还哭了。)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小朋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会生气吗?为什么?

(幼儿自由辩论:我会生气,因为爸爸不让我看电视,而我想看完;我不会生气,因为爸爸是为了保护我的眼睛,为我好。)

师(小结):我们要理解别人的好意,不能因为任性而生气,更不能因为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而蛮不讲理、发脾气,这样的生气没有道理。

2分析理解消解生气情绪的方法。

师:确实,无理取闹是不对的。XXX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后来用了哪些办法让自己不生气。

[出示某幼儿自己克服生气情绪的一组照片:(1)XXX独自玩玩具;(2)XXX专心看小金鱼;(3)XXX开心地拍皮球;(4)XXX戴着耳机听音乐。]

师:玩具和小动物是小朋友最好的朋友,有了它们的陪伴,一个人就会变得很快乐,当然就忘记生气了。

师:拍球是运动,运动的时候就不会生气了。XXX喜欢拍球,你们喜欢什么运动?(我喜欢溜冰,我喜欢骑自行车,等等。)

师(小结):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也能让人不再生气。

师:我们来听两段音乐吧。

(A,温柔的八音盒音乐;B,欢快的音乐。鼓励幼儿自由地随音乐动一动。)

师(小结):温柔的音乐轻轻梁柔,听上去很安静,感觉很放松。听到欢快的音乐,你会想动一动、扭一扭、跳一跳,也就不会再生气了。

(析:玩玩具、看小金鱼、做运动、听音乐这些最常用的消解生气的方法,比较容易为幼儿理解、接受并运用。)

三、结合自我,提升经验

师:大人有没有好办法让自己不生气呢?我们来听一段录音。

(播放XXX妈妈录音,通过录音介绍大人消解生气的好方法:散散步,看看大树小花,找朋友聊聊天、说说话,等等。)

师:当你们遇到生气的事时,你们会想什么好办法让自己不生气呢?

(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并边根据幼儿回答边出示简笔画图示或现场简笔画记录,同时作简单回应。)

[举例:(1)深呼吸(教师回应:深呼吸能使人放松,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呼吸气球操”,使自己平静下来)。(2)找奶奶(教师回应:向关心自己的人说出生气的原因,一定能得到关心和帮助;当然,如果因为任性、不讲道理而生气、发脾气,那就得不到支持了)。(3)睡觉(教师回应:当你睡着了,还会想生气的事吗?当然不会,等到醒来也就忘记了。真是个好办法)。(4)看电视(教师回应:看些让人开心的动画片,哈哈一笑气就没有了。)(5)画画。(6)吃好吃的东西。]

师:我再提供几个让自己不生气的好方法,看看你们用不用得上。

巧克力。(吃一点巧克力有利于缓解人的情绪,就不太会生气了。)

软软的发泄枕。(要是真生气了,狠狠地打一顿发泄枕,气就消了。)

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会生气,这很正常。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气时该怎么做。有时候,我们可以哭一哭,叫一叫;有时候可以把自己生气的事告诉老师、爸爸妈妈或好朋友,他们会安慰你;有时候可以吃吃东西,玩玩玩具,看看电视,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想些觉得开心的事。这样就会消解生气情绪,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健康。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来说说自己知道的消气好办法。

(随《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以开火车的形式创编歌词接龙。如“不要生气,我会去看书;不要生气,我会深呼吸;不要生气,我会找朋友说说话;不要生气,我会去运动。”……幼儿替换歌词,自编《不生气拍手歌》。)

延伸活动:

1在区域活动中,帮助任务书上的朋友消解生气情绪。

(1)观察任务书(图画)。

A小弟弟来家做客,弄坏了你最心爱的玩具,你很生气。怎么办?

B我爱看的图书被同伴先拿走了,我很生气。怎么办?

C两个朋友吵架,互相生气不理睬。你怎么帮他们消气,让他们和好?

(2)小组商量,合作画出消气方法。

(3)交流分享,说说自己的消气好办法。

10.妈妈生气了作文 篇十

“你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再也不帮你了。”妈妈生气地说。“好啊,反正我也会

生活。”“那我以后不帮你梳头,不送你上学”“哼,不帮就不帮,有什么大不了的,哼!”“那你以后不要喝我的水,不要花我的钱”“行,都行,什么都行。”我不耐烦了,扭头就走。

在游泳馆的一上午我都是不自在的感觉,家这个字占据着我的心房,我还从来没有如此想家过,真有些难接受。直到下午,我才慢慢玩儿起来,慢慢忘记家。原本这是多么快活的一天,竟然这么难熬,像是要马上与家永别。

终于该回家了,我真高兴,立马上车,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11.认识情绪:谁“惹”你生气了? 篇十一

丈夫出门前怎么也找不到上班要用的合同,马上就得出门了,他急得翻箱倒柜,头上直冒汗。看到他这个样子,妻子也跟着急起来:“你的东西,天天这放那放,这下好了吧,早就跟你说过,直接把它放包里,你就不听!”边说也跟着找起来。夫妇俩忙着找合同,一旁2岁的儿子不干了,闹着要让妈妈抱,可妻子哪有心思抱他,搪塞道:“你等会儿,妈这儿忙着呢?”看到妈妈的表情,小家伙闹得更凶了,追着妈妈,“抱抱”、“抱抱”,“你呀,越忙越添乱,你就不能老实一会儿!”

类似的情景家家都在上演,而且演出的频率可能还挺高。这不是很正常的生活场景吗?有什么不对劲吗?是呀,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对劲,大清早的忙碌、焦急、烦躁恐怕是每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常态。可能就是习以为常了,我们才觉得没什么不对劲。

都说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丢到一家人身上,都可能会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一时激起阵阵涟漪。可为什么起涟漪,多数人并不知晓。我们的情绪不只会左右自己,还会左右他人,尤其是跟我们最亲近的人。

这是因为家人之间往往都会共情,当我们用心体会家人感受的时候,我们也被他的情绪带动了,一个人的兴奋加上另一个人等于更兴奋,一个人的焦躁加上另一个人等于更焦躁。问题就在于,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将它直接复制给我们。

为什么会复制家人的情绪

有句话叫感同身受,家人之间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成员处于痛苦焦灼之中,家人一定更明白他的苦,他的烦。但明白是一回事儿,把家人的情绪复制到自己身上又是另一回事。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家人之间向来不分你的我的,家是我们共同的,财产是共同的,连情绪也是共同的。我们无意批判这种观念,但如果情绪是共通的,那么我们就会不自主地将自己心情的好坏交到别人手上,就像身体是我们的,本应该由我们自己照料,我们却将它推给别人,那么别人照料得好还罢,照料不好必定心生怨气。“都是你的错”、“你为什么让我生气”,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是别人“惹”我们生气,其实是我们习惯把自己的情绪交托给别人,让别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让别人的情绪掌控、操纵我们,就像提线木偶。

打个比方,如果孩子想要吃颗糖果,而你此时正忙,没时间也不想给他拿糖果,那么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这孩子真讨厌,没看见我正忙呢?吃什么吃,一边玩去”。很明显,你不仅没有看到孩子的渴望,甚至让孩子对你的情绪负责,是这小子惹我生气的。

我们一直认为是大人在照顾小孩,可是照此情形,多半是小孩在照顾大人。而事实上你不可以将自己的不高兴推托到孩子身上,是你没有耐心、没有时间正确回应孩子,造成两个人都被不好的情绪包裹。

在一个家庭里,妻子要求丈夫保管她的情绪;丈夫要求孩子保管他的情绪,一家人的情绪拧成一股绳,那就再也看不清哪个是自己的情绪,也无法从家人的情绪中脱身,同时无法学习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厘清情绪: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

当某位家庭成员情绪引爆,我们完全可以照见并理解他的情绪,但不受他情绪影响。在我们接收到一个情绪表达时,可以照见别人的情绪,自己生不生气,完全在于自己。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既接纳别人的情绪冲动,又不让自己头脑发热,而是冷静地看待别人的情绪,帮助别人舒解。

我们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情绪交给别人,是因为那样可以推卸责任——不是我的错,是你的错。当我们把责任扣到别人头上,我们自己就轻松了吗?其实没有,我们这样做,接下来的情况只会更糟。

我们时时刻刻在与别人做着情绪的互动,在这里面,需要做两个功课。

一个是那是他的情绪不是我的。把与他人纠结在一起的情绪分开,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有利于我们真正观照到别人的感受。我们为什么不会受路人甲、路人乙的情绪传染,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觉到那个情绪是他们的,不是我的。

另一个功课是,在我们与别人发生情绪冲突时,先要对内观照,不是把责任推向别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心情愉悦时,能很容易容忍别人的过错;我们担心时,会看到担心的事发生,我们计较时,也会更容易觉得别人小气。

所以,在与他人的情感纠葛中,我们一定要负主要责任,化解情绪的源头也一定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指望别人来哄,或者别人改变。

做好这两个功课,我们便能厘清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情绪是别人的,从而找到从情绪中脱身的正确途径。

让情绪流动起来

讨厌坏情绪,是因为它带给我们不好的感受,不管是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当它来时,我们会下意识地阻挡、拒绝。就像来到一间漆黑的房子,我们第一反应是想离开,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使不逃离,由于特定的情形(比如我们正在忙一件事或者必须得保持某种状态),我们也会不自觉想掩饰它,或者找方式转移。

而事实上,只要是情绪就永远没有被隐藏的可能,你不接受,不证明它不存在,除非你允许它存在——好吧,我知道你这会儿心情糟透了,我可以帮上你什么;妈妈知道你想吃糖,你可不可以等妈妈把这收拾一下,再给你拿;我现在很生气,我得出去透透气,我需要静一静。

当我们试着接纳情绪,由情绪所引起的精神紧张、胸闷、呼吸急促等等表现,就会立即停止。丈夫因为妻子的镇定,自己变得不那么焦躁;孩子因为妈妈了解到他的需求,而耐心等待;自己因为暂时跟情境隔离,而更理性。

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情绪的天然流动被不断阻塞,才会固结在心里形成创伤,或是给别人带来伤害。比如父母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把各种冲突说成是孩子的错,甚至禁止孩子表达情绪,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这是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典型做法。

12.妈妈生气了作文 篇十二

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剩下了急速的心跳。偷眼儿看看妈妈,眉毛都紧紧地锁在一起,眼睛直冒火,脸红得像西红柿,整个人成了一个喷火龙。接下来,估计要吃人了。我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低下了头,不安地说:下午我先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写了几个字后,喝了点水,看了会书又写了几个字后,去上了一趟厕所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就过去了。

我不敢抬头看妈妈,心里即害怕,又后悔。

桃桃,你想想啊,如果你下午把作业写完了,晚上妈妈下班,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圈,坐坐滑梯、荡荡秋千,多轻松啊。可是,下午你什么作业都不写,晚上还让妈妈吼你一回,自己不开心还玩儿不成,得抓紧补作业。这两种生活,你觉得哪种好呢?

我迫不及待地说:当然第一种生活好。我抬头看着妈妈:妈妈,我知道错了,其实没有完成作业,我玩也玩不好。

13.妈妈生气了 篇十三

生活状态骤然变化容易造成年轻妈妈倦怠症。造成“妈妈倦怠症”的原因很多:家居生活内容平淡,老公的忽略,不断遭受挫败感……。

更容易产生妈妈倦怠症女性类型:

1、因职场不如意而逃避、隐退

全职妈妈杨乐说:生活真的很无聊。

杨乐的第一份工作做了没多久,过于口快心直的她,被同事孤立。半年后,她找到第二份工作,吸取从前的教训,寡言少语,处处小心。可好景依然不长,主管认为她没工作激情,试用期没满就把她辞了。这时,男友向她求婚,万分失落的杨乐决定结婚生子。但全职妈妈的生活未能抚慰杨乐的失落,日复一日的家务,做妈妈的生活成了无奈又无聊的重复。

专家出手

有些女性工作遭遇多次挫折后,选择逃避,希望借助家庭和孩子排遣工作的不如意,结果把负面情绪带到家庭,将家庭当作情绪垃圾筒,这种心态下,很容易对重复的家居生活产生厌倦。由于不是出于热爱,对妈妈的角色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2、工作第一,做妈妈是万不得已

全职妈妈薛林说:我真的无法不去想念工作。

有些人心中,事业比家庭更重要,比如薛林。薛林一直很优秀,退职回家是无奈的选择。她妈妈说,如果薛林三十岁再不生孩子,她就回老家自己过。薛林很孝顺,为了妈妈,她只好妥协。但从孩子满月那天开始,薛林就无法控制自己,她想念工作,想念公司的环境。

专家出手

从心理学看,过于重视工作忽略家庭的人,她的社会支持系统会不完善,回到工作中,也比别人容易感到工作倦怠。假如重新工作,也应多和家人一起,给予家人更多关心,享受家人的支持。

3、否定自己,给自己双重打击

全职妈妈阿玲说:上班也许会改变我现在的状态。

阿玲是她们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但很快,普通的外表,不标准的普通话,不时尚的穿着,有了孩子后,发胖的体形,都成为她自卑的理由。与人发生口角,阿玲总是反复检讨自己,把所有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阿玲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乐趣,在深夜,她总对自己说,我去上班算了,上班就会好点。

专家出手

遭遇负面情绪是一生中最普通的事情,要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说这非常正常!否定自己往往会让你遭受双重挫败。这种情形下,很容易产生倦怠。人类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自然的反应,本身没有任何不好的含义,该愤怒的时候尽管愤怒,伤心就哭出来,让情绪有发泄的出口。

4、生活没有目标,随遇而安

全职妈妈小指说:我还能做些什么?

大学毕业时,小指毕业纪念册上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平凡且安于平凡。安于平凡的小指,30岁还只是名普通的职员。她信奉随遇而安,在她32岁的时候这个信念依然没有改变,惟一改变的是她当了全职妈妈。同学十年聚会,班上最不起眼的女孩也已是经理级了,回到家里,小指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是这样暗淡无光……可现在上班,又能做什么呢?以她这样的年龄,再去应征普通职员已经很难,矛盾重重的小指,越来越没精神。

专家出手

在受到对比冲击之后,很多人就会像小指一样开始失落,对自己的状态产生不满。不妨为自己做规划。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身条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清楚知道未来的目标。这样,你选择的每一步都是你通往目标的必经之行,在面对考验、挫折、对比的时候,你的心态会更加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更强。

爱心提示:

产生倦怠心理,你或许可以这样做:

1、自我梳理。情绪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衡量自己未达到的需求和目前的满意的地方,根据评估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一定也要注意与老公沟通。

上一篇:湖南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交易系统--配送企业药品配送操作手册下一篇:第4课认识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