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2024-09-22

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共10篇)

1.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一

第六单元 管弦和鸣

教学目标:

1、聆听本单元乐曲作品,使学生了解欧洲音乐一般特征,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聆听《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查尔达舞曲》《梦幻曲》《大进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了解西洋管弦乐队及各个乐器组中的乐器,能够辨别主要乐器的外形、音色特点。了解乐器的不同构造、性能、演奏特点、表现力及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初步了解变奏曲等基础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查尔达什舞曲》《梦幻曲》。2.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弦乐器组。3.认识音乐家:维托里奥。蒙蒂、舒曼。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懂得欧洲的一般特征,理解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合作、探究等教学法,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使学生初步熟悉欧洲音乐的一般特征。

2.通过聆听、对比、讨论等教学方法欣赏《查尔达什舞曲》《梦幻曲》,提高音乐的感受力。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各种弦乐器,了解音质、音色、表现力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以及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器组。教学难点:

听辨不出弦乐器在不同音区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片段。请学生说出此去由何种乐队演奏?能否说出具体乐器的名称?(此段视频片段为动画片《万能指挥家》)

二、新课教学

1.简介西洋管弦乐队

西洋管弦乐队也叫交响乐队,是一种大型乐队形式。它的音域宽广,音色对比鲜明,表现力极为丰富,通常用来演奏大、中型乐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乐器虽然很多,但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可以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四个乐器组: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

2.自学指导,了解弦乐器组

(1)出示乐器图片,请学生判断下图中那些乐器属于弦乐器组?

A小提琴

B 双簧管

C圆号

D低音提琴

E定音鼓

F中提琴

G大提琴

H竖琴

(2)归纳总结。

弦乐组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竖琴组成。

3.辨别音色

(1)音色的概念

音色:指乐器或人的嗓音的音质。在器乐音色中,可分为单一音色和混合音色。

单一音色:在乐队中一种乐器的音色。

混合音色:两种或两周以上乐器的音色。

(2)依次欣赏作品片段,了解弦乐器组乐器的特点

4.合作探究,欣赏作品

(1)欣赏《查尔达什舞曲》

A.聆听两部分的音乐主题,说出主奏乐器及感受。

B.聆听两部分的音乐主题,判断在那些音乐要素上的鲜明变化形成了情绪上的对比变化。

第一部分:慢而忧郁的“拉绍”速度徐缓,情绪低沉而忧郁,旋律带有歌唱性。

第二部分:快而热烈的“弗里斯”热烈而奔放,音乐富于动感,具有舞蹈性。

C初听全曲。小组合作,划分段落。D介绍作曲家——维托里奥。蒙蒂

E对比欣赏不同演奏家和演奏的此曲,了解演奏家二度创作的特点:由于演奏技法、人文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对作品的诠释和表现也不相同。

(2)欣赏《梦幻曲》

A.聆听《梦幻曲》音乐主题,划旋律线,谈谈感受。B.随琴声轻声模唱音乐主题,边唱边打4 /4拍指挥图示。C.聆听《梦幻曲》全曲,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D.分析作品,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管乐器组的认识和了解。E.简介音乐家——舒曼

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师从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佛里西学习钢琴。后师从德伦学习作曲技巧并开始走上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道路。代表作品有:钢琴套曲《童年情境》、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交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戏剧配乐《曼佛雷德》序曲等。F.实践检测。G.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大进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 2.认识的乐器: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定音鼓 3.认识音乐家:威尔第、比捷。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2.通过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训练并体验如何进行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对比、讨论等教学方法欣赏《大进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听辨出不同乐器音色,为进一步了解各乐器打下基础。2.通过不同的节奏练习,增强对不同节奏的把握,体验二声部节奏练习。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音鼓及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的主要乐器,并能够听辨不同乐器音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及打击乐器组的主要乐器,并能够听辨出不同乐器音色。

教学难点:

通过节奏练习,体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等节奏,加强学生对不同节奏的把握,体验二声部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会中的《两个犹太人》片段,提问:乐器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大进行曲》

(1)聆听音乐回答问题:何种乐器演奏?乐曲表现的是何种形象?(2)对比聆听《两个犹太人》《大进行曲》片段,比较“阿依达小号”和小号在音色上有何不同?

(3)介绍主奏乐器——小号

小号音色清晰嘹亮,音量较大,加弱音器可使音响更为柔和。可以表现辉煌壮丽的情景,加强乐队和声气势,又能演奏抒情有没的歌唱性乐段,并常担任独奏的角色,是交响乐队、管乐队、轻乐队及爵士乐队中重要的音高管乐器。(4)聆听乐曲,回答问题:乐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进行曲)(5)介绍进行曲

(6)介绍曲作者——威尔第

意大利作曲家,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以歌剧为主,一生工创作了26部歌剧,《茶花女》《阿依达》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7)节奏练习

(8)再次聆听音乐,背唱音乐主题旋律

(9)介绍铜管乐器组,并通过看图或看实物认识主要乐器。

音色的主要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小号、长号、大号、圆号等。(10)聆听《龙舌兰》辨别乐曲的主奏乐器

2.欣赏《小步舞曲》(1)聆听音乐、回答问题:何种乐器演奏?乐曲表现的是何种形象?

这首乐曲由长笛演奏音乐恬静、优美、具有典型的欧洲田园风情。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味比捷的歌剧《美丽的波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及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2)介绍主要演奏乐器——长笛

音色清澈优雅,最适于吹走华丽欢快的曲调。长笛家族包括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最常用的是C调标准笛。多用于独奏、重奏或管弦乐队中,有时也用于军乐队。

(3)介绍曲作者——比才

法国作曲家,又名比才。9岁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碎骨诺学习。比捷的第一部独幕音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禁,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代表作品:歌剧《卡门》、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等。

(4)介绍木管乐器组,并通过看图或实物认识主要乐器。

包括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3、欣赏《鼓手的战争》

(1)介绍主奏乐器——定音鼓。(2)分组做节奏练习感受二声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2.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编制、变奏赋格。3.认识音乐家:布里顿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曲家布里顿的独具匠心,用高超的作曲技巧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为青少年打开欣赏西洋管弦乐的大门,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感受音乐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归纳等方法对西洋管弦乐队的形成、发展及编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2.通过引导、分析等方法熟悉作品各部分的表现内容。

三、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变奏和赋格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启发学生体会和感受大型管弦乐队作品。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赋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主题片段视频。请学生回答:这首作品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

二、新课教学

1.介绍西洋管弦乐队编制

2.出事波塞尔主题曲谱,让学生模唱波塞尔主题。

3.聆听《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第一部分——珀赛尔主题部分。

4.分析讨论珀赛尔主题部分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这个主题庄重宏伟,具有十分雄壮的气势)。

5.介绍作曲家布里顿

6.聆听第二部分——珀赛尔主题变奏 7.聆听第三部分——赋格曲(1)初听赋格曲,谈感受(2)简单了解赋格(赋格是起源于15世纪末的复调声乐曲,后在器乐曲创作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作品。它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最严谨的曲式,采用模仿及对位的方法创作的)。

(3)讨论作曲家在此处运用赋格曲来结束作品的妙处。8.聆听全曲、分析作品。9.拓展建议

(1)推荐西洋管弦乐作品,如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等(2)介绍我国西洋管弦乐队的建立与发展。10.归纳总结

2.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3.对名句的深入理解。【学习重难点】 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爱国诗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簪(zān)

浑(hún)

夜泊(bó)...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泊秦淮》一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 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春望》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泊秦淮》一诗写了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统治者还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二)深层探究

(1)请你对《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评价。

明确:寄情于物,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花因国家战乱而落泪,鸟因人间离别而伤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感伤。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奥妙在哪里?

明确:写出了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泊秦淮》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商女唱什么歌曲,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集在酒楼中欣赏靡靡之音,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的老路。因此我们认为作者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矛头是指向高层。

(三)写法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明确:“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是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的吗?

(2)《泊秦淮》的末句写《后庭花》,这是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四、课外拓展

你能写出两句与爱国有关的诗句吗?

示例: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第二课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3.体会关键诗句的含义。【学习重难点】 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2.体会关键诗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爱国主义诗篇。领略一下陆游和文天祥的爱国情感。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3 在拘囚过程中,虽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夜阑(lán)

戍轮台(shù)..3.理解词义。

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年老体弱、多病的诗人形象。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来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噼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若不是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

(2)《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生涯。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二)深层探究

(1)“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境的描绘,又象征了什么? 明确: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命运。

(2)“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指两个地名,二是指境况的险恶和境遇的孤苦。(三)写法探究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明确: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现实处境

精神状态

夜阑听雨 铁马冰河

寄志于梦 梦

冷落悲哀

乐观豪放

过零丁洋

回顾平生——辛苦遭逢

局势分析——山河破碎、身世浮沉

惶恐、零丁

命运选择——留取丹心

视死如归、高风亮节

五、课外拓展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示例:人难免一死,为了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如:闻一多拍案而 5 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六、教学反思

3.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学习重难点】

1.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梅西;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出现一个贝多芬……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的克隆”。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谈家桢(1908-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囊(náng)

胚胎(pēi)..两栖(qī)繁衍(yǎn)..濒临(bīn)蟾蜍(chán chú)...脊椎(jǐ zhuī)..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结合文章的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二)深层探究

(1)“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明确:原因有两个:首先,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证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其次是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2)文章最后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响曲,你有怎样的认识呢?

明确: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我们应正确运用科技之剑,让它不仅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科技的发展,能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引发包括伦理道德观的重整和转变。因而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不放,应有所完善和提升。

(3)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明确:“经过247次失败”,表明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见科学家们严谨、求 实、锲而不舍的态度。

②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明确:列数据,说明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这样使读者不但领悟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而且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高度精确性。

(三)写法探究

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四、课外拓展

“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请根据正方观点,为反方提供一个观点,并列举出两个相关的论据。

正方观点:“克隆技术,造福人类”。①克隆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培植人体配件,挽救濒危物种;②“克隆人”技术能使千千万万不孕症患者实现做父母的愿望;③能使那些痛失骨肉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④能使许多不治之症找到新的治疗方案……

反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克隆技术虽然能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关于“克隆人”的做法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之内(如仅限于医学范围等),否则其危害不亚于核能技术在战争中应用的危害。或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影响力也就越广泛越深入,同时,也就越发触及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新问题。甚至干扰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进程。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4.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四

精品

教案

试卷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理解并积累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

以读贯穿教学始终,读中品,品中读,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第一课时 满怀激情诵诗歌

一、新课导入

“任脚下响着学生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读着这样的“狱中自白”,我们的心总是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充满激情。1942年,诗人戴望舒也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同样没有屈服,而且一样充满激情地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灰烬(jìn)

锦幛(zhànɡ)

荇藻(xìnɡ zǎo)....蓬蒿(pénɡ hāo)

憔悴(qiáo cuì)....蝼蚁(lóu yǐ)..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3.激情朗诵全诗,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 ...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4.作者链接

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的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5.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三、合作与探究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抚摸”分别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聪明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4.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渔船。第一幅画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

5.诗歌的后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边;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四、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 的手掌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

五、拓展延伸

拓展朗诵戴望舒的《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5.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五

教案

第一单元

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教材分析:、《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歌曲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基本相同,只有第三句是对比乐句。教师范唱该乐句时,应注意将力度、旋律等对比因素表现出来。在教唱歌曲时,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开始人与自然、儿童与大山的对话。在演唱形式上,可设计成一呼一应的对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唤起儿童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儿童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运用中等速度,欢快地演唱。注意在表现歌曲力度变化时,对比要鲜明但不能过分夸张。

该乐曲旋律的核心音程是围绕属音sol的上四度跳进与下五度跳进进行的,这两种音程构成了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教唱歌曲时,可适当注意。

2、《出发》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第一乐章《出发》描写了一群儿童坐火车去郊外欢度假日的情景。乐曲主要利用乐队音色的手法,表现儿童心潮起伏的心情和车窗外快速变化的景色。该乐章为单二段结构。

3、《放风筝》这是一首流传在河北南皮一带的民歌。歌曲表现了春季放风筝的民俗。从三月清明唱起,唱到姐妹的穿着打扮,唱到放风筝的动作细节、风筝飞翔的形态,直唱到姐妹收起风筝欢欢喜喜回家去。歌曲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4、《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歌词的开始,每一个字后面都有短小的衬词,活泼轻快,富有童趣。演唱时,衬词可唱得轻巧。歌曲结束时句尾可带有呼唤语气的衬词“呦哎!”,给整个唱腔带来饱满激情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演唱时具有一定的即兴性。

《放牛放到小河边》为平调山歌,节奏简洁,音域较窄,起伏较小,似唱似说,亲切欢快。

5、《郊游》歌曲为台湾儿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为儿童所喜爱。

歌曲描写了儿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们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点题。

歌曲为非规整结构,第一句与第三句完全相同。音域不宽,八度。节奏平稳。曲调围绕sol音进行,具有继续发展的不稳定感,尤其是第二句,进行到la,具有小调意味,更加强了乐曲中部的变化发展态势,但曲调很快回到第一句,稳定地结束到主音上。第二句中的“飘”和“柔”,都是一个字四个音,音高要唱准确,声音要唱连贯。

演唱速度为利于行走的中速。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

—|1

—|54

|1———‖

师: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5

—|

|5

—|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X

X,XX.XX

XX

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sol—mi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

、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三月—姐妹穿着—放风筝—风筝飞翔—回家

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全体学生顺序表演。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春雷

轰隆.轰隆.轰隆.轰隆.„

2.春风

3.春雨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4.山泉

5.布谷鸟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6.„

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春天交响曲》。

二、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

、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放牛放到小河边》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放牛放到小河边》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结束本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6.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六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8课时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2.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3.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板书:48×2=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竖式计算.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4 8

×

6----------8×2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6---------(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8

× 2

6(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2 8 4 3 × 2 3 × 3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48×2=96(只)

一般这样写:

答:白天鹅有96只.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上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教学反思:

1.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乘法,而且刚刚学习过不进位乘法,所以学生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算出结果,但大部分学生都很难说清楚算理.2.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计算、组织交流、作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达成共识,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案学案

7.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最高的行为准则。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教法建议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最好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

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 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

例。)

8.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八

第4节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2.了解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

第一首

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静谧、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盛夏——蝈蝈的乐音

充满生机 大地的诗歌严冬——蛐蛐的歌儿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思考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二首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这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充满生机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夜 叶赛宁

9.新版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九

教学重点: 1.句型:what color is it? It’s ?问答颜色。 2.词汇:lost,toy,notebook

教学难点:对here it is和here you are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复习What’s in the schoolbag?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带领学生看图:Sarah和Amy讨论丢失的笔记本的画面。教师指着图片说Sarah lost her notebook.板书新单词lost,并带读单词。

2.教师继续提问Is Sarah happy or sad?请学生注意Sarah说的话:I like it very much。学生回答She is sad教师继续问What can she do?

3.教师指着张鹏说Zhang Peng lost something,too。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4.教师出示句子:Zhang Peng lost his English book。请学生完整听一遍对话录音,判断句子正误。学生听完后进行判断,并讲English book更正为schoolbag。

5.教师提问What color is Zhang Peng’s schoolbag?板书核心句型:What color is it?学生跟读并听录找答案。听音之前教师给出答案的选项: A. It’s black and white. B. It’s blue and white.学生听完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6.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询问对方书包的颜色,运用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

7.学生做Let’s play板块的活动。

8.教师提问What’s in Zhang Peng’s schoolbag?请学生在对话中找出答案: An English book,two toys and a notebook。教师利用单词卡片和实物教学单词toy notebook。

(三)巩固操练(Practice)

1.教师出示对话板块的板书,播放录音,请学生看图听音后填充句子:Zhang Peng’s schoolbag isXXXXXXXandXXXXXXXX.

2.学生自由朗读对话,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按照意群朗读。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10.新版8年级(上)音乐第1单元教案 篇十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歌唱方式

2.了解相关京剧知识,尤其是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1.能够模仿京剧的韵味,用自然圆润的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戏歌。

2.通过戏歌的学习,愿意探索与京剧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情感目标:

1.通过戏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学习兴趣,并愿意主动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

2.通过戏歌的学唱,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2学情分析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 面全面发展,音乐课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 在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 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音乐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我校学生均来自农村,在音乐素养的熏陶上有一定的欠缺,很多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几首流行歌曲的层次上,对于一些国粹、具有艺术特点的音乐内容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理解当中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经过了上半学期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班上部分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进步非常明显,这部分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现场表演等活动有很高的热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带头作用,引导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当中,完成教学设计的各项任务。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歌唱方式,能够模仿京剧的韵味,用自然圆润的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戏歌。

2.了解相关京剧知识,尤其是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3.通过戏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学习兴趣,并愿意主动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1.能够模仿京剧的韵味,用自然圆润的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戏歌。2.通过戏歌的学习,愿意探索与京剧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3.通过戏歌的学唱,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4教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挂图、钢琴、画笔、脸谱矢量图、京剧相关服装(悬挂京剧脸谱、京剧服装等照片)。5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

播放京剧中相关的“锣鼓经”音频。学生活动:

伴着京剧锣鼓点走进教室,找好位置坐好。设计理念:

为上好本节课,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我校京剧社平时上课训练时的相关视频。学生活动: 请学生讨论并回答:

1.刚才视频里表演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是什么? 2.用简短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对京剧的了解。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标理念。

2.我校京剧设的表演视频观看能够更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唱脸谱》。

活动2【讲授】歌曲教学 教师活动:

1.完整的欣赏一边歌曲,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印象与感受。

2.发声练习,乐谱学唱:乐谱为C调记谱,相对较容易,采用“接龙”的形式来接唱学习。3.用比较法分组进行三段歌词的演唱,看谁唱的准确,然后进行集体演唱。4.个别难点节奏示范纠正。学生活动: 1.聆听欣赏

2.学生参与乐谱的游戏学习当中。

3.以组为单位填词演唱并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比赛。4.进一步完善歌曲的准确度。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

2.歌曲的学唱是这节唱歌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乐理知识的渗透、歌唱声音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3.用分组游戏比赛的方式学习,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主动性、让整个课堂“人人有事做,人人愿意做”,从而轻松达到学习目标。活动3【活动】演绎歌曲 教师活动:

1.了解戏歌当中蕴藏着的故事典故,加深歌曲的理解。2.跟老师和本班京剧社的同学学习简单的京剧动作。

3.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受歌曲意境,模仿京剧的韵味演唱,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恰当的表达歌曲。学生活动:

1.分组请学生代表来介绍戏歌当中的故事,让课堂进入到“历史隧道”中。2.学习京剧当中简单的动作。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动作、角色的扮演、表演歌唱、„„)演绎戏歌。设计理念:

1.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丰富的教学方法。

2.全班京剧动作的学习扩大了课堂参与面,不管是教师示范还是同学展示,都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3.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自我个性的张扬;自信心地建立;加强学生课堂的实践性。活动4【活动】课堂内容拓展 教师活动: 1.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如:脸谱知识、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唱腔、场面等,并结合相关视频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可长可短,根据每个班学生素质的不同来安排,并和下节课的欣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伴随着京剧音乐或《唱脸谱》来进行现场脸谱的作画,并把作品分组交流展示。学生活动:

1.京剧相关知识的了解(结合视频来学习)。2.伴随京剧音乐,画脸谱。设计理念:

1.将本节课升华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层面,体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拓展学习思维,其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使学生愿意主动对民族音乐进行探索。同时使我们的音乐课充满吸引力。

3.本环节拓展可长可短,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进行不完的内容,可作为下节课的课前预习作业来完成,与后面的京剧欣赏课有效连接起来。活动5【测试】评价总结 教师活动:

1.学生自评、互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国粹有何认识?你都学习到了什么等)2.教师总评。学生活动: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相互探讨,从而达到新的课程学习理念和标准。活动6【测试】教学反思

上一篇:韦博沙龙课下一篇:参加“清华大学党建科学化高级研修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