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2024-09-29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8篇)

1.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一

初中“教学常规”工作基本要求

2016年9月

一、备课

1.除体育学科外,必须使用教导处统一下发的备课笔记,不得污损和随意更换备课笔记的封面。

2.大小学科都要认真备课,包括兼教小学科的大学科教师。

3.备课栏目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呈现、新授、巩固或操练、课堂检测共五个环节)、归纳总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共九个栏目,缺一不可。二次备课可以用红笔在备课笔记的边页上对原备课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4.各栏目均要详细具体,不得写成条杠式的备课,不得简单地抄一个例题或见练习册第几页。文科应有问题的设计、语言点的归纳和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的归纳分析;理科应针对该例题详细分析解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错误、实验现象具体描述等。

5.备课要具体到每一课时,不得笼统地一篇课文一个课时。每周课表上有几个标准课时,就要备几节课。

6.导学案或网上打印的教案不得代替备课笔记。

7.试卷下水作应专门夹订,一律用红笔完成,部分习题旁边要注明“解题策略”或“解题关键”或“提醒强调”的文字内容。否则不能算作“习题讲评”课时。

8.备课中应体现年级组集体备课,步调一致的思想。

二、作业批改

1.各年级各学科在开学初备课组内商定一本“全批全改”的练习册。2.杜绝“不批改就讲评”或“讲评后再批改”或“边讲评边交换批改”等现象。

3.批改符号要规范,批改日期要明确,适当可以用等级或分数予以评价。4.理科除了“全批全改”的练习册外,还应配有课堂练习本。

三、周练 1.时间:周日下午全校统一进行,班主任负责监考。备课组长在前一周周五晚学前将试卷送交各班主任老师处。

2.每周根据年级组长的统一安排进行。周练试题应由备课组长精心挑选,杜绝不根据学情拿来就用。题量以一节课完成为宜。

3.学生单人单桌,桌距最大化,从严监考,不得离开教室。班主任经常教育学生不得作弊。

4.周练试卷必须在每周二中午批阅完毕。周二晚自修结束前周练成绩录入年级组长电脑(必须强调真实性!),年级组长汇总排序后于周三中午前将成绩传黄海东qq。

5.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认真分析,及时找波动大的学生面谈。

6.实行月评比制度。月底各年级汇总评选出周练“优秀和进步”学生,颁奖表彰。

四、听课

1.行政人员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县局规定)

2.听课笔记栏目要写全,特别是“随感”和“交流评价”栏,否则不予以承认。

3.行政听课在预先不通知的情况下,随机抽查听课,听课后与教师交流并检查“六认真”完成情况,被听课教师要积极予以配合。

2.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二

1. 提出问题

对初中生来说,探究的问题主要应从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中选取。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探究什么问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探索。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必要时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

比如教室里点亮的灯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它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不是光源,我们也能看到它们。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人眼为什么能看到各种不同的物体?)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不是光源的物体?

……

这是根据日常现象提出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资料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 猜想与假设

这一要素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尤其需要发散性思维。思维要发散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依据地进行猜想。依据也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提出猜想。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去猜想

例: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都知道,阳光下或灯光下都会留下影子,看来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因此它才不能绕过挡住它的障碍物。手电筒和激光电棒都能形成一束光柱,不也能证明这一点吗?

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 根据已学的知识去猜想

例:我们学过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在不同的条件下,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那么,凹透镜能成实像还是虚像呢?

我们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我们还学过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猜想:凹透镜只能成虚像。

(3) 通过类比的方法去猜想

例:深深的海洋有无穷的奥秘,我们如何能知道它的深度呢?

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它能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靠的是什么?蝙蝠是采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猜想:人类应该可以发射相似的声波用于探测海洋的深度。(声呐就是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

3.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和过程、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比如在“探究y与x之间关系”的实验中,在制定实验计划时应该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显示出y与x的大小?

———选择器材

(2)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x)———探究方法

(3)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

———选择器材、组装器材

(4)你改变的实验因素(x)引起研究对象(y)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表格

(5)为了使问题更有说服力,还应该进行哪些操作?

———完善方案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5. 分析与论证

探究式教学中的“分析与论证”是指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将实证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研究方法,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或其他解释,形成超越学生原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分析与论证”是构成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之一。

通常分析和论证的方法一般还有:

(1)运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对共同点提炼成结论。

(2)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先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然后找出它们的变化趋势,最后将这种趋势推广到理想的情况。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 评估

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因素,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通过探究究竟得到哪些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结论是否可信?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 交流与合作

首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省;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各自的结果,也可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从而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得出的解释与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摘要: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手脑并用, 把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和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主动培养能力, 在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科学探究,要素与要求

参考文献

[1]衡耀付, 黄晓东.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中学刊, 2004, (02) .

[2]杨祖能.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教学目标分析与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万凡.创新教育观下的中学物理课题研究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 2002.

[4]宋述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贯彻主体性教学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3.从课本课后要求分析初中语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课后要求 分析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2

作为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师们都在尽力地将最好的语文教学诠释给学生们。但是,在忙碌繁琐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却忽视了一些最为基本的教学工具。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本课后要求的利用方面还不够完善。下面我将针对教师们在态度及教学方面的误区展开阐述。

(一)态度误区

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眼中,课后要求只不过是小角色。教师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课文上及备课中的教学大纲上。他们认为只要能够透彻地理解课文,其他的要求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们对课文课后要求的忽视必然也导致了学生们对其的看法。大多数初中生也认为课后要求无足轻重,只要跟上教师的教学脚步,必然就会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多数教师与学生看待课后要求的态度。

(二)教学误区

当然,课后要求作为语文课本的一部分,教师们觉得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们往往把其当作是一个流程。教师们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文讲解与分析上,在接近下课时,他们会带领学生们在课后要求方面匆匆而过。不深入地讲解,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不与学生们做过多的交流。或者当没有多余的课堂时间时,教师们会让学生們在课后自己去完成相应的课后要求。或许有的教师会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们将课后练习呈上来,然后再加以审阅。但是更多的教师都是以口头要求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后去对课本要求进行思考与完成。教师们的放任与给予自由对于初中生们来说,究竟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初中生们还处在一个叛逆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还没有充足的能力与意志力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因而,初中教师们在针对课文的课后要求方面的教学工作是存在些许问题的。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当意识到教学误区时,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尽量去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课文的课后要求是编排课本的专家们根据教育情况、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课文教学重点而提出的。它是一种概括,一种精华。教师们应当充分地运用这种工具,将其投入到课文的教学中去。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利用课后要求分析课文。

(一)预习导航

预习课文对于学习一篇课文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初中课本中的课文经过浓缩,但是为了向学生们传递知识,展示语文的魅力风采。大多数的课文篇幅还是比较长的。如果教师们在学生们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不仅仅造成教师们教学安排与进度的困扰,更会影响学生们对课文知识与情感的吸收。因而,鼓励学生们预习课文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们都去借助教学辅导书进行预习,他们则会将别人的解释与分析先入为主,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制止了自己的思考。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不断鼓励学生们预习语文课文的基础上,还应向学生们传授预习的方法及导航。而课文的课后要求则是最好的导航专家。每一篇课后要求,它对整篇文章或者重点段落都有所要求。要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么是提出了重要段落的背诵要求。这种提示就是要求学生们先从感情上去了解课文,针对重点段落要重点预习,从它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画龙点睛的词语、成语等分析文章优点。当然,课后要求还会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我相信这必然会增加学生们对课文的情感。课后要求作为预习的导航能使得学生们在文章中心、重点段落、思想与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一个完美的互动过程。

(二)教学后的总结与交流

课后要求是一种检验标准,它是针对学生们在学习掌握课文后在能力知识方面等提出的要求。如果学生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这些要求,这就证明教师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是有效的。因而,初中教师们要利用这个试金石去检测自己的教学结果,去评价学生们的知识接收能力。这种要求的完成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总结与评价。总结教学与学习的经验,评价自身教学与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对课后要求的探讨更是教师们与学生们交流的平台。就初中们的性格而言,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展示自己的思想与能力。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们接收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们的交流交际能力。对课后要求的探讨能让学生们充分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能让他们学会用心、用情感去与同学们、教师们进行交流,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而教师们通过这个过程则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与情感上与学生们形成默契,达到共鸣。

(三)升级情感,练就能力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包括思想与情感的培养。真正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情感交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后都会给学生们提出一项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对该作者、该课文的理解。这样的要求能促进学生们去积极思考,能促使学生们去挖掘、总结。初中生们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们与家长们的监督、引导。因而,我希望利用这项要求能让学生们认识到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本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们。教师们只能利用教学工具去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与知识面。学习中最重要的主人是学生,利用这项要求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去了解作者,了解他们的更多作品。如此,学生们则会对作者产生独特的、深刻的理解,自然会流露在对课文情感的升华上。我相信,这样长期以往的督促与坚持,学生们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相应地锻炼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4.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篇四

生物学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实验科学,强调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强调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强调科技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重视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强调参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将知识、学生、社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符合了生物学的教学特点,教学中如果能将STS深刻理解,合理运用,将会使学生的能力的到极大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能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讨论,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认识动物在食物圈中的消费者,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通过小组内的互助与组间的比赛,培养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教学难点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关键点:本节学生是否理解食物链的组成是学习本节的关键点,先分析与讨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什么生物现象,(主要弄明白是捕食现象还是食物链)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同时也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趣味教学,吸引注意力

(课前经联系,带学生参观了白水江保护局动植物馆,让学生对动植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的植物、老虎、小兔、树各自都说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大。其他同学观看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底谁的作用大”,请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2、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知识理解 图片展示一大森林的情景,让生思考:

①若把一个大森林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份? ③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

④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

⑤动物食性有什么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哪几类?

3、经典谚语讨论,折射生物学知识

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录像,学生观看后思考并小组讨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拔下,学生明白这个谚语只是反应了捕食现象,而不是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明白森林中动植物品种繁多,初步掌握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对食物链的学习打下感性基础。食物链的概念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学生对食物链中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容易明白,但对食物链的组成必需要有生产者,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却很茫然,通过对录像的观看,分析讨论,在肯定与否定中学习了食物链的概念。

4、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1)东坝中学处在白水江林区的一角,并与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相连。展示由我深入林区亲自拍摄的一森林生态系统图,由学生分析并正确写出该森林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组成。以小组为活动单位,组员完成之后互相评价,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同学课堂作业成绩记上A,并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在写食物链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食物链的组成中离不开动物,食物链的长短与动物的食物关系,从而认识动物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突破本节的难点。(2)展示另一生态系统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②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哪一种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大量捕杀蛇,其他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③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④如果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让学生明确,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之间的相互关联也就形成食物网;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学生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尝试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培养探究意识 组织同学按小组整理课前要求完成的记录材料,按小组进行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活动,并布置讨论题目:①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

②营养物质以及能量沿什么途径进行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设计意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远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渐渐失去,每天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却不知道来自水稻的大有人在。课后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与之相关的生物,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生物知识溶入日常生活中,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渗透STS思想。从自己的食物中建立食物链,明白我们人类是处于食物链的最高位置,是属于消费者,明白保护生物的环境是如何重要。

6、小结本节知识

最后3-5分钟时间由学生回忆并口述本堂课他们学习了什么生物知识,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的收获,评比表现最好的小组。三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对一堂课反思的总结,也是教师了解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很好反馈。

四、教学反思

5.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五

说明:新增26词。为原《高中教学基本要求》的词汇,修改后的《高中教学

基本要求》不再收录。

bakeryn.bootn.bushn.castlen.deafadj.dessertn.heron.kingdomn.kneen.pathn.poetn.pondn.seedn.silkn.soapn.sockn.tailn.面包店4A M3U25AM3U16BM2U5靴子灌木城堡8BM3U6聋的甜食,甜点心英雄;主角,主人公王国膝;膝盖3BM4U1 <美>裤子4AM4U3(poem出现在7BM3U6)4AM4U2路;小道诗人池塘 cafeterian.自助餐厅desktopn.台式电脑9AM2U4 eyebrown.眉,眉毛pantsn.[复]种子3AM4U3丝;绸;丝绸(衣服)6BM1U2肥皂短袜3BM2U3尾巴;尾状物3AM2U3 toen.脚趾;足尖

toweln.毛巾;纸巾

truckn.卡车

yardn.码;院子;庭院9BM2U5 youthn.青(少)年时期;青春8BM2U4

6.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六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1财产属于谁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 分析:

1、地位: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

2、作用:帮助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财产所有权观念,学会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财产所有权问题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正确认识财产合法性,了解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2、分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个人的财产的合法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5分钟)(1)多媒体展示案例:“李某借车”

(2)提出问题:轿车是谁的?法院的判决说明了什么?生活中的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案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学习新课当中。)板书课题:财产属于谁

2、师生互动过程(20分钟)(活动一)认识财产所有权

展示材料:

1、农民刘力买了一台拖拉机。

2、农忙时,刘力用拖拉机耕地,运庄稼。

3、农闲时,他把拖拉机租给别人。

4、两年后,他将拖拉机卖点。提出问题:刘力把拖拉机买回家来,拖拉机应该属于谁?他对拖拉机行使了哪些权利?他后来把拖拉机卖点了,行使了什么权利?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思路,使学生畅所欲言。)(活动二)合法财产所有权 展示归纳:我国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什么是财产所权?

1、让学生阅读教材68—69页结合案例认识与理解: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2、同桌相互说说自己对该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说说可以加快对问题的理解。)(活动三)私人财产的范围

出示问题:公民自己的财产有哪些?

1、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完成教材69页插图训练题。

3、讨论哪些是属于个人?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活动四)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

展示案例:下列哪些属于公民自己的财产?

(1)某民工在施工过程中无意挖出的两件国家二级文物,卖给走私贩子,得款三万元。(2)小云在放学的路上拣到820元钱,据为己有。(3)李某因工作出色获得的奖金800元。

(4)某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的贿赂2300万元人民币。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理”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所学知识。)(活动五)分析案例,提高认识

1、展示案例:“小淘家的东西被盗了”

2、组织学生阅读案例,提出问题:“小涛的家的财产为什么失而复得?”(设计意图:感悟失去财产的心情,理解保护所有权的意义。)(活动六)当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1)学生阅读教材73-74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学习我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方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

3、随堂练习:(10分钟)

(一)选择题:

1、小张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了一台MP3,经常用它来听歌、学英语,后来他得知他表弟更需要时,便把MP3给了表弟。小张把MP3给表弟属于行使其对财产的()A占有权 B收益权 C使用权 D处分权

2、家住临街的小李在自己的住宅里盖了3间门面房对外出租,去年获得租金是5000元,他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

A使用权 B占有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设计意图:对财产所有权内容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

1、以下哪些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炒股获得股息3000元;银行存款50000元;新买的100㎡的楼房一套;开办公司租用的办公室;捡到的一部手机。

2、我国法律规定个人财产所有权包括哪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对个人合法财产的认识。)

4、目标检测:(8分钟)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学会运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2分钟)在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

3、随堂练习:(10分钟)

(一)选择题:

1、小张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了一台MP3,经常用它来听歌、学英语,后来他得知他表弟更需要时,便把MP3给了表弟。小张把MP3给表弟属于行使其对财产的()A占有权 B收益权 C使用权 D处分权

2、家住临街的小李在自己的住宅里盖了3间门面房对外出租,去年获得租金是5000元,他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

A使用权 B占有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设计意图:对财产所有权内容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

1、以下哪些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炒股获得股息3000元;银行存款50000元;新买的100㎡的楼房一套;开办公司租用的办公室;捡到的一部手机。

2、我国法律规定个人财产所有权包括哪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对个人合法财产的认识。)

4、目标检测:(8分钟)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学会运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2分钟)在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引导学生学习我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方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

3、随堂练习:(10分钟)

(一)选择题:

1、小张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了一台MP3,经常用它来听歌、学英语,后来他得知他表弟更需要时,便把MP3给了表弟。小张把MP3给表弟属于行使其对财产的()A占有权 B收益权 C使用权 D处分权

2、家住临街的小李在自己的住宅里盖了3间门面房对外出租,去年获得租金是5000元,他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

A使用权 B占有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设计意图:对财产所有权内容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

1、以下哪些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炒股获得股息3000元;银行存款50000元;新买的100㎡的楼房一套;开办公司租用的办公室;捡到的一部手机。

2、我国法律规定个人财产所有权包括哪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对个人合法财产的认识。)

4、目标检测:(8分钟)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学会运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2分钟)在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2、师生互动过程

3、随堂练习

4、目标检测

5、课堂小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尝试反馈,巩固提 高

4、总结反思,扩展升华

掌握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所有权的分类。知道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现代化的教学走进课堂。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1、财产的划分和归属

2、合法个人财产

3、财产所有权

二、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1、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

2、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武器。

3、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三、依法维护合法财产所有权

1、确认财产所有权

2、遇到行政违法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课堂学习评价表

等级

评议项目

优(15~10)

良(10~7)

中(6~0)互评

自评

学习态度(15)

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态度端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涣散

学习方法(15)

有详细的学习笔记,积极讨论、分析

有学习笔记,能参与讨论、分析

无学习记录,不参与讨论、分析

实验探究能力(20)

能独立的按要求较好完成探究活动

能基本按要求完成探究活动,不能按要求完成实验

小组合作能力(20)

在小组中积极交流、反馈,参与交流、反馈

不进行交流、反馈

分析、归纳能力(15)

通过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参与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不能得出结论或得出错误的结论

合计得分:

教学反思

7.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七

关键词:历史作业,生活化,设计

教学实践和我们有针对性的调查表明,历史作业不被重视的原因很多。中考中历史所占的比例小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作业的形式单调,不是背书就是看书,也是学生不重视作业的重要原因。如何设计形式多样的历史作业,改变历史学习的死记硬背的作业形式,用生活化的作业形式代替背事件、 背时间的单调的历史作业形式,已经成为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化历史作业的基本要求

生活化的历史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生活化特征的历史作业形式。初中历史生活化的作业的基本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作业内容的生活化

对于学生来说,作业的内容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业的内容要生活化。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例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些历史事件都是100多年前的事了,要帮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与经过,让学生理解甲午战争的教训,就要联系现在日本在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世界霸主的角色、企图军国主义复活的现实去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一方面暴露了日本侵略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说明落后会挨打的。设计这一类作业,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去学习历史,使历史作业具有生活性。如在教学“东西方文化交流”时,可联系当前社会上的,“日潮韩流”现象,认识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正确抵制低级落后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 “鸦片战争的起因”时,可联系当今世界毒品的危害,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外历史作业,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毒品对人类的危害。这样,历史作业也就有了“生活味”,学生做作业也有了热情。

(二)作业形式的生活化

新课程实施后,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活化的教学也成为教学基本模式。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是一个系统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也包括课外作业的生活化。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可以把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开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历史作业的生活化应该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延续和扩展。历史作业的生活化,不仅表现在作业内容的生活化,还应该表现在作业形式的生活化。历史作业不能仅仅局限在书面作业上,不能只有历史事件的问答题和选择题,还可以是研究性学习作业。

(三)历史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历史作业本来就很少,历史课外作业就更少。但有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如社会调查,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等,都需要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去完成。历史课外作业的生活化,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作业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社会,联系学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具有生活化,学生的作业同样要有生活化的形式和内容。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关注的是“课后延伸”。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素养的养成不能只靠历史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外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二节历史课就能够完成的,要把历史课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学习,做到历史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课后的具有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社会中认识历史,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社会。

二、生活化历史作业有效设计

历史教学作业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有生活化的设计。例如,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历史遗迹考察,口头历史传说的整理,地方历史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和等,都能为历史作业得到生活化开辟新的道路。

(一)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化历史作业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很感兴趣,在历史作业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观看历史资料影片、听历史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去完成历史作业。如,讲述“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安排历史剧《西安事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去演绎“残局”:结构就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杀了蒋介石,二是放了蒋介石。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课后讨论。要学生分析 “杀蒋”的理由是什么,杀掉蒋介石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基本上都能认识到,从情感上看, 都希望杀掉蒋介石,但在那种社会背景下杀了蒋介石,国家就可能出现分裂,对抗日战争不利。“放蒋” 会更有利于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具有生活性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生活化历史作业

根据历史学习的内容,学生主动探究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有效途径。历史学习需要探究,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更要探究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生活化的历史课外作业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重庆谈判的历史资料,布置学生完成具有探究性的历史作业:“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险去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给中国抗日战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课外可以开展讨论和探究, 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又如,在讲解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为旅行社进行重走长征路的旅行策划;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

(三)设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

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发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例如,最近,在新疆等地区少数恐怖分子打着民族的幌子在搞独立和恐怖活动。在讲解“收复新疆”时,可以结合最近的新疆暴力恐怖案件,布置联系社会实际的课外作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和现实。我们应该怎样去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讲授《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时,可布置作业:与爷爷奶奶聊聊年轻时“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故事,与爸爸妈妈聊聊改革开放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在讲授《美国的霸权主义》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观看军事、时事电视节目,可以布置讨论作业:“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

8.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八

一、运用题板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国外学者认为,教学即支持学生学习,改变学生理解世界观念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理解,是知识的传授以及形成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高凌飚则指出中国教师的教学观是:通过获取、加工、迁移、强化、保持有效组织信息,倡导师生建构课程知识,用游戏、绘图等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培养学生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能工巧匠,与学生共同运用知识的合作者。

教师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了然于胸,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要求,选准切入口,弄清活动障碍点、明确学生能力及其生长点,切实做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巧妙设置教学板块,抓重点、破难点、攻主点、组同点、创新点,使施教有效到位。循序渐进开展学生活动,合理使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培养程序,步步为营,事事求活,有序推进,构建明朗的培养体系。

2.灵活调控教学行为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称:“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教育只能从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中萌芽,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组合授课内容,挖掘潜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称:“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双手的创造性活动领会和理解相互作用,会给思维活动带来一种新质……。手能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设计、构造活动明显地表现出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信息通过两条相向运动的途径传递: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在这种转移中起到积极参与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设法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在题板上重组信息,描述最精彩的人生蓝图。智慧的双手能创造智慧的头脑,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技师,学生将丧失求知欲,教学过程就会失去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教学将以失败而告终。

3.准确驾驭教学事件

教师应以吸引注意、告知学习目标、激发回忆、叙述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7个教学事件为链接教学活动的重要扣环,用题板帮助学生课前组织思维,在头脑中提供可挂靠要点的钩子,课后期待获得哪些行为成果,确保教学的完整性。

二、运用题板法教学的作用

1.明确目标、清晰结构

题板法可明确课堂目标,使知识结构清晰,逐步推进知识、能力和活动训练环节的有序展开。题板法侧重解决教学难题,引领教学进程,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旧为新、化死为活、化整为零,再由零归整,使独立的信息互相衔接在一个完整的系统内。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锁定知识角度,使活动更富有代表性、参与性。如让学生在题板上绘制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珠江三角洲”知识层次结构图(图1),使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投入整合信息的学习实践。

2.构建知识、开发思维

题板是高效的学习工具,利于构建系统性知识,能将目标视像化,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地理能力。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指出:“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这些能力均可借助题板得到有效的提高”。题板能挖掘知识的趣味性,使知识结构完整、内容简洁,养成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寓学于玩,转化学习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提升学习才能,增强协作学习精神,形成竞争意识。请答得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成果,可极大增强其学习信心。如可让学生上台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结构图(图2),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题板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把学生零碎的思维导入特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情境,体会教学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延伸过程,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用题板作草图,拓展知识点,新颖生动,字体大,能营造抢答式比赛氛围,加深印象,有助于更好理解知识点,在娱乐中深入学习、轻松学习。促使学生主动答题、思考,比举手答题更便捷、兴致更高、更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每位学生举板发言,可加强其动手能力,提升实践素质。在题板自添图形,纳入学生的奇思妙想,可集中注意力,激发创新火花,增强对有关地理问题的认识。

3.呈现过程、揭示规律

题板可巧妙架构知识框架,形象呈现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生动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使教学内容更逼真、教学视野更辽阔,优化施教环境。教师使用题板时,可激活课堂氛围,提高积极性,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授课有序进行。题板可使学生思维遵循教师的思路,利于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生生感情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使课堂更生动。如讲中国版七年级下册“黄河”,可先让学生大手笔在题板上绘制黄河的水系轮廓,随着讲课的推进,在相应地方添加流经省区的简称,主要支流以及上、中、下游分段的地点,主要水利枢纽名称,凌汛发生的主要河段,地上河存在的地区等信息,生动地弥补有关黄河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信息,将知识点前后关联,剖析得彻头彻尾。在题板上绘“地球与地图”知识树图(图3),同样可巧妙地将知识嫁接到树形的信息体系中,极大地丰富施教空间,使教学井然有序。

4.提升效率、调控教学

题板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让教师更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修改教学策略,驾驭教学形势。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在题板自绘图,便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举板答题(图4),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操纵教学流程。如让学生在题板上写出已知的中国著名景点并高高举起,教师居高临下,对学习状态一览无遗,可及时调控教学形势。

5.动态演示、活跃氛围

用题板构建信息思路导图,给信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精神,使其血肉丰满,令展示和重组后的信息有脱胎换骨之势,更浅显易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桌合作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树图,可活化文字信息,形成缜密的知识体系,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题板便于教师演示地理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活化知识体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学习。通过题板,教师可为书本信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独特灵魂,起到启发教育之效。介绍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四川省”时,教师把绘有其轮廓的题板朝东倾,演示时挪动题板,强调黄河对黄土高原的强烈破坏作用以及乌金三角的含意和存在原因。教师运用含有“福建省泰宁县”轮廓的题板剖析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情况。有关“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也可应用类似策略加以解释,把知识点一一落实到相应的生活环境,让知识“回家”,有效地将课堂与知识的发源地联系起来,保证授课质量。

题板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师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题板为主要器械,合理构思教学环节,通过布置任务—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反馈信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完整教学流程。

一、运用题板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国外学者认为,教学即支持学生学习,改变学生理解世界观念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理解,是知识的传授以及形成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高凌飚则指出中国教师的教学观是:通过获取、加工、迁移、强化、保持有效组织信息,倡导师生建构课程知识,用游戏、绘图等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培养学生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能工巧匠,与学生共同运用知识的合作者。

教师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了然于胸,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要求,选准切入口,弄清活动障碍点、明确学生能力及其生长点,切实做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巧妙设置教学板块,抓重点、破难点、攻主点、组同点、创新点,使施教有效到位。循序渐进开展学生活动,合理使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培养程序,步步为营,事事求活,有序推进,构建明朗的培养体系。

2.灵活调控教学行为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称:“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教育只能从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中萌芽,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组合授课内容,挖掘潜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称:“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双手的创造性活动领会和理解相互作用,会给思维活动带来一种新质……。手能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设计、构造活动明显地表现出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信息通过两条相向运动的途径传递: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在这种转移中起到积极参与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设法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在题板上重组信息,描述最精彩的人生蓝图。智慧的双手能创造智慧的头脑,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技师,学生将丧失求知欲,教学过程就会失去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教学将以失败而告终。

3.准确驾驭教学事件

教师应以吸引注意、告知学习目标、激发回忆、叙述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7个教学事件为链接教学活动的重要扣环,用题板帮助学生课前组织思维,在头脑中提供可挂靠要点的钩子,课后期待获得哪些行为成果,确保教学的完整性。

二、运用题板法教学的作用

1.明确目标、清晰结构

题板法可明确课堂目标,使知识结构清晰,逐步推进知识、能力和活动训练环节的有序展开。题板法侧重解决教学难题,引领教学进程,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旧为新、化死为活、化整为零,再由零归整,使独立的信息互相衔接在一个完整的系统内。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锁定知识角度,使活动更富有代表性、参与性。如让学生在题板上绘制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珠江三角洲”知识层次结构图(图1),使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投入整合信息的学习实践。

2.构建知识、开发思维

题板是高效的学习工具,利于构建系统性知识,能将目标视像化,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地理能力。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指出:“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这些能力均可借助题板得到有效的提高”。题板能挖掘知识的趣味性,使知识结构完整、内容简洁,养成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寓学于玩,转化学习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提升学习才能,增强协作学习精神,形成竞争意识。请答得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成果,可极大增强其学习信心。如可让学生上台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结构图(图2),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题板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把学生零碎的思维导入特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情境,体会教学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延伸过程,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用题板作草图,拓展知识点,新颖生动,字体大,能营造抢答式比赛氛围,加深印象,有助于更好理解知识点,在娱乐中深入学习、轻松学习。促使学生主动答题、思考,比举手答题更便捷、兴致更高、更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每位学生举板发言,可加强其动手能力,提升实践素质。在题板自添图形,纳入学生的奇思妙想,可集中注意力,激发创新火花,增强对有关地理问题的认识。

3.呈现过程、揭示规律

题板可巧妙架构知识框架,形象呈现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生动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使教学内容更逼真、教学视野更辽阔,优化施教环境。教师使用题板时,可激活课堂氛围,提高积极性,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授课有序进行。题板可使学生思维遵循教师的思路,利于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生生感情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使课堂更生动。如讲中国版七年级下册“黄河”,可先让学生大手笔在题板上绘制黄河的水系轮廓,随着讲课的推进,在相应地方添加流经省区的简称,主要支流以及上、中、下游分段的地点,主要水利枢纽名称,凌汛发生的主要河段,地上河存在的地区等信息,生动地弥补有关黄河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信息,将知识点前后关联,剖析得彻头彻尾。在题板上绘“地球与地图”知识树图(图3),同样可巧妙地将知识嫁接到树形的信息体系中,极大地丰富施教空间,使教学井然有序。

4.提升效率、调控教学

题板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让教师更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修改教学策略,驾驭教学形势。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在题板自绘图,便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举板答题(图4),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操纵教学流程。如让学生在题板上写出已知的中国著名景点并高高举起,教师居高临下,对学习状态一览无遗,可及时调控教学形势。

5.动态演示、活跃氛围

用题板构建信息思路导图,给信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精神,使其血肉丰满,令展示和重组后的信息有脱胎换骨之势,更浅显易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桌合作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树图,可活化文字信息,形成缜密的知识体系,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题板便于教师演示地理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活化知识体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学习。通过题板,教师可为书本信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独特灵魂,起到启发教育之效。介绍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四川省”时,教师把绘有其轮廓的题板朝东倾,演示时挪动题板,强调黄河对黄土高原的强烈破坏作用以及乌金三角的含意和存在原因。教师运用含有“福建省泰宁县”轮廓的题板剖析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情况。有关“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也可应用类似策略加以解释,把知识点一一落实到相应的生活环境,让知识“回家”,有效地将课堂与知识的发源地联系起来,保证授课质量。

题板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师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题板为主要器械,合理构思教学环节,通过布置任务—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反馈信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完整教学流程。

一、运用题板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国外学者认为,教学即支持学生学习,改变学生理解世界观念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理解,是知识的传授以及形成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高凌飚则指出中国教师的教学观是:通过获取、加工、迁移、强化、保持有效组织信息,倡导师生建构课程知识,用游戏、绘图等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培养学生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能工巧匠,与学生共同运用知识的合作者。

教师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了然于胸,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要求,选准切入口,弄清活动障碍点、明确学生能力及其生长点,切实做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巧妙设置教学板块,抓重点、破难点、攻主点、组同点、创新点,使施教有效到位。循序渐进开展学生活动,合理使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培养程序,步步为营,事事求活,有序推进,构建明朗的培养体系。

2.灵活调控教学行为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称:“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教育只能从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中萌芽,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组合授课内容,挖掘潜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称:“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双手的创造性活动领会和理解相互作用,会给思维活动带来一种新质……。手能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设计、构造活动明显地表现出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信息通过两条相向运动的途径传递: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在这种转移中起到积极参与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设法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在题板上重组信息,描述最精彩的人生蓝图。智慧的双手能创造智慧的头脑,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技师,学生将丧失求知欲,教学过程就会失去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教学将以失败而告终。

3.准确驾驭教学事件

教师应以吸引注意、告知学习目标、激发回忆、叙述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7个教学事件为链接教学活动的重要扣环,用题板帮助学生课前组织思维,在头脑中提供可挂靠要点的钩子,课后期待获得哪些行为成果,确保教学的完整性。

二、运用题板法教学的作用

1.明确目标、清晰结构

题板法可明确课堂目标,使知识结构清晰,逐步推进知识、能力和活动训练环节的有序展开。题板法侧重解决教学难题,引领教学进程,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旧为新、化死为活、化整为零,再由零归整,使独立的信息互相衔接在一个完整的系统内。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锁定知识角度,使活动更富有代表性、参与性。如让学生在题板上绘制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珠江三角洲”知识层次结构图(图1),使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投入整合信息的学习实践。

2.构建知识、开发思维

题板是高效的学习工具,利于构建系统性知识,能将目标视像化,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地理能力。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指出:“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这些能力均可借助题板得到有效的提高”。题板能挖掘知识的趣味性,使知识结构完整、内容简洁,养成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寓学于玩,转化学习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提升学习才能,增强协作学习精神,形成竞争意识。请答得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成果,可极大增强其学习信心。如可让学生上台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结构图(图2),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题板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把学生零碎的思维导入特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情境,体会教学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延伸过程,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用题板作草图,拓展知识点,新颖生动,字体大,能营造抢答式比赛氛围,加深印象,有助于更好理解知识点,在娱乐中深入学习、轻松学习。促使学生主动答题、思考,比举手答题更便捷、兴致更高、更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每位学生举板发言,可加强其动手能力,提升实践素质。在题板自添图形,纳入学生的奇思妙想,可集中注意力,激发创新火花,增强对有关地理问题的认识。

3.呈现过程、揭示规律

题板可巧妙架构知识框架,形象呈现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生动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使教学内容更逼真、教学视野更辽阔,优化施教环境。教师使用题板时,可激活课堂氛围,提高积极性,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授课有序进行。题板可使学生思维遵循教师的思路,利于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生生感情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使课堂更生动。如讲中国版七年级下册“黄河”,可先让学生大手笔在题板上绘制黄河的水系轮廓,随着讲课的推进,在相应地方添加流经省区的简称,主要支流以及上、中、下游分段的地点,主要水利枢纽名称,凌汛发生的主要河段,地上河存在的地区等信息,生动地弥补有关黄河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信息,将知识点前后关联,剖析得彻头彻尾。在题板上绘“地球与地图”知识树图(图3),同样可巧妙地将知识嫁接到树形的信息体系中,极大地丰富施教空间,使教学井然有序。

4.提升效率、调控教学

题板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让教师更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修改教学策略,驾驭教学形势。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在题板自绘图,便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举板答题(图4),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操纵教学流程。如让学生在题板上写出已知的中国著名景点并高高举起,教师居高临下,对学习状态一览无遗,可及时调控教学形势。

5.动态演示、活跃氛围

用题板构建信息思路导图,给信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精神,使其血肉丰满,令展示和重组后的信息有脱胎换骨之势,更浅显易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桌合作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树图,可活化文字信息,形成缜密的知识体系,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上一篇:2015暑期生活安排告家长书下一篇:真好,你是我老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