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精选8篇)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篇一
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
张莉
江西赣州市第四中学 341000 摘要: 语文学科,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建立良好的阅读教学模式。本文以“板块教学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以高中课文《定**》为案例,运用诗歌教学的一般方法---“读文、析情、探法”,来探讨高中语文新授课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前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钟启泉教授是我国较早开始研究“有效教学”理念的学者。他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从钟启泉教授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效益,尤指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效益。
有效性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模式。
语文学科,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建立良好的阅读教学模式。凡是良好的教学模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是构成学生智能的主体。有没有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为一体,充分兼顾师生互动和工具性人文性,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极其灵动、既便于操作,其结果也可以控制的过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语文阅读四步教学模式,觉得这个模式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理论支撑
(一)板块教学理论
“板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创始者是著名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先生。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板块式”设计中的每个板块都有当作一节微型的课时来处理,它有严格规定的教学任务和为教学内容量身定做的操作方法,教学中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一块一块地落实。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内核是教学内容的选点,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对课文的有深刻钻研、提炼与体悟。在教学技艺比较成熟的时候,“板块”也就“隐形”一些,这样的课就更加自然和生态了。
(二)发现学习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二、“四步”教学模式框架及其论证
以苏轼《定**》这篇课文的完整教学为例。
(一)检查反馈——听默写,检查预习。
预习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个内容就是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另一个内容就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以听默写形式进行检查,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知识。
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他一生坎坷,因 _________被贬黄州,一贬再贬的经历,却造就他的文学艺术最高峰。
词: 开_____一派,与_______并称“苏辛”。文: 与________并称“苏欧”.诗: 与_______并称为“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____________。
“三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方法: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和摘抄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并给予吟诵赏析。“词语”在于理解与积累,句子在于赏析。
这一板块达到的要求是:
⑴背景知识: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缘、社会影响及相关文体知识等。
⑵词语:会写(正确书写积累的新词)、能释(理解意义)、能运用(根据语言环境运用)。
⑶佳句(生动活泼的、极有表现力的句子):会赏析(明白“佳”在哪里)。
(二)知识讲解——指导“泛读”与“精读”
指导“泛读”,初步感受文本。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指导“精读”,鉴赏课文。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明白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从而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
这一板块要求我们的教师眼中和心中时时都有课程标准,对三年的教材和教学有一个系统的观念、统筹的安排,对我们高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把握,找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化繁为简,直指我们语文教与学的终极目的: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继续以苏轼《定**》为例,设计的教学步骤是:读文——析情——探法.读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有感情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析情,指导学生精读品味语言,分析情感。
设计问题:
1、该词仅仅是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
2、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
探法,根据了解苏轼其人及相关背景得出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知人论世:鉴赏诗歌时联系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情感抱负。
当然,在教学当中,这环节重在传授程序性的知识、策略性的知识,用课文教,不是教课文,是教语文。
这一板块好处:教师的阅读指导落到了实处,避免平时阅读训练与考试脱节,避免两眼一抹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指向明确,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训练和提高。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
笔者认为阅读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遵循的两条原则:
1、文本性
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阅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
2、有度性
有度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了原则。语文教学的拓展应该“有度”,应努力寻求超越与守本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依旧以苏轼《定**》为例
苏轼这种旷达胸襟的根源是什么? 拓展延伸一: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拓展延伸二:苏轼宦海沉浮经历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河南浙江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浙江河南江苏河北广东海南 拓展延伸三: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四)巩固训练
训练是指思维训练,积累是指语言积累,这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长恨①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③风静彀纹④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注释: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 ①恨;感到缺憾。②营营:为名利所扰。③夜阑:夜深。④彀:hú有皱纹的纱,彀纹:喻水面上的波纹。
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联系作者际遇)
三、实践经验
四步阅读教学模式在赣州市第四中学大力推行,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和有关专家的肯定,认为该模式重新认识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矛盾,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益、效率和魅力,改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变革了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模式其理论和操作会日臻完善,越来越完美,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2、黄启东,余映潮.老师课型创新艺术例谈[J]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2,4
3、刘奇志,谢军.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启示[J] 教学研究.2004.5
4、肖成全等:《有效教学》,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姓名:张莉
单位:赣州市第四中学 邮编:341000 邮寄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组 电话:***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篇二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试性太强,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现在很多地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围绕着高中“阅读”题目来进行的。在一些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试卷上的阅读练习题之外, 就是课本中的语文课文。课堂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往往成为了教师进行材料阅读, 教会学生进行习题解答技巧的过程, 这使得学生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地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这种服务高考、应试性太强的阅读教学方式, 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很多学生在离开了这种教育模式之后, 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发散式的阅读训练。应试教育下长期的阅读训练,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 文学底蕴难以得到很好的积累, 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阅读能力很难拓展到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中去, 这使得知识不能进行很好的迁移, 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 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在课堂中自主发挥的空间不够大, 大多时候知识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对于阅读课程来说, 很多时候也只能跟着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去分析阅读, 不能自己依据兴趣去挑选阅读材料。比如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来讲, 一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地有兴趣, 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于文言文就不那么有兴趣了,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之外, 就很少再愿意进行文言文的阅读。但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所以往往强迫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 这样很容易让一些不喜欢文言文阅读的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1. 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地产生了阅读学习的兴趣, 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留给学生更加充足的学习时间,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懂得阅读教材。同时在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同时,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细致地去体会其中的感觉, 从而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读出情趣, 读出快乐。
2. 语文教师要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应该善于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快乐的阅读,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扮演指引者的角色。教师富有诱惑和激情的语言魅力, 可以巧妙地促进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很快被调动起来, 积极地投入到对于阅读文本的解读和探索中去。在此基础之上, 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进行深入的解读,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理顺文章的层次和关系, 让学生可以进行快乐的阅读。
3. 精心选择阅读文本, 使得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很好的突破方法。实践证明, 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著作, 选取其中一些比较经典的片段进行阅读, 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不管是《羊脂球》这样的外国著作, 还是《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 都可以将一些优秀片段吸纳到整个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来, 这可以拿来作为学生的阅读蓝本。这样做, 不仅仅是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 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自身的文学常识, 使得高中阅读教学得到真正的拓展。
4. 采取多媒体手段, 将信息化技术引入阅读教学中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作为语文教师, 也应该积极地探索如何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将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进行很好的还原, 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 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比如在讲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播放朗读名家的视频, 让学生可以跟随朗读融入到阅读的意境之中去。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往往可以使得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勋伟.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1) .
[2]邹小红.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 2009 (9) .
[3]陈智铭.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4) .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篇三
一、营造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契机,应变能力等),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又如,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和、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或严肃,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二、精选教学内容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许多教师的堂上讲解时间都有严格的规限,并取得相当显著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择其精华要点,突出主要问题,保证了用于高思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优化教学情境,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
1.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美的潜因。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美的山河、美的故事、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大量美的潜因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心神“入境”,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美感,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2.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3.精选时文,引进时代活水,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向学生充分揭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尾艺术,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在教学时,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四、把握课堂关键环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关键环节。
1.导入:精心设计,引起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异开始。” 教学情绪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就应在课的导入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讲解: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展示学生的思维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在学生困惑处、教材重点处、关键处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差不多,认为没什么可想的时候,追问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寸步难行时,进行点拔,提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思维产生定势时,提出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等。
3.反馈:把握时机,调动思维积极性。反馈能对学习过程起调控、激励作用。在反馈的时间上,应提倡延时反馈。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处在思考中,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回答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惰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也应再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调动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練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不但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练习安排上,既要重视旧知的巩固,又要强调思维的拓展,在重视设计好基本题、变式题的基础上,注意设计思考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创新的技能。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篇四
临泽一中 陈 云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学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如: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任务分层化。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②]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③]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④]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4.细节上应学会推敲。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四、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原则。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选择语文教学法的最佳效果原则。最佳效果,是指语文教师选用的教学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
上课前,请大家听首诗,猜猜写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对!──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如:
我们先来看一首唐诗: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回望长安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的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尘土。宫内,妃子嫣然笑了。没有人知道是送荔枝来的啊。
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新鲜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
那荔枝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得绝世美人对它钟爱有加,文人骚客对它推崇备至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跟随作者贾祖璋一起来揭开荔枝的神秘面纱。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意,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然后再在黑板上写一个“生”字,指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分析“生(xìng,通“性”)”的意义即“本性,禀赋”,介绍荀子(用幻灯片投影)、“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
这里说的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死套”案中的预设性、计划性的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主题活动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或者以活动主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活动,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活动,保持长久的高涨学习情绪;通过活动,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保持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1.调整语文备课的重点。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调控语文教学流程。语文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语文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语文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3.调整语文课堂练习。语文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练习活动中,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或增减练习的数量、或调整练习的要求、或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学机智结构最优化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1.洞察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辩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培养语文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5.应变力。培养语文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语文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八、语文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显现生机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强调这些,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尽管认识到素质教育关系未来,关系祖国的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展示自我的机会都给了成绩好些的同学,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长此以往,就会人为的使成绩差的同学对语文老师失去了信任,对自己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势必会破罐子破摔,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变通的处理问题。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难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将简单的问题留给能力差些的同学,通过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行,产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围中融入课堂,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九、语文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语文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语文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语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5.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篇五
杨帆
作为我们的母语的汉语,无疑是最博大精深的语言之一,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2.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我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4.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避免随意盲目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极
1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5.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精彩的课堂活动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
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
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提高教师感召力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再者,字字句句总关情。上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绝不是靠外加什么东西,穿靴戴帽,也不是为情而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令人作呕,更不是虚情、假情、浮情。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化
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篇六
教龄: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
尊敬的老师:
您好!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我们小课题组正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小课题的研究,下面是就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设计问题,希望您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问卷内容
一、选择题:
1.您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
A、非常重视B、重视C、不太重视D、不重视
2.您认为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B、活跃学生思维 C、营造活跃课堂气氛D、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3.您在备课时,是否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问题?()
A、每次都设计B、经常C、偶尔D、从来不
4.您是否注重提问的艺术,仔细推敲过语言的表述?()
A、是B、有时是C、不是
5.设计问题时,您总是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答情况吗?()
A、经常会B、有时会C、很少注意D、从来没有
6.您设计问题时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
A、总是考虑B、只考虑学习目标C、尽可能兼顾
7.您设计问题时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吗?()
A、偶尔照顾能力差的B、只考虑基础好的C、尽可能兼顾
8.您常用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可多选)()
A、一问一答B、一问全班答C、一生问一生答
D、一生问全班答E、小组内问答F、其他
9.您设计问题时注意考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
A、非常注意B、比较注意C、偶尔注意D、没有注意
10.您在教学提问中注意为学生营造安全、融合、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愉 悦的情感交流欲望,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吗?()
A、非常注意B、比较注意C、偶尔注意D、没有注意
11.在您的课堂,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的情况有吗?()
A、偶尔B、常有C、根据情况而定
12.课堂上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情况这时惩罚式提问有无必要?()
A、提醒学生注意有必要B、看情况C、伤学生自尊没必要
13.您是否曾经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提问技巧?()
A、有,且效果显著B、有,但效果不大C、想过,但没有行动D、从未想过
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 篇七
一转变角色,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 即使善意的批评、提醒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相反还可能使师生之间不和睦, 影响课堂教学。当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
第一, 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关系平等, 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教育教学主体, 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彼此尊重, 互相信赖, 互相帮助。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忽视学生的主体权益;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育教学中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等谦和、可敬可亲,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 教师一旦把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甚至肆意打骂侮辱学生, 学生极易产生恐惧心理, 身心受到压抑, 怎能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又怎会形成亲师好学的生动局面?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建立。
第二, 教师应做合理的协调者。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能明确计划, 明确进度, 及时收集各种问题, 并最好能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要教师能适应各种环境, 打破学科界限, 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态度, 要有交往的技巧, 要有双赢的策略。教师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必须要和双方打成一片, 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 这点很重要。大家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 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协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遵循这个原则, 工作一定能顺利完成。
第三, 教师应做有效的促进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而在新课改的指引下, 教师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课堂中教师要立足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主动参与, 将学生引向学习的乐园, 体验学习的乐趣, 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对个人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帮助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 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效率
叔本华说:“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物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 媒介性的, 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破灭, 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所以, 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身教胜于言教”,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劳动从本质上说, 就是一种奉献。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要有执着的信念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不应该因计较个人名利与得失而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
一个思想道德较低、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的教师, 无论他有多么高的教学水平和渊博的学识, 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黯淡无光的, 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没有责任心, 不尊重学生, 学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感, 不愿意上他教授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学的效率从何谈起?相反, 一个教师如果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正直善良, 理解弱者, 帮助落后者, 关注上进者, 他 (她) 才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生活作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 那么学生就会对他 (她) 产生信赖感、亲切感, 深深地被他 (她) 的魅力所吸引, 学生就会对他 (她) 所教的语文感兴趣。“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我们的教学效率必定会提高。
教师的服饰穿着也关乎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 (她) 的生活观、审美观人格化的体现。一个头发蓬乱、衣冠不整, 或者衣着过于华丽、暴露的教师, 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 即使他 (她) 有着渊博的知识, 在学生的心目中也不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 学生也不会乐意与其交往, 这样自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古人云:“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注重教师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 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提高人格魅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三教师的技艺与效率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我认为, 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要有满满一桶水, 要想拥有满满的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各方面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 那么他在教学时必然会捉襟见肘。一个遨游在广阔知识海洋中的教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甚至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这种崇拜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朗读能力, 普通话要标准, 情感要饱满, 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不论是什么文章, 语文教师朗读起来, 都应字正腔圆, 朗朗动听。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词汇储备量, 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部百科全书。
语文教师需要做好背诵的示范。语文教师只有自己背诵了大量的文章, 才能增强学生背诵的信心,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 如果老师总是出口成章, 名篇佳句不离口, 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 更会主动背诵, 欲与老师比高低, 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游泳当然要讲些游泳的道理, 但教的人熟谙水性, 跳下去游几阵子给学生看, 对学的人好处更多。”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 学生就会更崇拜老师, 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一定要写一手好字, 不仅钢笔字要写得好, 而且还要写好粉笔字。字要写得工整清晰, 笔顺要正确, 教师要求学生作文书写一定要干净整洁, 就必须自己做得更好, 做学生的榜样。
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 还必须写好文章, 这不仅可以锻炼自己, 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写文章可以从心灵深处去阐释生活领悟人生, 不仅要写教学论文, 积极探索较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总结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 同时还可以写随笔、诗歌、小说、作文等。因为, 教师只有写好文章, 才能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
在高中各门学科中, 语文课的综合性较强, 内容覆盖面最广, 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只有从多方面储备知识,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保有永恒的生命力。
四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曙光”, 时代的信息化发展呼吁教学工具的信息化变革。实践证明, 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现代多媒体手段, 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 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 它不仅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形象化, 加大教学的容量, 节省大量的时间, 而且还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 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 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 就能使学生通过全新手段, 形成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新知识的教学环境。比如, 在讲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 出示令作者依依不舍的康桥及周边景物的真实画面, 再结合时而喜悦时而忧伤的背景音乐, 使画面生动形象, 从而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这样, 就会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快速地进入到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 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网络让教育动起来”, 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课堂上, 以信息化带动语文教学, 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 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各方面的技艺、现代多媒体的应用, 是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有效课堂教学始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摘要: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 如何建立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技艺、应用多媒体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以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8.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 语文课堂 教学有效性
引言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逐渐受到关注,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既能够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又能够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才是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高中课堂教学是动态性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常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与教师的预测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做好完善的课前准备,能够针对本班级中学生的情况,制定好预防对策,从深度和广度上做好准备,另外,教师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控课堂节奏,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任何疑问,教师都应该给予正确的回答和解释,使高中课堂真正变成“传统、授业、解惑”的平台。教师应变能力的形成,与其课前充分的准备密不可分。教师自己本身必须要先对课文有全面的了解,吃透文本,对文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对于“饱经优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这句话,很多教学设计往往是忽略的,即使偶有涉及,也是含糊带过。其实,如果让学生仔细品读这句话,他们往往会认为这句话晦涩难懂,和文章主旨的关联不大。但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托尔斯泰生平、思想的介绍,再结合对文本字句的品读,学生就不难领会这句话正是托尔斯泰终其一生对于幸福的感悟:对平民生活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追求。一句话,就把他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人生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扣住了主题中的“最美”。这种课堂中的收放自如,还和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密不可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困惑。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难度和梯度,让各个层次、各个水平的学生都有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并且不能强求标准一致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只要是学生学有所得,都应视为“有效”。
二、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应该通过朗读、设置问题、或者是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兴趣。
比如:《雷雨》的阅读教学中,其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部分十分精彩,教师可以将这一段作为典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是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语文课堂那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又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人物复杂内心与情绪的体悟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再加以适当讲解,教学有效性必然会不断提高。
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良好的课堂分为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相关研究证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学习效率会提升两倍,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和谐环境的构建,做好教学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民主的机会,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进而不断提升学习自信心,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升。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组织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所喜欢的角色,展开小组内角色朗读,并对角色人物进行研究。之后,教师带领所有学生一同再次研究,每个小组均有发言的机会,找到每个小组发言的闪光点,进行评价,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学生语文思维,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
为了能够巩固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除了课本内容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入课文阅读,或则是课外素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高中教育还应该考虑到与大学接轨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为能够为学生未来学生铺好路,必须要定期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够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比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这段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段章节,之后教师课上带领学生一同分析这些内容,对相关人物个性、特点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的古典名著价值有所了解,对学生语文修养的提升以及培养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4.听说读写的完美结合
五、听说读写完美结合,保障语文教学有效性
“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是高中语文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听说读写”构成了高中生聆听语言、口头表达、理解字面、表达语言涵义的完整教学环节。“听说读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听懂了才会说,会说了才会写。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听写训练一定要加强“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结合,通过“听、说”奠定基础,通过“读写”促进“听、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性的目的。
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对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能够保障教学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要平衡学生学习与休息的时间,既不能够盲目的灌输语文知识,又能够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语文学习,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最终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J].课程.教材.教法.2014(03)
[2]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15(02)
[3]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0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研究论文06-30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7-3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09-13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06-19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06-20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08-23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0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的高质量教学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