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2024-07-22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共8篇)

1.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篇一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是做好新时期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日至25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我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对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发展现状,助推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政协调研组于2016个乡镇,采取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与合作社负责人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日,全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5家,入社成员2163个,从事养殖业的80个,从事农机服务业20、10.82%。在地域分布上看,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大,平原乡镇发展较快,山区乡镇发展较慢,如城厢镇有42家。

在合作渠道上,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了技术、农资、信息、产品营销等一项或多项服务,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在合作社牵头发起人方面,呈现多元化,在问卷调查中,牵头发起人主要有以下五类:(1。(2)营销企业领办型。种子、种苗、化肥农资经营户为了扩大销售渠道、稳定客源而成立,有24.5%)政府部门引导型。由部门发起建立,有21%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是由相关部门引导或要求建立的,主要牵头部门为农业局(包括畜牧、农机部门)、甘蔗联络站、供销社等。(45)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占8.5%。以上五类的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为合作社在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部门重视、政策扶持促进了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民虽然都有合作的意愿,但普遍缺乏知识、技术、能力、资金,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此种背景下,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对合作社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都结乡统委原来在雁江镇指导成立了雁江镇穗米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调到都结乡后,借助经验引导成立了陇割村龙芳香铁皮石斛种植合作社,并指导合作社的运作与发展。屏山乡伊品承种养专业合作社由挂点领导和第一书记引进古典鸡养殖,指导农户争取政策扶持并通过后援单位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屏山乡团结村由挂点单位和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与凤翔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免费提供鸡苗和开展技术指导。在调研座谈中,40%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成立之初或多或少地得到过政府相应的扶持资金或项目,对他们初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种养习惯建社,容易激发群众参与欲望。

我县部分乡镇属石漠化地区,山多地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发展产业较为困难,若要发展好合作社,必须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种养习惯,才能吸引农户参与合作社,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如都结乡达利村板下屯四面环山,耕地面积少且贫瘠,种植经济作物收益不大。龙宇黑山羊专业合作社根据山地林多,依山而建了三层“鸡粪种菜立体养殖模式,养羊和立体养殖符合当地种养习惯,合作社成员由成立之初的7户农户的积极响应。城厢镇四兴村地理环境适宜种植柠檬,该村柠檬的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村里大多数农户都有种植。合作社在第一书记的指导和帮助下,从收购柠檬入手,引导农户对原有柠檬树进行改良,并计划租用村集体土地对柠檬进行深加工,吸引了21户农户入社。

(三)领头人思路清晰,懂政策、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合作社领头人普遍能够做到先抓住市场需求再发展生产,较大地避免了市场风险。如丁当镇兆峰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紧盯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策略,建设大型冷库,申请商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与超市、生鲜公司联系合作,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并在南宁开办了自己的蔬菜直营店,使合作社农户增收得到有效保障。银源竹鼠养殖合作社与广东客商达成长期合作,按量与成员订货,并敏锐地捕捉到更望湖旅游带动的商机,与当地餐馆合作,同时带动农户养殖本地土鸡、特色玉米、山地红薯等土特产,让农户增加收入有了稳定渠道。伊品承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系大学毕业,曾在IT软件,对鸡的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技术管理,并建立溯源体系,促进消费者百分之百放心购买。

(四)产业发展一体化,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合作社将单打独斗的农户联结起来、组织起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如桂西牛合作社推行统一优良牛犊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育肥、统一品牌销售的产业化运行模式,自主繁殖优良牛犊供应给合作社成员自行养殖,特聘高校教授和本地“桂西牛”品牌统一供应市场。2015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530户发展养牛业,养殖户人均增收1.2万元。雁江镇穗米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其股东之一的昌隆公司负责产品宣传、加工、包装、销售,以及对外设立窗口与市场对接等,合作社负责水稻种植基地建设、水稻标准化种植,以及为成员和种植成员提供技术培训、提供农机服务、统一价格收购大米,成员则主要负责水稻的种植与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五)推动产业现代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帮带脱贫致富能力。

合作社积极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市场化、发展科技化和管理规范化建设,有力推动了产业现代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增收脱贫。如绿水江合作社统一农资物品供应、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实行从“,节省肥料30%,并配备标准化采收流水线,全部采用无损伤索道采收和流水线商品化处理技术,确保了香蕉鲜果品质,形成了合作社带动成员应用新技术、提升香蕉品质的良性互动。合作社成员100%绿水江”香蕉品牌,生产的优质蕉畅销全国26小时管理,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远程操控,客户可通过网络进入合作社的监测平台,对火龙果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合作社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产品生产流程,促使客户放心消费,品牌信誉和效益大为提高。目前,共有1039户105人;单纯务工的农户650元,比普通产品销售价每斤多3元,每亩增收1.5亩,桂族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元/亩,租金总额达34800万元。

(二)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合作社注重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特别是贫困户的素质,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如丁当镇灵水香蕉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的科学种植水平。合作社组织技术骨干到广西农科院学习,学成后对成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香蕉种植户进行科学种植。合作社成立至今,共开展技术培训班6元左右。

(三)推动产业规模化,增加就业岗位。如绿水江香蕉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万元。其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00多人,年人均工资收入为20000亩,一年纯收入约6万元。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供近12多人,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到12000元以上。

(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解决致富无门难题。桂西牛专业合作社紧紧依托广西汇生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的发展模式,由公司负责研发养殖技术、产品回收、产品销售,并建设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合作社负责整合成员的土地、资金、劳动力,代表成员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为成员提供综合服务;成员仅负责建设场地进行养殖。通过这个发展模式,贫困户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公司解决了资金和土地问题,扩大了养殖规模;合作社提升了成员地位,增加了成员的话语权,保证了成员的利益。通过产业扶持,利益联结,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致富无门的难题。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社运作模式良莠不齐。

我县185一人合作社”或“以上的合作社没有在当地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也没有按照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独立的账簿。95%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虽然成立了理事会,但基本上不按章程来运营和管理,没有召开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仅由负责人或大股东大包大揽。

(二)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监督管理缺位。合作社的准入门槛由工商部门把关,只要合作社的申报材料齐全即可在工商部门登记成立。根据相关要求,工商部门目前并不能实时提供信息共享,造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相对滞后和缺位。此外,工商部门对于申请资料的审查以书面审查为主,根据“法定程序和规定”要求对合作社进行核实,也没有相关要求对合作社的经营业务进行监督或管理。当“空壳合作社”出现之后,如果合作社不主动去申请注销,也没有相应的注销机制,对成员权益保护等方面也缺乏相关的监管措施。

(三)大多数成员难以享受到合作社相关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是互助性经济组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合作社成立的最主要原因是争取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互助。在调研座谈时,有70%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成立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要项目、拿补贴。甚至有极个别合作社负责人,对政策投向信息灵通,完全是针对扶持项目来申报经营主体,当政策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就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政策投向家庭农场时,就申报成立家庭农场。在当前还未能满足每家合作社都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懂政策及时申报的合作社就容易争取到相关优惠政策,一些消息相对闭塞或单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则相对较难得到扶持。同时部分得到补贴的合作社只有法人代表或少数股东享受补贴,并不真正惠及广大成员。

(四)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多数合作社没有按照《章程》正常运作,组织松散,没有组织农民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成员生产单打独斗;对精准扶贫形势与政策认识不足,了解不多,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大多数合作社带动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要素差距很大,个别合作社徒有其表,“官办社”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合作社由于科技含量低,无自主品牌或品牌效应低,自身发展能力差,缺乏带动致富脱贫能力。

五、发挥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一)规范运营管理,增强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能力。1.加强培训,积极引导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建议由农业局牵头,扶贫、工商、财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组成领导机构,制定扶持、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强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财务人员、专业大户、贫困户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脱贫攻坚政策,把握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运作规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等,培养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乐于扶贫的合作组织能人。

2.创新管理,规范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合作社建立章程,制定组织机构、财务管理、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等各项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实行“一社一策,专人负责”,采取上门辅导、培训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脱贫攻坚、规范发展的指导服务。对列入脱贫攻坚目录的合作社,重点指导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对贫困户成员的扶持能力。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派出专职财务人员进驻合作社,对合作社扶贫资金进行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3.强化服务,扶持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服务。把合作社作为当前支农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整合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倾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组织开展金融部门、合作社、贫困户对接活动,做好贫困户信贷等级评定,鼓励贫困户利用信贷资金加入合作社,同时降低合作社贷款门槛,在贴息贷款项目上向合作社倾斜;三是加强保险服务。采取政府出一点、合作社出一点的模式,为合作社提供农业保险服务,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保护贫困户利益、促进农业发展。

4.选择运作规范、吸纳贫困户多、扶贫效果好的合作社作为典型示范,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典型引路,加快我县合作社培育发展。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建设,扩大合作社对贫困户的覆盖面和带动面,增强对贫困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贫困户以合作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合作社相关扶持政策,对管理发展水平好、扶持成员脱贫力度大的合作社,优先给予项目扶持和扶贫资金支持。引导合作社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承担财政投资项目。在产业扶贫中,有意识地引导贫困户以合作社为依托,承接合作社种养项目,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1.对丧失劳动能力、外出务工或无地种植、无条件养殖的贫困户,引导和支持他们以安排的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进行折股量化作为出资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自负盈亏并保证一定期限内给贫困户分红收益,助推贫困户实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入股模式。十一有一低于”任务,实现脱贫摘帽。

3.鼓励丧失劳动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是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产业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合作社获得更多收入。

4.共同发展模式。一是公司我县平原乡镇龙头企业数量多,发展好,建议以金穗、金福、昌隆、汇生牧业、富凤、凤翔等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牵头力量,联合一些规模大、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增收脱贫。这种模式帮扶贫困户最直接、最持久、收益高;二是“山区乡镇选择能人带动型合作社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体。这类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分散农户联合而成,往往能够做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贫困户参与积极性高;三是“支持合作社本身规模经营、基地集中优势,重点组织农民开展培训,把课堂办到基地田间地块,提高农民参与热情;让合作社承担科技项目,利用种养基地作为试验场地,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四是“以“同心”同心·产业帮扶+等多种经营方式联合发展特色种养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这类合作社有后援单位支持,发展后劲大;五是“我县63个贫困村中有58跨乡镇加入优势社。我县平原乡镇合作社运作规范、技术成熟、实力雄厚,山区乡镇合作社规模小、竞争力弱,而且我县贫困户大都集中在山区乡镇,山区乡镇人多地少,大大限制了贫困户发展能力,建议打破地域界限,鼓励山区贫困户加入到优势明显的平原乡镇合作社,将平原合作社产业优势与山区贫困户扶持资金紧密结合,从农业技能、生产管理、信息技术、资金帮扶等方面进行内部合作,提高贫困户成员的再生产能力,增加贫困户成员的收入。2.推广安群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做法,引导同行业或行业密切关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组建联合社,加快香蕉、火龙果、中草药、密本南瓜、肉鸡、羊、育肥牛等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规模优势,解决单一合作社无法发挥的作用,并利用联合社的规模、品牌、技术、管理等优势,走““社社共建”三农”新模式,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4.在本县范围内开展试点,通过扶持引导,推进合作社与学校、超市等企事业单位对接,尤其是在学校,优先选择合作社的农产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

(四)大力发展“电商+”,加快助推精准扶贫步伐。1.通过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合作社参与本地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网上供销社、村邮乐购等平台,充分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村超市等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提高网销农特产品质量。品牌。通过一定的资金扶持,引导支持每个乡镇至少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合作社,全方位做好贫困户自产农特产品的网销服务。

3.加大培训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人员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来自田间地头的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抵达消费人群。

(五)注入现代农业元素,促进合作社精准扶贫可持续。1.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借鉴金穗公司香蕉标准化种植及技术规程编制的经验,建议政府引导,由龙头企业牵头研究制定我县火龙果、鸡、牛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标准,合作社组织推广和实施,将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各环节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成简明易懂、实用好用、符合我县生产实际的种植、养殖技术规程,使合作社生产过程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从生产环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品一标”认证。“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建议鼓励合作社注册自有商标,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开展“3.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农产品溯源APP软件,对日常生产、管理、加工、流通、销售等贯穿整个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全面、动态地掌握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的安全信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制度。

4.延长产业链。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或入股加工流通企业,进行香蕉、火龙果、肉牛等农产品饮料、化妆品、食用色素、休闲食品、屠宰分割等延伸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农产品流通环节服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延长农产品贮藏寿命,避免丰产烂市、货贱伤农的被动局面,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2.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篇二

一、政府在京郊“银农合作”中的主要作用及成效

北京市政府及各郊区县自2003年以来, 以“银农合作”工作为切入点, 按照“产业导向、跟进放大、选项聚焦、监控运行、追求效益”的原则,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 形成了一套部门联动、产业主导、信用保障的运作方式。

(一) 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促进了“银农合作”的高效运转

部门联动就是建立了市、区 (县) 两级银农工作机制。市里由农委牵头与市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单位建立联席会制度, 区 (县) 与区 (县) 金融部门有联席会制, 以便及时沟通工作内容, 确定工作重点, 总结工作经验。通过五年“银农合作”的实践, 京郊已初步建立起了“银农合作”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银农合作”资金达到9.23亿元, 总计运作项目2 079个, 银行累计贷款83.2亿元, “银农合作”担保贷款比例达到了1:6.5。

(二) 政府部门注重政策引导, 积极支持农业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北京市政府及各郊区县自2003年实施“银农合作”项目以来, 注重政策引导, 支持了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成长性好的项目和企业。一是支持了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项目。二是支持了一批二、三产业项目、农民自主创业项目及加速山区农民致富产业项目。三是支持了一批旧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项目。

(三) 政府部门协助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

北京市政府及各郊区县区农委与农村商业银行等共同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三信工程”建设。目前, 已挂牌的信用乡镇16个、信用村189个、信用户1.9万户, 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底, 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余额30.8亿元, 比实施“银农合作”前增加了近20亿元。

二、政府在京郊“银农合作”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政府在京郊“银农合作”模式的推广运行中虽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为“银农合作”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政府在如何规避风险, 完善政策机制, 确立“银农合作”政策模式,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保持“银农合作”的长效机制, 有效发挥杠杆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 银行、农户、政府间的有效协调遇阻, 阻碍了“银农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银农合作”开展几年来, 虽然形成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提高了“银农合作”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 银行、农民、政府间的协调工作完善与否还是成为“银农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说, 农业项目的资金回笼周期较长, 加上易受自然因素影响, 风险相对较大。所以, 银行对申请“银农合作”贷款者要求苛刻, 不愿意放贷。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比例原则上为1:10,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缺少有足够吸引力的项目, 银行出于控制风险考虑, 常常并不以这一比例为准, 资金投放比例最多放大至1:5到1:7左右。这还仅仅是协议, 最后能放出去的, 比这个比例要低得多。只要有好的项目, 银行还是愿意贷款的。因此项目难题不仅困住了银行, 也令多数涉农企业对“银农合作”贷款“望洋兴叹”。据了解, 项目遴选的一般程序是由项目申请人提出申请, 乡镇银农工作小组负责向上推荐, 经区银农领导小组审批, 并将其推荐给银行后, 最终由银行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贷前审查。目前, 项目更多依靠农户自己发掘。事实上, 由于环境视野及自身水平的局限, 农户申报的项目通常会被信用社否定掉。因此, 在合作模式与项目开发方面, 政府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以便使银行、农民、政府间有效协调, 促进“银农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银农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 政府在“银农合作”中充当担保主体, 造成出现代偿后的追偿不利

据调查, 部分区县政府以政府资产做担保, 以区农业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作为担保主体来吸引资金, 促进“银农合作”。但是, 由于区农业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是政府成立的银农合作机构, 具有管理职能, 但在法律上不具备担保资格。出现代偿后, 法律既无法追究担保人的责任, 又不能及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同时为了保证“银农合作”顺利进行又不能扣除风险抵押金, 造成追偿不利。

(三) 政府贷后监管不利, 资金运行风险增大

由于区农业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对企业贷款进行担保, 给贷款企业一种政府投资的误解, 造成了企业还贷不积极、不主动。出现代偿后不能及时追究贷款企业的责任, 等于从另一方面鼓励了不还贷行为, 加大了贷款风险, 阻碍了“银农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 相关规章制度缺失成为“银农合作”健康发展的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看, “银农合作”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体制改革。“银农合作”规章制度是保障, 市场机制是手段。实施几年来, 各区县结合工作实践, 已经出台了各种保障措施和实施细则。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缺失, 在项目储备选择、风险预警、跟踪考察等方面不能有效发挥调控作用, 不利于“银农合作”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在京郊“银农合作”过程中有效发挥杠杆作用的具体建议

(一) 加强银行—农户—政府间的有效沟通, 促进“银农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 政府中从事“银农合作”工作的职员数量并不多, 各县农委负责该项目的人员通常为2~3人, 既要面对农户、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 又要考虑银行的风险控制需要, 很难做到银行—农户—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应加强各区县“银农合作”办公室的自身建设, 确定专人负责,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协调能力, 确保“银农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 明确担保主体, 逐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制

随着“银农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应退出充当担保主体的角色, 把专门从事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业务的具体操作者, 以政府资金为导向, 法制化管理为准绳, 市场化运作为原则的方式, 在放大担保贷款资金总量、降低担保贷款风险、简化担保贷款手续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逐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制, 保障“银农合作”持续、安全的发展。

(三) 加强监管, 规避风险

政府应在“银农合作”中加强监管, 规避风险, 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对银农合作项目的跟踪检查。

定期对银农合作企业资金的使用、项目进展、企业经营管理、借款还本付息、取得效果以及企业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检查, 并初步建立起资金风险预警机制,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认真加以解决。通过不断总结经验, 制定出银农合作贷后检查操作规范, 使资金运作更加安全、有效。

2. 积极发挥基层工作小组的监管作用, 推广监管经验。

为了强化对银农合作企业的管理, 由镇财政所统一代理记账, 并实行收支预算制度、支出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3. 加强银农合作项目信息化综合管理。

通过开发银农合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手段和效率, 对各银农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贷款使用等信息实施动态监测。

(四) 政府应逐步建章建制, 保障“银农合作”的长效机制

“银农合作”实施几年来, 各区 (县) 结合工作实践, 已经出台了各种保障措施和实施细则。政府部门应继续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 确保“银农合作”的健康发展。

1. 制定担保公司的管理办法, 明确其性质, 如公司定位

是企业性质还是事业单位, 直属单位、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人事任命程序等事项都应有一套完整的管理规定。

2. 在实施主体法人化的前提下, 要研究确立项目储备制度。

即在“银农合作”小组限定的范围内由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通过筛选, 建立“银农合作”支持项目储备制度, 避免其原来的随机性, 同时, 也让政府部门确实从项目管理中剥离出来, 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服务功能。

3. 为配合“银农合作”的开展, 有效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风

险, 应适当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探索由市、区 (县) 和受益农户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 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保障和灾害补偿机制, 使参与“银农合作”的不同主体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更分散, 给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运行环境。

4. 针对部分区 (县) 在贷后资金的使用以及企业的运营

3.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篇三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效率;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50-02

[作者简介]刘建冬(1972—),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的模式下,新课程呼唤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上的变革,要求将原来单一的教师讲解逐步转向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效率。现行的活动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比比皆是,但细观之后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对合作学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在走过场,流于形式,探究停于表层,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纵观所听之课,主要存在这些现象:1)合作流于形式。一进入活动,就开始合作讨论,讨论场面看似轰轰烈烈,但效果甚微。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组织了多次讨论,时间占半节课之多,浪费时间,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小组合作缺乏一定的技能。优秀者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抢着说,学困生乃至中等生都成了旁观者,更有调皮者抓住时机做小动作。3)合作不切实际,探究难易程度与班级实际情况脱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全部知识点都寄托于学生的发现,没有准备好相应的研究提示,致使合作时间过长,学生合作成果甚少,导致教学任务没法按时完成。

如何在小学数学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开展有效合作,切实培养学生素质,打造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组及分工

首先,合理安排合作小组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学习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来确定合作小组的规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一般情况下应组成4-6人的小组。因为在这样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参与度高,合作效果也比较明显。

其次,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必须具备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个性,使他们之间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把学习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习个体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最后,在合作小组内部还必须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各尽其职。没有明确责任,有些学生会借机玩耍,小组合作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并比较出大小,小组内合作找出其中的规律。进入活动后,各小组展开合作,但有的同学只顾自己折自己的,不管别人干什么;有的同学甚至在商量下课后如何玩耍;个别的学生还在那里说笑打闹。到交流汇报时,只有认真参与的同学能找出规律讲出理由,其他同学却一无所获。针对这一情况,合作学习必须加强学生的合作责任意识培养,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分子,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小组的形象,都将影响到小组的荣誉,每个同学的发言都代表本组的最终意见。汇报时,教师可任意挑选一个同学回答。只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才会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学生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注重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效。合作的技能培养必须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合作技能:

(一)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合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高效。例如在《加法的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三个数相加有什么样的规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合作探究。这样,讨论的问题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

(二)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看到很多出色的积极分子经常垄断小组发言,抢在其他同学之前且把正确的答案和规律一下说完了,导致其他同学无言可发。长期下来,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态,认为发言只是那几个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鼓励每一个同学都踊跃发言。在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做到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基础差的同学的回答,给予及时的鼓励;对发言比较积极的同学让他们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他们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明白,或者表达不完整,此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多创设机会,让他们在磨炼中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

耐心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会倾听不仅能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同时也会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

反思与调整是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教师要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来的不足以及其他同学想法的优越性,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分析中,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和时间

(一)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

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因此,教师要抓住最有利小组合作交流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最佳合作契机有哪些呢?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当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解答不透彻不全面时,当学生回答问题结论不一致或有争议时,当解题方法多样时,动手操作过程中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完成任务时,等等,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二)给予充足的合作时间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合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情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切实感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实效性。如果小组合作时间不够,犹如蜻蜓点水,就不能保证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在心理和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将无所事事,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主要学习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冯东明.数学“活动单导学”模式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1).

4.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篇四

——关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白沙学区教育工会

林修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劳动关系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那么,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当前每一名工会成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因

劳动关系具有普遍性。劳动关系涉及社会的每一位劳动者和每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单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员工本人的进步发展、收入高低及家庭生活,而且也影响单位的工作秩序、人际环境和事业发展。从整个社会看,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关系具有权益性。所有劳动争议、劳动纠纷都是因为权益问题而产生的。由于权益问题涉及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极易引发各种不安定的事件发生,应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具体到单位,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不和谐因素,有的问题甚至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

容不规范;二是一些部门缺乏社会责任感,劳动条件和员工安全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不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强迫超时加班,不能按规定支付报酬,有的甚至对员工实行野蛮的劳动管理;三是一些单位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拖欠和克扣员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节和监督力度不够,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单位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机制,提高调处仲裁的及时性、有效性及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扮演应有角色,让工会有效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会组织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自己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这从理论上说起来简单,但具体到企事业工会工作的实践,却并不那么简单。

企事业工会在角色定位实践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在立足中国国情、加快自身改革中,至少要具体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企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同样,劳动关系要和谐,首先有赖于发展。工会组织只有坚持“促进企事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这样才能找准位置,有所作为,在推进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就业,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必须注意各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注重实效。要坚持维护职工权益与促进企事业发展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职工各项合法权益的落实,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事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生产力要素在企事业达到最佳组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共建和谐企事业、共谋企事 2

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焕发企事业生机,增强企事业竞争力。要坚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事业活动”,借助这一平台,解决当前部分企事业尤其是中小企事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大力推广以和谐劳动关系促企事业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

同时,从企事业工会的环境特点来看,企事业工会所处的是特定企事业的具体环境。企事业工会要适应企事业特点,切实因企制宜地开展工会工作,并且要把企事业工会工作自觉融入企事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讲究策略,灵活运用。企事业生产经营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是充满风险的动态过程,而且劳动关系改善也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往往更多更直接地由企事业来承担。作为企事业工会,要在为职工维权的同时,主动了解和深入生产经营过程,排忧解难,自觉增加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助力,共谋企事业健康发展。

2、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企事业文化的建设者。

工会参与企事业文化建设,是由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事业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动员和组织起来,同时也可以代表职工的利益,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企事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又具体体现在企事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开展企事业文化建设不能单靠理论上的说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方面工会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从企事业、部门直到班组,按照法律规定都建立有工会组织,自上而下始终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各级工会组织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事业文化建设中去。其次,企事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工会则拥有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事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事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三,建设企事业文化需要各种 3

载体,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各种演唱会、体育运动会、美术、摄影、书法展览、知识竞赛、卡啦ok比赛、岗位练功、业务技能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事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会是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多是群众性活动,能够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倾听职工的呼声,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动职工广泛参与,因而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对企事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正是由于工会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并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做好企事业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工会任重而道远。

3、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作劳动关系矛盾的协调者

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会始终是在劳资关系中运行和发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劳动关系领域,企事业的权利不断扩大,政府则由直接的参与者转变为立法和宏观调控者。

劳动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要求我国工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不再仅仅是协助党政各项工作的一个助手,而首先是劳动关系两方主体中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追求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企事业一方在生产活动中居于指挥、管理的主导地位,效率、利润是企事业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处于被管理、被指挥位置的职工,希望的是良好的劳动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水平。显然,企事业一方与职工一方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当企事业方以损害和牺牲劳动者权益来达到追求企事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劳动者个人很难与强大的企事业抗争,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者一方的弱势地位就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组织---工会,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权益,工会实际上成为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实力,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 4

要力量。如果没有工会组织,劳动者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采取自发的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其结果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是引发更尖锐的冲突,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说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工会组织健全并有效运作,通过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保护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存在的矛盾得以及时通过法制化的渠道化解和处理;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借助三方协商机制,从源头上表达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使整个劳动关系协调发展。

4、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职工群众的教育者

改革的过程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广大职工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大部分职工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也有部分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付出了代价。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工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充分履行教育职能。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做好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避免出现对改革的逆反心理、仇视心理和消极情绪等不稳定因素,教育职工站在长远的、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引导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创业意识。

广泛宣传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利益共同体教育,充分认识企事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引导职工热爱企事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依法订立集体合同对企事业和企事业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引导职工严格遵守,依法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遵守操作规程,严格劳动保护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加强职工素质教育,以职工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事业的持续发展,引导职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企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加大帮扶力度

做好困难员工的帮扶工作既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工会参与和谐劳动 5

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员工利益的各项工作,既要把关心困难员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作为工会的要务来抓,还要把增强员工竞争上岗的能力,理顺员工思想情绪作为帮困扶贫“送温暖工程”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真正急员工所忧、想员工所虑、解员工所难、谋员工所求,切实尽到帮困扶贫的责任。对困难员工的帮扶要从以往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帮扶、助学帮扶等综合帮扶拓展。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切实维护员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解决好困难员工的就业权。通过技能培训、组织学习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二是维护好困难员工的生存权。健全困难员工档案,组织开展员工互助互济活动,开展多种帮扶活动。三是保障困难员工子女教育权。要建立完善困难员工子女就学基金,形成帮扶困难员工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困难员工子女在工会的帮助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困难员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工会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先要强化自身的维权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工会干部学习考核机制和学习培训制度,促进工会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一批熟悉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工会干部,提高为员工说话办事的本领,树立工会在单位中的地位和权威。二是要不断提升工会的工作水平。工会要确立正确的维权观,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维护好员工的具体利益;在活动方式上要在搞活基层、服务员工上下功夫,坚持深入基层组织员工、广泛动员员工、真心依靠员工、热情服务员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凝聚各层次员工;在工作方法上要在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体制上下功夫,要从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感知、了解、掌握员工的具体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为员工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维权服务。三是要努力扩大工会的影响。工会工作的社会化是扩大工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工会要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作为,就要注重协调好与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工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合作。

五、明确工会组织出力点,加强工会工作渗透力度

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工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工会和没有工会大不一样,工会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大不一样。而作用发挥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定位把握的准不准,切入的够不够。因此,工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努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关键环节上,要按照政策制度,做好源头参与,事先介入工作,把可能产生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况,化解在可调节的范围之内。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依靠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常态化,要制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计划,做到细化和量化,增强可操作性,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员工广泛参与的局面。注重利益协调,促进公平。要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协助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谋求在二次分配或多次分配中维护员工之间的平衡与公平。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要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同时还应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化,工会仍需花大力气探索研究和实践协调劳动关系新的有效形式和机制。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结构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员工是单位发展、壮大、稳定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追求劳动关系和谐,实现劳资双赢为目的和手段,正是工会的出发点。工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到工会的周围,维护好他们的各种权益。

社会和谐,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达到“和谐 7

相处”,就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营造和谐氛围,从而使社会和谐的基础得到巩固。在和谐社会里,劳动关系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社会也难以和谐。所以说,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出力点已经明确,那就是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这对员工来讲,是互惠互利的好事情,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因此,工会就是要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职尽责作出贡献。

5.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 篇五

加强“严打”促进平安建设

―― 沈丘县法院韩冲先进事迹材料

有人说刑事法官是清贫的,有人说刑事法官是艰辛的,也有人说他们是冷酷无情的,而他——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副庭长,一位普通的人民法官,却始终能够耐得住清贫,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赤诚,献给了他心爱的刑事审判事业,他就是沈丘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韩冲。

一、深入开展思想作风整顿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把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贯彻始终

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韩冲执法的准则和誓言。他常说,“如果每百件案件办错了一件,看起来是百分之一的误差,但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因此,要保证不使一个应受惩罚的罪犯逍遥法外,也不能是一个无罪的公民受到法律的追究”。多年来,他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每审理一起案件,不管大小、难易,总是深入调查,反复核实证据,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定罪量刑准确,判决公正,保证了案件质量。在他处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经反复审查发现,案件事实和危害后果之间因 1 果关系不明,在部分案件情节方面存有疑点,遂对该案依法做出了不予受理的决定。从事刑事审判十六年来,他共承办各类刑事犯罪案件600余件,判决各类犯罪分子800余人,每个案子都在审限内审结,而且无一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更无冤假错案出现。

二、强化“严打”意识、狠抓案件质量

在如火如荼的“百日严打”整治斗争中,韩冲和刑庭其他干警放弃了节假日,昼夜加班。他长期患有胃病,一年四季药不离身,但为使“严打”工作不在审判环节贻误战机,他仍忘我地工作着。在他的影响下,有的同志轻伤不下火线,重病坚持在床上看卷;有的女干警家务、孩子均顾不上照顾,始终全身心的投入到审判工作第一线,从而把“严打”斗争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刑事大要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案子办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社会的安宁,审理这类案件不仅时间紧、要求高、风险大,而且有时还伴随着危险,没有熟练的业务和吃苦精神是不行的。在法院,韩冲恰恰以连续作战、办大要案而著称。今年夏季,在他任审判长的一起重大团伙盗窃案中,该团伙5名犯罪分子交叉结伙,疯狂作案,手段恶劣,加之作案时间长,次数多,社会影响和民愤极大。韩冲和干警们一起白天提审调查,晚上阅卷核实证据,在三十天内就审结了该案,根据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其中三名犯罪分子被判处了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另 2 两名也被绳之以法、科以重刑。

三、强化宣传教育意识、维护“严打”成果。

韩冲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必须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法律之剑,铲除腐恶,以净化社会环境,让群众安居乐业,从而无愧于共和国对法官的信赖,不辜负人民对公正的渴求,同时,通过案件宣传、教育群众。在他办理的赵德营镇马某某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和强奸一案中,经审理查明,马某某长期以来,无故多次殴打他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并以收取保护费的名义,以威胁的方法索要公私财物,同时强拿硬要,欺行霸市,强奸妇女,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霸头”。为及时审结该案,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进一方平安,他夜以继日地反复审阅证据材料,认真核查事实,最终以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强奸罪数罪并罚,判处马某有期徒刑十八年。为震慑犯罪,弘扬法制,又专门深入案发地赵德营镇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四、加大调解力度,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韩冲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大案件调解力度,使调解率达97%以上,为沈丘的和谐、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办理被害人李某某 3 和被告人邢某某交通肇事案时,为了不让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杜绝涉法上访事件发生,韩冲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做调解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使这件在公安局、检察院无人敢沾、无人敢惹的、长达十二年的棘手信访案件,在法院得到成功调解,年逾花甲的被害人李某某表示,今后不再来法院吵闹了,也不再到其他部门缠访了,彻底停访息诉。本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韩冲认真学习领会,将严打与整治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突出“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审判特点,做到审前阶段法制教育,庭审阶段认罪教育,宣判阶段服法教育,改造阶段悔过自新教育的"四个环节教育,同时坚持按照罪刑法定、罪罚相当和宽严相济的原则,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确有悔罪表现的初犯、偶犯、未成年

犯。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无违法违纪发生,做到警钟长鸣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不时向审判机关袭来,面对各种不正之风的纷扰,韩冲认为,人民法官佩戴的天平决不能让歪风邪气吹偏。为此,他在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的抗衡中,自觉恪守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经受住了权力、金钱、人情的考验。4 在他办理的一起盗窃案件中,被告人亲属来到他的办公室,进去后就关上了房门,拿出3000元钱放到办公桌上,说这是一点心意,看案子能不能少判一点。韩冲见状严肃地说:“别说三千元,三十万也不能买刑期”。在韩冲办理的另一起抢劫案件中,他在办公室发现自己口袋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千元钱,原来是被告人亲属乘其不备放进去的,在弄清了事情原委后,韩冲在被告人亲属不肯将钱拿回的情况下,交内勤抵了被告人应交纳的罚金……。他就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在思想上筑牢了一道攻不破的防线,永葆了一名人民法官应当具有的清正廉洁的品质。

韩冲同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深知做一名新时代法官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他将继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找出差距,克服不足,把公正与效率做为其行动的指南,做一名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法官

6.充分发挥协管员作用 篇六

大兴镇地处东丰县西北,交通便利,四白公路和四梅路贯通全镇,是东西交通的要道。全镇幅员面积10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97公顷,总人口14079人,共有84个组,共有协管员120名,协助派出所和司法工作,成为本镇维稳工作的主力军,切实为农村社会管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维稳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落实,在县政法委的领导下,以平安稳定为前提,以镇综治办、镇维稳中心为阵地,狠抓协管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协管员作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做到切实抓落实,踏实干实事,认真抓管理,资金开绿灯,专人抓维稳。镇综治维稳工作以党委书记为核心,以维稳中心为纽带,下设办公室,以办公室为轴,在各村设立维稳工作站,并设专人负责,人员及办公设施齐备,分工明确,层层落实责任,逐级追究责任,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了有效的管理队伍,确保了全镇安全稳定。

一、强化基础,确保运行。(舍得投入应有尽有)首先明确态度重维稳基础设施建设到位。2010年镇政府投资5万余元成立了独立行使职能的综治办维稳工作中心,摒弃以前由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兼职综治维稳工作的做法,完善了相应的办公设施,先后投入了13000多元资金,安排了专职综治干事两名,建立健全了档案、台帐。投资了10000余元成立了十二个村级工作站,使综治维稳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维稳工作达

到了8有:有阵地、有设备、有资金、有组织、有队伍、有待遇、有行头、有培训。

其次明确宣传重途径宣传教育到位。采取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宣传法制、平安和谐、治安防范、交通安全等的教育活动,一是喇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从最初的报警设备,延伸成了宣传法律法规,国家政、教育提醒农民安全防范意识、便民服务、群众娱乐等多项功能。二是协管员走家串户的宣传更取得实际效果。三是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由民警进校园讲授相关知识,切实使教师和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协管员对学校的管护更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四是通过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开展了以大兴村为试点的“平安文明家庭”、“平安村屯”创建活动,协管员走家串户工作,群众积极相应,每户一份宣传单,按照宣传单上的内容自己申报,然后村民代表评议,一户户表决通过,然后挨户挂牌。整个活动扎实有效,群众非常满意。全村208户农户,已有141户被平为平安之家。2010年末,农行到我镇采集农户信息,这个村农户的诚信度就以平安家庭评选结果为准。

第三明确网络重防范三级网络建设到位。形成了镇、村、组三级维稳网络,126名专、兼职协管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常与镇维稳中心、驻村民警、司法及各职能部门联系,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和治安防范实施活动中,切实加强了治安防范力度和广度,给犯罪分子以震慑,确保了全镇社

会和谐而稳定。

第四明确服务重民意便民服务到位。过去村民有了矛盾纠纷,大多是村民到村里或是到镇里,由村委会或是司法部门进行调解,由于调解的不及时,或是村民嫌麻烦,有很多矛盾纠纷激化,进而使事态扩大。现在把调解室、警务室设在协管员家里,成了便民点,更加方便了群众。群众出现问题第一时间都是协管员知道,先调后报。情况上报后由镇维稳中心统一协调,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及时协调本级及上级有关部门共同处理。如联通公司在永平村二组架设,铺设的线路,影响了群众的出行,协管员冯良宝找到维稳中心,镇维稳中心副主任进行了协调,先协调县联通公司,县联通公司又联系市联通公司,通过层层协调,市县联通公司分别派专人到现场查看,最后由施工单位出资,村民出工维修,解决了该问题。2010年,好多协管员在水毁房重建中都掏出自己的钱借给那些倒房户,使那些户及时建起了新房。

二强化管理,注重实效。(一心为民肯下工夫)

(一)充分认识协管员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大兴镇警务室原来有6名警察,2011年只有3名警察了,要管理全镇14000口人,警力不足,警察是心有余力不足。按警察人均工资每年3万计算,一名协管员每年补助600元,全镇126名协管员每年的补助资金75600元,相当于两个半警察的工资,而协管员身处群众中,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而且每个协管员都有一定威信,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能及时的处理,能

很有效的把事情处理萌芽状态,对于处理不了的事情也能及时与公安联系,及时处理。所以选好协管员,发挥好协管员的作用,对全镇的和谐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费用小,效果好。

(二)、充分重视协管员队伍管理的现实性。

1、协管员是农民。协管员是农民,来自农民中,是农民的素质,必须强化培训,使之能来自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影响农民。

2、协管员是能人。协管员都是本组里大家公认的能人,民主推荐的,大家认可的、信任的。必须发挥他们在农民中能人的作用。

3、协管员是喇叭。协管员就是喇叭,这个喇叭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必须发挥好这个喇叭的作用,把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通过他们宣传到群众中,同时也通过这个喇叭,了解农民的心声。

根据协管员的现实情况,强化了管理,使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协管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1、把住选人关打好坚实基础

选人重品行树正气,用能人顺民意。要求各村选出的协管员要是能公正处事,有威信,敢管事,会办事,能调事,会处事,能成事的群众认可的能人。126名协管员都是群众民主投票选出来的。

2、把住管理关发挥维稳作用。

一是明确要求协管员工作以情为重以帮为本,做到:以正行事、以公处事、以心调事、依法办事。

二是全镇于2010年9月3日举办培训、军训班,进行岗前培训,使之成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一支协管员队伍。

三是不定期走访抽查农户,对于不称职的协管员坚决不用。四是要求协管员记日志,并统一发放了日志本,使每名协管员记好自己每天的工作日志,镇建立协管员档案,对其进行管理。

五是为了方便协管员工作,在县政法委协调下,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协管员管理工作。为每名协管员配发了价值600元的服装,并配有协管员标志。今年又增加了6名,也通过政法委帮助联系配上了行头。

六是镇政府为每名协管员发放补贴每年600元。对于有特殊贡献的,还要给于适当的补助奖励。

七是投资9000余元为每名协管员家配备一部大喇叭,方便本组的工作。

八是投资3000余元为每名协管员印制便民联系卡,分别发放每个农户的手中,便于群众有事情及时联系协管员,协管员及时处理。

九是投资3000余元为每名协管员家制作了工作版,在协管员家,可以一目了然。一是让群众通过工作版了解协管员的工作;二是方便协管员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三是提醒协管员时时为百姓

服务。

十是要求协管员每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排调同步。爱民凝心工作,政务效能工作,特殊人群帮教工作,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活动等等,其实都应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展开,农民认可的就是看大家为百姓做的事。

如政务效能,本镇做到了镇干部,学有时、做有度、不离岗、便百姓。学有时,每周五大家做在一起,给每个镇干部机会,没人准备一份学习材料,都是和自身工作性质有关的,大家讲起来得心应手,每个人都了解了不同行业的内容,这样成了多面手,下乡时候不管百姓问什么都能给予很好的解释,不用花钱学习电脑知识利于现代化工作。做有度,就是待百姓如亲人,全心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收农业保险、合作医疗等等既是工作也是宣传国家政策,让农民享受互相帮助带来的实惠,同时也联系了感情)不离岗,需要下乡,走之前要在去向本上留下说明,这样随时可以找到人,同时还在门上贴上自己电话,方便百姓联系。一句话就是百姓随时找到人。

一个地区的风气,每个人的人格品行,每个家庭的孝老爱亲美德,社会公德的诚信守法互相帮助等这些在镇这一块阵地靠的就是镇村干部协管员的带动影响,所以这些人的素质的提高很重要,尤其是村干部及协管员离群众最近,他们的带动影响比多少说教都管用,所以我们把协管员管理工作放在了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而实实在在的活动更能令百姓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2010年至今,全镇协管员充分发挥了一岗五责作用,真正成了镇里工作的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守护员、战斗员、突击员、联络员、服务员、消防员。仅2010年就调处纠纷386起,协管员调处的纠纷都有明细,有记录。2010年查处治安案件15起,比2009年下降20%,刑事案件7起,比去年下降15%。各类纠纷调解,各类案件的查处,协管员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劳释解人员26人,社区矫正10人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协管员的关心和帮助,防洪中大兴受到了省军区的表彰,外出协助抗洪的大多都是协管员。这支队伍成了会做事、敢做事、能做事、能成事的一支大兴镇不可或缺的队伍。真正为全镇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众满意。

7.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篇七

一、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组织作用

全国各地纷纷成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其目的就是要把同类的分散产业农民组织起来。但组织起来并非是最终目的, 而是要通过组织起来后, 再通过包括创办“农民合作讲习所”、举办“农民合作论坛”、开展普及科技教育和普及法律教育的“双普”教育活动等各种形式, 去培养和塑造新型农民, 使新农村中的新型农民真正做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并且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训与教育, 要达到不仅使新型的产业农民能够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去改造农业, 而且也能起到建设新农村乡村文明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地方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作用

实践使我们感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要一条必须是发展生产, 必须逐步建设好农业的现代化。而建设现代农业, 必须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去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去推动农业;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去管理农业。只有现代农业建设成功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十足地成功把握。但是,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 就必须大力培育、开发、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对此,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必须要做到三条:

首先, 要切实转变当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教育农民要用工业理念去经营自己的农业产业;

其次,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支持产业农民用现代的物质条件去装备农业;

第三, 要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同时, 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不仅对其产品注册商标, 争创名牌, 而且还要搞精包装。用现代的市场营销手段参与到农产品的市场大流通之中, 从而增加合作社农产品的附加值, 使入社农民在生产发展中实现生活宽裕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样化、灵活性、长期性的服务作用

服务,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天职”。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 所有入社的产业农民都急待合作社的各种服务, 以此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产业农民自己“干不了”、“管不好”, 又不会干等许多问题。诸如开发产业的融资难、技术难、物质单家独户购买难、尤其是产品的销售难等问题, 都需要合作社给予服务。由于农业问题多变复杂, 因此, 提供服务时要坚持灵活性、多样化和长期性相结合, 对入社农民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社内民主社会和谐的维权作用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 必须依法运作, 实行民主管理。这里对于股份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 如股金不等, 可按照“一人权票”制实行民主理;如果股金数量相等, 可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管理。通过民主管理, 彰显合作社在管理上的活力。同时, 要不断增强财务工作上的透明度, 做好社务公开。

首先,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在开发产业中注意搞好生态文明和环保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的治理, 为村容整治、整洁, 创造和谐的民风做出贡献。

其次, 合作社要对广大入社的产业农民在开发产业所需农资物质上, 一定要实行统一购买, 既为社员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避免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侵入。一旦在合作社内发生社员购买了假劣性质的农业投入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照法律去帮助入社成员进行有序地投诉, 积极发挥合作社的合法权益维护作用。严格防止入社成员乱打官司、乱上访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入社成员社会经济风险的保护作用

笔者认为, 当今作为农村中开发的各类产业, 无不承担着两种风险:其一是市场经济中的价格风险;其二是自然灾害的风险。对此, 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通讯工具, 及时准确地掌握住其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同时要科学地建立好自己产品的价格体系, 并要善于抓住市场规律, 抢占市场制高点。

其次,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即要有把自己产品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 又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信心, 确保自己的产品质量永不衰竭。

8.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 篇八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整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扩大,地质类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地质类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最近两轮(1998年和2012年)地质类专业调整幅度很大,各高校地质类专业的设置和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差异较大,对地质类专业办学带来较大影响。随着新一轮专业调整的出台,地质类新专业的设置社会认同度较高,各高校也基本形成共识,为地质类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即在此大背景下围绕地质类专业设置,探讨如何以提高地质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快专业整合,大力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地质类人才。

一、地质类专业发展现状

1.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1952年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内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一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当时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又建立了一些与之有关的新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隶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左右。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达10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等专业合并为一个基础较宽、口径较大、方向较多的新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将“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等专业合并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同时,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见表1)。由于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相同的专业名称下(尤其是地质工程专业),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1]。

2012年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将地质类专业设置为3个: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其中“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为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为传统的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包含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见表2)。

目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共92所,其中,地质工程专业45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51所(其中大部分属现地质工程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63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8所。同时2013年有7所高校申报地质工程专业,1所高校申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1所高校申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所高校申报还申报了油气田开发地质新专业。

开办地质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等著名高校。

2.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严格来讲,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分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2]。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加之,国外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使用,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也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实践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3.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地质工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地质类专业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为国家建设、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地质类专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几十年来其进展十分迅速,不仅培养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数量居于各国之首,而且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一些领域的研究水平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大。

(3)专业建设得到良性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工程建设和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大。不仅对地质类专业人才需求强劲,而且也促进了地质类专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繁荣昌盛、方兴未艾的局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尽管取得上述成就,但就地质类专业而言,由于近些年地质类专业目录变化较大且较频繁,客观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改革进程,地质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后期还应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的新地质类专业设置为基础,加强地质类专业的整合和建设,以提高地质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建设。

二、地质类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目前地质类专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仍有差距。尽管我国地质类专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但与国际接轨仍有不足。例如: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上工程教育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开展得还不够,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距。

(2)毕业生创新能力教育不足。目前地质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3)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考评总体“重科研、轻教学”的冲击,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下降,名教授上讲台比例还较低;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科研与教学联动不够[4];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不足、师生互动少,讲课形式较单一,考试方式刻板,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

(4)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由于地质类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因此大多数高校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实验室教学参观多、动手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少[5,6]。

(5)专业教材的建设滞后。一方面,受教师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地质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类似,都存在教材更新慢、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系列化教材;另一方面,部分课程的教材又出版较杂,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出版,多雷同,少特色,真正高水平、适用性强的教材少。

三、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措施

基于地质类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单靠个别教师、个别团队甚至个别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7,8]。应充分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作用,吸引各高校的广泛参与,把握全局,顶层设计,系统制订举措,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核心,全面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教指委和高校要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教指委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地质类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工作,按专业、工作内容的不同成立不同的工作组,与各高校紧密协作,达到各高校最广泛的参与,共同推进地质类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2)发挥教指委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高校与行业的联系,建立多层次交流服务平台,强化咨询和服务功能。要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协会、中国地质教育学会等相关部门和学术组织的参与,建立与之有效的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搭建多层次交流服务平台,如国际交流平台、行业与高校密切合作平台、委员互动交流平台、院长系主任交流平台,以及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的各类平台等。

(3)系统组织高校地质类专业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发挥教指委的研究职能,分若干课题组实时跟踪本领域的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学术动向,针对各高校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在如何推进国际化教育、如何制定能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标准、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统筹开展研究。

(4)开展多层次教学改革经验交流。针对地质类专业特色,组织各有关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促进各高校的交流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5)启动地质类专业教材规划与建设。发挥教指委的指导职能,成立专家工作组,深入调研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地质类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著、修订和出版等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规划出版高水平的系列专业教材和丛书。

(6)推进地质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强化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内容,促进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实训基地(野外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的建设,并尽早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

(7)制定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教指委的作用,与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教育学会等密切合作,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8)协助推进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协助地质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切实推进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在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试点的基础上,召开全国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动员大会并对认证标准进行加深理解,从2014年全面推进地质类专业的认证工作。

(9)协助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等各项创新活动。协助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教育协会,推进本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紧缺人才培养等重大计划,促进地质工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唐辉明等. 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叶斌,陈永贵. 中日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1(4):60-64.

毕孔彰,胡轩魁. 高等教育与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J]. 中国地质教育,2002(4):9-15.

曾勇,隋旺华,董守华等. “地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10(4):15-18.

张发明,高正夏,袁宝远等.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6(3):60-65.

吕新彪,王华,马长玲. 地质工程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地质科技管理,1999(6):44-46.

李峰,庄凤良,周梅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 中国地质教育,2004(7):127-130.

卢连大.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13(1):25-27.

上一篇:故事开头怎么写下一篇:留学美国需“五步走” 院校申请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