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2024-10-08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精选10篇)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篇一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一、形式材料上的区别

(一)形式材料的视觉性与听觉性

在物质材料的运用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绘画艺术在物质材料上利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可视材料塑造出具有鲜明形式的可视形象。这种视觉形象直接地作用于审美主体的视觉器官,所以绘画艺术在材料上的基本特性就是可视的,从而具有形象性。音乐艺术,它的物质材料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音响,所以它是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而正是因为音乐艺术材料不能像绘画艺术或雕塑艺术等视觉性艺术可塑造可视的形象,所以音乐艺术的表现内容(排除非音乐因素)依赖于音响,音响也是音乐内容表现的承载物。在创造可视形象上,这的确是音乐艺术的局限,但这并不妨碍音乐的表现,反而为人们在审美方式上提供了另一种视觉所不能提供的角度。

(二)形式材料直观性与非具象性

古人说“存形莫善于画”,这说明绘画艺术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应现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建立形象。这一形象是直观和一目了然的。如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额头微垄,鼻梁挺拔,眼神妩媚,笑容可掬的西方女性的形象。而音乐艺术材料的特殊不仅是它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且它不能像绘画一样创造具体的形象,所以也就不能创造出类似蒙娜丽莎的画中之美。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音乐不能创造具体的形象,但在音乐表现的内容中音乐却可以表现形象。音乐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表现形象,只不过这一形象特征并不具备直观性和具象性,而是需要借助审美主体的联想或想象,从而存在于人们的表象之中的。

二、艺术呈现上的区别

(一)呈现的第一性与呈现的第二性

艺术呈现是指艺术作品展现、传达艺术中所要表现内容的过程。绘画艺术的呈现是艺术家在完成绘画作品后,艺术作品不受任何因素的干预,直接地呈现于观众眼前,犹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较直接、较完整地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是在第二人称——音乐表演的“转述”中被呈现。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乐谱毕竟不是音乐本身,它只是一种符号,只有被演奏出来,成为音响,才具有音乐上的意义。由此,音乐在传达创作者审美理想显然不如绘画更具“本真”性,甚至出现表现上的歧义,然而,正因为音乐呈现上的第二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表演者在忠实原作品的同时,或多或少地融入自身的审美理想,从而一同传达给听众,所以这也是音乐表演至今依然散发着魅力和乐趣的原因之一。

三、存在方式的区别

(一)视觉空间性与听觉空间性

绘画艺术的空间性与音乐艺术相比表现的更明显也更易理解。绘画作品不但本身存在于空间,具有物质实体,而且在其呈现的内容上也具有表现空间的能力,即视觉空间。它通过构图、光线和颜色的设计等创作手段,以及欣赏者所处位置和角度,构建出一种虚拟空间,它是存在于欣赏者视线中的空间,如三维立体画。所以绘画是具有实体空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双重属性。然而,音乐具备空间性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材料是音响,人们在现实当中并不能找到其物质实体,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是不具备空间性的。然而,音乐可以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的表现手段以表现想象中的空间。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之“牛车”,此作品鲜明地表现出“牛车”由远及近,由近至远的空间感。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又是能表现空间的艺术,但此空间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想象之中。

(二)时间上的静止性与延展性。

这一点犹如二者在物质材料上,区别是具有本质性的。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存在于二维平面上,不同于电影艺术和动画艺术中创造可视活动的图像,其展现的形象是固定的、静止的。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是的时间艺术,不仅由于音乐的存在需要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之上,而且,更进一步,音乐内容的呈现需要在一定时间当中展开,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环境功能 篇二

引言

现代壁画属于高度综合的公共艺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对环境进行装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实际追求。壁画艺术可以对人们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追求得到满足。壁画艺术需要与环境相对应,这样才能将壁画艺术魅力更为良好的呈现出来。对壁画艺术审美特征和环境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1.壁画艺术可以给人持久的美感

壁画艺术可以给人以持久的美感,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较深印象。壁画艺术创作人员应用重复、渐变、对比等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壁画艺术的形式感良好呈现出来。壁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壁画的基本型也是具备一定趣味的。水平直线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垂直的竖线给人以严肃的感觉,弯弯的曲线便于设计人员情感投入。基本型的变化使得壁画艺术具备了相应节奏和韵律,使得壁画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在上文种也提到壁画艺术属于一种公共艺术,壁画的外形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设计人员在壁画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壁画艺术的外部形态展现与建筑墙体结构的形成面积、比例存在相应的对照关系,这种关系对壁画艺术的视觉呈现效果会造成较深影响。设计人员在壁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综合性、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壁画艺术创作的优越性,真正给人们留下持续的美感。

2.壁画色彩是第一印象

人们对壁画艺术作品的第一眼,不是考虑壁画作品的构图和创作思想,最先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壁画的色彩。色彩就如同是壁画艺术的灵魂所在,可以将创作人员的情感融入到壁画作品中。色彩会给人远近、冷暖不同的感觉,对于人的情绪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壁画艺术的第一印象。色彩赋予壁画艺术生机和活力,壁画也需要应用色彩进行良好氛围构建。壁画艺术创作人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会将自身情感与色彩结合融入到壁画艺术中,使得壁画艺术更加具有韵味。对壁画色彩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光环境就是其中一个较为主要的因素。因为光源色对壁画色彩会造成较深影响,人工光源色彩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而使得壁画艺术的视觉效果得到良好提升。还需要注重的是,光源投射角度和强度对壁画艺术作品原有色彩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壁画艺术作品很有可能因为光距因素产生反光,促使局部色彩较为突兀,对壁画整体色彩呈现造成干扰。

壁画艺术的环境功能

1.室外壁画的环境功能

室外壁画在艺术表现方面需要具备较大的尺度,也可以说室外壁画是以较大的画幅对人们进行呈现的。室外壁画往往不是对创作人员细腻的创作思想进行表达,同时也不是利用精细的激发,更多是考虑社会情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需求。壁画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空间体现与存在的长久性相对应,在壁画艺术中会蕴含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创作人员在室外壁画艺术创作更多是应用类似浮雕和版画形式的手法,壁画整体画面构成较为简洁,形式与内容形成良好统一性。只有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将那种深刻的内涵良好展现出来,在能在广阔的室外空间中彰显壁画艺术的魅力。

2.室内壁画的环境功能

与室外壁画相比较,室内壁画环境功能是围合性的,尺寸也要比室外壁画小很多,但是室内壁画的环境功能要比室外壁画的环境功能强很多,创作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光源补充,比室外壁画创作更为方便。可以利用室内壁画给人视觉和心理方面的感受,促使建筑室内空间可以扩展和紧缩。从艺术层面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在对室内壁画进行创作过程中,会深入考虑建筑功能。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体育馆的室内壁画设计会与运动有所关联,博物馆的壁画设计会与历史有所关联。室内壁画可以将建筑功能形象化的展现出来,深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具备“人性”特征。室内壁画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建筑的应用价值,强化建筑的美观性。室内壁画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表现也更加细腻。室内壁画通常会具备良好的装饰性,人们在对室内壁画进行观赏过程中,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室内壁画作品都会让人的心境放松,让人们深深的爱上室内壁画。

结语

壁画艺术属于一种公共综合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在于可以给人留下持久的美感,色彩也是壁画艺术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壁画艺术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壁画和室外壁画所呈现出来的环境功能也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室外壁画更多是强调深刻、广义的内涵,室内壁画可以对室内环境氛围进行转变,对室内环境进行扩展或缩小。壁画艺术创作人员需要将壁画艺术的魅力良好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爱上壁画艺术。

3.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三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 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画粗细均匀一致、线条圆润、笔画对称、行笔舒缓、结构严谨,极具美观性、装饰性。后世将小篆发展到了及至,称小篆为“铁线”、“玉柱篆”。

(2)隶书 隶书又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革,由篆书形体的长方变为扁方,由用笔的圆转变为方折,删繁就简,使隶书成为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隶书萌生于秦代,成熟于汉代。东汉时期遗留了下来大量的石刻,碑版铭文,可谓一碑一姿,一碑一奇,是书法史上一个辉煌顶峰时期。大抵隶书的风格可分为三个路数,以《曹全碑》为代表的一路隽永、阿娜;以《张迁》碑为代表的一路方正、奇崛;以《石门颂》为代表的一路肆意方纵、翩翩自得。隶书的简化,也萌生了隶书自身的快速写法o(3)草书 汉代的竹木简就是汉人日常应用的手书草写,又在此基础上行成了当时最初的草书——章草。章草每字独立而不互相连属,保留着隶书笔法行迹。汉简、章草又是隶书向今草的过度体。今草去掉了章草的波折,使上下字之间笔画连属,字与字之间互相映带,连绵不断,线条流畅婉转,富有表现力和韵律感。按着草的程度不同,有小草、大草、狂草的区分。大草、狂草用笔更加飞动放纵,回环萦绕,跌宕起伏,龙蛇蜿蜒,气势磅礴,使书法的表现力大大的增强。草书也被誉为书法中的最高表现形式。

(4)楷书 正统的碑版隶书发展了楷书,楷书发萌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早期的楷书(当时称今隶)受着隶书的影响,结构趋于扁形,用笔自然活泼,天真烂漫。北魏时期大量的碑版、墓志是这一时期楷书风格的代表,其出土的规模和水准,可与汉代的隶书相媲美,世称北碑、魏碑。楷书到了唐代,书体结构由扁形变为长方形,楷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构端庄严谨,笔法完备。唐代以后楷书大家辈出,风格多样,著名的有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唐楷一经定体既成为现行规范化通行汉字至今一千多年,中国书法的字体再未演变。(5)行书 行书是在正楷的基础上,笔画借用了草书的灵活,对楷书进行了省简,笔势连贯,由折变圆,书写流畅又字型美观,书写快洁又易识易认,非常具有实用性。行书的风格亦是丰富多彩,自汉代以后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赵孟俯、文征明等。

二、书法艺术鉴赏的综合层面

对书法艺术能够达到了懂得欣赏的程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欣赏它的难度,就在于它太抽象了。抽象的本身,在于区别再现艺术能够直观撷取生活的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使观赏者参照生活的阅历,对艺术作品作出赏评,(当然这也需要观赏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如绘画、影视、戏曲、小品等。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尤其是曾经受过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对不同的线条美感能作出鉴定或感悟能力,同时对历代法帖具有常识性的了解,并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对书法达到一定的欣赏能力的目的。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应该等同于音乐、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长短快慢,以及节奏的或舒缓或流畅,声调的明暗等,都与书法休戚相关,它的相同取决于作者对音乐声音或对书法线条的驾御能力,并介乎生活与抽象艺术之间的集中提取,从而应用抽象语言符号,进行想象力丰富的创造,这种想象空间就是抽象的、不固定、不具体的反映生活,但艺术自身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于抽象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下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对欣赏者来说也同样是具有不固定性。然而,要想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抓住音乐欣赏的规律这样一个前提。掌握这个规律也是欣赏者的起码的音乐素养。对书法的欣赏也同样要掌握书法语言,对书法线条的美感有一个确切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象掌握音乐欣赏规律一样

1、传统的书法审美观

历来中国书法传统的审美观,或是结合自然,比拟自然界的山水、云雾、风雨、雷电;或比拟龙蛇、鸟兽;或比拟人文等,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形容王僧虔的书法:“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形容卫夫人的字“若舞女插花”等是用人来形容书法的美。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每作一‘点’如高山坠石”;“每作一‘横’如千里阵云”;“每作一‘撇’如陆断犀象”;“每作一‘竖’如万岁枯滕”„„事实上不同的线条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直线”给人以挺拔刚劲的感觉;“斜线”给人以惊险的感觉;“弧线”给人以生命力的感觉;“曲线”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圆线”给人以柔和的感觉;“方折线”给人以硬朗的感觉,以及粗线厚重,细线灵巧,斑驳线苍劲,飞白线苍茫等等。古人还把书法中具有自然、动感、劲健、凝重的线条,比喻成“屋漏痕”、“断墙壁”、“折钗股”、“锥划沙”、“印印泥”。

于是,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那种字体,其自身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又都是在以上这些不同的线条组合、作用下形成的。欧阳询楷书严谨峭拔、用笔奇险、化险为夷。是用简洁、硬朗、内厌、直斜线并用,形成这样的风格;颜体楷书体势宽博、雍容大度,用笔遒劲、厚重、外拓,起止转折,圆笔居多的线条所形成的;柳公权的楷书和颜体结构大抵相似,比较之下柳体更趋于挺拔、清劲;赵孟俯的楷书隽永、抚媚、平和。用笔更采用笔势连贯,轻巧、富有动感的线条构成的风格。那么其它字体如隶书、篆书、北碑、行书都同样具有相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比如欧体对应《曹全碑》;颜体对应《石门铭》,赵体与王羲之一脉相承。至于草书的线条应用更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2、时代背景和现时条件

-欣赏书法对线条的认识固然是重要基础,是根本。除此而外,了解每一个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书家的师承、文学的修养和书家当时的心情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的了解,也都是作为欣赏书法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时代背景例如: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个性的差异最应当受到的制约和显现,是师承的影响、熏陶、天资、功用、性格的集中体现。比如献之学羲之,小欧学大欧,乃至初唐时的互师互学。书写作品时,书家当时心情和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气的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集聚在绍兴的兰亭,当时情形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有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一殇一咏”的畅快心情下,乘着微醉,挥毫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序》。与这个心境相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平定叛乱时,被叛将砍了头,颜真卿在悲痛万分的心情下写完了这份《祭文草稿》的。所以《兰亭序》的风格恬静、淡雅、不激不历,反衬《祭侄文稿》的风格则是粗矿、苍郁,不计工拙,圈圈抹抹。《祭侄文稿》尽管是随意草稿,仍然体现了一代大书家的深厚功力。

3、书法艺术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作品所写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幅作品的灵魂。古人说“文以载道,书以换彩”,字写的再好,都要服务于文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书写的内容或格言、或警句、或文赋,都能体现一个书家文学修养。当书家要写作品时,就意味目的性和针对性。如送给朋友贺喜的,内容选择自然就要与喜庆的内容相关。要写给给老人祝寿的就要与祝寿的内容相关。送别的、勉励学习的、布置家居的、悬挂厅堂的等等都要与书者或欣赏者情景、事物相关„„反之,人家结婚了赠一幅“送别诗”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闹出笑话。除此,书法作品的风格要与书写的内容尽量协调,比如写勉励的句子“学而不厌”、“学贵有恒”、“艺无止境”等警句。那么书写的风格则适合侧重于厚重有力的,以风格显示出内容的坚定性。如布置厅堂的作品,因为空间大,最好写气势恢弘的大草,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卧室家居空间比较小的,适合写“幽静”“恬淡”或根据主人的雅趣、嗜好写“兰石之性”、“风竹成韵”、“清风入阁”等,书风采用温和、隽雅的气息为宜。如果写“苍松翠柏”、“登峰造极”字迹就要有气势。反之笔调柔和,风摆杨柳,就显得形式内容不和谐,不统一。总之,书法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修炼、积累和加强综合文化知识,才能对它达到认识、了解、掌握乃至于驾御书法艺术的目的.二、此外,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鉴赏。

4.浅谈播音艺术的审美特征(共) 篇四

“在艺术的逻辑分类中,有一种功能类分类模式,以艺术在社会生活和审美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同为原则对艺术进行划分,把那些既有审美功能又为其他功利目的服务,用于人们精神生产需要的艺术称为精神性实用目的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即在此列”。1人民广播、电视事业历史不长,但却以自身的巨大能力和潜力,对社会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宣传性和艺术性是播音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两大支柱,播音创作在传递信息、传播美、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创造着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播音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可以给人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审美活动是指人类对物质生活领域与精神生活领域中一切审美对象所进行的审美观照、欣赏、体验的活动,而所谓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了审美对象之后,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在理智上获得了启示,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怡情悦性的效果。

播音艺术的审美特征浅层次地说是音质优美,深层次地说,还体现在音韵美、辞采美、情感美、真实美、意境美、风格美等诸多艺术范畴。

一、音声美

音声美是最基本的,即声音圆润明朗,吐字清晰准确。深层次的审美性则是在这基础上所追求的。音声美主要指声音状况,包括音色、吐字、语音等方面的问题。播音对声音的要求是准确规范,清晰顺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只有字正腔圆,珠圆玉润的声音,才能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只有准确鲜明,情真意挚,清晰畅达的声音,才能达到入耳动心的效果;只有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声画和谐的声音,才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对听觉视神经的直接刺激,使受众由听觉感受器直接做出反应,清晰悦耳的声音会给受众带来审美愉悦,音声美是播音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二、音韵美

音韵美是语言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首先是一种音乐,它所产生的美的效果是由于它本身的结构,当它结晶成一种新样式时,它就赋予经验一种料想不到的形式.。”2播音中所使用的汉语普通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富于音乐性,具有巨大的美学优势。辅音和元音的简洁清晰,声韵结合的精妙响亮,声调变化的参差错落,语句的跌宕起伏,可谓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汉语准确、丰富、精妙、优美,汉语的双声叠韵、抑扬顿挫、排比连绵、韵律神采,使汉语能够汇天下之精华,集人类之大成,抒世间之真情,议万事之是非。汉语的韵律感,使得播音语言音韵铿锵,刚柔并济,酣畅淋漓,平仄间隔,抑扬顿挫,缓急有节,掷地有声,强弱互补,明暗响应,浓淡并比,显示出悠长的韵味与悦耳的愉悦。“语言的韵律,既在思想中,也在感情中;既在逻辑中,也在形象中。我们所说的韵律美,完全不是语言游戏的沉渣泛起,更不是六朝骈文的空虚寄托,而是常态语言的升华,审美语言的凝结,精品节目中的题中应有之意。” 播音艺术开发韵律美的声音形象,并在其中融入播音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进而带给受众审美享受。

三、辞采美

“语言现象,正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映照着当代文化的拓展,表露着民族文化的水准,显现着国家文化的特色”,我们中华民族优美的民族语言、深挚的民族感情、丰厚的民族遗产、质朴的民族性格、凝聚的民族心理、坚韧的民族气质、高洁的民族品德、果敢的民族精神等也应该通过广播电视语言得到发扬。播音语言是来源于大众语言而又滤去了语言糟粕的精炼语言,既汲取了生活语言的精华,又汲取了朗诵语言的神采,它必须要有神采、有韵味、词汇丰富、语流顺畅、表达生动,做到平白不平淡,浅显不浅薄。要达到这一境界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锤炼。在选词上,应该使用最精确、最传神、最恰当的表达此时此刻此景此情的词,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天衣无缝的和谐之美。在修辞上,应有所为而发,使寓意更深刻,表达更生动,追求一种鲜明、生动、雅致、富于动感变化的美。

四、情感美与真实美

艺术有一个规定着其为艺术的东西就是情感。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气随情动、声随情走,播音语言由于情感的灌注而熠熠生辉,只有饱含感情的语言才称得上是美的语言。对生命深沉的关注,对人民之热的情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这些感情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能使平凡的语言魔术般的富有魅力,从而使语言变得光彩夺目、韵味无穷。当这种内在的真情实感表现为外在的情感真实,充盈于语言的字里行间时,语言便会获得巨大的感染力,散发出美的光彩。

此外,我认为审美性、艺术性的基础是“真”与“善”,只有首先是真的善的,才能谈到美。所以播音语言必须讲究“真”,即说真事,叙真情,真真正正与受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娓娓道来中体现出正确的导向性和良好的艺术性,而不能虚情假意,扭捏作态;播音语言必须讲究“善”,在道德情操的追求中,生发出赏心悦目的性情与向往。

五、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是特定形象及其在人们头脑中表现的全部生动性和连续性的总和,特定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以上出发的联想和幻想的总和。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播音语言的意境具有更宽泛的涵义,“语言中饱含着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况味、个性的闪光、审美的理想。语流中,积淀着传统的精粹,映照着时代的风韵,显现着民族的精神,展示着艺术的魅力,” 它的情感更丰富,手法更繁多,境界更显明,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合瞬时感受与整体共鸣于一身,具备情景交融的诗意胜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意旨深远的表现空间,在完美融合中使受众获得审美享受,达到某种艺术境界。意境是播音语言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高水平的播音语言应是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并用富有鲜明抒情特征的意象来表现的具有高度艺术型的语言。

六、风格美

“播音风格,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阶级风格、节目和稿件风格、播音员的风格。其风格体现的核心和焦点,都是播音员的风格。因此,播音风格,就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 它属于美的范畴。创作主体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手段,揭示出播音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风格是成熟的标志,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水到渠成,决非一日之功。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语言技巧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到风格美。否则无以论风格。

综上所述,播音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播音语言必须“以美愉人”,追求音美、意美、情美,推动民族化、风格化,强化意境美、韵律美。播音工作者必须重视播音的艺术性,并在播音工作中积极创造其审美价值,构建出播音艺术极其精美的审美殿堂,让播音艺术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播音主持业务方向 04级硕士研究生孙杨 导师:卢静

5.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篇五

09互动媒体 罗炜 0980122

2摘 要: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还要如何进行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关键词:文学艺术,审美特征,不屑一顾,材料,澄清和明确

经过多年探讨,应用文具有审美因素,应用文的美属于社会美,已成不争的事实。应用文的美是由构成文章的多种元素共同完成的。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探讨构成应用文内容和形式要素的美,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美等,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审美因素的调动,以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层次和水平,这也是应用写作教学中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应用文内容构成的首要因素——主题及审美特征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文学艺术

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

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文的审美特征

“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2(蒋孔阳《美学新论》)就立意而言,应用文写作在立意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付生活”,“用于实务”,主题的时代美、实用美、单纯美、新颖美等是其理想的追求。

1.时代美

应用文是时代生活中反映最为敏感的媒介之一,其主题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是其主题时代性的主要内涵。南朝梁代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提到“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宋来美谈,以建安为口实”。为何以时为美?刘勰说:“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和爱好,故文章写作也必须具有时尚美或是时代美的品格。他又说:“趋时必果,乘机无法。”3(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这是具体指出文章的主题应面对社会,敢于反映现实,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果应用文远离社会现实,无视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或热点,其主题就会失去当代性,同时,也就失去美感。

2.实用美

“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注重实用,讲究实效是应用文的本质特征,更是其主题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审美特质。众所周知,在中国历来就有“无美不足以用”的传统,现代人更是标举“文章当为用而作”的主张。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美是一种价值”(朱光潜《谈美书简》),鲁迅先生在评述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观时曾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应用文就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文字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正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应用文主题显在的社会实

用性、巨大的社会价值决定了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应用文的审美价值极明显地体现在其实用性上,这也正是其主题特有的美学品质。

3.单纯美

主题单纯,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意绪不能杂乱。即古人所谓“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这也是应用文之“道”,主题单

一、凝练、精粹。我国古代曾把一文一事、主题单一,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宋代就规定群臣奏状,“皆直述事状,若明件不同,应分送所属,而非一宗者,不得同为一状”。现在法定公文中诸多文体就明确了“一文一事”的原则。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存在价值角度称“美的完满定义是真、善、完满、生动、单纯等”。主题单纯,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使重点突出,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给人以美感。有很多应用文,在强调实用目的的同时,更强调实效性。单纯的主题,是应用文提高办事效率的关键,也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大量应用文写作事实表明:如果一篇应用文数意并出,旁支斜逸,则使读者难以把握也不便于处理事物,以至贻误工作,也就无美可言。这就是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谈到“文有七戒”时,为何把“旨戒杂”摆在第一戒的道理。而单一的主题,单纯、透亮、明净、易解、见效快,这样的应用文是美的。

4.新颖美

在应用文领域中,主题的新颖,不只是指新思想、新观念,它还包括新发现、新发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明确标举“立意贵新”,从写作理论上讲,主题新颖是文章价值的重要体现。求新颖在应用文领域中不只是为了避陈腐,而主要是为实现其实用价值,解决实际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文章争“出生权”。其主题,或发前人所未发,对于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问题写出新意;或阐前人已所发,从老主题、老题材中挖新意,这种别开生面的主题,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启发性和服务性,它无疑是美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的意思很明确,有新就有美。作为文章的应用文更是如此。新颖的主题,独抒机杼,绝少拾人牙慧,就会“意新而巧”,给人清新之感。主题新颖,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

三、应用文的材料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

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规律。” 4(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对于应用文的材料来说,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实也要求数据的真实,主要是数据来源有据可查,数字准确无误。

第二,求全。应用文的材料也要求丰富、全面。除有关各方面材料的搜集,还要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细选,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的审美追求。应用文审美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3、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6.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篇六

一、数码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载体特征:虚拟融合

数码艺术是嫁接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的一种艺术形态, 利用图像专业软件, 以电脑屏幕为纸, 鼠标或键盘等数字化输入设备为笔, 通过计算机生成、编辑、存储。在其纷繁复杂的形式背后是一堆数字, 以比特的形式存在, 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上复制、传播或是修改。相对比传统艺术设计形式, 数码艺术创作的客体借以表达的形式和载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前者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出发点, 创造的是一种物质形式存在的物象, 后者是向主观世界发起的挑战, 创造的是一种虚拟融合的意象, 象征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

(二) 传播特征:动态交互

“动态、交互是传统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 是数码艺术的灵魂, 是欣赏者真正达到沉浸感的纽带。它实现了交往机制的实时交互, 形成了数码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新特征, 从而触发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趣味。”[1]这种交互性不仅体现在设计师作品创作的思考和实现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 即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理解, 参与到作品再创造中, 打破作品原有的一成不变模式, 艺术作品的原创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从而赋予艺术作品以生机和活力。

(三) 情感特征:意象模糊

数字艺术家亚历山大曾经评价自己的作品“是利用了所有的技巧, 像油画、摄影、计算机等而生成的艺术”。数码时代的设计, 任凭艺术家思维的发散与驰骋, 为创作提供任何需要的元素, 把这些艺术元素和技法通过计算机、编辑机等高科技手段移花接木, 就可以创造出各种艺术特色并存的设计作品, 甚至是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观异景。在数码设计的虚拟世界中, 现实与梦幻、古代与未来、人文与科技的界限日渐模糊。正如意大利评论家罗森贝尔所言:“迷失在记忆的蛛网中, 这一蛛网似乎覆盖了整个艺术史——非洲的岩洞画、哥特式雕塑、佛罗伦萨14世纪伟大的壁画、庞贝古城的壁画、拜占庭的拼花图案……毕加索、博伊于斯都不遥远。”[2]

二、数码艺术的创新路径

(一) 突出设计的人文内涵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数码技术的进步为艺术创作的发展插上了腾空的翅膀, 正在改变着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美学思维以及观者的欣赏心理。数码技术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推向一种极致, 但是过分追求视觉效果也有可能会消解原本就潜在于图像背后的思想主题和人文内涵, 艺术与技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是本体与方法的关系, 强调艺术实现的技术手段, 并不等于不分主次, 混淆彼此的关系。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曾经说过“人类总认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 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任何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人为本, 缺乏人文精神内涵的艺术创作只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 数码艺术设计理应承载更多对人们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 彰显数码艺术的内在气质, 使数字艺术真正成为艺术创作的时代强音。

(二) 彰显民族文化与个性

数码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脱离了传统文化与个性的设计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民族文化元素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拥有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 更在于通过这些外在形式所体现的内在审美意蕴。艺术本身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系统, 在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技术的冲击下不断发展, 数码艺术也正是不同文化与各学科领域知识交融的结果。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 不仅要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 更应该体现出民族、时代发展的精神氛围与价值取向, 结合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设计魅力的源泉。当然, 继承不是因袭, 而是继优承粹, 是一种扬弃,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数码艺术设计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 实践绿色设计新理念

绿色设计, 也称之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 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 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数码艺术作为当今设计艺术的主流发展动向, 不应当只是一门设计技术, 它必须超越单纯的造型与美学问题, 自觉承担起引领绿色设计新理念、形成环保社会风气的重任, 进而引导消费者扭转和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可以说, 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我们对数码设计环保概念的重新审视与重视, 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邱国鹏, 李勋祥.论数码艺术的审美及其影响下的价值取向[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10-114

7.试论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 篇七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形式;审美特征

中国画,是属于东方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将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运用生动的笔墨情韵,在画幅上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气势流畅,灵动多情的美。中国画强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和物我合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草长莺飞,蜻蜓点水;还是万马奔腾,倾流直下。无一不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是我国乃至东方艺术的瑰宝。

一、中国画的艺术形式

(一)诗画结合

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二是画上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他说自己是“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人。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二)书画的结合

中国画的“书”(指书法)与“画”由于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二者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书画的结合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兼长书法,作画时常常以书入画;二是以书题诗写款在画面上,与画面构图协调。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倡“书画同体”“用笔同法”,书画均起源于象形,“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他根据书画家用笔有共同之处,说明书画同法,后代的文人对张氏的理论,异口赞服。元代画家更强调画中的书法趣味。

(三)印的结合

印最初只是信物,北宋以前的画家作画很少押印,一般只押鉴定人、收藏家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元代时期,水墨画占压倒优势,朱文印章已不仅仅是信物标记,而成为画家们作画时不可缺少的构图需求,并对画面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的印文本身就有含意。如王冕在画上押署“文王子孙”印章,赵孟頫常在画上押署“赵氏子孙”印章。明清两代制印技术大发展,画家对押署印章部位、大小及印文内容和印章本身的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画家根据画面内容、风格的需要,押署形状大小不一的印章,使画面构图更加完整,更加提高了观赏价值。如文征明《清秋访友图》,系青绿山水图,画面以石绿、花青染树,以淡墨、花青、赭石晕染山峦,山涧水流清澈,在这古朴雅静的环境中,好友二人在岩石旁青草坪上赋诗闲聊,其中红衣白裳,格外显目,但以画面设色构图看,“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点孤立。画家在画面右角题款处押署“征明”一方朱印,使画面顿时生辉,与人物的红衣裳相互呼应。

诗书画印的结合,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诗如此,作画亦然。一幅好画,配上相应的诗,又以画风所需的书体写之,洋洋洒洒,双璧弥合,再押署适应的印章,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增加美感,丰富内容,在中国画的结合中,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式。

二、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一)意念的传达——意境美

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境。意境的表现,是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国画试图追求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而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中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都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飘渺的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一般“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现;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感,使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中国画中呈现的意境,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后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二)直觉的联想——空间美

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念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态度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秩序的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是“心灵之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重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把握自然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奏,空间美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节奏。正因为画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点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知过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不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同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峦,随着视线的下移,继而看到幽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石边小溪。这就是作者空间意识表达出的一种空间美。中国的画家明白目有所极,幅有所限的道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体现无限,只能通过人无尽的思维联想,构造出一幅画外有画的篇幅,让观者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画中物,更有无尽的画卷随之展开。这是表达空间美的最高境界。

(三)听声而类形——音韵美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

8.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 篇八

11新闻0班 胡丹丹 学号:20114418 【摘 要】

在观看名胜古迹时,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气味,民族风土人情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从中找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地方或民族发展的轨迹;看名山大川,可体验自然的鬼斧神工,想象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气力;看自然及其植物,体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想象自然物种的起伏兴衰,从而感受自然创造生命的神奇过程,汲取人类生存的意义,激发孩子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大自然深奥神奇,赋予青少年驰骋想象的天地,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未来,升华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

旅游资源、审美、赏析

【正文】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美的活动,集合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于一身。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消费要求不断提高,旅游能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在人们心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旅游是现代社会引人注目和追求的潮流与时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社会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旅游者的行列中,踏上了领略名胜之美的征途。中国风景名胜集中国大地自然美和人文美之精华,能给人以美感、熏陶、认知、遐想、舒畅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我们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们选择旅游,以阅读大地和解析人类社会的名义,领略、欣赏和感受中华风景名胜之美。

中华风景名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主要具有“娱目欢心”、“山水比德”、“感物造文”、“润色鸿业”的文化功能,而且山青水秀之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居者精神愉悦,并且健康长寿!可以让我们将日常承担的繁重的社会角色暂时卸下,轻松地置身于天穹之下、大地之上,徜徉于青山秀水和人文胜迹之间,带着新奇、冲动、激情与渴望,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自由行走、观看、攀登、体验、遐想、抒发、渲泄及交流。去尽情感受那大自然的美好,去用心阅读那令人回肠荡气的人文历史画卷,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高,心灵得以慰藉,这是何等奇妙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爱好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景观。而自然旅游资源则是指那些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爱好的、由于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就是审美。

自然旅游资源接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回纳为以下几类:

1、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等;

2、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

3、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

4、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

5、天气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冷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

6、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

7、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天气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著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揽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在大自然中,我们要如何欣赏自然能资源旅游美,有哪些特点,这都是我们要把握的。首先来看看有哪些美。旅游资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旅游资源的色彩极其丰富,五彩缤纷。这些色彩主要是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雾云霞及阳光构成,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

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气、水色、植物色等。听觉美: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嗅觉美:花的芳香、陈酿、丰美的肴馔、水果、清新的空气等。

协调美:

1、物态协调美:是指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如修建亭、台、楼、阁),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旅游资源的审美效应。

2、心理协调美:是指通过自然风景联系到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来反映崇高的风尚、道德、伦理、情操、美好的心灵等,给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进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风情美:

1、独特性;

2、神秘性;

3、真实性;

4、体验性。

美,是风景名胜的强大吸引力之所在,而风景名胜之美,则源于自然山水之美,源于历史与人文之美,源于民俗风情之美。

自然之美,它是以一种宇宙的大力、万物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关爱,通过名山大川、浩瀚林海、奇花异卉、珍禽异兽及变幻莫测的气象气候景观等美焕绝伦的自然形态,向我们展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和揭示大千世界变迁和演进的自然规律。自然之美,以其美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唤起我们了解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大自然,并且给人的心灵以启迪、抚慰或震撼!而人文之美,则是那些存在于先祖聚居的文明发源地以及那些附丽于名山大川间的人文胜迹与当代社会民俗风情和时尚所蕴涵和折射出来的人类先祖先辈的物质与精神创造灵光,通过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园林、城镇、社会风情、文学艺术景观等辉煌灿烂的人文形态,向我们体现人类审美观念和标准、历史发展轨迹与规律、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其中蕴涵的人们智慧和创造的力量。相对于自然景观的物质实体性而言,人文景观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精神文化的内涵,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与历史文化哲理。人文景观的精神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为载体,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涵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颇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人文之美,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凝聚,我们从那些看似平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能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做人处世的根本态度,去了解、追忆、体察和憧憬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辉煌。

现代人都具有崇尚自然的情结,亲近大自然更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闲暇时间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钟爱,中学生也需要鸟语花香的世界,渴看到大自然中与天地交流,在赏心悦目的游览中使疲惫的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高中学生也较多地追求对自然及其生物的体验和感受,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的聪明与灵感。更何况我们这些眼光更加犀利的大学生呢?

我想以下四点时相当重要的:预备心境、把握时间、把握角度、选定间隔 在欣赏时我们应该注重从这些方面去体验:

一、定点――散点法:

㈠定点透视法――静态观赏。在欣赏旅游资源时,找到一个正确的审美视角,选择最佳欣赏点。

㈡散点透视法――动态观赏。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观赏的活动性。

二、分离欣赏法:

在旅游资源审美中,将特定的对象从四周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剥离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足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法:

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㈠联想欣赏法:主要指旅游资源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观赏者的生活积累,这种触动唤醒了观赏者所直接感受的对象(旅游资源)与自身的审美经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产生出新的审美对象。

㈡想象欣赏法:想象主要表现为,不仅感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能在观赏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对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欣赏,是旅游资源审美中令人沉醉的境界。㈠触景生情:观赏者在旅游资源审美中,由于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的触发,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其特点为“因物起兴”:一是不同情感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形式结构;一是不同的美感有着不同的心理基础。

㈡缘情择景:是指旅游者,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资源,寓情于景,把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资源上。

触景生情与缘情择景的区别:触景生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缘情择景却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那么,走进自然看什么,怎么看?我国历来把欣赏大自然以为是“外供线人之娱,内养仁智之性”的高雅文化活动,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方式。在观看名胜古迹时,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气味,民族风土人情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从中找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地方或民族发展的轨迹;看名山大川,可体验自然的鬼斧神工,想象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气力;看自然及其植物,体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想象自然物种的起伏兴衰,从而感受自然创造生命的神奇过程,汲取人类生存的意义,激发孩子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大自然深奥神奇,赋予青少年驰骋想象的天地,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未来,升华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转转公园,那里是微缩的自然景观,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山石景观都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玲珑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现给我们的是和谐、美丽、纯净。动物园里天鹅伸着长长的脖颈,不时展开雪白的翅膀上下翻飞,显出高雅端庄;长颈鹿独自傲立,仪态优雅;敦厚的大象如盘石一般稳重;灵巧的猴类动物上窜下跳,表现出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孔雀有意要与人比美,等待它展开那美丽的屏,你得煞费一番心劲;虎狮咆哮时显示出勇猛威武之美。这一切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长廊和楼阁以及碑刻中记载着历史,它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题刻在里面,并沉淀着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历,是历史的缩影,其价值相当厚重。

9.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篇九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 优美 内涵 历史探讨 审美特征 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论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

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

2。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 ○

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博克最早对崇高和美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观念的起源和客观性质两个方面,对这两个范畴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崇高与美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崇高感的基础,后者是美感的基础。

崇高和优美虽然都是令人愉快的,“二者的判断都不是感官的,也不是伦理

3。但两者是不同类的审美形态。优美的规定着,而是以合乎反省判断为前提”○

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崇高首先因企业、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优美根源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欲,与爱的观念有紧密联系,其审美形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娇小、精致、幽静、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

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和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崇高和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就共性说,二者都是审美判断,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并不涉及利害、目的和概念,但又都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和普遍可传达性。就差异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美引起的美感是单纯积极的快感,心灵处于平静安息的状态,崇高则引起一种包含痛感或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消极的快感,造成心灵的惊叹、尊敬和巨大的震荡。

优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统一、和谐、相对静止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我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不同,有些美学家强调崇高的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将崇高与优美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崇高根本不属于美的范围(如柏克、康德以及布拉德雷等)。许多美学家则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他们强调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争论来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人,大都强调了崇高中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人,则强调崇高中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参考文献:○

2、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10.浅析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 篇十

【关键词】钢琴艺术 欣赏 审美意识

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

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文化、艺术都已经以各种形式熏陶着人们,在这个文化艺术、音乐艺术盛行的时代,要想拥有独特的音乐审美意识,是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和学习接触以及反复体会才能够拥有的。马克思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那么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基础必须是具象的,有了实质的音乐艺术,才谈得上审美意识。作为一门情感艺术,音乐非常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在音乐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之以情地对音乐进行联想,才能够使自己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才能够真正寓美于心。要想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审美意识,就必须通过欣赏者对具象的音乐艺术进行感受,通过对音乐具体美感的赏析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去拥有音乐审美意识。

钢琴艺术

钢琴艺术所体现的美主要源自钢琴演奏者的演绎,完美的钢琴艺术必须通过钢琴演奏者与钢琴合一的结合,使音律的魅力散发出来从而产生效果。钢琴演绎者是钢琴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创作者与音乐欣赏者重要的连接纽带,钢琴艺术演绎者好比园艺师,花草再美,没有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也会璀璨芬芳。在整个音乐演绎中,音乐演奏者一直被定义为“二度创作”,他能够深层次地给予欣赏者美的享受。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思想意识在不同年代、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中审美意识所表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演绎者所独有的气质、风格以及个人在音乐美学上的造诣不同,会对音乐主题的创作以及延续造成影响。作为音乐创作者与音乐欣赏者重要的连接纽带,音乐演奏者又被誉为“二度创作”。演奏者不仅能够对音乐创作者的音乐作品进行再现,以实际的效果进行表达,还可以对音乐创作者的作品进行校验,在得到观众对作品进行的社会效果反馈后,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改进,以促进其创作的更好发展。更深层次地分析,音乐演奏者在直面观众时,把音乐美的盛宴尽情地展现给了观众,以此来促进欣赏者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音乐情趣的培养。伟大的表演创作,是在整个过程中洞察到音乐的魅力,同时积极地对其内在含义进行探索,以此,在音乐创作者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对音乐作品精华进行更为鲜明,更为突出的表现,甚至会出现超乎创作者预想的效果。

通常人们所体会的钢琴艺术只是片面地来自于听觉,但是钢琴演奏者也是钢琴艺术体现的重要部分。你看那演奏者在钢琴台前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幽怨婉转、时而欢快愉悦,这些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呼吸节奏都源自钢琴艺术魅力的渲染,作为欣赏者,人们通过人耳听觉的感知,刺激大脑对不同音色变化作出反应,以达到滋润身心的目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振动在空气中传播的,其不同的振动、介质所产生的音效也不一样。钢琴音律的变化则是通过演奏控制泛音来完成的,泛音控制比例的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通过不同形式对各音场的控制,就产生了钢琴演奏中的独奏、伴奏、重奏、协奏等形式。钢琴艺术通过这些形式不同的组合,准确完整地演奏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以此把钢琴艺术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拥有独特气质的艺术,要想完美地体现钢琴艺术所蕴含的内容,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演奏场合、选择不同的演绎技巧、不同的乐器,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作为一种情感传达、美感展现的艺术方式,通过对钢琴艺术的欣赏,人们可以充分地对艺术形态美进行感知、解读、享受,以此来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美妙的钢琴音乐取材源于自然,通过旋律的演奏描述、传达,抒发动人的情绪,其演奏所产生的独特意境,是钢琴艺术欣赏中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通过钢琴的演奏,河流的声音、人们的心情、植物的悲欢离合等一系列大自然直接或者间接情感都能够被直接地表达出来。正是因为钢琴艺术欣赏的存在,欣赏者才能从内心深处通过联想去感知钢琴艺术带来的生活体味,从而增加欣赏者的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以此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在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获得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品味艺术。下面就具体地分享一下钢琴艺术欣赏中审美意识的感知、想象、创造、鉴赏能力。

1.感知能力

钢琴音乐欣赏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是欣赏者感知钢琴艺术的主要形式,良好的审美意识肯定是通过听觉感知实现的,作为一项抒发人类情感和意愿的完美艺术,钢琴音乐欣赏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所以在具体的钢琴艺术欣赏中欣赏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听觉能力,通过良好的音乐欣赏基础与听觉能力的结合,欣赏者可以去辨识钢琴音乐中的节奏、音调、和声等形式,从而感知曲目所抒发的情感,通过声音、情感的结合从而产生共鸣,然后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韵味。

2.联想与想象力

钢琴音乐是具象存在的,而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则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能力。钢琴音乐有别于文学、歌曲等艺术。它所表达的心事、情绪、心理变化等都是抽象的,正是由于没有明确形式的具体表达,所以在钢琴艺术欣赏审美意识中,就必须结合一定的联想以及想象力。由此,欣赏者就能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通过联想置身于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之中。这种审美意识中的联想与想象力,是需要欣赏者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体味、感知钢琴艺术的美。

3.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艺术行为存在的主体,缺乏了创造力的艺术是存活不了的,那么在钢琴艺术欣赏审美意识中,作为欣赏的主宰者,欣赏者拥有一定的创造力,能够丰满自身发现美、感知美、体会美的过程,同时能够更好地创造美。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的创造能力是基于自我感知与想象的基础上的。通过结合自身内心的情感以及对音乐表达的理解,欣赏者通过联想,可以把自己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这就加强了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这是钢琴艺术存在的重要作用。

4.鉴赏能力

钢琴音乐艺术取材于自然,它所抒发的是大自然的善恶美丑,演奏者通过演绎音律释放了钢琴音乐的内涵。那么在钢琴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能够通过音律的辨识体会出其表达的内涵就是其鉴赏能力的具体体现,鉴赏能力是审美意识中的重要部分。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判断音乐的内涵,鉴别其表达的美丑善恶。而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大多歌颂的都是美好的事物,那么在面对众多的音乐素材、内容、风格时,欣赏者能够准确地进行辨识,再通过辨别去具体挖掘其表达的具体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才是欣赏者在钢琴音乐欣赏审美意识中最根本的体现。良好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正常发展,这也促成了个人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

结语

在文章中,笔者围绕主题对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作出了具体分析,其中总结了审美意识的几个关键部分:感知、想象、创造、鉴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欣赏者,应该通过不断培养自身的感知、想象、创造、鉴赏能力才能够促成钢琴艺术欣赏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滨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视野[J].音乐探索,2009,(1).

[2]杨忠林,陈彦如.中外钢琴作品审美意境初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2).

[3]孙娟.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2.

[4]宋瑾.以写交响曲为生存方式的人——写在09’“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之后[J].福建艺术,2010,(01).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下一篇:我国各省份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