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2024-08-09

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精选8篇)

1.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篇一

(一)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文脉延续的理念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2.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篇二

2 沙坪公园的现状问题

2.1 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1)沙坪坝公园内的大部分建筑并没有考虑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有意识的通过对地形的分析或建筑体量的考虑来最大限度的减轻建筑物体量对于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2)个体在环境中的尺度没有控制好。

3)整个园区的建筑风格不统一,建筑质量良莠不齐。

4)建筑在环境中的对比效果差。

2.2 公园的开放空间设计

2.2.1 公共活动空间

公园开放空间是大众生活的场所,设计师不仅仅是在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公共活动空间最具代表性,它为各种大众活动提供了“大舞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分成两类:必须活动(指必要性活动)和可选择活动(包括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公园中的绝大多数活动都属于可选择性活动,如果缺乏宜人的环境,人们就会另寻它处。

2.2.2 安静休闲空间

现代都市生活充满了喧嚣与浮躁,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每日都与压力、疲惫为伍,因此,体验宁静与自然,成为许多人周末走向公园的目的。公园成了绿色、自然、放松、舒适、宁静、平和、静谧、绿洲等的代名词。事实上,公园开放空间的意义在于为大众提供休闲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沙坪坝公园紧靠车水马龙的商业区,自然成为人们寻求安静处所的首选,但是公园内的安静休闲空间却遭到了部分人的不当行为的侵蚀。

2.2.3 边缘空间

边缘其实就是空间或领域的界限,大多数情况下对空间或领域形成包围或心理上的包围。沙坪坝公园的面积有22 hm2,这是一个不小的面积,但是对于游园的游人来说却没有觉得这个公园很大,感觉走大湖边绕一圈,公园就走完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园的边缘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使得公园面积“缩小”了。

2.2.4 开放空间的设计没有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

公园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残障人士,没有无障碍设计。他们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现实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太艰辛。我们的设计师们在设计公共开放空间时还是要多为残障人士考虑,让他们也可以走出家门,走入更广阔的室外环境中,多与人交往。

2.3 功能分区不明确

沙坪坝公园内功能分区混乱,游览区、管理区、服务区、游戏区分区不明确。公园功能分区没有以人的行为为出发点,忽视了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以及使用者的喜好。另外公园使用者有些不良的习惯,公园的设计没有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他们放弃原来的行为习惯。以上这些就造成游人在使用公园时对公园的设施破坏、产生声污染、植被破坏,无组织的使用造成公园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过度浪费。

2.4 公园主题不明确

沙坪公园由私家园林发展到1992年的“世界主题园”后就没有随时再更新。为了适应周边居民的需要,公园现在正自发的向综合性公园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公园内部杂乱不堪,影响了公园的自然风貌。

3 沙坪坝公园的更新思路

1)沙坪公园是典型的城市区级公园,结合周边环境,公园的类型定位为城市区级综合性公园,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方面的要求,是有丰富的内容和设施的城市公共绿地。

2)规划要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公园的规划尽可能的反映自然特征,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项目融合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自然景观,部分区域的自然景观需要加以恢复或进一步强调。

3)规划必须反映管理的要求和交通的方便。园区内要有各自独立的交通路线:车辆交通路、步行道。

4)保持公园中心区的草坪和草地,以作防震避灾预留地。

5)除了在入口处,尽量避免使用规则形式。

6)全园主要靠道路划分不同的区域。

7)抓住公园特色,以文革墓为公园的文脉,使沙坪公园成为重庆红色旅游的一部分。

4 结语

沙坪坝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无论是在生态方面还是在城市景观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公园的存在为沙坪坝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健身、科普宣传的居民行为多样化的场所,相信公园在改进之后更能满足周边居民的需要,公园的作用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摘要:以重庆市沙坪坝公园为例,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公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景点的设置、空间的布局、功能分区等存在着不合理、不规范、设计简单粗暴等问题,若对这些问题加以正视和整改,公园的整体面貌将会大大改善,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良好场所。

关键词:城市公园,空间,功能

参考文献

[1][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美]西蒙兹.大地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美]克莱乐.库柏.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孟刚.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6][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M].王求是,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篇三

引言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中国,景观的人文关怀意境在逐渐引起关注,但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建筑、景观日渐趋同化,“千城一面”已屡见不鲜。城市的衰退使很多地方丧失了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一些地区照抄照搬外国城市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一些城市则盲目的进行仿古,在无知和盲目中使建筑和景观显得不伦不类,埋没了城市的精神;还有一些地区因对历史文化景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保护的目的不明确,使其仅维持一个物质存在的状态,削减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文化景观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见证,每座城市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而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掌握着城市的史脉、文脉,设计师在景观设计工作中应把它看做历史上的文化事件来继承、保护。笔者以为,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要求在景观设计中,即要传承文明,继承历史环境中的氛围和精神,又要开拓创新,做具有前瞻性、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

关于历史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指与具有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活动、人物有关的包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内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地理现象,是人与自然相作用的产物。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方面。物质文化景观如:农田、街区、道路等。精神文化景观有:寺庙、纪念碑、石刻等。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景观。景观的面貌由当地的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决定。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的某一地区的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因此历史文化景观具有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特征,即史脉、地脉、文脉。

2.景观的文化特征

从物质层面上看,景观是可见的,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同时,景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景观的文化精神通过景观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景观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反映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深层次的内涵。景观的物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其文化精神随着物质景观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景观的生长而生长。然而,物质景观消失,景观的文化精神却并不一定消失。相对于存在着的物质,景观文化精神具有更长久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景观文化得以延续其精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时间轴,内因使不同时期的景观相互联系,组成一系列完整的景观文化。

3.“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作为城市的文脉,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延绵发展的线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遗存,就失去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记忆,城市就变成没有灵魂的家园。但是文化的传承如果被简单的认为是物质层面的维护,它的灵魂则终将会被时间消磨耗尽。“景观”是“人”对所处的环境目的性的投射:不同时代人们对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即便是同一个景观在不同时代人们也会对其赋予不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各方面需求、看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产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历史文化景观当年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已经改变,人们对文化景观的容积率需求有所改变,很多历史景观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例如烽火台、城门、旧厂房等。当原有环境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时,文化景观应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更新换代。

事物发展的本质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的产生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一面,同时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一面,并且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面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发展问题,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应在继承原有价值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今社会,完善功能结构,创造出新的价值。景观文化的继承是具有超前的眼光把过去与现在传达给未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历史文化景观,才可以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

1.“有机更新”的概念及意义

“有机更新”是在改善历史文化景观物质体形的同时,统筹当前时代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价值取向等范畴,给予历史文化景观新的生命。建筑学家吴良镛在《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了“有机更新”这一理论,以菊儿胡同的改造启示我们要“遵循城市发展固有规律,以新替旧,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文化景观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长起来的,而“更新”就像自然界新陈代谢一样,是“有机”的再生。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是要解决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更新”不仅继承了文化景观原有的价值体系,而且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完成了转化和再生。“建筑与规划工作如果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难于完全适应日趋复杂的发展变化。在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探索哪些变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

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研究是基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对于具有可保存价值的景观进行保护、修复,在保持空间原有“风貌”的情况下,跳出传统形式的束缚,重新契合,提高空间的使用价值,寻找一个能够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方式重新演绎。例如:台湾高雄市驳二艺术特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艺术家发现,他们把原本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港口仓库变成了展览馆、艺术集市和表演场所,露天展区展示着各种雕塑及模型,废弃铁轨纵横在艺术广场上,还附带有一亩实验性农田供孩子们玩耍。整个景观经过有效的改造后,变成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不仅尊重了人们共同的记忆,牵动了人文历史,而且有效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突出了人性化特色,使之为今天所用。如今的高雄驳二艺术特区,已成为台湾地区艺术的表征场所,并且带动了高雄地区艺术产业、旅游业等各方面的发展。

2.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方法研究

“有机更新”是要做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未来的公共空间将更加注重共享性,更加包容、开放。探索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方法,要从景观文化本身的内涵着手研究,准确的把握城市景观的格局,了解景观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调查当地居民、景观的享用者的生活形态,提取人们“共有”的情感元素、文化符号。对文化景观所处的环境重新进行审视,寻求设计的切入点,挖掘“更新”卖点,准确定位空间再利用的主题,用现代的手法重新设计。在对原有景观的肌理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思想使用新型材料,使旧元素融入到新时代中来。同时,对于不同的空间环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分析判断与“再认识”

①分析判断:城市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需要对景观的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科学地做出判断。首先,要对景观的物质状态进行分析。从景观的历史长短、保存状态、设计的好坏等方面分析:对历史悠久有价值意义的景观原型进行保护,如保存状态不好、年久失修,可对景观进行修缮或重建复原;对于文化价值意义不大,设计不好或与整个空间不搭调的景观在“有机更新”中可以进行摒弃,选择拆除。其次,要多空间的资源进行分析,包括环境绿化分析、公共活动空间分析、景观小品分析、建筑环境分析、人流分析、景观环境分析等等。最后,要对景观的使用者进行分析调研。景观是有情感的,设计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设计师要充分保护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整体协调设计,达到景观与人文的有机完美结合。

②“再认识”:“再认识”是“有机更新”设计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对景观的物质和意识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维度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其次,根据现在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对景观的存在意义进行重新定位,发觉空间的潜在价值,研究怎样才能提升文化景观的附加值。最后,要突破原有使用功能、原型的局限,对历史文化景观再利用。如,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经过“有机更新”变成798国际艺术区,不仅了使废旧厂房有了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衍生出文化、艺术的价值。

(2)“有机更新”的设计手法

景观符号:符号系统超越了物质含义,符号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的感知,引发情感共鸣。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图形符号,提取当地的文化符号和图形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用符号“说话”传达文化信息,传递文脉。正确的使用符号语言就要找出符号的本源,弄明白“能指”和“所知”,领会含义的本源,对符号语言形成系统的概念,围绕着概念进行设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去迎合大众。在符号设计中以东方哲学的精神,跳出传统束缚,添加现代元素重新契合。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符号元素在基础设施、雕塑等设计中,直观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

意境营造:“有机更新”要求在再创造的同时保留无形“空间文化资源”,也就是保留景观的“意境”。景观的“意境”是“物境”与“心境”的融合。“有机更新”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景观其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寻找突破口,虚实相生,模拟营造。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现代设计手法营造意境。巧妙地借助水体连接忠王府、拙政园,与整个环境的氛围保持一致,符合历史文化环境的要求,又具有独立性。集现代化、古典建筑、山水园林三者于一身。

色彩搭配:色彩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整体风格一定要统一。从本土提取色彩元素,系统化配色。如,提取油菜花的黄色,墙的白,瓦的灰。本土色彩相互融合会使整个环境色彩关系融洽,风格统一。

植物绿化:绿化系统的规划设计要多层次的合理搭配,巧用当地本土植被。一方面,本土物种的使用能够表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相比外来物种,本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更加适应,更有利于当地鸟类、昆虫等动物的生存,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例如,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大量使用了本土物种进行绿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本土植被的价值。

材料选用:新技术、材料的应用使得景观雷同。在设计中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石材、木材参与景观的建造,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特色。如广州岭南印象园用牡蛎壳作为材料铺装墙面,显现出沿海地区特有的海洋元素,保持了原生态,也增添了场景的趣味性。废旧材料再利用在“有机更新”中是一种可持续设计手法。如,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用砖厂废弃材料作为公园铺装、面层和挡土墙的材料,既环保,又传承了历史,达到弘扬和展示文化的深层效应。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充分发挥未来城市景观的缔造者的作用。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应该树立它的重要性、珍贵性有正确的观念,以及正确的对待态度,要有认识,有文化情怀,更要应背负民族设计未来之重任,让历史、景观、设计、文化的脉络得以薪火相传。要妥善处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做服务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同时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文化不被时代所掩埋,文化景观的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地方和城市的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所用,并不断创造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4.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篇四

课程编号:25030612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

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二)课程目的

通过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掌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具备现场调查分析能力、综合思考的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作业要求从中小型的城市开放公园着手,做到有创造性、技术合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公园,确立主要的景观体系,突显绿色、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充分反映公园绿地环境的内涵,体现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

(三)课程要求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实训作业两个主要环节,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课堂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发展、功能分析、空间组织、构成要素等内容。实训作业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结合项目实际场地,掌握景观设计的图纸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性的设计出形象鲜明、满足大众需要、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公园。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城市公园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概况,城市公园的功能及作用,城市公园的类型,为城市公园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并要求学生能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点,了解城市公园的规划标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了解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形成背景及分类体系。

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规划的标准及设计要点。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1)课时

1、基本概念

2、西方与中国城市公园发展概述

第二节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分类

(1)课时

1、城市公园的功能

2、城市公园的分类

第三节 城市公园的规划标准

(1)课时

1、影响标准的因素

2、内容和规模

3、园内主要用地比例

4、常规设施

5、公园游人容量计算

6、公园绿地指标计算

第四节 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0.5)课时

1、本质:开放性

2、原则:可达性、休闲性、自然性

3、要素:自然、人工

第五节 城市公园设计趋势

(0.5)课时

1、更新设计要素、规划人的体验

2、对场地精神的体现

3、功能日趋综合

4、注重生态改善的原则

5、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真收集并分析典型案例的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分析规划设计基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城市公园功能分区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的交通组织划分的标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功能分析

(1)课时

1、使用功能分析

2、年龄结构分析

3、功能分区与平面设计

第二节 交通组织

(1)课时

1、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2、道路分级、宽度与设计规定

3、铺装场地

第三章 城市公园空间体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城市公园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的组织形式,并能运用城市公园空间的设计手法独立规划公园平面方案,提出相应的文字或图式结论,形成设计理念。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公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组织形式。教学难点:运用城市公园空间的设计手法规划公园平面方案。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公园空间的构成要素

(0.5)课时

第二章 城市公园的功能分析与交通组织

1、基本构成要素

2、辅助构成要素

第二节 人和空间的关系

(0.5)课时

1、人的社会距离和空间

2、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私密性和领域性

3、空间的限定

第三节 城市公园空间层次设计原则

(0.5)课时

1、空间层次处理

2、空间的变化

3、空间边界的划分

第四节 城市公园空间的组织与形式

(0.5)课时

1、空间的组织

2、空间的形式

3、城市公园空间设计手法

第四章 城市公园的视觉要素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公园视觉形态构成要素及视觉设计的组织原则,并能很好的运用到方案的设计中。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视觉设计的组织原则。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视觉形态构成要素。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公园视觉形态构成要素

(1)课时 笫二节 视觉设计的组织

(1)课时

1、视觉力与视觉平衡

2、节奏与韵律

3、比例与尺度

4、对比与统一

第五章 城市公园构成要素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公园中植物要素的设计;水体的设计亦要因地制宜,产生通透活跃、有层次的观赏活动空间,使之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景观小品的设计要因地制宜,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去。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种类的搭配方法,水体设计的处理方式。

教学难点:绿化设计应结合平面布局、立体空间组织和视觉层次环境设计要求;选择或设计适宜的建筑小品,既要满足景观要求,又要方便市民使用;小品的设计,应考虑尺度、质感和色彩与环境相协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植物要素的设计

(1)课时

1、植物种类选择的规定

2、绿化种植的景观控制要求

3、游人集中场地和动、植物展区植物种植规定

4、种植设计要点

5、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

6、植物的空间配置形式

第二节 公园水体景观的设计

(0.5)课时

1、公园水体的设计原则

2、公园水体的设计要点

3、公园水体的处理方式

4、水体的形式

5、水体景观各构成要素设计

第三节 城市公园景观小品设计

(0.5)课时

1、建筑小品

2、环境小品设施

第六章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程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工作程序,施工图设计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程序,撰写调研报告,并能将所做项目以教学的方式向同学陈述、分析、讨论。

教学难点:分析城市公园中施工图的设计程序,并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绘制施工图详图。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设计工作程序

(1)课时

1、制定工作计划

2、基地现状调查

3、素材准备

4、编写计划书

第二节 总体设计阶段

(1)课时

1、确定设计主题

2、提出设计办法

3、草图阶段

4、总体设计

第三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

(2)课时

1、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2、竖向设计图

3、土方工程图

4、管道综合图

5、种植设计图

6、详图

7、水系设计图

8、道路广场设计图

9、建筑设计图

10、照明设计图 第七章 实践教学课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课题作业实践的方式,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工作程序,施工图设计方法、图纸表达能力以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具备现场勘测的能力,撰写调研报告,并能将所做项目以教学的方式向同学陈述、分析、讨论。

教学难点: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构思方法,施工图的设计,并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表达设计方案。

(三)课时安排:3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场调研

4课时 第二节 城市公园设计构思

4课时 第三节 城市公园总体设计

8课时 第四节 城市公园施工图设计

8课时 第五节 设计说明撰写

4课时

第六节 方案汇报

4课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练习与实践,实施分阶段式指导学生的作业。

四、成绩考核方式

(一)本课程考核方式:作业考查。

(二)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平时表现(考勤、学习态度、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占30%;期末作业成绩占70%。期末作业要求方案具有创新性、图纸齐全、图纸装订规范。项目汇报要求语言表达流畅、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仪表大方得体。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1]谭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二)主要参考书目

5.易尊景观设计城市公园景观空间 篇五

城市中主要供休闲游憩的市民广场也可归人此类。城市公园的开放性体现为一种休闲型景观空间,与相对封闭的传统公园或商业陛的主题娱乐公园是有区别的。易尊景观设计,知名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三维参数化设计的推动者,首创全节点三维立体施工图.提供高品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旅游风景区.传统的公园通过收取门票的手段,限制了进入人群的数量和频率;而主题娱乐公园由于大量商业设施的存在,往往成为刺激消费、满足猎奇心理的商业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以追求新的信息量为目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呼唤一种更为普及和日常化的景观空间,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耦合的景观形式。由于作息制度的调整和老年化社会的需求,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特别是老年人,对休闲活动提出了更多要求。日前,许多传统公园通过设立月票、年票等手段来吸引老年人群,或是通过破墙透绿的方法将公园的绿色融入城市景观之中,公园开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新建或改建的市民广场和城市游园进一步满足了城市人群休闲活动的需要。

城市公园历史性景观特征及物质空间的延续,公园肌理以及坚固、持久和弹性等其他物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历史性景观的恢复与更新不是历史性景观简单地罗列与再现,而是通过对场地当前现状和时间环境的空间结构——历史性景观空问结构、社会人文结构的比较分析,结合公众的参与,追求历史性景观的原真性和延续性的同时,整合历史人文风情与景观结构,审视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实现景观与历史的共生。

6.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篇六

推荐阅读: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公园、游园以及广场等各类园林景观绿地,其规模和性质各异,设计质量或良莠不齐,或缺乏特色。以新乡市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兴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必要性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可以说,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园,如上海的世博公园、洛阳的洛浦公园、开封的龙亭公园等,其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旅游性标志。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闲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尤为重要[1],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经初具规模的城东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新区,承担着集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并带动整个市区发展的功能。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大型综合公园。

1.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性质、规模、标准、功能布局及其与周边用地乃至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除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

3.1以人为本

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转自:http://,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广场两侧弧形排列的8座花岗岩浮雕,反映的是新乡市所辖8个县(市)代表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广场四周8座景观灯柱的青石基座,刻画的是新乡市八处著名旅游景点。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有轨可循,才能实现城市公园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发展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

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应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无论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防灾避险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园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公园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4结语

7.主题公园城市更新设计 篇七

随着我国城市逐步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城市先发展的地区也相继出现衰败迹象,提出对地区再生和可持续更新的迫切需求。因此,城市设计必然要跳出物质空间设计的一隅,实现应对城市变革的政策设计、制度设计、空间设计、交通体系的整体架构,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途径。

一、项目背景

深圳人民南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东起东门南路、南至深圳河、西到和平路、北接深南大道,规划区面积约150hm2,规划分析影响范围约1 000hm2。

1. 区位

人民南路地区是深圳特区发展初期重点建设地段,作为深圳特区的建设起点开始了历时20多年的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连同东门老街是深圳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积聚了代表深圳城市商业文化繁荣的大部分功能性建筑,是当时最主要的商务和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作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标准和尺度,也有力地支撑了特区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2)。

2. 目标及价值

人民南路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事实上是结合深圳市新的社会需求进行的城市更新,是一次以老城区复兴为诉求的中心城区提升计划。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城市完整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体系,最终实现城市复兴,是本项目探索并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社会背景研究

1. 历史变迁及发展脉络

历史上东门老街临近罗湖口岸,1984年国贸大厦建成;1988年南国影院开业;1992年邓小平南巡,历史性的事件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这里。然而,创造出“深圳速度”的国贸,见证特区初创繁荣时期的人民南地区,却伴随着东门商圈、华强北商圈等的崛起,面临从辉煌到谷底的窘境。

改造前,人民南地区交通拥堵、环境嘈杂、市政设施老化、客流锐减、商业低迷。除了周围商圈的崛起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人民南地区的衰败?经过多次调研、访谈、大量文献和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人民南片区存在诸如定位模糊、商业模式不明确、产业联系松散、缺乏城市商业空间品牌、缺乏土地资源空间、交通功能与商业环境相冲突、公共环境设施落后、社会环境的秩序感有待增强等问题。因此,尽管人民南片区在历史发展上占有先机,拥有商家与市民的期盼和机会,但终因缺乏高水准的综合服务支持系统而日渐衰败。2002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人民南地区进行改造,拉开了罗湖核心城市环境更新的序幕。

2. 影响人民南地区发展的两大因素

(1)深圳因素

在深圳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模式下,各区的特色产业分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罗湖区作为深圳传统CBD地区,其作用将会进一步彰显。而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转变,人民南路商圈作为商业经济活动“舞台”,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深圳的社会经济活动规律,亟需升级与创新。

另一方面,深圳城市特征日益多元化,已不能仅被某一处城市形象所替代,罗湖区所呈现的精彩,只能作为构成深圳城市活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像以前那样几乎是深圳唯一的代表。虽然如此,人民南路地区的历史积淀在深圳发展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是罗湖区拥有的最大文化资源,挖掘其作为“改革开放遗产”的历史价值,延续、发展和创造时代商业为特色的社会活力,意义深远。

(2)香港因素

近年来“港人北上”的消费趋势对深圳特别是罗湖区的零售商业和文化商业影响显著,形成了多元结构的消费形态和较为特殊的城市商业服务空间布局。2003年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后,形成的深港城市活动新关系更为建设“深港消费圈”提供了机会。与香港良好的地缘关系,使罗湖区具备“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的先天区位优势,政府选择口岸经济作为产业发展重点,罗湖区成为“深港一体”的核心战略地区。

三、城市更新的全方位思考

人民南路地区城市设计的核心为深圳先发展地区的可持续城市更新。目的在于以城市需求演进为基点,解读城市活动更替取向,建筑城市活动秩序,实现城市活动参与者的利益共赢,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城市物质实体外化的改造与美化。基于此,对下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思考:

1. 转换“角色”与搭建“舞台”

人民南路地区应该成为深圳商业“金三角(2)”,开启重构罗湖区功能结构的话题;实现这一角色的舞台就是市场化的、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所需的城市软件与硬件平台。规划重点是在政府的战略目标下,改变城市功能性空间结构,重组优势资源,进行城市功能角色转换,建立对应目标的政策、空间和技术保障体系所形成的舞台,并展现开放性和包容性,灵活应对深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2. 拓展可持续的城市经营与积极的城市政策

政策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成本。人民南地区城市经营的核心是通过业态重组激发其作为城市商务中心的综合服务产业的活力,拉动就业与消费,增加政府税收,提升地区城市价值,实现城市更新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各级政府部门是城市经营的主体。政府为促进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是鼓励和吸引社会关注的重要因素。合适的政策在某一个历史发展时期,比物质空间环境的好坏更重要。以口岸经济为依托的人民南路地区,可以针对各种业态建立更为有效的城市政策架构(表1)。

3. 建立多元化的城市更新决策组织架构

建立社会组织架构是实现城市目标的重要秩序保障。通过该组织架构使政府、商家、规划师、设计师、市民、游客、建设者等在共识共赢的游戏规则下同心协力,共同实现人民南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更新。

4. 以城市物质和精神环境彰显社会活力

人民南路地区因土地资源匮乏,可用作改变城市环境和形象的土地稀少,因此必须十分珍惜一切可以成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土地。从该地区的城市定位出发,调整交通服务方式,重新确定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服务模式,争取更多的、可以塑造城市公共环境的空间。

四、基于地区再生的城市设计

人民南路地区城市设计是基于改变目前状况的一项全方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考虑各方面情况和条件提出如下城市设计策略。

1. 强化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罗湖口岸、国贸、东门三个地铁站周边形成不同商贸类型: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是深圳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作为城市商业贸易的“源头”;国贸地区作为支撑中央商务功能的特色核心区,以地铁站为依托,形成金光华商业组团、国贸天安商业组团与友谊城佳宁娜商业组团;老东门商业步行街形成以零售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区。

2. 复兴国贸商圈的城市竞争力

以国贸为“内城”,沿深南路、滨河路、建设路以及南湖路形成“岛状”的人民南路地区核心商业空间,并将商业活动扩散到周围地区,如嘉宾路、南湖路等,以商业振兴作为城市更新之“纲”,商业活动也是该地区最强势的人流吸引源,是该地区第一社会经济要素。

3. 建立多时空的现代综合服务产业圈

目前人民南路地区的功能分区决定了相关行业的服务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不同时段人的活动规律和活动区域都不相同。按照城市设计目的将其分成17个区,分别进行改造,突出街区角色化特征。把时间作为人民南路地区的产业活力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之间的互动,展现深圳的社会服务水准和丰富的社会商业文化活动。

4. 构建合理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首先,建立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配合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如连通国贸地铁与商铺地下层;其次,将佳宁娜广场、友谊城、金光华广场、国贸大厦、天安国际大厦、百货广场等10个知名商场的二层通道连接成深圳第一条步行商业空中走廊,形成独特的“逛文化”;再次,组织街坊微循环的道路系统,不仅有效地疏散人流、车流,更成为承载社区生活和乡土文化的空间;最后,建设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率和方便性。

5. 创造标志性城市环境景观

街景改善与整治是城市设计实效性的重要外在表现。人民南路地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眼点是空间环境的整体性、时空和功能的连续性以及环境的开放性和公众性,对该地区的铺地、建筑立面和其他突出物进行三维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并将政府政策和城市设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其一,重塑三大地标。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家乡情结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对历史认知的基础上选择国贸大厦、金光华南国商业广场和百货广场作为标志性建筑物或空间,塑造人民南路地区的景观符号,标识其城市影响力。

其二,改造商业界面。城市的商业建筑界面是发挥商业活力和魅力的舞台背景。对人民南路西侧17栋裙楼的广告、招牌和橱窗进行统一改造,使该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其三,环境服务系统设计。将基于视觉的环境服务系统设计作为组织人流活动的重要措施,包括灯光系统、铺地系统、绿景系统、广告及标识系统、色彩系统、街道家具和构筑物等。对城市灯光进行特色分区,对28栋大厦实施泛光灯亮化改造,提升夜的魅力;铺地系统包括人行道和车行道铺装,人行道增强地面、地上和地下的领域感,车行道强调人民南路的景观特殊性;绿景系统利用街道绿化的空间特征整合城市空间秩序,提出各条道路的绿化种植要求;广告标识系统围绕“商业岛”核心功能区的构思进行;色彩系统提出灯光、种植、铺装、广告、标识等的引导性控制要求;街道家具对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休憩设施及城市雕塑的数量和样式等作出要求。

五、结语

人民南路地区的城市更新由市、区两级政府的管理部门、国内外多家设计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其实践意义在于统筹多方资源,在市场导向下,为政府策划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总体性实施纲领,兼顾政策制度等软环境体系和交通、建筑、景观等硬环境体系,实现城市复兴。

2002年,人民南改造与复兴工程启动;2005年,金光华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6年,人民南一期工程竣工;2007年,人民南后续延伸工程竣工。城市更新计划改变了人民南地区过去散慢发展的模式,客流量平均增长约50%,营业额增长约30%(3)。人民南地区不仅实现了全面复兴,而且激发了深圳金融“金三角”建设,开启了重构罗湖结构的话题。

科学的城市更新价值观与规划建设,重塑了人民南地区的繁荣和活力,“一度失意的人民南地区”再度融入了深圳这座城市之中,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新舞台。

参考文献

[1]参见:牛慧恩,朱晓宝.美国市长论城市中心区开发.国外城市规划,2000(3):30~32

[2]参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人民南地区城市更新计划与交通专项规划,2005(12)

8.城市公园景观植物设计分析 篇八

摘要:

如今,公园景观已然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们需要一个环节优美宜人,帮助舒缓精神压力,提供舒适自由的空间场所。因此,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试图分析其景观构思与设计,展现其特色植物配置,为今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发展提供宝贵学习建议。

关键词:公园景观设计;景观空间分析;植物配置

杭州太子湾公园紧靠西湖景区,与众多西湖美景相互照应,共同打造了杭州城市景观美景。但其早年间,虽占得天独厚的的地理环境,却未被及时设计规划,造成西湖周围景观资源失衡。为此在1987年,政府决定开始对太子湾进行景观规划,希望太子湾公园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营造风景秀丽、具有浪漫文化气息的城市地标性公园。

一、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

(一)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与设计

太子湾公园是为平衡西湖周围风景资源而后期修建而成的,如今太子湾公园闻名全国,每年都要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欣赏优美景色,赞叹独具匠心的景区设计,实为我国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典范。“虽为人作,尤为天成”的造园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其要求设计者在园林规划中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要将设计结合自然。而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就是以顺应自然、追求天趣为宗旨。太子湾公园倚靠九曜山与南屏山,高大的水杉林封闭了北部,东边清静的寺院,处地僻静,环境幽美。由于靠山,因此在规划时,山体景观的合理应用便成了首要问题。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本就是基本元素,两者突显园林的生气与命脉。因此,必须对山水进行保留与加强,尽最大努力赋予太子湾公园“高山流水”,在其“静”的特征上展现“动”的一面。而这样的设计使得公园整体灵动活泼,更好的和周围其他景区相融合。

(二)太子湾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在景观空间布置中,太子湾公园以简洁明快的空间设计自成一体,追求浪漫的同时也营造更多自由空间。

地形分区上,主景区是东岸的琵琶洲及西岸的翡翠园,园内水体曲折蜿蜒,坡岸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形成特色水岸景观?。材质考究、造型雅致的小桥,连接着两岸园路。伴着水声,不久就看到一座石砌拱桥立于水面,流水涌至石桥前方的横石处淌落,轰鸣之声回荡四周,令人有身临幽泉深谷之感。

水系规划上,太子湾公园借助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实现园内水系的流动性。钱塘江水经中部河湾注入西湖,将园内部分水系变为动水景观。同时,引水河道接纳钱塘江水后沿池湾溪流左右迂迥,由多个出水口流入西湖,并在引水洞口上方建造邀月潭蓄积山水,旁设隐敝水泵,以此将引进的钱塘江水压入潭中,再将蓄水吐出,层层下跌,造成飞瀑叠水的美景,最后回流入西湖,如此这般推动太子湾公园水体良性循环,即构造了园区水景,也保护了当地水资源。

二、太子湾公园植物配置设计

(一)植物丰富,主题突出

太子湾公园中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类,植物配置较多的是木兰科、蔷薇科、山茶科等。漫步在公园中,可发现各色各类花卉树木,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落叶,不同类型的植物在不同时节展现着特有的姿态,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春季,樱花的浪漫、风信子的斑斓以及郁金香的典雅弥漫在整个公园中。因此举办的春季花展更是吸引大量各地游客来此观花留念,场面令人惊叹。

(二)四季分明,配置简洁

公园景观重点虽是春季景观,但其他季节景观特色并未被忽视,依旧按照季节变化而形成绚丽的季相景观:春季花香,夏季成荫,秋季飘红,冬季盘曲。太子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从整体出发,力求简洁淳朴,打造花卉树木自然成景,尽量减少人工雕凿。公园中造景手法大多是组团、成带的植物景观,合理搭配乔、灌木,整体中彰显变化,增强观赏美感。

三、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空间设计分析

公园景观运用不同组合与搭配的植物,形成虚实疏密、曲折起伏的山林之景,营造既有开阔草坪,又有封闭山林的多样园林空间景观。

(一)垂直与覆盖空间植物造景设计

樱花种植在园路两侧,树冠枝条向上延伸蔓延最终连成一片,覆盖园路。树下花草,视野开阔,形成花径走廊。此外,随园路布置的中小型乔灌木,形成覆盖空间,漫步在树下,满目葱绿。秋季树叶变色之时,园内仿佛出现彩色丝带飘舞,极具魅力。冬季叶落,形成的半开敞空间满足人们对阳光的需求。

(二)半封闭与封闭空间植物造景设计

半封闭空间指的是望山坪与逍遥坡两大草坡。其中,望山坪草坪周围有四个组团空间,组团间留出透景线,空间开阔。北面、西面群落以春季景观为主,东面、南面以秋冬季景观为主,形成四季皆景。逍遥坡草坪仿英式园林,众多郁金香色块搭配樱花,形成高低景观。其中欧式教堂增添了异国文化气息,博人眼球。除西面外,其余均以高大乔木进行虚隔,展现空间的开阔敞亮。

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遵循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园内的每一个景点都展现着“人工之中见自然”的风格,着重体现和象征了自然之景,创造出一种简洁、静雅的景观之境,更是筵席古典园林的传统美的同时又结合与时俱进创新设计。由此,对杭州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将为今后城市公园景观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上海静安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3(07)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高亚红,吴玲,太子湾公园植物景观及其空间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4)

[4] 张竞,宁惠娟,邵锋,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J],安徽农业科学,2010(06)

[5]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上一篇:GL公路创建平安工地实施方案下一篇:半日活动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