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2024-09-13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通用8篇)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一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时期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占我国教师总数80%的农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教育部师范司曾对3万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在回答“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吗?”这一问题时,只有18%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有63%的农村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做教师,这说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降低,这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信号。现在,已经有很多农村教师在情绪上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同感降低;在精神上表现为萎靡不振、缺乏活力;在工作上表现为安于现状、害怕挑战、不思进取,这些都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体的身心健康、学生个体发展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明显的,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理想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先是要找准造成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源,追本溯源,针砭时弊,从根本上研究策略,实质性解决问题。笔者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景乐观的新农村;立足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的农村学校;立足关系民族强质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农村教师职业,深入农村,广泛走访调研,理性思考,挖掘成因,寻求策略。

思考一:农村片面拉升的教师职业期待值,迫使教师负重前行。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刻的影响到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开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冲破禁锢,挣脱束缚,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是如虎添翼,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使农民从维系生存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有更多充裕的物质、精神空间积极关注子女的教育,关注教育内质的提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对美好生活提供永续动力的教育愿景的追求,但在考试制度指挥棒的引领下,农民家长的追求是盲目的、片面的,一门心思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他们把这种追求上升为近乎欲望,偏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又要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只要能把孩子成绩提高上来,他们不惜重金,请客送礼,为孩子择校、择班、择师;不惜财力,让孩子住校、补课,上学习班;不惜人力物力租房陪读。农民家长的殷殷期盼片面拉升教师职业期待值,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与日剧增。

农民家长把升学率作为选择与挑剔学校、教师的唯一尺度,这种价值取向,让农村学校陷于两难境地,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不得不用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将成绩的好坏与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选先挂钩、与晋职晋级挂钩,使得目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迫不得已,学校也把社会压力转嫁给我们的教师,承载了太多期待的农村教师,在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牺牲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被无限制地拉长,班主任更是早来晚走,双休日长期被挤占,教师们把“只要功夫到,铁杵磨成针”这句古训发挥得淋漓尽致,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平均分和优分率,哪怕是不择手段,如体罚、变相体罚、作业超量等现象时有发生,寒暑假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岗位培训、教学研讨活动,而诸多因素限制的农村教育又是高付出低产出,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个体成就感降低。然而,片面升温的教师职业期待值,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情绪衰竭,失去工作的热情,我们的农村教师在负重中艰难地前行。

二、农村学校全力跟进的课程改革致使教师勉为其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像一股春风,融化了旧有教育理念的坚冰,但是农村学校却是春寒料峭,硬件设施破旧短缺,师资水平相对低下,实践运行更是捉襟见肘,让我们的农村教师勉为其难。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复杂。有民办转正的,这些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多数没有受过正式、系统的师范教育,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自费大专生,他们虽然接受了师范教育,但知识功底欠缺;有民师代培生,这部分教师有师范教育,但专业水平不是很高;仅有少部分正规师范毕业生,但水浅难养鱼,一有成就便另寻高就。这样的师资队伍,大部分属于经验固守型,加之偏低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难以支撑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索性穿新鞋走老路。这让一部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压力较大。

新课改的课程设臵加重了教师们的负担。新课改在课程设臵上,强化了以往农村学校因应试教育而被逐渐忽视或不被重视的课程,如小学的英语课、音、体、美课程、信息技术课等,中学的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增设或增加课时,造成严重的教师缺 口,由于这些课程专业性较强,学校只能是应付性内补,地方为了减少财政负担,控制教师编制数量,极少补充。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不得不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老师在任一门主课的同时兼一门小科。下乡调研时发现,某乡镇村小英语教师缺口较大,校长没有办法,选择稍懂点英语的教师兼课,兼课教师发音不准确,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漏洞百出,这位校长说:“这样的课上还不如不上,上课就是误导”。兼课教师要承受工作压力,还要承受社会舆论压力,真是勉为其难啊!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播,使学生有越来越多的途径来接受新鲜知识而不仅仅依赖教师,有些学生在部分领域的知识可以超过教师。而农村教师吸纳社会新元素自觉性较差,再加上学校很难为教师提供网络查询;图书室的图书都是过时的摆设,农村乡镇很难见到图书馆,收入原因自己又购不起电脑,学习途径单一,仍靠经验、教材、教参、练习册等维持前行,因此,教师原本的文化优势在缩小。另外,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与教参也颇具开放性,再加上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使得考试准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必须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否则,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这使农村教师自我认同感降低,心理压力极大。

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三、农村教师偏低的工资收入挑战职业价值定位

农村教师向来被农民誉为“吃皇粮,旱涝保收”的上等户,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优势转眼消耗殆尽,成了农民眼中“穷教书”的,一个农民通过辛勤劳作,增收空间较大,而教师在繁重的工作的同时,工资收入却没有成比增加,除去地区差异,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大多在800元至1500元之间,涨幅部分也被物价上涨等社会因素冲抵,日子越过越清贫,走访调研时教师在回答“你对目前工作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时,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工资待遇”。

农村教师偏低的工资收入,让教师深切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压力,许多农村教师是单职工,加之“上有老、下有小”,生存现状不言而喻,原有的职业优越感荡然无存,教一年书还不如农民种一年地创造的现实财富多、解决的现实生活问题多。教育部师范司调查“如果有机会从事收入高于教师职业的其他工作,你愿意吗”这一问题时,只有10%的中学教师和不到20%的小学教师选择“不愿意”。部分教师在职场里体验不到幸福感,职业认同感降低,动摇了职业价值定位,有的教师进城应聘打工、有的在农村承包土地、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兴趣转移,打麻将、喝小酒等消磨时光、寻求心理平衡。教师存在这种职业价值的偏离,必定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动作弥漫性的传染给学生,“师范”变“失范”,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

四、农村学校专制化管理体制束缚教师人性诉求。

农村学校的管理体制大部分是僵化的、专制化的。校长就是权威,是学校的所有者,重大决策一个人说了算,教师惟命是从,稍有异议,便会招来校长蛮横的指责,甚至谩骂,民主意识淡薄。

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标准由学校领导制定,然后强加给教师,评价标准功利化,几乎只关注学生成绩与升学率,将教师的职业肯定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这种标准很少考虑教师个体的内部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从外部压力获得动力,而不是依靠内部动机产生激励作用;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容易出现许多不利于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问题,造成教师之间产生不正当个人竞争,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升学包袱,倍感疲惫,这会给教师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单一枯燥,农村学校很少有教师活动,能有活动室那更是梦想,教师每天从家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授课班级,春夏秋冬,三点往复,重复劳动。任何事情经历多了,就会令人生怨,加上各种压力,让教师觉得任何事情都觉得与己无关,自己就是一部教书的机器,工作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性,更不要去追求什么艺术性了,情绪日渐衰竭。

真实的教师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要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也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农村学校这种家长式管理,这种封闭僵化的管理,压抑教师人性诉求,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激情的,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长期的人性压抑,就会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总之,产生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源还很多,这里则其根本而述之。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压力源,却非朝夕之功。学校是教师工作学习的地方,实现职业价值的地方,享受职业快乐的地方,也应该是解决教师职业 倦怠的地方,这里在冒昧提出“实施校本文化干预援助策略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仅供参考。

一、构建奋发有为的校本精神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动力。

农村学校普遍缺少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文化体系,有的就是朴素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黄牛精神,这是不成体系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应该是一面精神旗臶,是被广大师生认可的学校本质、个性、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具有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能摇旗呐喊,催人奋进,是农村教育教学的强大支柱。

构建奋发有为的校本精神文化干预援助体系,首先要构建令人向往并具有挑战性的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体系,构建目标体系时要注意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使目标持续有效的激励教师精神饱满的工作;其次,学校应为教师创设一个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在干部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在这个精神文化体系中,感受精神文化带来的核动力,跃跃欲试,奋发有为,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制度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驱力。

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僵化的、专制化的,缺少人文关怀,有的是压力和规范,而不是激励和关怀。校本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驱力。

构建以人为本的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日常管理。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而不是专制化决策,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并且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 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并以严明的赏罚制度来保障,激活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再次,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以形成性评价代替考试制度带来的一卷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生活、待遇方面,予以关心与改善;最后,作为学校领导,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要以人为本,注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注重情感引领,办事待人让群众佩服、信服,用真诚感化教师,激发出教师深厚、稳定的工作热情,有效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行为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校本行为文化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地强化精神文化的有效手段,是教师精神内核的实践性外显过程。农村学校很少组织教师的活动,教师缺少活力,死气沉沉,造成教师职业压力。

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行为文化干预援助体系,首先,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教师活动,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集体情感;再次,创建学习型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校本研究,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和研究当中接受挑战,在挑战当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让教师一直处于富有挑战性的“兴奋点”上,并让教师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再次,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丰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让我们的农村教师及时充电,补充先天性缺陷,提升自我认同感。开展疏导教师职业倦怠的培训,引导教师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解决压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获得信心和力量;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省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最后,努力拓展学校行为空间,提升学校行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办家庭小报、家校联系卡,举办家校联谊活动、家长会的形式,宣传学 6 校、弘扬师德、介绍育子经验,教育家长正确对待教师的职业,减轻教师的社会压力。以上这些都是有效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校本行为文化。

四、构建量力而行的校本物质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载体。

校本物质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学校物质文化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校设施将为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教师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农村学校现实的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制约了物质文化建设,但学校也要把握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简约而不简单,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让学校的物质文化尽量发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载体的效能。

总之,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如果及时得到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继续追求专业的发展。反之,则易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教职,我呼吁我们的农村学校行动起来,积极而为;也希望我们的教师早日回归健康的教师本体。

2.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二

关键词:乡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原因,建议

1 问题的提出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e出版了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 描述了一名建筑师在工作极度疲劳, 丧失了理想和热情的情况下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经历。从此, 枯竭 (burnout) 一词进入了大众视野, 并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该文将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 勉强维持教育教学工作, 在内心对教育教学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 进而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

1.1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力资源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教育事业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亦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轮接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对教师的要求更是逐渐提升,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创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教育技能训练,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然而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状况[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以及在此支配下的行为方式,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对学生、社会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2 乡村初级中学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教师队伍中乡村初级中学教师人数众多, 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其本身的特殊性也部分导致该群体内部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首先, 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初级中学。

相对小学、高中而言, 初中是从以“素质教育”为主转向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过渡阶段, 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是学生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初中教师的倦怠状况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

其次, 生存条件的特殊性——乡村。

“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教师占有更大的比例, 承担着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部分, 农村教师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3]但是我国农村教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偏低, 但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 科研活动的开展也相对困难, 因而专业发展空间有待开阔。另外, 乡村中学的软硬件设施远少于城市, 教师福利待遇也明显不及城市, 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以莱阳市D乡村初级中学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来搜集数据。问卷包括3个维度, 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 共22个题目。采用4点记分, 从“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到“经常如此”, 分别记1~4分。其中低成就感维度各题为反向记分。各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即为该维度得分。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 低成就感维度得分越低, 则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录入问卷结果后, 运用SPSS 17.0做统计分析。同时, 还选取学校校长、班主任及各科任课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 以获得教师对于职业倦怠问题的真实感受。

3 莱阳市D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根据笔者对莱阳市D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问卷调查, 得出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该问卷为4点记分, 中数为2.5, 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各因子的得分低于2, 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得分在2分以上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高于2.5分表明问题比较严重。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得知, D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得分为2.083, 虽未达到严重程度, 但从分布来看,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有70.49%的教师表现出情感衰竭, 45.89%的教师表现出去个性化, 62.29%的教师表现出低成就感, 说明相当比例的教师有明显的倦怠倾向。

4 莱阳市D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源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及时反应, 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 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困难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4]。在与一线教师进行全面、细致、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将教师职业倦怠归因为以下四方面。

4.1 职业因素

4.1.1 教师群体与社会相对疏离

在对教师群体进行研究时发现, 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相比, 教师属于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群体, 与社会接触较少, 参与社会活动和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呈现出一种与社会相对疏离的状态[5]。首先, 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相对降低了教师广泛接触社会、开展人际交往的要求。其次, 教师工作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 即相当数量的工作需占用教师业余时间, 这必然减少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再次, 教师群体长期封闭在教育行业里, 以育人者自居, 或多或少有些清高的态度, 不愿接触在他们看来比较世俗的社会。

C老师在访谈中被问到交际状况时, 略显为难地说道:“跟外界的朋友啊、邻居啊都没什么联络。咱们这个单位跟其他单位比较难融在一块。咱们教师阅历比较浅, 视野也比较狭窄, 局限在校园里。就算看新闻, 也就比较注意哪个学校怎么了之类的信息。跟同学聚在一块, 会觉得自己比人家矮了一截, 人家视野要更开阔一些。”

农村教师与外界缺乏联系, 长此以往, 在人际方面变得冷漠, 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减少, 在难以担负工作重担时就容易感到孤立无援, 产生倦怠心理。

4.1.2 教师劳动的滞后性特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职业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其劳动成果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学生成就斐然时才能彰显出来。有的教师因此感受不到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所在, 久而久之失去了工作激情, 态度趋于懈怠。

4.1.3 教师职业的多重角色特征

教师职业具有多重角色特征, 不但要善于教学, 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和父母的代理人。同时, 教师在自己的家庭中还要扮演其他角色。长期处于教学职能和生活职能的叠加下, 教师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身心疲惫。

接受访谈的C老师与爱人都是该学校的老师, 6岁的女儿在读幼儿园。被问到一天的安排时, 她说道:“五点半左右起床, 收拾个人卫生, 帮孩子整理一下, 做饭吃饭, 7点送孩子上幼儿园, 自己再去上班, 7点40左右到学校, 然后一整天都在学校, 直到晚上放学。从学校回家就要花四五十分钟, 回到家就得赶快做饭吃饭, 辅导孩子写作业, 然后给孩子讲讲故事也就睡觉了。”

被问到是否感到家庭与工作之间冲突时, C老师答道:“就是这个工作时间方面, 学校的制度非常严格。工作吧, 我得早来上班, 可孩子上学, 我又不能早早送去。下午放学吧, 我得早早去接, 可我上班, 又不能早早离校。孩子马上要升一年级了, 打算让她念公立学校, 可单单这个接送时间问题就解决不了, 私立学校费用又太高。”

G老师是去年九月份刚上任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访谈时提到:“本来是想跟学生和颜悦色, 可我态度一好点, 他们就不听话, 所以还得板起脸来。转变角色这方面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又要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又得好好管着他们别犯什么错误, 管重了学生家长又来找事。其实当老师的都是一片好心, 希望学生能好, 可一旦出什么问题, 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领导, 都会怪罪。只能是谨慎再谨慎, 特别是新老师, 生怕出什么事。”

4.2 社会因素

4.2.1 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教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和希望, 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关注程度越密切, 所持期望也越高。这种教育责任的转嫁自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在我国众多学校, 特别是乡村学校, 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承受这些重负的条件, 无论是学历水平、能力素养还是敬业精神, 都亟需提高。这些重负给予教师的并不是动力, 而是无形的压力, 一旦调解不适, 教师难免产生倦怠情绪。这种情况下, 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便转变成高失望, 继而批评学校甚至直接责难任课老师。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打击, 蚕食其工作热情, 久而久之, 教师们倾向于不作为。

G老师在访谈中提到:“现在很多家长都有点溺爱孩子, 觉得老师管得过头。素质好的家长, 觉得老师管是为了孩子好。也有家长对老师的管教不满意。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 隔壁班老师打了一个学生几下, 家长就不肯了, 特地来学校找校长说这个事儿。”

提到社会对老师构成的压力时, G老师说:“社会的话, 对老师的看法可能太……现在不是有规定嘛, 只有班主任才有权利去批评教育学生, 就是说如果只是任课老师的话, 就没有权利去批评教育学生。我觉得社会给老师的压力也是挺大的。哪个任课老师的做得不好, 学生就会说哪个老师批评我、骂我, 就可能会去告你或者怎么样。所以说, 社会对老师的期望也应该降低一下。”

4.2.2 乡村初中教师付出与回馈不均衡

与城市学校相比,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 环境恶劣, 经济发展滞后, 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比较多。但教师的繁重工作并未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 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

Z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在农村教书, 中学也好, 小学也罢, 是比较苦的, 相当不容易, 我基本上是一辈子都在农村这么默默无闻地干, 对这个很有感触。现在的学生厌学, 难管理, 乡村学校条件、设备也跟不上, 相当不容易。现在晚上不办公了, 以前晚上还要办公, 就是天一亮从家里出来, 一直到晚上才回去。家里是双职工还好, 特别是像我, 家里单职工, 我教书, 妻子在家里种地, 很困难。”

被问及业余生活时, Z老师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业余生活, 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 咱农村不比城里, 娱乐生活要丰富一些。”

在谈到老师的待遇和地位时, C老师说:“别人一听你是个教师, 好像要高看你一眼。但是从消费上, 比如去赶个农村集, 人家农民的消费观念比教师还要先进, 消费水平也挺高。城里的话, 人家连语言上都不会高看你了。消费上啊, 工资上啊都不如别人。”

4.3学校因素

4.3.1 学校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不满于学校的政策和制度, 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因而怀着不如意的情绪面对学生, 势必影响其教育教学态度及效果, 进而导致不满情绪越发严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时, S校长提到:“学校的某些制度和政策在教师看来,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长期在这样的政策或制度环境下, 教师感到跟别人做的工作一样, 别人能得到的自己却得不到, 而自己又非常想得到。我做和不做一样。努力了, 但结果还是一样, 别人能得到, 我照样得不到。这样, 教师职业倦怠就出现了。”

4.3.2 学生品行及学习情况不佳

学生作为教师工作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劳动对象, 其品行和学习情况对教师职业倦怠也会产生影响[6]。

访谈中S校长还提到:“第二个原因就是学生这方面, 学生越来越不好教, 这是一个共识,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作为教师, 我们很想把学生给教好,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学生通常不买账, 这种情况下老师会感到非常恼火, 会对学生造成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 这又引起家长不满, 把事儿给挑大。这样教师承担的压力变大, 觉得管的事儿多了反而费力不讨好, 于是开始变得不作为。”

G老师则提到现在的学生较之以前学生的区别:“你像以前咱们上学的时候, 在路上见到老师, 会感到害怕什么的, 表现得很有礼貌。而现在, 学生根本不把你当老师, 一点都不在意, 通常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G老师在提到面临的压力时提到:“每个班, 都有那种特别爱闹的学生, 很多时候感到很没办法。我们以一种帮助他的心态去教育他, 可人家却不领情。咱觉着管他是为了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孩子却不愿意被人管, 觉着老师跟家长似的老管他们。每次七年级会议, 会说那两个班做得好, 我们班做得不好, 心里就想下次一定要做得好一些。这让我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4.4 教师个人因素

4.4.1 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

教师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 是否拥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 是否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心理基础。教师要想真正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必须热爱和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方式, 并强烈认同教育的重要价值。如此, 遇到困难时才会放平心态, 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

在谈到如何走上教师岗位时, C老师说:“当时考学没有多少选择, 家里人觉得做老师不错。自己不愿意当老师, 不过当时填志愿时我们老师说, 师范类的录取分数很高, 心里就想第一志愿顺着家里的意思报上师范类, 反正也不会被录取, 第二第三志愿都按自己的意愿填上非师范类。结果没想到真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就这样意外地当老师了。”

4.4.2 教师人格特征的影响

教师的某些人格特征也是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这些人格特征概括起来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 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 自信心低, 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7]。教师群体普遍具有利他精神, 一心想以自身力量为教育做出贡献, 因而一旦觉得自己的投入与结果不匹配时, 就可能产生挫败感, 导致倦怠。而自我价值和判断较低会使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困难与压力, 且更倾向于采取回避态度。

C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刚毕业时充满热情, 觉着可以把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往好的方面去塑造。现在工作多年, 对学生的改变也不算多, 顶多能让他们少犯错误或者及时教育教育他们。但是要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培养成爱学习的也不可能。工作了这么多年, 随着工作压力增大, 不像之前那么有热情。工作希望干好, 但没有以前那种朝气。”

5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建议

5.1 社会方面

5.1.1 将对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合理化

家庭和社会应适当降低对教师的期望值, 减轻教师群体的精神压力。同时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的做法,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5.1.2 家庭与社会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职责

家庭和社会都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事业, 主动配合教师工作,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共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家长要改变“读书无用”和“分数至上”的极端心理, 重视孩子的教育, 并力所能及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则应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5.2 学校方面

5.2.1 怀揣宽容态度, 理解教师倦怠

教师面对同样的大纲、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问题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很正常。过多的评判与责难只可能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需要宽容和理解, 需要通过各方合力顺利度过倦怠期, 而非将其与伦理问题挂钩。

5.2.2 倾听教师心声, 助其脱离倦怠

学校领导应与教师多沟通, 挖掘产生倦怠情绪的根源,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困难, 脱离倦怠。第一, 在颁行政策或制度时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使广大教师达成理解与共识, 积极投入工作。第二, 努力形成民主开放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氛围, 使广大教师能够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 尽力为教师提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机会, 使其知识系统得到及时更新, 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提高干劲, 远离职业倦怠。

5.3 教师自身方面

首先, 正确认识, 积极面对。教师在产生职业倦怠时, 首先应正确认识问题所在, 积极客观地去面对, 而非一味地否认和回避。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出现倦怠心理是很正常的, 不必过多责怪自己或怨天尤人。否则只能造成更重的精神压力, 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明白这是可以避免的, 需要自己冷静分析主客观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缓解倦怠情绪。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2 (3) :82-85.

[2]姚新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李彦娟.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曾玲娟.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79-80.

[5]薛天祥.台湾中学教师社会地位的现状分析[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0) :49-53.

[6]沈翰.教师职业倦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3.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 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职业认同感    自我效能感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为教育教学所付出的努力和所知觉的结果之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无效感[1]。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法泊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2]。与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类似,国内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相当严重[3],[4]。通过对上海市医药学校及上海市其他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中45%有重度倦怠,75%有中度倦怠,95%有轻度倦怠现象,明显高于2005年进行的全国各地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比例,呈现群体蔓延弥散之势。

1.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原因

1.1中职教师职业特性的自我矛盾。

教师作为助人性行业,是比较容易导致倦怠的职业之一,而中职教师更是如此。美国学者奎内思认为[5],导致倦怠的主因是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过多的刺激情境,另一类是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和缺少挑战。在中职教学中这两类情境并存。一方面,中职教师教授的班级较多,甚至是大班化教学,管理许多经历过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面对过多的刺激情境,虽付出较多精力但教育成效甚微,大大降低教师的成就感,使许多教师认为不值得为中职生付出。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升学压力小,教师常年任教一门或几门课程,面对单调重复、教科书几乎很少改变的有限刺激情境和缺少挑战的教学工作,摸索积累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下意识”地按照惯例处理教学情景,甚至不用备课也能对上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驾轻就熟。在惯性和惰性的支配下,多数教师习以为常,不愿打破“舒适地带”,久而久之,教师不愿直面挑战,对课程改革采取回避、消极的抵制态度,专业知识只局限于一两本书的内容,更谈不上专业成长,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加剧。

1.2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亦处于中下水平,这与教师职业的社会高期望值和繁重工作任务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不成正比。因此,教师对角色的理念认同显著高于对实际操作可行性的认同[6]。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教师相比,中职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福利待遇,抑或付出回报比,均处于劣势。97%的被调查的中职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工作价值不符。这种角色冲突与心理矛盾,不断冲击中职教师的内心,导致中职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自我价值感较低,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愤懑心理,故而产生挫败感和职业倦怠情绪。

1.3中职学校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

许多中职学校考评缺乏明确定位,为了发放奖金而考核,却没有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改进功能。多数中职学校采取学生考评、自我考评、同事互评和领导考评互相结合的360度考核,但考评效果受考核主体客观性、指标全面性、过程透明性和反馈及时性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学生考评中,由于中职生源素质低,部分学生缺乏是非观念,容易根据自己的得失主观地评价教师,使得教师不敢严格要求和批评学生,极大地挫伤认真负责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情感疏离和淡漠情绪。在指标的设置中若没有考虑学生进校时的情况,仅仅根据行为规范得分或某次成绩等考核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也会削弱教师的公平感,不愿意教授成绩较差的班级。考核缺乏公开透明和及时的沟通交流,亦使得考核主观性大大增强,导致教师公平感消失。因此,许多中职教师以“玩世不恭”的消极被动方式对待教师考核,对工作缺乏热情,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1.4中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下。

受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影响,与其他类型学校教师相比,中职教师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教育的系统性、漫长性和滞后性,以及教学的双向互动性,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学生,教育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这会大大地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严重打击教师的自信心,使其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习得性无助,于是采取嘲讽、教训甚至是淡漠等教育冷暴力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师情绪疲劳、人格解体和价值衰落等,加剧职业倦怠的产生,形成职业倦怠的自我强化机制。

2.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1应对职业压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供疏导情绪的培训与支持。

经调查,绝大多数教师在遇到压力时,采取“逃避”、“消极对待”等策略。这无助于减轻压力,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教师身心更疲惫。只有具备健康心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因此,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不良情绪,消除职业倦怠。

定期开设心理学、教育学及应对压力策略等专业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同时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分析讨论案例,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使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可以缓解多种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在教学工作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设立“情绪发泄室”等措施,起到关注教师情绪、缓疏教师工作压力的作用。人的情绪一旦被压抑,就会向外释放出现攻击行为,或者向内释放出现自责甚至自杀倾向。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和利用情绪发泄作用,让教师通过宣泄内心的愤怒,摆脱压抑所消耗的心理能量,同时避免自我否定的内心冲突。

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拓展训练、家属座谈会与亲子活动等,加强教师交流,有利于增进合作理解,凝聚人心,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建设和谐团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构筑职业倦怠的“防火墙”。

2.2降低教師工作强度,加强教改创新宣传,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

首先要关注教师的身体和教学状态,对教师实施限额工作量,尽量实施小班化教学,减轻教师工作强度,避免过多教育刺激情境所造成的职业倦怠。

其次,要加大教改创新宣传力度,使教师正确面对挑战和机遇,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克服惰性和惯性思维,缓解单调重复性工作带来的倦怠心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走出“舒适地带”。

另外,需要增加培训投入,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选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和进修学习,定期开展校本培训等,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发展教学能力,增强教学信念,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有效增强职业认同感。

虽然国家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并未得到真正贯彻落实[7]-[9]。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10],只有教师的基础性需要得以满足,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提升职业认同感。因此,要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分配制度,逐渐加大向一线教师,尤其是向骨干教师倾斜,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背离的问题,切实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和认同感。

2.4健全考评机制,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

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突出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和同事评价的作用,从学生的横向比较向纵向比较转变,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重视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及反思,以考评促进教师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要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加强集体备课,讨论典型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明确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寻找解决策略和途径,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消除习得性无助,有效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真正消除职业倦怠。

3.结论与建议

受多种因素影响,上海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除了采取以上措施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外,还需要家人、朋友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更需要中职教师本人有意识地克服职业倦怠,从而真正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重新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周隽.上海市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5,(5):567.

[3]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吕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Cherniss C.,Staff Burnout: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s,Beverly Hill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80.

[6]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角色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EB/OL].http://www.masedu.cn/DocHtml/1/2013/3/15/7384534515714. html,2013.03.15.

[8]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0912/41954952_0.shtml,2014.9.12.

[9]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EB/OL].http://www.jyb.cn/basc/xw/200812/t20081205_214112.html,2008.12.5.

4.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四

我的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满十多年,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感觉精神压力特别大,常有不安、紧张、焦虑感。通过这次培训才知这些是职业倦怠的体现。静思自己的过去,总结我的生活,我的职业倦怠表现为: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2.个人成就感比较低。3.经常感觉深度疲劳、失眠、咽喉痛、感冒、头痛、后背痛。我认为我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其次是看不到工作前景

通过本次培训明白了职业倦怠是因工作而起,不仅直接影响工作准备状态,还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使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造成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积极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教师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把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摆在最主要的位置,视教育为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而制约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它会慢慢消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教师的心理状态,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对策,已是刻不容缓。本课题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提高教育素质,促进教育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直面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职业倦怠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包含了三个概念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互相联系的成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于冷漠。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界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此时的教师一般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并且对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联系减少、无法细致的备课,更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对学生发火、谩骂和体罚学生。

具体表现为:生理衰竭: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肠胃不适、神经衰弱、机能性工作障碍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情感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对工作满意度低,热情与奉献减少。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无法忍受学生在学校的捣乱行为,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认知衰竭:表现为教师明显感到空虚,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显著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价值衰竭: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繁琐事务,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无心投入过多的精力,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的。人性衰竭: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去对待学生、同事、家长或家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贬低学生,甚至暴力或者体罚学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

家长都很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过出息,不惜一切的代价来到某个学校,或者给小孩送到教学质量、口碑、荣誉等都很好的学校求学,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呢不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些家长或者说是学生的亲属就会认为是老师的问题,作为教师同样的去承受这些非议,教师或许能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课余辅导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必然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就成为了倦怠的直接诱因。②、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

各个学校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不同的竞争机制,当然这些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之中呢肯定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时候可能辛辛苦苦工作,全然是在给别人做嫁衣,难免会觉得不适应、委屈,厌倦,精神状态也不佳。最后呢导致一些恶性循环。③、工作负荷的重压

这里呢主要说说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工作重压,可能一个老师除了认一门主课科目外还得去承担一些副科的教学,课时任务过重,有时候忙的吃饭的时间都不是很多,甚至有些老师任3个班的课。工作负荷重,长期的疲劳也会导致倦怠、④、学生问题的困扰

很多学生现在处于青春期,荷尔蒙释放,所以都很冲动,很容易惹事,打架,斗殴、这些问题都让老师们很头疼。⑤、家长的苛求

我相信每位家长都关心自己儿女的成长,为了自己的子女可能都操碎了心,经常电话询问学生的一些情况,有时候呢可能是教师都回家了还一直一直的询问,老师们也会有些应付不过来的感觉,特别是农村地区,家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能解释很久都说不清楚,无形之中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那么该如何消解教师职业倦怠呢?

在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改善树立教育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包括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多数老师从培训中受益。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此外,还要注意改进学校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确立创新型领导者的重要地位,有创新型的校长才会采取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其带动下,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领导者需要了解教师需要,满足合理需要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方法。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注意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 2 功与否。所谓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教师行业的理解和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要积极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事例,从物质上给予激励,精神上给予鼓励,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5.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五

济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淑敏

课 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 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个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渡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环境使得特殊学校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以及学生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

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我保健意识,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工作效率;要正确对待教师的挫折心理,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轻装前进。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所谓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相比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表现尤为突出。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心理反应。

第一、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反映出负向、消极地心境和态度,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对学生消极地、玩世不恭的态度。

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甚至倾向于极端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们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们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个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的“习得性无助”。

二、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英国的调查表明: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我国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评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群体。特别是现代社会,应激事件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大,突出表现为教师的身心耗竭状态。特别是特殊学校的教师,表现的更为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我们对全市校100余名特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感受到很大,经常感觉急躁易怒,没有成就感,职业压力大,身心疲惫。

从性别上来说,特殊学校的女教师相比男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特殊教育中成就感对教师的影响比中小学教师小,再加上特教对象比较难以控制,女性教师情感体验深刻,对于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低,因此体验到的工作压力比男性教师大。

从教龄上来说,特殊学校教龄5-10年的教师职业枯竭感最高,因为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发现30~39岁的特教教师体验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29岁或以下组,压力最小的是40岁或以上的特教教师。

从学历上来说,在特殊学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身心衰竭维度上,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及本科以上的特教教师;专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得分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

从工作量上来说,特殊学校教师每周授课数量越多,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得出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和职业倦怠的程度的成正比。工作的忙碌感越强烈,身心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

从任教科目上来说,特殊学校生活实践类任课教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化知识类、技能发展类任课教师。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以来,我市有10多名特校教师放弃了特校教师职业,而选择了其他工作,有多名教师调到城市中小学去任教。特校教师流失数据说明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三、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师资的均衡。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较快发展,作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均衡是重要保障。但当前,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倦怠。探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促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就感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谓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逐步转变为以智障学生为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由于学生的特性和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致使教师很难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成功的体验。

同时,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不够,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难以与外界社会交流,和学生一样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特别是每年暑期和教师节期间,每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都有可能得到来自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的祝福,而作为仅仅为义务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却绝无这种接受学生祝福的可能,即使工作一生也不能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和幸福体验。这样,导致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缺乏由工作而产生的成就感,从而缺少职业幸福度,久而久之,形成职业倦怠。

2、缺乏工作压力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是指因工作责任过大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压力。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每个县市只有一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在业务上进行的统一管理和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责任和工作职能完全由学校自己制订和执行。在具体制订和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升学及质量考试考核的要求,同时由于所有教师都是朝夕相处,碍于情面和处理各种关系的需要,不能像普通学校一样制订和严格执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导致学校管理不够规范,长期的这种运行状态使处于较为封闭的特殊教育工作环境中的教师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工作原来就是如此而已,令教师缺乏工作的进取心和积极的工作动力,长此以往,导致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教师不够敬业,形成职业倦怠。

3、缺乏一定的社会尊重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社会交往中不愿承认或回避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笔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遭遇一种尴尬:“每天那么忙不就是教几个聋子、哑巴和憨头而已嘛,还能教成一朵花不成。”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典型的认为你从事的职业不过就是如此而已,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在有些初次相识的场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耐心的向对方解释半天什么是特殊教育,之后看到的是一种不屑的表情。这些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较为普遍的不够尊重的言行极大的挫伤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自尊,形成了职业倦怠。

4、家长的态度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大都较为贫困,产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因残致贫。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每个孩子都付出了无限的爱心,在发现孩子有残疾的初期,每名家长都爱子心切,不惜借贷,投入大笔资金,希望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好学生的残疾。但当发现投入巨资却无法治愈孩子时,家长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家长因爱成恨,从此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因内疚,对孩子溺爱有加„„

医学的终点是教育的起点。当家长发现医疗无效时,就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由于因残致贫,家庭贫困,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笔者曾经亲身经历两件事情足以说明家长的态度:其一,2010年11月,气温骤降,学生由于月初上学时(我校属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住宿)天气还较为温和,所带寒衣不够。这时,学校班主任老师逐一给每位家长打电话,要求给学生送寒衣到校。令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竞然有超过三分一之的学生家长说没空送衣服来或者是说“他(指学生)不冷”,最后还是全校教师自发的捐献衣物才帮助每名学生渡过了寒冷的一个月。其二,学校打算召开家长会,主要目的是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家长会初定于四月二十六日举行,由于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说由于有事不能参加,家长会一拖再拖,最后定于十月二十六日举行,到场的家长仍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是甩包袱的心态将学生送到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教会学生学会一些知识,但星期天返校后,教师会惊讶的发现,二十几天教会的知识在星期的时间里几乎会全部遗忘,原因是家长总是以工作忙、没有时间或无法与孩子沟通为由,根本没有配合教师要求的月休时教育学生。大多数家长也认为这样的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来学校就是请个保姆照顾学生不出事就行了。

家长的这些态度也导致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能够取得的成就失去信心,产生职业倦怠。

5、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特殊教育的管理不够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其一是教师参加活动,展示自己的愿望被忽视。相当一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是业务部门在组织教师活动时忽视特校教师参加。

其二是教师在业务上成长的愿望被埋没。由于在市里特殊教育的唯一性,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业务权威指导机构。同时,由于经费的缺乏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外出学习或业务成长的愿望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得以实现,特殊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闭门造车”,艰难前行。

其三是管理部门的态度给教师以职业暗示。相当的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对特殊教育的出发点是:只要管住这些孩子,确保他们不出事就行了,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教出什么名堂。

其四是特校教师编制不足,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师资引进困难。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明确指出:“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按照特殊教育的教育规律,特殊教育需要有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行为矫正师等专业人才,但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一是由于缺乏经费等支持,无法开展相应的教师职业培训;二是由于近年来,编制缺乏,正常的专业师资难以落实,造成特校很多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内容不能落实,很多课程属东拼西凑,无法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学生随班就混,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给了教师以心理暗示。同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等活动都以“普通教育的培训,不懂特殊教育”为由将特校教师排除在培训之外。

四、如何减缓特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根据我们的调查,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以及目标的实现关系很大,影响很深远。因此,除了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外,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师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安慰。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据调查,我们特殊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有一个原因集中在:“智障学生难教”、“聋哑学生难管”、“工作压力过重”等方面。我们学校的领导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一是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寻找自己的幸福”等不同方式激励自我,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三是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关心教师思想进步、业务提高、待遇改善的同时,更注重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开展活动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1、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学校经常请一些心理专家或医生到校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报告等,切实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学会自我疏缓心理压力。

2、开展文体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每学期我们学校都有教工运动会,让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和个人项目比赛,不但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了凝聚力,还让教师在活动中忘记了烦恼。

3、开展谈心活动。学校领导和工会委员经常主动和教师谈心,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怀、疏导,共同解决问题。

4、开展读书活动。书是人类最好的伙伴,我校每年都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心胸开阔,见识广泛,业务精湛。通过读书学习,教师开阔了眼界,不再沉陷于眼前的小利益中不能自拔。

5、开展幸福分享活动。我校定期举行教师职业幸福分享会议,让教师分享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受,发展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我们每个特校教师都要及时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满怀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能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句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们寄托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近,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们以鼓励。”

让我们每一个特校教师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永久的快乐,为我们济源特殊教育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应用教程》张小乔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2、李红霞 《教育科学》2003 年2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

3、周雪梅、俞国良《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3月《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六

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从教十几甚至几十年了,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早已告别了初为人师时信心满满的状态,而更趋向于一种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心理。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在乡镇初级中学特别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在农村中学,有一部分教师既没有担任学校领导、承担相应的事务,所教科目也不是所谓的重点科目,多年工作得不到肯定,也认为自己一事所成,这辈子也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了得过且过,因而在工作中没有自我成就感,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的价值而产生倦怠。

2.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倦怠。在农村,特别是初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主课教师普遍加班加点,早晚监督学生背诵学习,常年超负荷的劳动,容易使老师身心疲惫。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赛教,组织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生活,有大批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导致一些农村的普通中小学招生困难,学生的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加上现在有些家长对教师一些做法不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频频受挫,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从个人成长层面看,教师要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锻炼身体,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和工作态度向上的同事探讨探讨。

(2)给自己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7.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七

1.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本研究针对苏北地区, 选取了五所高职院校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对教师人群随机抽样, 参加问卷研究对象共376人, 回收357份, 其中有效问卷354份。 研究对象分布见表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研究中问卷采用的是基于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的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情况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30道题目, 结合研究对象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和来自于学校、社会的压力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共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前28题采用六点计分法计分, 1表示从未有过, 6表示几乎天天如此, 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之后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如表2所示: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 以情绪衰竭举例, 情绪衰竭为因变量, 最终由9个自变量纳入方程, 其联合解释能力为25.85% (即R2) 。 F值为13.269, p小于0.01, 表明线性方程构建成立。 从自变量结果看, 性别、是否双师型教师、年龄、月平均收入、是否兼任党政工作、婚否、子女年纪回归系数 (β) 为负, 表明与情绪衰竭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女性、非双师型、年龄越大、月收入越高、非党政兼职已婚、子女年纪越大的老师情绪衰竭相对不高;教龄、任教学科 (基础课) 归系数 (β) 为正, 表明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教龄越长、任教课程非专业课老师的情绪衰竭越严重。 可以看出主要影响教师情绪衰竭的因素是教龄和任教学科的差异, 影响个人成就感的是教龄, 社会压力主要区别在于学历、教龄和任教学科的差异上, 职教特色压力亦来源于以上三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缺失的可持续发展性、相对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 匮乏的社会认同感和支持率, 淡漠的人际关系, 组织公平性差等因素密切相关。

2.缓解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 具体而言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角度入手, 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

2.1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存在感。

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于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认同不足, 造成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异于一般高等学校教师。

长期以来, 社会普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轻职业教育。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时期, 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本身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 更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共同办好职业教育, 提高就业率, 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同时, 职业教育应更积极地走出去发展自己, 主动适应社会,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的讲话中提到:社会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要不断“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整个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2创造良性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教师所处的直接环境, 对教师的影响最大, 它是从组织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要保证学校领导水平的创新素质: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 学校领导水平的创新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有无创新素质, 是否用创新的思维管理和领导学校各项工作。

其次要努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最后体现以人为本, 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中, 教师希望获得自我实现与尊重, 作为学校管理制度, 应更多了解教师需求, 如特长发挥、业务进修、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 同时也应建立有效的以激励为主的相关管理机制:改进现有的以检查为基础约束制度, 以提高教师教学管理水平为目的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更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生源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等突出问题, 根据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监控策略。

2.3从自身入手, 提高自身免疫力。

外部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但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存在, 与其怨天尤人, 不如主动适应社会:

首先要做到了解职业倦怠, 正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对工作厌恶、冷淡, 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的身心耗竭的状态, 教师首先应检查自身, 了解个人的职业倦怠程度。

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 思想积极乐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疾病, 教师要不要恐慌, 只要寻求正确的途径、改变自身价值观和自身的愿望满足方式, 学会运用多种合理正确途径改变自身的不良情况。 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法改善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自我反省法, 调整自身对所得的期望;通过角色变化法, 调整对待学生态度等。 只有适应社会改变自我, 才能接受社会给予的挑战, 才能拥有成就感, 从而治愈“职业倦怠”。

总之, 职业倦怠是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们必须正视并积极主动对待这一问题, 才能在“教育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好。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摘要:作者针对376名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调查, 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倦怠主要来自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方面, 通过分析确定倦怠具有典型的“高职”特色, 尝试对倦怠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苏红艳, 郑先彬.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研究——以苏北五所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

[2]周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量与质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3]杨素兰, 韩效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外因素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4]唐芳贵, 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8) .

[5]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国家不断创造人才红利.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的讲话, 2014.

8.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教师;教育;职业倦怠;体育教学

【作者单位】刘波,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宁夏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NGY201215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种新教育方式的兴起,高校教育也开始出现了众多问题,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问题越来越值得重视。《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中,对于高校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对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根据《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作者的调查显示,在我国,人们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体育等课程,因此,就造成了体育教师的薪酬与付出的劳动并不成比例的现象。有百分之三十多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感受不到作为教师的“高地位”。《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中提到,无论是何种职业,社会对其的认同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社会地位、收入状况以及工作的环境,这三点是影响人们对于职业看法的重要因素,而体育教师显然在教育环节当中处于底层,并且收入少,又不同于其他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因此,体育教师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容易降低,不进取,这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降低。这样的状态下,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除了教师本身对于工作的认同,学校也有着内部的因素。传统的中国教育更加注重文化课程,这是教育当中不争的事实。作为处于传统边缘地段的体育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研究,还是学生成绩方面都难以有大的发展和突破。因此,学校自然而然更加注重处于主要地位的文化课程,忽略了体育教育。这也是导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除了学校和体育教师自身,导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还有许多方面。与其他教师不同,当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室内传授课程知识的时候,体育教师却需要在户外经受风吹雨打。长时间以后,这样的工作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最终也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职业倦怠和教学压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主动性不强。这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体育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然而,往往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教师就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自身或者外部某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它和教师自身、学校、社会甚至是学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就需要从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众多方面入手,逐一攻破。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让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中提到,这些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了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甚至是价值观,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首先,生理方面。职业倦怠让许多教育工作者身体素质下降,出现严重的亚健康状况,睡眠的质量极低,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神经衰弱,在体重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其次,情绪方面。体育教师经常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或者是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来,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会失去对学生的耐心,同时,对于工作也丧失兴趣,经常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会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逃避和抱怨,意志力也随之下降。

第三,认知方面。这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认知错误,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自己产生很大的怀疑,即使是做出成就来也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开始强烈地自我否定。而当新的课程改革来临,一些体育教师固有的思想跟不上课改的步伐,他们自我认知会降得更低。长此以往,这些体育教师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生活,都会带来不便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就对此有着详细的描述。

第四,价值观开始动摇。枯燥琐碎的体育教师工作让许多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毕竟多年来,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定义都是“辛勤的园丁”“社会主义的引路人”等光荣的称号,可是,体育教师根本体会不到这些荣耀称号带来的价值感,便产生了为了上班而上班的思想,而教书育人的想法就逐渐减淡,这些都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五,人性方面。书中提到,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减弱,认为学生的教育、学习问题和自己关系不大,不能很好地对待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朋友等遇到的问题,大多会选择逃避或者是嘲讽的态度,而非帮助他们去解决。当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之时,一些体育教师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罚学生。这不仅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同时,也让教师自己的人际关系在不断地恶化。

除上述几方面之外,《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还对职业倦怠问题有着更多的讲解。《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非常值得我们高校教师借鉴和学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我们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就要探究如何来应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倦怠呢?人们从事某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源自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在《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中提到,人们对目前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丧失了兴趣,但是迫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不得不去做这项工作时,就会产生很严重的抵触感,身心都会进入一种疲劳的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工作的进行。这些反应都可以统称为职业倦怠。我们了解了职业倦怠的定义后,要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就更具有针对性了。

nlc202309082330

事实上,在当下社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十分普遍,越来越多的“辛勤园丁”都受到职业倦怠问题的困扰。《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中,就提到一位有将近二十多年从业经历的教育者,随着教育工作的进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丧失了工作的热情。这位教育者说:“刚刚工作的时候,激情四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压力都随之增大,这让我的热情一点点地被磨损,而长期不变的工作环境也严重地打消了我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美国心理学家佛登伯格提到,职业倦怠的问题只要出现,教育工作者就会对工作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情绪并非仅仅局限于工作上,在日常的行为上也有所表现,教育工作者会经常焦虑紧张,萎靡不振等。

那么,面对职业倦怠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其一,教育工作者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工作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单调而乏味,缺乏创造性,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时下社会对体育教育不重视更让体育课程丧失了创造性。实际上,教育工作应该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可以随着工作者的思想变化而变化。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有血肉和灵魂的独立个体,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态度,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教育工作问题,不断地提升自己,创造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以热爱的心态去工作,就一定能够发现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美好的一面。

在不久之前,笔者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体育老师用自己的手机记录学生上课时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拍得清新唯美。他的工作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却有一颗发现工作之美的心,试问这样的教师又怎么会产生职业倦怠呢?

其二,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与教育改革问题息息相关。教育改革的出现,让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应对改革和变化,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如果依旧采取老旧的教育方式和思路,必然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会被甩在后面。许多教师的年龄较大,虽然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不愿意与时俱进,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容易与他们产生严重的代沟。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得不到提高,而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中提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接受新鲜的事物,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了解当前教育面对的众多问题。这样才能减少面对新的教育状况产生的尴尬与不适应,防止教育倦怠问题的发生。

其三,体育教师要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实际上就是指工作者对工作的一种主观体验,对于自己工作的成绩能够产生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能够让工作者不断受到鼓舞。《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中也对这些工作成绩有着明确的定义:教学的成果、科研的成绩、学生的成绩以及家长和社会等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等等。

其四,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心态。在心理学中,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态有着重要的关系。责任心强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特点,这无疑是一个优点,然而自古以来就有“过犹不及”的说法,过分的责任心导致许多教师都对生活和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很容易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中提到,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育教师过分地苛求别人和自己,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和麻烦;第二,体育教师对公平的追求过于苛刻和绝对,这个世界之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假如一个人执意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面对更多的艰难挫折;第三,看问题片面,体育教师容易放大自己的缺点或者优点,对自身没有公正客观的认识,导致个人自傲或者自卑的心理。这三点无论是哪一点都需要正确的心态来化解。

其五,体育教师要更多地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忙碌的工作之余,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活动来缓解工作的压力,增添生活的乐趣,培养自身的爱好。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活就像丧失了色彩的花朵,没有了乐趣。生活的乐趣关系到一个人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职业心理,关系到从业者对于职业的态度。

其六,体育教师要适时地宣泄自己的烦恼。烦恼的堆积会让人烦躁不安,这就需要适时地宣泄。大部分人都喜欢将自己的烦恼说给朋友、亲人,寻求宣泄。无论是对于宣泄者,还是对于倾听者,这样的沟通都是有益的,不仅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经验,同时也可以调节宣泄者的情绪。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社会中的一些状况,可以通过个人网站、博客等来发布自己的感受,倾诉内心困惑,同时,还可以结交许多新的朋友,对自我的身心也是一种放松。

最后一点,体育教师要善于开拓新的道路,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不能“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要善于依据周边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很好地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

应该说,职业倦怠在当下社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与社会进步的速度、人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工作者大家庭中一员的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也不足为奇。通过《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一书,教师可以深入地了解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应对方式。这不仅对于教师自身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意义重大。

[1]王晓松,周莹. 运用激励机制消除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54-55.

[2]曾玲娟,武新春.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1):81-84.

[3]徐富明. 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95-197.

[4]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05(1):102-104.

上一篇:调查报告格式这样写下一篇:敬老院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