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2024-09-20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精选9篇)

1.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一

3月14日,我接受学校安排,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会。在这次解读会中,秦院长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制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2.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二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创设

所谓高效课堂, 即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 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具体而言, 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社会效益的课堂。

1.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高效生物课堂的创设打造坚实的基础。

(1) 指导学生预习。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还可以开拓视野和思维,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水平, 由此可见, 预习环节对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和课前预习等几种。学期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时间对下学期的教材进行通读。

(2) 提高备课的精准度。加强备课组建设,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采用分年级集体备课的形式, 对集体备课提出具体的要求: (1) 自备与主备。所有备课组成员都必须钻研教材, 主备人更要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和学情, 提前备出下周导学案提纲。 (2) 交流与研讨。在集体备课时, 由主备人发言, 其他教师补充;在各学科备课组长的带领下, 制定出能够体现学科特点的设计方案及学案。 (3) 整合与反思。每位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时的交流与研讨, 结合自己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整合, 形成自己的教案。

2. 精心安排课堂教学, 向45分钟要质量。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它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 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合理安排, 教学过程的实施, 时间的分配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只有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

3. 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 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课堂反馈就是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及时领会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关键是不断学习

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教学能力和促进专业发展应该是同步的, 相辅相成的。教师任教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完善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促成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完善。

1. 正确认识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

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处理教材、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对教学进行科学策划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的能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帮助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做保证,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首先, 我们要认真解读和处理教材, 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新课程教材观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 熟悉通读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把新旧教材进行对比, 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清所教知识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和概念图, 列出主干知识和拓展知识内容。

(2) 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是传统教学走向创新的前提。根据教学目的, 以核心内容为基础, 对教材内涵进行合理的挖掘和延伸, 适当整合和拓展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程序, 有条不紊, 对教材安排的知识内容可适当调整。

(3) 优化整合资源。把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是教师基本功的拓展和深化。精心准备与教材有关的大量阅读资料, 有针对性地进行删减, 提供新的生物科学发展信息、生活实例及其他资源, 丰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做好教学设计, 体现学科策划能力。

教学设计要做到“为学习而设计”, 这是美国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加涅所提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改精神,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发展。

三、高三教学, 应注重学科能力, 有的放矢

1. 认真分析课标下高考命题趋势。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适度综合、强调能力”是高考较为稳定的命题原则, 但为了配合新课改, 高考改革是必然趋势, 一是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二是积极引导中学教学进行改革。

2. 明确复习目标和策略。

(1) 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理顺知识点间的关系, 找出它们的联系, 编织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对知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准确严谨的答题习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生物学语言答题。一要重视阅读教材, 高考命题是以考试大纲和教材为蓝本的;二要把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3.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三

关键词学期课程纲要 规划 编写

生物教师经常在一学期教学快要结束时,突然发现书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而每周的课时又很有限,于是,临近学期结束就压缩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减少实验教学,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如期参加考试。但这样,往往教师手忙脚乱,学生难以消化接受,教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在学期开始时,没有认真规划和编写学期课程纲要,没有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更没有通过评价任务的设计来引领教学。所以规划和编写好学期课程纲要既是生物教师对本学科在某一学段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也是生物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思考课程的重要标志。

一、为什么要编制学期课程纲要

1.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如何把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中去?首先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学校的学科课程规划,然后根据学校的学科课程规划制定学期课程纲要,作为生物学科每学期教学的指南,最后再具体落实到课时计划(教案)中。所以规划和制定好学期课程纲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一学期开学前首先要做好的计划性工作。如果没有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教师每一学期的教学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不清楚这学期究竟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与技能,要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即使知道也是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直觉,而不是基于课程标准。而如果教师经常这样,往往很难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

2.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的要求与困惑

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高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高考生物试卷中的内容不再是仅仅考核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要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整体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要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规划和编写课程纲要可以让教师在开学初就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生物学科的整体把握,而且在开学初与学生分享本学科课程纲要,也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知。

二、学期课程纲要与教学进度表的区别

首先,教学进度表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学进度表主要回答这学期教师将要做什么,而课程纲要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这个学期将要“学会什么”,紧接着回答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及如何检测学生学习的进程及结果。可见,课程纲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符合课程因学生而生的理念。其次,教学进度表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它呈现的仅是教师在什么时候完成教材上的内容,只是教学进度安排,没有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课程纲要不仅要呈现课时安排,更要呈现为达成本学期目标设计的关键教与学的活动及方式是什么。再次,教学进度表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在教学进度表中,教师仅把教材目录进行分配,而课程纲要要全面而一致地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所以课程纲要既是一种计划,也是一份教学地图,让教师理清本课程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呈现了本学期学生应知与能会的目标,以及各知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本学期课程。

三、撰写学期课程纲要

一份专业的学期课程纲要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大要素,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的确定: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基于三个方面:文本(课标、教材、考试说明、试卷等)、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等)以及教师的专业判断。课程目标的叙写一定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体现具体、清晰、可测、可评的原则。例如: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模型,能用语言、图标等描述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并概述其功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认同健康的生活习惯。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一定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要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合、增、换等,而不必完全依据教材体系安排教与学的内容。教学的第一课时要安排时间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也让学生对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有整体的印象和把握。

课程实施的安排: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与课程目标要匹配,学习的方式要多元化,要重点列出课程实施所需要利用的课程资源,以便教师能够提早准备和落实。本学期课程中安排的重要活动或实验等也要列出,并作具体安排,做到统筹规划。整个课程实施的叙写以资源、活动、事件来陈述,体现学科化、学期化。

课程评价的设计:课程评价即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与目标相匹配。评价为实现目标而服务。评价可以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单元测试等,结果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小论文、成果展示等,分占一定的比例。对于不合格学生要有明确的补考安排等。

四、审议课程纲要

一份完整的课程纲要一般应包含五个部分。第一,应提供该课程学习所必需的背景信息,即该课程本学段在该学科中的知识地位及与其他模块课程的关系。要呈现学生在学习本学期课程前已有的相关知识与认知特点,让教师在实施课程前对该课程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第二,应呈现课程目标。目标要源于课标与学情研究,清晰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表现;一般4~6条,每条1~3句话,以三维叙写。第三,应呈现课程内容。第一课时要与学生分享本学期课程纲要,让学生知晓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及课标要求,让学生清楚学期结束模块内容如何评价;教材的处理要依据目标、学情、条件,课时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目标达成。第四,应呈现课程实施。本学期将要采取的教与学的措施、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关键教与学的方法与目标要匹配,学习的方式要多样,要体现学科化、学期化。第五,应呈现课程评价。学生学期结束时成绩的结构和来源,评分的规则及要求要让学生第一课时就很清楚,包括相关补修补考的政策。

评议学期课程纲要关键是落实以上五个要素的一致性,每个要素都要紧扣目标,让关键目标的落实线索清晰,师生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总之,课程纲要既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总方案,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既是一份课程合同,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工具。当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就决定了我们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意义,让学期课程纲要指导与引领我们的学科教学,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基于标准,基于学情,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周文胜,周文叶主编.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学研究,2009(1).

4.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1)我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时代的需要。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搜集和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的要求。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学习。

(2)我真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应倡导、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的认识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修养。

(3)教学中,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学生学习的者。

教师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语言交流,也可以表情、动作来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了综合性学习的。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自主性地要注重和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也有很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5.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五

摘要: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以及学生所拥有的不同智力结构,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本文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教学;合作理念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分层教学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要求,也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要求是 :

(1)小组中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2)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东西,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

(3)各小组成员必须为提高组内共同的学习效率而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分层教学在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

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的理论,它引导我们解决了许多我们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分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成功教育”的先决条件。在这里,“成功”二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标准。一个对于C组学生来说也许是不屑一顾的问题,对于A组学生,只要他们解答出来就是成功;一个上次仅考40分的学生这次考了45分就是成功。教师应善于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对其每一个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吝啬“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话语,让他们在一次次赞扬中逐渐树起信心,从一个个小的成功慢慢走向大的成功。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施教前的目标分层。在备课时,要突出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围绕主体参与这个中心,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尽可能做到使差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学习大纲,钻研教材,以落实“三基”为根本,分析学生,精选题目,突出小型综合;注重分层训练,重点突出 A、B 两层的标准,C 层注重技能,提高速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总之,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内容与学生的协调性,为成功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面向全体,施教分层。施教分层是根据班级的具体学情,以班级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为基础,确定一节课知识的教学起点、教学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它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实现练习、检测分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 B 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 A 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 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分层达标检测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 A 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 B、C 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实行分层练习和分层检测,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六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2012年11月)

一、选择题Ⅰ(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1-5 CAACC6-10 ACBCB11-15 DBBAC16-20 CADCB

二、选择题Ⅱ(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21-25 DCADB26-30 DBDDA31-35 CBCBA36-40 DDBBA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41.(8分,除指定外每空1分)

(1)叶绿体基质细胞溶胶(2)右左(3)基本相等

(4)①②③④光照较弱,产生的ATP和NADPH少(2分)

42.(6分,每空1分)

(1)动物细胞培养(或克隆)

(2)不同浓度的二氯二乙胺溶液

(3)统计试管内的细胞数目,记录数据

(4)“冰箱中”应改为“CO2培养箱中”(或“恒温箱中”,“在适宜温度下”)

(5)在一定范围内,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43.(5分,每空1分)(1)种群衰退(2)水平(3)生物放大(4)增加

44.(8分,每空1分)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成纤维细胞

(2)胰蛋白(或胶原蛋白)组织

(3)(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同期发情(或同时发情)胚胎分割

(4)不能确定

45.(13分,除指定外每空2分)

(1)基因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答对一个即给分)核苷酸序列不同(或碱基序列不同)4

(3)能(1分),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表现型不一致(雌猪表现为显性性状,雄猪表现为隐性性状)(2分);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性状)。(2分)

命题人员:王卫 徐艳梅 范国华 刘程 周炳渠

7.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七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以后简称《标准》) 从2001年实验稿到2011年正式出版, 已经经过了十几个年头。课程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标准运动” (the standards movement) 的产物, 功能和以前的教学大纲非常相似。课程标准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是教育者依据某种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所做的规划。《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以及五个分级目标, 提出了六条基本的课程理念。这六条课程理念蕴含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语言教学观。语言教学观是英语教师的基本教学观念, 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语言教学观源于语言教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以语法翻译法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直接法 (the direct method) 和听说法 (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为代表, 一般称它们为传统的外语教学法;60年代后, 认知法 (the cognitive approach) 和交际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的崛起促使一系列新型教学法脱颖而出, 它们又可分为70年代诞生与80年代后期发展的两大教学方法。到了20世纪末, 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已经完全让位于把学生看做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明确提出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 而不应让教师主宰课堂。认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对机械模仿,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而是通过对话向学生提出问题和任务, 由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尝试、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

《标准》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并且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还提出“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发现语言规律, 逐渐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断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标准》强调的“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的学习方式符合建构主义“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程晓堂指出《标准》所体现的语言学习观是, 学生不是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 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2005)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变化。Richards&Rodgers认为,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归根到底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也就是说, 不同的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师不同的角色 (1986) 。Ditfurth&Legutke形象地描述了不同教学法派别中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2006) 。比如行为主义理论下产生的听说法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 外语教师扮演表演者或示范者, 通过让学生反复模仿和机械操练巩固所学内容。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意义建构者, 此时语言教师变成了意义协商者, 通过创设情景和条件, 帮助学习者在已知知识和未知世界之间建立联系。于是《标准》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要“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并且“指导学生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 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因此, 《标准》教学建议的第八条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包括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而这三种知识或能力中, 最重要的是学科教学知识。

二、《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教学知识

(一) 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学科教学知识是Shulman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强化教师专业标准, 针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而提出来的概念。Shulman认为, 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 即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具体来说, PCK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是“对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 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的知识 (Shulman 1986) 。根据Shulman的观点,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独有的知识, 是区分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专业化知识, 同时也是衡量经验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标志。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他们的PCK。

(二) 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

Shulman (1986) 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三类: (1) 专业知识; (2) 学科教学知识 (PCK) : (3) 课程知识。后来Shulman和他的同事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四类教师知识: (1) 普通教学知识; (2) 教育目的、目标、意向的知识; (3) 学习者知识; (4) 其他学科知识 (Wilson, Shulman&Richert, 1987) 。其中, Shulman认为PCK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的知识。继Shulman之后, 学者们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研究。Grossman (1990) 认为, 学科教学知识包括4个部分, 即:1) 教师关于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2) 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3) 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4) 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不难看出, Grossman在Shulman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扩展与阐述, 使得这一概念更加细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 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Cochran (1993) 等人又对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进行了增添和修补。Cochran等人认为, 舒尔曼的PCK概念实际上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观, 过于强调知识的客观实在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因此, Cochran从动态角度将舒尔曼的静态“学科教学知识”概念改造为“学科教学认知”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简称PCKg) 。他认为学科教学认知是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四种知识的交汇融合。Magnusson (1999) 在Grossman (1990) 以及Tamir (1988) 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科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包括五个部分:关于科学课程的统领性观念、关于科学课程的知识, 关于学生理解科学主题的知识, 关于科学课程评价的知识以及关于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知识。综上所述, 学者们在Shulman研究的基础上或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基于研究结果确定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成分。多数学者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某学科的统领性观念、教学策略知识、学科课程知识以及关于学习者的知识等。

(三)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教学知识

《标准》中蕴含的学科教学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 (1) 英语课程的统领性知识; (2) 英语教学策略知识; (3) 英语课程资源知识; (4) 英语课程评价知识; (5) 关于学生情况的知识。其中英语课程的统领性知识包括英语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英语教学策略知识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知识。英语课程资源知识包括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资源的知识。英语课程的评价知识主要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评价与教学关系的知识。关于学生情况的知识包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 认知特点以及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了解。本文作者绘制下图表现《标准》中的学科教学知识。

其中, “英语课程的统领性知识”在《标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关于英语教学策略、英语课程资源以及英语课程评价的知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学生情况的知识, 虽然《标准》中没有明确列出, 但在“课程目标”“分级标准”以及“教学建议”中均有体现。无论是总目标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还是五个分级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 都是“以学生为本”的。试想,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况, 比如对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学习英语的方法和动机以及英语学习的兴趣都不了解的话, 教师怎么能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他、调动他, 发展他各方面的能力?《标准》的“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并且“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 这些表述均说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是教师增进师生关系、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差异有的放矢开展教学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三、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上世纪70年代, 关于教师教学知识普遍的观点是只有传授给教师更多有关教学法之类的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于是各种教师培训充斥着教学法专家传授的、认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然而, 教学是高度“情景化”的过程, 与教师的教学信念、教育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等密切相关,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这样的教师培训, 认为它提供的是一种抽象的、“去情景化”的教学知识, 这种知识否认了人类认知活动的复杂性并且把教学过程简化为可以量化的教学行为 (Smyth 1987, 转引自Freeman&Johnson 1998) 。随着建构主义20世纪末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教育的实质及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当知识不再被人们看成可以传递的客观实体, 而被认为是知识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意义建构, 人们也开始思考什么是“教学”以及什么是“教学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一样, 教师也是在从体验与理解事物的由来与反思自己的经验中主动建构教学知识与能力。于是人们意识到教学并非可以模仿的教学行为, 而是教师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的个人决策, 用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也不再被看成可以传授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而是教师对教与学个人理解和解释 (韩刚2011) 。其他学者也对教师知识的建构提出观点。刘学惠 (2005) 指出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应用者, 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创造者。她认为教师教育的作用不再是向教师传授知识, 而是为建构性教师学习提供环境, 因为“教师的知识是在与学生、家长、管理者和同行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Freeman&Johnson 1998) ”。范良火在对美国77名中学数学老师进行调查问卷并访谈后, 发现这些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来源是他们“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他们“和同事的日常交流”, 其次才是“教科书”、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以及“在职培训”等 (2010) 。这个研究结果也说明教师获取教学知识的过程具有自我建构的特点。

学科教学知识是行动中的知识,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学科知识进行筛选、重组和对教学形式的创造, 是教师在英语课堂这一情境中为促进学生发展而采用知识、技能和智慧的总和。因此, 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以及所有关于教学的实践活动。应国良和袁维新认为个人、学生、课程、情境是影响教师建构学科教学知识的四个主要因素, 提出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的教学法加工、教师的教学反思、学习共同体的对话来建构 (2006) 。梁永平对化学老师PCK的建构提出六种策略, 包括形成促进PCK发展的教学思维模式;提升对化学科学的理解水平;关注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发展化学课程知识;提高整合转化能力以及多渠道丰富PCK资源库 (2012) 。蔡铁权、陈丽华认为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学科内容知识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交流 (2010) 。吴颖芳提出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逐步内化公共知识、经验总结和反思实践、在教学现场及时生成以及在动态交融的课程观中建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2012) 。

笔者参考了众多文献, 提出建构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两种渠道:自我建构与合作建构。其中自我建构通过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 而合作建构通过教师参与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以及参与教师研修建构学科教学知识。

(一) 自我建构

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可以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而建构。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与学科知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当教学设计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或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时,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并将反思所得与公共理论知识结合并挖掘理论知识的“个人意义”, 从而发展或修正自己的教学知识。也就是说, 教师从教学设计中的“所思”到课堂操作中的“所为”, 再从课堂操作中的“作为”到教学反思中的“所思”, 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的不同阶段的“知行统一”建构学科教学知识 (韩刚2011) 。

(二)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合作建构

合作建构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1. 参与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各项活动。

Lave&Wenger提出Community of Practice (实践共同体) 的概念, 并把它定义为“一群追求共同事业, 一起从事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 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 (张振新、吴庆麟2005) 。教师实践共同体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 通过共同体的学习和协作, 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与反思, 它并不提供现成解决问题的答案, 而是通过共同的活动去发现价值, 分享观念和发展知识 (张平2009) 。教师实践共同体为老师探究教学实践提供了长效机制, 同时也为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创造出互相支持的良好环境。教师实践共同体组织的活动通常有: (1) 集体备课。 (2) 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 (3) 其他教研组活动。

通过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活动, 教师一方面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 实现知识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当中, 形成新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反复的交流、分享和反思过程当中, 提升教学智慧。

2. 参与教师研修。

Lave&Wenger提出“情境学习”的概念并认为, 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 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由大家共同建构;这样的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2004) 。教师研修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形式, 该培训形式关注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 关注教师在研修实践中的真实体验;围绕研修主题, 鼓励参训者积极参与、积极评价、相互促进、相互启迪。教师研修这一新型培训形式也与顶层政策相呼应,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2011) 明确提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 倡导小班教学, 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在教师研修中, 培训者和参训者不再是讲授者和听众的关系, 而是“同辈教练 (peer coaching) ”的关系, 培训者和参训者共同参与小组合作,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交流、对话、研讨和观摩,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李更生等人 (2012) 开展的“走进教育现场”的教师研修通过让参训者走进中小学真实的教育现场, 并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设计出一系列的参与式活动方案和学习型课程, 即研修主题, 让参训者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 从而发展教学知识。总而言之, 教师研修凸显了现代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以及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8.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篇八

一、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

1、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做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2、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好学生并不难,难得的是爱后进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厌恶他,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用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学生。在学校里,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班主任认为他一切都好,而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班主任尤其要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和上进的欲望。

2、尊重信任学生都具有渴望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理解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使自己融入班集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态度消极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要有敏捷的判断、随机应变能力,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

1、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如果总是等着事件发生了,再去解决、做工作,伤害和损失往往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所以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常见冲突行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正确引导,化干戈为玉帛。

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弱,同类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思想教育很难有长效,需要反复做大量工作;中年级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也不够长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科任教师共同配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令其心服口服,思想教育便会有长久效果,不但影响到他的小学阶段,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3、沉默促自省,无声胜有声

对于突发事件,有时进行冷处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其实,现在孩子什么都懂,只是自制力差或一时冲动,拧劲上来,情绪不稳才犯错误。严厉的批评,能使他们认错。不口头批评,他们自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反省自己,多数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班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因此我对学生的各方面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例如:我让调皮的孩子当纪律委员,管理别的孩子,我让其担任班干部后,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干部,要以班干部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劳动委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一有作业总是想事先完成,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不管班级有什么劳动都不愿意参加,让他当干部以后体会到不愿意参加劳动是不对的。在班级中挑选的学习委员,组长,以及小组长这类的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色,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不断进步,带到整个班级积极向上。

四、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9.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九

参加课改以来,我校教师参加了2001年8月13日至18日市教育局举办的通识培训,及以后每学期的新教材培训,不同版本的教材培训。在培训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转变都很快。2003年8月25日秦丽君老师对全市生物教师作新教材培训,2004年4月23日邓玉梅老师对全市生物教师做新教材培训。1.2校内校外公开课

2002年11月22日我校教师秦丽君承担了一节全市研讨课,内容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该节课设计新颖,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此外,生物组的教师还承担了多次校内公开课,如邓玉梅老师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秦丽君老师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等。通过校内校外的公开课研讨课,老师们互相学习,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业务水平提高都很快。1.3读书学习

几年中我校生物教师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书籍,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走进新课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等。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创新教育与实践”,“整体构建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省教科所“构建初中生物学生日常评价体系”等课题。在学习和课题研究中,教师已从过去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师。1.4参与教参、教案编写

参与编写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生物教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人教社出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生物学”,其中七年级下册的“血流的管道——血管”,八年级上册的“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八年级下册的“昆虫的生殖与发育”。南方出版社的七年级上册《生物练习每课三练》,八年级上册《生物练习每课三练》。

5教师取得的成绩

论文《初中日常学生评价体系探索》国家级一等奖,《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国家级三等奖,《自主学习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省级一等奖,《多媒体激活了生物课堂》市级一等奖,《课改,让学生们动起来》市级二等奖。教学设计《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省级二等奖。课件《尿的形成和排出》省级二等奖。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2.1 倡导并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倡导并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1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旨在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2.1.2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2.1.3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1.4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的目标。例如,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就是先在课堂上简单提示,然后布置学生分探究小组自己在课下做,其中的提出问题,制定和实施计划等步骤全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待下一节生物课上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质疑、释疑。结果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空前高涨,想得非常周到,做得也很严谨,并且敢于向课本质疑。其中一个探究小组把书上的“五点取样法中的2毫米X2毫米的小方格100个”改成“1毫米Xl毫米的小方格100个”说是2毫米X2毫米的小方格在显微镜视野中太大,需移动着玻片计尘埃粒子数,结果不很准确。另一个探究小组准备的材料用具中比其他组多出了培养皿,解释说是准备到街心花园去采集尘埃粒子,担心在去到街心花园的路上事先落上尘埃,影响探究结果。还有一个探究小组采集和测算的是教室内外的尘埃粒子数,结果是室内尘埃粒子明显多于室外。在回答同学的质疑时,解释道:教室内下课时同学擦黑板、走动、打闹,致使室内尘埃粒于明显增多。我借机进行情感教育: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空气质量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请大家自觉保持好室内清洁,课间不要在教室内打闹„„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好多。老师们不用担心学生不会做、做不好,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做,就一定会由不会做到会做,由做不好到做好。2.2重视并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足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如在“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中,学生就是在教师提示下利用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在家里做实验,最后把实验结果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这样不仅物尽其用,而且在替代设计中有利于发扬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实验室中的实验变为生活中可进行的实验,更具有教育意义。

2.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克隆技术及转基因技术后,让他们讨论是否要克隆人,这让学生既了解知识又参与了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学生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一起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以后,随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3.1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中,课前我先划分调查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再与学生共同讨论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并指导调查小组设计好调查表格。然后放手让学生调查校园里的生物„„结果每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调查活动中。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我们身边的生物,而且接触了调查的一般方法。培养了热爱科学探索的情感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2由重结论轻过程变为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正因为如此,新教材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进一步探究”、“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等活动。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对问题作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更难得的是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校本教研

4.1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4.2教学中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

4.2.1日记/教学反思录。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4.2.2课堂观察。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4.2.3数码照片记录。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我校的生物教师都有数码照相机,便于记录教学过程,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4.2.4录像记录。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4.2.5个案研究。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4.3“教学后记”的具体做法

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果及时把它记下来,即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不仅可以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指导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 4.3.1记成功做法

每一节课下来,教师对自己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总会有所发现,如能将每一节课的一些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下来,并不断积累,便能有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讲“血液循环”利用挂图讲解较为抽象,学生也难理解,若充分利用简笔画加以板书描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3.2记失败教训

教师若能及时记录某些失败的教训,并加以纠正,便能有利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骨的结构”一节教学中,开始我仅用“输入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忆其要点,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利用,课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记录并修正教学方法,充分采用直观教具,使抽象费解的知识形象简明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3记教学应变

教学应变(即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后教师若能及时记录一些教学应变的事例,便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以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才能把课教活,教出成绩来。4.3.4记学生疑难

例如,对某些新概念的理解;对某些现象的分析;对某些方法的运用等等。教师可在课后及时记下学生的疑难之处,并作出分析判断,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补救,给学生释难解难。这样做,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4.3.5记学生见解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有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大多数学生对有关细菌的日常概念主要包括下列几点:(1)细菌很小,人眼不能直接看到;(2)细菌就是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一些疾病;(3)细菌就是病毒。对于这些说法我当堂讲解到,关于细菌很小,这是对的,1000球菌排成一列才1mm长,这样明确的数字可将模糊的内涵清晰化;病菌专指使人类患病的细菌,说“细菌就是病菌”,把细菌的内涵扩大了;细菌是病毒则是完全错误的,它们同属于微生物,但细菌是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而病毒根本无细胞结构。这种讲课手法非常有益于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当然”教学后记”,也因人而异,但总不外乎从教学目的的制定、课堂教学程序、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及教学机制、学生思维、信息反馈等方面来分析,只要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4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进入课改后,我校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备课组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为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决定实行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4.4.1“四定”。每次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在事先写出发言稿。备课时,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充分讨论和研究。不搞一言堂,要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所记录的内容要收集好,以便今后总结交流。4.4.2“五备”。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要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要明确本章(单元)、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型和相应的课前准备,研究本课的预习内容,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本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

4.4.3备课资料的收集。鼓励大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集,如与各兄弟单位联系,上网查找或其它一些途径都可以,要使有限的资源共享,达到一起备课,一起商量,共同进步的目的。做好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学期末交教研处存档。4.5在课题研究期间,我校教师设计实施了以下课程: 课题名称

设计教师

班级

爱护环境珍爱生命

邓玉梅

八年级(2、4、6)班

探究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 邓玉梅

八年级(2、4、6)班

学做酸奶学做广告

秦丽君

八年级(1、3、5)班

洗衣粉对环境影响的探究

秦丽君

八年级(1、3、5)班

爱我林城拒绝野广告

骆绍丽

七年级(5、6、7)班

沙拉的制作

钟明

七年级(8)班

我们身边的环境

马琼

八年级(1、3、5)班

无土栽培美化环境

邓玉梅秦丽君 七年级

学校中餐情况调查

秦丽君

七年级(6)班

凉菜与生活

陈绍勇、任萍等

八年级

5.评价改革

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学习记录本,具体操作如下:

5.1学习记录本──学生成长的记录

学习记录本,是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极为熟悉的学具之一。在新课标实验教材试教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学习记录本记录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关注着不同个体的差异;体现着不同兴趣和精力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变化;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不同方面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实实在在的成为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反思自我思维,调整教学程序的窗口和资源;提供参与多元化评价的基础。着实地让人们看到了新课程标准教学下的学生,悄然地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地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做准备,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自己的个性充分的发展,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挑战。5.2记录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减少了过去知识上的繁、难、重、旧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巧抓重点。学习一个章节后,要求学生将重点和难点及学习体会写在记录本上,为期末提供评价依据。5.3课后练习和作业记载

新课标教材的作业系统,既有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功能,又有培养能力的功能,同时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适当的选择课后练习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有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笔记本上做详细的、有条理的书面报告和讨论记载。如七年级上册,第10页练习3: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等。第74页练习2:请你查阅书籍、报刊杂志或上网查询,了解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110页练习2: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像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雨水稀少„„寻求水,珍稀水,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等。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精细加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短文和报告集。5.4学生随时收集、整理报刊杂志等方面资料的剪辑夹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具体目标中,能力目标之一“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其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自觉收集来自报刊杂志等方面的资料,并向学生展示。“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感染学生,学生会悄悄地、主动地积累和收集。将自己平时精心剪辑的图文资料小心地粘贴在自己心爱的笔记本里。有的学生还做上相关知识链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5.5课前的适当预习笔记或课外阅读栏目的讨论、简述和缩写的记载 新课标教材设置课外阅读栏目不仅拓展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帮助师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而且利用多元化的视角,以生命科学的生生不息为线索,帮助师生建立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信息互动的科学价值观,加深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感受生物给予人类的自然美、和谐美、艺术美和生命成果美。同时也适当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第55页“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这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指导组织学生边阅读、边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和同学发表的看法,整理在学习记录本上,从而正确进行解释和推断遗传信息库的理论。

5.6学生、教师、家长、班主任及社会沟通的桥梁和假期学习生活的延续。新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具体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五个方面。在实施中教师将它们常记心中,渗透于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134页“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的调查研究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或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以书面、口头、幻灯片、图片、照片等不同形式表达与交流。5.7“档案袋”中,学生成长的记录。

当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在填写市教科所制定的学生评价表时,请学生本人,在教室内独立安静地将放在自己成长“档案袋”内的所有学习活动的不同记录和记载,进行实事求是的逐项登记和自我评价;同时授课教师、实验教师、班主任、家长也给予不同方面的评价等。当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评价表”逐项登记评价之后,由衷地赞叹“自己了不起,一学期学习结束很有一种成就感。”。事实上,小小笔记本配合学生成长“档案袋”,再与纸笔测试、实验考试等量化评价结果整合应用,以其比较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将更有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5.8学生取得的成绩

我校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的论文参加贵阳市首届初中学生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选并获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17篇论文、调查报告获奖: 作品

作者

获奖等次

指导教师

贵阳市残疾人出行问题调查

杜鹃杨雪青

一等奖

秦丽君

贵阳市防盗窗弊端的调查报告

杨临瑞

一等奖

秦丽君

黔灵公园野生猕猴的现状、影响的 调查报告

代悦

一等奖

秦丽君

生物与环境

王睿馨

一等奖

秦丽君

废旧电池污染及回收状况的调查 探究与反思

方琳张承欢

二等奖 邓玉梅

环保电池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周丹

二等奖

邓玉梅

一次性筷子与森林资源保护

张清韵

二等奖

秦丽君

“停车难”问题初探

罗瑶

二等奖

秦丽君

洗衣粉对环境影响的检测

杨娟杨景芸

二等奖

秦丽君

放飞风筝

二等奖 马琼

身边的浪费现象调查

张芸

三等奖

秦丽君

贵阳市民使用无磷洗衣粉的调查

奚丽媛赵琳

三等奖

秦丽君

倡导文明消费保护生态环境

聂雨霁

三等奖

秦丽君

喜看家乡新面貌

曾欢一

三等奖

任萍

废旧电池对生物生长影响的调查 探究与反思

胡卉 三等奖

邓玉梅

对白色污染的探究与调查

王应金

三等奖

邓玉梅

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刁治文

三等奖

钟明

6.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我就“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谈一谈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的几点粗浅做法。6.1尝试当小老师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帮助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先进行显微镜操作的指导,上课的时候由他们几个充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操作方法上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班实验教师照顾不过来的情况,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增强,同时为他们学好生物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6.2小组竞赛记结构

中学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争强好胜,不服输。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显微镜结构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先阅读教材,然后对照实物找相应的结构,时间一到,就由我们的几个“小老师”上场,回答他们所指出的显微镜的某一部分结构,进行小组积分,评选出“优胜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不仅记下了陌生的结构名称,而且记忆的准确度也很高,总结出显微镜的结构为“三镜、两器、两螺旋”。比起以前教师在前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一问三不知的局面,简直是天壤之别。6.3动手实验学操作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学生往往比较兴奋,而必须交代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而琐碎,在许多情况下,难免教师细细交代,但学生精力分散,听得似懂非懂,然后又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束手束脚,实践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学生也会对显微镜的操作变得索然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认真读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我们的几位“小老师”也忙着“到处讲学”。6.4相互交流解难题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困惑,有很强的交流愿望,当然,也会有少数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拒绝与他人沟通。在生物教学中,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的发展机会,把他们有选择地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承担任务,并经常进行任务的相互转化和小组成员的相互换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在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例如,在“临时装片的制作”中,学生们通过合作,探讨,总结出制作步骤为“擦、滴、取、展、盖、染、吸、看”。每个步骤用一个字表示,方便记忆,容易掌握。7.问题反思

7.1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在角色转换中相应的行为。

7.1.1新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不明确,对这场新课改能否成功,效果如何,仍持怀疑观望态度。特别是今后的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如何评价不明确,用现在的改法能否适应今后的中考心存疑虑。

7.1.2学生的素质不高,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差,在小组讨论或教师提问时怕发言或者是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加上班生数多,教师要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7.1.3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之间的矛盾。7.1.4教学模式还不能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教师在教学中仍受教材的约束,不能真正使用教材,而是教教材。7.2考试模式与评价机制的探讨 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学生本人,学生对学生,社会对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过程来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课改的基本思想是:最终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发展趋向。但我个人认为: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不要忽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要忽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把这几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认为目前贵阳市以“生物小论文”作为学生结业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很好的。没有必要把每一科成绩都纳入“中考”,学生的学习负担实在太重了。

7.3如何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 当前课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授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如何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要的可行又符合新课程实施方案是排在全体实验教师面前一个重视课题。大家从听专课的讲座,看光盘中典型课例,都清楚地知道,这些讲座课例,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示范性和客观的指导性,因此都是经过精心的组织、演练、加工筛选、编辑而成,听起来很重听,看起来很好看,做起来却是难上难。更何况他们的办学条件,教学用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我们的实际相距甚远。课改的前一段时间,我们的老师也曾刻意模仿光盘中典型课例上课,不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恢复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尽量用亲切的语气,平等的姿态,和悦的容颜甚至于廉价的褒奖来唤醒、保持、强化所谓主人意识,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多讲话,用分组讨论等方式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注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这一切在实践中做得吃力,生硬,形式化和表面化,而且收获甚微。原因所在是没有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刻意呆板的模仿所置。

因我校是一所薄弱学校,在“择校”风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生源和师资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课改将怎样进行?

上一篇: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吃什么下一篇:教师节活动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