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2024-07-05

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12篇)

1.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一

华国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那是因为有些地方没有完全执行毛主席的路线。华国锋:你敢污蔑毛主席?

华国锋:毛主席的话就是真理,我们都坚决维护!华国锋:那你的意思是,你讲的都是真理? 华国锋:? ?

邓小平:凡是毛主席的话都是对的,那过去搞了十年的阶级斗争,怎么搞得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有的地方还倒退?

邓小平:全国各地除了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哪一个地方没有被“革命委员会”控制?十年来,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处处讲,真是无孔不入!“文化大革命”不仅破坏经济、科技、教育,民主法制也被践踏,冤假错案层出不穷!

邓小平:我们没有污蔑毛主席。我们在讨论到底什么才是真理。

邓小平:毛主席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的,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

邓小平:到底是不是真理,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只有通过实践了才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搞个人崇拜!“文革”十年的实践充分说明阶级斗争的路线是错误的!不能再走下去了,再继续走下去,我们广大干部不答应,老百姓也会不答应!!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感谢您的选用。

2.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二

我认为对于一切,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天才, 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商人的兴趣就在那些能找到财富的地方。——埃伯克;古今中外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各阶层的人, 都一致认同兴趣是成功的极其重要的要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谈治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种境界是苦学, 第二种境界是好学, 第三种境界是会学。大凡能做出成就的人, 都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忘我的境界, 视学习和工作为乐趣。而今天的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第一层居多, 第二层为少数, 第三层次更少。那该如何做?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好学, 更会学?

一、明确学习目的,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心态

在初一这种, 小升初的重要时期, 学生难于接受:十几门课程同时学习, 且学习时间大大增加, 学习要求和任务益重。于是, 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 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 让他们认识到学史明智, 如了解历史王朝、家族的兴衰,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为我们家庭的建设、班级的建设、学校的建设提供模板;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事迹, 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世界及人生价值观, 通过引导形成个性鲜明及合格的社会公民;通过感知、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 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 适用性。

二、进行美学教育, 让学生处处感觉到历史的美, 增强学生兴趣

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 形象的地图, 精当的史料, 精彩的故事性导入, 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不仅仅是这样, 现在社会上制作了精良的中国古代史纪录片, 更加形象地重现了美好的昨天。中国通史的中国十大王朝, 重现了隋文帝的雄才大略, 积极改革影响后世;开元盛世的繁花似绵, 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入全盛时期的唐朝, 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的面貌。南宋时期偏安一角, 但却对外经济大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生活富庶精致, 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对此, 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 运用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材料, 形象的板书, 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这样, 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学生得到的是历史美轮美奂的享受与人生的启迪。

三、设置问题情境, 引起探究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形式多样, 但就普及性及认同感最高的就是设疑导学。“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确, 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 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疑的起点是学情, 终点是学生的成长。设问的方式, 步骤也各不一样。中国历史的《西汉的政治》一课中, 学生观察了西汉疆域图后, 提出老师:“怎么西汉疆域图和我们今天的地图在青藏高原及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那一块很有些不一样?为什么呢?”既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够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赞赏还能提高自信心, 更加的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思考去想象, 在学习中去产生疑问, 去找答案就更好。在学习宋朝的社会生活一节中, 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再现一个宋朝人的一天吗?学生自己分组去展示宋朝的民风民俗, 效果特棒。学生自己去设计职业服饰、去设计工作情境, 去想像生活情况, 整堂课精彩纷呈。历史课堂非常地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增强主体意识, 渲染历史情境。当然, 问题要设在要点处, 设在重难点上, 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要注意课堂教学需要, 不能为了设问而设问, 让学生能思考能共鸣。

四、在思中学、在做中学, 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 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 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思维, 记得在讲隋炀帝时, 我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展示, 自然地引发了隋炀帝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的讨论, 自然地在学习讨论中形成了对人物评价的辩证思维, 更加的促发了学生的对历史人物的兴趣。撰写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读物的读后反思交流, 出一期历史板报, 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 制作剪报, 了解新的考古发现,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 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样, 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 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 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3.建设川教版特色的历史课堂 篇三

关键词:川教版 教材 历史课堂 特色 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为满足改革的需要,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应运而生。由龚奇柱先生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材 (以下简称川教版),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被广泛使用。教材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师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这一利器的最大功效,至关重要。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有幸成为了川教版的第一批执教者,本文将就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使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写给同学们”,授之以渔

川教版的编写说明取名为“写给同学们”,以编者与学生亲切对话的形式出现,既交流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又提示了学习各部分的方法,显得亲切、活泼,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样,新学期的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先不应着急上新课,而是先用一节课充分发挥“写给同学们”的特有作用,先从宏观上“授之以渔”,为一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用目录,初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体例与以前的教科书相比较有较大突破,采取主题与时序相结合,教师应该善用目录,初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面分六课,第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总的方面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制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第二、三、四课从经济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第三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第四课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第五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从政治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本主题各课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学完本学习主题后指导学生阅读目录并作上述的分析、讲述,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三、巧用导语,创设历史情景,导入新课

经过精心设计的川教版课前导语具有较强的诱发性,它为学生学习该课创设最佳历史情境,并提示重点,还能引发学生一气读完本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同时,它也能针对课文中对历史深度背景叙述不足而又愿意作进一步思考的学生以一定的提示,以帮助他们加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从这一点上看,该教材兼顾了中差生对历史的学习与启发。因此,在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导语创设历史情景导入新课。或由学生阅读体会,或由教师引导启发,迅速将学生导入本课知识的学习状态中。

四、运用辅栏,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川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课文部分由主栏和辅栏组成,辅栏配合主栏,是对主栏知识的巩固、加深。新创的辅栏包括“写写”“读读”“记记”“看看”“议议”“说说”“想想”“谈谈”等形式。这些要求有深有浅,每种要求都有明确的指向,刚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要求,还反映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图为我用,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插图很多,从彩图、主题题图、课文题图到正文插图,再到历史地图册,插图数量和图文比例的增加反映了编者的思路和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实践证明,视觉效率比听觉效率高约百分之三十。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川教版教材的这一特色。

六、选用“学习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活动课成为川教版教材花大力气推出的“品牌”。在活动设计中将小活动(如课文“辅栏”中的读、写、说、议等)、中型活动(每课课后“学习与探究”的“学习活动”)及大型活动(主题活动)有机结合,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紧密相连。

活动形式多样:有锻炼学生表演能力的历史话剧表演;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辩论会;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讨论活动,还有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讲演会和故事会,更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小制作……每一项活动,编者不仅安排了活动的内容,还明确提出了活动建议,操作性很强,真正发挥了活动课应有的作用。

七、活用“史海拾贝”,深化理解,拓展知识

“史海拾贝”可谓川教版教材的又一大特色。我校杨智慧老师在执教九年级上册《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完成辅栏“想想:亚历山大东侵对东西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她将课后“史海拾贝”的内容“亚历山大里亚”提前使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中来阅读分析,补充正文资料的缺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坚持使用“心得与疑问”,加强与学生沟通,弥补教学不足

与全国其他版本相比,“心得与疑问”是川教版教材所特有的,可谓最大的特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小块阵地,通过它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以此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

巴蜀中学的刘丽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每一节课后学生必须把本节课学习心得或疑问写上,两周批阅一次。在批阅中,既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批阅时,她注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通过长期坚持,与学生建立起了相互学习探讨历史的沟通渠道。

总之,川教版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和适应性强,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这一利器的最大功效,必须抓住其特色,建设川教版特色的历史课堂。

4.川教版八下历史教案 篇四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5.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五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能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知识提纲】

【重点难点突破】

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发表的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第11、12课 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1)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2、世界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

3、《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

【默写小测】

第11、12课 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1)作者: 。 (2)意义:标志着 ;开辟了 ,成为 。

2、世界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3、《国际歌》作者:

【训练反馈】

1、马克思主义学说是19世纪产生的伟大理论,下面对它的阐述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创建的学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的学说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它的诞生 ④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2、《共产党宣言》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里的统治阶级主要指的是

A、奴隶主阶级 B、种植园主阶级

C、封建主阶级 D、资产阶级

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国际歌》。欧仁?鲍狄埃创作这首歌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俄国十月革命

4、法国巴黎的贝尔——拉雪兹公墓有一堵公社社员墙,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去瞻仰过它。你认为与“公社社员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巴黎公社

5、欧洲规模、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宪章运动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是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C.《法典》 D.《共产党宣言》

7、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 D.马克思、恩格斯巴黎相会

【自我学习】

6.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六

一、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7.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记忆人民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绩和1998年夏抗洪斗争、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史实。

2、理解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

3、通过学习增强爱国、爱党、爱军的情感,努力为国防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二、自主学习探究

(一)填一填(回顾历史)

近代上列强侵华战争历史:

1840-1842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94-1895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900-1901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二)写一写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确定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是。

2、第一支人民海军的建立时间、名称。

3、第一支人民空军的建立时间、名称。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 战略。

5、我国人民军队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 ”。

(三)说一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话?

三、选择题

1.毛泽东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华东军区海军 B.华北军区海军 C.东海舰队 D.南海舰队

2.下列不属于海军多兵种体系的是()A.水面舰艇 B.导弹部队 C.潜艇部队 D.海军陆战队

3.下列不属于我国现有的四大军种的是()A.陆军 B.第二炮兵 C.空军 D.防化兵

4.被称为“第二炮兵”的部队是()A.海军陆战队 B.核潜艇部队 C.装甲部队 D.战略导弹部队

5.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是在()A.1958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67年

6.被称为“空中保护神”的是我国四大军种中的那一军种()A.空军 B.海军 C.陆军 D.战略导弹部队

7.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于()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8.人民空军首次参加战争便取得辉煌战绩是在()A.台海战役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越南战役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的军队发展战略是()A.科技练兵 B.科技强军 C.科技兴军 D.精兵简政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会见巴勒斯坦海军参谋长时曾说过,我国当时海军力量薄弱,不能派舰艇访问,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只能乘飞机出国访问。材料二 2002年5月15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向黄海出发了,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的首次环球航行,是迎接21世纪海洋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军事外交活动。

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起哪几支海军?

(2)我国海军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强大的海军有什么意义?

2、卜懂史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士兵都该复员回家搞经济建设。”史不明说:“打仗主要靠人民的支持和士兵的勇敢,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耗资太大,真没必要,过去‘小米加步枪’不也可以打胜仗吗?”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以下材料:

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裁减一百万军队向全世界表明了什么?(2)你怎样理解裁军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四、回答问题

1、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使人民军队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

2、在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指导下我国经过50多年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军种: 兵种: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战略。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举例说明国际、国内因素)

4、读课文P99—100,归纳概括:科技强军战略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一战略的实施使人民军队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讲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军民关系深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在和平年代,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保卫祖国和参加经济建设中,还投入到抵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写下许多壮丽诗篇,永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英雄本色。

例1:边防哨兵;公安战士;武警;消防兵等事迹 例2:; 1998年夏洪灾事迹

2008年5·12(汶川)地震事迹

1.A 2.B 3.D 4.D 5.C 6.A 7.A 8.C 9.B 10①华东军区海军、东海、南海、北海舰队②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等③维护国家领海主权、保卫祖国的海疆等

11、不同意,国防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而经济发展又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方针。

12、(1)表明中国不权愿意、而且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2)调整军费开支,有利于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高科技兵器,发展高科技兵种,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了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8.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篇八

时间: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识的标志。

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9.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1949年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的是()A.指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 B.通过《共同纲领》

C.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 D.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2.中国大陆领土基本得到解放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结束 B.新中国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胜利 3.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是()A.董存瑞 B.左权 C.刘胡兰 D.黄继光

4.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发生在()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5.到1952年底,还没有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是()A.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B.广大中原地区 C.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D.陕甘宁解放区

6.我国地主阶级被消灭是由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 C.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7.195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辆汽车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址在()A.沈阳 B.上海 C.长春 D.鞍山

8.帮助中国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并完成“一五”计划的国家是()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苏联 9.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联产承包 D.赎买 10.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A.初级阶段 B.中级阶段 C.高级阶段 D.预备阶段

11.《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 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一个萝卜千余斤”,这事发生在()A.“大跃进”运动中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C.“文化大革命”中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1956年召开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的会议是()A.中共六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九大 13.“有人急于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引自毛泽东

1971年8月中旬至9月12日南巡讲话)“有人” 指的是()A.张春桥 B.林彪 C.江青 D.王洪文 14.邓小平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主要是为了反对林彪的倒行逆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B.主要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舆论准备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设立经济特区

17.党的历史上最大冤假错案是对下列哪位领导人的错误处理?()A.刘少奇 B.邓小平C.陈毅 D.彭德怀

18.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始,其重点是()A.私营企业 B.集体企业 C.国有企业 D.外资企业

19.1992年,十四大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A.胡锦涛 B.江泽民 C.陈云 D.邓小平

20.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内容?()A.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要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 D.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上述话是谁说的?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状况?

(2)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得到改变?试用一些建设成就加以说明。(至少举出2个)

22.阅读材料后,正确回答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歌曲《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中的老人指谁?“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

(2)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3)结合所学有关历史知识,简要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三、改错题

23.找出材料中的错误,并说明错误原因。

小明的爷爷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大跃进”中,他被打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文革”中,又多次遭红卫兵批判、迫害,特别是批判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粉碎“四人帮”的那年,他终于获得了平反。平反后的他又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1)错误:,原因:。(2)错误:,用心

爱心

专心

原因:。

(3)错误:,原因:。

四、简答题

24.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于前不久结束的两会即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和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还针对性地讨论了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等等。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有何意义?(2)我国是什么时间完成了对农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如何?

(3)为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我国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你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谁吗?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1.A 2.C 3.D 4.D 5.C 6.C 7.C 8.D 9.A 10.A 11.A 12.C 13.B 14.D 15.A 16.A 17.A 18.C 19.B 20.D

二、21.(1)毛泽东。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

(2)在“一五”计划期间。成就有: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⑤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以上成就选任意两项即可)22.(1)邓小平。深圳。(2)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3)(本题为主观题,只要答出以下三个要点中任意两点即可得分)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并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②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个新的发展阶段;③全国人民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无比崇敬和热爱。

三、23.(1)“大跃进”。打成了“走资派”是“文革”时期的事。(2)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3)那年。平反冤假错案应在1978年以后。24.(1)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袁隆平。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用心

爱心

10.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

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

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结合辅栏介绍,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

3、简介司马迁的生平,并出示其头像图。

4、讲解:《史记》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几种形式,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体例。史学界对《史记》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鲁迅先生对《史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充分肯定了《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5、继续引导:正因为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他的故乡韩城修建了太史祠,用于纪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不朽功绩。从阅读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在受了宫刑以后,坚韧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的,那么,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些什么呢?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佛教和道教

1、引入:我国古代文化真是异彩分呈,前面讲了思想、文学、史学,接下来,我们将要了解宗教。在我国的西汉、东汉时期有两大宗教,一种是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另外一种是土生土长的道教。

2、设问:为什么这两大宗教能很快地兴盛起来,佛教是怎样传入我国的,道教是怎样产生的,两教的教义一样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3、讲解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到佛教教义是慈悲为怀,主张忍耐、顺从,生死轮回有报应;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佛教和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一方面是统治者提倡,因为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加强统治的需要。另外一个方面,饱受 困苦的人民在心理上得以安慰。宗教的传播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意识,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带来了愚昧和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赞成部分。

4、展示我国佛教、道教场所的组图,让学生感受宗教文化在我国的兴盛。

5、小结本课 板书设计:

一、端午节屈原(《离骚》)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史记》

①纪传体通史②本纪、世家、列传、书、表③史学价值④文学价值 2.司马迁成功的原因

三、佛教与道教

1.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2.教义 3.影响

作业布置:

达标训练:

1.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

()

A.屈原

B.王昭君

C.关羽

D.杨守敬

2.《史记》是我国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第一部

()A 纪传体通史

B 纪传体断代史 C 编年体通史

D 编年体断代史

3.司马迁跟陈胜一样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A 首创编年体

B 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C首创纪传体

D 文笔优美,语言简洁,记述客观公正 4.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西汉末年

D 东汉末年 5.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 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 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6.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在()

A 秦朝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7.道教之所以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8.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后来,寺就成了中国僧院的泛称。这座白马寺建于()

A 秦朝

B 西汉

C三国

D东汉 9.材料解析: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能说出《史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用心

爱心

11.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一

66.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洛阳称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

67.短命的西晋(266~280~3)原因:①西晋贵族奢侈腐朽。②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晋惠帝时期暴发内乱“八王之乱”。③西晋政府欺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导致人民反抗。

68.“五胡内迁”:五胡指: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识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五胡内迁原因:汉朝和后世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69.“五胡内迁”的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②消极:但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埋下伏笔。

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统治)

70.3,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71.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7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水利工程;推广牛耕,实行麦、稻兼作。②手工业:缫丝、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③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频繁。

7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展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方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江南开发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83年,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74.淝水之战影响:①南方:东晋政局稳定,经济得到发展;②北方:前秦崩溃,北方再次分裂。

75.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意义: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76.北魏孝文帝改革:(1)原因:①顺应民族融合趋势;②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③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2)措施:①494年,迁都到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通汉婚(最能汉化)、穿汉服、改汉姓、学汉礼。(3)影响:①促进了民族的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2.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十二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准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2、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过程中主动质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转折。

3、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方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每一节目,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导言,进而学习本课: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

后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学生说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提问:

1)、谁能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3)、哪一次会议上决定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

学生回答后即可总结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进行拨乱反正。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让学生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再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中国农业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党和国家正确的农业发展政策等,中国人民的勤劳。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先让学生齐声朗诵邓小平的一句话: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并请学生讨论上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师从而强调说明我们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上一篇:中专毕业的自我鉴定优秀下一篇: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