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2024-07-25

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精选7篇)

1.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篇一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主人公叫K作品没有结尾,所以对它的解释也是无止境的,作品的未完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

3、《喧哗与骚动》中首先设计了一个白痴形象,这有助于作者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即“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4、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德国的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英国作家劳伦斯创作的《儿子与情人》,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俄罗斯及前苏联的高尔基创作的《母亲》,肖洛霍夫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都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6、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填国名),并波及欧美众多国家,20—40年代达到鼎盛。

7、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8、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结构形态。

9、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手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

10、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是他《禁闭》作品中的名言。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新的现代文学流派。1950年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发表了一篇名为《怀疑的时代》的文章,成为后来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

12、“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上经典性的作品。

1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最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14、文学界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有表现,到了6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高峰,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为其最突出的代表,俄罗斯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5、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

16、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作品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被称为“代表着全人类”典型形象。

17、《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18、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9、《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坎坷命运,反映了拉美近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20、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21、《静静的顿河》突出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葛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

22、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荒谬”和“痛苦”。

23、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注重表现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的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4、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复杂的心理感受。

25、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之一博尔赫斯才华横溢,创作的作品标新立异,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 “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2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本质上看,所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27、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统先生》以艺术手法表现反独裁主题。

28、《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作者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他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二、不定项选择

1.存在主义的作家有(A B C)

A萨特 B西蒙娜•波伏娃 C 加缪 D尤奈斯库 2.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重要作品有(AB)A 《喧哗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 《达罗卫夫人》 D《海浪》 3.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A.B)A 《存在与虚无》 B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C 《西绪弗斯的神话》 D 《自由之路》 4.“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C)A 德国 B 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C)

A 《家长的没落》 B《周末后的一天》C《百年孤独》D《总统先生》

6、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B)A.卡夫卡 B尤金•奥尼尔 C. 勃洛克 D.弗吉尼亚•伍尔夫

7、“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意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是:(B)A.亨利•柏格森 B.威廉•詹姆斯 C.詹姆斯•乔伊斯 D.弗洛伊德 8、1956年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在法国应运而生,即“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被称为“新小说之父”:(D)A.索尔•贝娄 B托马斯•曼 C.罗伯–格里耶 D.西蒙

9、《第二十二条军规》(A.C.D)

A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作品”。B 小说写的是法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

C 主人公是尤索林。D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

10、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C)中的人物

A.《太阳照常升起》 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11、加缪反映“荒谬世界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是(A)

A.《局外人》 B.《鼠疫》 C.《陷落》 D.《误会》

12、卡夫卡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作品有(A C D)。

A《美国》 B《万有引力之虹》 C《变形记》 D《饥饿艺术家》

13、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荒原》 B《墙上的斑点》 C《达罗卫夫人》 D《到灯塔去》

14、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A B D)。A格里耶 B萨洛特 C西蒙 D布托尔

15、萨特的剧作有(A B)

A《苍蝇》 B 《禁闭 》 C《墙 》 D 《恶心》

16、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有(A B C D)A 《老人与海 》 B《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C《太阳照常升起 》 D《永别了,武器 》

17、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第一次没能按时起床,母亲,父亲和妹妹相继来敲他的门,他们的动机是:(D)A关心格里高尔的身体 B关心格里高尔的情绪 C催促格里高尔吃早饭 D催促格里高尔赶火车

18、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墙》的主要艺术特色是(B)A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 B冷峻真实的心理描写 C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讽刺和滑稽交织的风格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D)A阿斯图里亚斯.B 卡彭铁尔 C卢尔福 D马尔克斯 20、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A B C D)A《风》 B《嫉妒》 C 《窥视者> D《橡皮》

21、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A B C D)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霍乱时期的爱情》 D《>迷宫里的将军》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 黑色幽默》。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四、简述题

1、《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

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主题。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可结合作品内容举例说明)

2、“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⑴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的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具体表现为使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⑵“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但又有一定的追求。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⑶“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一改以往的叙事法,采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⑷特殊的题材。如在科技领域发掘题材,或选择意义不明的,摇摆不定的来写。

3、为什么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魔幻性”?

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虚构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它的基本创作方法,而且表现手法具有“魔幻性”。首先:这种“魔幻”性根植于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拉美的印加文化,阿兹台卡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荒诞,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第三:该流派还常用一种“陌生化”技巧。第四:神话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创作原则。

4、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答:①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特征。只有透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情节,才能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象征。象征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都源于作者“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③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得越深。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④叙述简洁、平淡。卡夫卡小说放弃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笔法写。这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困惑,更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叙述风格。

5、《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地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怀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小说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全村得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类例子很多,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6、简述作品《恶心》中的“荒诞体验”。

答:《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它采用日记体叙述,主人公洛根丁回国后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见所闻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的反映。《恶心》的问世及成功,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系的确立。

7、简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答:⑴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⑵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8、《鼠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加缪创作的作品《鼠疫》,虽然是虚构的鼠疫之战,但被认为比萨特的《恶心》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涉及的道义,政治,哲学有象征意义。A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B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C以市民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犯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D以里厄医生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

9、简述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 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如作品《禁闭》《墙》等都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的。

10、简述海勒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答:海勒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注意发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以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他又 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但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11、简述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认为传统小说反映的真实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⑵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现实,要求精细地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抛弃作家的主观思想,见解和议论。⑶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⑷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五、综述题

1、《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答:⑴《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动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堪称一场革命,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作者使用交错型的意识流,互相交织,体现三个人物的复杂思想变化过程。⑵《尤利西斯》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对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上。⑶《尤利西斯》还运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⑷《尤利西斯》集多种文体之集大成,还运用多种语言,独创一些词汇。⑸《尤利西斯》的结构很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

2、比较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各种以悖逆传统文学为共同特点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⑴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反对用理性来认识事物,主张靠一种直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潜意识、性本能、梦境幻觉、自动写作,意识流方式展示内心心理。⑵从文艺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⑶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主义作家都要反映现实描写社会,但具体表现不一样。如传统的作家,批判人性丑恶、金钱的罪恶。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人角度、从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的全盘否定。⑷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现。

二、是主体客体化。而传统文学强调,文学要再现和模仿生活。⑸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段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但他们是好人,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3、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并分析说明该作品如何体现了 “黑色幽默”的特点? 答:美国作家海勒于1961年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它以其独创性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斯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各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装疯,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的条件:凡是能提出条件的人就证明不是疯子。所以尤索林只能继续飞行。军规还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在执行任务。但军规的附带的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反上级命令。尤索林终于明白了军规是一个圈套,于是驾机逃到瑞典。小说至始至终笼罩在军规的阴影之中。这军规就是军队官僚机构。这军规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论述《日瓦格医生》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

答:《日瓦格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日瓦格医生一方面憎恶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政治制度,赞同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却怀疑革命同时所带来的暴力和破坏。用他的话说;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他追求的爱的信条是软弱无力的。正是这个意义上,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一种内在精神:对苦难的坚韧承受,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对灵魂净化的向往,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完美的人性的追求。作者创作深刻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虽然饱经痛楚,放逐,罪孽,牺牲,却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信念与精神的良知的心理历程。

一、填空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主人公叫K作品没有结尾,所以对它的解释也是无止境的,作品的未完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

3、《喧哗与骚动》中首先设计了一个白痴形象,这有助于作者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即“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4、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德国的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英国作家劳伦斯创作的《儿子与情人》,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俄罗斯及前苏联的高尔基创作的《母亲》,肖洛霍夫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都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6、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填国名),并波及欧美众多国家,20—40年代达到鼎盛。

7、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8、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结构形态。

9、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手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

10、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是他《禁闭》作品中的名言。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新的现代文学流派。1950年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发表了一篇名为《怀疑的时代》的文章,成为后来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

12、“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上经典性的作品。

1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最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14、文学界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有表现,到了6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高峰,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为其最突出的代表,俄罗斯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5、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

16、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作品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被称为“代表着全人类”典型形象。

17、《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18、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9、《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坎坷命运,反映了拉美近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20、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21、《静静的顿河》突出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葛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

22、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荒谬”和“痛苦”。

23、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注重表现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的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4、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复杂的心理感受。

25、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之一博尔赫斯才华横溢,创作的作品标新立异,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 “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2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本质上看,所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27、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统先生》以艺术手法表现反独裁主题。

28、《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作者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他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二、不定项选择

1.存在主义的作家有(A B C)

A萨特 B西蒙娜•波伏娃 C 加缪 D尤奈斯库 2.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重要作品有(AB)A 《喧哗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 《达罗卫夫人》 D《海浪》 3.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A.B)A 《存在与虚无》 B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C 《西绪弗斯的神话》 D 《自由之路》 4.“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C)A 德国 B 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C)

A 《家长的没落》 B《周末后的一天》C《百年孤独》D《总统先生》

6、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B)A.卡夫卡 B尤金•奥尼尔 C. 勃洛克 D.弗吉尼亚•伍尔夫

7、“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意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是:(B)A.亨利•柏格森 B.威廉•詹姆斯 C.詹姆斯•乔伊斯 D.弗洛伊德 8、1956年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在法国应运而生,即“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被称为“新小说之父”:(D)A.索尔•贝娄 B托马斯•曼 C.罗伯–格里耶 D.西蒙

9、《第二十二条军规》(A.C.D)

A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作品”。B 小说写的是法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

C 主人公是尤索林。D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

10、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C)中的人物

A.《太阳照常升起》 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11、加缪反映“荒谬世界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是(A)

A.《局外人》 B.《鼠疫》 C.《陷落》 D.《误会》

12、卡夫卡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作品有(A C D)。

A《美国》 B《万有引力之虹》 C《变形记》 D《饥饿艺术家》

13、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荒原》 B《墙上的斑点》 C《达罗卫夫人》 D《到灯塔去》

14、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A B D)。A格里耶 B萨洛特 C西蒙 D布托尔

15、萨特的剧作有(A B)

A《苍蝇》 B 《禁闭 》 C《墙 》 D 《恶心》

16、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有(A B C D)A 《老人与海 》 B《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C《太阳照常升起 》 D《永别了,武器 》

17、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第一次没能按时起床,母亲,父亲和妹妹相继来敲他的门,他们的动机是:(D)A关心格里高尔的身体 B关心格里高尔的情绪 C催促格里高尔吃早饭 D催促格里高尔赶火车

18、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墙》的主要艺术特色是(B)A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 B冷峻真实的心理描写 C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讽刺和滑稽交织的风格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D)A阿斯图里亚斯.B 卡彭铁尔 C卢尔福 D马尔克斯 20、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A B C D)A《风》 B《嫉妒》 C 《窥视者> D《橡皮》

21、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A B C D)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霍乱时期的爱情》 D《>迷宫里的将军》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 黑色幽默》。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四、简述题

1、《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

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主题。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可结合作品内容举例说明)

2、“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⑴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的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具体表现为使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⑵“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但又有一定的追求。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⑶“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一改以往的叙事法,采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⑷特殊的题材。如在科技领域发掘题材,或选择意义不明的,摇摆不定的来写。

3、为什么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魔幻性”?

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虚构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它的基本创作方法,而且表现手法具有“魔幻性”。首先:这种“魔幻”性根植于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拉美的印加文化,阿兹台卡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荒诞,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第三:该流派还常用一种“陌生化”技巧。第四:神话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创作原则。

4、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答:①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特征。只有透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情节,才能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象征。象征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都源于作者“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③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得越深。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④叙述简洁、平淡。卡夫卡小说放弃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笔法写。这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困惑,更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叙述风格。

5、《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地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怀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小说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全村得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类例子很多,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6、简述作品《恶心》中的“荒诞体验”。

答:《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它采用日记体叙述,主人公洛根丁回国后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见所闻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的反映。《恶心》的问世及成功,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系的确立。

7、简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答:⑴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⑵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8、《鼠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加缪创作的作品《鼠疫》,虽然是虚构的鼠疫之战,但被认为比萨特的《恶心》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涉及的道义,政治,哲学有象征意义。A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B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C以市民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犯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D以里厄医生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

9、简述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 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如作品《禁闭》《墙》等都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的。

10、简述海勒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答:海勒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注意发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以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他又 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但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11、简述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认为传统小说反映的真实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⑵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现实,要求精细地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抛弃作家的主观思想,见解和议论。⑶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⑷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五、综述题

1、《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答:⑴《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动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堪称一场革命,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作者使用交错型的意识流,互相交织,体现三个人物的复杂思想变化过程。⑵《尤利西斯》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对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上。⑶《尤利西斯》还运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⑷《尤利西斯》集多种文体之集大成,还运用多种语言,独创一些词汇。⑸《尤利西斯》的结构很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

2、比较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各种以悖逆传统文学为共同特点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⑴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反对用理性来认识事物,主张靠一种直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潜意识、性本能、梦境幻觉、自动写作,意识流方式展示内心心理。⑵从文艺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⑶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主义作家都要反映现实描写社会,但具体表现不一样。如传统的作家,批判人性丑恶、金钱的罪恶。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人角度、从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的全盘否定。⑷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现。

二、是主体客体化。而传统文学强调,文学要再现和模仿生活。⑸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段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但他们是好人,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3、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并分析说明该作品如何体现了 “黑色幽默”的特点?

答:美国作家海勒于1961年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它以其独创性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斯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各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装疯,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的条件:凡是能提出条件的人就证明不是疯子。所以尤索林只能继续飞行。军规还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在执行任务。但军规的附带的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反上级命令。尤索林终于明白了军规是一个圈套,于是驾机逃到瑞典。小说至始至终笼罩在军规的阴影之中。这军规就是军队官僚机构。这军规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论述《日瓦格医生》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

答:《日瓦格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日瓦格医生一方面憎恶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政治制度,赞同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却怀疑革命同时所带来的暴力和破坏。用他的话说;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他追求的爱的信条是软弱无力的。正是这个意义上,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一种内在精神:对苦难的坚韧承受,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对灵魂净化的向往,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完美的人性的追求。作者创作深刻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虽然饱经痛楚,放逐,罪孽,牺牲,却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信念与精神的良知的心理历程。

2.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篇二

南非英语文学与南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南非位于非洲大陆南部, 富饶而又神秘, 多种族, 多语言, 多信仰, 造就了其多元化的文化和文学。20世纪初, 大英帝国取得了南非的霸权地位, 将南非的四个州合并组成“南非联邦”, 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土。拥有荷兰血统的阿非利加人在南非原有的政治力量被削弱了, 一部分人开始无产阶级化。但他们在竭力维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同时, 也继续同英国人展开政治上的较量。1948年, 阿非利加人所领导的国民党取得大选的胜利, 他们为争取南非独立与英国人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斗争。1965年, “南非联邦”宣布退出“英联邦”, 成立“南非共和国”。

在南非, 白人种族主义者竭力维护其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 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为反对白人种族主义者的隔离制度, 为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反抗和斗争。1994年, 黑人领袖曼德拉领导非国大在大选中取得了胜利, 从此, 南非步入一个新纪元, 一个多民族、团结平等的新南非诞生了。在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下, 以白人作家为创作主体、反对种族歧视, 并将南非民族文学与欧美英语文学兼容的南非英语文学创作真正走向了成熟与繁荣。也正是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20世纪的南非英语文学才正真引起世界的瞩目, 并产生了多位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的南非英语文学最引以骄傲的, 就是1991年和2003年, 戈迪默和库切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一个非洲国家来说, 这实在是莫大的光荣。它“极大地鼓舞南非及非洲所有的年轻作家。”

纳丁·戈迪默是“南非英语文坛上最耀眼的明珠”, 是第七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同时, 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南非人。戈迪默还三次荣获南非文学最高奖CAN奖, 以及英国“布克文学奖”。作为一名犹太裔白人小说家和一位反种族歧视、反种族隔离的斗士, 戈迪默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 揭露种族制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人性的扭曲, 表达出南非人民要求自由与和平的强烈愿望。戈迪默的创作是以反映南非社会现实为基础的, 南非人民 (特别是广大黑人和有色人种) 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悲惨遭遇和不懈反抗, 是她的创作主题, 她的十四部长篇小说、十一部短篇小说集汇成了南非诗史般的画卷。它们都是以南非为背景的。著名的作品有《我儿子的故事》、《无人伴随我》、《自然变异》、《伯格的女儿》以及《朱利的族人》。其中《伯格的女儿》、《自然变异》和《朱利的族人》最有影响。

《伯格的女儿》试图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罗莎 (一位共产党员的女儿) 的成长历程, 来展示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波澜壮阔与艰苦卓绝。起初, 罗莎讨厌身为“伯格的女儿”, 因为她的生活, 她的工作, 甚至她的初恋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在父亲去世之后, 罗莎感到非常困惑, 因此, 她逃到了法国享受生活。但是, 最终罗莎仍然选择了回到南非, 为那里的人民服务。

纳丁·戈迪默的另一部作品《自然变异》, 则是围绕女主人公海丽拉的命运展开情节的。海丽拉从小就被母亲遗弃, 后来被姨妈收养。她缺少家庭的温暖, 很早就踏上了流浪之路, 也因此结识了许多革命者, 开始了革命生涯。她同黑人总统罗埃尔将军结了婚, 并且在罗埃尔将军流亡海外期间对他不离不弃, 最终帮助他重返祖国并掌握政权。在新共和国的开国典礼上, 作为总统夫人的海丽拉与总统一起接受群众的欢呼。身为白人女性的她却身着黑人女性的传统服饰, 真正与广大黑人群众融为了一体。

《朱利的族人》是戈迪默一部历史预言写实小说。作家将小说置于南非全面内战时期一个新旧政权交替的历史背景之下, 从而, 在审视变化的时空下, 揭示黑白身份关系的演变和置换, 从一个新的角度商讨异族共处和相互依赖的困惑和挣扎, 以及南非社会未来可能的走向。

南非另一位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则擅长用犀利的笔锋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将现代社会中众多假面具下人性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作品《耻》, 通过描述一位大学教师的沦落, 生动地反映了种族隔离制度钳制人的思想, 抹杀人性的光辉, 为了生存, 人们都只能带着假面具。“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男女风月, 但却融进了南非多年来的历史, 描写了目前南非人的困惑与耻辱”。库切反对社会的不公, 既抨击当权者的暴力统治, 也批评反对派的不理智反抗。2003年, 库切因其作品“构思精巧, 对话精彩, 分析精辟, 并毫不留情地对西方文明冷酷的粉饰门面的理性主义和道德观进行批评”而成为继纳丁·戈迪默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作家。同时他的几部剧作还被改编成电影, 其中《黑帮暴徒》还荣获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更赋予库切在南非文学界超然的地位。

安德烈·布林克和布瑞顿·布瑞顿巴赫也是南非有成就的作家。布林克三次获得CNN奖, 凭借《风中一瞬》和《风言风语》以及《菲莉达》三次入围布克文学奖。他擅长以存在主义的手法来描绘那些不愿与压迫者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好人。在他的作品中, 读者可以清晰地体会到黑人反抗等级制度和种族歧视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布瑞顿巴赫于1959年移居海外, 1975年重返祖国, 被政府逮捕并关押7年。他在《一个白话恐怖主义的真实忏悔》中描述了自己的无奈境遇。在《雪与尘的记忆》中, 他将戏剧与诗歌完美结合, 对南非不公正的司法制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鞭挞。

由于南非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 英语在南非有着绝对的优势, 一些黑人也有机会学习英语。这些黑人作家结合自己的成长背景和经历, 描绘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下普通民众 (尤其是黑人) 的悲惨遭遇。

索尔·普拉旺杰就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作家, 他精通七国语言, 1913年写成了首部黑人小说《穆迪》。作品描绘了殖民主义入侵之前南非土著人的文化生活。由于种种原因, 这部小说直到1930年才得以正式出版, 但普拉旺杰依然被公认为南非第一位黑人作家。另一位作家阿·迪黑阿莫, 则是第一位正式出版英语小说的黑人作家。1928年, 他出版了小说《非洲悲剧》, 通过讲述一个祖鲁族小伙子进城打工又回到家乡娶亲的不幸遭遇, 展现了南非的城乡差距以及现代和传统的强烈撞击。小说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南非, 有些黑人作家, 因其政治主张与当局相悖, 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制度, 受到白人政府的压迫和残害, 因此, 他们不得不选择流亡海外。但是, 这些流亡作家, 即使远离祖国, 他们也依然心系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他们以手中的笔为武器, 写出大量反映南非真实社会的作品, 为南非社会的真正平等以及人民的自由权利而坚持不懈地奋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亚力克斯·拉·冈马的《夜行记》, 它通过描述钢铁工人米克失业后的不幸遭遇, 揭露了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给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带来的不公待遇。刘易斯·恩可西的《求偶鸟》, 则通过一桩强奸案的审理, 展现了南非社会中黑人和白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

与此同时, 这些流亡作家还通过自传体作品来描述黑人聚集区的生活、家庭及工作, 这些是他们曾经最为熟悉的环境与生活, 最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托德·马茨克查的《送我太太巧克力》, 博洛克·莫迪赛恩的《把我归罪于历史》等。但是, 20世纪后期出现的黑人自传小说对于黑人居住区的记忆已经不再是重点, 取而代之的是鲜明的黑人独立意识。D·M·兹隆克的《罗本岛》、莫里菲·菲托的《夜幕降临》、马克·马萨贝恩的《卡菲尔男孩》等作品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为了避开白人政府对小说中涉及沙佩维尔惨案等政治内容的查禁, 一些黑人作家更倾向于以诗歌为载体来抒发自己对于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抨击, 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中玛菲卡……帕斯卡·瓜拉和西佛·舍帕姆拉的作品《赶快去做》和《大地之子》就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作家主体浓重的失意和苦闷。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还有穆布依森尼·奥斯瓦德·穆萨里、蒙盖尼·华利·塞若特、詹姆斯·马修斯等等, 他们的著名诗集《牛皮鼓声》和《亚克哈尔英考莫》等, 关注一些大城市而不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 表现出黑人的自尊心和黑人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南非诗歌之父”之称的托马斯·潘瑞格, 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他将“英国浪漫主义诗风与南非当地的语言和景物融合在一起”, 为在殖民地受殖民者奴役压迫的人民自由呐喊。在艺术上, 上述作家则是以隐喻、象征等手法, 表现强烈的个人意识、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倾向。

此外, 后期还有一些黑人作家, 站在本民族的立场进行创作, 并以他们特有的视角和写作方法, 展示对新南非未来的希望。著名的代表作家有赞克斯……穆达, 他的作品以元小说的形式探讨了新时期各种思潮和不同人种的碰撞与融合,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和源源不断的力量。

当然, 南非作家的写作不仅仅只是围绕着种族与社会这样沉重的话题, 他们也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学的娱乐性上。于是, 南非文学界也逐渐出现娱乐大众的作家群体和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 例如侦探、言情、魔幻等等题材的作品。

迪瓮·麦尔就是一位知名的侦探小说作家, 虽然他并不是直接用英语进行创作, 但是由于翻译文本的广为流传, 他的作品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与喜爱。不仅如此, 他的许多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 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他和他的作品。此外, 理查德·昆梓曼、玛萁·欧福德等年轻作家的侦探小说, 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也广受欧美国家读者的关注和欢迎。林德瑟·阿姆斯特朗是一位高产作家, 至今已出版小说八十余部。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写爱情题材的, 超越时空与种族。另一位女作家妮可拉·斯蓉的写作题材更为广泛, 涉及言情、惊悚和历史, 产量也很高。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并未涉及南非残酷的社会现实, 确有很高的娱乐性和较高的知名度,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 20世纪南非英语文学是一片“既具有古老艺术意蕴, 又带有现代艺术风采的文学园地”, 她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特别是鲜明的民族性更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瑰丽的面纱。今天看来, 这些成就的取得, 得力于南非人民的自我觉醒, 南非社会反种族歧视这样大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得力于南非作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揭露而表现出的冲击力;更得力于南非作家既接受欧洲文学的影响, 又自觉继承南非文学中各民族语言文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南非英语文学必将成为20世纪南非文化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优秀代表。

摘要:20世纪, 南非独特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态势直接影响着南非英语文学的发展和走向, 一大批白人和黑人作家, 勇于揭露和批判南非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丑恶现实, 出现了以纳丁·戈迪默、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 创作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 成为南非英语文学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优秀代表。

关键词:反种族隔离,自我觉醒,南非英语文学

参考文献

[1]刘炳范.20世纪南非文学简论[J].国外文学 (季刊) , 1999.1.

[2]沈艳燕.南非英语文学的发展[J].英语研究, 2007.11.

[3]邹颉.南非英语文学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3.

[4]张毅.南非英语文学纵览[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12.

3.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篇三

关键词: 法国文学 潮流 作家 作品

一、引言

法国是西方世界最具悠久文化传统和文化个性的国家,法兰西民族创造了奇特瑰丽、魅力无尽的文学。这种文学的产生源于法兰西民族的热情奔放及浪漫革新的传统,更因为法国人推崇文化价值,追求自由丰富的艺术,于是才有了多姿多彩、语言生动、风格清新的文学。即使对于不是研究法国文学的人来说,莫里哀的《悭吝人》、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羊脂球》、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一直以来,法国文化的激进精神和法国作家的创新意识,使法国文学具有强烈、突出的先锋性。至20世纪,法国成为现代主义大大小小流派最重要的发源地。在这片沃土上,20世纪异彩纷呈的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使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大放异彩。本文将着重分析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二、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20世纪法国的主要文学潮流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

(一)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继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现代主义文学又一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流派。1924年,对于安德烈·布勒东和超现实主义来说,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并创办了《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动员并组织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成员共同进行创作实践,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形成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潮流。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倡导者和理论家,布勒东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其他超现实主义作者效仿的楷模,而且对法国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很大。他借鉴了一些哲学和美学理念,将其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思想。布勒东的美学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歌就是人的思想的真实记录”。其次,对无意识的探索。再次,“梦幻记录”和“自动写作”的方法。最后,“自由即美”。总之,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是主张放弃逻辑,以幻觉、梦境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只有“无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场运动旨在将艺术家从品位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离开现实,返回原始。超现实主义否认理性的作用,追求无意识下的创作,即不受理智的控制,不顾忌美学或道德方面的约束,仅靠本能写下出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这样作品自然表现为高度的荒诞性,从而走向虚无和极端。尽管随着布勒东的作古,风靡一时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偃旗息鼓,但它曾一度声势浩大,并涉及绘画、音乐、建筑、戏剧、雕塑及电影等领域,并不只限于文学,在十余个国家引起反响。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美学观点,其影响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安德烈·布勒东及其作品《娜嘉》,菲利普·苏波及其作品《伦敦颂》,保尔·艾吕亚及其作品《爱情与诗歌》等。

(二)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于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达到高潮。让-保罗·萨特作为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20世纪法国思想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存在主义当之无愧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萨特的美学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2.艺术美是由艺术家创造的想象美。3.艺术作品是对自由的召唤。4.文学介入原则。他倡导的学说及其宏论,不仅为欧洲现当代文坛奉献了百唱不厌的主题,而且为整整一代作家提供了文学选材的标准和艺术革新的力量。

总之,存在主义文学标榜的是揭示道德与行动、目的与手段、选择与自由、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的理想追求同客观现实的不一致性,同时还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为着光明的未来和合理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勇气。也就是说,人类的价值及存在意义由其行动来体现。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存在主义在西方哲学、美学和文艺创作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西方现当代许多流派的思想来源,之后又传入东方,带给思想界、文化界较大的震动,成为影响现代世界的重要思想潮流。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让-保罗·萨特及其作品《恶心》,西蒙娜·德·波伏娃及其作品《第二性》,阿尔贝·加缪及其作品《局外人》等。

(三)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戏剧流派,又称“新戏剧”、“先锋派”、“反戏剧”等,1961年,因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发表《荒诞派戏剧》一书而定名。欧仁·尤奈斯库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他的剧作总的特点是:标新立异,荒诞离奇,舞台象征性强,善于从总体构思上勾勒人生的荒诞,选取的荒诞角度多而新颖,震撼效果强烈。荒诞派戏剧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生存状态的荒诞性,表现主题大多是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在表现形式上荒诞派戏剧断然拒绝现实主义,大多模仿梦幻结构,让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把幻觉、回忆与现实混合起来,还调动布景、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动作等手段,把各种不同民间艺术形式插入戏剧。多以喜剧方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这种反差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正是这种表面的喜剧手法、闹剧场面却包含着对痛苦人生的极大关注,使人在品味之余领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但荒诞派戏剧不可能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样式,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后,在70年代初就迅速衰落了。荒诞派戏剧虽已成为历史,但其手法亦将为后人借鉴。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欧仁·尤奈斯库及其作品《秃头歌女》,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让·热内及其作品《女仆》等。

(四)新小说

法国的新小说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最重要的小说流派。新小说派作家对传统艺术理论和技巧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兰·罗伯-格里耶,法国“新小说派”最杰出、激进的作家,被公认为“新小说派”的首脑人物。格里耶的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一直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宝库。他反对传统小说的一些基本概念,尤其反对小说要有情节、人物描写和倾向性。主张小说家的目光应该如纯客观的摄影机一样,坚定地落在对象物之上,描写物本身。新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事件和特定空间的依赖,建立了完全自由的艺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混为一体,现实、幻觉、回忆交织一团,此地、彼地同时交织于同一瞬间,想象、记忆、梦境重叠交错,从而构成了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作者精心安排的场面;新小说家还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电影的手段,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新小说家力求在语言方面进行探索,并将其推向极端。虽然人们对如何评价新小说的艺术探索一直存有异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在新小说作家的创作成果中,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已被当代文学批评和众多读者接受,其中有的已被视为当代欧洲小说的经典。新小说作家关于小说乃至文学创作的探索,对当代西方文艺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阿兰·罗伯-格里耶及其作品《橡皮》,玛格丽特·杜拉斯及其作品《琴声如诉》,娜塔丽·萨洛特及其作品《行星仪》,米歇尔·布托尔及其作品《变》等。

三、结语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文坛的潮流、运动都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动向产生影响。法国文学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现代,它仍然在蓬勃发展。在新作家不断涌现的同时,老一辈作家仍然笔耕不辍,不断进行文学创作。其中,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之一。法国文学永远往返于理性和激情之间。

参考文献:

[1]郑克鲁.法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泽乾,周家树,车槿山.20世纪法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篇四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李冷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死去的太阳》.《爱情的三部曲》.《新生》.《家》 正确答案:

2.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现代戏.新戏.文明戏.艺术戏 正确答案:

3.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生物进化论.文艺复兴思想.民主思想.科学思想 正确答案:

4.胡适认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是:.严复.魏源.梁启超.林纾 正确答案:

5.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是().《安徽俗话报》.《二十世纪大舞台》.《戏剧丛话》.《新戏剧》 正确答案:

6.《 爸爸爸 》的作者是:.莫言.韩少功.刘索拉.徐星

谋学网

正确答案:

7.被批评家看作是“ 先锋小说 ”的起点的作品是:.《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红高粱》

.《假如我是真的》 正确答案:

8.《平民文学》是()的作品。.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李大钊 正确答案:

9.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迷舟》.《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正确答案:

10.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明确提出的。.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 正确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下列哪些是黄遵宪的主张().“我手写我口”

.“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欲求于古人之外,自树一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正确答案:

2.在巴金最初的文学尝试中,()三首诗歌带有明显政治思想倾向和炽热抒情色彩。.《报复》

谋学网

.《悼橘宗一》.《伟大的殉道者》.《可爱的人》 正确答案:

3.《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火》.《秋》 正确答案:

4.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民初文学思潮产生的条件的有哪些?.时代的发展呼唤文学的变革

.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救亡与启智成了近代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异域文学的营养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正确答案:

5.下列作品中,作者是苏童的是:.《妻妾成群》.《褐色鸟群》.《米》

.《我的帝王生涯》 正确答案:

6.在80年代末被称为“先锋小说家”的有().孙甘露.叶兆言.莫言.鲁彦周 正确答案:

7.池莉的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 正确答案:

8.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是:.《大篷车上》.《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正确答案:

9.下列人物中属于《雨》的是:.李剑虹.李静淑

谋学网

.姚国栋.万昭华 正确答案:

10.传统的小说包括一下哪些的因素.“语言”.“叙述”

.“人物、故事、情节”.“意义” 正确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梁启超等人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尊自我,重主观,讲神会,崇天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左联在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对文艺与政治、文艺的阶级性的认识和阐释上存在着严重的简单化的倾向。.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5.刘震云1986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文革结束后,巴金复出文坛。此后,他最重要的作品《随想录》又恢复了三四十年代创

谋学网

作中那种满蕴着忧国忧民情绪,猛烈地批判社会锢疾的个性特征。.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从李冷、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以至于《家》中的觉慧、觉民,巴金一直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革命的英雄,他一直在讲述和建构着理想英雄的人格神话。这也就使得他的作品带上了明显的主观想象成份。.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刘恒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在接受《随想录》文本过程中,读者普遍认同、肯定其文化思想史意义或文学史意义。.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0.李希凡和蓝翎在《 文史哲 》(1954年第9期)和《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两篇文章。.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1.首先提出“言文合一”这一问题的是黄遵宪。.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2.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黄遵宪,他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写道“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方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3.《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散文集。.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4.“随感录”是现代杂文的最早形式。.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5.白话文运动发起者最早的指向并不是文学,而只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谋学网

5.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篇五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原则

本课程考核充分体现其专题研究课程性质,兼顾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实用性特点,重点进行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综合运用的测试,严格遵循重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考核的原则。

考试目标

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更为深入、更为全面地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面貌,把握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的现代化进程,了解并掌握文学思潮研究、文艺运动研究、文学创作现象研究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动态独立思考,达到初步具备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能力。

考试参考教材(考生自备)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主编:辜也平高教出版社

考试内容与要求

引 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范式转换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范式研究之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种主要范式

如何进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范式的研究

第一讲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 时代的发展期待和孕育着文学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

近代以来的文艺观念与文学创作

洋务运动的兴起、现代传播媒介繁荣、职业作家的出现,以及新型受众队伍的形成等文化机制的渐变

近代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

外国文学营养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换的影响 二 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

诗界革命的纲领 文界革命的主张

小说界革命的内容与小说理论的探讨 新的戏剧观念与现代话剧的萌芽 言文合一的主张

王国维文学观念的独特性

三 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范式的转换

近代文学改良的先天性不足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胡适、陈独秀的文章,对林纾、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的成立

不同于近代改良派的现代文学观念

五四新文学阵营的创作实绩新的文学范式的确立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一 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回顾

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源流:五四时期的萌芽,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倡的论争,左翼文艺运动,延安文艺

王实味、萧军的历史冤案及平反 一代作家的历史选择 二 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十年代前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性质与目标 电影《武训传》拍摄、批判过程

旧红学与新红学,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胡适的《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过程

胡风等与左翼主流派别的历史矛盾,建国后的冲突和发展,批判过程与结束。

三 新的文学范式的理论规范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与历史叙事与修辞

《红楼梦》新阐释的价值倾向,对考证学的贬低和对理论分析的强调的意识形态规范

围绕主观战斗精神,民族形式,现实主义,写真实,以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批判所体现的文学要求

三场批判运动的历史教训。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一 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文化变迁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的轰动效应 改革开放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启示,作家、评论家的文学梦 作家面临的新挑战 人文精神的失落

二 叙事的变革: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元虚构(元叙事)的目的和表现方式 戏拟 “空缺”,纯语言游戏等其他叙事方式 三 悖离与回归: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的命名与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悖离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

视点下沉,零度叙事,情节发展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以及人物、故事的平面化零碎化等叙事特征

四 新历史小说:虚构抑或写实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题材小说就、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新叙事模式、情节模式和评判模式的新特征 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动机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一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文学思潮

初期文学尝试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从《灭亡》到抗战前其的阶段性特征 四十年代创作风格的变化 十七年文学与时代变迁 文革后《随想录》的新特征 二 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承前启后的家庭问题小说

现代人格的建构与国民灵魂的重铸 接受外来与继承传统 雅俗共赏

三 二十世纪中国读者与巴金创作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其创作的意义 巴金迅速崛起文坛的接受因素

《家》《随想录》等不同的接受效果 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的意义同构 “空白”、“未定性”及巴金文本的召唤性结构

考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样式:

福建师范大学201 年成人学士学位考试题目卷(黑体小三号粗体)

《考试科目名称》A/B卷 开卷(楷体GB2312小三号粗体)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宋体五号)

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重要提示:本试卷仅为考试题目,所有答题必须填写在专用答题卡上方为有效,在本试卷直接作答均不给分。(宋体五号粗体)

一 试题类型比例 简答题20% 论述题40% 赏析题40% 二 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20% 中等容易题60% 难题20% 三 试卷内容比例

基础知识20% 综合应用80% 四 考试方式与时间

考试方式:开卷 试卷总分:100分 合格成绩:6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 试卷示例

简答题。(下列六题任选四题作答,每题5分,共20分)

1、诗界革命

2、王实味

3、电影《武训传》

4、新红学

5、元叙事

6、觉新 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外国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

2、以具体作品为例,论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赏析题。(40分)

巴金《遵命文学》分析(附原文)

6.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篇六

一、女性翻译文学家的出现

由于历史和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女性即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往往也被约束于闺阁之间,能够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屈指可数。进入近代之后,随着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中国出现了大动荡大变革的局面,妇女问题也随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若要启迪民智,富强中国,必不能忽略妇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便认为“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的主张。清末著名革命家陈天华在其撰写的《警世钟》一书中明确提到,女性应入“女学堂”,“把救国的担子也担在身上”。清末极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也直言不讳道,“使国中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下,中国女性由此逐步觉醒,一场废缠足、兴女学,倡导女性解放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女性除了在身体上获得解放,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新女学风范,出现了一批较早接受西方新式教育或留洋的女学生。随着女学的昌盛、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当时中国救亡启蒙的大历史环境影响下,一些女性开始积极投身于翻译。这一被梁启超放在强国第一要义地位的重要活动中,打破了中国在20世纪之前没有女性从事翻译文学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我国第一位女翻译家是晚清著名才女薛绍徽,她自幼便颇具文采,其夫是著名翻译家陈季同的弟弟———外交家陈寿彭。1900年时,由陈寿彭口译薛绍徽笔述,两人合作翻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此后薛绍徽还陆续翻译了《外国烈女传》、《双线记》等外国小说,虽然数量不多,在翻译方法上都属于耳受手追、声已笔止的林译式,但其译作相当忠实于原著,翻译质量也很高[1]78。之后几年,这时期另一位重要女性翻译家陈鸿璧登上译坛并初露锋芒,同时也成为我国进行独立翻译的第一位女性翻译文学家。

二、从事西方小说翻译的女性翻译家

陈鸿璧是中国近代著名进步女性,也是知名的女教育家,创办了私立广东中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同时她也是颇有名气的女翻译家,曾翻译发表过多部文学作品,其译文在当时的翻译作品中堪属上乘。年少时陈鸿璧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瑟西童女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因此陈鸿璧接受的是西方新式教育,并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还曾担任过上海女子中学及育贤女学校两校的英语老师。提到陈鸿璧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小说林》。小说林社于1904年初成立,作为中国第一家以出版小说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以出版大量质量优秀的翻译小说而闻名。其出版的小说约为113种,其中翻译小说就多达90种左右,可见其在翻译小说方面的成就之高。小说林社于1907年在上海创刊了颇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小说期刊《小说林》,其宗旨定为输进欧美文学精神,提高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所刊载的仍以编译小说居多,约占总作品的六成以上,对中国近代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说林》与《新小说》、《月月小说》以及《绣像小说》被誉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陈鸿璧在译坛上的成就离不开小说林社发起人之一徐念慈的帮助,徐念慈是小说林社的编辑主任,同时又是《小说林》杂志译述编辑,曾翻译过科幻小说《黑行星》、军事小说《新舞台》、《英德战争未来记》等,译著颇丰,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开拓翻译新途径的前锋,在翻译方面很有心得。徐念慈对陈鸿璧的翻译十分关注,并给予了充分支持,对陈鸿璧的翻译工作影响很大。在《小说林》这样一家在当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的杂志上,其创刊号上就刊登了三篇陈鸿璧的长篇翻译小说,分别是英国佳汉所著长篇科学小说《电冠》、19世纪法国著名侦探小说家埃米尔·加博里奥的侦探小说《第一百十三案》以及佚名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小说林》从创刊到终结一共出版了12期,陈鸿璧的翻译作品每期都有刊登其上,俨然是《小说林》的主要翻译作者之一,可见其翻译功力之深厚和在译坛地位的重要。在《小说林》因经营不善而被迫停刊之后,因陈鸿璧所翻译的两部译著《第一百十三案》和《苏格兰独立记》尚未连载完,因此上海小说林社又于1908年5月单独替《苏格兰独立记》出版了单行本;而1909年上海广智书局则将《第一百十三案》改名为《一百十三案》进行出版。此外,陈鸿璧另有多部译著出版,还与当时中国另一位女翻译家张默君合译过美国小说《盗面》、英国小说《裴乃杰奇案之一》并出版发行。受到徐念慈的影响,陈鸿璧的译著语言较简练流畅,多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进行翻译,尤其擅长把握原著中的心理描写。虽然之后陈鸿璧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教育事业,但在其从事翻译文学短短的几年中,留下了许多颇有代表性的译著。与陈鸿璧合作翻译的张默君,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妇女活动家、教育家。她精通英文,除了与陈鸿璧合作,还独自译有英国小说《尸光记》并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和陈鸿璧一样,张默君后期投身于教育事业,五四之后未有新作。黄翠凝是这时期另一位著名的女翻译家,译有英国言情小说《牧羊少年》,于1915年由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和记出版;还在《小说林》9至12期上发表过与留日女学生陈信芳合作翻译的小说《地狱村》[2]69。黄翠凝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年轻时即丧夫,和儿子相依为命,只能靠着写作与翻译养家糊口。虽然生活艰难,但在黄翠凝的精心培养下,其子张毅汉成为民国初年著名的小说家和翻译家,在上世纪20年代曾发表创作与翻译作品多达130余种。

三、从事日本文学作品翻译的女性翻译家

除了翻译西方作品,这时期还出现了几位从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的女翻译家。汤红绂、凤仙女史均是其中的翘楚人物。汤红绂生平已不可考,只知其精通日文,因此翻译的几乎都是日本文学作品。她所翻译的押川春浪所著《旅顺勇士》、龙水斋贞一所著《女露兵》被收入1909年世界社出版的《旅顺双杰传》。1909年5月,汤红绂翻译的《朝鲜故事龙宫使者》开始在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上连载。这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和后来汤红绂根据日译缩写本翻译的《无人岛大王》与她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鹤熊夜话》一同被收入《红绂女史三种》,并于1909年出版。和汤红绂一样,凤仙女史的生平也不为人知,只知道她或许是曾经赴日求学女学生中的一员。凤仙女史曾根据黑岩泪香的译本转译过法国小说《美人手》,并于20世纪初发表在《新民丛报》上。这是一份由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创办的中国杂志,是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非常具有影响力。在这部长篇小说译著中,凤仙女史虽然依循旧例采用章回体结构,但通篇却是用白话文进行翻译,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毕竟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白话小说并未得到倡导普及,读者所喜欢、接受的,还是以文言为主。《美人手》于1906年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发行,同年该书局还出版了凤仙女史翻译自日本见忠功的侦探小说《地中秘》[3]78。

四、女性翻译家对于外国戏剧的翻译

翻译外国戏剧的女翻译家出现,成为这时期特有的现象。其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者之一的吴弱男。吴弱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其父是清末四公子中的吴保初。她本人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也是中国最早留学日本的女学生之一。曾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同时也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第一位夫人,并在婚后随章士钊游历欧洲各国。正是这些阅历使吴弱男同时精通日文和英文。她曾于1906年发表过译自押川春浪的小说《塔中之怪》,中文译名为《大魔窟》。在五四运动之前,吴弱男就翻译了易卜生后期的作品《小爱友夫》,并发表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上。薛琪瑛是另一位翻译外国戏剧的女翻译家,其祖父薛福成、外公吴汝纶都是曾国藩的著名弟子,陈独秀曾称其为幼承家学、蜚声乡里。薛琪瑛本身则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学英文高等学科,还曾留学法国,除英语、法语外另精通拉丁语。早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之初,薛琪瑛就开始在上面连载她用白话文翻译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意中人》,并成为《新青年》翻译剧本的开端,为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戏剧翻译作为一种新文体的出现,虽然其数量较翻译小说要少一些,但质量并不输于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后来居上。而这两位女性先驱翻译的戏剧作品,对于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J].学术研究, 1995 (5) .

[2]罗列.论20世纪初叶中国女翻译家群体的崛起[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 , 2008 (2) .

7.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篇七

20世纪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即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和美国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其具体内容与教学方法甚至典型的课例已基本上被音乐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音乐教师所熟知,但就其音乐教育思想的深层思考及其哲学理性方面的探究至今却很少有人论及。实际上,对以上音乐教育体系所体现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理性剖析,无论对其教育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是对其教育方法的灵活应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仅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且还成为音乐教学的研究者与设计者,音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将一些感性方法上升为理性认知,将一些实践经验在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将四种音乐教育体系所蕴涵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刻的探讨、研究,分析,追溯其哲学理论基础,归纳、总结其课程范式归属,在今天看来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要研究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范式,必须先明确范式的定义。范式(paradigm)一词,是从希腊动词“并排展现”(exhibiting side by side)派生而来的。在词典中,范式被理解为“规范”或“范型”。著名的历史主义科学家哲学家库恩(T.Kuhn)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赋予范式以新的意义。库恩将范式的涵义确定为彼此相关的两层:“‘范式的一个意义是总体性的,包括一个科学家集团的一切共同的信念,另一个意义把一种特别重要的信念孤立起来,因而是第一个意义的子集。”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课程专家规定了课程范式的概念。所谓课程范式,是将范式概念应用于课程领域而形成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一个课程共同体所共同拥有的课程哲学观及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的统一”。这一理念的确立不仅为课程理论流派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而且也为音乐教育研究工作者研究今天遍布全球的各种音乐教育流派与音乐课程理论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下面就是对四大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范式归属的分析归纳和探讨研究:

一、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的凸现——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应“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游戏为主,用身体表现音乐。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精神松懈涣散时,应该立刻变换形式,使整个教学活动永远处于新鲜状态。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其课程哲学观紧紧围绕着四个基本命题: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Education is a continuous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教育即生长(Education is growth)”、“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is life)”、“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Education is a social process)”。他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发展,保证教育得以终生持续的进行;宣布“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需要了解和同情儿童时代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使这些本能和需要获得满足的条件;强调“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

在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主张上,杜威探究了课程开发的向度,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和儿童中心论的主张。他认为儿童有社交、制作、探究和艺术四种本能、冲动或者说是兴趣,儿童后天的经验是在这四类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必须重视儿童作为儿童天性的本能、冲动和兴趣,并把儿童现有的经验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他还从教育哲学角度揭示了课程与教学相统一的内在机理,要求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取代灌输教材,提出当把对抽象知识的探求变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教育经验时,才能学得好的观点。对于课程价值的评价上,注重其是否提供了丰富而完善的经验、是否为儿童所欣赏。

我们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中都能找到这种课程范式的实际体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由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和声与作曲教授、世界杰出音乐教育家之一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一套音乐教育体系。在他做大学视唱练耳教师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节奏感差些,但在自然状态下却可以有节奏地行走;在听音乐时,也可随音乐表情的变化和体验的不同,相应地作出紧张、放松、点头、顿足、挥手等动作。由此,他得到人的音乐才能,尤其是节奏能力,需要通过人体本身的体验、表现、运动去加以诱发、培养。只有在人体动作中找到对节奏模式的精确体验,在动作的变换和速度变化中获得对力度、速度的准确理解,才会使音乐释放出它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感染力。基于以上研究,达尔克罗兹发明了“体态律动学”。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应“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游戏为主,用身体表现音乐。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精神松懈涣散时,应该立刻变换形式,使整个教学活动永远处于新鲜状态。

德国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至今享誉全球。有学者认为,奥尔夫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使儿童能够从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他创造的体系可使儿童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关于交流、分享和共同创造的愉快体验。”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儿童的自然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亲身体验,诉诸感性,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诸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启迪、发掘儿童与生俱来的这种音乐天性,通过游戏、即兴地奏乐的方式让儿童主动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表演的形式自然而有乐感地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动作和音乐全面的有机结合,学会和掌握音乐,提高音乐素质。这些理念与教育主张都与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范式理论不谋而合,是后者思想的具体实践。

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的引申——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认为培养音乐家和培养有修养的音乐听众是发展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希望通过现在全民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达到20年后社会音乐文化的重建。他坚持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民族历史的发展,不能脱离总的文化范畴。强调对于社会来说,音乐教育是培养合格音乐听众,培养熟悉热爱本国文化的社会成员的重要途径。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是以“改造主义之父”布拉梅尔德(T.B.H.Brameld)为主要代表,在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与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了社会中心,以促使实现一个确实经过周密考虑的社会改革方案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认为儿童、学校和教育本身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的力量决定的。其课程哲学观吸收了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的积极因素,克服了经验自然主义重适应轻改造、重现在轻未来、重过程轻结果等缺陷。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音乐教育思想就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的引申。

柯达伊·卓尔坦(kodaly Zoltan)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他创立的举世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其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在19世纪末期,匈牙利人民普遍音乐知识水平很低,没有伴奏的单音歌唱是音乐表现的惟一形式,传播方式靠口头、听觉和记忆,连中层阶级以上的人也不会识谱和记谱。即使是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也不能流利地读谱和创作音乐。由于受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伟大作曲家作品的影响,人们误把城市的吉普赛音乐混同于匈牙利音乐,而对真正的匈牙利民族音乐遗产却一无所知。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匈牙利成为一片废墟,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音乐教育的发展更不如前。柯达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与深切的担忧,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事业之中去。在深入研究国外音乐教育方法并取其长处的基础上,柯达伊结合了匈牙利本国的教学经验和实际,创立了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和自己的教学系统,以帮助学校重新唤醒匈牙利人民的音乐感,实现提高社会成员整体音乐修养,改造、重建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目标。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全民性思想并以此为依托,达到全社会音乐文化的重新建构的观点,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刻体现。他认为培养音乐家和培养有修养的音乐听众是发展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希望通过现在全民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达到20年后社会音乐文化的重建。他坚持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民族历史的发展,不能脱离总的文化范畴。强调对于社会来说,音乐教育是培养合格音乐听众,培养熟悉热爱本国文化的社会成员的重要途径。实际上,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也确实实现了其所预设的目标。

三、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结晶——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掌握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是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典型体现与实践结晶。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结构主义课程范式认为知识是“人们基于经验中的材料而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有意义和结构,因而知识是价值负载的”,从本质上来说,科学知识需要不断发现、不断探究。所以,既重视课程的学术性与科学性,又强调人的主体价值与探究精神,在人的发展问题上“追求卓越,兼顾公平”是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主张,如强调明晰学科结构、提倡螺旋式课程编制;注重知识探究过程、运用发现法学习与探索等等。

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建构基础为5个基本概念——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这些概念以“螺旋课程”的形式出现,其它所有的音乐概念都能加入这5个基本概念中的某一类。音乐概念的目标分类排列顺序为: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它们与十六个发展水平阶段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立体螺旋形式。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也被分为六个方面:听觉、演出、创造、指挥、分析和评论估价。这些教学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着重强调的是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法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被大力地提倡。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掌握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一般来说,课程分为五大环节: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成为音乐课上的探索者,去主动探索声音、节奏的奥妙,去探索真正令人神往的音乐世界的奥秘。

综上所述,20世纪这几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有其具体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思想的背后,还有一定的课程观主张及哲学基础的内涵。这里所要解释说明的是:一种音乐教育体系虽然以一种课程范式为主要依托,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是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课程范式的融合。举一个例子来说,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表现的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但在其具体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有经验自然主义与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体现。本文的论述只是取其音乐教育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课程范式倾向的角度进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哲学及教育研究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后期又形成了其它几种在全球影响广泛的课程范式,如: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主导的课程范式、实践的课程范式、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等等。应该说,这些课程范式产生以后,都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四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John D.McNeil, Curriculum,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欣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上一篇:海通实习报告总结下一篇: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