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银行发展方向(共8篇)
1.浅谈社区银行发展方向 篇一
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论文
摘 要:从本质上而言,我国社区银行不仅在经营管理上比较灵活,并且能够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对优化银行的发展体系,提高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银行成为了银行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性的探讨了社区银行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性的分析了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期望为社区银行的日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展路径;金融;融资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影响下,我国银行业得到了有效发展。但是,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分析,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缺陷与不足[1]。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金融业得到冲击,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进一步缩短我国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距离,提高银行业的竞争水平成为了金融业最为主要任务。因此,本文深刻探讨了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期望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浅薄建议。
一、社区银行的概述
(一)社区银行的含义
根据美国ICBA对社区银行的解读,可以将社区银行定义为一种独立的,能够运营发展的,具备充足资金的银行机构[2]。另外,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需求中,可以将社区银行定义为:其资产规模超过5亿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设定,为当地居民或者小型企业提供方便的一种小型银行机构[3]。
(二)社区银行的特征
1、具备独特的市场定位
一般而言,社区银行主要是将当地的小型企业、居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相对于国内大型银行而言,社区银行的服务体系比较小,服务模式比较固定,服务体系适合当地居民的服务要求,符合当地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2、具备比较个性的服务模式
社区银行由于服务范围比较小,银行员工对本地客户比较熟悉,并且银行员工有一半的人员是社区生活的主要成员,从人缘以及地缘的角度出发,社区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与客户的良好互动。此外,社区银行在为客户办理手续的时候,摒弃了大型银行的繁琐性,并且在审核上速度快,效率高。
3、具备非常灵活的运行体制
由于产权分明,社区银行在治理上比较完善,能够灵活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需求,从根本上实现了“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
4、具备一定的推动作用
社区银行在运行中会将一个地区的吸收存款贷给当地的中小客户,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社区银行80%的资金来自社区,社区银行具备承担当地发展的重责。
二、社区银行建立的重要性
(一)能够及时弥补基层金融的需求
在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得到战略调整,并将县级网店进行撤回,从而导致在局部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真空的现象。另外,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设立在大型城市,对于经济相对欠缺的小城市而言缺乏相应的基层金融服务。而社区银行的出现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尽可能的.满足中小企业以及居民的资金需求,从根本上弥补了基层金融的需求。
(二)缓解了金融业的“虹吸现象”
在我国银行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银行将资金转移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而导致资金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虹吸现象”。所谓的“虹吸现象”主要是指在资金欠缺地区的资金被转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导致我国金融体系出现了地区差异[4]。社区银行的建立能够进一步缓解“虹吸现象”,能够将本地市场的资金运用到本地,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困难的现状。
(三)阻碍民间非法金融的发展
在近几年,人们生活逐步提高之余,我国中小企业与农村居民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从而导致银行体系无法从本质上满足其发展需求,致使金融非法现象的出现。虽然说民间贷款在一定时期内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迎合当地居民的需求,但是民间贷款存在着一定的危害。首先,民间贷款属于一种体外循环,中央银行无法对其融资现状有所了解,从而导致宏观调控的效果得到消弱。其次,民间贷款缺乏法律保护,会引发比较危险的社会问题。因此,积极培养社区银行,能够改善民间贷款的不良现象,能够满足当地居民与企业的民间资产需求。
三、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区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是推动当地居民、小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对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业的有效创新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身对社区银行的认识与了解,认为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要积极建立由民营企业资本所形成的银行
民营企业资本所建立的社区银行不仅在产权上比较明晰,并且在公司的治理上比较完善,具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够以非常灵活的方式积极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的发展,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需要按照企业制度要求,将民营企业进行融入其中。但是,由于民营银行资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危机,导致金融行业出现危害性,所以,需要开展试点,在得到良好发展后对其全面分开[5]。比如,可以将福建、广东等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作为主要的试点区域,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推广。
(二)积极改善小型金融机构,使其成为社区银行
小型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比如以各个地区的信用社为例,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信用社对其企业的基本情况有所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的风险,为中小企业的后期金融需求提供良好的需求。此外,可以根据相关规定,鼓励优秀股民入股,并对股权结构进一步进行优化,将中小企业与居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使其建立其股份制社区银行。与此同时,信用社可以在资本结构优化与整合中,实现信用社的充足,并使其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的社区银行。
(三)积极引导民间非金融机构发展为社区银行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的调查与分析,我国民间融资的规模非常大,占据了当前GDP的7%左右[6]。其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领域,地下金融机构的规模成为了国有银行的四分之一。因此,在民间金融不断发展的期间,积极引导民间非金融机构走上合法的道路,并且引导民间非金融机构发展为社区银行,其中的操作方式为:可以对其开展试点,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将民间资本积极纳入到进入体系之中。这种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不仅可以制约民间非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蔓延,并且也对社区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帮助。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社区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弥补我国金融业的不足,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进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的居民、中小型企业提供方便与便捷。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区银行的建立与发展,需积极整合当地的金融资源,不管是民间融资机构还是农村信用社,都可以在设置中成为社区银行发展的保障。
2.浅谈社区银行发展方向 篇二
1 社区银行的概况
1.1 社区银行的起源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 “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 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 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因此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中文字面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 凡是资产规模较小、独立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行的、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1.2 社区银行独特的经营模式
1.2.1 独特的经营定位。
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在资金的使用上又以本地区为主, 能够根据需求主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其需要, 将农村地区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1.2.2 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社区银行的业务领域较为广泛, 从大范围来说主要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农村金融业务、以及客户金融服务。许多社区银行提供综合性的零售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例如:建立了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的电子银行网络;降低或免除自助柜员机 (ATM) 的收费;提供品种丰富的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信贷业务等, 在业务收费方面大大低于大型银行机构。而且, 由于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当地居民, 他们广泛融于社区的各项事务, 经常与客户直接接触, 深入了解客户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1.2.3 基于关系融资的贷款业务。
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家庭, 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相比而言, 社区银行十分熟悉本地的客户, 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 从而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 不会只关注他们的财务数据, 还会考虑这些借款人的个性化因素, 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 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1.2.4 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
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 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 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 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 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 由于社区银行一般是给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 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 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1.2.5 能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
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 这些员工本身也是社区生活的成员, 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 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目前, 人性化服务已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 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
2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2.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
2.1.1 农村企业发展迅速, 县及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早在2001年底, 全国农村企业个数达到2116万个, 从业劳动力达13086万人。并出现产业化经营组织66000多个, 带动农户5900万户, 占全国总农户的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2) 。
2.1.2 农户就业逐步退出传统农业, 进入其他行业, 农户经济活动多样化。
1995--2004年间, 农村地区从业人员中从事传统农业的比例由71.8%下降到61.6%, 而其他所占比例由28.2%上升到38.4% (《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5年) 。
2.1.3 农户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 农业领域之外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成为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3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户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 比199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2.2 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2.2.1 在总量上, 农村的金融需求大幅度增加。
作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发展必然使得相应的金融需求增加。
2.2.2 在结构上, 金融需求多样化。
复杂化的农户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使得金融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化。不仅有存贷款服务需求, 还产生了包括结算、汇兑、金融咨询、租赁、信托、保险、信用卡、保管箱、有价证券发行和代理买卖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2.2.3 单笔金融需求规模较小且频率较高。
由于大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的经济规模都较小, 其单笔的金融需求也较小。而另一方面, 需求主体众多使得需求的笔数较多、频率较高。
2.2.4 需求不稳定, 周期性强。
由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与农业生产等周期性因素相关, 所以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像城市金融需求那样稳定。
2.2.5 风险大。
由于农村企业和农户经营的不稳定和农村经济本身就面临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再加上需求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 使得金融需求的风险较大。
2.3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2.3.1 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 造成产权主体虚置, 所有权缺失, 内部人控制状况比较严重。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量的局限, 他们大都没有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意识:每一个股东的股金有限, 股本小, 他们也没有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许多农信社也疏于为入股的社员创造有效的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机会。于是, 就易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虚置, 也就是农信社的所有者缺位。总体看, 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 即使在相当部分已经改制完毕的商业银行或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中, 这问题同样相当突出。
2.3.2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架构存在缺陷。信用社及其联社一般都设置理事长和主任, 这些负责人一般由上级或者监管部门任命, 信用社法人地位和社员选举权事实上不受尊重。就经营看, 缺乏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内部管理薄弱。与国有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 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不高, 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信贷决策或信贷行为存在不适应性, 风险控制力有欠缺。三是乡 (镇) 农村信用社和各县 (市) 联社各为独立法人, 机构分散, 且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2.3.3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尽管近年来, 一些农村商业 (合作) 银行在组织管理架构建设方面已作了相当多的改进,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方法, 目前所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甚至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这势必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从而困扰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2.3.4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
作为地处农村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支持对象应以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为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方面, 明显偏重于企业贷款, 而从实践的情况看, 偏重于对当地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第二, 从总体上看, 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大于贷款资金运用, 有相当部分资金剩余, 以债券持有或转存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式, 流出了当地。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 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方面的上述趋向, 已明显偏离了其地区中小银行的特征。
3 结合社区银行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社区银行的内涵在于它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 形成金融机构与农户、农村企业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 而这恰恰是我国农村所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建立社区银行的同时, 也是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过程。
3.1 建立社区银行缓解农村地区资金外流
建立社区银行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 填补因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口”。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这造成中国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 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扩大的金融方面的原因。另外, 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加速从农村地区撤出, 这可能将在农村地区形成金融服务的真空, 社区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之一就是将本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在本地市场, 因而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 避免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另外, 社区银行的引进能解决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退出基层金融机构所导致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真空化:将这些欲撤并的网点转由民营资本控制, 或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将网点改造为社区银行, 则不仅可以解决网点撤并上的不良后遗症, 也间接解决了民营资本进入后的牌照申领问题。
3.2 建立社区银行来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建立社区银行能够适应农村地区金融需求, 实现与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互动”。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与本地经济的适应关系是动态的、持久的, 从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金融支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别, 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上也同样有巨大差别, 全国性的大银行很难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信息, 也很难制定一个适用于全国不同市场的发展战略, 从而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这为地区性的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机会, 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社区银行在掌握不同地区的客户信息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社区银行的设立能够针对本地区农村客户的不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发掘未开发的市场取得回报。
3.3 建立社区银行解决农村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社区银行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村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主体仍然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农户, 其短期、小额的资金需求是日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的。相对而言, 农村社区银行在向小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 由于员工通常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社区, 对市场和客户都很熟悉, 掌握了大量的“软信息”。所以在搜集客户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更具有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弥补授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信息收集成本。 (2) 社区银行的信息优势使其具有较强风险识别能力, 从而能够很好地降低违约损失预期值。 (3) 在信贷审批过程中, 社区银行一般都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 即使不了解也可在当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客户的真实信息用以风险判断, 因此对有关资信材料要求和担保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手续能够适当简化, 从而减少了金融机构信贷的管理成本。此外,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银行, 可将农村地区的大量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 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提高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 防止农村民间金融的边缘化, 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 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金俐.美国社区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 2006, 6:117-120.
[2]贺瑛.社区银行的各国实践[J]上海金融, 2004, 11:46-48.
[3]王爱俭.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J].金融研究, 2005, 11:130-137.
[4]宋扬威.社区银行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3:85-87.
3.浅谈农信社社区银行智能化发展 篇三
智能化社区银行需求分析
——高收入高信息化目标客户需求。针对高收入高信息化客户群我们下发了72份调查问卷,在有效的72份问卷中3人关注价格,13人关注网点布局,4人关注增值服务,6人关注网点是否有人员值守,11人关注网点环境,15人关注银行品牌形象,20人关注营业网点的安全性。此问卷调查报告资料显示,高收入高信息化人群的安全意识强烈,对网点环境和银行的品牌形象要求较高。
——高收入低信息化目标客户需求。针对高收入低信息化人群我们下发了80份调查问卷,在有效的80份调查问卷中5人关注价格,11人关注网点布局,3人关注增值服务,10人关注是否有相关人员值守,8人关注网点环境,12人关注银行品牌形象,31人关注网点的安全性。此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高收入高信息化客户群相比,高收入低信息化人群对网点安全性的关注度略高,对银行提供的增值服务需求略低。
——低收入高信息化目标客户需求。针对低收入高信息化客户群我们下发了115份调查问卷,在有效的113份问卷中,24人关注银行提供服务的价格,21人关注网点布局,19人关注增值服务,8人关注是否有人员值守,6人关注网点的环境,10人关注银行品牌形象,25人关注银行网点的安全性。此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低收入高信息化人群更加关注银行提供服务的价格、网点布局和银行网点的安全性。相对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对价格更加敏感。
——低收入低信息化目标客户需求。针对低收入低信息化客户群我们下发了150份问卷,在有效的148份问卷中,35人关注价格,19人关注银行网点的布局,15人关注银行提供的增值服务,27人关注是否有人员值守,13人关注银行网点的环境,15人关注银行的品牌形象,24人关注银行网点的安全性。据调查问卷报告资料显示,低收入低信息化人群更加关注银行提供服务的价格,其次关注银行网点的安全性,对银行网点环境的关注度最低。
社区银行要走“社区”路径
——推动新型社区便民网点建设。农村信用社可根据不同需求的客户群,建设小型化、智能化、社区化网点,设立不同类型的便民服务网点;可根据社区的区域特点,分不同情形设置金融便利店、社区支行或离行式自助银行。农村信用社应尽快根据社区的特点,建设适合社区的便民服务网点。
——推进现有网点转型。根据周边社区、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状况将现有网点进行分类管理,偏重大客户及大业务营销。社区银行可采取网点迁移、缩小营业面积、减少柜员人数、增加电子化服务设施、调整服务时间、调整服务功能等方式,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根据社区特点调整网点服务模式。根据现有网点的布局形态,调整网点的服务模式。管辖行可以保持目前的服务模式,建立以社区银行业务为主金融便利店为辅的服务模式,并依托政府成熟的社区模式,建立“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社区网点、社区经理、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客户群体的社区建设,做好社区服务。
——加大对中小企业旳贷款支持力度。利用社区服务同小微企业可以密切接触的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社区银行应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社区管理组织合作,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逐渐渗入社区银行所在的商圈和专业市场等,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展示社区银行的实力,并取得同小微企业合作的机会,进行业务批量营销。客户经理应针对重点写字楼和商户集中地地方进行地毯式访谈,充分利用园区、社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组建与小微企业相关的金融合作协会,准确把握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并及时跟进做好营销和服务。
——吸引社区个人客户。针对社区银行所在地的社区个人客户,应充分宣传社区银行的个人产品和社区银行的各种优势及特色,将个人客户最关心的需求同社区银行的产品紧密结合,实现个人客户数量最大幅度的提升,采取有效的营销措施,在为社区个人客户提供实惠、便利和安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口碑,发展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动力,提高社区银行个人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大型的社区服务机构进行洽谈,如洗衣店、药房、理发店、家政服务公司等签订宣传服务合同,与各商贩达成联盟,为个人客户提供刷卡打折等优惠,同时提供代扣代缴、理财等相应的服务,拓展社区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
社区银行面对风险更智能
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区银行是会面临很多阻力和风险,我们整理了农村信用社建设社区银行面临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经营性质与商业化运作方向相背离应加强政策扶持。对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要立于农村、服务、金融,政策规定社区银行必须确保一定比例信贷资金投于“三农”中,这意味着社区银行不能自主经营,没有选择优良客户的权利,社区银行无法保证利润的正常实现。在没有制定风险补偿措施的前提下,该政策运行的结果必然会使社区银行背负政策性经营风险,增加社区银行政策性经营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针对此风险,政府应该出台针对社区银行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以弥补社区银行在“三农”中面临的损失,使社区银行良好可持续发展。
——员工知识技能结构应进一步完善。社区银行不合理的员工专业技能结构会大大影响社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在对高收入高信息化、高收入低信息化、低收入高信息化、低收入低信息化人群的调查中,社区银行是否有人员值守占比不低,表明不论何种类型的人群均有对社区银行员工的需求。社区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应根据需要设计个性化产品。同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需求总量少于城市,但农村金融层次性也很复杂,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特点同样明显。
多样化的需求主体要求多样化的金融供给,但作为农村金融供给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以贷款为主,金融产品设计不能有效地反映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个性化需求,同时,四川省农村金融供给的设计是以规模而非产品为基础。因此,社区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作者单位:四川省隆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4.浅谈社区保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篇四
随着物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广大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对物业保安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居住区域内的业主和使用人提供和保持安全、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效、优质的物业保安服务是保障物业管理区域内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居住物业区域内的保安管理,对于推动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和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专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物业管理;保安工作目标;未来物业保安工作发展方向
内 容 摘 要
充分认识物业保安管理工作重要性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
加强小区的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提高小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的质量要靠各职能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全体物业公司的全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公安分局等上级单位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能,联手我区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各个物业公司,形成居住小区安全防范的整体合力,才能把物业保安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完善我区物业保安管理机制,形成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浅谈住宅小区中保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物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广大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对物业保安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居住区域内的业主和使用人提供和保持并保证安全、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效、优质的物业保安服务是保障物业管理区域内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居住物业区域内的保安管理,对于推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和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专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一、现有小区的保安队伍的建设
在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处的日常运作中,保安员工约占管理处总员工人数的 50 ~ 60% 之间,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保安部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 60% 以上,因而各住宅小区中物业管理处保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处的日常运作中,保安员工约占管理处总员工人数的 50 ~ 60% 之间,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保安部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 60% 以上,因而各住宅小区中物业管理处保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搞好保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能充分发挥广大保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质、保量地完成保安队伍所承担的相关任务,真正体现出物业管理“安全第一”的属性,显示出保安队员在住宅小区管理中的各个阶段、各种环节中的职责和作用。
二、保安队伍的配制
住宅小区保安队伍的配置可采用“三结 合”的配置方式,具体操作是: 1.年轻化与中壮年相结合。2.复原退伍军人和本地人员相结合。3.新、老队员相结合。
三、保安队伍的管理 .保持保安队伍的稳定性,是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保安队伍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又要进行经常性的必要调整。管理过程中因员工的自动离开或员工在保安部工作的不适应性,都需作出相应的调整,因而这支队伍应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管理者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同时推出“以老带新”措施;新队员不断充实的过程中,培训工作这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抓紧、抓好,这对整个保安队伍再次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提高战斗力是一次有效的充电,物业管理中心和保安部要化大力气齐抓共管。保安队伍的稳定,是住宅小区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
2.建立以班长和骨干力量为核心的集体管理队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保安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宜建立以班长和骨干力量为核心的集体管理队伍(尤其在夜间班长不在时),班长指挥各员工实施各自岗位的相应工作,同时督促、检查各员工执行工作的力度;骨干员工要配合班长做好管理工作,特别是当班长有急事未上班时,代替班长指挥,实施日常工作,当班内有新员工充实时带新员工熟悉岗位的相关工作;当新项目需介入时,保安人员进场阶段可提拔当班长任用,以利于新项目的承接和管理人员的配制。
3.保安队伍的管理中,用制度管人,奖罚要分明。在保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应明确强调:用制度管人,公司制定的 《 员工手 册 》 是每位保安员工的行为准则,保安部的岗位职责是每位保安员工的工作要求。制订的各项奖罚条例,是每位保安员工的纪律和行为约束。保安队伍管理中应提倡奖罚分明、弘扬正气、压制歪风邪气扩散,管理者应懂得公平、公正以及用制度管人的原则。
4.逐步建立和完善“末位淘汰制”。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处的保安队伍相对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支队伍的管理宜采用“末位淘汰制”。几个管理处曾实施过该方案,实践证明对保安队伍的建设管理是行之有效的,能出色地完成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各项任务。
保安队伍的工作目标
一、充分认识物业保安管理工作重要性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汾矿小区窗口形象,小区的物业保安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区的对外形象及行政决策。物业保安工作不是简单地站站岗,对过往车辆进行登记、疏导。保安服务是区域内的业主提供的安全防范服务、礼仪接待服务、车辆管理服务、保安应急处向理服务等一系列管理服务。其目的是为业主一个安全、宁静、和谐、有序的物业环境。要推进小区居住的良性条件和安全治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及居住区治安环境作保证。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居住的环境、居住的安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小区的保安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责任重的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一般工作不同的是,处理日常工作之外的夜间和节假日安全事务往往是保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时间段往往是一些安全隐患易于显现的时间,因此夜间和节假日的物业保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管理部门在这些时段内缺乏检查、监督的机制,造成一些小区内的保安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少隐患,急需整改。这次与属地公安部门制定的《小区日常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就是要把对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纳入联合管理的机制,通过各自的管理途径,实施各自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物业保安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物业小区内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区保安工作,要求措施有力,发展迅速,效果明显。我们要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为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二、上级部门及物业单位的安保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全力配合公安等部门切实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加强我区的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提高我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的质量要靠各职能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全体物业公司的全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能,联手我区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及保安公司,形成居住小区安全防范的整体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完善我区物业保安管理机制,形成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我们要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职能,物业管理中心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治安防范责任落 实与否负有监督和检查的职能,责无旁贷。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提高执政能力和落实“让群众高兴,让党放心,让居民满意”要求的高度,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物业管理中心作为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应督促、指导物业公司做好居民区内治安防范工作,对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物业部门及保安公司,应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
我们要发挥治安协管员队伍的作用,治安协管员队的职能之一,就是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物业保安巡视力度,提高物业保安工作成效,所以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配合公安部门以及物业管理中心记分考核工作为抓手,根据相关规定,对物业保安工作抓的不得力的,对小区相关部门及保安公司作出相应的处罚手段。并督促保安公司落实整改措施。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制约措施,督促物业公司对保安工作这一关系到全体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及时捉补遗漏,消除小区的安全隐患。此外,我们要将物业保安工作作为物业行政部门对下属保安部、保安公司的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治安一票否决制,对治安不达标及产生发现问题拒不整改的情节,作为物业管理中心与保安公司续订合同的一项重要依据,以确保将物业治安工作的管理纳入物业行政部门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物业公司要积极落实《实施细则》,提升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水平目前全区绝大多数的居民区都已经实施了四位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物业公司作为四位一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必须落实其在治安 防范工作中的责任。物业公司是居民区安全保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下辖的保安员队伍是居民区治安巡逻和防范的专业队伍和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很大程度在于物业公司的管理是否到位;在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中,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防、物防建设和开展各项专门工作,这笔资金中有相当部分通过物业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费来实现;物业管理部门和居委会是两条线的工作协作关系,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这种关系,也是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凡是善于协调和物业的关系,善于调动和利用物业的资金优势,积极争取职能部门与社区的领导的支持,治安防范工作较为主动,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
小区保安队伍的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物业公司和小区保安队伍的未来发展方向要积极贯彻物业法规,深化物业公司法制化、规范化运作。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是物业公司实施企业管理的准则,也是业主、使用人维护合法权益的保证。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新规定,并在保安管理工作中加以合理的运用,从而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
一、小区保安队伍管理办法 1.与时俱进,开拓思路
物业管理中心及保安部应结合保安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组织保安公司内的保安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定,特别是《小区物业保安工作规范》,要求保安人员在门卫室值守工作中和巡逻工作中严格 按照工作规范操作,从思想上提高保安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规范上明确保安人员的工作职责,物业公司要从保安管理的工作规范入手,提高保安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物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在学习《小区物业保安工作规范》的基础上,严格对照规范要求,开展自查,自检。
2、规范管理,从严治队
要严格制定《保安部员工岗位通用标准 》其主要内容,有仪容仪表要求、形体动作要求、服务态度要求、礼节礼貌要求等等。并制定奖励处罚考核细则。要求上岗保安员都是经过正规的培训,在公安机关监管下取得合格证的才能上岗。重点针对夜间保安工作这一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严禁出现夜间值班人员脱岗、打瞌睡的现象,保证小区夜间的安全。
3、积极提升自身物业保安人员的基本素质
在今天的物业管理行业之中,保安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拿小区的保安来说,安全依靠他们来维护,文明依赖他们去塑造,治安、消防和车辆管理,每一项都是重责在肩;而越来越多的住宅区保安员,与业主交流的能力日益增强,噪音扰民,高空抛物,他们去耐心说服;小孩调皮,危险动作,他们呼喝去制止;有时在车辆指挥当中的举手投足和一句温馨的问候,会让一名业主从内心感到高兴,成功的保安管理带来了社区的荣誉和物业管理的典范,这会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管理者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提升社会影响及社会认同感 有时候,我们也在不经意中发现,物业管理的操作人员生活在现代城市的社会底层,在这里保安员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一部分来源于警校和武校,一部分来源于转业军人,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农村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一支保安队伍的纯正优劣往往依据于前两者所占的比例。我们本来完全有理由认为专业化的保安队伍所提供的行业标准将提升他们的整体形象和地位,但现代城市当中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植根于中国城市社会当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可否认,在很多地方保安业还归附于公安机关的统一控制之下,)使保安员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备受阻碍,就象希腊悲剧当中从最开始出现的那种造成悲剧的致命因素一样,未来的、更加严重的痛苦从保安服穿上这一天起就植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当中,社会的忽视,业主的鄙夷,还有管理者的颐使气使,保安员因为自身地位低贱,而不得不品尝着每一杯苦酒。
他们有着战士的勇敢和坚毅,但是却得不到战士的理想和光荣;他们有着君子的谦和和容让,但是却得不到君子的尊贵和美誉。保安同警察与军人的责任近似而地位迥然,这种现状必须着手改变,如果说全社会对此达成共识还需要时日的话,作为一个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者就应当从现在开始清醒认知,或迟或早,每一个社区(或住宅小区)都会形成它的自治体系,都会有着它的固定的对财产维护所形成的安全观念,而这时保安的作用才真正会体现出来,保安队伍军人品格的塑造:智慧的纯朴,成熟的温顺,意志的韧性,心灵的激情,这里将是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最重要最严肃的问题,责任和荣誉仍然是保 安员的职业精义所在,他们所代表的正是业主的需要和安全感,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如果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点。保安的工作形式也必将会延伸开来,对所维护资产本身的价值和要求进行排队,配置的保安硬件设施会由极昂贵到极简陋,但是,中国警卫人员的配置成本今天相比较而言,弹性并不算大,这意味着每家物业公司基本上有同等的机会在劳动市场上选择高素质的人员,以建立起优秀的保安队伍。这就需要对保安员的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关心保安,爱护保安,正是每一个管理者立足工作的不二法门,实施专业化保安管理,建立内部的申诉体系,去除歧视性的管理规定,改善保安的福利,坚持长期的培训制度,主动给每一个保安员创造未来的就业机会,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管理程度上,为保安员做出更多。
总之,物业小区的保安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管理中心、保安部、保安公司要三线合一、一体联动,依据各自的职责范围,本着“让党放心,让人民高兴,让居民满意”的基本原则,集体合力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5.浅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篇五
一. 基本概念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都是指银行的经营范围。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主要的核心内容是要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二者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分业经营则是指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其中的一项。一般认为,金融业可以看作是主要由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个小行业构成的一个大行业。如果金融业内的经营者只在单个小行业内经营称为“分业经营”,例如商业银行只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则称为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
二.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优缺点分析
银行分业经营最大的优点是把存贷业务和风险较大的证券业务分开,从而减少了银行业的风险。由于证券的价格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银行参与证券的承销和投资将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而银行又是从事存款和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倒闭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远大于证券公司的倒闭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但是,银行分业经营最大的缺点是限制了银行的活动范围,使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证券进行的直接资金融通与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资金融通相比显示了成本低的优越性,直接资金融通的增长快于间接资金融通的增长。这样,银行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而混业经营会提供全面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能够达到经营风险最大分散的效果。根据金融投资组合理论,金融机构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单一金融产品的风险,分散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其次,混业经营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服对综合性、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规模效应,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混业经营的规模效应可定义为:在投资规模或经营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业务量越大,其单位成本越低,从而效益越高。而且混业经营体制下,金融业各子行业的综合经营可以使金融机构融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形成交叉业务,拓展了金融创新的空间,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同时具有银行、证券、保险性质的综合金融产品的创新,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所以在银行发展初期,资产规模较小,可利用的资本有限,在经营网点、服务人员、信息渠道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合理明智的经营策略便是集中力量在一个领域开展专业化的服务,也就是自发的形成了分业经营的模式;而当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自身规模,也为了应对行业中的激烈竞争,便会跨出原来的经营范围向其他金融行业扩展,即走上了混业经营模式的道路。
三.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这其中包括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的竞争压力和国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2001年中国加入WTO,按照协议规定,中国金融业享有截止到2006年12月的五年过渡期”如今过渡期己过,按照关贸总协定中《金融服务协议》,中国政府赋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允许其开展包括人民币业务在内的各项银行业务,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直面外资银行挑战时代的到来。2.可行性:
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银行,面临了严峻挑战的中国商业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现阶段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改革就是一个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很好的尝试“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许多跨行业的业务合作,但这些合作都还很简单,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混业经营,为了应对挑战,混业经营改革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深化混业经营的各种条件已基本成熟,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混业改革。(1).市场条件深化
混业经营模式的市场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交易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交易市场。金融机构方面,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健全的金融体系。从另一个方面看,各个金融市场的蓬勃健康发展,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提供了配置资源的多条途径,也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特别是跨行业业务提供了条件。(2).经营环境条件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可以说相对宽松了不少,已经具备了混业经营的基础。
(3).信息化水平与从业人员素质条件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中国各类金融机构都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业务联网,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迅速,ATM、POS机基本遍布城市各个网点,信息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合作型业务创新品种不断出现,机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这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行业之一,因此积聚了众多优秀人才,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水平逐年提高
四. 小结
我国是实行银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但各国银行业则实行或趋向实行混业经营。这样,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单一经营的银行在与外国综合经营的银行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金融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种金融渠道的整合、互补提供了可能,各金融机构要求加快金融制度创新,拓宽业务范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迹象,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相互代理业务,并出现了少数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的金融企业集团。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法规政策的调整,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必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证券、保险领域中去,直至直接从事证券、保险业务,真正成为全能型金融企业。
6.浅谈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篇六
个人金融业务是相对于公司或批发业务而言,一般是指以合理安排客户财务为手段,面向私人小型企业和为居民个人消费提供的小额、零星银行产品和服务,涉及储蓄、银行卡、消费信贷、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理财服务、委托代理、电子银行等诸多领域的金融业务。在经济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个人业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计算机、网络工具和通讯设施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个人获得信息和处理数据的数量和速度,使得个人金融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个人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结构和提高经营效益、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起着关键作用。为适应这一趋势,商业银行必须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强化营销,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扩大个人优质客户群体,积极创新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专业化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并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需要,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加快发展。
写 作 提 纲
一、现状——个人金融业务有待大力开发
(一)“微利时代”的传统银行业必须寻求创新点。
(二)我国开办个人金融业务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
(二)市场定位和客户关系管理跟不上竞争需要,技术手段落后。
(三)金融产品引进创新存在着不足方面。
1、金融产品引进性创新脱离实际。
2、缺乏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
(四)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管理人员。
三、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个人金融业务的现代经营理念。
1、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2、树立质量和效益观念。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的激励化。
4、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理财员。
5、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化。
(二)强力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
1、制度创新。
2、产品创新。
3、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健全金融创新机制,培育金融创新文化。
4、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5、风险管理创新。
(三)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强化营销手段。
1、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
2、细分市场,竞争优质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3、不断调整和创新产品结构,实施品牌管理。
4、整合营销渠道,增强营销能力。
利润。
2、树立质量和效益观念。个人金融业务相对批发业务投入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因此应在个人金融业务部门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在各层次、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和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一是对现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没有效益或低效益的业务品种予以淘汰,对效益好的业务品种应迅速扩大覆盖面。二是开发个人金融业务新品种时,要进行科学的前景预测,大力开发那些高收益、前景好的业务品种。三是积极发挥银行业协会维护商业银行合理权益和行业自律的作用。逐步改变目前银行服务“免费午餐”的观念,对各种中间业务进行合理收费。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的激励化。
受理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我国商业银行对员工的业绩考核指标一般仍以对私吸储、对公放贷为主,这种制度格局显然不利于开拓员工思路和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必须改变。对员工的考核,重点应放在手续费收入、客户满意度、新产品设计和研发以及所提合理化建议方面。利益的分配应按工作量大小、劳动复杂程度和对商业银行贡献多寡拉开档次,职务的升迁也应如此。
4、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理财员。
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人才短缺是个突出问题。没有大量可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岗位需要的人才,没有可以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支富于创新、善于经营、勇于开拓的与现代商业银行相适应的复合型理财员。
5、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化。
由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对象多而分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高速、快捷、安全、可靠的个人通讯系统的支持,开展业务将相当困难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金融业务软件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和分析经济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及时掌握客户动态,对优质客户进行跟踪管理,为合理设计理财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力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
要渠道,以个人理财、个人融资为主的个人金融业务正在成为国际上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从收入构成来说,花旗集团5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对个人客户的服务,香港恒生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利润的贡献率也在48%以上,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景广阔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带来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将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在这块领域上有更大的收获。
1、制度创新。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为了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将逐步引进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在加强银行业商业化、法治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机构管理创新,建立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允许银行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区域来看,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在同一国家跨地区开展业务,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开展业务,促使银行业经营国民化和国际化。
2、产品创新。银行业将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率先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推出一系列融存款与投资于一体的金融产品,综合运用商业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保证银行资产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收益的持续增长。目前,证券、期货、保险已经成为保值、投资的重要手段,这些金融工具有别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特点在于:它们不是直接满足融资需要,而是为客户管理资产服务,起到保证投资者收益的作用。其中,有的金融产品既具有投资功能,又具有存款替代功能,如果银行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就会失去大量储蓄资金来源,更会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在未来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业将适应直接融资比例增加的趋势,重视拓展中间业务,并在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代理、投资顾问等方面拓展业务。
3、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健全金融创新机制,培育金融创新文化。
国内商业银行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步伐,健全金融创新机制,从根本上确立金融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银行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前金融创新的特点是:竞争不断升级,金融产品迅速更新换代;金融产品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依靠科技手段来缩小价格差以及为客户量身定做金融
产品成为竞争主流。金融创新的态势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建立一种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现有的规则、程序、标准有自由创新的空间。此外,商业银行还应重视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要把我国商业银行办成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创造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氛围,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更新知识;要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形成合力。
4、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耦合关系日益加深,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创新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旋律。通过技术创新,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为客户创造一个互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市场细分,有的放矢地为客户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创新金融产品。此外,通过技术创新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银行内部信息共享,避免不同产品开发中的重复投入,同时也有利于迅速组织力量和资源,以互动方式在系统内进行交流,加快产品创新的进程。
5、风险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在给银行业收益结构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行风险管理创新。银行风险控制将会是动态的,即根据银行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金融创新将使银行业务的风险发生变化,表面上看,中间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但在一定情况下却会转变为银行表内资产。总体而言,银行业金融创新将促使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强化营销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除了加快金融创新外,还需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强化营销手段。
首先,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了解客户市场,细分客户市场,有明确的客户市场定位。以挖掘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实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以客户经理制为核心,整合营销渠道,统一客户联系渠道。最后形成基于客户互动关系的、根据客户需求变化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高效运行的营销管理体系。
其次,细分市场,竞争优质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营销战略的实施必须从客户开始,具体策划优先的战略重点和竞争区域,进行市场细分。细分的目标是要把与竞争对手的差别转化成持久的成本差异,保持在这一市场的竞争力。客户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是客户关系管理,积极引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开发个人信息数据库系统。在综合业务系统环境下,运用数据仓、帐户和个人理财等系统优势,对个人金融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
第三,不断调整和创新产品结构,实施品牌管理。金融产品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满足客户的需求,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改变单一的储蓄产品现状,将以储蓄为核心的产品结构逐步过渡到以个人金融业务为核心的产品结构;将传统储蓄业务与个人金融业务相结合,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快中间业务、消费信贷和银行卡的发展,重点培育银证通、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理债券等交叉销售产品,培育出一批明星类产品,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创造条件。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竞争已演变为跨地域、全球化的品牌管理,打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强势品牌。
第四,整合营销渠道,增强营销能力。营销渠道优势取决于营销渠道的整合。要从调整网点布局入手,合理调整和优化网点、自动柜员机、自助银行的分布;根据不同地区金融资源不同、客户类型设置不同、不同网点的功能,加快个人金融业务中心建设。要加强网点内涵的改造,增强网点的营销功能,改变守株待兔式的网点经营模式。同时,要加大网点、自助设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销售终端等渠道的整合营销力度,使之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产品的销售利器是客户经理制和客户经理的销售技能,要尽快建立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经理制,同时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和考核。个人客户经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客户的专业型营销队伍,是全面营销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主要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应把建立一支适应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的客户经理队伍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军
吴彦
崔英子“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趋势”
《中国城市金融》2003年第3期。
2.廖新荃
“对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问题的探讨”
《城市个人金融》2001年第12期。
3.张守忠
林丽艳“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若干思考”
《福建金融》2002年第2期。
4.陈延喜 欧阳海泉 “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5.穆林 “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对策” 《经济论坛》2004年第10期。6.姜曦 “加快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7.王路平“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探讨” 《云南金融》2002年第3期。8.温开东 “个人金融业务的品牌营销需要好的基础” 《中国城市金融》2004 年第6期。
7.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启示 篇七
中小银行通常被称为“草根银行”, 在美国, 它们又常被称为“社区银行”或独立银行。一般而言, 社区银行大多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 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这里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 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 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因此, 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 而是指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事实上, 社区银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人们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目前,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银行大小的标准是按照资产规模来进行的。1999年以前, 资产规模大于3亿美元的银行可以被划分为大银行, 而小于或等于3亿美元的银行则被划分为中小银行。1999年以后, 上述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 衡量银行大小的标准提高了。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10亿美元的银行通常被划分为中小银行, 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则被称为大银行。在美国, 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不足1000万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 极少数的能达到10亿美元。尽管实践中人们常常将资产总额低于10亿美元的银行都划归为社区银行, 但Robert De Young等则认为, 社区银行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 资产不足10亿美元。第二, 存款中至少有一半来自于其设在单个区域内的分支机构。第三, 国内所拥有。第四, 提供包括信贷组合、交易服务以及承保存款在内的传统金融服务。第五, 是一家独立的银行, 或者是银行控股公司中唯一的一家银行, 或者是完全由社区银行所组成的银行控股公司下的全资附属机构。
在美国银行业发展进程中, 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1837年至1994年的150多年间, 美国一直实行单一银行体制, 联邦和州分享发放银行执照的权利, 不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行。这种体制为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而成为美国银行数量众多的主要动因之一。为了鼓励国民银行的发展, 联邦政府于1863年制定了《国民银行法》, 其最低资本额仅为25万美元, 同时规定州银行与国民银行都不得跨州设立分行。这种保护性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了克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后大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兼并而导致中小银行的压力激增问题, 美国国会又于1960年通过了《银行合并法》, 该法规定:有关机构在批准银行合并时, 要考虑是否便利并满足当地社会的需要, 如果合并引起垄断或大大削弱竞争或倾向导致垄断, 则不予批准。在1994年《瑞克莱—尼尔跨州银行业务及设置分行效率法》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后, 人们曾预期美国将会出现一轮涉及中小银行的大规模合并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浪潮,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1995年, 美国商业银行总数为9942家, 储蓄银行为1590家, 合作银行为13717家。到2000年, 商业银行数为8315家, 储蓄银行为1590家。到2002年底, 社区银行数为8932家, 分支机构达39094家。截至2007年末, 美国银行业中, 有42%的银行, 其资产规模不足1亿美元;有51%的银行, 其资产规模介于1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而仅有7%的银行, 其资产规模超过了10亿美元。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 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但社区银行在全美银行总数中所占份额依然高达94%, 基本保持了自1983年以来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总数中的比率。此外, 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 社区银行在美国贷款总额中的比率有所下降, 但社区银行对社区居民个人贷款和对农场贷款却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经营特征
首先, 社区银行的经营特色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其对客户的深入了解以及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第一, 从市场定位的角度看, 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较低, 主要侧重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以及邻近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过去20年, 美国社区银行提供了社区居民个人房屋贷款的40%、小企业贷款的35%、农村贷款的70%。第二, 从资金运用的角度看, 社区银行主要是将其在某一地区所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之中, 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 从员工对业务的处理过程看, 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非常熟悉当地市场的客户需求, 同时, 他们自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重要成员。相对于大银行的业务管理者而言, 社区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其客户的软信息如个人特征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了解程度会更精准。第四, 从贷款的审批过程看, 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 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 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综合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软信息, 而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 通常只能根据信用记录、债务、收入和其他一些财务硬指标做出是否借贷的结论, 不太愿意向“信息上困难的借贷人”放款。
其次, 相对大银行而言, 社区银行的运营效率普遍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及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 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相反, 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 耗时自然较长。二是社区银行的财务运营相对稳健。从资产回报率的变化看, 除了2007年的数字相对较低外, 其他年份的数字基本呈现递增态势, 或者差距不大。与大银行相比, 资产规模低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 其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 但资产规模介于1-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 应当讲, 其资产回报率与大银行相比, 并无太大的差距, 两者基本持平。从一定意义上讲, 这一数字可以说明相当部分的社区银行具有很强竞争力。从权益资本比率的变化看, 除了2007年各类银行的数字相对较低外, 其他年份中美国各类银行的权益资本比率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资产规模介于1亿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 该数字已由1999年的9.24%上升至2006年的12.20%。同时, 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 其权益资本比率起初相对较低, 只不过由1999年的不足8%上升至2004年的9.95%, 但2005和2006年度, 该比率则相对较高, 分别达到13.07%和13.40%。应当讲, 较高的权益资本比率, 在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同时, 也保护了银行客户的利益, 这对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三、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启示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对新兴市场国家中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必将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及丰富、完善我国银行的结构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1、中小企业需求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基础
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直接引领着社区银行的发展进程。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 中小企业的作用永远是不可或缺的。然而, 大型银行通常是不屑于从事那些与中小企业业务活动有关的交易的。尽管各国政府鼓励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交往并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 但大银行常常担心这些企业的规模太小, 难以满足其业务需求, 并且认为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 业务缺乏稳定性, 这样, 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和渠道。
社区银行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 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正如De Young等 (2003) 所言, 银行业中至少有一个区域至今似乎仍没有受到技术发展和管制放松的影响, 那就是社区银行对中小型企业发放的“关系型贷款”。在“关系型贷款”中, 社区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收集超出了财务报表中相对透明的数据、抵押物调查以及其他公开信息来源的范围, 而通过银行业务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来完成, 社区银行把取得的信息可以用于续借贷款、扩展信用、签定协议以及设定贷款期限等方面, 进而努力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由为社区银行特别强调对贷款人个人的接触, 所以贷款效率极高, 对借款人的满足程度大大提高。
2、政府扶持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必要前提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 社区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采取的扶持政策有关。自1837年诞生出第一部银行法以来, 美国后来出台的多部法律都为社区银行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之所以有数量如此众多的社区银行, 除了因众多小企业的广泛发展而带来大量的需求有关之外, 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鼓励竞争、严禁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等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政策有关。此外, 美国还从税收方面对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给予优惠, 规定对社区银行免征各种税赋、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险、不交存款准备金, 可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为社区银行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自身优势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动力
首先, 社区银行从事关系信贷的能力超强。有关“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信贷或低规模市场贷款的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 “当关于个体投资项目的信息内在地是软信息时, 大型金融公司就处于比较劣势”。由于处理软信息的能力, 社区银行被认为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 社区银行获得大量核心存款的能力较强。核心存款主要是指由业务存款及短期存款所组成的存款。最新的数据表明, 核心存款对美国大型银行而言已占其所有存款的34%, 而中型银行的比例为39%, 大社区银行的比例为44%, 中社区银行的比例为57%, 小社区银行的比例为65%, 乡村银行的比例为67%。核心存款比率较高的社区银行更有条件与客户建立稳固长久的合作关系。
再次, 社区银行与客户互动的能力更强。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客户无须进入银行就可办理业务, 但社区银行充满人性化的面对面服务使客户在接受金融服务的同时, 也体会到热情和温馨的感受。此外, 社区银行拥有的社区知识使其可以方便、快捷地参与当地民间组织的活动, 诸如支持当地的公益事业, 向社区的低收人人群提供帮助等。
摘要:发展中小银行既是完善我国银行结构体系的需要, 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表明, 社区银行拥有独特的经营优势, 是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获得及时、周到的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借鉴美国的经验, 加快我国中小银行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启示
参考文献
[1]Robert Deyoung, William C.Hunter&Gregory F.Udell, The Past, Present, and Probably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Z].Working Paper no.2003-14,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2]FDIC Quarterly Banking Profile, 2007[Z].
8.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启示 篇八
【关键词】 社区银行 发展现状 启示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小银行通常被称为“草根银行”,在美国,它们又常被称为“社区银行”或独立银行。一般而言,社区银行大多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这里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因此,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而是指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事实上,社区银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人们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银行大小的标准是按照资产规模来进行的。1999年以前,资产规模大于3亿美元的银行可以被划分为大银行,而小于或等于3亿美元的银行则被划分为中小银行。1999年以后,上述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衡量银行大小的标准提高了。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10亿美元的银行通常被划分为中小银行,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则被称为大银行。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不足1000万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极少数的能达到10亿美元。尽管实践中人们常常将资产总额低于10亿美元的银行都划归为社区银行,但Robert DeYoung等则认为,社区银行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资产不足10亿美元。第二,存款中至少有一半来自于其设在单个区域内的分支机构。第三,国内所拥有。第四,提供包括信贷组合、交易服务以及承保存款在内的传统金融服务。第五,是一家独立的银行,或者是银行控股公司中唯一的一家银行,或者是完全由社区银行所组成的银行控股公司下的全资附属机构。
在美国银行业发展进程中,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1837年至1994年的150多年间,美国一直实行单一银行体制,联邦和州分享发放银行执照的权利,不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行。这种体制为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而成为美国银行数量众多的主要动因之一。为了鼓励国民银行的发展,联邦政府于1863年制定了《国民银行法》,其最低资本额仅为25万美元,同时规定州银行与国民银行都不得跨州设立分行。这种保护性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了克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后大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兼并而导致中小银行的压力激增问题,美国国会又于1960年通过了《银行合并法》,该法规定:有关机构在批准银行合并时,要考虑是否便利并满足当地社会的需要,如果合并引起垄断或大大削弱竞争或倾向导致垄断,则不予批准。在1994年《瑞克莱—尼尔跨州银行业务及设置分行效率法》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后,人们曾预期美国将会出现一轮涉及中小银行的大规模合并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浪潮,然而现实并非如此。1995年,美国商业银行总数为9942家,储蓄银行为1590家,合作银行为13717家。到2000年,商业银行数为8315家,储蓄银行为1590家。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为8932家,分支机构达39094家。截至2007年末,美国银行业中,有42%的银行,其资产规模不足1亿美元;有51%的银行,其资产规模介于1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而仅有7%的银行,其资产规模超过了10亿美元。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也有所减少,但社区银行在全美银行总数中所占份额依然高达94%,基本保持了自1983年以来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总数中的比率。此外,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社区银行在美国贷款总额中的比率有所下降,但社区银行对社区居民个人贷款和对农场贷款却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经营特征
首先,社区银行的经营特色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其对客户的深入了解以及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第一,从市场定位的角度看,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较低,主要侧重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以及邻近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过去20年,美国社区银行提供了社区居民个人房屋贷款的40%、小企业贷款的35%、农村贷款的70%。第二,从资金运用的角度看,社区银行主要是将其在某一地区所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之中,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从员工对业务的处理过程看,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非常熟悉当地市场的客户需求,同时,他们自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重要成员。相对于大银行的业务管理者而言,社区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其客户的软信息如个人特征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了解程度会更精准。第四,从贷款的审批过程看,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综合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软信息,而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能根据信用记录、债务、收入和其他一些财务硬指标做出是否借贷的结论,不太愿意向“信息上困难的借贷人”放款。
其次,相对大银行而言,社区银行的运营效率普遍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及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相反,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耗时自然较长。二是社区银行的财务运营相对稳健。从资产回报率的变化看,除了2007年的数字相对较低外,其他年份的数字基本呈现递增态势,或者差距不大。与大银行相比,资产规模低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其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但资产规模介于1-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应当讲,其资产回报率与大银行相比,并无太大的差距,两者基本持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数字可以说明相当部分的社区银行具有很强竞争力。从权益资本比率的变化看,除了2007年各类银行的数字相对较低外,其他年份中美国各类银行的权益资本比率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资产规模介于1亿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该数字已由1999年的9.24%上升至2006年的12.20%。同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其权益资本比率起初相对较低,只不过由1999年的不足8%上升至2004年的9.95%,但2005和2006年度,该比率则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3.07%和13.40%。应当讲,较高的权益资本比率,在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同时,也保护了银行客户的利益,这对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三、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启示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对新兴市场国家中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必将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及丰富、完善我国银行的结构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1、中小企业需求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基础
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直接引领着社区银行的发展进程。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永远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大型银行通常是不屑于从事那些与中小企业业务活动有关的交易的。尽管各国政府鼓励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交往并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但大银行常常担心这些企业的规模太小,难以满足其业务需求,并且认为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业务缺乏稳定性,这样,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和渠道。
社区银行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正如DeYoung等(2003)所言,银行业中至少有一个区域至今似乎仍没有受到技术发展和管制放松的影响,那就是社区银行对中小型企业发放的“关系型贷款”。在“关系型贷款”中,社区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收集超出了财务报表中相对透明的数据、抵押物调查以及其他公开信息来源的范围,而通过银行业务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来完成,社区银行把取得的信息可以用于续借贷款、扩展信用、签定协议以及设定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而努力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由为社区银行特别强调对贷款人个人的接触,所以贷款效率极高,对借款人的满足程度大大提高。
2、政府扶持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必要前提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采取的扶持政策有关。自1837年诞生出第一部银行法以来,美国后来出台的多部法律都为社区银行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之所以有数量如此众多的社区银行,除了因众多小企业的广泛发展而带来大量的需求有关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鼓励竞争、严禁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等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政策有关。此外,美国还从税收方面对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给予优惠,规定对社区银行免征各种税赋、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险、不交存款准备金,可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为社区银行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自身优势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动力
首先,社区银行从事关系信贷的能力超强。有关“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信贷或低规模市场贷款的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关于个体投资项目的信息内在地是软信息时,大型金融公司就处于比较劣势”。由于处理软信息的能力,社区银行被认为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社区银行获得大量核心存款的能力较强。核心存款主要是指由业务存款及短期存款所组成的存款。最新的数据表明,核心存款对美国大型银行而言已占其所有存款的34%,而中型银行的比例为39%,大社区银行的比例为44%,中社区银行的比例为57%,小社区银行的比例为65%,乡村银行的比例为67%。核心存款比率较高的社区银行更有条件与客户建立稳固长久的合作关系。
再次,社区银行与客户互动的能力更强。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客户无须进入银行就可办理业务,但社区银行充满人性化的面对面服务使客户在接受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体会到热情和温馨的感受。此外,社区银行拥有的社区知识使其可以方便、快捷地参与当地民间组织的活动,诸如支持当地的公益事业,向社区的低收人人群提供帮助等。
【参考文献】
[1] Robert Deyoung,William C.Hunter&Gregory F.Udell,The Past,Present,and Probably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Z].Working Paper no.2003-14,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2] FDIC Quarterly Banking Profile,2007[Z].
【浅谈社区银行发展方向】推荐阅读:
社区心理卫生工作浅谈10-15
浅谈如何加强社区科普教育工作10-16
农商银行发展07-16
《社区发展论》社区社会工作 00281 自考复习资料08-14
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方向07-12
银行发展前景10-05
健康社区发展计划07-16
2015社区党员发展计划09-27
商业银行发展建议06-16
商业银行发展趋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