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家长沟通(共8篇)
1.学会与家长沟通 篇一
学会与家人沟通
活动一:画一画(课件2 画一画)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首先,我们要分两次画,第一次画在纸的左半部分;第二次画在纸的右半部分。第一次画时,我说你画,不可以提问题,第二次画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好啦!我们开始第一次画。
先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长方形,再画一个小长方形,问:看出自己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看不出来)
咱再画第二次,有 明白的尽管问,先画一个三角形。(学生:什么样的三角形?师:钝角三角形,下面的边最长。)再画一个长方形。(学生:画在什么位置?师:紧挨着三角形的下面。)再画一个小长方形。(学生:画在哪?师:画在大长方形内部,挨着下面的长)现在看出画的是什么吗?(学生:是一座房子)
师问:为什么这两次画的有这么大的区别?(学生:因为第一次画时,只能听不能问,不知道该怎么画,而第二次我们可以问老师画在哪里,画什么样的图形,我们弄明白了,自然也就画出房子来了。)师:是呀!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的是,我们有了交流,有了沟通。看来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你能说说沟通对你第二次画画有什么帮助?(课件3 沟通)
活动二:看照片
我这儿有几张照片,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咱班同学的名字吗?谁来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看来,同学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幸福,很快乐的,可是你有没有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风们和家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也经常会产生矛盾?课前我在这方面做了个小调查。
(课件4)
较少与家人交流30%
曾经被家人误解84%
经常被家人误解10%
面对矛盾不解决15%
有了矛盾闹情绪赌气20%
看来我们和家人在沟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谁能把自己和家人之间产生的不愉快或感到委屈的事告诉大家?
引导:你当时怎么想的?心情如何?你不没有和家人说清楚?
评价:如果是我,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我理解你的心情;是呀,爱委屈的滋味不好受。
小结:其实,刚才大家说的这些矛盾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学会与家人沟通去消除这些烦恼。
(揭示课题课件学会与家人沟通)
活动四:看录像,摆脱沟通困惑
我们身边有位同学名叫小雨,他也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我们来看一个他是怎样与妈妈沟通的。(放视频)你能帮小雨想个好办法吗?既
可能学电脑,妈妈又不生气。
小组讨论将好方法写在卡片上,根据汇报适时板书:稳定情绪、换个角度想一想、自我反思、主动承认错误、商量解决问题
并请同学来扮演妈妈和小雨,运用好方法来演一演。再请大家评价一个之前的小雨与之后的小雨在与妈妈沟通方面有什么不同,怎样沟通更好。
你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与家人的矛盾中,去和平解决问题吗? 学生充分运用方法谈一谈如何解除烦恼。
如果有的时候不方便或没有时间来用语言解决问题,那有没有别的表情或动作来沟通?学生回答后板书:微笑、牵手、拥抱
小结过渡:同学们,我们和家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已经顺利解决了,那有没有办法些让这些矛盾少产生一些,甚至不产生呢?(平时多交流,多沟通)
那你平常是在什么时间与家人沟通,都聊些什么话题呢?(课件6寻找沟通的时间 寻找沟通的话题)
活动五:制定沟通约定
1、沟通是双方面的,为了让我们今后与家人更好地沟通,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合谐,回家和家人一起来制定一份沟通约定:
课件7:沟通约定
亲爱的家人,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更和谐、更幸福,让沟通成为我们共同的习惯吧!
我们约定沟通的时间:
沟通的话题:
沟通的方式:
当我们在沟通中发生矛盾时,我们双方都要:1、2、3、2、刚才大家谈了这么多,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收获,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沟通的新的理解或感受吗?
小结:沟通从心开始,沟通无处不在,沟通让我们的心离得更近了,沟通是我们和家人之间的桥梁,沟通是我们和家人之间的润滑剂。让我们一切从沟通开始,经常和家人真心交流,真诚沟通,相亲相爱到永远!
课件8:文字、歌声
2.学会与家长沟通 篇二
常会听家长、甚至是老师说:“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一天都在想什么。”这与调查结果是完全吻合的。因为没有沟通,所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么是不是说,沟通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想什么呢?其实不然。沟通是一种信息交互的过程,还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和他们不一样。另外,沟通更为重要的是传达情感,让孩子知道和相信我们的爱。
沟通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信息交互和情感表达,沟通也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另外,在人际关系管理中可以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那么,什么是沟通?
沟通,通常使用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作为一个过程,沟通显然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但总括起来无非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聊天或谈话仅仅只是语言沟通的一部分。尽管语言沟通的方式占据了沟通形式的大部分,但效果却远不如占小部分的非语言沟通重要,这是由沟通的要素所决定的。
沟通的组成包括沟通态度、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沟通态度是决定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并不一定完全要用言语来表达。态度在内部表现为情绪,在外部表现为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等,也就是说,在你说出具体内容之前,“沟通”已经开始了,并基本决定了你沟通效果的方向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有研究表明,沟通的态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最大,占55%;沟通的方法次之,占38%;影响最小的是沟通内容,仅占7%。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沟通方法的选择,也与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沟通态度,至关重要。
一、沟通态度
有一位同事问我,理性第一还是感性第一。我说,在你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感性第一。这个感性,就包括态度。态度决定了谈话双方在谈话中的所有动作,也决定了对对方一些动作的理解。比如,在没有过任何冲突的两个人之间,微笑是积极的,代表欣赏、赞许、包容、理解等等,即使两个人在辩论,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不同,但在两个有一些芥蒂的人之间,即使一般性的探讨,微笑都可能是消极的,很可能被理解为讥笑、嘲笑、轻蔑等等。
持一种平等包容的态度和他人谈话,你的信息和理念便更容易让对方听进去。但仅限于听进去,而不是理解、接受和改变。态度的改变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想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让人有根本性的改变,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从发展心理学上看,人的成长中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并且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相加。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遗传状况,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标准千差万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在你没有与某人建立起一种相当密切的关系时,就对某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提出置疑或批判,只能引起对方的反击;而更糟糕的是对方可能不反击,那这等于漠视你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对你沟通意图的否定。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或教师以下几种态度对沟通有着全面阻杀的作用:
1.不需要沟通。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领导,他觉得各项工作都有了负责人,平时就不需要他插手太多,放手让下属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初听时觉得挺有道理,比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聪明多了。但之后的事情发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并不是下属不尽责,而是下属各行其是。单个评价哪个部门,都是不错的绩效,但整个机构却不那么协调。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很难与其他部门不谋而合。那么,如何让大家把劲往一起使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他各方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沟通。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其实是个很深刻的道理:如果你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算是生你养你的母亲也不会自动了解你的感受,她会按照自己的规律照顾你,而不是按照你的规律照顾你。有时候,在不需要沟通的观念里往往存在一种“应该”的观念。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老师就应该好好上课。而事实却难免事与愿违。没有有效的沟通,诸多问题就不能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
2.我是为你好。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责骂、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经常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那么,这种教育的成效如何呢?
我跟一些家长和老师聊过这个问题,从当时的情绪状态和事件解决的效果来说,责骂、体罚孩子,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却不理想。相反,责骂尤其体罚,简直就是在你与孩子之间挖沟,并且会越挖越深。
人为什么会生气?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从我的需求理论来讲,生气或是类似的情感反应,应该是人的需求被抑制或侵害时的正常反应。那么家长或老师生气,在“孩子出了问题”这个事件中,也是什么需求被抑制或侵害了吗?问题可以这样看,在什么情况下,同样是“孩子出问题”的事件发生,你却并不生气?或是程度远不如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出问题时那么气愤呢?显然是和自己无关的孩子出问题时。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出问题,就意味着自己的教养失灵,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会很生气。从需求角度说,就是控制欲受挫而引发的负性情感反应。这种反应的直接解决方式,就是攻击对自己控制欲造成挫败感的对象。“我是为你好”———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应该选择“你”容易接受的方法。不要把“沟通”当成你宣泄自己控制欲受挫而引起的不满、愤怒的方法,把对方当成你不良情绪的垃圾桶。当你能把“我是为你好”的说法,换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才是合适的”的心态,有效沟通才能开始。
3.首因效应。
我们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通常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不论这个印象是好的还是坏的,也不太在意这个印象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是真实的还是伪装的。如果不注意对第一印象的管理,便要经过很长时间来改变对一个人的认识。这种心理是偏见形成的基础,而一旦形成偏见,沟通就更加困难。
作为第一印象,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印象,可能对沟通的影响还不大,因为它会以一个相对好的态度去沟通;如果是不好的印象,那么很可能促使你以一种主观的、偏颇的、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来进行沟通,这时一定会把沟通搞砸。
“狗改不了吃屎”“三岁看到老……”这些都是对首因效应最恰当的诠释。先入为主,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等于在你和沟通者之间树起一道墙,让对方觉得与你沟通没有意义。
4.逆反心理是正常的。
就“逆反”心理现象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并非青少年所独有,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逆反这一心理现象。
如果持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的观点,确信沟通中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正常性,便忽视了教养者的自身问题,不再去探究沟通上的改善,把沟通不良的责任完全推给了“逆反”这种心理现象,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其实对为什么出现逆反现象的探究,本身不仅是改变沟通模式的开始,也很可能找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逆反心理的同时,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5.“自我”与“自大”。
要保证以一个良好的态度去进行沟通,还要解决两个“自”的问题,一个是自我,一个是自大。
有效的沟通是双方或多方的互动过程,参与者必须具备信息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进行沟通中过于自我,可能造成信息的单向输出,只想到自己有表达情绪、情感的需求,而忽略了沟通的另一方也有表达的意愿。如果老师和家长以这种态度去进行沟通,自然沟通就变成了数落和说教。
学会倾听,才能学会有效沟通。对于主动沟通的一方,给沟通对象充足的表达时间,表达他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思考那些想法的逻辑性 (是不是真实的),显然比滔滔不绝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更重要。只有听对方的真实想法,你提出的信息才会有实际意义,你的沟通也才会有效。任何猜测对方的想法,都是你的个人想法,是基于你的知识、经历和情感的想法,而并非是对方的。基于此想法的沟通,只适合你的想法,因此通常是无效的。另外单项输出式的沟通,容易造成误读和错解,不仅使沟通无意义,还可能形成新的更深的问题。
此外,在孩子面前,成人往往存在一种“自大”的心理。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中,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对于孩子的事情,包括他们的认知和情感,成人的经验绝对是间接经验,尽管我们也从孩提时代走过,但那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与现代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和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只适合我们成人或我们的孩提时代。年龄和经验并不总是优势,对于情感的体验,更是各不相同,承认孩子行为的合理性,远比否定他更有利于与之沟通。
作为沟通主体,以上五种态度,决定着沟通的有效性。但处理好这些还不够,还要格外注意对沟通前情绪的管理。沟通前的情绪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动方 (不妨称为“主体”) 的情绪,一部分是被动方 (不妨称为“客体”) 的情绪。
对于主体的情绪,虽然受态度这种内部因素的影响,但也受情境这种外部因素影响。比如,他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可能说一些有伤感情的话,或做一些伤害我们的事情。这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对方情绪失控角度去理解对方,往往会被激惹,固有的以态度为基础的相对平稳的情绪会失去平衡,此时出现愤怒、沮丧等负性情绪是非常合理的,无论你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都是正常的,关键是事后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在情绪失控下的所说和所做。如果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不能为自己所说所做去做出真诚的道歉,而试图强词夺理,做出一种“正确”的解释,那么你和孩子间的情感距离就会加大。如果每次冲突都以此种方式解决,那么即使孩子表面上对你很尊重,但实际上,从情感上已经开除了你的家长或教师身份,而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其后的人生态度。
主体在关注自身情绪的同时,也要关注客体的情绪状态。如果以兴奋和抑制来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则应避免在客体情绪过度兴奋和过度抑制状态下,进行实质的沟通,应首先解决客体的情绪问题,使其接近于平衡状态后,再进行实质的沟通。因此,对于突发、偶发事件或意外事件,首先要处理的不是对错和责任,而是情绪问题 (通常是冷处理),待客体情绪平衡后再进行沟通,此时的沟通才会更有效。
有了一个合适的沟通态度和情绪把握,你将进行的沟通已经成功了55%,再加上一套合适的沟通方法,那么你的沟通就会有93%的成功希望。
二、沟通方式
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余世维说过一段话:沟通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沟通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我们本来具备沟通的潜在能力,但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这种潜在能力被压抑住了。
先看看通常我们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吧!
1.“站起来!”“出去!”“闭嘴!”
带有辱骂、贬损性质,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一定不要出现在与孩子的谈话中。而现实生活中,“站起来!”“出去!”“闭嘴!”这些往往是我们老师进行沟通时通常使用的开场白,而且会附加严肃的、严厉的、刻不容缓的表情。这样说话通常有两个结果,并且无论哪个结果,都不是令人满意的。
结果一:学生非常害怕,乖乖地听从了老师的指令,并由此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而且会对所有老师都有一种恐惧感。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当他妈妈向他介绍我,要他叫我“老师”的时候,孩子反复高声地问他妈妈,“为什么叫他老师?”开始我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在后来的谈话中,才知道这个孩子与老师的关系非常紧张,他很怕老师。
结果二:学生自感尊严受到挑战,变得愤怒。“我就不出去!”与老师对峙。这种对峙,又会如火上浇油,引发教师更大的怒气。
2.“打电话,把家长找来!”
其实,找来家长又能怎样?无非是把学生的表现是如何“令我气愤”的苦水倒给家长,然后把管教的责任推给家长。学生在校教育并非不需要家长的配合,而是如何配合,像这样的“请家长”,只会把愤怒转移给家长,学生的不合适行为基本不会消除,隔段时间还会再次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通常不是以需要家长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出发,与家长从学生心理、行为以及品行特点上分析理解学生,而多是以“工作繁忙,需要管理的学生很多”为由转移出自己职责内的教育事务。
尽管我们不愿把这种做法看作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方面的疏忽,但如果家长更懂得教育,那孩子便不会出这些问题,现在,把有了问题的孩子交给问题的最初制造者,问题又怎么能根本解决呢?
3.“你应该……”“你必须……”
前面已经讲到,你对问题的认识,基于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只能是在你的时代里是“应该的、必须的”,其实用处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即使学生很听你的,但也还是你的东西,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
谁学走路时没摔过跟头?让孩子摔个跟头的好处远比害处大。如果一个孩子要你一辈子的搀扶,那这个孩子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什么是应该和必须的,老师的合适角色是一个“陪伴者”,允许学生在尝试和摸索中摔跟头,可能比一直支撑着、保护着他更好些。
“应该”和“必须”的观念,等于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这是不符合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规律的一种观念。对于个体来说,没有“应该”怎样和“必须”怎样的行为,“应该”和“必须”只是一个平均水平,是个参考指标,而不是必然水平。比如,我们可以说,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基本的沟通技能,那么你不具备时,影响你的家长和老师身份吗?
尊重个体差异,把“应该”和“必须”变成你帮助孩子实现的“任务”,而不是要求孩子怎样的“尺子”,更不是你评价孩子的“标准”。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速度和规律成长,接受一切的“不应该”。这种观念下选择的方法才是合适的。
4.“我知道你……”
老师通常会把自己对学生的猜测直接说给学生,以示透澈学生心灵的本事,以示对学生某种行为的不屑。其实这样做,无论你猜中没有,都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你猜中时,学生会有一种被人揭露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带来直接的不良情绪体验就是窘迫和恼怒,有着这样的情感经历,学生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躲避你,不再相信你;而如果你猜错了,学生也会因为你的误解和诬赖而愤怒,进而与你产生敌对,并且会以你自作聪明的错误猜测,作为取笑你的话题传播取乐。
5.反讽。
以反讽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行为,要么学生不知所云,要么使学生感到自尊受辱,对你产生敌意,也不会再尊重你,从心理上把你从老师的位子上开除了。另外,还有一种更可怕的结果,就是孩子理解了反讽的意味,却无动于衷,那么这种失去了羞耻感的心态,可能把孩子引向更为黑暗的未来。我们必须明确和理解孩子一样需要尊严。
6.“我怎么发现好事没你,坏事总离不开你呢?”。
这种贴标签的语言和经常性的负面评价,伤害学生是很深的,以致学生会放弃完善自己的努力,认为自己就是个坏人,怎样做都是坏的,“破罐破摔”的情绪便由此产生。即便学生在你面前“有所转好”,但他的心灵之门已经不再向你敞开,也不会由衷地尊重你。而且,这种伪装的行为会形成孩子内心的冲突,如果没有合适的排解渠道,这种冲突将成为形成孩子深层心理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成为一些神经症和精神病的起源。
7.空泛表扬和鼓励。
空话和套话听上去挺美,但没有实际作用。不具体的表扬,学生不会为此有所改变。泛泛鼓励,学生并不能从鼓励中受益,因为他不知道从哪做起。
以上七个方面,都是不合适的沟通方式。那么合适的方式有哪些呢?
1.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首先对于家长,要澄清一种认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你的附属物。当婴儿离开母体,就意味着一个与父母平等的生命体诞生了,我们不可以忽略这个生命体所独有的思想感情、内心体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请相信,孩子并不会因为你给了他生命,便必然与你呈现一种理想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天赋的亲子关系,还是后天的师生关系,都需要家长和老师去用心经营和维系。
(1) 尊重。尊重的前提是接受。往往我们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你说,人家别人的孩子总能……,我家孩子怎么就不行呢?”其实,这些家长并非不清楚生物的个体差异,但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能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当然,这里面有文化的因素,我们的文化更倾向于求同,对于与其他人不同的恐惧甚至根植于我们的遗传细胞。另外还有一种接受———无奈的选择,“不接受又能怎样?总不能……”。主动和被动的差别就是主动接受时,接受者的情绪是平衡而持久的,而被动接受时,其情绪状态难以保证,更不易持久。
(2) 理解 (认同)。成人与孩子的区别不仅仅是年龄和躯体上的,知、情、意、行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家长和老师应避免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比如,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明星等,再没有基本价值观、人生观冲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和尺度进行负面评价。成人应该尊重、接受、适应文化观念的变迁,否则不仅仅是与孩子沟通困难,个人的人际交往也会出现问题。沟通不是说服,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给对方领悟的时间,也是给自己思考对方知、情、意、行的时间。认真思考过对方的知、情、意、行,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理解。
2.注意场合与方式的选择。
3.学会与自己沟通 篇三
有一次闲谈,她告诉我说,这和迷信一点边都沾不上,而是因为父亲从小对她最了解,在她心里,父亲就是另一个自己,她每年给父亲写信,其实就是找个时间和自己说说话,每一次写信的时候,她其实是在自言自语。每一次和自己对话后,她总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客观地看清左右,并更明晰未来。
作家贾平凹几年前患有严重的肝病,但很多年过去了,他活得越来越健朗,居然把肝病治好了。据说秘方有两个,一个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养肝护肝的良方,还有一个秘方,就是他每天闲下来的时候,都要和自己的肝说上一会儿话。肝难受的时候,他会对肝说:“你病了,却还要为我工作,你要忍着点啊”;肝好点的时候,他会说:“谢谢你啊,你这么听话,我今天舒服多了”。他还跟肝闲聊,对肝说,因为它怎么怎么了,他想吃点什么药,或者说他又抽烟喝酒了,还怎么都戒不掉,要肝多担待点儿……他每天和自己的肝说这说那,就像是在提醒另一个自己,安慰另一个自己。贾平凹说,我们身上每一个器官都不容易,都需要它的主人去关怀,当他关怀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关怀自己。多年以后,他的肝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
如果说和自己说话能治疗生理病还只能算是特例的话,那么用和自己说话来治疗心病,应该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在《鲁豫有约》一期关于抑郁症的节目里,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孙明明给患过抑郁症的林心如和苏有朋支招,说每天和自己说上三五分钟话,可以有效地治疗失眠症和抑郁症。比如,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临睡前对自己的一天进行一个良性总结,说:你今天不错哦,很好地处理了什么,又巧妙地回避了什么;或者说:这件事情结果虽然不好,但你已经尽力了,该睡个安稳觉了等等。很多人因为学会了“和自己说话”,失眠和抑郁状态都有所改善。当一个人郁结了不良情绪时,找人倾诉是一种释放形式,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也是一种发泄渠道,而和自己说说话,则是最有风度最少毒副作用的排遣办法。就像经常吹口哨经常哼歌的人总是比一般人活得更轻松更快乐一样,经常和自己说话的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我们习惯于向父母诉苦衷,和爱人说情话,给上级表决心,对朋友讲义气,甚至在网上和陌生人聊通宵,总之,我们把所有安慰的话送给了别人,无助的时候也四处去寻找可以信任的人……总之,我们总是忘了还有一个自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即使不是从来没有想到,也是很少想到要和自己说说话。
和自己说话,我们可以不让自己成为旁人眼中的“话痨”,成为让人怜讨人厌的祥林嫂;和自己说话,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祸从口出,不用担心话语如刀误伤了眼前人;和自己说话,我们不必考虑场面会不会突然变得尴尬,不必忧心气氛会不会突然变得紧张;和自己说话,我们可以大声,也可以细语。
和自己说话,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心中的烦恼自己消化;和自己说话,选一个宁静的时刻,放逐快乐的浪花。和自己说话,是困境中的自我救赎;和自己说话,是得意时的自我奖励;和自己说话,是对更多麻烦的拒绝和屏蔽;和自己说话,是对人格和人性的自我完善。
一句话,和自己说话,是成本最低的情绪“排污”和心灵“环保”。
编辑刘丽娜
E-mail:lina1104@126.com
4.学会与人沟通 篇四
8月13日,我校教职工来到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进行学习培训,老师们认真聆听了天津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的讲座,与专家互动,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袁教授讲的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需要的不仅是有一颗真诚的心,还需要很多生活技巧。与人相处最需要技巧。如果人人都能够学会与人沟通,我们将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开放的态度,尊重人、耐心倾听,学会既不依赖别人也不支配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会增加很多快乐的相处。
袁教授讲了沟通最本质的东西是共情,即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接纳别人,理解别人。这种接纳不是部分的接纳,也不是有选择的接纳,而是全面的接纳一个人,对于不符合自己人生价值观的人也能够找出他的值得自己尊重的地方,加以赞赏,对于看不惯的,甚至是缺点,也要能理解和接纳,因为他不是自己,他和自己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这样他也必然和自己有不同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的方法。多为别人想一想,这样无论是谁都容易沟通。
袁教授给我们分析了沟通的结构:语调语气、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语言)。与人沟通时,说话的语调语气是很重要的,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令听者感受不同,原因在于说话的语气语调差别很大,在与人沟通时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非肢体语言运用得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次鼓掌都是与学生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沟通。
5.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教案 篇五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积极主动与父母沟通。
能力:学会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提高自己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知识: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
二、重点难点:
重点: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难点: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整理自己与父母交往中成功的做法或遇到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在与父母交往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希望,以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学习有关“逆反心理”、亲子关系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收集有关中学生与父母交往的典型事例,充实教学资源。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有人说:“世上有种结难以解开,它叫心结;世上有扇门难以敞开,它叫心扉;世上有条沟难以逾越,它是代购。”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可能许多同学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与父母的隔阂?又怎样来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会与父母沟通”。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分组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目
第二目
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活动一:“亲情体验”?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让学生观看女儿兰兰在小学毕业之前的四幅照片:?
第一幅:兰兰周岁时生日party上的喜庆场面;?
第二幅:兰兰依偎在妈妈怀抱里撒娇;?
第三幅:兰兰愉快地同父母一起郊游;?
第四幅:兰兰认真倾听父母的教悔
师:欣赏了歌曲,观看了照片,同学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师:兰兰拥有一个幸福和睦而又令人羡慕的家庭。正是这个家,让她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是我们栖息的港湾,父母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我们要孝敬父母,热爱父母
活动二:“共同探讨”?
可是,升入初中以后,兰兰感到自己不再象以前那样能与父母融洽相处了,父母对她的.言行看不惯,她对父母的管教听不进。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她在日记里写到:“爸爸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和你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虽然你们与我朝夕相处,但你们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你们对我总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大事小事总爱唠唠叨叨,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们别管那么多,好吗?你们的苦恼的兰兰。”?
师:兰兰为什么感到苦恼呢?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师:兰兰之所以感到苦恼,是因为她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兰兰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呢?请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的内容,思考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上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一方面会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心理充满着矛盾和不安。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二是我们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矛盾和误解,妨碍我们与父母的沟通
师:谁都希望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我们也都希望能和父母很好地沟通和交流。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和父母很好地交流呢??
活动三:“续编故事”?
一天下午,兰兰放学回家,发现自己抽屉里的日记本有动过的痕迹,可家里又没有外人来过……?
师:兰兰可能会怎么做?请展开现象,续写故事。 师:在所续写的故事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的想法?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略)?
活动四:“实话实说”?
师: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最令你感到得意的是什么?最令你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你能从这件事当中吸取哪些教训?(略)?
组织学生讲述,让学生在讲述中体会要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热爱父母,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一个方法问题
教师总结:其实,学会与父母沟通并不难。首先要学会理解父母,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能够换位思考。其次,要懂得尊重父母,不伤害父母的自尊心,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最后,要掌握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友情提示:
与父母沟通的小技巧?
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知道了父母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与他们沟通时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性
打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要克服闭锁心理,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和想法
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沟通的效果与心情关系很大。高高兴兴、和声细语地与父母商量问题,就不会轻易遭到反对
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与父母发生矛盾,要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去。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不要迁怒于父母
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当我们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不妨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了解他们的想法,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沟通不一定达成完全的统一,而要求同存异,这样,既保留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又尊重了父母的观点
教师:老师作了一个总结,并把它编成了几句歌诀,送给大家作为生活中的参考。
亲子沟通并不难,理解父母是关键
父母养我多操劳,体贴父母理当然
唠叨背后是关爱,面对要求莫逆反
发生矛盾勿冲动,尊重父母记心间
平时交流很重要,技巧方法勤训练
活动五:“一展身手”?
师:面对前面苦恼的兰兰,你能对她说些什么呢?
活动六:“我思我悟”?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兰兰又象以前那样与父母融洽相处了。她能理解父母的“唠叨”,能主动向父母汇报学习情况,倾诉心中的苦恼,父母也很尊重她的意见。兰兰说:“爸爸妈妈不仅是我的生身父母,更是我的知心朋友,我永远热爱他们,尊敬他们。”?
师:兰兰重新与父母融洽相处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自主回答:(略)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课堂内巡视,了解学生的主要观点并参与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略)
写完以后,学生把所写的故事在班上交流。(略)?
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当中做出正确的判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学生回答:(略)
略。提示:希望兰兰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会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生思考,交流,目的在于通过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归纳小结,巩固深化
深情寄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难免还会与父母发生误会好和矛盾。但有了今天的思考,我想大家面对这些矛盾时会更加成熟和理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理解,有了对父母的尊重,同学们肯定能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有效途径,与父母一起共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希望大家发思自己以往的做法,制定一个改善与父母关系的新计划,并认真执行。学会与父母沟通,相信你一定能行!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知道了______
生活中我会这样做______学生归纳,谈收获
教师点评,谈做法
五、板书设计:
学会与父母沟通一、原因:年龄特点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的差异二、方法和技巧理解父母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尊重父母
六、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⒈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与父母发生了误会和矛盾时,我们应该
A.不理不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妥协
B.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C.学会忍让,答应父母提出的所有要求
D.敢于抗争,直到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为止
2.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生理和心理上②人生经历上③思想方法上④行为方式上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3.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报怨说,孩子进入初中后特别不听话,叫他向东他偏向西,不让他干他非要干。孩子的这种心理属于
A.从众心理B.逆反心理C.攀比心理D.自卑心理
4.女生张芳和男生李明经常一起探讨学习,张芳的妈妈说她和李明交往不正常,张芳非常生气。下列做法张芳不可取的是
A.主动沟通,向妈妈诚恳说明B.不太在意,一如既往搞好学习
C.大哭大闹,不去上学D.自信无错,用实际行动让妈妈理解
5.中学生小凤到心理咨询室倾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已经尽力了,所以我对父母的对抗心理特别严重。我该怎么办呢?”你认为小凤应该
①理解父母的期望②继续与父母对抗③理解父母的关爱④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某市中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初中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的对388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统计如下:内容所占比例(%)
男女
不太喜欢与父母沟通6442.3
与父母沟通有障碍48.737.2
主动与父母沟通45.249
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父母81.883.3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⑴这个调查反映了什么现实情况?⑵根据你的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⑶怎样改善与父母的沟通情况,请你和几位同学共同想出一些沟通技巧,写在下面。7.5月的一天,小华放学回家,发现自己的抽屉是开着的,自己整理好的日记本被谁翻动了。一问,才知道是妈妈翻看了自己的日记。小华气得跟妈妈吵了一架,有好几天都不和妈妈说话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小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B2.B3.B4.C5.B
6.⑴反映了初中学生与父母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
⑵主要原因在于心理方面,同学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有父母和子女间相互不了解、父母和子女间的矛盾、误解,缺乏沟通技巧、不能理解对方的真实用意等。
(3)学会和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父母;主动汇报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情况;虚心听从父母批评建议;开展一些有利于沟通的活动如旅游、体育活动等。
7.(1)小华的做法不对。因为父母的做法虽然有不妥之处,但他们毕竟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才这样做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我们不能因为父母这样做而大伤父母之心
6.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设1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影响沟通的原因,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
2、情感目标: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与学会适当地表达
3、问题解决目标: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感激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主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的基础上,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学生与父母平等沟通。教学形式及手段
谈话、交流、师生、生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情感渲染
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亮了》并作背景介绍,让学生要歌声中感受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故事背景:
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缆车载着游人们滑入了生命的深渊.缆车上遇难的人中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只有几周岁的小男孩,就在缆车落地的瞬间,小男孩的爸爸用双手竭力托起了他,小男孩只受了轻微的伤,而他的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
韩红正是以此事件为背景创作了“天亮了”。
师:听了这首歌,了解了这首歌曲的背景,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体会)
师:这首歌曲让我们体会到了父爱与母爱的伟大,深深了解到父母为儿女献出的那份爱。但是,我们也知道,爱是双方的,一个温馨、和睦的家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学会与父母沟通”(点出本课课题)
二、层层递进:交流与分享
1、我们曾经如此的相爱„„
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父母关心你的一个具体事例
2、可现在怎么了?
共同探讨: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讨论来自女儿和父母的来信)
“苦恼的女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觉得自己家庭的空间变小了,难道是我的个子长高了,才感觉家里的天花板给了我一种压抑感?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毫无自由。父母与我朝夕相处,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他们对我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现在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我和他们之间的隔阂了。我和父母要么是不搭理,要么就是激烈的争吵。我该怎么办?
------苦恼的女儿 师:女儿为什么苦恼?
(学生自由发言)
“伤心的父母” 女儿是在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可她上了初中以后,与我们的交谈明显减少了,问她学校里的事,总是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我们,平日里我们要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们认为美的,她却不屑一顾,我们认为丑的,她却津津乐道。原来那个依偎在我们身边的女儿到哪里去了?难道这就是我们付出无数心血换来的结果吗?
------伤心的父母
师:他们伤心的原因,你从信中找到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实话实说:
说一说:我与父母的沟通有没有出现问题?怎样的情形?(学生交流)
3、是什么使我们疏远?
分组讨论:是什么使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可以从自己家庭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出原因)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心理特点
2、逆反心理
3、与父母的差异-代沟
师:了解了影响与父母之间沟通的原因,我们要做的是要搭建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集思广益: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4、我们还能亲密如初吗? 听一听:散文:《父亲的爱》谈谈你的感想?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们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为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的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摘自《读者文摘》1987年12期)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目的在于通过交流让学生从内心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并学会换位思考。)师:也许等你们长大后会对父母有更深的理解,要理解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父母。想一想:你是否了解你父母? 自我测评:
1、你父母的生日是_________。
2、你父母的体重是_________。
3、你父母的身高是________。
4、你父母穿_______码鞋。
5、你父母喜欢颜色是________。
6、你父母喜欢水果是________。
7、你父母喜欢的花是________。
8、你父母喜欢的日常消遣活动是_____________。答对6题以下的请你以后多与父母沟通。(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自我反思)
师:那么子女与父母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呢?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想想母亲和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确呢?
小明(化名)课余对电脑的兴趣可浓了,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电脑小报,样样在行。可妈妈一直不同意他的爱好。这天,小明拿着一张单元测验卷回家。妈妈一看成绩,火了:“叫你别去参加什么电脑班,现在好了,“良”都考出来了。”小明一脸委屈,大声辩解道:“这次考卷有点难;再说,你怎么知道是打电脑影响的呢?”“如果你用打电脑的时间多看看书,难道会考这么差?电脑班别去上了!”小明急了,嚷道:“你就知道让我看书,打电脑也可以增加知识,我就去!”“你还敢顶嘴?”„„母子俩整整三天不说话,后来还是在爸爸的调解下才勉强和好。
(1)问题1:为什么小小一张考卷会引发母子俩那么大的矛盾?
集体交流:妈妈的原因;小明的原因
(2)你们能不能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妈妈同意小明继续他的爱好而且双方又不伤感情?
(自由组合4—6人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友情提示: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换位思考,及时稳定情绪; 其次,自我反思,主动承认错误;
最后,说出感受,商量解决问题。师: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大家在平常与父母沟通上有哪些高招?有哪困惑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我的高招:
我的困惑:
给你支招:走近父母的方法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 多倾听父母的话; 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师:了解了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法,那么让我们现场试一下:
模拟表演:小莉与家长商量的过程
小莉是独生女,14岁生日前,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几个小学同学都说好要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小莉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聊聊天,放松放松。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上班又忙。怎么办?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小莉出出主意。
活动要求:一部分同学当“家长”,一部分同学当 “小莉”。
三、我的行动:亲情计划
回音壁:趁一切还来得及,我该怎么做呢?
7.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篇七
有的家长不支持教师的家访工作,往往是由于双方彼此缺少理解造成的。学生的成绩不好,下滑,表现差,作业马虎不完成等,教师是恨铁不成钢,非常着急,往往就会生气的叫来家长,告状一般的给家长反映,抱怨家长对学生的不管不问,家长在学校里弄得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长此以往,家长便不愿到学校里来,不愿见到老师和老师交流心得。往往家长也抱怨,教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尊重,心理上与教师产生鸿沟,以致抵制教师的家访工作。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家访时尊重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肯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成绩和优点,然后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家长如何的配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真诚坦白。向家长讲明自己工作的难点,以及家校联系对学生教育的作用。那种对家长采取命令式态度,以及训诫式的交流是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不相符的。另外,要充分利用家长对自己子女的爱和关心,采取电话联系的方法主动征询家长对教育子女的意见。总之,家访工作中,以平等合作的诚意,拓宽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渠道,不断促进自己的工作。
二、热情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促其树立教育的责任
有一部分家长,对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往往忙于生计,生活条件差,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能交给老师管理,他们喜欢不管不问,推卸责任。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对我说: “老师,您看我的孩子学习要是不上进,您就揍他,揍他没事,使劲揍。”可见这类家长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都较低,一般是初中毕业,或者小学毕业,还有的甚至都没有上过学。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他们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对孩子要求不严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和他们做工作,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热情,主动。在双方心理上建立沟通的桥梁。登门家访时,主动向家长介绍自己,介绍学生的情况,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为他们的孩子而来的,关心着他们的孩子。在此基础上,诚心诚意地与家长真诚交流,给家长可亲、可信、感激之感,赢得家长的信赖。我相信这样家访,定能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然后耐心细致地交给学生家长一些教育方法,使家长明确职责,早日与教师合作。
三、让家长能从家访中获得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很多的学生家长受到文化、知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家教的方式很单一,让教育走入极端,以为棍棒出孝子,严格出人才。当这种方法没有效果时,家长也就使尽了本领,毫无办法,最后导致放任自流,认为孩子是不可教的。致使好多孩子放纵、调皮、顽固。对此,教师要和家长多分析问题的原因,多给予指导,鼓励家长树立信心。交流中,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少说丧失信心的话语,通过有效的规劝、明理、激励,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勇气。另外,教师要教给家长正确的管教方法。这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提供给家长阅读,也可动员家长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听取一些教育方法。家访中,教师还要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家长订立家教计划,根据计划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针对苛刻家长,合理引导。
大多家庭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这使得很多家长们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有的甚至要求苛刻。像要求老师给他们的孩子调位,要求孩子要考多少分等。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首先是理解他们的心情。其次,明确告诉他们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规律。让他们懂得,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得慢慢来,老师会关注他们的孩子的。然后再给他们讲一些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让他们放心。我相信,我们理解了家长,家长也理解了我们的工作。
四、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不足
普通家庭中,不乏有一些文化水平高、知识修养好的家长,他们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能自己辅导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学习能力就比较强,考试分数比较高,无需和学校合作。其实,老师都知道,往往这类优秀生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只不过被“优秀”掩盖,缺点被忽略罢了。对此,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引导,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对于这样的家长,教师要主动地和他们细致地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当家长认识到老师所讲的都有道理的时候,家长们会认真地对待老师所教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和家长共同商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对策,帮助家长逐步实施,家校合作,共同对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8.家长如何与教师沟通 篇八
1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一切事情就应由老师来负责。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A是
B否
2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您是否同意此观点?
A否
B是
3你是否特别害怕老师的“告状”?
A否
B是
4您是否只有等到发现孩子出现严重问题了才去找老师?
A否
B是
5你是否只有在家长会或教师请的时候才去学校和老师交流?
A是
B否
6如果自己的孩子某一门功课考试平时都在90分以上。而这次考试只得了50多分。你首先会在谁的身上找原因?
A孩子
B教师
上面的6道题,如果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选择B的话。说明您在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
如今学校课程任务的安排和学生居住地的分散使得教师家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为此。就要求家长要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家访为家长校访。在与老师的沟通中也要掌握一定技巧。
首先,联系的频率。家长和老师联系的次数不一定要很多,在孩子各方面平稳发展的情况下,每学期到学校去两到三次是较为适宜的。第一次:开学一个月后。在这个时候,无论学校日常运作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已进入正轨了,家长可以在这时同老师一起探讨—下孩子本学期的学习辅导计划。第二次: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可到学校和老师一起依据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您可以在学期中间,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到学校去“看看”。
其次。联系的方式。很多老师在接班以后。一般都会把自己的电话、电子邮箱留给学生,方便学生有情况有问题时及时与他(她)联系。在面谈之外,家长可以通过短信、电话或邮箱,与老师交流。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要适当把握发短信或电话的时间,尽量不要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和休息。隔一、两个月和老师见面或打电话聊一聊。不要等到孩子有问题,才和老师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老师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家长是一位关心子女、尊敬老师、支持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便会不自觉地对这个孩子投入更多的热情。更认真地管教,学生也会因此在学校里拥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
再次。交流的内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家长与老师联系。要注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诸如学习情况、与同学的交往情况等等,同时最好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二是向老师提出教育教学建议。如果发现孩子的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某方面存在问题,务必及时反馈给老师。但注意表达的方式和语气,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一旦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就认定是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了,要到学校挨老师批评了。其实,这是大可不磐的。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恰恰表明老师在关注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听取老师的“告状”与“批评”之后。家长要冷静和理智一些,绝不要想着怎么“收拾”孩子。这样的“暴力家教”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和逆反心理,于事无补。而且,这也与老师请家长到校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驰。
【学会与家长沟通】推荐阅读:
学会沟通与合作08-21
学会与父母沟通108-08
与家长沟通范文07-21
作文老师与家长沟通10-06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10-17
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08-11
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桥梁08-17
初中生如何与家长沟通11-03
首先建议家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08-17
任课教师与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沟通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