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读书报告(精选8篇)
1.教育类读书报告 篇一
看电视的时候,最讨厌看的就是广告,尤其是电视剧当中的广告,读广告的书原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明白广告文案创作的艰难和对广告的兴趣。
??? 广告文案名人堂原名《The Art of Writing Advertising—Conversation with Master of the Craft》翻译为《一个广告人的自由》。此书访问的是当时“纽约广告文案名人堂”(the New York Copywriter Hall of Fame)仅有的5位入选者。“广告写作的精要在于把有效的文字或词组写在纸上”,奥嘉拉曾说。我们看到的广告都是一些简短的内容却表达了最重要的信息,从广告中,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信息,从而吸引我们去看,去消费。这才是广告的真正意义所在。
??? 然则,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是令人不快的经验。很多作者在动笔之前,总要做一些仪式化的事情,比如戴上一顶特鲁乘务员的帽子,盯着窗外看一看。大卫·奥格威告诉记者:“我发现如果喝两三杯白兰地或一大瓶红葡萄酒我会写的更好。”他还说,他根本不可能在办公室里写任何东西——就是一封简单的信也不行。如果必须要写的话,只能在家里写。可知写广告文案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字用的不对就是整体不合格,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 广告最重要的就是新颖和独创,只有这样才能跟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新闻事件相抗衡,跟所有的暴力事件相抗衡。在文案写作部里过于循规蹈矩的人是不是适合的。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才才可以为公司提供新颖的点子,以业外人士的角度提出观点。但是业外人士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优秀的文案作者。就像让一个写文案的去写小说那样可笑,比如写出像海明威那样的小说,两种是不同的才能。
??? 广告作者必须率直、敏捷、具有洞察力。试图找出每个人特殊的才能,并让它们尽量发挥出来。这是广告部领导层的责任。《吞没》——伯恩巴克策划并创作,他说:“你必须有想象力,必须有创造力,但是运用是必须遵守规则。你写在纸上的所有内容,每个字,每个图形标记,每一笔阴影都必须用来表达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 总是试图把事件弄得太精确是今天广告界的一个问题,这使得人们热衷于搞研究。我们关注的只是得到了那些事实,却不去想这些事实会激起消费者怎样的反应。文案作者必须像躲瘟疫一样躲避刻板。我想他最好是一个提问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写广告文案,你必须使产品有趣,而不是仅仅使广告与众不同。而今天,还是有很多文案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优秀的广告人(不仅指文案作者,还有所有与广告创作有关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阅读书籍。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加只是存储量,有利于文案写作的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广告。乔治·葛瑞宾说:“我认为教育应教会人们自己权衡事情的利弊,为自己也为自己珍视的人考虑。”
??? 在文案写作中,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奥·贝纳的技巧,据他自己所说就是使自己尽量掌握关于商品的信息。他坚信广泛而有深度的调研的作用,因为那会让你切切实实地面对那些你试图说服去购买商品的人。尝试着描绘出这部分人是怎样的,他们会如何试用这个商品,他们是哪一类人,他们通常不会说什么,但是真是那个共同点促使他们来买这件商品或者使他们对某种商品感兴趣。我认为,何为技巧,那就是你如何让广大消费群体喜欢上你的商品,从而对你的商品从一而终,这就免不了了解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产品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分析出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面,把它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广告作者最好在年轻的时候没能很好地融入常规的生活中去,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圈定死。一个好的作者永远都不可能是势利小人;势利小人只会把自己和别的人隔离开来,而不是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这对文案作者来说是致命的。他更应该是欢欣的乐观主义者,而不是愤世嫉俗之人。任何隐含着对生活否定的东西对一个文案作者来说都是不合适的,而愤世嫉俗正事一种对生活的否定。我想说的是,要参与生活,参与生活,再参与生活。
??? 有人说生意人容易成为文案写作者,因为他们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方
案。而我们的乔治·葛瑞宾不敢苟同。他认为,一个作者完全可以被培养成一个好的生意人——这是广告文案作者必须做到的;反之,要把一个生意人培养成作者却困难得多。这种看法可能偏见,但是从乔治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 有人说处于富裕家庭的人能够写出更好的广告创作,因为他们的资源多,接触的实物也多。其实不然。生活在富裕家庭且处处受呵护的人在行为处世方面有点不一样。对于写作来说,生活贫寒的作者并不一定比中产阶级出身的人有优势,但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作者一定比来自富裕家庭的优势。出身贫寒家庭的人没有接触过上流社会,不懂得上流社会的言语和规则,设计出来的广告很可能不被部分人接受。出身中产阶级的人则不同。他们不仅可以接触贫寒的阶级也有机会接触上层阶级,思维活跃,能够提供更加新颖的点子。
??? 最后,广告写作的困难,不仅仅是创作的困难,我不是广告人,我无法提出怎么写好广告,那就借用葛下瑞宾的信条:我无法告诉你如何写出一条广告,但是我能确切的告诉你写完之后该干些什么。你要看那条广告语能否吸引读者去读文案的第一句话?文案的第一句话能否吸引去读第二句?你要整个文案都过一遍,一且报读者读到最后一个字才会停止。
最初听到朋友用“言简意赅,包罗万象”形容这本书,觉得有些夸张,但拿到书读了一遍之后,发觉朋友所言不虚。做广告的当做专业书来读自然大有启迪,不做广告的甚至也可以信手拈来当作手边的一本小书,那些广告大师的睿智、洞察力以及引人入胜的谈话方式,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感受。、对影视发行产品策划/设计的启发
在5位大师的一些看法里,给我们现在做影视发行产品的几点启发:
1、在广告大师们看来,好的广告创意都植根于产品本身。我们做影视发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好的发行创意、策划,必定是来自于影视产品本身的,它才能自发地形成传播潮流,促进影视产品的销售量。这样说起来有点空洞,但是,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出很多产品创意/策划的点子来。
2、在广告文案策划中,多位大师们都一致提到,广告文案新颖和独创的重要,刻板对于广告人是最大的瘟疫。对于影视发行产品的文案策划,同样是这样的。到处可以套用的、平淡的,或者与产品用户不相关的文案,只会减少产品的销量(比如“声色俱丽”这个频道名,到处可以套用,很平淡,太文艺气息与用户没有亲近感,不新颖也不独一无二)。在策划影视发行产品的频道名、专题的时候,产品策划者对标题和文案,必须做到创新和独一无二,而且与用户帖近,比如“做案现场,听不到警钟!”“杀杀人,做做爱”“像猪一样地生活”“欲望,发泄或压抑着!”“玩死2006”等等。
3、判断一个广告好坏,不是这个广告有没有得奖,而是它最终有没有为广告主取得效果,有没有促进产品的销量。在我们对影视发行产品的策划和设计中,同样必须遵循这一最终目的原则。判断一个策划和设计的好坏,不是同事、领导或其它任何人对它的评价,而是它最终有没有取到促进用户定购我们产品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必须戒除策划时过于喜欢文艺、偏重文才的毛病,戒除设计时过于追求视觉美观、追求设计评判的误区,全部以最终是否有效地促进了该产品的销量数据来判断。
二、内容的一些读后和摘录
《The Art of Writing Advertising》(广告文案名人堂)的一些阅读笔记和摘录。
我从这本书中,发现5位广告大师的一些共同的东西:
1、大师们都认为,好的广告要从商品本身发掘创意,并且,广告最终效果,也是以促进商品的销量来判断;
2、从大量的阅读和生活中,积聚创意灵感,不拘泥于过于行业的经验和常识;
3、抛开行业内不好的习惯,每一个广告做到从商品本身发掘创意外,更需要从消费者/购买者的角度去分析、创意,而不应从广告人和行业完成广告的业务流程来操作。
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
1、“广告中最重要的是有独创性和新鲜感。你知道85%的广告根本没人去看吗?„„对我来说,广告最重要的就是新颖和独创,只有这样才能跟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新闻事件相抗衡,跟所有的暴力事件相抗衡。”
2、现在广告行业的一些错误做法:“和大多数的人一样,一旦你找到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只是用和大家一样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然后你的广告就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广告行业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我们关注的只是得到了哪些事实,而不去想这些事实会激起消费者怎样的反应。”
3、广告人正确的做法是:“他们要做的是制造产品并把它们推销出去,而我们则必须想办法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并说服他们去购买这些产品。”“在你开始创作之前,把你的商品里里外外研究个透。你的智慧、想像力、创造性都必须建立在你对该商品的了解之上。„„这种理解必须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你所应该做的是通过最经济和最有创意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并把商品售出。”
4、我阅读大量的书籍„„我读过大量哲学方面的书,也读过很多小说。我相信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做为文案创作的素材;
5、“创作一个成功的广告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本身。„„我们总是与客户紧密地合作,共同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想办法使人们需要它,看看怎样能给商品添些附加物或者做些修改。”
李奥.贝纳(Leo Burnett)
1、好的广告创意来源于商品本身,“一件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就必然有些特别的东西在那里,只要你能找到它。”“但是从一件商品中找到神奇的东西,使人们感兴趣,并一步步引导他们做出购买的觉得,那完全是另一种艺术。”“只要你找到了商品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并集中力量来表现它——你就可以创作出好的广告来。”
2、广告“自然式”的境界:“这就是最自然状态下的内在的戏剧性。我们一直在努力追寻着它,却又需要时时注意不要显得太怪异、太聪明、太幽默、太别的什么,一切只要自然。”
3、李奥.贝纳进入广告业后,“我在卡迪拉克期间参加了所有的广告俱乐部,读了所有的广告杂志。我很努力地提高自己在广告方面的修养。”
4、广告吸引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你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你就什么也没有做。所以你必须做到引人注目,但不是通过尖叫或者耍花样引人注目,这才是艺术。”
乔治.葛瑞宾(George Gribbin)
1、大学考入新闻学院,大二转学英文。他选择了看书做为自己的爱好,而且看得比一般
人多得多,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古典名著和其它各类感兴趣的书,甚至包括园林方面的。
2、在我为杂志、报纸、海报写广告的时候,我都是和美术设计师一起工作的,文案与画面两者密不可分。
3、广告对象是商品购买者:“文案作者必须全面地了解所要推广的商品对象——并不仅仅指物理特点——还要知道人们为什么会买它,到底是什么动机促使他们来买这种商品。”
4、写完之后该干些什么?“你要看那条广告语能否吸引读者去读文案的第一句话?文案的第一句话能否吸引去读第二句?你要整个文案都过一遍,以确保读者读到最后一个字才会停止。”
5、细致。“乔治,这还不错,但是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中不完成的地方。”
6、“作者必须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避刻板。”
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
1、最好的作品出现在刚进入广告行业不久的时候,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因为没有后来形成的规则的限制。
2、从一个优秀的文案作者到一个广告公司管理者,工作从自己写出好的广告,转为使其他人创作出好的广告。电视广告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更了解。
3、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好作者,但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编辑。可以把每个人写的东西修改得很好,包括我自己的。
4、最好的广告来自个人生活。
5、要给某个产品做广告,自己先喜欢它,真正地喜欢它,这样才能做出这个产品好的广告出来。
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
1、“广告创意寓于产品本身,使产品有趣,而非使广告与众不同。”
2、“我并不特别看重文案,我看重宣传的计划,使广告对产品销量行之有效,而非获奖。”
3、要学广告,必须到优秀的广告公司里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做法,而且学习为什么这么做。
4、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产品的销量,而不是获奖。评判广告效果的唯一标准是销量,只要这一点成功,广告具体使用什么形式都是不重要的。
2.教育类读书报告 篇二
1 调查目的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正日益凸显。《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强国需要强才, 对旅游行业来说, 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 近年来有关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报道, 常常见诸媒体, 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在培养高素质旅游业人才, 提高旅游业整体发展质量上, 高职院校的作用不可忽视。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当前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状况, 了解高校和企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开展状况, 为加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借鉴和依据。
2 调查对象
调查以承德市高教园区三所高校旅游类院系为例, 即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90份, 总有效率为96%。调查充分考虑专业、年级、性别等方面的平衡, 调查对象涉及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 我们访谈80余人次, 访谈对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 用人单位和普通学生等。
3 调查方法
调查使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及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利用课余时间发放到随机选取班级施测。施测之前, 向被测者说明调查的目的, 并告知是无记名调查, 请被测者按照自己的真实观点填写。问卷现场发放, 现场作答, 当场收回, 保证了答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访谈则采取座谈、个别访谈和走访用人单位等形式进行, 并事先制定了访谈大纲, 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作了辅助研究。
4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学生职业认知情况;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情况;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情况;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情况。从这四方面结果与数据总结分析当前承德市高校旅游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职业认知有待加强
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专业教育, 缺乏专业教育的保障, 职业道德教育也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调查显示, 有49%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 23%的人是因为专业热门、容易就业, 另外28%的学生或是由于亲戚朋友推荐、或是由于别无选择。经过入学专业教育和课程学习, 40%的学生由不喜欢变得慢慢喜欢上了本专业, 可以看出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效果。对于毕业后的去向, 48%的学生表示会从事旅游行业, 14%的学生表示肯定不会从事旅游行业, 其余38%的学生表示现在还确定不了。在问到“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你还会选择现在所学专业吗?”有34%的学生表示会的, 32%的学生表示不会, 其余3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
以上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 尤其是经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后, 学生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确定毕业后会从事旅游行业;如果再有一次机会, 有66%的学生不确定仍旧选择本专业。
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
A.专业热门, 容易就业B.对本专业感兴趣C.亲戚朋友推荐D.别无选择
3.2 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知之甚少
调查显示, 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甚少, 在问到“你对旅游行业所需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时, 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8%和31%, 不到一半;51%的学生不知道1996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完整系统地明确了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若不了解旅游职业道德规范, 更不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加以遵守和践行。
3.3 学生职业道德认识与职业道德行为存在偏差
由于长期受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正面教育, 绝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观日益提升, 而其职业道德水平也逐步提升。调查显示, 83%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41%的学生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最重要。51%的学生认为现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一般, 72%的学生反对在旅游景区乱扔果皮、纸屑, 在旅游景点内的建筑或者植物上乱刻字、随意涂画等行为。
可见,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重利思想越来越严重, 大学生自然也免不了受到侵蚀。这就使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上存在偏差。通过校园调查访谈, 可以发现, 旅游专业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行为脱节, 具体表现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认识不足, 精神文明素质不高。如在校内公共场所中, 经常有学生随地吐痰, 穿着拖鞋进入教学办公区域;在宿舍内吸烟酗酒打闹, 宿舍环境脏乱差。在访谈中也发现, 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中的拿回扣现象表达充满期待, 并认为能捞外快, 就得捞。当问到“在旅游景区看到乱扔果皮、纸屑, 在旅游景点内的建筑或者植物上乱刻字、随意涂画等行为, 你会怎么办?”14%的同学回答会视而不见、不理会、也不好意思提醒等。62%的表示虽然看不惯, 但不好意思提醒, 只有24%的学生会挺身而出并制止。这些调查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知上, 仅仅停留于观念和口头层次上, 而要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则尚须加大教育力度。
3.4 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重视
在当前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就业压力大、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 迫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双重压力, 很多高校都把教育重点聚焦在新的知识和技术上, 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往往将德育扔在一边,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只有37%的学生表示每学期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在6学时以上, 其余或是课时很少, 或是干脆没有;目前各学校没有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 有限的课程一般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在授课时有所涉及;教师在讲授职业道德教育课时, 大部分都是案例展示、讲授教材, 而课堂讨论只占17%, 情景表演只占2%;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老师的专业素质, 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26%和43%。只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几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活动 (如主题班会、辩论等) 。
你所在学校 (或院系) 每学期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有多少?
A.在6学时以上B.4-6学时之间C.2~4学时之间D.基本上或完全没有
一般来说, 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集中在一、二年级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部分职业道德教育, 而且课时很少, 也就难以达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教育和引导。专业课老师则认为道德或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事, 他们只传授专业课知识或教给学生技能就行了。在学生即将走进职场的毕业前夕。辅导员及德育工作者也因忙于日常性事务, 而大多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 致使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5 思考与建议
当今时代,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已被许多用人单位作为录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高校和大学生自己对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应该有一个自觉意识, 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更要联想到其毕业后在企业和社会上的表现, 关注企业和社会对职业道德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及要求, 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到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之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各种需求。
摘要:对承德市高教园区三所高校旅游类专业300名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基本了解了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及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情况。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邵长胜, 卢翠亭.高职院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04) :46-47
[2]王煜.略论大专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文史博览, 2006, (10) :38-40
3.教育类读书心得 篇三
她开篇的一句话记忆颇深,也思考良久,即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写的: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们一个欢欣诚实的孩子,多年以后,你们会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很多老师也许都这样说过——来到学校的孩子是个半成品,甚至有的孩子就是个次品,家庭教育不到位,所有的重担与责任都落到了老师身上;也会听到这样的言论——有多少问题学生,是父母欠下的债,却要老师来还......牢骚归牢骚,牢骚过后,看到的还是一个个竭尽全力、撸起袖子、一心为学生的老师们。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家长交给我们的孩子,那么面对参差不齐的孩子们,我们应该怎样去修剪这一颗颗小树苗呢?怎样让他们尽可能的成长为参天大树呢?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里也许有答案,记得读时便有一章节印象颇深,大意是这样的:童年播下的种子,有朝一日会萌芽,那时,人们也许会追忆,漫长的童年究竟是哪一天谁帮我播下了这粒梦的种子。读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我又会给学生的童年心灵种下一颗颗怎样的种子呢?终于明白,作为一位面对着一颗颗稚嫩心灵的老师,作为新教育基地的践行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行动起来,不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履行好种梦的责任。想起一句红极网络的话:身体和心灵至少要有一样在路上,那么对于尚不具远行能力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善良与爱,诗与远方又该去那里寻找呢?多读书也许是再好不过了的吧,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读书,让他们通过书里的美好去净化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新教育》似乎也给了我们答案,“静待花开”——这也许是教育领域里最温馨最美好的词汇之一吧,给学生的心灵播下一个美好的种子,老师呢,不急不躁,适时的浇水松土,静静等待这些种子的发芽,清风徐来,相信我们的等待会迎来百花盛开!
4.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四
书中谈到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又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5.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篇五
(一)《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二)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三)“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6.教育类读书报告 篇六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 不愿在校读书; 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 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 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践, 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 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 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 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 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 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 接触的人与事不同, 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 从学习中实践。而且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又加入了世贸, 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 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 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 也有了更多的挑战, 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 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 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 还要不断从生活中, 实践中学其他知识, 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 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 表现自己。
而从此引发了大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 在大学扩招的大环境下加剧了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残酷程度。而高校招入的大批大学生在毕业后则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结局, 甚至之前一度流行的到海外镀金的方法也只能产出“海待”而非“海归”了。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在大学校园中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学生团体———创业类社团。
2 高校创业类社团的特点
顾名思义, 创业类社团就是通过帮助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从而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但是说解决也不尽然, 当下中国的现状是大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就业而非创业。从此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宣传与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就高校创业型社团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创新性强。创新性是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核心, 是区别于其他类社团的一个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型社团以操题、竞赛、项目为纽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发组成的群体, 往往带有跨专业、跨学科的性质。课题, 竞赛或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跨学科的同学容易产生创新的契机。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强。第一课堂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理论体系的学习。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存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 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个特点是进入门槛高。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创新创业型社团所从事的活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机械重复性的工作, 对参与其中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 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同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 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第四个特点是形式多样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 研究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学科的差异性, 必然会出现形式不同的多样性, 既有模型制作, 理论研究、实物操作, 又有实证研究, 软件编程, 形式灵活多变; 二是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可实现的活动载体具有多样性, 具体载体可以是学科竞赛、实验室项目, 也可以是科技发明。第五个特点是自主化程度高。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活动过程与课堂的被动学习不一样, 需要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配业余时间、选择完成场所、遇到困难主动联系指导老师, 协调同学, 这需要学生学会时间管理, 沟通技能, 同时所要解决的问题, 靠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 还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 甚至跨学科学习, 才能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在整个参与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化程度非常高。第六个特点是成效显性化。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不断得到显现,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各类课题、竞赛, 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同学获得学术类奖励高于参与其他类别社团同学获得的奖励, 这种显性的精神奖励对于参与创新创业型团的同学是一种价值的肯定与回报, 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类的社团所获得的创新成果还可以获得物质化的回报。
正因为创业类社团有着以上特点, 在其创办初期吸引了大量同学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医科大学“医路先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社团为例, 其举办的活动大多与医学生就业创业相关。加之当前国内医学生的就业现状, 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同学参与与关注。而其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也充分考虑到参与人员的特点, 所以大多以论述答辩的形式进行, 结果表明这种运营模式效果很好。
3 危机与机遇同在———医学高校创业类社团发展的问题与漏洞
第一, 重复建设严重。高校社团的成立是有一定的章程、计划即可申报成为校级社团或院级社团。由于校团委与院团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社团可以反复申报。另外, 不同的主管部门由于各部门的发展, 在学生中成立了类型相同的学生组织, 重复建设不仅导致资源的紧缺, 也给学生的选择带来斟难。
第二, 专业指导力量薄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单位是团委, 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较少配备专业教师, 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这是创新创业型社团的一个重大缺陷, 使得不少创新创业型社团的科技含量偏低。虽然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需要高度的自主参与性, 但仍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参与学生持续性差。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呈现出参与热情逐年降低、持续性差的现象, 而持续性对于从事科技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数据显示, 认为加入此类社团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者, 仅占23.6%。这是由于学生的自主性欠缺, 缺少指导老师的支持与鼓励, 以及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所致。
第四, 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创新创业型社团需要充裕的资金用于材料购买、实验、制作, 调查, 但现状是大多数创新创业型社团的资金投入不够, 让学生很多创新性的想法无法进行尝试与实验。这将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由于没有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实践。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可能会导致学生退出创新创业型社团。
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应该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做到管理的统一, 即校管理部门与院管理部门达成统一。创新创业类社团由于其专业性、学科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 仅靠团委的管理难以发挥其功效, 应理清每个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学科特色, 与系院指导相结合才能够焕发生机。切合实际的做法是由校团委实行组织机构上的管理, 即社团的成立、发展、考核、结束统一由校团委进行管理。其次是需要学校的支持与培养。就业创业类社团作为一类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织起来的团体, 由于其成员对就业创业的了解并不深刻, 面临的困难很多, 需要有专业人士提供指导, 为社团的发展明确目标、制订规划、组织培训。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类社团聘请了学校就业部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为社团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 为了促使就业创业类社团又好又快地发展, 有必要聘请诸如职业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作为指导教师, 特别是邀请知名企业人事高管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 有利于开阔视野, 提高社团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 就业创业类社团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 如创业启动资金、暑期实习招聘会运作资金、聘请专家讲座资金、进行职业调研资金等, 而目前各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普遍面临活动经费不够的问题, 大大限制了相关活动的开展。鉴于此类社团在活动开展中的特殊性和对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有必要在财力上加大投入, 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要积极支持、引导和监督大学生创业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创业社团以优惠和支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实验室, 为在校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就业创业类社团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生活动组织, 会带给高校学生们更加丰富的就业方法与经验, 相信这些对于高校学生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而新兴的事物如果经营不善就会变成昙花一现。所以, 大力支持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发展对于当下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 高校中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不断涌现, 承担着拓展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功能。以下将介绍创业类社团的运作模式与现状。
关键词:高校,创业社团,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罗贤甲, 黄理裕.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法治化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52) .
7.教育类专著读书笔记 篇七
(一)十周年版前言
三十年教学经验,经常写作,经常探索。撰写本书,作者用了十年时间。“因为我要弄清楚到底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
在伯里亚学院任教的一年,作者领悟到:“个人与其专业不能分离,不管是在黑暗还是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们都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回到教师岗位作者深切地明白: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教与学,等于攀爬高山峻岭。激情这个词,既可指强烈的爱,亦可指极端的痛苦,或两者兼而有之。
(二)源自心灵的教学
1、教育,是心灵的唤醒。
面对学生不同的表现,教师的欢喜和痛苦便随之而来。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但是一切源自其所爱。只因热爱,宁愿忍受或悲或喜的生活;只因热爱,而不愿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只因热爱,在探索中不断地认识自己。
2、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应当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一些外在力量,改革永远不能成功。而我们越熟悉自己内心的领域,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3、“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特别需要。”
(三)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我,曾历经历经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1、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萨敦的.这首诗正是我们很多教师内心的写照。教师也应该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和超越他人的大格局大智慧,这样才能够唤醒更的心灵。
2、教学与真我
自我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
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的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
3、当教师失去心灵
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
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即使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和支持,即使周身已经形成一堵无形的墙,也要坚守住底线,相信百川交汇之处依然会有我们的身影。
3、教师的内心
8.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八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2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至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4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7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8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9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0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1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2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一、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二、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三、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四、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教育类读书报告】推荐阅读:
教育机智读书心得08-31
《教育小语》读书笔记09-13
《家庭教育》读书体会08-07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摘抄09-06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10-07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有感10-24
爱的教育读书感悟11-01
读教育专著的读书笔记06-20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心得07-05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