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精选8篇)
1.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一
扎实平稳推进
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市局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分局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为工作方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劳资矛盾化解,全力促进就业创业、人力资源开发,强化综合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激发人力资源工作活力,全年劳资关系稳定,就业局势平稳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夯实民生工作的根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镇、村两级就业服务平台坚持以就业优先为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一)提供针对性的特殊就业援助。一是落实就业补助,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1月,共协助就业困难人员7937人次申领工资差额补贴221.31万元,2761人次申领灵活就业补贴55.11万元,59人次申领低保劳动力就业补助2.38万元。二是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举办1期“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开展慰问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座谈会、走访村民等活动,集中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四送”(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活动,实行重点援助,帮助28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并通过走访慰问就业困难人员、村民车间员工、外来务
广泛收集企业对七大员岗位(厂长、仓管、会计、出纳、报关、人事、财务)的需求,结合本地大学生求职需求,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求职活动,积极搭建供需平台,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匹配。
(三)实施积极的创业帮扶政策。一是实施创业成功奖励政策,奖励全镇17名创业成功者,共8.2万元;二是做好创业资金小额贷款后期跟踪服务以及政策调整后的新政策申办流程宣传和解析工作,及时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政策指引和服务。
(四)推动人才入户政策实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通过镇村就业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镇人流密集地方拉挂宣传横幅、派发宣传小册子,QQ群、微博、微信发布消息等途径,广泛宣传政策;二是做好服务工作,镇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业务,今年受理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申请9人。
(五)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强基础公共就业服务。提高镇村公用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质量和效率,开放办理异地务工人员失业登记服务,全年为714名异地务工人员办理失业登记证,为各类失业登记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推荐就业等公共就业服务;举办镇村两级招聘会17场,促进1000多名异地务工人员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二是推广实行就业人员实名制登记管理。向全镇32家定点监测企业、9家劳务派遣企业以及下沙村36家企业,全面推广使用就业人员实名制登记,进一步
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三、着力人力资源开发,帮扶企业招工引才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会、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区域劳务协作等措施,多方位多形式拓宽劳动力输入渠道,帮扶企业招工引才,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一)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一是以村人力资源服务站为依托,全年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按月上报,及时分析数据,动态掌握企业用工情况,为优化企业招工服务工作提供合理依据;二是根据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走访企业过程中反馈的用工缺工问题,结合自身职能适时开展企业用工调研走访活动,重点了解辖区企业用工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答复282家次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答复率达100%,同时,及时制定措施,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多种渠道开拓人力资源市场。一是举办镇级“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各一场,村级招聘会15场,组织多家企业赴茂名参加专场招聘会一次,合共促进870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需求;二是筹划在福地市场旁建设一个镇级固定招工点,每村因地制宜设立临时招聘点,全镇合共设立23个招聘点,规范企业招工行为,形成求职者聚集应聘人流效应,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三是每月搜集企
查实存在欠薪行为的,依法向其发出整改指令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安排专案监察员跟踪工资发放情况。三是建立欠薪企业主会议制度,镇成立由分管党委担任召集人、人力资源分局、经贸办、民营办、外经办、党委政法办、信访办、总工会、司法分局、公安分局、法庭等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的工作机构,并结合XX实际,制定了《XX镇欠薪企业主会议制度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会议参加人员、周期、形式和各部门职责等事项。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度,为进一步遏制欠薪行为,依法、及时化解劳资矛盾,6月份我分局对辖区内企业进行排查,对于惯性拖欠工资的高意(惠州)家具有限公司XX分公司,实行领导包案处理,指定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效工作措施化解隐患。
(二)推进企业风险预警建设。以风险预警系统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员制度,提高对企业风险的预警,及时介入化解。一是提高风险预警系统的效能,进一步规范系统的工作制度,要求各部门及时上报风险信息,利用系统的汇总分类功能,对企业发出预警信息,领导小组每月按时通报全镇风险预警情况,调动各部门力量,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监控,促使系统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建立企业信息员制度,我镇动员企业管理、厂长、房东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运作的人员,组建了888名企业信息员的队伍,及时向信息管理机构报送风险信息。并于6月底先后举办了两期企业信息员培训,重点讲解信息员制度的常识和劳动法律法规,提高企业信息员对风险
性事件,对辖区内所有1000人以上的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大规模企业的用工状况,努力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整治“三非”人员检查。三是加强劳务派遣机构管理,自收到劳务派遣机构成立信息起,我分局立即派员查看场地、发出申请行政许可通知书,提前介入监管,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依法开展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审批工作。2014年10月至11月期间,以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为重点,开展劳务派遣用工专项执法检查,全面整治不规范、不合法的劳务派遣行为,重点检查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条件、行政许可或备案情况、经营许可证使用情况,规范劳务派遣行为,促进劳务派遣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化。
(四)提高调解仲裁效率。以“倾听民意,保障民生”为指导,我分局认真部署,积极开展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活动,在3月28日,我分局联合司法分局、总工会等部门开展12333现场咨询活动,以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信访回复制等制度,完善信访窗口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并坚持依法调解为原则,不断加大调解力度,确保有案必接、接案必调、调解必有结果。同时,重视村人力资源服务站信访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的作用,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根据要求结合XX的实际,选取了5家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试点,派专人负责试点企业组建调解委员会工作,指导各个企业调解委员会做好信息录入,加强日常沟通
五、着力提高队伍服务效能,稳固人力资源工作发展基础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为民、务实、廉洁、高效”为指导思想,特别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力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履职担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八项规定”等重要文件规定和《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总书记有关群众路线的系列讲话资料。观看《基石》、《焦裕禄》等教育片,开展观后交流会、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不断加强党员政治修养。开展“主题党课”、“讨论座谈”、“主题党日”、“三讲三比三满意”主题活动,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此外,从2014年7月开始举办勤俭节约竞赛活动,增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
二是强作风,转方式,以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为重点,积极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群众所需,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措施,使广大群众切实受惠。今年两次组织党员干部走访农户,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对229户农户反映的就业创业问题,制定工作措施,跟踪解决,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查
时消除安全隐患,全年无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三)加强窗口服务建设和培训学习。
一是加强窗口服务建设。组织培训学习了《某某市人力资源系统窗口单位服务规范》、《某某市人力资源系统窗口单位纪律要求》等文件,贯彻落实本系统窗口单位服务规范和纪律要求,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分局内部开展窗口服务竞赛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增强窗口人员服务意识。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回复制等制度,做到文明服务,树立良好形象。继续实行周日值班制度,开放受理工资差额补贴、自主参训补贴等各类补贴申领业务,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加强培训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市镇各类学习培训81人次,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定期召开内部学习交流会,充实人员业务知识,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落实村服务站新进人员跟班学习制度,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工作会议、交流学习会等形式,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村级平台的服务能力。
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我分局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以劳资纠纷攻坚为新起点,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完善各项制度机制,以高质量就业改善民
五、继续抓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进一步扩大风险预警覆盖面,提高风险预警系统的效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长效预警防范机制,强化劳资隐患排查化解。
六、继续抓工资监控。继续落实一系列工资监控措施,完善对欠薪企业监控的工作制度,对隐患企业实施全面监控,防止企业主转移财产逃匿,并加大对欠薪逃匿案件的处理力度,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进行侦查。
七、继续抓劳动监察执法。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巡查计划,动员村人力资源服务站人员力量,提高劳动监察效率。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适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企业存在的违法用工行为,保持高压的态度,严厉进行查处。
八、继续抓服务效能建设。大力推进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落实和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素质过硬、高效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团队,紧贴实际民需,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
2.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二
一、狠抓奶源基地建设, 严把原奶质量关
银桥乳业奶源基地以西安临潼为中心辐射渭南、华县、华阴、大荔、蒲城、合阳、山西、周至、户县、咸阳、三原、泾阳、富平、闫良、蓝田等30多个区县, 建立机械化挤奶站320个, 奶牛存栏数5万头, 鲜奶日收购量400T。为了适应奶业产业化发展, 从2000年开始实行“分散饲养, 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 集中挤奶”的规范化饲养方式, 即“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 奶牛饲养区域已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企业要求奶源事业部, 正确处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严把原奶质量关。在320个奶站, 都派出驻站监督员监督日常工作, 并要求检测中心驻站人员, 坚持原则, 加强奶牛疾病监控, 加大检测力度, 保证原奶合格率100%。“三聚氰胺事件”也给银桥乳业敲响了警钟, 银桥集团共组织奶源质量专题会议10次, 对广大奶农进行产品质量教育。组织各方面人员400人次, 全面检查奶源基地的各项设施, 保证采集、贮存、运输等设施完好率100%, 杜绝一切污染因素。奶源管理过程中, 事业部成立了奶源稽查队 (配备有专人、专车) , 主要负责巡查各奶站的鲜奶数量、设备、环境卫生及鲜奶的质量控制情况, 直接向主管副总负责, 形成了奶源监督长效机制。事业部每月不定期组织人员对辖区所有奶站的设备、环境卫生进行重点突击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奖罚, 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使奶站的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确保硬件质量, 提高占有率
公司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挤奶设备, 实现了清洗、消毒、挤奶、制冷运输、加工等关键环节严格品控一次完成。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的生产标准, 制定了严格的《鲜奶验收规定》。购置进口乳品检测仪FT120及抗生素残留检测仪CHARM-II, 对进厂鲜奶逐车严检, 使鲜奶质量进一步提高, 奶源质量得到国家“白雪计划”专家组的认可和好评。投资3亿元建成了现代化综合乳品生产基地, 并从法国、丹麦、德国、瑞典等国引进了30多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套生产线和检测设备。生产车间采用国际先进的超高温瞬时杀菌 (UHT) 、无菌灌装、巴氏杀菌均质脱气罐装等生产工艺, 实行全自动控制。
企业要求液奶生产部、奶粉生产部、外协单位和各分支机构, 以为人民生命安全负责任的态度, 严把原辅料进入生产线前的检验关, 坚决杜绝不合格原辅料流入生产线。要求生产现场加强“5s”管理, 坚持文明生产、清洁生产, 对质量控制中违反操作规程的人与事紧抓不放, 严肃处理。“三聚氰胺事件”后, 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部门, 先后派出200人次的检查人员对各生产部门、外协单位、各分支机构的生产受控状态进行全面检查, 对非受控环节进行拉网式排查, 进一步杜绝安全生产漏洞, 确保各生产环节无质量安全隐患。企业严格执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制度, 凡检验不合格的产品, 一律不准出厂并予以销毁, 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陕西省技术监督局监督检查组9月17日进驻企业以后, 各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取样抽检工作, 并以此为契机, 全面展开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人人为产品质量负责”为主题的质量大整顿工作。对发现的问题, 要求相关部门不得推诿、敷衍, 及时通报主管领导, 采取针对措施, 及时组织整改。过硬的产品质量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银桥牌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行业前茅, 创造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走上了质量增长型发展道路。
三、对接国际标准, 着眼世界市场
作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企业, 银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全公司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 并于1996年率先在行业内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以此为基础, 从原奶的收购、生产、产品检验、出厂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环节, 都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执行, 建立起了一套严格地、规范地、可控的、先进的质量保障运行体系和操作规程, 确保了出厂产品100%合格。为了保障乳品安全, 公司在ISO9001和GMP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建立起银桥乳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即在业界颇为推崇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为各关键工序设立了CCP点, 并进行了严格、细致的监控。所有这些努力, 为企业打开世界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 企业产品出口呈现良好势头, 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乳业合作伙伴, 为银桥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落实“三检”制度, 做好售后服务
发展过程中, 银桥始终坚持产品“零缺陷”方针。银桥的质量公式是“100-1=0”, 即100个产品中只要有一件不合格, 则合格率为零。公司大力推行“三放心”工程:一是上道工序让下道工序放心;二是原料采购让流水线放心;三是流水线让消费者放心。在此基础上实行“自检、互检、抽检”三结合检验制度, 形成了多层把关的质量管理模式。除严格执行质量规章制度及工艺纪律外, 品控小组成员对各生产线进行全天侯的巡查, 对环境卫生情况、工艺纪律执行、设备参数波动、产品品质稳定性进行重点监控, 并及时将信息分析反馈, 保证整个生产线运转的稳定性, 坚持做到原料不合格不投料, 半成品不合格不转序。生产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有效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问题。各个关键控制点 (CCP) 有明确的控制标准和监控频次。对于参数偏离情况, 做到及时纠偏, 杜绝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银桥企业将诚信作为立足之本, 大力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多年以来, 坚持做到投诉24小时处理制度, 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 使银桥牌系列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3.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三
[关键词]农村教育;数量;质量;效率
综合以往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发现,由于研究者所处环境及其价值观的不同,出现了两种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主张:一种强调质量,一种主张效率。但在实践中发现,两种主张分别不足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问题。新世纪的农村教育需要努力提高质量,但也应该更加注重效率,提高质量、效率是实现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方式。
一、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意义
教育质量是教育产品满足教育主体需要的主要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产品是人才,教育主体指相关教育人员或社会。所以,高质量教育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育人员或社会发展的需要,低质量教育产品难以满足教育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办学方式,所以制约教育产品优劣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素养、学生素质、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手段和办学方式,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养、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手段和政府办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场地设施大小好坏是形成教育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教师素质高低是教育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原因,办学方式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最直接和最后原因,而学生既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又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性因素。因此,可以说教育产品质量是优质教育的原因,也是优质教育的结果。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质量观。传统社会的教育质量观以简单化、片面化和模糊化为特征,是对教育产品优劣好坏的朴素化评介。现代社会的质量意识已经走出了传统静态、单一化的质量观,成为一种动态性和整体性的认识。
效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社会效率,是社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狭义的特指经济效率,是单位时间的经济收益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内的其他各种社会投入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产出却在增加称之为效率。教育效率是广义性社会效率,是社会对教育的投人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或者教育产出数量与社会消耗之间的比率。社会投入不变或减少,而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教育效率就高;社会投入多,而教育产出量却小,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会消耗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率。
追求优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各个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学生家长因为师资、教育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更渴望他们的子女能与城市学生一样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但农村学生家长因为生存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子女能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人身安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也普遍希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因生活条件恶劣更渴望平等享受优质教育,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彻底改变个人的前途命运。但是,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区域内相对优秀的师资、优越的教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城镇。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乡村地区很难获得优质教育。教育资源分布长期不平衡,给农村偏僻地区基层学校学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需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最好的发展。
追求教育效率是农村现代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改进农村教育工作的新动力与新目标。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水平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更需要多出和快出人才,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高农村教育投资的普遍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的财政投入获取更大的教育效益。在政府投入不足情况下,我们更期望以较少的社会资源获得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育场地设施、教师和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教育场地设施与教师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教育教学效率则高,但教育投资和产出效率就低;教育场地设施与教师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教学效率则低,但教育投资产出效率相应较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投资效率。但若为了教育经济效率而集中办学,就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均衡不同层级学校学生数量,保证各学校共同的经济效率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各学校因师生、场地数量失衡而出现效率失衡现象。
统合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发展是发展当代农村教育的合理方式,统筹农村教育质量效率是符合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方式,也是符合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教育自身因素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存在诸多问题。
二、制约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几个关系
从理论层面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主体(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会产生影响。但从实践领域看,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学校设施设备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切性。教师质量与数量、学生质量与数量与学校场地规模相匹配,有助于形成质量与效率;否则,或者影响质量,或者影响效率。三重关系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是形成农村地区不同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形成农村地区不同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原因。没有优秀师资力量作保证的学校,就不会有高效率教学,会影响学生整体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产品不能满足教育主体需要,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和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很少有教师愿意向这些学校流动。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又以有限薄弱师资维持其存在态度,造成越是基层学校其教师人数越少,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教师结构性质量问题越严重以及学生学业质量越差;而层次越高的学校教师人数越集中、专业性代课教师越多、师资更优越、学生学业质量也较好。2010年11月,笔者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教师结构调查时发现,各学校6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5岁。这些教师既没有外出进修学习过,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性代课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代多门课、全天候上课导致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虽然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增多,教师职称、学历水平较高,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较多。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应较高,教师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较低。
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根本,又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直接反映。所以,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必须平衡农村学生数量与质量关系。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师资质量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也随之显现。又因各地积极推动撤并学校的运动,造成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年至2003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校学生占全地区学生的46.07%,乡村学生减少了27.90%;1998年至2008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到了79.33%,乡村学生减少了67.02%r41。众多村落学校学生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村落学校学生流动到了城市学校,从而使不少新农村投资建设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而乡镇学校在被迫进行大班额教学和实现了教育效率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却难以提高。
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普遍达到了60人以上,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90人以上,而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来自于乡村。按照发达国家确定的班级规模标准,正常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5~30人,而我国班级规模标准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理论上讲,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数值将降低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降低教育质量。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效率变化,并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村级学校因学生数量少、班级规模小而有助于增加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这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其师生比,降低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及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而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相应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却无法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维持教学秩序上,而用于具体教学的时间随之减少。另有调研发现,班级规模过大与学生成绩呈反比例关系;还有研究表明,被动流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对学校的适应性明显下降。因此,在区域内学生数量确定的情况下,学校学生数量非合理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会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失调发展。
办学基础设施、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既是平衡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前提,也是平衡不同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重要方式。而农村、乡镇两级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设备条件长期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整体上优于村落学校,村落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器材整体上严重短缺,为农村、乡镇两级学校质量效率平衡发展带来了难题。2010年之前,全国各地许多为新农村建设修缮的村落新学校因政府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修整完好的教学设施利用率和教育投资率跌到了低点,而乡镇及以上学校因学生持续涌入、生满为患和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使教育投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享受足够的教育资源,难免造成其教学质量下滑。
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按生均面积接受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相应的生师比配置教师,才可以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近十年来,农村地区层级高、占地面积大的乡镇学校接纳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学校接纳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质量也在逐步下降的事实。层级低、占地面积小的村级学校因接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标准班额,进而出现教育投资效率下降的状况。因此,只有平衡好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质量关系,平衡好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质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质量关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基本方式
由于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失调发展源于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场地数量和质量关系的误解,以及所采取措施的失当性;因此,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最好方式是由教育政策专家统一协调规划其运行,具体可以通过专题调研、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等形式,形成行政决策人员统筹兼顾的合理性质量与效率观。由于教育效率不代表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也有高于、低于和等于教育效率几种情形,高质量不代表高效率,提高质量不等于提高效率,高效率也不意味着高质量,而且任意学校的质量与效率不能被其他学校的质量与效率代替。因此,只有统筹兼顾每所学校内部的各类质量与效率关系、统合好农村各级各类学校之问的各类质量与效率关系,方可以实现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
而充实村落学校教师数量,均衡村、乡两级学校教师质量,稳固村小学生数量是平衡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和主要方式。实践证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效率失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村落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和乡镇两级学校优质教师数量不均衡。因此,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核心是村级学校师生数量补充和各学校优质教师、学生资源的均衡方式,而农村师资数量补给、质量均衡的主体又是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因此,应当以我国中小学班额45人为上线标准,按照国际班额30人为下线标准,通过学生人数与课程门类数量核算教师数量,并将高职称、高学历、骨干教师均衡分布程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以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绩效津贴等方式,推动农村地区教师自觉向下流动,自觉平衡农村教育质量。
平衡农村、乡村两级学校之间及其内部软硬件数量关系是平衡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基本方式。场地设施设备是办学的前提条件,没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设备就无法组织实施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若不随师生情况而变化,也会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基础设施设备的增减依据的是学生数量变化,因此,平衡学校数量、调整学校规模需要以师生的数量为依据。在扩大乡镇学校规模之前,提前统合和增加其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数量,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村落学校学生数量减少之后,需要尽快转移其设施设备,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平衡农村村乡两级学校,以及每一所学校基础设施数量及其师资质量与数量发展方式,实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效率的平衡化发展。平衡农村地区师资等软件及其硬件的数量及其质量关系,是平衡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发展的合理方式。
4.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四
今天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X同志就推进人才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着重讲五个问题。
一、人才是高质量发展之本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也是强市的根本。加快城市建设跨越提升要以人才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由人才来推动,实现社会事业全面突破同样要靠人才作保证。毛主席曾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建国以来,我们在人才方面做了一系列安排部署,都很给力,都得到了人民的称赞。比如大家熟悉的钱学森,钱学森当年回国时,美国的阻力非常大,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部署钱学森回国事宜。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通知司法部:“决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回国后,毛主席接见他,紧握住他的双手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从钱学森的身上,可以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才的重视。那个时候尊重人才,不是靠开会的,不是靠讲话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地做,是非常有效的。那时候全国并没有大范围地表彰人才,没有每年都评科技成果奖,但做的一些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说它是实实在在的呢?主席和总理都上心的事,怎么可能办不好?1977年,我们国家百废待兴,一方面人才匮乏,一方面人才没有得到重用。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要求抓科技、抓教育,这是他的首选。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诚恳表白,“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令科技工作者弹泪动容、倍感振奋,人们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风范,我们照着学、跟着做就行了。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紧紧围绕省会科学发展,在用好用活人才上下功夫,认真研究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的问题,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使各类人才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
二、规划是人才兴盛之要
规划先行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首先要制定一个好的规划。市里制定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对未来10年人才发展重大问题的总体设计。要把这一规划落到实处,还必须有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具体规划相配套,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人才规划体系。制定人才规划是件大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切实把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好。一是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抓好相关规划的制定。贯彻落实人才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单位密切配合。市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70多项重点任务,涉及多个部门。下一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这些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单位。承担这些重点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牵头单位要对项目实施负总责,会同参与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进度要求,做好具体分工和组织协调。参与单位要主动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二是县(市)区和高新区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人才发展规划。县(市)区人才工作不平衡,是我市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各县(市)区要从各自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努力使人才工作实现较大突破。各县(市)区和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人才发展的需求也不同。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要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眼解决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确立人才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要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形成区域人才发展特色。要根据本地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对培养、引进、使用人才进行统筹谋划,设计重点人才工程或人才项目。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把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根据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各县(市)区和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的人才规划,要在10月底前编制完成。印发前要报送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关爱是规划贯彻之基
有了好的人才工作规划,关键还要,把人才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岗位,使人尽其才。把人才用好,关键在知人善任。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信任,意想不到的信任才是大突破。解放战争的时候,从西柏坡发出的408封电报,几乎每封都有一句话,“如遇特急情况,请某某、某某全权酌定”。对比一下,60年前蒋介石谁都不放心,飞来飞去,安插亲信,在那盯着,不是盯事,而是盯人。这样哪能把事办好,人人自危,谁都不信谁,都没人干事了。我们干人才工作,也要从中汲取经验。需用的人才就要予以信任,并给位子,位子“合身”也很重要。位子不“合身”,对人才来讲,小则屈才,大则误事。要求贤若渴,还得为人才提供各方面的服务。邓小平同志当年都能那么做,我们今天还有啥做不到的事情?邓小平当“后勤部长”的时候讲过,“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这些抓人才工作的基本理念,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才能把人才紧紧的团结在党的周围,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所用。没有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恐怕吸引不到人才。“以实绩论英雄,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置”,这是别人的好做法,我们要把对头管用的拿来用、用好用足就行了。这次机构改革中,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统计师、总审计师、总经济师等岗位,把党组成员都去掉了,什么意思呢?这些人才不能光在党内找,还要跑到党外去找,这是从机制上做了保障。没有专业人员把关、运作,有时候是要犯错的,不懂技术、净说外行话,是干不好事的,轻则犯错、重则犯罪。关爱人才,也要有一定的投入,就是给“位子”、奖“票子”、发“牌子”。我们党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有着光荣传统。白求恩大家都很熟悉,咱们大多数人都是背诵《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长大的,用现在的话很精准的讲,他是我们在“战争年代引进的一个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受到的礼遇是什么呢?第一,在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第二,八路军战士每天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司令员聂荣臻每月也只有5元钱的伙食费,但毛主席、党中央却特批白求恩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哈尔滨为高端人才无偿提供周转房,凡在哈尔滨连续工作8年以上的,可以获得人才公寓的个人私有产权。这些做法,不在于讲了那么多、出了多少条,有一条管用,人才就来了。我们离X那么近,城际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发展,使城际交通时间短于市内交通时间,将来可能很多人才会选择生活在X、工作在X,时间长了就对居住地感情深了,人才就可以为我所用。
5.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五
为加快实现全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全面覆盖。
将全区有铸造工艺的所有企业全部纳入转型升级范围。(二)绿色环保。
依法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坚持清洁生产,在铸造生产各个环节,积极采用环保节能装备,节约用能、节约用水、节约用材,降低污染排放,确保废气、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三)共建共享。
通过建立铸造共享工厂、共享平台,培育一批铸造模具生产服务企业、铸造喷涂企业、铸造用砂服务企业、检测实验中心等产业链配套服务企业,提高熔炼、制模、喷涂、铸造废砂处理、检测专业化水平,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铸造行业低碳共享发展。(四)转型升级。
坚持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积极推广应用铸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铸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落后工艺装备,推进智能化铸造,提高铸造企业发展的质量水平、效益水平。(五)安全可控。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提高铸造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二、目标任务
把2020年作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攻坚年。
(一)严控铸造产能总量。
对现有产能总量进行核定确认,整改提升后压缩产能5%以上,严禁新增铸造产能。(二)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全区铸造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建设XX区绿色铸造产业园。鼓励入园发展,园区外不再新建铸造企业和新增铸造产能。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要求,制定铸造生产企业退城进园、搬迁、转产或关闭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鼓励支持政策,推进铸造生产企业“进区入园”。确有特殊情况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技术、市场优势明显,安全环保节能节水措施较完善的前提下,可列入区政府重点监控点。(三)提升综合效益。
加大铸造企业工艺技术升级和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加快淘汰落后铸造设备,装备水平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或者国际一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需对接,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铸造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攻克一批高端、关键铸件的研发生产技术,破解主机发展关键铸件的制约瓶颈。建设全国中高端铸造产品基地,整改提升后中高端铸造产品产量占50%以上,中高端铸造企业税收、利润有较大增长,其他产品产销对路。三、主要措施
(一)调查摸底。
各街道(开发区)对铸造企业进行摸底,详细调查企业工商登记、立项审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土地利用、规划许可以及企业分布区域、主要生产设备、主要产品、产能产量、主要经济指标等情况,全面梳理企业现状和问题,一企一档,分类推进。(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审批服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2020年3月底前完成)(二)认定产能。
委托中国铸造协会对我区现有铸造产能进行规范认定,认定结果作为XX区铸造产能总量控制、产能退出、置换等相关工作的依据。(责任单位:区工信局;配合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0年6月底前完成)(三)加强执法。
对环保、工商登记手续不全的企业,立即责令停产,在完善相关手续前不得恢复生产。对立项、土地、规划等手续不全的企业,能够补办的,区直有关部门给予配合支持;不能补办的,依法责令停产。因提升改造而造成设备、工艺、技术、总体布局等改变的,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审批服务局等相关部门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建立手续不全企业整改台账,逐个企业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集中力量对铸造企业环保、节能、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改,达标前不得恢复生产。(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审批服务局、区供电公司。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四)实施整改。
铸造企业对照整改提升验收标准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提升方案,经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审核通过后实施。整改过程中,企业建立健全环保、安全、技术设备工艺节能等方面整改提升台账和管理机制。整改完成后,企业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自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报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查。(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0年10月底前完成)(五)组织验收。
对完成整改备查的企业,由区生态环境、应急、工信、发改等部门分别组织专家对企业环保、安全、技术工艺装备和节能进行第一次综合验收打分。验收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类,环保、安全、技术工艺装备节能等三个方面必须全部验收合格方可列为合格企业,其中有一方面不合格的列为不合格企业。经第一次验收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治。经第二次验收仍不合格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因设备引进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验收的,按照“一企一策”原则,视情况适当延期验收,延期时间不超过半个月。(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六)坚持分类施策。
经验收合格的企业,由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得分排名情况,按照15%、70%、15%的比例,提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等次企业建议名单。XX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提报的建议名单进行评审认定,原则上按照10%、80%、10%的比例,确定全市“一类”“二类”“三类”铸造企业名单。列为“一类”企业的,优先推荐申报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列为“二类”企业的,优先推荐申报绿色铸造企业;列为“三类”企业的,作为重点监控对象,从环保、安全生产、节能等方面加大检查处罚的频次和力度。对符合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中铸造行业绩效分级A、B级的企业,经企业申请,有关部门验收后,在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进行差异化管控,减、免减排措施。(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发改局,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1年1月底前完成)对达不到排放标准且2020年12月底前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治直至彻底关停。(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工信局、区公安分局、区供电公司)
(七)建设配套园区。
遵循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特色明显,资源共享、配套完善,安全环保、绿色发展的原则,借鉴吸收外地铸造园区建设先进经验,聘请中国铸造协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协会和科研院所,帮助规划建设XX区绿色铸造产业园。建立完善产业链条,重点招引金属炉料、造型材料、筑炉材料等原辅材料企业和供应服务商,特色、龙头骨干和普通铸造企业等铸造生产企业,造型/制芯设备、熔炼设备、砂处理设备等铸造装备企业和供应服务商,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加工、铸造工艺装备配套、铸件热处理、铸件表面处理、环保设备、物流、废料回收等产业链延伸企业。建立健全给排水与排污综合治理、电力、道路、网络、绿化、消防和综合服务管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技术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培训中心、物流中心、设备维护中心、模具加工中心、铸造废弃物再生利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固堤街道、北海工业园、XX滨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配合单位:区审批服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从区发改、工信、生态环境、应急、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全面负责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成立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专家组,为铸造企业整改提升、铸造产能认定、铸造产业园区建设等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加强与中国铸造协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XX省铸造协会、XX市铸造协会等协会、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全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加强经费保障。做好专班运行及评级评价、产能认定等相关经费保障,区财政局统筹资金,确保全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土地保障。铸造产业园区建设、共享工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所需用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配合做好项目规划、土地调配等工作,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财政局;配合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三)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培育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创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实省、市支持政策。铸造企业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优势,搞好产品研发设计,实现技术进步。推进铸造行业两化深度融合,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落实好XX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税务局;配合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财政局、区工信局)(四)严格督导考核。
将全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纳入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工作,增加分值、加大权重。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组织对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不能按规定时间解决问题的,给予通报批评。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综合协调,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看”检查以及联合执法、公布“黑名单”、集中曝光警示、约谈相关负责人等多种方式推动工作落实。(牵头单位:区工信局;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6.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六
在忧患中树立起创新意识,将创新成为进步的灵魂,成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让事业做大做强,就要有创新意识,用创新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必须与贯通实事求是的思想相结合,对于存在的客观事物,阻碍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必须解决思想,振奋精神,坚定实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我部门深刻领会公司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公司上半年度工作报告精神,强化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意识、强化市场意识,分析问题、研究思路、制定政策、部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主动谋求发展,努力实施强企战略。
落实公司“强化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贯彻集团“强店战略”的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比绩效,赛好中求快;比贡献,赛大中求新;比服务,赛优中求精”立功竞赛活动,通过“三比”活动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促进队伍建设,力争达到三个提高,即形象提高、效益提高、内在素质提高的目标。
以公司开展台帐检查工作为契机,全面梳理各管理处现有的基础台帐,逐步完善并形成办公楼物业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贯标覆盖工作,树立全员质量意识,通过不断改进与持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与质量服务,提高业主的满意率。
完善应急预案,积极投入“百日安全”活动中,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奥运期间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和夏季防台防汛、防暑降温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二、打破封闭,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和谐发展。
根据我支部与集团公司一支部在经营业务、楼宇文明建设密切关联的特性以及稳定与发展的需求,经双方商议、达成共识,以“携手共进、创建和谐、同心合力、追求双赢”为主题,5月8日正式签约,结为共建对子。支部共建标志着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走出了新路子,为企业间的和谐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三、精心设计载体,激活员工活力。
为了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办公楼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今年5月,我部办公楼物业通讯在我部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诞生了。我们的办刊宗旨是:面向基层,注重专业,探索发展,促进管理。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及时报道企业经营状况与行业的最新动态,总结与提炼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展示办公楼宇各管理处的精神风貌与团队协作精神,架设起企业与员工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组织员工开展“金点子”献计献策活动,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公司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各管理处员工本着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本次活动,为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建议,体现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百联意识”,他们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查找物业所处的困难和不足,居安思危,与时俱进。我们收到了包括经营、管理、服务质量、节能、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金点子”,有的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的直接提出意见希望改进,可以看出我们的员工确实在本职岗位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持续改进,真心实意想把工作做好。
四、以有效运作为抓手,汇聚成合力。
1、落实指标,确保完成各项经营目标。
到6月底,我部累计完成经营业务收入万元,完成全年总额的%,各项税费万元,完成总额的%,管理费累计收入万元,完成总额的%,超额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目标,为全年经济目标顺利完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以管理目标为抓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
(1)强化部门职责,完善基础管理。配合公司的档案检查,积极完成部门档案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管理工作。
(2)加强和业主的沟通力度,创新服务方式,转变思想观念,用服务赢得价值,争取得到业主更大的支持。
(3)突出有质量发展和服务绩效提升,总结07年创优活动的先进经验,以市优楼盘为标杆楼宇,推广其成熟的管理经验与做法,组织楼宇间的对口学习取经,共同交流与总结办公楼宇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我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立市优楼盘运行跟踪机制,推进现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保持荣誉,顺利通过市优复审。
(4)年初所确立的创建平安楼目标,经过一部全体员工的努力,有四座大楼获得区级平安楼的称号,一座楼盘获得市级平安楼宇称号。
五、努力构建平台,打造一流商务办公楼宇。
年,我部坚持始终抓好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新人,努力创建平安楼宇、文明楼宇,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以服务创造价值,使服务成为品牌的辐射力、吸引力,促进和谐发展。
1、我们学习贯彻落实新《劳动法》,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在《公司年在岗员工工资调整方案》公布前后,我支部不失时机地就该方案在员工中进行了普遍性的宣传教育工作,配合做好公司的工资调整过程中的员工思想稳定工作。
2、各管理处配合人事部做好物业管理员的培训、保安主管(队长)集训工作。组织员工学习《员工手册》,一方面引导与教育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为员工办实事。
3、开展保洁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利用此契机,广泛深入地作好保洁服务作业规范、保洁工作检查规范、保洁服务安全作业规范、保洁工作专业指导和专业培训规定四项内容的专业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保洁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做好专业培训、岗位练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处员工综合素质。
我部经多次整合及结构调整,始终贯彻公司的战略方针及经营理念,努力打造一流的商业物业服务品牌,努力抓好经营管理工作。在实行对各管理处运作情况跟踪、服务指导及归口管理、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于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着力于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推进及ISO覆盖工作。从经营角度出发,努力抓好收缴率工作,确保企业的现金流量。从管理上着手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劳动关系、社会关系及干群关系,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促使员工的行为同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加强学习,团结协作,不断提高执行力与战斗力,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
7.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七
一、中国博士后发展规模的实现条件
作为具有典型政府特征的中国博士后制度, 博士后发展规模受到国家政策的主导。近期颁布的《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人数每年递增10%, 到2015年, 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7万人, 比2010年提高60%左右。”据此, 表1-1以2010年招收的10559名博士后为基数, 按照每年10%的递增率计算出2010~2015年中国博士后招收人数。
由表1-1可知, 如果每年递增率达到10%, 2015年招收1.7万人是能够实现的。但要实现这一规模, 除了保障经费投入外, 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一) 稳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为招收博士后提供人力资源
博士后制度虽然不是一种学位制度, 但它的发展必须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我国的学位设有学士、硕士和博士, 相对应的学生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它们三者之间的数量需要保持一定比例。一般而言, 如果较高一级学位的招收量与较低一级的学位供给量之比过高, 将会引起高学位的质量与水平下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规模要由2009年的140万发展到2015年的170万”这一规划, 假设研究生教育的年递增率为一定的前提下, 计算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 再根据每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与博士后招收人数之比, 计算出博士后招收强度, 见表1-2。2010~2015年的博士后招收强度在5.12至5.35之间, 而且呈逐步降低状况。这说明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增长超过了博士后招收人数的增长, 博士学位获得者能够为博士后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
(二) 培养机构具备持续培养博士后的能力
博士后培养机构包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两大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设在大学, 有部分设在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如中国科学院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设在企业, 由企业为主负责培养博士后。
根据《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博士后发展的规划, “企业博士后占当年全国总招收数的比例由2010年的16%提高到2015年的30%”, 假设大学和企业招收博士后的年递增率为一定的前提下, 计算出2010~2015年大学与企业招收博士后数量及比例, 见表1-3。从2010年~2015年, 大学与企业的博士后规模都有增长, 但企业增幅要大于大学。
目前, 我国“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高校分别有39所和112所, 所有“985工程”大学和绝大多数“211工程”高校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于“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高校有交叉, 所有的“985工程”高校都包含在“211工程”高校中, 因此, 在计算每一所高校招收博士后时, 是以“985工程”大学39所和“211工程”高校73所共计112所为总量计算的。在分析企业博士后数量时, 根据《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2158个, 发展到2015年的2858个”的规划, 假设每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一定量递增前提下, 计算出每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数量, 见表1-4。
要达到国家“十二五”的招收规模, 112所高校需要从年均每所招收79个博士后增长到2015年招收106个的水平, 而企业要从2010年起每一企业年均招收0.8个博士后达到2015年年均招收1.79个的水平。从当前博士后培养机构的能力来看, 高校存在招收指标不够的问题, 而依据当前企业博士后发展情况来推算有一定难度, 但总的招收规模应该能实现。
(三) 研究型大学成为吸纳博士后就业的主渠道
世界博士后制度起源于美国, 它在招收、研究和就业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经验。目前, 博士后的就业出路主要在大学。在美国, 博士后是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科学家成长的标准,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经历了博士后阶段。从1965年至1995年, 不同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选择做博士后的比例都有较大幅度上升:心理学从22%上升到32%, 物理学从29%上升到了73%, 化学从31%上升到了63%, 生物科学从40%到了71%。[1]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已由博士学位转为博士后经历。
当前, 我国博士后的就业主要在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 其中高校约占80%。过去, 我国博士后规模较小, 就业不成问题。但是随着“十二五”期间博士后规模急剧扩大, 就业问题会比较突出, 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个引导性文件, 使更多的研究型大学把博士后经历作为招聘教师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博士后质量的保障措施
博士后质量与博士后培养机构密不可分。为保证博士后质量, 中国博士后的发展在“九五”期间及之前都比较谨慎。但分析《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会发现, “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博士后培养机构更多的是采取了外延式发展思路。在“十二五”之前博士后培养机构连年递增的基础上, 要求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要从2010年的2146个发展到2015年的2746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2010年的2158个发展到2015年的2858个。这种外延式发展思路难免会导致博士后质量下降, 有必要改变发展思路, 采用内涵式发展, 在实现招收规模增长目标的同时保证博士后质量与水平。
(一) 不增长博士后培养机构数量而扩大各机构招收人数
不增长博士后培养机构数量而扩大各机构招收人数, 即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的数量基本稳定在“十一五”期间的2146个和2158个的同时, 增加各博士后培养机构的招收规模。
在“十二五”期间, 假设39所“985工程”大学年招收博士后300人, 73所“211工程”高校年招收100人, 我国高校一年可招收19000名博士后。如果以上的假设能够实现, 可以在不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前提下, 只适当增加它们的招收人数, 就能实现我国政府规划“十二五”末达到的博士后招收规模。实际上, 以上的统计还是比较保守的。它是只针对高校做出的假设, 我国还有与“985工程”高校招收规模同等的科研院所及其分支机构和企业博士后。如果将它们统计在内, 只要适当增加每一培养机构的招收规模, 实际的博士后规模将会超过国家规划。
(二) 严格博士后培养机构设置标准
我国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设置标准太低, 造成了大量培养机构只重设置而不注意培养。如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置要求:第一, 具有相应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并已培养出一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第二, 具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第三, 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 博士后研究项目具有理论或技术创新性;第四, 具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 并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除了第三条中的“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有一定含金量外, 可以认为所有的博士授予权机构都很容易达到要求。实际上, 我国对博士后培养机构设置的遴选更多地依据当年预设的“指标”。如果申报机构多, 遴选指标就相对紧张, 否则就十分宽松。因此, 评审应该加大难度, 并制定相应细则, 使不合格的申报机构拒之于门外。
(三) 建立博士后培养机构淘汰制度
我国目前对博士后培养机构的评估, 一方面, 对申请设置培养机构的评估为两年一次, 一年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次年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另一方面, 对已是培养机构的评估采取了两种方式:对新设站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 在设站满3年时开展新设站评估;对设站3年以上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每5年开展一次综合评估。这里提出的淘汰制度是指5年一次的综合评估。
从博管会发布的通知来看, 自1985年我国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今的27年间, 没有一个流动站被取消。而自1994年我国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18年间, 虽有几次取消, 但基本都是因连续几年没有招博士后。如果博士后培养机构评估标准设置过低, 5年一次的综合评估时间间隔过长, 必然影响到博士后培养质量。因此, 建立博士后培养机构淘汰制度势在必行。关于淘汰制度的几个设想如下。
第一, 保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量稳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稳定在“十一五”期末的2146个, 采取末尾淘汰制, 每年有2%左右的淘汰率, 空缺的“指标”由新申请设置博士后培养机构经评审后补充。
第二, 实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量递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到“十二五”期末时控制到1000个左右, 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有10%左右的淘汰率, 并对新申请设置博士后培养机构严格评审。
第三, 增加两年一次的培养机构自评。除了按博管会要求实施五年一次的评估外, 博士后培养机构增加两年一次的自评。博管会应制定统一的自评标准, 如采取连续两年未能招到博士后以及存在学术腐败等硬性指标, 将自动淘汰。
(四) 以协议制严格博士后出站评估
由于博士后经费来源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 它们追求的价值存在差异, 博管会没有制定统一的博士后出站评估指标, 而由博士后培养机构负责制定出站具体的评估指标。
要在扩大博士后规模的基础上保证博士后的质量, 必须把好博士后出站关。但由于各招收机构的价值诉求以及学科不同, 评估指标形同虚设或难以使利益相关者满意。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它对博士后的资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教授项目”。这是当前大多数博士后获得资助的方式。大学教授在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研究项目后, 根据项目需要招聘博士后作为自己的研究助手, 或让博士后承担子项目的研究。由于教授对博士后的任务规定不同, 评估标准也会不一样, 教授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第二种为“联邦政府培养项目”。联邦政府资助某些研究型大学挑选博士后作为教师, 它要么由资深教授带领博士后实施一些课程或课题的研究计划, 要么由博士后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这类资助中, 大学对博士后的招收、任务计划等方面有很强的自主权。第三种为“博士后奖学金”, 它由政府研究机构或大学提供奖学金, 通过对刚毕业博士提交的研究计划和学术背景等信息进行价值、需求、能力分析后筛选招生。三种资助模式虽然资助主体和重点不一样, 但在评估博士后质量方面具有相似性。那就是导师、大学或研究机构在招收博士后时, 对要招收的博士后在任务、要求、时间以及待遇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一旦招收, 双方就如同签署了聘用或合作协议, 对博士后进站和出站的质量评价, 则根据协议执行。[2]
美国对博士后出站的评估方式, 有效地解决了大学与企业对博士后不同价值追求的差异矛盾。我国对博士后进出站的评估, 要避免博士后培养机构为论文而论文或缺少评估的现象, 博士后培养机构应与博士后签订协议, 约定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工作性质、工作量及出站时的评估指标, 如论文、专利、授课、出站报告、科研活动或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Felice J.Levine, Ronald F.Abler, Katherine J.Rosich.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Soci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Sciences:A Plan of Action[R].A National Workshop on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Behavioral, and Economic.Sciences.Washington.DC., 2004:55.
8.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篇八
关键词:组建规模矿业集团;开发与保护并举;投融资;优化服务
前言
如果说土地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粮食,那么矿产资源则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粮食”。当今世界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95%左右的能源取自于矿产资源。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正是以矿产利用主体的变更来划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阶段。
兴安盟地处内蒙东部,东部与黑龙江省接壤,南部与吉林省毗邻,北部与蒙古共和国相邻,从区位上具有边缘经济的优势。但外蒙经济发展不活跃,东北经济区正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依靠外力促进兴安盟的工业化进程需要时间和过程。另外兴安盟无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因此,要实现工业化快速发展,应依托我盟的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来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全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发展规模矿业经济
几年来,在兴安盟委、盟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兴安盟的矿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265个矿山企业,矿业产值超十几亿元,从事矿业职工超几万人,不仅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也十分可观。但分析该盟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着矿业总量小,规模低、矿产品技术含量少,结构不合理等特点,为了使该盟的矿业经济有质的飞跃,调整优化矿业结构,提升矿业规模,把矿业经济做大做强,以形成规模矿业经济效益。为了使矿山企业在矿业低谷期求得生存,走出困境,根据该盟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组建矿业开发八大集团,以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1.组建有色金属矿业集团。
以布敦化铜矿、莲花山铜矿和闹牛山铜矿为主体组建有色金属矿业集团,组建后的有色金属矿业集团年处理矿石量将有大幅度提高,能产生更大规模、效益,另外,可实现集团内各种有型和无型资源的更为合理的配置,避免部分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可实现贫富兼采,均衡生产,确保三级矿量合理比例,增强了集团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国际、国内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能力。同时也可为我盟铜冶炼项目提高资源保障。
2.组建黑色金属矿业集团。
兴安盟乌钢钢铁集团扩大规模后每年需求铁精矿粉近几百万吨左右,其所需的原材料按区域划分为盟内和盟外两种渠道。而盟内现有铁矿仅有十一家,规模较小年,提供精矿粉资源有限,市场空间很大。组建以铁为主黑色金属矿业集团开采全盟铁矿资源,立足盟内,面向盟外,以科学开采为手段,从降低成本要效益,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延伸延伸产业链条。以开采兴安盟呼和哈达铁矿、巴洛哈达铁矿、八一铁矿、署秋铁矿、马鞍山铁矿、神山铁矿等资源依托,形成规模后,能取得的税收,就业双赢,乌钢集团进一步进行产品改造升级有了基本原材料保障。
3.组建煤炭开发矿业集团。
兴安盟现有煤矿大部分集中在科右中旗和突泉县交界处的忙牛海煤田,煤田的总储量为6018万吨,现生产矿山4家,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存在一定煤炭市场空间。组建以庆业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煤炭开发矿业集团,可更为合理地开采资源,提高采矿的回采率。集团可从资源赋存的全局性设置井口,减少井口的保安煤柱的留存矿体,改进采矿技术,提高产量,力争达到设计的总生产能力,提高集团的总体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忙牛海煤田开采多年,矿山的保有储量不足问题已经提到日程,组建后集团在取得良好效益后,可以对忙牛海煤田的外围进行勘查,也可以在盟内四个成煤凹陷带进行探矿作业,以寻找矿业集团的后备资源,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4.组建地热、矿泉水集团。
兴安盟阿尔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其储量和有益元素的成份为世界罕见。由于开采规模较小,在国内市场的上份额较少,尚未形成知名品牌。组建以海神集团为主的地热、矿泉水开发集团,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为依托,以强化市场营销为手段,以提高规模为目的,打造属于兴安盟自己的品牌。在开采利用矿产资源时,要恪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严禁在矿区范围内建楼压履矿体,严禁施工钻探工程破坏矿群,严禁各种破坏性开采,以充分利用为原则,以保护好矿产资源为目的。
5.组建油砂矿业开发集团。
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地区近700平方公里的面积赋存油砂矿产资源,油砂的含油量在平均18%左右,经有关专家从开采技术和经济方面论证,开采前景十分乐观。组建油砂开发集团,对油砂进行露天开采,所采出油砂进行分离,提取原油,形成规模式开采。在探明储量的基础上,按好规划,有序开采,提高原油的回收率,并对副产品石英砂进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
6.组建高岭土,叶腊石开发集团。
兴安盟科右中旗哈日诺尔苏木蕴藏大型的高岭土矿产资源,并共生有一定储量的叶腊石。由于兴安叶腊石在热液蚀变过程中没汞的参与,未能形成鸡血石,所以我盟叶腊石属于中、低类型。组建开发高岭土、叶腊石集团,在充分开采高岭土资源的同时,要对兴安叶腊石进行深加工,根据矿石的纹理、结构和造型进行雕刻、抛光等工艺处理,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兴安盟自己的“兴安叶腊石品牌”。另外,对于叶腊石碎料等要在耐火材料、陶瓷、玻璃、农药、橡胶、造纸、油漆、制糖方面进行拓展应用。
7.组建石灰岩开发集团。
兴安盟的石灰岩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尔山市伊尔施地区,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地区和科右前旗额尔格图地区。以三个地区石灰岩为开采基地,以山水集团、乌钢集团、乌兰浩特水泥厂需求为总量控制,以适度规模进行开采,确保全盟水泥市场的原材料所需。同时要拓展石灰岩在冶金熔剂、化工制碱、电石方面的应用。
8.组建蛇纹岩和泥炭开发集团。
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蛇纹岩和阿尔山市的泥炭均为大型矿床,蛇纹岩可加工钙镁磷肥,当蛇纹岩变质程度深时,利用块度、纹理、色泽可加工为夜光杯。而泥炭中含有丰富的腐植酸,可生产腐植酸类肥料,另外,腐植酸在医药上也广泛用途。组建蛇纹岩和泥炭开发集团可利用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大的特点,把农用肥料项目做大做强,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农用肥生产基地。
二、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确保协调与统一
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从两个侧面反映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矿产资源反映的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关系,生态环境反映的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关系。人类向大自然大量索取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改变大自然的面貌——人类的生存环境。因而可以说,今天的生态环境主要是人类运用科学和建立产业开发利用资源形成的大自然状况。今天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主要是以往、尤其是工业化以来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直接与间接的结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即作为提供物质、能量、信息保障的正面作用与作为重要的污染源、生态破坏因子和自然灾害迭加因素的消极影响的负面作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这种负面作用,是威胁发展的主要因素。反思60年代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它是以牺牲环境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而造成这两种代价的主要根源又在于没有合理分配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但人类又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把资源变成单纯的保护对象,回到“零增长”的道路上。尤其是对急需发展的兴安盟,要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没有资源的依托困难更大
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国家已经提高到基本国策的地位。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立的基本国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保护并举,把保护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强化矿山的准入条件,控制破坏环境源头。今后凡新建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全面调研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可操作的预防措施和恢复治理措施,达不到条件的一律不批准立项。
要逐步实施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矿山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对于矿山闭坑后,矿山企业能够履行治理矿山环境和进行土地复垦的,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将全部保证金全额返回的。对于矿山闭坑后,不能履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和进行土地复垦的,可利用其保证金以招标形式进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复垦,确保兴安盟青山、绿水、白云良好环境。
三、提高服务意识为矿业开发保驾护航
1.拓宽投融资渠道,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
众所周知,进行矿产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兴安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单一由我盟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势必影响该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要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投资机制,要积极争取基础地质工作和部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专项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结合该盟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我盟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融资机制。要制定矿业开发的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区内外的投资者来我盟投资办矿,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解决各方面的困难,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建立完善矿业开发数据库
兴安盟目前发现矿产有54种,分别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能源、地热、矿泉水、冶金辅料,建筑原料等矿产,其中部分矿产已经探明,可作为矿业开发的依据。为了对外引资,实施矿业开发战略,应建立和完善矿业开发数据库,促进矿业开发的进程。数据库可按矿产类别建立,数据库内容要说明矿床的地质储量、品位、可选性、矿体数量和产状、交通、电等内容,同时要依据现行矿产品市场价格进行参考性的投资额和收益的论述。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特别是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库的发布,在国内、国际上引资开发我盟的矿产资源,形成开采规模,提高该盟矿业经济的总量,促进全盟经济发展,
【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的高质量教学论文09-06
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高质量小学数学教学08-19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08-18
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08-11
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09-2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08-17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08-23
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09-24
论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机制实现科学发展10-17
做学习型企业,努力实现公司科学发展上水平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