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12篇)
1.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一
经过了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地理基础弱,底子薄,还不能过达到熟练并应用的高二的学习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1、坚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3”是在“地理1、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在实践中的运用。
2、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在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和测评,力求让学生满意。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有十二个班级,其中文科班三个,理科班是九个。我所任课的班级一共是九个理科班,由于本学期高二年级地理
学业水平考试,这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版),按课标要求,学校每周安排理科1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现在把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三、教学任务
1、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工作计划
1、组织认真学习。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
2、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
3加强专业学习。认真学习学科知识的,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资料,研究学业水平测试。
4坚持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模式。逐章逐节的进行缴械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
三、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
2、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二
1. 归纳与演绎
何为归纳?何为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具体而言, 归纳是从个别性案例抽象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先列举事实, 再总结规律, 这是从个别到一般, 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而演绎则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即从一般到个别, 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简而言之,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归纳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的研究, 把握个性中的共性, 以个别的、表面化的经验中抽象出原理;而演绎所依据的前提则是由归纳得出的一般性原理, 然后根据具体的情景推导出特殊结论。
2. 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在这一时期, 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 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转化阶段, 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阶段, 抽象概括能力大有提高, 思维更加敏捷,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产生的新想法多,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能力较强。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宗旨, 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生活现象, 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 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益处。
3. 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
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发现, 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也符合当前的课程理念。
“先归纳”———从学生所了解的事例出发, 构建教学情境, 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并对材料进行分析, 归纳出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将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后演绎”———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之后, 再进行必要的演绎, 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分析实际问题, 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 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学识与主见,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案例———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为例
教材以“美国东北匹兹堡及其周围区域的发展状况”为例, 阐述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材料一:在美国建国初期, 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 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 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 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 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 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 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 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 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 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 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 而且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 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 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受到一定破坏, 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材料三:近半个世纪来, 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 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 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 匹兹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 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材料四:严酷的现实迫使匹兹堡从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向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该城已经成功地完成经济转轨, 从低谷走向新的繁荣。在匹兹堡新的经济结构中, 高科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城历史上就有一定的科技基础。1886年, 电气发明家威斯汀豪斯 (1846—1914) 在这里创办了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 (又译西屋电气公司) 。早在1920年, 匹兹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使广大听众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现代传播媒介的无穷益处。1957年, 该城郊区建成美国第一座核电站。今天, 匹兹堡集中有150个科技研究机构, 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5万人, 开发从核反应堆、计算机软硬件到机器人等各种高新技术产品, 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此地还是美国的几大医疗中心之一, 装备着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经过治理的匹兹堡, 恢复了山清水秀的面貌, 遍地绿树芳草。市内空气清洁度和河流水质均已达到政府规定标准。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可以归纳出美国东北部以匹兹堡中心的周围区域的发展过程:初期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快速成长的工业化阶段+衰退阶段→再生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具体发展变化表现为:
经济发展水平:低→高
区域产业结构:“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三、一”
→“三、二、一”
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区域空间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小→大→小
城市分布:点→面 (缺少大型中心城市→出现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城市密集)
对外开放程度:低→高
对外联系方式:稀疏的线状分布→密集的交通网络, 现代信息网络
区域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
展状态→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因此, 判断一个区域处于哪个阶段就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发展状态这四个方面来探讨。
还可以将这个一般性结论应用于新的案例, 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如: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 人烟稀少。
20世纪50年代后期, 在松嫩平原发现了油田。1959年大庆的第一口井喷油。从1976年开始, 大庆原油产量跃上5000万吨, 直至2002年, 大庆油田在每年5000万吨产量上稳产了27个年头。四十多年来, 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多, 接近全国陆地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也由一个矿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现辖4县5区, 总面积2.1万多平方千米, 人口242万, 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千米, 人口104万。
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 大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
WENJIAOZILIAO
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油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给大庆市的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一是结构性矛盾, 石油经济“一柱擎天”;二是体制性矛盾, 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三是观念问题, 计划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 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大石化产业, 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 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 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 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 以城养城……计划到2010年, 初步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 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问题:分析大庆的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这就是先归纳后演绎, 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教学过程, 也是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
5.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之处在于, “先归纳”应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是通过对某类地理事物的部分对象经过分析考察后所归纳出来的结论, 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一种不必然的或然性推理, 有可能归纳出来的是一般规律, 也有可能这种结论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当考察的对象较少时, 其推理的依据仅限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象时, 推导出来的结论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结论的正确与否就需要从成因上做进一步探索。另外, 可以通过考察尽量多的事例或者尽量寻找存在反例的事例, 尽可能提高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 “先归纳后演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遵循从已知到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从认识世界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入手, 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地理学的新课程理念, 总结了“先归纳后演绎”的地理教学模式, 并举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归纳,演绎,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捷宾.归纳与演绎体验与探究——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逻辑.基础教育参考, 2010 (05) :68-70.
[2]肖仕权.“归纳演绎法”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教师, 2012 (27) :39.
[3]贺业明, 丁萍.认知过程中的归纳与演绎的统一.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 :27-28.
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活动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然从政治到经济到科技再到思想观念等皆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促使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载体,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
一,因此对教科书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除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外,更注重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终极目标。在体现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并合理地安排了各种功能的辅助栏目,特别是设计了“活动”内容,成为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一个新课题,尤其以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出版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体现最为明显。因此对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辅助栏目,特别是“活动”部分的研究是当前的重要课题,笔者选取典型的湘教版教材进行探究。
1、“活动”内容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1的活动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和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九大原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基本规律共有五个规律:地球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本过程: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基本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穿插于这些基本原理、规律、过程和观念中的“活动”设计特色如下:
1.1“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在湘教版地理必修1中,有绘图填表、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辩论、计算、观测观察、实验、标本采集、参观、调查、搜集资料和评价等。
1.2以图表分析和材料分析为主。由表1不难数据计算发现,绘图填表、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这三种类型的活动为主,分别占15%、40%和14%。详见下图图1
如此设置充分体现了图和案例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图像的功能在于用直观形象的地图、地物相片、地理绘图、地理图示等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信息:案例可以将高度抽象的概念实践化和生活化,是对已经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这些对学生的地理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由以上量化分析可知,在湘教版地理必修1中“活动”设置类型丰富,且以图表分析和材料分析为主。
2、内容设计原则的再发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活动”丰富,绘图填表、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辩论、计算、观测观察、实验、标本采集、参观、调查、搜集资料和评价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平台,始终贯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是实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路径,处处体现了地理科学方法。
2.1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活动”类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来编制的,辅助栏目“活动”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来编纂。具体见表2 1
观察表2可知,课标要求行为动词为“阐述、说明”,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辩论”;课标要求运用实例,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案例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读图分析;课标要求“演示”,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实验操作……由此可见,“活动”设置自始至终都围绕课标的要求,将课标落到实处。
2.2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標准可以分解为由四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以地理1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地理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可以作以下的分解:
为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地理教科书在“活动”内容设计上,以每节课的地理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在前置限定中,安排图像、文字或视频等学习材料;以主题内容为重难点,是课堂的核心部分;以行为动词为可操作性条件。在教科书中呈现了许许多多丰富的且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联系紧密的各项“活动”。
“活动”内容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又为达成地理课程标准服务。
2.3处处体现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侧重于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主要涉及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类比与联想、地理分析与综合以及地理归纳与演绎。
(1)地理观察
通过运用各类地图、示意图、实物模型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直接或间接观察地理事象和地理过程,以获得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案例:在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第9页上的实践活动:观察月相
nlc202309090947
该观察活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2)地理实验
利用地理教具、学具、地理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展示地理知识、过程、规律和原理的方法。
案例: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第71页上的实践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3)地理调查
通过观察、观测、访谈、问卷、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地理调查研究的方法。
案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第69页实践活动: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如造纸厂、电镀厂、水泥厂、钢铁厂等),分析其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4)地理类比与联想
类比即通过对比两类事物的属性,特别是内部关系(即结构)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属性,获得借鉴的思维方法;联想是以类比为基础,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的思维方法。
案例: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第55页上的探究活动,填表对比分析冷锋和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5)地理分析与综合
地理分析就是把地理对象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分别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方法:地理综合就是将分析所得的各部分、各方面关于对象的状况、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方法。
案例: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中,第63页上的探究活动,读图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活动案例设置4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针对洋流对地理环境一个方面的影响,恰到好处的帮助学生通过读图和案例的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实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6)地理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全部事实确定规律性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法即演绎推理,是从一般规律、原理到特殊事物和现象的推理,是一种论证的方法。
案例: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中,第62页上的探究活动,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由此可见,“活动”内容设置或多或少的涵盖了多种地理科学方法,将各种方法以“活动”的形式融入学生的课堂,摒弃了纯文字的枯燥乏味,逐渐向“趣味性”的理念方向发展。
3、“活动”数量分析
从表32中可以看出,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活动,第二章居多,共有26个,第四章相比较而言略少,有11个;平均下来每节课都有2个以上的活动;前三章每页平均有0.7个活动,第四章略少,但在数量上也有0.4个活动。这充分表明湘教版地理必修l非常注重“活动”栏目,平均每节4.7个活动,每页0.6个,编排数量诸多。而人教版必修1与其比较而言,全书共五个章节,共16节,98页,活动有29个,平均每節1.8个,每页0.3个。
4、结论与建议
经过以上对湘教版地理必修l教材的“活动”栏目解读,其设置以图表和材料为主,紧扣新课标,将地理科学方法贯穿于“活动”中。但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2004年启用的教科书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教科书知识的滞后性就表现出来,“活动”如此之多,在课堂上可以开展的、可操作性的活动有多少?其难易程度学生是否能接受?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一臂之力,发挥老师的作用,将教材内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文在此站在教材“活动”本身的角度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可以从实践这一层面挖掘“活动”栏目现下操作的现状,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为地理教材的编制与完善,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4.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四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GIS的基本原理;
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探索活动:
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活动2【讲授】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 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 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 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活动3【讲授】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对象(地物)在哪里?(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 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活动4【讲授】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 空间查询 空间分析 空间模拟 趋势分析 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五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①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③八大行星共同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性(运行轨道)、共面性(轨道平面)。 ④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
4、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的特点: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教材P12图1-7 彩色光谱图)
(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为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提供动力。
③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2.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①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太阳活动周期: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 ②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干扰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③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6.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六
新课程地理题目更加灵活,富有新意,所以仅仅像过去那样下苦力气是不够的,还应该灵活多变,善于运用。
高考必然是新题目、新情景、新设问,但是,高考立意是地理学科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学科素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2、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加强图像判读应用
对于各种类型的图表,要善于总结和掌握判读的要领和分析方法
3、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知识实际运用
逐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提升解题技能,强化表达能力
在复习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序性、严密性加强训练,并且要把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过程,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准确而简明地使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
5、主干理论框架下的知识构建
高中地理课程阐述的地理理论或原理主要有自然循环性原理、板块构造学说、城市与产业区位理论、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中心地理论等,包括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文水系、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循环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的主干性理论。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的主干理论。
6、空间定位基础上的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描述
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是地理高考的考试目标与要求之一。
7、关注热会热点,尤其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凸显学科应用价值
试题取材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有哪些
★ 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
★ 东北地区高中地理课件
★ 高中地理西亚课件
★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
★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 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
★ 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设计
7.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七
一、课程标准简析
1.“区域地理要素”的呈现体例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要素。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世界地理中,要素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别有大洲、地区和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引导。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不同尺度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具体操作上如果只选择一个大洲学习,对该大洲材料的组织必须包括课程标准中“认识大洲”的所有条目;如果选择一个以上大洲学习,材料的组织可以包括所有条目,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若干条。但总体上所有条目都必须在大洲的学习中体现。一个地区材料的组织,可在“认识地区”的标准条目中选择适当的要素进行。因为要求至少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同样,最终五个地区的学习要能覆盖全部条目。“国家”材料的组织与“大洲”和“地区”相同。
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则采用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在组织区域材料时,可在这三个板块中选择合适的条目组合,但也要覆盖所有要素。由于受时间和组织材料的限制,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很难像世界地理那样每一区域的学习内容包含或基本包含课程内容标准的各条目。受世界地理“认识区域”教学惯性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教学应按地理尺度大小安排教学顺序,每一尺度区域的教学内容应涵盖课程内容标准三个板块的全部要求。
2.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
“认识区域”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是地理现象、事件成立的背景及前提,是学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载体和具体内容。本部分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是一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很好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并按此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分析,才能较好地掌握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本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是学习区域地理首先要把握的内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在此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需要学生在对本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优劣分析,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要求。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角度来描述。某一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是分析本区域其它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本部分有四条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形、气候、产业、人口、城市等各方面,认识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因果关系上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区域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
地理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因此,认识区域间和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就成为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当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作是区域间差异。本部分内容标准的表述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由于区域尺度大小不同,所以比较的范围既包括区域内,也包括区域间。不同区域比较的是同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各要素。
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区域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学评价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才能选择合理的开发和发展模式。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本部分的目标线索:区域环境—区域发展—人们生活。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指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等。区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呈现的要素较多,一些教师不能吃透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体要求,主要存在两种教学倾向:一是严格按教材来确定学习的区域和区域学习内容;二是对每一选学的区域均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经济发展的条目进行呈现。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表1以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地理)》为例,呈现选学的地理区域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表1以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地理)》为例,呈现选学的地理区域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8.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八
(一)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结:
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用心
爱心
9.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2.3.1.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三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
师 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
推进新课
师 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
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 生
师 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
生 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
师 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师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师
生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板
1.2.洋流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 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
生
师 洋流有
生 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
板 书:
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师 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
生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能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
板
3.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
师 投影“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问:世界上有哪几类大洋环流系统?它们各分布在哪
生 阅读教材,将“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对照,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投影:
气压带、风带模式图
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师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以上我们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了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世界上的洋流分布是否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呢?各大洋中分别形成了哪些洋流,下面我们将具体了解世界洋流的分 板
4.世界洋流分布
师 投影“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观察,小组合作探究:世界三大洋(北冰洋除外)中形成了几个副热带大洋环流?几个副极地大洋环流?各环流分别由哪些具体洋流组成?哪
生
结论1 结论2: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结论3:北半球副极地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主要由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
结论1:该大洋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共形成了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形成了
结论2:洋流由中低纬度,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组成。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西风漂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
结论1:完整的大洋环流只存在于南半球,洋流 结论2 结论3: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在赤道以北的印度洋形成一个随季节风向变化的季风洋
师(激励性评价)同学们对世界洋流分布的观察非常细致,分析得也比较全面,其间同学们还探讨了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P63活动,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还有哪些影响?
板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P63
问题1:两地所受洋流影响不同,都柏林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暖流能增温增湿;圣约
问题2: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地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因为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可以把深层的营养物质上泛到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因养料
问题3
问题4:说明了洋流对海洋环境有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是也扩
课堂小结
10.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十
关键词 高中教材;旅游地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50-03
Activity Design in Senior High School Optiona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of Hunan Edition//Li Lanlan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ivities in the Tourism Geography, an elective textbook of Hunan edi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premise of obey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respecting students’ interest, closing to students’ daily life, considering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various sorts of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activity design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China 010022
地理新课程提倡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1],开展地理活动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内容分析
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共分为4章,分别是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旅游规划和文明旅游。通过对其活动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其活动类型主要分为4种,即资料搜集活动、旅游调查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旅游准备活动。《旅游地理》各个章节均设置活动内容,共21项,主要分布情况为:资料搜集活动共5项,旅游调查活动共4项,问题探究活动共8项,旅游设计活动共4项(见表1)。
2 活动设计的原则
2.1 依据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3“旅游地理”的内容标准部分提到8项活动建议,为地理教学进行活动设计提供了有益参照。这8项活动建议中有收集资料、设计路线、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展览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地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2.2 关注学习兴趣
如果选择的活动主题并不是学生的兴趣点,活动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兴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旅游地理而言,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旅游景观的欣赏,其次是文明旅游,接下来是旅游概论和旅游资源,最后是旅游规划。
2.3 贴近学生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中谈及:“在生活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旅游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遵循可行条件
“旅游地理”中的教学活动有些是在室内进行的,有些需要走出课堂。特别是那些室外活动,像野外考察、景区参观等更要注重其可行性的原则。这里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学校经费的支撑、学生安全的保障、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只有在活动的可行性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2.5 考虑适度原则
教学活动的适度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次数。活动的难易程度,需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鉴于“旅游地理”的选修课性质,教学活动的次数也不宜太多。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活动集中在一章之内,最好是每一章都有活动教学。
3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设计
“旅游地理”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提高旅游欣赏能力,激发对旅游的热情和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基于此目标与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分类,笔者从每一章中按其主要活动类别选择一项进行活动设计。
3.1 旅游调查活动
【活动主题】调查分析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调查目的】通过分组对呼和浩特大召寺的实地调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景观这一旅游资源。呼和浩特市因藏传佛教的盛行有“召城”之称,了解这一佛教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就了解了家乡,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大召寺作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从它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可以感觉到文化旅游景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再有,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考查能力及协作能力。
【调查准备】1)教师事先与大召寺景点协商参观调查事宜;2)根据调查事项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定调查重点;3)学生需要事先查阅藏传佛教及大召寺的相关资料。
【调查提纲】1)宗教沿革。通过寺庙内导游的讲解或访问寺内的喇嘛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特别是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的引入、发展,极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比如大召寺的创建、康熙皇帝的莅临等。2)宗教节庆活动。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特殊的宗教节日,比如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同样,藏传佛教又有哪些特殊的节庆活动呢?请学生详细考察各项活动的内容及起源。3)大召寺的建筑。了解大召寺的建筑构成,绘制大召寺的粗略地图,并在图中标明其主要建筑,了解其用途及建造背景。4)调查大召寺每年接待游客的情况,了解大召寺在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调查总结】首先,各小组分别总结整理调查事项,并撰写调查总结;然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总结,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及感悟,同时分享其他学生的调查成果,相互学习。
3.2 资料收集活动
【活动项目】旅游景观主题展览会。
【活动目的】通过对中外旅游景观资料的集中展示,使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景观欣赏的能力,进行美感教育。
【活动要求】展出的旅游景观资料如果是图片,则需要配有简要说明;如果是文字资料,篇幅要适中,控制在500字以内。
【活动步骤】1)分组。为了保证资料的丰富多样,分组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不得少于4组,每组不得低于3人,组分得越细越好。2)内容布置。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4个模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人文景观、国外自然景观、国外人文景观。若分组较多,或以再按洲、地区来布置,内容越丰富越好。3)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内展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组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解说,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景观进行点评。
3.3 问题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利弊的辩论。
【活动目的】通过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利弊得失的分析,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全面认识旅游业与地区发展的依存关系。
【活动过程】
1)选题。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学生家乡)进行引导性说明,陈述这个景区发展的现状,其中既包含有积极的发展前景,又有一些发展的隐患。
2)任务布置。在前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正方的学生搜集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的材料,反方的学生正好相反。然后各小组自行选定4名学生为辩手,分配好各自的发言任务。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引导性的提示,比如正方的观点应该从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着手,而反方则从破坏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文化赝品等方面来陈述。
3)辩论会的开展。在下一节课正反两方按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辩论,其间,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正反两方的观点进行总结,也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并宣布获胜的一方。
4)正面强化。教师要象征性地给获胜的一方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进行表扬,并提倡对问题的思考。
3.4 旅游设计活动
【活动主题】设计旅游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完整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旅游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旅游爱好并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旅游方案的设计】学生可以按表2进行旅游活动的设计。
【撰写旅游活动方案】学生可以按照以上旅游活动的准备项目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规划,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清晰完整的活动方案作为教师评定活动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11.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十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生 完成连接,理由是大气、水、土壤属于环境要素;工业、农业属生产类型;全球局部区域属地理空间。
师 目前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板 书: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
人类对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1.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2.分析“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这部分资料,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提示:①从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角度来看待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②从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角度来讨论人均资源拥有量。③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讨论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生(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1:(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对矿产资源的开采,②不当的灌溉,③建筑用地等。
(2)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
问题2: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人口增长导致居住空间减小;②人口增长致使人均资源减少;③人口增长加剧环境污染。
师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环境污染。课件展示:
教材图4-5,图4-6 师 读图和教材文字,同桌讨论如下问题: 1.什么是环境污染?
2.有哪些类型的环境污染?
3.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生根据课本文字回答。
师 指导学生读图,并查阅有关资料,讨论该企业在哪些环节会产生污染物质,对当地环境又会产生哪些破坏性的影响?
课件展示: 教材图4-6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生 讨论后发言:该企业造纸生产流程中的分离、漂白、增蓝都对水有污染。
师(承转)回答得很好。以上同学们讨论了造纸厂对水体的污染,下面继续阅读P92活动,了解煤燃烧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课件展示:
教材图4-7,图4-8,并要求学生阅读材料 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什么?污染的形式(烟尘、汽车尾气等)和程度(严重、一般、轻度)如何?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理当地的大气污染。
生(讨论后,回答)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污染的形式是汽车尾气,污染的程度一般。
2.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建筑物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酸雨等。
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无铅汽油;③汽车尾气达标排放;④做饭使用清洁能源等。
师 说明面临哪种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
图表“全球物种数目分类”
类别 所有物种 濒危物种 哺乳类 4 629 1 096 鸟类 9 672 1 107 爬行类 6 900 253 两栖类 4 522 124 淡水鱼类 25 000 734 高等植物 270 000 25 971 总计 320 723 29 285
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分析图片后回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课件展示:
图表“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栖息地的丧失 32% 60% 外来物种的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请学生阅读教材P89~P90“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和“渡渡鸟的灭绝”两段材料,根据材料及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1)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纵轴表示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
(2)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从渡渡鸟的灭绝,讨论人类应吸取哪些教训。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生(回答)小组发言,展示小组绘图。师 补充并展示正确的图表。
(承转)除以上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外,对土壤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3,完成活动要求。
问题1:以简短的文字写出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问题2:讨论土壤污染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
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后果?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土壤污染?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问题1: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有: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灌溉污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土壤能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问题2:土壤污染可使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
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将危及身体健康。治理土壤污染可采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净化灌溉水源、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等措施。
课堂小节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同学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
板书设计
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环境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当地有哪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1)确定调查主题、方法,并列出调查提纲。(2)进行物质准备,列出注意事项。(3)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4)汇总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2.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十二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5.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及发展变化。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雨、土地盐渍化、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等。
师 回答得很好。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人类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在创造空间物质文明的同时,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要合理、灵活的安排各种产业活动。个人的行为,企业的活动都与区位有关,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 书: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生 农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方面。
师 回答得很好,你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
生 我国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的变化与热量有关。如:东北地区的一年一熟和海南岛的一年三熟。新疆的绿洲农业就与水源有关。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很出名,当地人发展基塘生产考虑的主导因素就是地形。随着社会的进步,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也在变化,除自然环境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合作探究]
思考并分析影响下列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1)荷兰的鲜花点缀世界许多大城市(2)中国北方大超市出现南方的水果(3)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生 影响以上三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是交通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师 回答得不错,这说明社会经济、技术也是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矿业的生产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请举例说明。
生 矿产是在历史时期生成的,开采活动的区位受矿藏状况限制并受到运输条件的影响。如: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煤。攀枝花早期只有7户人家和一棵大树,发现了大铁矿以后,攀枝花现在已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人口已达中等城市规模。
师 这位同学知道的真多,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对来说,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那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呢?
[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鞍钢的区位)
(宝钢的区位)
看图片师生共同分析:鞍钢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宝钢在上海,接近消费市场,且有便利的运输条件。
师 请同学们读P51的相关文字,并结合刚才的分析,总结影响工业的因素有哪些。生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师 回答得不错。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课件展示: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工业类型 原料指向工业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特点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市场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钢铁厂、甜菜制接近原料产地 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啤酒厂、汽水厂、接近消费市场 运输或产品运输成家具厂、印刷厂、本较高的工业 石油加工厂、棉
布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钢铁、冶金、化接近能源供应地的工业 学等重工业(火电厂或水电
厂)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普通服装、电子接近具有大量廉力的工业 装配、包带、制价劳动力的地方
伞、制鞋等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接近高等教育和
飞机、精密仪表科技发达地区 等工业 市场指向工业
动力指向工业 能源
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成本
知识和技术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下表是我国四个地区建厂的区位优势比较(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完成1~3题。
地点 优势比较 原料 市场 工资 甲 4 1 4 乙 1 4 1 丙 2 3 2 丁 3 2 1.最适合发展原材料指向型工业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某高科技跨国公司要建立自己的组装生产基地最有可能在()A.甲 B.乙 C.丙 D.丁
3.影响甲地工业布局最不利的因素可能是()A.生产成本高 B.原材料缺乏 C.能源不足
D.劳动力缺乏 答案 1.A 2.B 3.A 师 不同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在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时,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发达国家往往会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移到了我国。为了抓住这一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80年代初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了一系列的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那么你知道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哪里吗?
生 深圳。
师 回答很好。深圳作为广东省一个南陲小镇,自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靠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短短10多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特区城市。
[活动探究]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
学生用约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P51~P52的相关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说出深圳的地理区位特点。(2)深圳迅猛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深圳充满了发展活力? 问题突破:(代表回答)
生(1)深圳的地理区位特点位于广东省南部,南临深圳湾和大鹏湾,与珠海隔珠江口相望,京广、广九两条铁路交会于此,南紧邻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东南亚相邻。
(2)深圳迅猛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
(3)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工业以高质量和高科技而著称,交通运输便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是一座高效率的城市,这里的人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师 你们的结论很正确,说明同学们理解了这部分知识,工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灵活性,在季节上具有连续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那么商业和服务业呢?
课件展示:
师 两副图片表明商业网点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少一些,它们的区位选择主要是面向什么?
生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师(强调)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如西藏地区的大篷车,采用流动服务的形式,哪里有顾客,就会到哪里。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将下列产业活动与其主要区位条件用直线连接起来: 橡胶种植
原料基地 石油开采
气 候 甜菜制糖
自然资源 面包制作
廉价劳动力 软件开发
市 场 普通服装生产
技术力量
(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强调)参考答案: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课堂小结
现代人类的产业活动种类繁多、特点不同,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原料地、燃料、消费市场等因素。因此不同的产业活动具有的区位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影响他们的主导因素不同,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板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及发展变化。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
注:产品销往市场的箭头的精细表示销售量的相对多少。
生 观察图片,并结合P53~54的相关文字,思考并回答:生产协作和联系有哪几种方式? 师 通过看图片,我们知道,服装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那么生产协作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生 由各道工序或由若干具有生产联系的工厂来完成,或由一个工厂的若干车间来完成,他们之间存在着生产协作联系。
师 生产协作有时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有些不是,如汽车的生产过程,那么他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生产联系呢?
课件展示:
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
生 汽车的生产过程,它们的产品共同成为另一种产品的零部件,表现为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活动探究] 师 同位协作,认真分析教材P53“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思考讨论后回答: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并分析这种联系对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有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生1 该镇服装产业主要是来料加工,应该属于劳动力指向型,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生2 在生产上既体现了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又体现了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生3 影响包括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有利方面:利于安置劳动力,增加当地的外汇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方面:图样、订单、原料、设备从国外进口,本地主要以加工为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主,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当地纺织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低,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师 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理解得很透彻。有些产业活动,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要依靠其他相关的部门为其提供原料或配套产品,如钢铁生产。
师 请同学们读教材P53~P54,并结合图片了解钢铁生产过程。同时讨论回答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体现怎样的生产联系?
生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各道工序之间衔接密切,存在产品上的联系,有关的车间或工厂分工协作,形成连续的生产链。
师(精讲)回答得很好。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相互接近的工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如: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等,还包括与钢铁生产有联系的工厂,如氧气厂、修配厂等,再加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等,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如四川攀枝花、安徽马鞍山、上海的宝钢。钢铁产品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阅读教材P54:宝钢集团公司
(学生速读教材P54小栏目,了解我国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宝钢集团公司。)(拓展提升)同位合作,思考并讨论,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其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分散在15个国家和地区。你认为这样的布局合理吗?为什么?
生 合理。因为汽车的零部件很多,所以由很多工厂供应,不同工厂之间相互协作生产,这样可降低生产成本。
师(强调)美国福特公司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把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形成跨国公司,零部件遍及15个国家。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经全球化,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来降低成本,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师(承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日益频繁。
板 书:
(二)商贸联系
课件展示:
纽约的华尔街
香港的一个股票交易所
生 欣赏图片,读教材P55的相关文字,了解: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①商贸联系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②为什么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 ③现代物流过程中商务联系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问题探究]
师 商贸联系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主要区别?
生 商贸联系可分为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它们主要区别是:区际贸易是本国范围内,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
师 不错,那为什么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
生 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差异,所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区际之间的活动十分明显。
师 对。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需要,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现代物流过程中商贸联系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课件展示: 教材图3-8 生(观察图片,然后回答)基本环节有: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师 正确。那么现代物流业的意义有哪些?
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起着促进作用。
师(承转)商贸联系是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通信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的交往变得十分快捷。
板 书:
(三)科技与信息联系
课件展示:
我国温州制鞋业相当发达,大大小小的鞋业近万家,企业为了了解世界鞋业新潮流: 公司甲:派人去香港、意大利进行市场调查,并购买外国皮鞋作为参考资料。购买一双正宗皮鞋需要上千元人民币,出国一趟耗资几万元,往返十几天。
公司乙:利用国际互联网,他们通过网站提供的服务,很快得到了很多新款鞋样的彩色照片,为设计新款式鞋子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该公司很快研制出符合国际潮流的鞋子,并投入市场。
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两家公司不同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生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获取信息,把握市场动态,抢占市场先机,促进企业的发展。师(强调)答得非常好。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竞争胜负的重要手段之一,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在市场上就能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互联网的诞生大大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
课件展示:
电子邮件
电子商务示意图
电视会议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师 请同学欣赏三幅图片,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除了促进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发展,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生 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如:网上购物、远程教学、网上医院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在国际互联网的电子公告板上发表最新的思想,最新的论文,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 这位同学知道得真多,回答得很好。科技与信息联系,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使得不同企业能够交流和共享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企业之间科技与信息联系的经常化,减少了物质消耗,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阅读提升)技术的地域扩散
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读教材P56的小栏目“技术的地域扩散”,了解技术地域扩散的三种形式。
师 技术的地域扩散,一般有哪几种形式? 生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师 对,近邻扩散是指以创新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强度逐渐减弱。那么什么叫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生 等级扩散是指以创新地为起点,按照一定的等级顺序的逐步扩散。比如,某些高新技术先在大城市传播,再扩散到中小城市。
位移扩散是通过传播者自身的移动,将新技术带到新的地域。师(对学生所答问题进一步总结强调。)
师 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建立生产厂家外,还设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 中国具有人才优势,中国市场潜力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课件展示:
某市产业空间集群分布示意
师(承转)为了加速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具有生产协作的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板 书:
(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师 现代工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个区域来讲,往往是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存,请思考: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生 读教材P57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师(强调)工业地域的发展方向,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无论是规划建设的工业新区,还是需要改造升级的老工业基地,都要遵循这一原则。那么工业地域布局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 工业地域布局,要尽量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域区位、科技人文等资源的优势,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应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师(补充强调)回答很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像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等。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工业发展潜力小,地域布局时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规模大。
师 请阅读教材P58小栏目“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了解以下问题:(1)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会出现纺织工业集群现象? 课堂小结
人类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不同的产业活动,区域资源、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进行,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等方式进行交流,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运转自主的整体。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以促使区域的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题11-03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08-06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11-13
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案07-08
高一地理湘教版教案08-1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期中09-11
湘教版地理中考复习资料提纲06-25
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7-19
高中地理必修1课件07-22
2019地理必修三复习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