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2024-09-09

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精选9篇)

1.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一

音乐《草原上》教学案例分析

XXX XX县第X小学

《草原上》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案背景

歌曲《草原上》,选自小学四年级音乐教科书,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民歌。音乐语言十分简练,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刻画出了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二、教学片段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蒙古人》的乐曲,聆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学生:欣赏乐曲、感受乐器音色特点、辨别所演奏乐器。

2、从了解民族乐器——马头琴引入大草原与蒙古族。老师:悠扬的马头琴声来自远方,象是马儿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大草原,神秘的蒙古包和勇敢、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学生:观看多媒体中大草原风光,在优美的画面中,富草原特色的音乐背景下了解内蒙古草原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以及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主要情况。

(1)认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2)蒙古包、马头琴、摔跤;

(3)蒙古歌舞:挤奶舞、马刀舞、旋子舞等。

3、初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特点,更好学习歌曲《草原上》。

三、案例分析

1、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对蒙古民族音乐的探究和学习欲望。用多张辽阔的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使学生一下就对草原上的人和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中引用马头琴的演奏特色,加上多媒体画面的视觉冲击,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美丽的大草原。

2、发扬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选自己喜欢的特长去组队,去创造表现的形式,实际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既遵循课改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刺激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体表演,增强学生的创编能力。

要求分几个小组用不同内容的形体表演方式,来展出对大草原的喜爱以及对蒙古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有画美丽的草原景象的、有跳蒙古舞蹈小组合的、有用乐器演奏的,让他们感受到表演、创编、合作的乐趣。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蒙古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就能理解到民族的优秀音乐内涵,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精神。

2.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二

大多数几何知识都是以图形为载体传达出来的, 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各种图形, 提高学生对图示的关注度, 调动学生的形象化思维.

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分别列出等边三角形、圆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图形, 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图案, 例如雪花、五角星等. 采用课堂竞答的方式让学生把它们归纳到不同的对称类型中去. 学生也可以自己补充中心对称图形或是轴对称图形, 补充得越多, 学生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形象化把握就越充分.

然后, 教师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圆形等简单图形的剪纸, 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来确认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再动手旋转平行四边形来验证它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很多时候, 教师以为传授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知识, 观察图形的课堂设计可以简略, 这种想法并不恰当. 大量的图形和生活实例是帮助学生把知识形象化的过程. 此时帮助学生及早地在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 能够让学生熟悉几何学习的思维模式, 从而达到很好的入门效果.

二、注重几何符号教学

随着初中几何的教学进展, 几何会慢慢地与代数结合. 几何知识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图象层面, 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学生完成从图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 也就是说, 当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图形的直观化印象之后, 教师必须教会他们利用这些直观化印象进一步掌握抽象知识, 运用到几何的运动、推理、证明等更高层次的学习之中.

对此, 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几何符号入手, 符号作为形式化能指, 使用符号的过程就是一个提炼形象思维的过程. 教育学生使用几何符号, 练习一些简单的推理证明, 实质上就在带领学生习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

例如, 证明△ABC和△DEF全等

1. 老师先让学生口头说出证明的方式. 学生指出三条边对应相等, 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 2. 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把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用符号表达式表达如下: 因为AB = DE, AC = DF, BC = EF, 所以△ABC≌△DEF.

3. 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把这个过程逆转:

因为△ABC≌△DEF, 所以AB = DE, AC = DF, BC = EF.

4. 接着老师问: 有谁可以把这个逆推理过程用文字口头 “翻译”出来?

学生: 当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全等时, 它们的三条边各自对应相等.

以上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过程是几何与证明部分最简单的证明题, 也是最基础的证明题. 但是它已经涉及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用这种简单的证明题给学生练手,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使用符号语言的简洁、明晰; 逻辑思维的严谨和周密. 在今后的几何学习当中, 能够熟练快速地进行几何符号和图象性质、特征等之间的“互译”.

此外, 类似三角形全等、相似,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等这些符号表达的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图形的基础性质. 让学生在应用几何符号的强化训练中不断复习这些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几何综合题的时候, 化复杂为简单, 抽取出基本图形特性, 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笔者一直提倡在初中几何教学的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这是由几何教学本身的需要和多媒体的优势决定的. 几何教学需要结合图形的地方非常多, 在学到立体几何的部分时还需要用到立体图象. 仅仅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带来不标准的问题; 而且在后期的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 黑板上的空间示意图不能够带给学生鲜明的直观感受; 立体模型种类太少也不能够模拟出全部的空间图.

而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 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事先用计算机作图准备好需要的图片, 既节省时间又标准精确; 其次, 多媒体教学尤其能在立体几何和图形的运动这两章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例如, 在学习立体几何的三视图一章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个模型, 然后通过视频拍摄拍出正视、俯视、侧视这三个视角下这个模型的图象情况. 到了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当堂展示出这个模型, 让学生各自尝试画出它的三视图, 再和教师的拍摄进行对比. 因为有了立体的拍摄镜头, 学生验证自己的观察会变得方便准确. 教师在公布正确答案时, 学生也可以避免无法依靠想象模拟视角的苦恼.

总之, 初中几何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教师们不断尝试, 寻找适合课堂适合学生的方法,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为学生几何入门打好基础.

摘要:由于几何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教学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笔者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 从初中几何的体系和特性出发, 认为几何教学应该从直观化、符号化、立体化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课堂教学难题.

关键词:初中几何,课堂教学,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杨有席.浅谈初中几何的教与学[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 .

[2]张崇雅.浅谈几何语言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成都师专学报, 2011 (4) .

3.家庭保护教学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 、家庭保护主要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开心游戏, 导入新课

一上课,教师以轻松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词典”请同学们参加“开心词典”词语大联想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老师在屏幕上打出的词语来联想。教师演示PPT,关键词语逐个出现:吃饭、钥匙、温暖、沙发、爸妈等,随着词语的逐个显现,学生们一下子就猜到了家庭。老师归纳: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环境,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这时老师过渡,借引上节课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的保护内容,引出“家庭保护”课题

活动二:观情景短片,论保护内容

教师播放动画短片“谁之过”。之后,学生分组,从家庭角度分析讨论导致片中小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直观形象的动画片很快引起同学们的讨论热情。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原因一小磊的父母没有给小磊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承担经济责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没有履行抚养义务。原因二小磊父母作为小磊的监护人,在小磊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方面和人身安全方面没有及时的监督和保护,在思想上、品德上也没有给小磊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在小组归纳基础上,强调:家庭是社会一个教育单位,教育好子女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如果小磊的父母在对小磊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履行的好,那么,诱发小磊违法犯罪的其它因素可能就不存在了或者就起不到作用了。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家庭保护的内容就是抚养、监护和教育相结合。

活动三: 正面引导,创温馨家庭

教师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磊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再次使我们认识到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给小磊创设一个家庭,能够使小磊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在这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孩子们从方方面面提出了温馨快乐家庭的条件,不仅从父母角度,从孩子角度也提出了要求。这使我很感动,孩子们懂得和谐美满的家庭靠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没有一味的要求父母。这时我趁热打铁,展示出新闻图片《妈妈道歉盼女儿早日回家》。让学生们分别分析母亲和女儿的行为,并提出改善母女关系的建议。

活动四:展示调查结果,升华感情

就在同学们为母女出谋划策的时候,我在屏幕上出示了班级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是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沟通;对于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我让学生们对这个结果谈谈看法。让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不与父母交流或交流沟通的少,我们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隔阂,对父母实施家庭保护和我们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我接着引导,这次我们班准备开“迈好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家长给我们写来了热情洋溢、饱含深情的信,并准备了精心挑选的礼物,老师希望我们同学把这次活动当作一次很好的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给父母回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与父母搭起一座相互理解的彩虹桥。虽然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并没有完成给家长的回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我坚信,孩子们会用心来完成给父母的回信。

教学评价

1、自我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设置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各项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只要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这样,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2、学生评价:通过对这堂课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着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了情景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问题,探究交流,出谋划策,续写故事,激活思维,换位思考,亲历体验,拓展延伸等生动直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内在的联系,充分挖掘深层次的教学资源。因为教材只是将家庭保护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作了规定。面对学生在家庭受到保护的同时应尽哪些义务却涉及很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对新闻图片的分析,学生们不仅巩固了家庭保护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关的义务。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庭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3、课堂上我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在探究合作中努力营造一种师生、生生学生和家长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层层递进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小学教学教学案例分析2 篇四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的笔算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广大师生的生活。今年4月,经教研组推荐,我参加了坎儿孜中心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下面就实施新课程授课的这一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不进位和进位乘法两个层次编排。本课时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的笔算。”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三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应用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学段的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我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研究,归纳笔算法则,并掌握这一程序性知识;

(2)通过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研究。

(3)通过学生寻找回文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技能,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本课的教学过程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法则,推广应用→交流收获,小结设疑”四个环节组成。没有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分成:复习铺垫→新课引入→讲解新课→巩固练习→回家作业,这样的环节来设计。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复习铺垫”这一环节,这是因为,我认为,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去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这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当你在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准备知识,你只有在碰到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才清楚还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然后,你要在原来的知识库中去提取并且灵活的创造性的应用原有的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常常是教师为学生已经做了一些要解决新问题时,需要的知识铺垫,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是把课开始时复习的知识拿来用即可,如,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的笔算,一般要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的笔算,这种教学“脚手架”搭得太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片段摘选: 片段一:学生猜测“19×19”的计算结果。上课开始后,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教师:这张围棋盘大约有多少个交叉点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我的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举起了手。我就点了几位学生,他们给出的答案从“二百左右”到“三百多”不等。

老师:“看来,大家猜想的数很不一致。那么,有什么办法来判断,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或者说,哪个答案最准确呢?” 一位小个子的男孩在下面轻声说道:“算一算就知道了”。

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位同学说得对,算一算就知道了。下面就请每一个同学先把自己猜测的数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一算:19×19= 到底等于多少,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评析: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猜测,由于“这张围棋盘大约有多少个交叉点?”这个问题起点相对比较低,学生容易参与,创设这样的情境,试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所有的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我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如果能够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此外,“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主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要求是用尽可能多的计算方法去解决19×19= ?,因此,学生不但可能计算的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方法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试图体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片段二:小组研讨“19×19”的计算方法。

在经过15分钟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教师回到讲台上。老师:“老师刚才在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已经不止用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已经有了许多研究的成果,但不同的同学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以前,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如果你在小组里发言,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现在开始准备。” 学生开始考虑如何在小组发言。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小组交流做准备,学生通过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为数学的交流作准备。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在有交流准备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交流,可能会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的活动更有成效。

在经过2分钟的准备后,教师宣布开始“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评析:这里的“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试图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想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片段三:评议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教师板书:见教科书第65页例2)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评析: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优劣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比较计算方法的优劣,可以选择计算时间的长短,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等多种标准,体验到方法是否优劣,可能还会因人而异,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另外,在比较优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片段四:“回文算式”的渗透。

在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后,每个学生自己出四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先自己笔算,再同桌两个同学交换批改。在学生出题相互批改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写四个题目,分成两组:

24×63 36×42 69×64 46×96 当学生交换批改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上述四题。学生完成后,集体校对,发现:

24×63=36×42 69×64=46×96 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上面每一个算式,左右两边具有“反序”的关系,从左往右读24×63,如果这个算式从右往左读,就得到36×42,而这两个积是相等的。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后都很兴奋。于是,老师问:“很有趣,对吗?有点像回文诗。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回文算式’。”教师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寻找题目,并用竖式的计算方法,验证这个结论。

评析:巩固笔算法则,主要是让学生应用法则去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出题计算,并相互批改,一方面相信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这类题目的结构,有能力出题,另一方面,相互批改能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巩固练习阶段,安排学生去寻找、发现“回文算式”,主要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这样的寻找过程,对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法则以及培养学生对的数学的兴趣可能会有帮助。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捉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1)。对于19 ×19这样一个算是,学生想出了如此多的计算方法,实在是“威力无比”,有意思的是:有许多的解题方法,就连我这位从事十多年数学教学的教师,在备课时也是没有想到的。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我事线没有想到的解法,我竟然没有反应过来,我不但真切的感受到“我老了,反应迟钝了”,而且更感觉到“后生可畏”。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尊定了基础。

(3)我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

5.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五

教学情景描述: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参加森林农场(由室外跑进活动室)。刚才我们听到了什么?(咿呀咿呀呦)。

二、欣赏音乐。

1、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

2、刚才有的地方“咿呀咿呀呦”很快就出来了,有的地方要等很长的时间才出来。我们来听听哪个地方的“咿呀咿呀呦”让我们等了很长时间。

再听一遍(出示图谱,请一个小朋友在图谱上指出来)。

3、请小朋友把系在脖子上的纱巾拿在手上唱。

4、我们边唱边跳好不好?唱“咿呀咿呀呦”时扭屁股好不好?

三、游戏。

师:我们到了森林农场,可是工人都不在,他们到森林里砍木头去了,我们去那里帮忙。

1、我们用什么做锯子?(幼:纱巾)小锯子在“咿呀咿呀呦”时锯木头,好不好?

2、教师做大树,请两个小朋友做锯子,教师将纱巾蒙在头上,做大树,幼儿锯木头。

3、请小朋友做这个游戏。

4、师:“小木匠去劳动,流了一身汗,用什么代替扇子,让我们凉快一点?”(纱巾)我们扇扇子的时候,也唱一唱好不好?做一遍。

洗个澡,怎么办?„„(用纱巾)

四、我们跟音乐边唱边回去好不好。

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快乐的情绪体验。

1、教学目标明确,教具选择得当。

这个音乐活动教学目标明确,教具选择得当。一条小小的纱巾,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一会儿是“锯子”,一会儿是“擦汗的毛巾”,一会儿是“淋浴头”,一会儿又变成纳凉的“扇子”,真是太神奇了。纱巾的用途随场景不断变换,幼儿的角色也不断变化。这不仅满足了孩子好玩的天性,又给予幼儿充分宣泄、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使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幼儿的活动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2、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把“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三个环节相互穿插,通过情景设置(农场),把孩子带入特定的情景中,使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将整个气氛带动起来,很有感染力。在活动中教师善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引导,“刚才我们听到了什么?”“我们用什么做锯子?”“小木匠去劳动,流了一身汗,用什么代替扇子,让我们凉快一点”“要洗澡,怎么办?”这些启发性的语言不但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情景中尽情展示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得到了最大的表现,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快乐地学习。在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三个环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师幼互动频繁。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善于利用亲切的语言、风趣的表情和体态语言带动幼儿进入到特定的场景中,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从一开始的进场到谈话内容,教师一听到孩子说听到了“咿呀咿呀呦”的歌词时,就赶快带孩子互动,做起动作来;简单的“你们听到了吗”以及“唱咿呀咿呀呦时扭屁股好不好”就很自然地将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音乐活动中来。其间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人强烈的吸引力,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随后的活动中,教师又充分利用“纱巾”这一载体,不断地表现不同的动作和用途,引导幼儿有兴趣地进行各种新的尝试,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共同探索,激发了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幼儿不断地有新的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频繁互动,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兴趣。透过这一切我们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反思: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新《纲要》强调对幼儿进行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新《纲要》的基本理念是:幼儿的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这个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虽然这只是一节很普通的音乐活动,但活动中体现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的教育思想以及“尊重儿童,以幼儿为本”、“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情节,寓教于乐。

我们知道,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班的孩子更是如此。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情节的发展和活动的需要不断设置和变化情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自由、欢快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不是被动地去学习,而是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感受、快乐地体验。这样能充分地挖掘孩子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本次活动启发我们,这比单纯地让孩子跟着老师唱,被动地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二、尊重儿童,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能让幼儿感到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这首音乐朗朗上口,音调优美,具有韵律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幼儿欣赏和掌握。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参与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让幼儿成为音乐的主人,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6.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六

“7.23”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应对此次危机,政府采取了两个大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救援;二是发布信息。

一、处置可取之处 1.反应迅速

表现为迅速组织救援,同时迅速向上级报告。上级及时下达指示。(《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这一点做得相当好。第一,抢第一时间,第二,适时采取了应急措施。

2.信息公开

在铁路方面认为现场救援完毕,已经具备通车条件之前(事故发生后26个小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救援和伤亡情况,答记者问。

3.启动问责机制

我国实行的“结果问责”,只要这个事实出现,就要问责领导。所以,事故发生后,24日上海铁路局局长等三人被免职。王勇平答记者问时这个问题没错。国务院调查报告出来后,有5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11年5月29日报道,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被开除了党籍。他对“7.23” 动车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他的问题出来后,铁路一年来连查9名高官。

二、处置失当之处——

1.铁路部门救援抢险过程处臵不当

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了抢时间开通线路,搜救幸存者不彻底。所以掩埋车头,给人留下欲掩埋真相的印象,提前切割车体,清理现场,违抗了中央领导“救人第一”的命令。

2.信息发布不及时

信息发布的黄金时间是4小时。过去26小时才发布信息,关于伤亡情况等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被公众所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空白早已经被各种非官方消息所填补。公众舆论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规定,政府应当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信息。

3.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发言失当

第一,开篇详细回顾救援工作用时太长。

24日晚将近11时,铁道部就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媒体记者,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用了大量的时间详细回顾了铁道部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何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工作,措施如何得力。媒体发出的那么多质疑,正等着有人回答;公众有那么多的疑问,正等着有人回应。而新闻发言人却用这么多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谈作为,让人觉得奇怪。

记者们大老远跑来不是来听废话,空话套话的。这个时候,公众想听到的是诚意是道歉、是反思是悔过。新闻发布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第二,违反信息公开真实原则。

信息是公开了,但让人觉得公开得不彻底,似乎有隐瞒的嫌疑。铁道部这个时候开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告诉大家真相,安抚人心,给大家以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是透过这场新闻发布会,我们知道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且这位发言人屡屡失言。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第三,与媒体沟通缺乏诚意。态度不诚恳。所以,王勇平成了媒体炮轰的对象。

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的回答上,一是关于动车的质量问题;二是发现小伊伊的问题;三是掩埋车头的问题。

关于动车质量问题。发言人一味强调“中国动车是经过质量检验的,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我相信中国动车的质量。”既然有质量保证,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雷击断电的情况呢?

关于小伊伊最后被发现的问题。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小伊伊是在搜救活动结束后才救出来的”时,发言人说“这是个奇迹”,记者们大声喊“这不是奇迹!” 其实小伊伊获救纯粹是个侥幸。是在已经停止搜救的情况下,被发现的。这 一点央视媒体已经做过报道。这种把疏忽当奇迹的回答,更是让人气愤。

关于掩埋车头的问题。发言人在援引了前方抢险人员的解释后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更是引起公众的不满。王勇平在讲这段话的时候,用力一甩脑袋。这段画面也被制作成GIF动画,在微博上发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和“这就是一个奇迹”的造句瞬间霸占微博。这种句式被网民称为“高铁体”、“铁路体”。

还有,当记者问到比较尖锐的问题时,他又会以“我年龄大了,记不住那么多问题”,“我先喝口水”等搪塞、逃避。应变能力较差。而且说实话,说谎话。

新闻发布失败原因:

一是会前缺少充分准备。这次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讲什么(主题),讲到什么程度。关于事件的全部信息,直到最新的信息,还有相关政策,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些都要考虑。

二是新闻发言人没有选择好。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就是要保证对外宣传的高度一致,主动引导舆论。所以,发言人不仅要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定人心,以诚恳的态度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待。这位发言人的发言,却给公众留下了不诚信、欺瞒大众的印象。政府的 公信力受到损害。

据披露,这场非同寻常的发布会,他一开始就没有思想准备,并且缺乏起码的信息资料掌握,直到他下飞机之前,他还不知道有一场刀丛剑树般的发布会在等着他。当某部门领导向他下达这项任务时,他对事故现场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对网上已汹涌万丈的舆情更来不及消化和分析,身边也没有一个得力的团队帮助他梳理文案,提供记者最可能问及的口径。甚至在进入会场前,当某领导问他有没有把握,他还报以摇头作为回答。因此,当他一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失败就注定了。

三是发布会台上就坐官员缺少必要的补充发言。他们都是与事件相关的部门领导人。事先没有统一口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4.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1)官方口径不一致

关于伤亡的数字,刚开始铁道部公布为35人,而其它消息则显示为38人,而当官方显示38人时,新浪网又显示是40人遇难。说法不统一,使政府公布消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政府发布信息的原则之一是“统一、准确、及时”。如果政府越是遇事隐瞒、掩盖,就越会丧失公信力。即使后来向社会公布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公众依然会心存疑虑,猜测不已。公众当然会怀疑政府是为了降低事故的严重性、减轻责任而谎报死亡人数。

(2)政府对事故原因解释反复

也是大有欺弄群众之嫌。政府一次次给出答案,又一次次推翻,明显缺乏诚意。公众是信息的弱势群体,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主流性,公众容易接受和相信。可是说法反复,答复不确定,那么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引发信用危机。另外政府这种反复不定的行为也是对群众知情权的侵犯。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有权了解国家大事,有权知道事件的真相。

三、经验教训 1.速度第一最关键

反应要快,救援要及时。快说事实,慎讲原因。要和谣言和流言抢时间。

2.真实和坦诚非常重要。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消息来源是多无化的,尽管公众处于消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谎言是包不住的。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社区等渠道来获得信息。政府如果虚报、谎报事实,非常有可能在网上揭露出来,只会使政府再次陷入危机。任何坏消息都是捂不住的,如果政府信息缺失,坏消息就会呈放大效应,愈演愈烈,一些流言和谣言也会乘虚而入,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从而降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所以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 自己的声音并努力让公众相信。发布信息要即时坦诚,即时而不坦诚,马上就会被揭露;坦诚而不即时,也无法获得谅解。

要取得公众的谅解,和公众达成一致。就要讲真话,真话要讲准确。这就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准确。

公布的信息一定是公众想知道的信息,如发生的事件、地点、原因等。

3.勇于承担责任

新闻发言人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在推卸责任,30分钟的发布会,用了十三四分钟在讲救援,实际上在标榜政府做得如何如何好。对公众关切的问题,不是避而不答就是支吾搪塞。关于事故责任问题,一个也没有给出正面的交待。

4.预防很重要

事故处理完之后,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的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重大事故,关键是设备质量、招投标过程、上道使用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预防。所以,我们强调预防胜于应急。

这次事故损失惨重,如果把这些钱用在防上,不仅免去了人员伤亡,公众的非议,还节省了很多钱。做为将来掌管重要工作的各位,一定要吸取教训,让我们的工作更出色,人生更有光彩。

7.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七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甄选,情景模拟

就传统观念来说, 教师扮演的角色通常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此之下, 教师成为知识的集成者和传播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长此以往会显然陷入学生培养的误区:首先, 学生当然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威权者, 不敢质疑;其次, 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人也不会主动思考, 从而失去知识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能;最后, 授业过程中的信息噪音, 客观形成某种知识传播中的衰减效应, 从而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营销学》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 同时又能应用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商业现象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是否有效, 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而不是想当然。笔者在《营销学》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法, 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因其具有情景模拟、思辨求知、知识串联与知识的再创造你诸多优点,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考虑到《营销学》的学科特点, 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掌握特定的方法与技巧。

一、营销案例甄选

(一) 国产案例为主, 国外案例为辅。

由于现代营销理论发展、成熟于西方, 西方学者在此的著述繁多并且极具权威, 国内高校《营销学》教材中普遍引述了大量国外案例。作为教师, 在此需要扬弃处置。因为国外案例有明显缺陷:1.基于国外的商业背景下的案例与国内商业环境有显著差异, 案例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国内商业实践。2.案例的时间滞后性。一个优质的案例都需要经过主题选取、内容编纂, 不断演进的过程。之后再经过出版、引进、翻译, 其可能的商业现状很可能已然落伍。上述要素都不利于实践教学, 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国内商业现实, 经过整理加工, 将最新的商业故事演绎成案例。国外的案例在相对稳定的行业有教学价值, 同时, 在未来商业趋势方面也具引领性。

(二) 竞争性行业首选, 民营企业为主角。

市场经济讲求一切资源要素配置的主体是市场, 政府只制订法律规则, 保护竞争, 避免垄断, 发挥次要作用。当下国内的现实是市场经济体制远没有建立起来, 不同行业中的垄断、不公平竞争大量存在。然而, 以公平竞争为主的商业环境必将建立, 因此, 案例素材的选取首选竞争性行业。企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最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 这样的商业案例才最具有教学代表性和应用性。同时, 民营企业是遵循商业规则、实现利益的主体, 通过分析他们的商业情景, 战略决策, 发展难题, 当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国内案例、区域案例、地方案例的相互结合。

中国国内不同地域商业环境也有显著差异, 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同。选取有代表性的全国案例, 可以使学生体察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选取区域案例, 则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商业环境;而地方案例的选取, 则着眼于对地方人才的培养, 使学生能充认识到地方产业政策与地方发展机会与威胁。

(四) 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相互补充。

中国国内商业环境下处于大变局的前夜,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和以机器人、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新技能、新能源商业模式的崛起, 必将对传统商业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具有某种颠覆性。因此, 教师需要甄选新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 以此引导学生洞察未来, 同时, 基于国内发展水平的千差万别, 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将会形成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局面, 也需要以传统行业案例作为补充。

二、案例教学技巧

(一) 商业模拟, 情景再现。

课堂案例教学首先需要进行案例陈述, 主要技巧在于:商业模拟, 情景重现。教师需要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案例主题创设真实的情景, 此时, 教师如导演, 他讲述剧本 (企业的故事、商业环境、企业决策、企业家的所思所想) 。学生如演员, 他们对号入位, 换位思考, 为企业的胜笔而喝彩, 为企业的败笔而惋惜。学生深入其境, 精神高度集中, 深度思考, 才会可能产生真知灼见。

(二) 预设问题, 引导剧情。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是传统所扮演的知识占有者和威权者的角色, 而是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案例过程中嵌入问题, 但不直接回答问题, 他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推理、分析, 将教学理论在案例问题中变得生动起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如同是对学生自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锻造。比如, 在讲解云南抓药牙膏的案例中,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白药牙膏为什么成功?它的定位是什么?它采取的价格策略是什么?它的产品传播?云南白药的品牌延伸为什么在牙膏方面能够成功?

(三) 教学中的探究与批判。

案例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情景模拟, 换位思考, 对所学的知识点的大脑重组、再加工, 所提出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学生智慧的闪亮点, 它同时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最佳验证。教师要运用探究式的方法, 开启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教师不预设立场, 给学生多鼓励与赞赏。他引导学生进入有价值的思考领域, 适时抛出有争议性的观点, 鼓励学生观点的相互交锋。当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教师可以适度陈述自己的思考, 而这也仅仅是为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绝不是“标准答案”。

此外, 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批判,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一个不敢质疑、不敢挑战, 在心理和思维方面完全有赖于教师的学生群体一定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教师可以有意质疑企业商业活动, 发现企业战略抉择中存在的纰漏和隐患。对某些企业做出某种前瞻性的判断, 并与学生讨论。

参考文献

[1]史伟.从营销技能到营销本能——基于案例分析的I3C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6) .

[2]万蓬勃.基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J].北方经贸, 2008 (4) .

8.大班音乐《买菜》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班;音乐;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31-01

活动案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听说你们班的小朋友在音乐方面表现得可棒了,今天想来和大家做个朋友,大家愿意不愿意啊?

幼:愿意!

师:(播放音乐《两只老虎》),小朋友们,请你跟着音乐来自由做动作,但老师有一个要求,在音乐《两只老虎》结束后做出各种不同的滑稽动作,不能重复。你们能做到吗?

幼:能。(幼儿按要求做出奇怪的动作)

师:大家看一看,XX小朋友的动作可笑不可笑啊?

幼:可笑!(发出笑声)

二、组织游戏

师:(出示菜市场图片),大家看一看,老师要带大家去哪儿呢?

幼:菜市场!

师:这儿都有些什么菜呢?

幼:西红柿、青菜、辣椒、黄瓜……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菜市场买菜,好吗?

幼:好!

师: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的音乐记忆能力,我们来看一段歌曲视频,之后告诉老师,“我”和奶奶都买了些什么菜?这些菜是什么样儿的?大家准备好了吗?

幼:准备好了。

师:(播放歌曲视频,幼儿欣赏感知)。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看完之后的收获?(示意举手回答)

幼:(争先恐后)我!我!(交流)有黄瓜、西红柿、鸡蛋……

师:我来问。

幼:我来答!

师:课件相机出示各种蔬菜图片,引导幼儿按节奏说:“(鸡蛋)× - -呀,(青菜)× - -呀,……”

师:大家的音乐记忆力真不错!下来我们来合作演唱这首《买菜》,老师先讲一下要求,首先齐唱“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老师唱“鸡蛋圆溜溜呀”大家朗诵“鸡蛋圆溜溜呀”,老师唱“青菜绿油油呀”,大家朗诵“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水里游呀”方法同上;最后我们齐唱后边“萝卜黄瓜西红柿……”至“哎!”自始至终带上即兴的律动动作,大家记住了吗?

幼:记住了!

师幼合作,表演歌曲。

师:大家的配合棒极了!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幼:太好了!

师:老师先说说游戏的规则,我先来扮演老奶奶,上来一名小朋友扮演小孙孙,其它小朋友来扮演各种蔬菜;歌曲中每点到一种蔬菜时,对应的小朋友做相应的动作并被“买走”,按顺序拉着前一名小朋友的衣襟随节奏行进,音乐结束时返回座位。大家听明白了吗?

幼:听明白了!(争先恐后要扮演小孙孙)

*师幼配合,示范游戏流程。

*幼儿合作,完整进行游戏。

师:刚才的游戏,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啊?

幼:开心!

三、创编歌曲

师:小朋友们,去菜市场除了可以买到歌曲中这些菜之外,还可以买什么菜?

幼:芹菜、豆角、洋葱……

师:引导幼儿边看蔬菜图片边按节奏说,例如,豆角长又长呀,南瓜圆鼓鼓呀,辣椒红又红呀,小虾蹦蹦跳呀,菠菜芹菜娃娃菜,洋葱茄子小葫芦……

幼:老师,也可以说辣椒辣又辣呀!

师:真好,你是个想法独特的乖孩子,老师奖励你一颗小红星,希望你以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幼:谢谢老师!

师:孩子们,我们可以将新创编的歌词放在我们的《买菜》歌里吗?

幼:可以!

师:我们来跟着旋律试试看!

幼:(齐唱新创编的歌曲,并带上即兴的动作)

师:真不错!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的蔬菜,篮子装不下怎么办?老奶奶和小孙孙拎不动怎么办?你帮他们想想办法,好吗?

幼:老师,他们可以叫辆出租回家!

幼:老师,他们可以打电话叫家人来提菜。

幼:他们可以找个很大很大的袋子把菜装进去!

幼:我们可以帮帮他们!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既聪明又懂事,真是一群好孩子!孩子们,让我们在家也做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吧!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在家是怎样帮爸爸妈妈的,是怎样做个好孩子的。

9.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篇九

[课堂实录1] 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词汇课上,一位男生看着教师单词图片说:“ruler!”,声音响亮,发音准确。教师马上向他竖起两个大拇指,并向全班学生说:“Good,Good,very good!”课堂上马上响起了整齐又响亮的拍掌声。这样的评价课堂上出现了十几次。

[课堂实录2] 在五年级的课堂上,同桌之间按教师的要求进行pair work,,然后教师请一对学生表演,学生表演后,教师向全班学生说:“Great,great,excellent!”。全班对两个学生说:“Great,great,excellent!”声音不太响亮,也不太整齐。[分析] 以上两种现象,教师们应该都可以为常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学英语课堂掀起一种学生齐声表扬之风,一堂课下来,有不下十余次这样的表扬。开始时,学生们兴趣勃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声音由高到低,掌声也渐渐稀落。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千篇一律、机械的表扬声方式开始厌倦、感到乏味。因此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便消失了,被评价的学生也感受不到表扬的音悦了。这说明:评价语言不宜单

一、机械化。[建议]

一、评价语言丰富化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英语。因此教师应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评价,尽量是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体现语言的运用。如“a clever girl, Wonderful!Nice picture!Well done!Good!Good idea!”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多样性,感觉学习的喜悦。

二、评价方法人文化

另外,根据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同伴南行评价,而高年级则不需要这样同声、同步和公式化的表扬,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走过场的感觉,教师只要对学生出色的表现表示真诚的欣赏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以激发和保持,例如一张小贴画,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真诚赞赏的眼神,更能让教师与学生情感真实的交流。

是否说让语言丰富化、方法人文化就是让老师们一节课不停地说呢?看第三个例子。

[课堂实录3]学生每说一句话,回答一个问题,授课教师就进行表扬、加分和鼓励,学生每听一个单词,教师就对其说:“very good”,做对一个动作就:“excellent”,学生每说一段话教师就奖励其一张贴纸或一颗糖。[分析]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强调教师要欣赏学生,从正确鼓励学生,先不意味着教师要盲目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有些教师不对学生完成教学活动付出努力的大小进行评估,也不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一味进行雷同的表扬和鼓励,贴画奖励一个接一个的发,而且也没有一个小结性评价,就不能引导、甚至误导学生发展的方向,这样容易使评价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变得苍白和空洞。这说明:不宜将表扬和奖励泛滥。

[建议]注意分层次客观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的活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也就是根据学生参加活动与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价。例如,对读单词、指图片等简单练习,教师只需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作出评价就可以,对描述图片、人物、场景、事件或自编对话表演性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进行评价时,表扬的力度就可以大一些,除了口头赞赏外,还可以增加其他形式和奖励,必竟大家都认为:物以稀为贵。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当一个学习能力不是很优秀的学生或平时不太注意学习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即使答得不是很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表扬,当优秀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有必要严格要求,纠正瑕疵,引导并鼓励学生答得更好。这样才能使落后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优秀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课堂实录4]教师将学生分成1、2、3、4组,然后每组有学生答对问题就在黑板上给小组加一分,用画正字的形式。但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映象,似忽老师在忙于写“正字”,学生小组活动一团糟,纪律不好。[分析]

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但小组活动是很不好控制的,稍不注意学生就乱哄哄的了,除了安排好小组活动的角色,比如谁是做记录的,谁提问,内容与顺序的安排等,评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案例中分小组后为什么会出现不好的状况呢?这是因为:

①因为年龄特征,小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身体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课堂中需要受到各种刺激才能保持注意力和保持兴趣。只有单一的画正字的方式肯定不能吸引他们。

②为了活跃课堂,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但竞赛结果一般是星星、红旗等数量的体现,只能体现学生参与或回答对问题的次数,与英语学习内容关联甚少。③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这个小组没有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否定一组的同学在学习任务中的参与。以量化的方式等呈现活动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僵化、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因为多少怀疑、质疑教师的不公平,违背了我们评价的初衷。这说明不宜脱离英语环境过于依赖量化评价教学。

[建议]建议教师在小组竞赛活动中,进行评价时注意: ①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肯定喜欢趣味化的东西,比如老师们让小组回答正确的同学为自己的画加一笔的评价活动,有画笑脸的,画树的,画花,漫画人物等。还有贴拼图的等等 ② 尽量使用英语形式

比如画正字是中国方式,画英美方式既是评价促进学生,又是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再比如用a-z 的方式: ③ 评价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

今天学动物用动物卡奖励(周丹的形容词学习),明天学交通方式用交通方式分组,看谁跑的快。④评价方法丰富多样

同一小组评价方式无论多有趣,如果使用时间过程太长,或过于频繁,学生都会厌烦。所以教师应不断变换评价方式。今天爬楼梯,明天用颜色分组,后天用任务展示,再学生互动式语言描述评价。让学生在各种方法评价中获得新鲜感、愉快感,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课堂实录 5]

授课教师在学生在“开火车”活中朗读所学单词,出现错误,教师无意识纠错。

[课堂实录 6]学生在学完有关询问日常活动句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以下问答对话: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Friday afternoon,Lily? S1:I usually watch TV on Friday afternoon.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 morning, Mike? S2:I usually go swimming on Saturday morning..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 „„

[分析]前者是语音错误的忽略,后者是词汇与句子意义理解错误的忽略。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有错纠形成鲜明对比。有错必纠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提倡关注学生的情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于是部分教师又出现一切忽略的现象,对学生在课堂中所有的错误采取过度宽容态度,导至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这说明:不宜忽视错误,但注意纠错方式,[建议]

新课程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自我调控,不断发展。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是机械性错误,那么教师可以立即纠正,但不要说:“No”或“You’re wrong!”等负面评价的语言,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用“Good, but„”“Can you say it again?”或“Say after me, please”等进行鼓励和纠正。

当学生进行侧重语言流利性的练习时,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情况下,只要学生能连贯说话,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教师就不宜打断学生的话语对其进行纠错了。这时教师宜推迟评价,用正确的表达或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对其接受正确的语言示范,并让其重复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就可以了。

也可以要求其它学生给予帮助,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互助、协作能力,或用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再尝试一次,例如: Take it easy!Think it over, please!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教师的纠正。总之,在对待学生错误时,教师只要尊重并理解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宽容对待他们的错误,给他们提供时间与空间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他们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控。

上一篇:历史选择了我们下一篇:营业执照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