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2024-10-01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共8篇)

1.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篇一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创新路径

摘要:创新型产业集群并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集群,此外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崭露头角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制造业仍然是主要行业。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较好的总结分析现如今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优势,寻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途经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字: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

引言

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是多种含义的,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按照创新类型可以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产业类型可以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所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并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集群,此外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近年来,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中小企业一直发挥着主要作用。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较好的总结分析现如今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优势,寻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途经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优势

制造业是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行业。虽然在部分大城市的著名创新型

产业集群中(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区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主要行业,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崭露头角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制造业仍然是主要行业。而在这些行业中更注重的是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相对于单个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优势。

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够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首先,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使原材料采购、销售规模化,围绕着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通过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次,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台,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有关的成本费用,如运输成本、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再者,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

一定区域的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第一,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第二,产业集群集聚还营造了活跃的竞争环境,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

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首先,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其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能够把具有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联结成较紧密的团体,为了保持整个团体的发展前景,集群内企业相互产生影响,从而形成集群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再次,区域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由于产业集群集聚带来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集群内的企业与一个孤立地区的企业相比,更容易发展。因为,生长在集群内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更具有成本优势,企业也更容易认识到自己在提供的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集群中的进入壁垒是相当低的,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等通常处于可利用状态。可以被迅速地集中起来以建立新企业。此外,企业集群通常形成一个重要的本地市场,一个企业可以从已经建立的各种联系中获益。

虽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具有以上这些发展优势,但我们同样不可忽略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崭露头角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制造业仍然是主要行业,它们对于企业技术、资金等要求都不高,集群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与依托,群内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已逐渐显露。其次,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法落后,对现代营销策略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认识不足,根据市场变动趋势和竞争对手运营情况适时调整自身成长战略的能力不足,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再有,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产业集群缺少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最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外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对资源的需求也增加,因此容易造成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此外环境治理压力增强是任何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小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的路径探索

创新集群的形成实际上是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互动并结网,根植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环境之中,形成健全的创新网络和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全球价值链上表现为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

第一阶段,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里集中,并不意味着区域内的创新发生。只有在区域内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合作链条,并保证区域内形成繁荣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前提下,企业间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企业的集聚区也才能发展成为专业化区域。否则,区域的发展只能被看作是多样化企业集中的区域,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条关系而进行的合作较少,因而创新的机会大大降低,附加价值也就很低,区域经济效率与效益不高。如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龙头作用的创新企业出现时,就会形成集群基核,吸引其它企业进入,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协力生产体系,这也就进入到创新集群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增加,企业不断衍生,大量企业涌入集群,专业化的区域中企业之间仅仅依靠市场交易或产业链上的经济联系,将会使区域内的创新活动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区域往往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需要地理邻近性与产业关联(行业邻近),而且更需要建立在区域相近的组织文化和制度的基础上(社会邻近)。换句话说,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仅仅靠生产分工、合作网络是不够的,还需要在长期的协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区域内相近的组织文化、制度,可以为区域内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赋予更深的内涵。由于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基础,区域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增加,隐含经验类的知识、信息与技术等就可以在区域内快速扩散和流动。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的中介机构等开始加入到集群创新体系里,创新文化开始形成,此时,创新集群进入了成长期。

第三阶段,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意味着集群的持续创新活动和竞争优势长期保持。一些成熟的产业集群,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交互作用过程中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即集群中的各行为主体通过网络的连接,进行协同创新,进而使各种网络联系(正式与非正式的)成为创新的源泉。这时的网络联结表现在生产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联系、价值联系与创新联系,集体学习机制的建立,使集群网络演化成创新网络,集群因此具有了动态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集群网络没有形成知识联系、价值联系与创新联系,集群就不能进行协同创新。这样的集群只能是具有“静态优势的产业集群”,甚至有可能锁定,最终失去任何竞争优势,进而退化或空洞化。

第四阶段,集群各行为主体利用集体学习的能量进行创新,并不断优化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的创新环境,完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加集群的附加价值,在全球价值链上表现为不断的升级跃迁,演化成创新集群,成为创新的洼地。此时,创新集群跨入了成熟期。

参考文献

[1]匡国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62-64.[2]周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耦合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1,(29):118-119.[3]朱传宝.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63-66.[4]洪琳.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现实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16):104-106.[5]赵海婷,李洪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5-18.[6]赵鑫,王淑梅,纪流河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议——以辽宁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8):139-142,151.[7]庞加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模式选择[J].价值工程,2012,31(1):145-146.[8]徐晓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经济导刊,2010,(3):68-69.[9]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当代财经,2003,(8):91-93.[10]贺剑颢,毛才盛,李飞鸿等.基于产业链联系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26):239-240.

2.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篇二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体现区域“块状经济”现象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相关发展理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内涵的引导县域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吸纳就业,满足消费者日趋个性化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县域地区的中小企业逐渐改变离散、相互孤立地发展方式,相互协作,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

二、国内外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1.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关于县域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从中小企业集群和县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及立足点对其内涵有不同的阐述。国外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如下: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揭示集群产生的实质;胡佛将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波特用“稳定、持续竞争优势集合体”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界定。国内学者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整合生态学和社会学观点,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中小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为切入点,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学的理论,将中小企业集群归结为一定区域范围内众多从事同质性生产及服务的聚集体或以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中小型企业的聚集体。

关于“县域”的界定,一般来说,县域是根据一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分工体系及生产力布局而划分的经济区域,主要是由县和县级市构成的,不包括市辖区。鉴于目前我国的市场制度相对不完备,使得各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当多的市辖区内存在较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部分市辖区可看作是县域经济区。

综上,可以看出,县域中小企业可以被界定为县域范围内众多中小型企业的一种区域性的产业聚集体,包括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企业类型。

2.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为了研究企业集群现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马歇尔指出,单个厂商所面对的“外部经济”在其纳入某一个产业集聚体后会转为“内部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因;韦伯从区位因素探讨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波特以新竞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分析了集群形成过程中内部各关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由于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背景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较大,对于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的探讨需要考虑“本土化”的因素,因此,国内学者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机理的探讨引入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提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可以用“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运行。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使众多中小企业粘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企业外分工深化容易形成产业集群。

3. 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提升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必要性。J.Phillimor认为集群为其内部企业获得公共基础设施、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为中小企业获取集群内企业之间扩散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P.Kathyn,A.Michele指出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复杂的知识、关系和资源的网络,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提供了潜在的支持。F.Xavier提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可以实现网络化和柔性化,并逐步强化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有利影响,从而为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技术等提供有利条件。

国内学者从产业集群创新机理和组织行为理论出发,指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借助这种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从而,降低因创新失败造成的风险。同时,县域中小企业在集群区可以建立区域创新网络,加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根植性,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不断保持创新优势与竞争优势。

可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是建立县域中小企业竞争优势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单个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县域地区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采取集群的形式,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4.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探讨

国外学术界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认为县域中小企业采用集群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将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采用集群形式融资可以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质押物的数量,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指出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发展模式,将带来融资方面的优势。县域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增大了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从而获得规模效应,中小金融机构也可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同时,政府应扶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将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场外市场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综合评述及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及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已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在集群内部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行为特征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中小企业集群独有的内部战略运作模式的探讨,对于集群竞争方式以及运作风险的研究仍需深化。同时,中小企业集群在不同的演变阶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动态性认识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演化将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1.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网络化体系建设

通过对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网络化体系构建方式和纳入网络体系的各种要素的选取和组合方式的探讨,逐步形成特定商品的专业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经济体。

2.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演进方向与相应的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受企业集群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会不断地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集群类型演变更替,因此必须分析并提供促使中小企业集群发生正向更替的条件和保障措施,保证其经济效应的正面影响。

3. 建立集群整体风险防范体系

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探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演进路径。通过建立不同区域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情况下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和培育机制,分析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类型,建立集群整体风险防范体系来推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4.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外部保障体系

通过对各种典型经济环境下的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外部支持因素的分析,从系统的角度构建“大集群”,发挥相关依托平台,如银行、地区政府、行业协会等对于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J.Phillimore.Beyond the linear view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park evaluation:an analysis of Western AustralianThechnology Park[J].The chnovation,1999(11):673-680

[3]P.Kathyn,A.Michele.Cluster analysis:mapping the Nelson seafood industry[J].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Re-view,2005(2):55-63

[4]F.Xavier Molina-Morales.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4):277-294

[5]王珺.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

[6]姜皓.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衰退[J].商业研究,2004(10)

[7]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9)

3.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政策探析 篇三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集群;政策

虽然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市场的力量,但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扶持和引导也是必不可少、功不可没的。美国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所制定的扶持政策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美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支持政策;二是美国中小企业支持政策。鉴于这两类政策均对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予以分别阐释。

一、美国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总体而言,美国产业集群政策是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集群异质性的原则进行制定的。鉴于集群内包含众多组成要素,而每个集群成员都需要最切合自身需要的产业集群政策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因此,美国政府综合考量了各大洲在地域、立法制度、集群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从人才、网络、资金与信息四个方面进行了集群政策的制定。人才政策充分发挥集群兼容并包的特点,积极吸纳国内外各类型人才资源,建立培训中心与工作中介;网络化政策则侧重于搭建集群内的畅通信息传播渠道,便于成员间的学习、模仿、交流;资金政策则是大力推动群内的项目投资,为企业提供研发投入和资金支持;而信息政策在于政府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通过专业化的咨询团队对企业进行相关指导。除此之外,美国还积极引导利益关联型企业结盟合作,通过集群内部的信息网络化构建、融资优惠、人才培训等多方面举措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技术、设备、创新理念和管理经验在群内的广泛渗透。具体来说,美国对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第一,加大高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虽然美国在产业集群政策制定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但在产业集群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问题上,所有产业集群的政策选择却是一致的。以美国圣地亚哥生物产业集群为例,仅仅2009年便有超过8亿美元的资金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流入该地区,这一投入比例约占研究院总拨款的3%。大规模的研发经费投入直接促进了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更多研发岗位,专利申请数量也呈现出井喷状态。尤其是像硅谷等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属性的产业集群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投入作为其发展的后盾。对于产业集群资金供给层面的支持,也是美国政府一直不遗余力施行的首要政策。

第二,鼓励企业和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各个产业集群内部诸如大学等智力输出平台可以低成本、快节奏地完成与附近企业的对接。而这也是企业和大学合作项目展开的基础。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种产学合作的项目方式便在众多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内相继展开,很多种子基金从企业内部流入科研院所,不仅让企业家分享了大学经验,也使得研发团队获取了资金支持。众多类似抗癌药物发明、电子产品设计、云技术应用等前沿的科技成果在合作项目的扶持下顺利实现了实验室成果转化,并快速推向了市场,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鼓励产学交融的运作机制,不仅是产业集群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小企业集群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三,建立集群发展协调中介处理区域事务。为便于集群内部的运转管理,中介组织的存在显然必不可少。这类中介组织可以是由群内企业家集合组成的特别工作组。也可以是政府指派的处理公共与私人业务的协调人员;还可以是提供企业一站式服务的区域协调中心;也可以是为集群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类非赢利性组织。各类中介机构的存在可以帮助所在集群建立金融、法律、审计等辅助支持体系,同时也可以创设企业论坛、集群发展运行报告、相应企业周刊乃至信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存在可以润滑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便于他们彼此互通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美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美国为扶持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同样适用。

一是财政金融层面的支持政策。资金支持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采购、政府贷款(担保)以及风险投资咨询。虽然美国联邦政府遵循政府采购协议规定,开放项目投标者自由竞争,但是政府明确要求必须预留部分采购份额给予中小企业,进而促进其快速发展。每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均需要做出预算明细,确定分派给各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大小,并持续进行跟踪核查,对其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事后评价。而在政府贷款(担保)层面,小企业管理局会针对在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占贷款总额1/4比例的贷款担保,而对于贷款总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则提供占贷款总额4/5比例的贷款担保。并且小企业管理局承诺以上贷款的最长偿还期限为25年,而对于由相对弱势群体(诸如少数民族或妇女)承办的中小企业,更会给予高达90%的贷款担保。与传统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不同,风险投资的引入尤其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中送炭。以《中小企业投资法》作为法律保障,美国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资本化运作。一方面,参与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会获得政府的所得税优惠;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市场的资金来源愈发多元化也会进一步助推资本市场的繁荣,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获取资金的机会。

二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支持政策。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层面,美国政府积极通过开立各种项目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持与研发咨询,尤其以“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最具代表性。该计划面向极具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以项目形式对其初始阶段的研发进程提供智力与资金支持。这种政府性行为对于竞争中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而言帮助很大,研发经费的补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财务缺口,并推动整个技术创新行为的实现。与此同时,“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也根据企业成长周期有所区分。在企业研究成果的实验室阶段,项目最高会提供不超过1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而对于实验室成果转化与技术开发阶段,这一经费支持将提升至75万美元。美国的中小企业技术支持政策概括而言,已走上一条政府公共部门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政府部门按职能方向的不同,总会将自身的科技成果有效直接地对接到相关企业。而资助程序則与 “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类似,均以项目资金形式进行拨付,这不仅达成了资金层面的供给需求平衡,更便于政府对政策性项目的验收审核。而以地方政府为主体搭建的技术扩散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同中小企业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极大地缩短了资金到达时间并提高了技术转化效率。

三、启示和建议

借鉴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发展中小企业创业集群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应当调动全社会资源,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集群。从政府支持角度来看,各级政府应鼓励自主创业。首先,在税收和贷款方面,要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继续对金融政策推进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其次,在创业政策方面,取消不必要的收费、简化繁琐的手续、提供便捷公共服务、改革陈旧的管理制度等。此外,政府还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创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为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优良环境中培养中小企业走向成熟。再次,在技术支持方面,为了培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要积极解决中小企业在科技、人才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一方面采取优惠措施,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会计、仲裁、法律、信息咨询、测试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成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创造高素质的创业集群队伍。最后,在社会氛围上,要加强宣传创业精神,鼓励大家善于利用机会和现有资源进行创业。

2.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投资基金

实践证明,创业投资对美国中小企业集群产生了推动作用,其中对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尤其明显。所以,我国也应该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众所周知,资金支持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的关键一环。但是,这种资金的支持不能依靠银行的贷款,因为银行经营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风险性,所以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这种高风险性的业务要通过银行来支持是不太可能的,由此,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相关政策的完善上,做好制度方面的安排,比如,应该把建立与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法律体系作为目前的重中之重。尽管中国第一部“创投法”——《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已经于2005 年 11 月 15 日正式出台,但相比于创业投资的整个过程,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创业投资的过程中涉及了筹资、投资、投资管理和退出等环节,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改进《合伙企业法》《合同法》《证券法》以及《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创业投资者的权益,实现创业投资更快更好发展。

3.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定位

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规范而有效的市场化运行环境,不可否认,政府角色在企业交易行为中必不可缺,但应尽可能地加以淡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应更多的尊从市场的力量。政府的扶持政策、财政补贴行应作为辅助手段,集群内企业间的生产网络、销售网络、上下游技术网络的链接,更不可长期依靠行政化指令和硬性安排来稳固这种聚合。企业需要切实依靠地缘优势、专业化分工需要以及市场机制下的供需原则加以集聚,而非单单听命于政府的行政化指令。政府行政化干预愈明显,愈会抑制集群內企业家才能的发挥以及高级人才的引入。只有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下,才有利于市场交易的进行和创新思维、创新技术的施展。政府可以很好地利用手中的资源与信息优势,消除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以帮扶或中介的身份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注重群内中小企业的切实困难与需求,同时也要极力避免“大而不倒”式的大企业的市场垄断。尤其针对后发地区,在原本薄弱的产业基础之上,更需要政府意识层面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作章.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机制优劣比较与启示[J]. 产业经济评论,2014,(6).

[2]李俊江,于众.产业集群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优势及对策[J].当代财经,2015,(4).

4.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篇四

孙金松 杨妞 田芬

北京工商大学 100037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象几乎遍及我国所有产业领域,如广东南海平洲翡翠业产业群、福建晋江鞋业产业群、浙江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山东胶南隐珠镇的手推车产业群、临沭县复合肥产业群、禹城功能糖产业群、鲁权屯镇玻璃钢制品产业群、烟店镇轴承产业群、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中小企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毋庸置疑,这种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的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小企业集群也不例外。由于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构成,这些“先天性”的弱势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大大削弱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本文拟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所谓中小企业集群,是指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据统计,截至 2010 年,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达2 000多个,在沿海城市、沿江和内陆地区,都已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如资源集聚型、贸易集聚型、政策集聚型、技术集聚型、大企业需求型等,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竞争协作中,共同发展,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

中小企业产权明晰,集群内的各个企业与集群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所以在运营管理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各个企业可自主决定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投资模

式,彼此独立核算,平等交易。但是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自身实力的限制,各个中小企业又非常依赖于中小企业集群内其它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信息,依赖于中小企业集群这一整体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统一的原料市场、人力市场、销售市场等资源。

2.集群的组成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中

企业的本质是追逐利润,中小企业有意无意地加入中小企业集群也是出于这一目的,所以会不断地有中小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加入中小企业集群或离开中小企业集群。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需要也会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组成,例如对新市场的开发、对新产品的需求等都会对进入中小企业集群地域、实力、产品等的需求。

3.集群与群内的中小企业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中小企业集群实力的大小取决于组成集群的中小企业,同时也决定了其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实力。由于各种原因组成的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如因临近产品销售市场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取得销售优势的同时往往会丧失掉原材料采购的优势;而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自身优势与劣势最后也会成为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如主要由销售商组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其优势往往是销售能力,而产品研发能力则可能是这类集群的“短板”。所以中小企业与集群之间存在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4.集群的良好运行取决于群内中小企业间的信用与责任意识

中小企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的交易行为,为实现长久有效的合作并节约交易成本,良好的信用与责任履行情况是必须的,这既是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

1.技术落后且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不强

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产品档次低、利润低。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无法拿出足够的力量进行新产品与核心技术的研发,且产品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性也压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特别是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采用消极怠工、坐等研发成果,然后采取“后发”战略,利用其他企业的已经开发成熟的技术进行生产,或者仿制别人的新产品。这些情况无疑会影响或降低有创新意愿的其他集群成员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2.集群内部企业相关程度低,合作有限

很多政策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只是由于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而聚集在一起,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还有一些由于地理、资源等因素组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存在组织机制、信任程度、相互竞争等问题而导致合作程度有限。这些度没能很好的发挥出企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共享市场、资源等优势。

3.组成集群的中小企业自身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有限,众多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都缺乏底蕴,对自身的组织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相比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往往更热衷于能够提供优厚福利的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这更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失及历史惯性等原因,不少中小企业都存在制度不健全,发展不规范的问题。

4.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宏观管理体制建设落后

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中小企业集群的管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缺乏专门法律的保护与部门的促进,如果能有专门的法律与部门来负责中小企业集群利益的维护与内部的管理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5.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

由于我国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巨大差距,是一些大企业经常采取赊购的方式与中小企业进行贸易,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此外,由于我国金融系统改革步伐缓慢,众多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只能大量地进行民间借贷与内部集资,从而导致财务费用增加、企业经营困难。由于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瓶颈。

6.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建设落后

有的企业可能因为拥有核心资源从而在合作中压迫其他企业;有的企业则可

能仅仅将集群视为一个发展的跳板,在获取自己想要的(如利用集群的渠道打入国际市场)资源之后就离开集群;

三、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集群是解决中小企业经营及融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中小企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之前,由于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来得及显现,因此很有可能出现夭折的情况。而在其形成规模之后,复杂的组成与内外部环境也使其随时可能面临致命的危险。因此政府的有效的帮助与管理,是中小企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的是催化剂和挑战者的角色,是鼓励和促进企业提升想象力和迈向更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推动力量,在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即出台专门针对与中小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并成立相应部门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

一、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而中小企业集群由于涉及大量的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资质的企业,因此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2.优化市场环境

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进入中小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共享市场,而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秩序是比较混乱的,让企业大伤元气的价格战、影响企业形象的假冒产品、损坏企业利益的盗版行为等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一个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小企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建立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中小企业自发或在政策引导下形成的一个松散的经济组织,然而由于经济事物的复杂性,中小企业集群需要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来处理中小企业集群内外部关系,且由于很多经济事物政府不适合直接进入管理,因此帮助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就刻不容缓了,比如引导成立商会、行业协会等。

4.扩展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给它们贷款风险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紧密相关与密集的交易,使得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信用评价往往比银行更及时准确,且因为相互关联使得企业因担心违约形象和其他企业间的合作从而增大其违约成本,降低了违约风险。因此,建议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从而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5.鼓励技术创新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在这次危机中受创最深的就是我国的一些贴牌生产的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在这轮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惨遭淘汰。而在这次危急中能够逆市而上的企业,都是在技术创新上舍得投入,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集群化发展的模式使得中小企业也获得了规模效应,但这种效应相对于大企业真正的规模效应是很脆弱的,只有集集群之力,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创新才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最终出路。因此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集群内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如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由集群内企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如0.5%)缴纳,对于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201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5.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篇五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政发[]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发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发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励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继续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规模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范文网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励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势为依托,提升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

(四)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优势互补。加大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沟通力度,引导集群内企业构建新的生产秩序,实现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系统合作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空间布局、横向联系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

围绕自身优势,集中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机电汽配产业、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3个产业集群建设。

(一)扩大汽车零配件生产规模,发展机电汽配产业集群。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毗邻高新区的地域优势,以长源东谷、荣华集团、轴承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品、汽车零配件以及与汽车生产相关的各种服务,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群,增强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为现有厂家配套向全方位、系列化方向发展。到“”末,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二)提高纺织服装、粮油食品生产能力,发展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振纺织服装工业雄风,提升和改造我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换代,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我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以鲁花、万宝粮油、襄樊正大、希望、安华纺织、金安泰制衣等企业为重点,用工业化的理念培植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到“”末,以纺织服装、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蔬菜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群。充分发挥我区地处全国铁路、高速公路交接点和通讯网络“八纵八横”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我区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两大物流中心:一是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庞大的购销业务,依托华中光彩大市场、天润汽车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及一批汽车4S店,在316国道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仓储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二是以新规划的襄樊铁路东站为核心,抓住货物运输将从城区转向市郊的机会,在肖湾东站建立一个物流产业中心,为各大专业市场及其他用户开展服务。到“”末,物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五、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个以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攻关为重点的企业服务体系。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重点扶持、社会共同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利用现有产业技术基础,实行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二)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拓展担保业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创办商业性的民营贷款担保机构。三是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有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信用数据库。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指导,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本地、本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要素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工作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区经济、发改等部门要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拟定全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利用地方资源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区级各商业银行对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效益比较突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给予优先安排。从今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年拿20万元),重点用于公共服务平台、集群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由区财政局和区经济局共同制定经费使用办法。科技部门要从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向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倾斜。区经济局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的同时,要不定期开展银行和企业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三)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大部门间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尽快在规模较大、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以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对涉及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等有关问题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

6.产业集群的发展论文 篇六

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也在不断涌现,如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大量的产业集群,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软件业,迅速获得了全球性强大产业竞争优势的典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涌现,它们导致了世界经济版图的“马赛克”格局不断变化。

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2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比如:台湾新竹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广东省以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浙江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8个,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星罗棋布的产业群成为浙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一个个的产业集群蔚然成风,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被不少专家认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因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经济的创新与扩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生集群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同时,解决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之间的矛盾,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可见,“集群化”带来“跨越式”,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所在

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建立区域性品牌,使企业获得区域营销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其内部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此外又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即由原本千差万别的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转化为在集群内部按网络关系(非市场机制)来完成各种交易和交流,而在外部则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原因。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7.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篇七

近年来, 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以武安市钢铁产业集群、邯郸县钢铁产业集群、永年县标准件产业集群、大名县面粉产业集群、鸡泽县辣椒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较完善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到2008年, 邯郸市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达到29个, 主导企业个数为6756个, 营业收入1742.5亿元, 增加值426.1亿元, 实交税金36.9亿元, 主业从业人员28.2万人。从产业规模分布来看, 营业收入1—10亿元9个, 10—50亿元13个, 50亿元以上7个;从产业归类情况看, 主要分布在纺织及服装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四大行业。

2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从国内外的产业集群情况来看, 其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因为不同集群在专业化部门分工、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文化环境、地理位置等诸方面存在差异, 各个产业集群内所包含的企业个数、规模结构、合作与竞争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地域的产业集群各具特点。邯郸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2.1传统资源开发式产业集群代表性产业有武安市钢铁产业、涉县冶金工业、峰峰矿区陶瓷产业和邯郸县钢铁产业及东部鸡泽县辣椒产业、魏县鸭梨加工业等。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历史相对悠久的传统产业继承,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传统行业继续与现代产业聚集, 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钢铁、建材、水泥、陶瓷等产业, 重点集中在西部县 (市、区) , 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也是邯郸市民营经济主导产业;棉纺、辣椒、鸭梨、花生、香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则集中在东部10县, 这些产业也正逐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2.2具有一定资源优势, 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传统产业集群代表性产业是西部峰峰矿区煤化工产业和东部大名县面粉产业等。这些县 (市、区) 具有资源优势, 但过去开发利用不够, 近年来, 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开发双重作用下, 取得了较快发展, 形成了邯郸市新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批新兴产业, 发展势头好, 竞争优势明显,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名县面粉产业集群现有主要生产企业43个, 从业人员5万多人, 配套企业数28个, 相关三产企业数86个, 占据了全国市场4%的份额, 整个产业规模居全国同行业县级总量第一位, 其中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一, 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煤化工产业主要聚集在峰峰矿区和武安市, 峰峰矿区煤化工产业2008年年销售收入达到68.8亿元, 占县域经济比重的35%。

2.3市场推动型产业集群代表性产业是馆陶县禽蛋产业、魏县废品收购加工业等。这些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市场作为龙头企业, 通过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一条龙发展, 形成平面效应, 从而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邯郸市禽蛋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在馆陶县, 2008年销售收入31.4亿元, 利润税金分别完成7100万元和449万元, 全县养鸡专业户1.4万户, 占全县总户数20%, 养鸡专业村96个, 占全县总村数33%, 其龙头“金凤市场”已成为“全国禽蛋批发市场十强市场”, 带动了周边30余个县市蛋鸡养殖业的发展。

2.4“两头在外”, 靠“能人”经济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代表性产业是永年县标准件产业、曲周县天然色素产业。这些产业本地并无太多的资源, 主要销售市场也不在本地, 但靠“能人”经济, 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有市场优势, 产业聚集度高, 发展潜力较大, 在市场格局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永年县是全国最大的标准件生产集散地, 该县有13个乡镇、153个村街, 2300多家各类企业, 5万余人从事标准件生产。年产标准件150多万吨, 销售收入75.5亿元, 占全国份额的20%, 已形成以河北铺标准件商城、中国永年标准件城、中国北方五金城三大市场为中心, 以标准件“十里长廊”为依托, 以全国万余家销售门市为辐射点的销售网络。天然色素产业主要聚集地在曲周县, 全县规模企业8家, 年产天然色素4000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85%, 是“河北省天然色素出口基地县”。

3促进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目前,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邯郸市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但在产业园区建设、主导产品选择、龙头企业培育、服务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这也是阻碍邯郸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想提升邯郸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必须从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扶持龙头企业, 加强区域协作, 转换产业发展模式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3.1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促进产业升级立足邯郸资源比较优势, 重点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从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培育的重点应放在具有一定发展基础, 市场潜力较大, 发展后劲足, 尤其是已成为当地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上, 促进集群内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不断实现自主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突破、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 走具有竞争力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

3.2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名牌产品,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 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聚集, 构建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 以产业链为基础, 大量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 使产业结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培育本地龙头企业的同时, 还要加快产业招商引资步伐, 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强势企业入驻产业园区,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在产业的发展中, 要重视名牌战略的实施,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帮助企业加大名牌产品推介力度, 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

3.3加强区域协作, 加快发展市场型产业充分发挥邯郸市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优势, 形成产业与市场发展一体化思想, 把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发展市场型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发展产业中建设产业市场, 在产业市场发展中带动产业提升。在发展市场型产业中, 要继续积极承接长三角、环渤海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同时充分利用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有利机遇, 注重加强与本区域临近的中原经济协作区内各市的产业协作与分工, 形成一批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性的产品市场和产品交易中心, 以产业特色引导市场建设, 以市场发展带动产业升级。

3.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3.4.1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加强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服务、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品交易与物流配送等功能的建设, 加大政府在公共要素建设的投入, 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培育和引导作用, 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3.4.2加强各级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协调职能。政府应结合各市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对各县市特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力度, 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一方面对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扶持, 提升其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 针对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县 (市、区) 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强调走差异化道路, 突出各地产业独具的特色, 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布局。

3.4.3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 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软环境方面, 包括政府的办事效率、经商的法制环境、相应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 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

浅谈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汪丽希 (福建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论述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 分析在贯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推进贯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ISO9001体系贯标工作

0 引言

目前, 为适应市场要求,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许多企业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并实行了第三方认证。贯标认证已成为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1 贯标过程的主要工作

如何通过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日常管理, 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笔者认为,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1.1 建立完善的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贯标工作的基

础,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覆盖了企业业务范围的生产和服务, 主要由5项内容:质量手册 (含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单;其他与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其适宜性直接影响到贯标工作能否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掌握, 关系到贯标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尤其是企业贯标认证之初, 大家对标准的理解不深, 且有的体系文件数量多, 有的可读性不强, 可操作性差, 容易造成在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处于被动的位置, 使贯标工作常与标准要求相背, 影响了贯标工作的可持续性。因此, 文件有适宜性和有效性对贯标工作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要适时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 按照写我应做的, 做我所写的, 记录我所做的原则, 整理, 摒弃形式, 去繁就简, 优化文件, 如对文件层次不清、重复累赘, 不易操作的要简化、优化;对一些岗位的资质要求过高, 实际中难以实现的, 要切合实际;对一项活动的记录能合并到一张纸的就决不用两张纸等, 尽量使文件体系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操作性强, 切合实际, 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1.2 贯标实施培训、宣传标准的八项原则中“领导作用”和“全

员参与”两个原则中明确规定“管理者应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其质量方针为本组织各级人员所理解、实施和评审”、“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 唯有其充分参与, 才能使他们为组织利益发挥其才干。”从标准要求可以看出, 企业职工是实施贯标工作的参与者、执行者, 为此企业贯标首要工作之一是提高职工对质量标准的认识, 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方法、准则, 具备怎么的才能, 才能使活动满足要求, 并处于有效控制状态下。一般企业主要通过:一是加强质量标准的宣传力度。企业领导要重视贯标工作, 从国家的引导、市场竞争、企业生存、职工利益等不同角度进行宣传;二是加强培训教育。作为施工企业, 质量是工作的重要环节, 程序文件必须是每个企业参与者所必熟悉和掌握的;三是提高内审员的素质。内审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程序文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其对标准理解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熟悉程度, 将直接影响贯标的效果。因此内审员不仅要熟悉本岗位的活动, 而且要熟悉全局,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1.3 加强内部审核, 不断持续改进内部审核是企业体系管理运行状况的自我体检, 是推进贯标工作, 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其主要是通过过程方法和内部审核, 进行PDCA循环 (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 达到不断持续改进, 改进和完善体系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内部审核既是对工作的检查又是现场培训, 通过沟通交流, 找出了管理中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从而达到纠正和改进的目的, 使审业组织内审, 策划针对性要强, 把贯标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两张皮”现象, 把审核结果要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提高贯标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贯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贯标工作相当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 而深入贯标, 是强化企业管理,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在贯标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存在着:

2.1 管理者对体系文件不熟。

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在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熟悉, 而体系文件的相关不熟悉, 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偏差。

2.2 策划不及时, 与实际过程相脱节。

计划的形成往往是因为顾客、上级、程序文件与其他外部要求或者是习惯使然, 造成计划相对简单、粗糙, 影响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

2.3 记录不完善。

文件资料与记录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贯标工作的过程就是记你所做的, 一切工作都要留下痕迹材料, 这往往是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在内审中经常会出现工作有做, 但是就找不到记录, 而贯标工作中, 没有证据证明你做了什么, 则视为没做。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从布置到实施, 从检查到验收, 都要留下证据。

2.4 沟通交流不及时。

主要体现在与受审核方领导沟通交流不及时, 体系文件的主要推动者是领导, 领导的意识决定了该组织的贯标力度。

3 贯标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观念, 提高贯标意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始终贯穿于产品的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等各个环节,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做事情, 不仅看重结果, 更看重过程。这要求我们在贯标过程中要转变观念, 提高贯标意识。我们过去做事只看结果, 不注意甚至不在乎中间过程, 我们的产品, 往往是产出来后进行检验, 不合格的产品予以放弃, 没有把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不合格产品出现因素坚决加以杜绝或扼杀于萌芽状态。如我们在路面中修实施过程中, 如果不注重在每一道程序上控制质量, 待产品出来发现不合格再去返工, 则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2 准确理解体系文件。

“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实践”, 准确理解和掌握文件体系精神, 才能确保在执行文件中少走弯路。

3.3 贯标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贯标工作本身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没有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就会出现“两张皮”, 到时会增加我们的额外负担, 工作变繁琐, 甚至于贯标工作让职工误解、反感, 影响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

3.4 贯彻工作必须持之以恒。

贯标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一劳永逸, 而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 否则将会前功尽弃。贯标的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只要把贯彻工作化为自觉行动, 才能确保贯标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4 结语

ISO9001标准是先进管理经验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 通过贯标, 可以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加强工作过程控制, 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度化、制度化, 更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出企业优势。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6) :77-90.

[2]邯郸市中小企业局.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经济运行汇总表.

[3]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

[4]李姚矿, 阮美梅, 余其礼.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8 (.6) :55-57.

[5]郭小燕, 张尉萍.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6, (4) :26-27.

8.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篇八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在当前经济体系中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整体把握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并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其形成条件。

关键词: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钻石模型;形成条件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参与全球竞争的进程,集群现象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湖南已经逐步形成了株洲、衡阳、郴州、常德等地的有色冶金集群,长沙、湘潭新材料产业集群等,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邵东享有“中国五金之乡”、“全国三刀之乡”的美誉,目前已走出了一条小企业、大集群、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

一、邵东小五金企业发展概况

湖南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辖17镇9乡977个村,面积1776.38平方公里,人口120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3.3%。邵东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基地县等。目前,该县拥有11个初具集群特征的工业镇,每个企业集群的主要产业各具特色,如廉桥的药材、眼镜,仙槎桥的铁锤、钳子、菜刀,黄坡桥的衣架、皮革,两市镇的打火机、服装、渔网,火厂坪的钢球,范家山的炉灶、皮鞋等等。

伴随邵东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邵东小五金产业亦蓬勃发展。主要生产包括钳子、扳手、锤子、把斧、铁剪、锄头等刃具以及量具、模具等产品,门类齐全。邵东县仙槎桥镇以生产小五金见长,其特色进一步分解成锤子村、扳手村、起子村等,各村又将每道工序发包至户。在以邵东为中心所辖17个镇的区域范围内,有个体五金加工户达1921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直接参与小五金生产人员有3万余人,外来劳务人员占有9000余人。并逐渐形成了10个专业村,每个村都有侧重,专门生产一类或几类五金产品,现已从过去的家庭作坊、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以及自动化转变。目前已经逐渐从五金生产为主向五金销售为主过渡,主要销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而由仙搓桥镇生产的小五金产品基本用于出口,经广西销往南非、缅甸、老挝等第三世界的国家。目前,该县五金行业拥有10余家科技型民营企业,顺工制钳厂李德顺的“顺工”牌钳子为全国著名商标,产品在香港、美国供不应求;“湖工”、“飞狮特”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多个专利产品、10多家五金生产企业先后获国

际ISI000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产品已免检进入欧美及东南亚市场。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钻石模型”并用其解释集群的形成过程。“钻石模型”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和政府。钻石体系内的各关键要素相互强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

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集群形成的过程,因此,“钻石模型”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集群的形成现象。

1生产要素

促使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级生产要素

①天然资源及气候条件。邵东属湘中丘陵地带,丘岗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1.18%,山地占21.69%,平原多为溪谷平原,仅占10.85%。县内资源丰富,矿产以煤、石膏为主,储量均居全省前列,此外还有铅、锌、铁、硅砂、重晶石、塑性粘土、石灰石等。土镶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等7大类,137个土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非技术人工。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小五金产业而言,只需对员工辅以简单的培训,即可获得充足的符合要求的劳动力,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使得邵东小五金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2)高级生产要素

①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邵东县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配套的市场体系结构,为产品生产、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小五金工具生产和出口,该县仙槎桥镇兴建了五金工业基地,规划面积3.5万平方公里,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格局。

邵东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20国道、S315省道、潭邵高速、娄邵铁路、洛湛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衡邵高速公路,形成了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同时县内通讯网络健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移动电话县”、“程控电话县”的目标

②高级人力资源及研究机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该县人民受教育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推动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并发展的关键。据调查,在全县从事小五金行业的人群中,研究生学历5人;大学本科1518人,占5.06%;大学专科9668人,占3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04人,占26.01%;高中及高中以下10765人,占37%(见图1)

③技术、设备创新。近几年邵东小五金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注重新产品开发,90%以上规模企业均设有研发机构或部门,并配备了专业的技术队伍,累计在技术改造上的投入超过20亿元。例如现在使用的冲压、焊接和装配工艺设备使得制造一把剪刀从原来的几十道繁琐工序变成现在能在很短时间花费很少人工成本就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需求条件

迈克尔·波特认为,只有在消费者挑剔的市场上,才能够形成高质量的产品。内行而挑剔的客户是当地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动力源,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应商贸流通所需,邵东人发扬“敢为人先”的邵东精神,建立第一代市场,20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中南小五金集散地。由于当地消费者对小五金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非常了解,购买眼光挑剔,极具前瞻性,他们所用产品越来越多依靠福建、浙江、四川等地进货,邵东县也开始从以小五金生产为主向以销售为主的小五金市场转变。为了促进消费,小五金生产企业不得不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大科技投人,提高产品质量,挑剔的消费者实际上促进了邵东小五金行业的不断进步。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与小五金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见图2):

邵东小五金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铜、钢铁、镀金等相关行业近几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外,模具业装备精良,具有手工工艺的核心技术优势,拥有一大批专业模具制造厂和模具制造人才。小五金产品多以模具工业为基础,发达的模具业为小五金

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目前,邵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中南五金大市场。自1998年建成以来,邵东县的五金生产企业及国内一些知名的五金生产企业均纷纷以该市场为销售平台设立销售窗口。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近年来邵东小五金企业纷纷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例如邵仙五金工具厂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始终名列邵阳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前20位。战略的制定有利于小五金企业明确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建立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邵东小五金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而灵活,大多采用传统稳定的“供产销一条龙”的企业结构模式。小规模和独立的所有权结构给客户提供了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员工的愿景和交流也能够更个性化。

此外,小五金集群内一些较小企业愿意通过零加工费为大企业加工配件,利用大企业的机加工铁屑弥补加工费,从而完成资本积累,很快发展起来。集群发展逐渐形成了相互依托承包,相互促进,众星捧月的发展格局。由于企业集群,产品的各种相关零部件都可以在区域内就近采购,采购费用、特别是运输费用很低,以至于任何一个企业自己生产都不如从外部采购低廉,降低了企业内部组织费用,各企业可集中精力发挥比较优势。

5政府与机会

邵东县一直致力于制定有效的政策来完善集群内部的基础建设,改善硬件设施,为小五金产业发展“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县域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1)政府的大力推动

邵东县委、县政府退出直接指挥生产、管理工厂等竞争性领域,让县域经济依照经济规律进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把着力点转移到创造宽松、公正的经济环境上。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等公共性服务领域,力争将邵东五金产业列入全省50大企业集群之一。

针对该县大量小五金从业人员长期处于“低、散、小、弱”状态,2007年6月该县成立五金行业协会,促进地域相近、产品互补的五金企业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道路。在县政府的推动下,探讨协会模式和方法,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操作,努力提高邵东小五金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其产品“走出去”,到国外设立窗口,争取五金出口主动权,逐步实现由代理出口向自营出口转变。

(2)加工产业转移的机会

上一篇:防患未然-防患未然的故事-防患未然的寓意-防患未然的意思下一篇:施工现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