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怎么样

2024-06-27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怎么样(共13篇)

1.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怎么样 篇一

1.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治疗,当疼痛停止后可考虑逐渐减量。不良反应可见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等,出现皮疹、共济失调、再生障碍性贫血、昏迷、肝功能受损、心绞痛、精神症状时需立即停药。如卡马西平无效可考虑改用苯妥英钠。上述两药无效时可试用氯硝西泮。不良反应有嗜睡和步态不稳,老年患者偶见短暂性精神错乱,停药后消失。可同时辅用大剂量维生素B12,肌内注射,部分患者可缓解疼痛。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复视等不良反应。

2.封闭治疗

服药无效者可试行无水乙醇或甘油封闭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破坏感觉神经细胞,可达止痛效果。不良反应为注射区面部感觉缺失。

3.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

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针经皮刺入三叉神经节处,射频发生器加热使针头温度达65~75℃,维持1分钟。选择性破坏半月神经节后无髓鞘Aδ及C纤维(传导痛、温觉),保留有髓鞘Aα及β粗纤维(传导触觉),疗效达90%以上。适用于年老体衰有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约20%应用此疗法的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角膜炎、咀嚼肌无力、复视、带状疱疹等并发症。

4.手术治疗

可选用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止痛效果确切。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止痛同时不产生感觉及运动障碍,是目前广泛应用。

2.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怎么样 篇二

关键词:中医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出疼痛,而且疼痛主要在三叉神经某支或几支,有急剧疼痛,有针刺、触电、刀割或烧灼等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理想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少,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选65例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CT及MR等检查扫描排除了器质性病变。随机把65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3.5±5.8)岁;病程7d-15年,平均病程(3.6±1.2)年;根据疼痛部位不同,15例疼痛在左侧,17例疼痛在右侧;根据分期辨证,12例为急性发作期,9例为疼痛持续期,11例为缓解期;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2.2±6.1)岁;病程7d-15年,平均病程(3.5±1.3)年;根据疼痛部位不同,16例疼痛在左侧,17例疼痛在右侧;根据分期辨证,11例为急性发作期,10例为疼痛持续期,12例为缓解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应用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治疗,200mg/次,3次/d,经过1个月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应用中医针灸治疗,选择患者印堂穴、神庭穴、风池穴、合谷穴、完骨穴、天柱穴及人中穴等,配合局部配穴进行治疗:对第一支痛取阳白、攒竹及丝竹空、头临泣;对第二支痛取太阳、四百及上关;对第三支痛取地仓、下关及大迎。针灸治疗时选针主要取25号毫针(1.5~2.0)寸,选择针刺泻法为患者施针灸治疗,待患者有麻、重及触电、酸胀等感觉后停止,每日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1次,留针时间每次控制在20min,连续施针治疗30次,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进针手法与深度。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把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指患者头部疼痛彻底消失,且面部感觉恢复,未见复发;有效指患者头痛基本消失,未见复发,疼痛发作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减一半;无效指患者头痛明显缓解,疼痛发作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在25%以下。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针灸是以针刺、火灸穴位实施对疾病的治疗,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经络气流向。根据现代生理学研究,气、经络及穴位只有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和手法实施,选择相应穴位与针刺手法,才能通畅患者经络,保持患者正常的气血运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主要症状是疼痛,中医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面痛”、“头风”及“偏头痛”范畴。因三阳经络受邪,受内伤、外感等因素,由于头部处于机体阳气交汇,一旦卫气不固定就会受风热、风寒等影响,外因使三阳经络受阻,导致经络闭塞,从而产生头部疼痛。而内因多与患者的情志相关,当情绪波动过大时,就会使筋脉痉挛,引起面部疼痛[3]。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调节患者气血,实施针灸治疗可以有效阻断患者头部疼痛和异常放电传导,改善患者神经疼痛情况,起到有效的镇痛效果。中医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了解患者变化,及时调整进针角度与进针深度。中医针灸治疗根据针刺激作用于三叉神经神经干处,可以有效将疼痛与异常放电的传导及时阻断,改善患者头部局部的血供,起到镇痛效果。三叉神经支分布与三阳经循行十分吻合,其中手上少阳三焦经和手上太阳小肠经循行均处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区;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处在三叉神经第三支分布区;临床治疗中要根据微针调其气血和经脉,达到气至病所效果,在治疗进针过程中要注意得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他人研究相符[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疼痛,中医病因和病机并未明确,在临床治疗中也缺少特异性药物与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主要是止痛,实施针灸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而且治疗方法较多,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直接作用在三叉神经干,从而缓解患者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以此阻断疼痛与异常放电的传导,帮助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起到临床镇痛效果。

总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效果理想,而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理想,而且治疗效果持久,能有效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疼痛复发率也能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钦彦.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16-317.

[2]袁振涛,王河宝.针刺联合搜风通络止痛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416-418.

[3]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等.气街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8):763-768.

3.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怎么样 篇三

【关键词】三叉神经性痛;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51-03

Abstract:

Keywords: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sa,TN) 亦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又称“痛性痉挛”,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剧烈疼痛为主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82/100000[2],每年全世界发病率为4~5/100000[3],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略多于男,多发生于单侧,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1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三叉神经痛病名,但对此病的症状却早有记载。《素问·刺热篇》有“两颊痛”、“颊痛”的相关描述。《证治准绳》言“发之剧则上连头, 下至喉内及牙跟, 皆如针刺火灼, 不可手触, 乃至口不得开, 言语饮食并废, 自觉火光如闪电, 寻常涎唾, 稠粘如丝不断”。《张氏医通》 曰“面痛……不能开口言语, 手触之即痛”。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汇聚于头面,五脏六腑之气血皆注于此,该病位在头面部,多因三阳经络感受外来邪气,或者是脉络空虚闭阻,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历代医家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均有描述,《证治准绳·面痛》认为“面为阳明部分, 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故面痛皆因于火, 而有虚实之殊,暴痛多实, 久痛多虚。”清·徐大椿亦云“高者抑之, 郁者开之, 血热者凉之, 气虚者补之, 不可专以苦寒降火为事”,阐述了此病的治疗法则。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刘小勇等[4]采用止痉散加味(以全蝎、蜈蚣为君药,配伍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等诸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结果治愈3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表明止痉散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张利民[5]对4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运用加味大柴胡汤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62%,结论说明加味大柴胡汤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及临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贾德山[6]运用中药治疗TN,药物组成为(生石膏、葛根、防风、黄芩、蔓荆子、苍耳子、天麻、白花蛇草、全蝎、蜈蚣、薄荷、赤芍、柴胡),并随症加减。治疗12例患者,治愈7例,占58.3%,有效4例,占33.3%,无效1例,占8.4%,总有效为91.6%。王双位等[7] 运用川芎、丹参为主药,配伍红花、全蝎、僵蚕、白芷、防风、细率、蜈蚣治疗三叉神经痛,并随症加减。58例患者中,痊愈49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

2.2中西医结合治疗杜永耀[8]将72例T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减通窍活血汤。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9%;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褚金国[9]运用卡马西平、熄风通络止痛汤加针灸治疗18例观察组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两组比较进行,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西药结合中医疗法治疗TN效果明显。刘坤等[10]采用高频电针结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结果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陈先玲[11]将4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运用卡马西平联合中药熄风通络止痛汤治疗,与40例仅用卡马西平治疗TN患者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针刺治疗

2.3.1毫针针刺古丽米娜等[12]取四白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缓慢刺入眶下孔,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两次,总有效率为89.5%。刘淹清等[13]以风池、下关、合谷为主穴,第一支痛加取鱼腰、头维;第二支痛配四白、颧髎;第三支痛加颊车、夹承浆,总有效率为93.8%。李亚敏等[14]认为本病以实热居多,故治疗以理气制火,清热解毒为主,针刺主穴取合谷、太冲、内庭、足临泣。配穴分支取穴,第一支痛者加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加四白、巨颧、迎香,第三支加颊车、下关、承奖。特殊配穴取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

2.3.2电针疗法孙丽[15]釆用电针治疗TN患者26例,取患侧风池、迎香、下关、颧髎、地仓及阿是穴,配合谷穴。针刺得气后用电针仪用疏密波,总有效率96.2%。韩秋珍[16]釆用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取攒竹、头维;第二支痛则取颧髎;第三支痛取承浆、颊车进行针刺,接连续波频率为100~130HZ电针仪,治疗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王景明[17]治疗患者61例患者,取患侧主穴下关、风池、合谷、太冲、颊车、颧髎、翳风;配穴:第一支痛配鱼腰、太阳、攒竹、头维;第二支痛配四白、迎香、上关;第三支痛配夹承浆、地仓,选用低频连续波型电针仪,总有效率90.2%。石育才[18]选取下关为主穴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 取扳机点为配穴, 若无明显扳机点, 则按神经分布取穴, 如上颌支痛取颧髎, 下颌支痛取承浆, 加用电针仪,治愈23例, 好转8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2.3.3芒针疗法张银开[19]以足三里为主穴,第一支痛以丝竹空透攒竹,第二支痛以颊车透四白,第三支痛以大迎透承浆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杜豁然等[20]以迎香直透地仓、地仓直透颊车、颊车穴直透听会、听会穴向上过听宫穴直透耳门、耳门穴斜向下透上关,上关透太阳、太阳透颧髎、颧髎透迎香。本组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0%。王历菊[21]针刺患侧头维、风池,头维向下方的颌厌、悬颅、悬厘透刺,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寸,治疗1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1.8%。

2.4穴位注射林家驹[22]选主穴: 间使、曲池,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配穴: 听宫、 下关、太阳、鱼腰、四白、阿是穴(扳机点) ,用野木瓜注射液或乙酞谷酞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总有效率95.2%。周长山等[23]穴位注射组予维生素B12行穴位注射,取穴主穴取下关;第1支痛者加阳白、攒竹、太阳,第2支痛者加四白、迎香、颧髎,第3支痛者加地仓、颊车、承浆,穴位注射组愈显率为82.5%,总有效率为98.2%,西药组愈显率为57.4%,有效率为80.9%,穴位注射疗法显著有效(P<0.05)。魏从建[24]釆用穴位注射药物:利多卡因、维生素B6、维生素B12,混合后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时每次选取3~4穴位。对照组釆用针刺的方法,选穴和疗程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2.5艾灸疗法周立武[25]先用温和灸沿患侧三叉神经3个分支走行方向往返熏灸,施灸15min后再用隔姜灸,眼支痛取鱼腰,上颌支痛取四白,下颌支痛取下关,总有效率为96.67%。

2.6综合疗法丁海岩[26]针刺配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取穴以患侧的神经分支取穴,第一支取太阳、阳白、鱼腰、攒竹;第二支取四白、迎香、颧髎、下关;第三支取颊车、承浆、地仓,86例患者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率53.4%,总有效率为97.6%。李大军等[27]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一支取太阳,第二支取颧髎,第三支取颊车;上述穴位用三棱针点刺后行闪火法拔罐放血。运用此法治疗本病患者163例,与对照组比较,效果优越,总有效率达94.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远义等[28]用刺络拔罐法治疗TN,首先在疼痛局部取穴:第一支痛取鱼腰、太阳,第二支痛取下关、四白,第三支痛取夹承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经治疗的84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24%。张丽琴等[29]针灸结合理疗治疗TN,主穴:三叉神经特定穴、风池、翳风、下关、合谷、内庭,第一支疼痛者加头维、太阳、阳白、攒竹,第二、三支疼痛者加四白、颧廖、迎香、地仓、颊车、承浆、听会,连接电针治疗仪,选取舒密波,再用五官超短波治疗耳后乳突区和面颊疼痛部位。15例患者痊愈5例,显效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86%。赵春娜[30]用超激光照射结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透照患侧三叉神经区皮损区,针刺攒竹、颧髎、耳门、下关、颊车、大迎、地仓、合谷、太冲。治疗患者21例,痊愈率71.5%,总有效率95.2%。段彩茹[31]采用针灸及刺络疗法治疗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治疗组选取下关、颧髎、风池、翳风、合谷,出针并在痛点刺络拔罐,对照组常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和维生素B6,肌注维生素B1,治疗组痊愈1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5例,总有效率5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展望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多样,除了采用现代医学药物、手术治疗外,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此病具有独到之处。现代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时、短期镇痛作用显著,但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毒副作用或创伤及术后后遗神经痛,而且临床观察远期疗效不佳,因此中医药治疗此病不乏是目前较好的选择方法。以上所述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报道疗效明显,但因治疗方法的繁多复杂,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对于临床实际运用的可重复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从文献分析来看,关于本病的实验研究报道过少,应该深入探讨中药及针灸治疗TN作用机制,建立规范此病与镇痛有关的活性物质,并且加以测定完善相关诊疗标准,以此提高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3.

[2]Setti S, Reneacharv MD, Richard G,et al. Principles of Neurosurgery[M]. SecondEdition, 2005:777-784.

[3]Katusic S, Beard CM, Bergstralh E, et 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Rochester Ann Neurol, 1990, 27: 89-95.

[4]刘小勇,刘哲思,刘哲彰,等. 止痉散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临床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1:138-139.

[5]张利民.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三叉神经痛47例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4:101.

[6]贾德山. 中药辨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例[J]. 国医论坛,2006,01:20.

[7]王双位,池涛. 芎蝎汤治疗三叉神经痛58例[J]. 陕西中医,2003,09:790.

[8]杜永耀,杨忠山. 加减通窍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06:563-564.

[9]褚金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6:204-205.

[10]刘坤,郭锦华,王丽娟. 高频电针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6,05:68-69.

[11]陈先玲. 熄风通络止痛汤治疗社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16,09:150-151.

[12]古丽米娜,孟凡军. 针刺眶下孔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8,01:17.

[13]刘淹清,朱现民.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J]. 中医研究,2008,07:56-57.

[14]李亚敏,张羽,李岩.李平教授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举隅[J]. 上海针灸杂志,2007,26 (6):1-2.

[15]孙丽. 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26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06,11:25.

[16]韩秋珍. 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09,09:35.

[17]王景明. 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1例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6:127-128.

[18]石育才. 电针“扳机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J]. 针灸临床杂志,2008,12:32-33.

[19]张银开. 针刺足三里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46 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 11) : 72.

[20]杜豁然,杜洪飞,王小英. 环针透刺治三叉神经痛4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8:4.

[21]王历菊.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J]. 四川中医,2002,10:78.

[22]林家驹.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84例[门.浙江中医杂志,2008,43 (10):590.

[23]周长山,孔德清,韩正勇.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 27 (9):668-670.

[24]魏从建.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 271-272.

[25]周立武.艾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7):44.

[26]丁海岩,丁海霞,王玉泉. 针刺配合经方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6例[J]. 甘肃中医,2011,06:56-57.

[27]李大军,曹锐. 刺络拔罐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2000:3.

[28]连远义. 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84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04,09:620-621.

[29]张丽琴,林忠豪. 针灸结合理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中国现代医生,2008,30:150-151.

[30]赵春娜,杨国晶,朱慧明,等. 超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激光杂志,2007,02:89.

[31]段彩茹.针刺刺络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下领支痛[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1):56.

4.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效果好 篇四

2、保持快乐的心情,不要冲动、生气,抑郁寡欢。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患者要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其他疾病的侵袭。三叉神经痛患者锻炼时要注意动作不要太激烈,以免诱发三叉神经痛。日常生活中洗脸、刷牙等,动作要轻柔,保护好扳机点。

4、动作轻慢防治所有诱发疼痛的因素,如洗脸、刷牙等,尽量避免刺激扳击点。严寒天留意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

5、合理饮食: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进食较软的食物,尽量不要吃油炸类和刺激性食物,对于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也要尽量避免。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提供身体必需的营养,也可以有效预防疾病。

6、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免疫,使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远离各种疾病。

5.中医怎样治三叉神经痛呢 篇五

一、辨证论治(中药)

1、风寒外袭:颜面阵发性疼痛,拘急感,遇寒加重,遇热稍减,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2、胃火上攻: 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治以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

二、针刺治疗

1、体针: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太阳;第二支痛选四白、迎香;第三支痛选大迎、夹承浆、下关。配穴为合谷、内庭;如因风热引起的,可配风池、外关;若因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风池;阴虚火旺的,可配复溜、太溪。

2、耳针:面颊、上颌、下颅、神门、枕。

三、推拿治疗

病人仰卧,以一指禅、点、按、揉、抹、直推等手法施于阿是穴、阳白、鱼腰、太阳、上关、下关、颧s、颊车等穴各2分钟,而后让病人坐起拿风池、天柱、合谷各2分钟。

如属风热者,在手阳明、手少阳肘以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属肝阳上亢者,在足厥阴经膝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如属虚火上炎者,在足少阴膝以下部位施以擦法,均以透热为度。

6.中医治疗腰腿疼痛怎么样? 篇六

推拿是指医生用各种手法来解除肌肉组织在处于痉挛状态下产生过多的乳酸而产生的疼痛。另一方面,推拿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刺激物质代谢,使疼痛缓解。推拿适合治疗某些腰痛,如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急性腰扭伤等肌肉痉挛造成乳酸堆积所引起的腰痛。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表里,贯通上下。如果经络受外邪侵袭,气血凝聚,壅塞脉络,不通则痛。针灸术用疏风散寒,温阳祛湿,泄热通络,行气活血等方法达到去病镇痛的目的。治疗腰痛可取阿是穴、腰俞、委中。针灸法对风、寒、湿引起的疼痛治疗效果更明显,在针灸过程中,用艾卷燃着倒置于针柄之上,又针又灸,也可手执艾卷,在距疼痛部位数厘米高度直接灸,这种联合治疗方法效果更佳。

拔罐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罐内负压对局部具有机械的吸引作用,可使局部组织充血,甚至瘀血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血管溶血现象,出现罐斑等,对机体起着良性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适应治疗慢性扭挫伤,肌筋膜综合征,慢性颈肩腰腿痛等。

7.肋间神经痛是怎么回事?等 篇七

肋间神经痛指沿胸廓某一肋间神经走行的发作性刺痛或灼烧样痛。本病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炎症、代谢性疾病、创伤、肿瘤及脊椎变形等。

就本病而言,并无严重的后果,但应与心绞痛、胸膜炎、带状疱疹前期疼痛相鉴别。

肋间神经痛的治疗:

1.查清病因,对症治疗。如胸膜炎、肺癌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服用止痛、镇静剂,卧床休息。

2.物理疗法:激光、红外线、超声波。

3.针灸、经皮电刺激疗法。

4.口服布洛芬、消炎痛等,必要时行肋间神经阻滞。

5.中药逍遥丸或元胡止痛颗粒均有一定疗效。(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 刘宾华 邮编:330044)

早泄患者可选用的中成药

早泄是指性交时过早射精。中医认为:本病以肝经湿热、心脾亏盛、肾气不固、相火炽盛为多见。可选用中成药对症治疗。简介如下:

肝经湿热:症见两胁撑胀,口苦胸闷,阴茎虽能勃起,但入房不久即泄,阴囊潮湿瘙痒,小便黄赤涩痛,舌苔黄腻,症属肝经湿热,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口服,每次1袋,一日两次,开水冲服。

心脾亏虚:症见面色无华,头晕健忘,纳呆腹胀便溏,行房着体即泄,症属心脾亏虚,可选用:①归脾丸,蜜丸9克,口服,每次1丸,一日两次。②人参养荣丸,蜜丸9克,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肾气不固:症见性欲减退,阴茎虽能勃起,勉强行房,短暂即泄,伴有腰膝酸冷,尿频、夜尿增多,症属肾气不固,可选用:①浓缩桂附地黄丸,口服,每次8粒,一日3次。②金锁固精丸,口服,每次6克,一日3次。

8.中医怎么治疗肝癌 篇八

主证:神疲乏力,纳呆消瘦,腹胀腹泻,肋痛肢楚,足肿臌胀,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或濡。

治则:益气、健脾、化湿、佐以疏肝活血。

主方: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

主药:党参、大腹皮、石上柏各15g,白术、苡仁、马鞭草、白花蛇舌草各30g,茯苓、丹参各20g,陈皮、柴胡、当归、半夏10g,生甘草5g,泽泻12g。

(2)气滞血瘀型:

主证:胸闷腹胀,纳呆乏力,两肋窜痛或胀痛,肚腹结块,推之不移,舌淡红或暗红或边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平。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健脾。

主方:小柴胡汤合大黄zhe虫丸加减。

主药:柴胡、黄芩、郁金、莪术、陈皮、大黄、赤芍各10g,白术、鳖甲各20g,广虫6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各30g。

(3)肝胆湿热型:

主症:黄疸日深,经久不退,色晦暗,面黧黑,发热胁痛,恶心纳差,口苦干,小便短赤,舌红或绛,苔黄糙或焦黄,脉弦或滑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佐以活血化瘀。

主方: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主药:茵陈、金钱草、半枝莲、半边莲、败酱草、生苡仁、红藤各30g,栀子、大黄、黄芩、郁金、八月札、赤勺、金玲子各10g,鳖甲煎丸6g(分吞)。

9.中医怎么治疗胃炎 篇九

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二、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10g,连翘12g,败酱草2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12g、锻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三、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乌药12g,苏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虫10g、元胡12g;胀剧加枳壳12g、佛手12g;嗳气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四、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30g,檀香10g,砂仁6g,五灵脂10g,蒲黄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台乌10g.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气虚加党参20g,白术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属肝脾气滞血瘀。气滞易致瘀,血瘀多夹气,临症要区分气滞与血瘀的主次,灵活用药,要注意气中血药、血中气药的选用。

10.中医怎么治疗肝病 篇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退黄,主治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偏方组成】茵陈15~30克,连翘10~15克,板蓝根15~30克,败酱草15~30克,陈皮10克,车前草15~30克,生大黄3~6克(后下),丹参15克,红花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改为隔日1剂,继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病例验证】治疗67例中,男 41,女2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6岁,大多在20~40岁之间。病程10天以内者62例,11~20天者4例,21天以上1例。辨证分型:热重于湿者49例,湿重于热者18例。黄疸指数最低为9单位,最高为50单位;谷丙转氨酶最低124单位(医院正常值为40单位),最高为1234单位。治疗 67例,其中痊愈(服药20~30剂后复查肝功能完全正常)66例,无效1例。治愈病例经过三个月以上的随访,两次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黄芪女贞子治肝炎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强肝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女贞杞、灵芝、太子参各15克,陈皮14克,蒲公英40克,蛇舌草、蚤休各20克,丹参、生甘草各5克,茯苓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尿黄或血清胆红素偏高者,加茵陈;恶心纳差,苔白腻者,加苍术、姜半夏;畏寒肢冷,胃脘冷感者,加附片、干姜、桂枝;轻度腹水,下肢浮肿者,加泽泻、益母草;舌质有瘀点,肝区时有掐痛者,加延胡、桃仁。

【病例验证】张某,46岁,工人。患肝病十余年。门诊症见:面色皓白,形寒肢冷,上腹部冷痛,喜温恶寒,四肢乏力,纳差便溏,眠差多梦,时有恶心。化验报告:ALT波动在 120IU/L左右,血清胆红素波动在30mol/L左右,A/Gl.0时,有倒置。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弱。用本方加附子、苍术、姜夏、茵陈、砂仁等治疗三个月症状稳定,ALT虽偶有升高,但升高后稳步下降,临床症状消失,一年来未见复发。

寄生桑椹治肝炎

【功能主治】补肾益肝。主治乙型肝炎。

【偏方组成】寄生、桑葚子、韭菜子各20克,生地、熟地、鹿轱菜杞、甘菊花、腊树子、补骨脂各15克,北五味杞、山萸肉、薯蓣、泽泻、茯苓、丹皮各10克,枸杞子30克。

【用法用量】研末,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日2~3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乙型肝炎106例,用3~5个月,其中治愈64例,好转36例,无效b例,总有效率为94.34%。

泽兰郁金治肝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偏方组成】泽兰、郁金、丹参、桃仁各巧克,虎杖、白茅根各20克,桅子、贯众各12克,生大黄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若黄疸重者,加茵陈、金钱草;若纳差者,加草豆蔻、焦山楂、神曲、麦芽;若恶心者,加藿香、竹茹;若腹胀者,加莱菔子、佛手、厚朴;若肝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鳖甲、牡砺。

11.中医怎么治疗口气 篇十一

口臭多为牙龈红肿疼痛、溃烂出血或流脓、口舌生疮引起的,多伴有口干渴,喜喝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等。为胃内积热上蒸,使口舌发炎、齿龈化脓而致,宜清泻胃内炽热,方用清胃散加减:当归12克,黄连、生地黄、牡丹皮、陈皮、枳实各10克,升麻6克,生石膏30克,生大黄10克(后下),每日一剂,水煎服。

若患者咳吐黏稠黄痰或浓痰带血而发出难闻的腥臭味,伴有胸闷胸痛,发热,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类口臭是肺内痰热壅塞所致。治宜清肺热化痰,方用清肺化痰汤加减:地骨皮、桑白皮、桔梗、瓜蒌、黄芩、枳实、杏仁、陈皮、茯苓、胆南星、清半夏各10克,鲜芦根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若患者口中有酸臭味,伴食欲减退,食后脘腹胀满不适,暖气吞酸,舌苔厚腻而黄,脉滑,此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所致。治宜消积和胃,方用保和丸加味:山楂、神曲、炒莱菔子各15克,半夏、茯苓、陈皮、连翘、鸡内金、枳实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口苦

患者自觉口苦,伴有胁痛不适,头晕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心烦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为情志郁结,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而致肝气上逆,故而口苦。治宜疏肝解郁,清泄肝火,方用逍遥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当归、白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生地黄、陈皮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口酸

患者自觉口内酸溲,多为胃内宿食停滞,消化不良所致,伴见脘腹胀满痞闷,嗳腐吞酸,大便亦腐秽难闻,舌苔多黄厚腻,脉滑有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白术、黄芩、黄连、茯苓、鸡内金、泽泻、木香、大黄(后下)、槟榔各10克,神曲、炒莱菔子各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若伴见嘈杂嗳气,脘痞吞酸,食少纳呆,胁肋作痛,便溏,舌红脉弦,则为肝胃不和所致。治宜舒肝和胃,方用左金丸加味:黄连、吴茱萸、柴胡、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各10克,丹参、白芍、神曲各15克,煅壮蛎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口甜

患者常自诉嘴里总是甜丝丝的,这种现象多因脾胃有热,轻者仅感到口甜,干渴,喝水多,重者多食善饥,口腔或舌头生疮,并有便秘、尿黄等症状,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宜清泻胃热,方以泻黄散合清胃散:藿香、栀子、防风、当归、大黄(后下)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黄连、升麻、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若伴见食欲不振,口干不喜喝水,脘腹胀满,神乏疲力,便秘,尿黄短,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此为脾胃气阴两虚之候。治宜健胃脾养成胃阴,方用四君子汤合玉女煎加减:党参、熟地黄各25克,生石膏30克,白术、茯苓、麦冬、知母、牛膝、鸡内金、陈皮各10克,神曲、石斛各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口咸

12.中医怎么治疗鼠标手 篇十二

什么是鼠标手?

鼠标手规范名词应为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其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而引起手指麻木和功能障碍。

鼠标手的病因

腕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正中神经和屈肌腱屈拇长肌腱、4条屈指浅肌腱、4条屈指深肌腱一起由腕管内通过。正中神经走行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紧贴屈肌支持带。在屈肌支持带远端,正中神经发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其终支是指神经,支配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皮肤。

正常腕管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无论是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还是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最常见的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是,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了。有时也可见到其他一些少见病因,如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创伤或退行性变导致腕管内骨性结构异常卡压神经,腕管内软组织肿物如腱鞘囊肿等。也有人认为过度使用手指,如长时间用鼠标或打字等,可造成腕管综合征,有“鼠标手”之说,但这种观点仍存在争议。腕管综合征早在计算机出现期就已经存在,临床上好发人群也不是常用电脑者,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更高。腕管综合征还容易出现于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认为与雌激素变化导致组织水肿有关。但许多患者在孕期结束后症状仍然未得到缓解。风湿、类风湿病,糖尿病等可能有一定关系。

中医怎么针灸治疗鼠标手

鼠标手多是腕关节劳损,这是因工作性质所引起的慢性劳损,或因直接、间接暴力引起腕关节外伤的后遗症,为现代常见职业病的一种表现。

鼠标手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经常疼痛,用腕稍多则疼痛加重,甚至腕部肿胀、活动受限、关节无力、关节弹响、局部压痛等。

中医治疗鼠标手职业病的方法有很多,针灸治疗鼠标手疼痛的方法可针刺腕痛穴,腕痛穴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具体如下:

1.腕痛穴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2.该穴可交叉取穴,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呈现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3.腕痛穴具有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等功能,可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

温馨提醒

13.中医怎么治疗抑郁 篇十三

取用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在疾病缓解或者是消失之后,也不要立即停药,需要将此方改制成蜜丸剂,持续服用半个月,以稳定和巩固药效,继续调理体质。

2、安神汤

取用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煎服。对于抑郁患者的精神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能够有效得到控制,一般来说,此方需要连续服用一个月才会有成效,所以一定要坚持服用。

3、忘忧汤

此方需要选用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煎服之后需趁热饮用,早中晚三次饮用也需是热服。对于抑郁患者的焦虑以及烦躁情绪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安心定气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值得一试。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邓稼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