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小学

2024-07-10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精选8篇)

1.中国传统文化小学 篇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还有文化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洋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一步步的加深。

中国文化难道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传承了几千的中华传统美德难道不够根深蒂固吗?为何仍在“日潮韩流”来袭时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原因何在,难道我们缺少优秀文化的熏陶吗?不,关键在人,因为我们缺少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和责任感。

我国有世上独一无二的敦煌文化,那里曾是那么的繁华,而今它却不在拥有婀娜的体态,柔美的浅笑,留下的唯有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和脑中惨白的世界。原本灿烂辉煌的文化圣地就这样毁于一旦,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人道是王圆箓是毁灭敦煌古物的元凶,我却为他叫屈。如若人人可以有一些责任感,那么即使有十个百个王圆箓又能成什么气候?地方上的官员你不管我不顾,任凭外国人一次又一次放肆地拿走我们的东西,而今却要我们屈辱的从他们手中买回我们的东西,而且仅是文物的微缩胶卷。可悲,可叹。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有人能够重视文物保护,阻止王圆箓的行为,也许就会有另外一种可能,起码不会像现在这么受尽屈辱。

面对此起彼伏的文化浪潮,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

2.中国传统文化小学 篇二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1.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就目前而言,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中西方文化融入严重失衡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所选用的教材上最直接地表现出来。在我国中小学所选用的英文教材绝大部分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材料, 还有一些则直接选用原版纯正英美的教材,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教材则很少。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材料中由于过多考虑英语教材的原本面貌, 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等, 在课文选择上体现出了纯正的英美味, 在语言的表达中处处渗透出英美文化气息, 这样带有浓郁目的语文化色彩的篇章安排, 只能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西方文化。在所选用的教材中, 对于中国文化的涉及很少。然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英语与之取得相互的联系和交流, 不但要会利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 更重要的是怎么通过英语来准确传达我们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这也是很多外国人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所需。诚然, 如果我们的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中与自己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处于缺失状态, 那又谈何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 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语言文化承载能力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必须与中国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使英语也可以承载中国文化。唯有如此, 借助于英语这一外在形式,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才可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 这应该引起我们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2.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和实力的欠缺

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英语教师亦是如此。因此, 其自身应该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实力和较高的本土文化意识和修养, 进而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甚至更深入地论及中国文化渊源和嬗变, 从而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素养。然而,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 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加以表达的能力尚显不足, 尚需继续提高。此外, 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英美文化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书本所学到的间接 (indirectknowledge) 知识, 从认知学的层面上看有一定的缺陷。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弱化, 从而将英语教学演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3]。这样一来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内容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显得十分欠缺。另外, 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能力层面) 上存在着诸多不足。由于教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 英语教学从小学到中学, 甚至到大学无不聚焦于语言形式教学上, 在教学上过多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法、词汇、语音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这些英语元素背后最为重要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养成却被人为地忽视, 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教学渐渐迷失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之中。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英语教师培养体制的问题,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加以弥补。

3.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中国文化意识欠缺

目前, 在中国有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或并不欣赏。如他们喜欢过圣诞节和万圣节, 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 对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却没有兴趣, 也不喜欢吃饺子和月饼, 这种社会现象随着外来文化不断融入日益明显。当然, 我们要“让中国走向世界”, 接触和了解外来文化是要大力提倡的, 但一味盲目跟从和崇拜却是要不得的。我们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 也要积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 我国中小学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相关事物的能力低下, 不能顺利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从实质上来说,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课程, 它不单纯是一门工具课, 也是一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科。作为英语教师来说, 应该具有双重的角色即语言的讲解者和文化的引导者, 他们应该在重视语言讲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 更要关注英语教育的价值趋向, 在提倡文化平等交流的同时应该注重大力加强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和本土文化的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的伟大复兴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不断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语教育, 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4. 中小学传统英语测试中中国文化导向的缺乏

目前, 在国内的各种英语测试中的测试内容都是以语法、词汇、文章结构分析及听力和语音为主, 至于对相关文化能力的测试项目, 则是缺失的, 而且当前的测试也是以最后的分数高低来断定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这样造成的结果无疑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把通过测试获得高分作为自己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毫不掩饰地说, 无论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都会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定他们的英语水平, 甚至会直接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前途。可是在事实面前, 学生面对的往往是这种无形的压力和指挥棒, 抑制了自己对于英语的兴趣。当然现在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大量的英语教学中多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 学生以被动的接受来学习, 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主动学习, 也大大妨碍了学生对英语之外的文化学习。因此, 这不仅会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还使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利用其交际变为不可能, 势必也会造成对于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成为泡影。

总之, 目前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和输出, 使得学生在现在及将来的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困境,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方法和路径

1. 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合理地融入中国文化

教材是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 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 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载体和导向作用。首先, 应该在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人员上注重全面性, 既要有语言和翻译学方面的大师也要有文学和文化学领域的大家;既要有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也要有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从而通力协作、集思广益、共同商榷以尽量科学合理地方式编撰好教材。这方面,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量使用双语教学, 很多对外汉语教材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注释, 这一点值得借鉴。其次, 在编写的内容上有必要在教材中增设表达优秀中国文化的文章和译文, 其内容要体现发展性和深刻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中国文化, 比如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等, 使学生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 从而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真正起到提高中小学学生语言能力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最后, 更需要专家学者们倾注心血去建设高质量的适合中小学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中国文化系列英语教材。

2. 提高中小学教师本土文化素养

优秀的教师是创造优质英语人才的根本条件, 教师的知识储备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首先, 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并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最后形成自己坚定的文化信仰和立场。同时中小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 如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中医中药、电影戏剧、琴棋书画、传统习俗等等。可以通过出外进修、听讲座或者请对中国文化熟知相关学科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当然, 汉语语言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如汉语构词规则, 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字理解和语用能力等。教师如果想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那么自己必须要首先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本土文化。其次, 在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上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国外文化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所在, 以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平等的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应进行异同对比, 或者通过研讨会、专题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合理地分析出文化立场的相通之处, 既不盲目崇拜, 也不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优越的思想意识, 超越本民族和英语文化的狭隘界限, 合理解决文化冲突, 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正确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首先我们应该把树立正确本土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自身要加强文化认同感, 丰富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 建立独立的文化人格及语言和文化平等的观念。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的融入, 不要盲目地崇拜和追求。要树立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来不断促进自己的自身完善和全面的发展, 只有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断积累和挖掘, 才能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学习并汲取异域先进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其次, 我国有着丰富而又悠久的传统文化, 它们与西方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一面, 应该说是我们独特的文化, 那么在对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教育中应该形成我们独特而先进的中国特征。这种独特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在进行有关问题探讨时, 重视将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融入在英语教学中, 还应注重民族特点, 使学生从而养成自觉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

4. 在中小学英语测试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

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 在这一问题上英语考试难辞其咎[4]。然而要改善这一状况, 首先就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小学英语考试, 在英语课程考试中应该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加大对本土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其次, 要在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再次, 要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以此来引导中小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重视和最终会表达。比如在听力部分和口语考试中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常识的考题, 阅读理解部分或者作文试题也适当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还使学生如何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了明确的方向, 同时, 考试的压力也势必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激励和动力。此外, 在正常的考试或者平时练习中, 也同样要有意识地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写作或练习。这样, 有了上述的教材改革和教师、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提高, 加之考试和平时练习的引导, 相信会逐渐形成一套合理而又完整的英语学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真正做到使学生既能汲取国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又不失自身文化的传承, 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5. 课堂内外开辟多种渠道以实现中国文化的融入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之外, 我们还应该集思广益开辟多种渠道以期实现中国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融入, 如我们可以采取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 即指同一门课程有一名本土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两名教师共同担任合作教学的模式, 这样, 既利于中外教师的优势互补, 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 借助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合力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 利用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 可以更直观、全面地去体现灿烂的中国文化, 增加中小学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为中小学学生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 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等办法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 这些都是实现本土文化融入和延伸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 在中小学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 使我们的中小学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本土文化, 这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外文化交际的需要, 更利于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当然把我们的本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去, 也符合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符合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人才的教学初衷。

参考文献

[1]张维维.初中英语教科书设计的文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3]吕海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迷失与回归.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7) .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重要启示 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具备极高鉴赏价值的经典之作。在小学教育阶段,借鉴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理念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教育,针对小学教育现状如何进行优化和创新,兼顾启智和树人两大基本教育功能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小学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注重技能教育和智力教育,对于德育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罕见。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需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加强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的宝贵结晶。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阶段,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信念,就长远意义来看,这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下,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奠定最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启蒙

在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便在于启智和树人,这集中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品性培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自古便极为崇尚道德观念的建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启示也在于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首孝悌、次见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应该遵守的道德感已有了明确界定,这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传达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应用经典的国学启蒙之作帮助学生感受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养正气,养心”,在潜移默化之间激发学生关于真善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真正高洁的品性特征,促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如今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文化对于我国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实现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小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启蒙

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之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应用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又称之为博雅教育。这是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之上的自由教育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应用国学经典开展的启蒙教育便可以作为知识层面的通识教育。以经典国学教材《三字经》为例,便囊括了治国兴衰、人文自然、生活常识、思想道德的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其中典故众多,孟母三迁的典故喻示着为母者劝子向学的良苦用心;囊萤读书的典故则描述了古人对于学习机会的重视;“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朝代更迭则蕴含了世事变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哲学内涵。由此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便在于开放教育的思路,教育无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善加利用,通过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融入更为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

(三)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

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在课堂统一讲授为主,偏向于模式化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化作用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但就教育本质而言,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同样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直至宋代,朱熹将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品性各异,水平不一,孔子主张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定位,如“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另外也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天禀赋,知识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这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在于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教育需尊重和挖掘其兴趣所在,发现其特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面能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发展自信。

【结 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启智和树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之下,有助于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启蒙,同时也能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促进学生能树立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在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自信。

【参考文献】

【1】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

【2】刘利.和合文化 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教育论丛,2008(09)

【3】胡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荀子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

【4】马忠.文化发生学视角下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质及其当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4.小学作文中国传统文化 篇四

豆腐起源于战国(春秋)时期,由燕国的乐毅发明的。乐毅是个大孝子,他的父母很爱吃豆制品,他就常常给他们做。一天,乐毅在做豆浆时,准备放盐,可盐罐里全是盐卤水,他就把盐卤水全倒进锅里。过了一会儿,他打开锅盖一看,里面全煮成了白嫩嫩的乳块!他一尝,味道鲜美,高兴极了,就取名豆腐之玉。于是就有了豆腐的初名---豆腐之玉。

乐毅发明豆腐之玉后,几乎每天都给父母吃。有一天,乐毅的母亲忽然病了,请来大夫看一看,原来是吃太多豆制品上火的缘故。大夫开的药是凉性药---石膏(一种去火的好药材)。于是,乐毅再做豆腐之玉时,就会放些石膏进去,这样就不再上火了!因为来买豆腐之玉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初名豆腐之玉被人们简化成了豆腐,并且现在豆腐也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菜。

5.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400字 篇五

剪纸的剪形分别是:毛毛剪、月牙剪、小圆剪、大圆剪、空心剪、柳叶剪。这些剪纸形状巧妙地加在一起就能变成一幅精美的手工作品。比如说,要剪小鹿就要用小圆剪、大圆剪和月牙剪。月牙剪是小鹿的眼睛,小圆剪和大圆剪是小鹿的花纹。

另外,剪纸法分为对称剪和非对称剪。对称剪就是剪得时候将纸对折再剪。剪虎头用的就是对称剪。先用铅笔把虎头、耳朵、胡子、王字、眼睛描出来,再用剪刀沿着描画的线剪下来就成了。不过,小朋友们可要小心了:胡子和耳朵一定要留在虎头上,否则虎头就成苹果了。非对称剪就是左右两边的剪法不一样。

根据造型剪纸可以分为平面剪纸、半立体剪纸、立体式剪纸。一般立来说,体式剪纸要剪两个以上一模一样的形状,平面剪纸只需要剪一个就够了,因为平面剪纸不需要立起来。

6.小学作文之中国传统文化600字 篇六

画糖人看起来这么简单,但练起来难哪!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画糖人。

小学作文之中国传统文化600字(三)

今天下午,我们在施诗家做“生活中的传统”作业。分完工后,就开始做了。

我和张霖一开始都是“万分兴奋”,但拍久了以后,就觉得没那么好玩了。于是我加入了剪纸队,剪一只老虎,而张霖也加入了陶艺队。

陶艺可好玩啦!而且如果是因为陶艺把小手弄得很脏,家长也不会骂你。其实,我并不知道陶艺的来历,只知道陶艺是要用泥巴的。

首先,把泥巴搞成一团,接着,把泥巴放在机器上开始滚、压,泥巴就会变成一个圆,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它,最后,一件艺术作品就闪亮登场啦!

可张霖却有点儿失败。她滚完、压完后,泥巴变成个奇怪的图形,而不是圆。我真想对张霖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张 霖,你可要加油了。”

但施诗和浠言的手可巧了,不用机器就可以让泥巴“升个级”,变成圆形,真厉害呀!

可剪纸就没那么好玩啦,光是看我的“纸老虎”,就已经剪破了好多洞。

虽然“纸老虎”不怎么好看,但我依然快活,唱起了“两只老虎”调子的老虎儿歌:“一只老虎,一只老虎,又可爱,又威猛,老虎快乐又活泼,身体非常的高大,真好玩!真好玩!”

你一眼望去,会感觉“小人”才是最困难的。赵雯妍也是下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小人”剪出来的。

“福娃”的难度在于头部,那么多个弯角,潘约西也用了接近一小时的时间才剪出来的。

浠言妈妈把剪纸作品拼成一幅画,我就不由自主地给它编了一个故事:“从前......”

施诗听完后对我说“好,剪纸就由你来介绍。”

算我不懂艺术啦,反正我看不懂她们做的是什么东西。像狗又不是狗,像熊不是熊。哎呀,真是太深奥了!深奥得让人难以懂得。

我喜欢中华传统文化,更喜欢其中的民间工艺。希望这种传统可以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远......

7.中国传统文化小学 篇七

一、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目标

该校为了让学生“成就兼容东西文化的独立人格”,致力于提供“全人教育”, 通过“撷取东西文化的精粹,将学生培育为勇于探索、具备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社会栋梁”[2]。可见,该校在教育理念上,非常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品格发展。这种品格发展会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的了解、对自身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自身作为社会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来实现。为完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品格教育在其中承担了重要作用。而且,该校也将品格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描述为“培育学生具备优良品格及崇高品德,达致全人发展”[3]。

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及品格课程具体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校品格教育虽然定位于培养学生个人品格,但这一培养方向指向更为高远的目标,即通过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个体,进而使之具备关注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未来社会责任的能力。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虽然我国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领导及一线教师大多对此耳熟能详,但未必能真正意识到其内在含义,更不必说能把握在教育工作中落实其的具体途径。

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该校品格教育课程设置三大板块:一是品格生活教育, 主要通过主题课来完成。该课“以英格兰青少年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为蓝本, 参照美国有关品格培育教材,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品格生活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发展正面的个人品格,如坚毅不屈、善良仁慈和勤奋上进等”,具体包括学生个人成长、 人际交往、品格养成和世界伦理道德观等一系列内容。二是绿色校园。该校“致力于打造环保校园,实践‘减废、再用、回收’的环保原则,主动为校园及世界尽一份力”。三是慈善活动。慈善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慈善活动和社会服务,学习成为富有爱心的世界公民”[4]。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每个板块的目标非常明确,同时也指向课程自身目标及学校整体育人目标。也就是说,总体育人目标及方向进一步明确的课程目标在此被细化为更加具体的教育目标,使得每个板块都能明确各自的教育任务,通过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完成这一任务。

通过分析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到,我们一直提倡的放眼世界的教育视野与眼光是如何呈现并具体落实在学校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及相应课程内容中的。将看似宏大的育人目标分解为可以落实和实施的具体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实施中,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学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内容

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品格生活教育、绿色校园和慈善活动。

1.品格生活教育

该校品格生活教育课程以英格兰青少年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为蓝本,以美国有关品格培育教材为参照。实际上, 前者是作为该课的课程标准来使用的,同时也体现出该校作为以中国香港地区为发源地学校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参照,后者受美国近些年影响较大的新品格教育1课程影响,选择美国Character First系列丛书作为基本教材。这套丛书共有4个系列,每个系列中列出9种不同品格,共36种。这些品格的表述,表现出对学生作为个体个人品格的突出关注,如专注(Attentiveness)、 严谨(Thoroughness)、宽容(Tolerance)、 节俭(Thriftiness)等。每项品格内容包含该品格的重要性、可讨论问题、典型人物、 相关故事、品格细节、相关心理学知识、 相关建议、活动建议等。为适应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每种品格都有一种象征性动物,书后配有带有这种动物图案的品格卡片。该书操作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该校也会在主题课上安排其他教育内容,构成对该教材内容及其他活动内容的辅助与拓展。

从品格生活教育内容不难看出,该校品格生活教育课程既指向个体,也关注社群,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所谓普世或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也许受到英国本土学校品格教育观念的影响。1996年,英国政府曾举办探讨教育和社会公共价值观问题的全国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多元化社会中存在共享价值观,适用性与阶级、性别、种族或宗教等无关。因此,研讨会提出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包括友谊、 公平、真理、自我尊重、自由及对环境的尊重等,被称为“共同理想”[5]。

2.绿色校园

在绿色校园活动中,该校致力于打造环保校园,从校园整体风格可见一斑。该校校园面积不大,但外观整洁、素雅,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关切,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楼的大厅宽敞,便于跑跳活动,为学生多样化学习提供开放空间;高年级教学楼,整洁、 宽敞、舒适,墙壁装饰基本上由学生手工完成,在体现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重视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简洁、自然的环境的关切。

为实践“减废、再用、回收”的校园环保原则,学生成立不同的环保行动小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践行这一原则。 在科学设计课上,学生用于探索摩擦力大小的表面材料中,有很多来自教室内的储物箱。箱子中装满各种废旧布料,显然是平时收集和积累的。

为了鲜明呈现“绿色校园”活动的环保主题,该校在每年3月举办“环保日” 活动。这一天,学生和教师不再穿着例行的校服或正装,而是换上绿色衣服,在形式上突出“绿色校园”理念。在活动内容上,该校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会举办相应的环保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这类活动往往会和近期世界范围的环境灾难联系起来,以此突出环保教育的紧迫性与适切性。比如,在2011年环保日活动中,该校小学生围绕日本发生的毁灭性核泄漏事件, 以此展示世界环境脆弱的一面。

通过一系列既关注身边细节又重视重大环保事件的“绿色校园”教育活动,学生既树立了关注日常生活的环保原则,也养成了关注相关社会问题的良好品质,体现该校教育教学方面的现代视野。

3.慈善活动

该校品格教育课程,既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交际活动,也关注个性品格及伦理道德观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尤其重视日常及社会生活实例的教育作用。为保证教育效果的持续性,该校开始关注相应教育内容的常规化。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所有耀中国际学校师生竭力为震区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创设“四川教育重建行动” (SEED)。这次行动主要利用耀中国际学校各校区筹得的款项,帮助四川资阳市安岳县重建民主小学校舍,由这次活动产生了“希望种子”慈善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在我国不同农村地区建立“希望种子学校”,保证每年在耀中国际学校所在省区援建一所学校。该校也将这一慈善项目纳入品格教育课程中。为完成捐款目标,师生会将所有音乐会门票所得、学生艺术作品出售所得、竞技比赛所得、家制糕饼义卖所得及纪念品销售所得等纳入捐款行列。

除这个项目外,该校也参与到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我国的其他重大灾害支援活动中,为救助及重建工作尽一份力量。此外, 该校还与当地慈善团体建立紧密联系,协同“支持乡郊的贫困孩子,或受灾、患病的人士”,师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也会定期探访民工子弟学校、医院、弱势社区及其他需要协助的地区,目的在于通过 “将爱心与慈惠带给国内许多贫困和弱势的孩童”[6],帮助学生意识到本地及国际社群的需要。

这都与该校“与仁爱结盟”的校训分不开。通过一系列慈善活动,学生不仅意识到慈善与仁爱的内涵,而且也能理解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慈善与仁爱,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可以看出,该校品格课程教育内容的普世性与务实性特点突出,具体教育内容或指向公共领域道德准则,或指向对受教育者个人成长的品格引导。在当前时代与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三、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众所周知,就学校教育而言,要达到预期目标或取得真正实效,课程目标的合理确定与课程结构或内容的科学选择,只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课程内容具体实施方式。对品格教育课程来说,尤其如此,并不夸张。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在实施方面基本遵循以下路径,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效果。

1.认识和了解品格内涵

该校各个年级都设有品格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品格发展。 为实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品格的教育目标, 该校小学部参照品格教育教材,提前确定本学年品格教育主题,每项主题会持续一个月。

在每月伊始,学生会先来认识某种品格,包括该品格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象征性动物等。比如,在“宽容”品格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先了解什么叫宽容。 他们会通过教师讲解及彼此间的讨论,认识到宽容意味着接受别人与自己的差异, 由于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或成长阶段,这种差异是很自然的。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宽容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可遵循的原则,如不以貌取人或仅从外表判断事物;允许他人犯错, 吃一堑长一智;善于自省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具体问题,分享人物故事。在接下来的教育活动中,师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这一品格,结合具体事例讨论对待和处理这一事件的态度或原则。此外, 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创作主题作品等,深入理解相应品格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或人们给予的认可乃至赞美。

2.以校本化实施保证符合本校学生兴趣和需要

该校小学阶段品格生活教育课程本身以主题课的形式展开。该课程强调综合实践和自主探究,每学年的课程内容以探索主题单的形式呈现,涉及科学、人文、社会、历史等不同学科,而品格生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2012—2013学年的探索主题单来看,品格生活教育主题活动包括:成长类课程,如认识身体、成长、习惯、玩具与游戏等;交往类课程,如交友、 合作、交流等。其中,学科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渗透品格教育主题、内容或目标, 如我们有力量、拯救世界、变化、多样性、 自然灾害、环境、当地热点、国内外热点等。这会让学生将品格教育知识性内容与生活和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将品格教育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人格品质。

虽然该校小学阶段生活教育课程以美国品格教育丛书为基本教材,但在教学方式上,并未拘泥这一“教材”,也非照本宣科,而是以其中品格内容为线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及方式加以调整,教师根据本班状况及个人所长自主决定教学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商讨、学习和借鉴。在这一过程中,对多样性的尊重尤其突出,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细节上。比如,在品格教育主题课上,不同班级的中方教师会以同一英文单词表述的品格关键词翻译为不同的汉语,如将 “Thoroughness”译为“严谨”或“周全”, 虽然存在认识或理解的差异,但所传达的认真做事的态度是一致的。

为了加强小学生对不同品格教育主题的感受与理解,这一课程内容通过综合性较强的晨会加以实施。在主题课进行相应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每周三、四、五的早晨,小学部会在不同时间、地点举办晨会,年级全体学生均要参加。其中,某班学生会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或播放集体制作的音视频材料,表达自己对本阶段教育主题的理解,之后有相关问答环节, 全年级学生均可参与。接下来是颁发奖状和奖杯,表彰该方面品格比较突出的学生和班级。为方便操作,承担晨会表演任务的班级,可利用主题课时间进行晨会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将品格教育落实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除主题课及晨会外,相应主题的教育内容也会和学科教学相结合。 比如,在科学设计课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体现自己的严谨品质,明确在哪一环节体现出严谨品质的哪项具体要求。这一品格教育也会渗透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保证教育效果。

品格教育融入日常课程学习,是该校品格教育课程的一大特色。学校充分意识到这种品格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投注充分的教育教学资源, 以使相应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品格。

3.在实践中深化品格教育

该校品格教育课程包含三大板块内容, 即使在品格主题相关内涵等偏重知识性内容的第一板块教学活动中,与品格主题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得到突出重视。学校通过具有明显本校特色的品格教育活动,将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力图保证教育教学效果。而“慈善活动” 与“绿色校园”板块基本上属于实践或活动性课程,学生通过参与特定主题活动, 接受品格培养教育。

为保证实效性,实践活动在实施上有突出的特点。一是活动目标非常明确,仅从“希望种子”项目看,它就明确提出每年为我国有需要的地方援建一所学校。新建学校一般选择在该校所在地区,这也为该校及学生持续关注项目和作为活动基地提供方便。二是活动的持续性与常规性。 除常规性课程内容与绿色校园活动外,即便是慈善活动,也保持了这一特点。该校虽然关注和参与突发灾害事件的援助工作, 但更多的是持续性关注和支援弱势群体。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在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持续关注,使他们意识到弱势群体的始终存在,及持续关心和帮助这类群体的重要性。三是活动内容的日常性。上述品格教育活动无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品格教育内容有效地渗透在学生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中,避免宣传式教育与学生日常实践的脱节。

可以看出,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关注体现学科特点的具体品格内涵的学习,也注重相应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践行相应的品格细节,同时充分利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

有学者曾将品格教育项目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大致归纳为三类:“(1)直接教授, 强调习惯的训练和美德行为的养成。(2) 间接教授,强调品格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将品格孤立化、法典化或者打包成教学单元。(3)通过社群建设来教授,强调道德社群的建设。”[7]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实施方式大体上涵纳上述三种方法,也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与实效性。

四、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

1.课程目标的明晰性

该校品格教育课程目标方向与学校育人理念或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学校育人目标可概括表述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知识、有能力、有品格的综合型人才的话1,那品格教育课程所承担的则是完成培养学生品格的任务。

从我国国内各小学实施品格教育课程的基本状况来看,基本上是依照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实施,对如何将该课程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有助于实现本校育人目标的具体课程目标并不明确。通观我国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目标会发现, 为适应不同地域及学校的状况,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颇为宏观和综合, 不仅包含品格教育目标本身,也关注在其他门类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品格教育目标的落实。但如果不能将如此宽泛的课程总目标与本校育人目标相结合,呈现明晰性与具体性,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品格教育,很可能失去自身的方向性,成为敷衍了事的泛泛之谈。从课程效果看, 这样的课程不仅难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某种品格,甚至会由于敷衍塞责的态度使学生无法认真看待品格教育,品格内涵在学生身上的落实自然成为空谈。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结构,既包含学科性内容也包含活动性内容,既关注具体品格内涵的知识性内容的传授,也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在学习与生活中实践品格教育内容。

但从我国各小学品格教育课程建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未能关注到这些方面内容的统一,要么照本宣科,使品格教育内容无关痛痒、枯燥乏味,要么孤立地举办某种品格教育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所产生的短期效应却乏善可陈。

其实,在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中,已经强调了品格教育课程的活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如果学校及教育者能够摆脱教材局限,结合本校实际状况及教育需要统筹考虑,从课程建设角度综合规划本校品格教育课程及与之相关的教育活动内容,不难建构出体现综合性、实践性乃至整体性、长期性的品格教育课程。

3.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该校在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强调核心价值观或“共同理想”,也关注与学生自身成长、学习及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既培养学生的国际性视野,也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事件。 这种多维度的课程内容设置,既可以重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也会将关注点引向外部乃至未来世界;既保持学生身心发展的统合性,也有助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国内各小学品格教育课程内容看, 也有上述一系列内容,如对诚实勇敢、友爱宽容、自尊自律等品格的倡导,对所在学校或社区环境的认识与了解,甚至对国家地理、历史概况的学习与探索等。但不难看出,这些教育内容甚至比耀中国际学校或美国品格教育内容更为宽泛,这种差异可视为不同国家或文化实施品格教育所采取途径的差异。美国品格教育研究所把以下品格因素界定为品格教育研究可探讨的要素,包括关怀、公民道德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平与公正、尊重、责任、可信等及其他适当因素[8]。德育心理教育专家杨韶刚指出,“在我国,道德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 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等”[9]。不仅如此,从我国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看,除上述内容外,还包含基本社会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品格教育是渗透在其他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

不难看出,这种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实施方式是课程改革及课程整合的结果。如何在现行国家课程框架下有效落实品格教育的课程目标,既涉及学校根据自身状况及学生发展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问题, 也涉及有效实施给定课程内容的问题。

4.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也许在内容多样性方面,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内容并不丰富,但在课程实施上却非常关注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关注本身即表现出对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视,因为从小学生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品格教育课程内容只有通过丰富的形式,才有可能帮助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品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该校品格教育课程除引入核心价值观外,也关注价值的多元性。该校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建基于对文化多样性及个体丰富性的体认, 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该校的教育教学包括品格教育极少追求趋同, 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或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注意辅以普世性的价值观教育,为学生个体心灵的成长提供更大的 空间 , 避免国内 品格教育 所谓 “典范”趋同的模式化甚至教条化弊病。 因此,品格教育课程目标不应追求将所有学生塑造为同一类型,而是把握方向后,尊重个体差异性,引导他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关心周围的世界,甚至努力去改善这个世界。

因此,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的实施所关注的并非塑造一个好人,而是引导学生品格的健康发展,“道德不是限制我们做事情的规条、规则,而是使我们明确道德生活为何需要道德规则,哪些体现道德法则的规则是我们道德实践和道德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使我们明确从内在品格上、 在内心中承担道德规则对于个人生活、人类繁荣的意义和价值”[10]。这也应是国内各学校实施品格教育的原则与基点。

8.中国传统文化小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德育;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一、前言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促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事关国家建设大业,也事关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所谓“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也一直重视对小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然而纵观当前的德育教育内容,甚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踪影,这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炼出了中国人的理想文化。比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强调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提倡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这些统统体现了中华儿女奋力拼搏、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对当代小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形势多变的时代,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需要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容应对这些新情况。但我们不能忽视,当今小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拼搏意志,在这种情况下,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进取精神教育小学生,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强不息的意义,鼓足干劲直面挑战。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环

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向来提倡民族至上、国家为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强大的渗透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精华,是将海内外华夏儿女凝聚在一起的重要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这一教育资源,可以引导当代小学生以先人为榜样,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念,自觉以爱国为荣,以害国为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了国际发展潮流,但是台湾分裂分子、新疆东突分子一直蠢蠢欲动,企图分裂祖国,当代小学生必须坚持祖国统一的信念。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和”作为内在核心精神,其基本要义是和谐,提倡“以和为贵”、“天下一家”的思想,这是国人自始至终追求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允执其中”就明确地告诉人们,只要“持中”就能实现“和”。如今,“中和”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特有品德,凡事讲究“和为贵”,并成就了国人处事风格的显著特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小学生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形势多变的大千世界,并帮助小学生在花花世界中逐渐学会宽容与理解,以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处人处事。

(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提倡“宽厚”与“仁爱”。《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都说明先人推崇宽容、理解和善待他人的精神。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洗礼,这种宽厚之道逐渐与国人的性格、情感、思维融为一体,对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充分挖掘这一教育资源,可以在培育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小学生以一颗宽厚之心善待他人,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扬。

(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以诚相待、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

中国人一直恪守以诚相待和诚实守信的基本信条,这是指国人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忽悠、不说话,这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也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础条件。古语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这些思想从古至今,仍旧是个人正确处理与家人、与朋友、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21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也是诚信经济时代,重诚信、兑承诺是广大人民发出的呼声。在当今小学生群体中提倡这种思想,使小学生践行这些准则,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更好的个人形象。

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扩充德育内容

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应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介绍《论语》、《周易》、《弟子规》等经典书籍,鉴于这些书籍中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晦涩难懂,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利用诵读法、小品表演、观看视频等,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以陶冶情操。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校园德育环境

学校可以在宣传橱窗、学生食堂、教室、操场等地张贴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画、标语等,让小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氛围中,在无形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让小学生扮演“小教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安排学生走进社区或广场,为居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使小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再次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内化传统文化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小学德育工作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利用小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宣传传统文化,使小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提升思想道德。

参考文献:

[1]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20期

[2]金莉红.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德育之魂[J].考试周刊.2013年76期

[3]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大学傅雷家书原文下一篇:鲁迅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