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品牌活动方案

2024-10-07

德育品牌活动方案(共8篇)

1.德育品牌活动方案 篇一

班级德育品牌创建活动总结

——讲文明

长甸中心小学 三年二班 2016年12月30日

班级德育品牌创建活动总结

——讲文明

一、创建原因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品行教育,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随着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我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

二、活动过程

1、创建文明礼仪文化,促进班级育人环境

好的育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有文明礼仪的学习榜样,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十分重要。我大量收集能够影响学生文明礼仪的古籍和事迹,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古典礼仪故事讲给学生听,在故事中孩子们知道了文明礼仪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孟子说:“得道者多助。”一个从小懂得礼仪知行之人,必定是一个有道德之人,那么在以后的成长中,必定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必定是成就人生大器之人。《弟子规》中告诉了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事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因些我利用中午读书时间让孩子们背诵《弟子规》,读其解释,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模仿。而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所以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作为学生最具体的看得见的活教材,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许学生做的,教师决不能做。这种教育方法不带有任何强制压力,学生易于接受,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有些学生,在同学之间,经常说粗口话,搞恶作剧、做不文雅的动作,惹事生非等等,针以这些不良现象,如果教师在注重“言传”的同时,更注重身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不仅经常在孩子面前讲文明礼的道理,更重要是的以身作则。比如:我班里原来有两位学生文明礼貌较差,给其他同学也带来很大影响。于是,我经常个别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课堂我尽量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文雅大方,从不用粗话骂学生。课间,我尽量多到学生中,特别是在两位文明礼貌较差的学生面前,我尽量使用礼貌用语。学生不小心碰着我,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如有学生替我拿东西,我很客气地对他说:“谢谢你”,路上或者别的地方遇见学生,我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如果我不小心碰着学生或给学生增添了麻烦,我总是主动道歉地说“对不起”“请原谅”等等。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努力,那两位文明礼貌较差的学生及其他同学的文明礼貌明显好转。

3、在活动中进行文明教育

学习中,我组织学生为班里较困难的同学捐一些学习用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培养了孩子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组织学生看革命影片,听英雄人物报告,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就自然而然地感化学生,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立志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品德受到教育。另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发现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和文明现象,并且让学生集中讨论交流活动的体会。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文明行为。诸如此类活动,要经常开展,做到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4、成立光荣榜,弘扬文明美德

班级里成立光荣榜,大力弘扬发生在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和好的文明现,使那些积极做好事、讲文明懂礼貌的同学觉得光荣而自豪,觉得更应该那样做,也能使其他同学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人人做好事、个个争文明先进的班级氛围。

5、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对学生出现反复的现象,老师始终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注意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

三、活动效果

一学期来,我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促进形成了更好的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我将为之不懈的努力,尝试更好的教育策略,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2.德育品牌活动方案 篇二

关键词:德育品牌,学校德育品牌,立德树人,误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立德树人背景下, 许多中小学将提升德育特色, 打造德育品牌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使命, 德育品牌建设也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 德育品牌建设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也在取向、内容、战略、过程、归属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德育品牌的发展和德育有效性的提升。

一、取向上, 片面追新求异而忽视学校传统文化资源

品牌是指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品质优良、与众不同、有口皆碑是品牌的三要素。对学校来说, 品牌是其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的升华, 是对学生发展的良好预期, 其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优质性和持续创新性。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形态, 德育品牌是在长期文化积淀、发展过程中, 凝聚学校独特的德育思想、德育理念, 为学校师生、社会所认同, 并能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精神品质与德育模式。“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 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 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1]。因此, 德育品牌的建设有别于具体化的德育举措、德育活动, 应根植于学校文化传统之中, 在文化溯源与校本德育中汲取德育品牌专业化、优质化的支撑与力量。

文化环境资源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是学校特色的根本所在, 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识。在德育改革创新实践中, 一些学校基于自身学校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在充分发掘学校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创新性发展。如山东泰安的堽城镇中心小学紧扣学校长期坚持的“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的德育模式和“四正做人, 诚达天下”的校训, 创建了“特色项目、特色班级、学校特色”三步走的德育品牌。例如青岛市崂山区晓望小学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濒临大海的地域优势, 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树立起关注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学校秉承“让每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位教师体验教育的趣味”的办学理念, 以蓝色海洋教育为依托打造“海韵育童年”的德育品牌。然而, 仍有部分学校没有正确地认识学校文化传统与学校德育品牌的关系, 将追新、求异与德育品牌的创新等同起来, 忽视从学校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德育特色、凝聚德育理念。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德育品牌的无根性, 使学校德育品牌在未来发展中陷入困境, 不仅难以真正彰显德育品牌的魅力, 更难以实现德育品牌传承、创生学校文化, 难以提升学校德育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二、内容上, 将德育品牌建设内容与日常行为规范混为一谈

德育内容是与道德相关的具体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及道德体系的综合体, 是一定社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从我国已颁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来看, 中小学德育内容分为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或政治道德品质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四个方面。作为德育品质优异核心体现的学校德育品牌, 不仅在内容的选择和提炼上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要为德育在实践中增值提供条件。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政治态度的形成是德育品牌的核心内容。而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主体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二者在本质、特点与功能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从本质上看,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一种外在约束, 是规范学生行为, 促进学生道德化的行动方案。而德育品牌则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导向, 教育性是其根本属性;从特点与功能上看, 学生行为规范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行动准则, 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底线要求, 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哪些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以及哪些不应该做或不能做。学生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了行动指南,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便于标准的运行及学生行为结果的考核与评价。而作为一种抽象化的精神品质, 德育品牌既是一种被社会理解和肯定的文化精髓,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的折射, 又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引领。其意义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成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学校德育品牌内容应基于学校文化, 进行特色诊断和优势评估之后, 提炼主题、明确内容。而部分学校时常模糊德育品牌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界限, 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如一所小学为了让学校德育品牌系列化, 出台的《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常规管理部分包括: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国学文化 (弟子规及由其衍生而来的结合该校实际编写的《一日常规三字歌》) , 三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种忽视特色发掘、主题提炼等关键环节, 随便将日常规范作为德育品牌创建的内容或主题, 无疑弱化了德育品牌的教育意蕴和内在张力。

三、战略上, 以德育品牌的外延式发展代替内涵提升

内涵式发展是以内部核心要素为动力与资源的发展模式, 强调事物质量的改进、结构的优化、水平的提升等。与内涵式发展相对应, 外延式发展是以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强调数量的增多、空间的扩展、规模的扩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教育发展模式逐渐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逐渐成为教育改进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相应地, 德育品牌的发展也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学生的德性成长作为德育品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而部分学校对德育品牌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出现以外延式发展代替内涵式发展的误区。其一, 把德育品牌建设归结为校园形象的塑造。虽然品牌常与形象相提并论, 都被誉为企业的灵魂, 但是品牌最核心的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一种内在的力量。形象仅仅是价值理念的外在表征, 仅仅停留于形象建设或者以形象建设取代品牌建设, 无疑是缘木求鱼, 徒劳无功。其二, 将德育品牌辐射效能的发挥等同于德育品牌的媒体宣传。宣传手段是学校德育品牌发展的重要推介, 同时也是扩大学校德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 在扩大德育品牌影响力, 坚定德育信念, 统一德育认识上, 舆论与媒体的宣传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如果脱离德育品牌的实质性发展, 德育品牌的宣传只会沦为形式化的空洞口号。当下, 许多学校管理层将德育品牌商品化、产业化。学校投入大量经费聘请文化公司对德育特色、德育理念、德育产品进行系列化包装。尽管文化公司缺乏对学校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 缺乏对学校德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但是却通过大量后期宣传使学校德育品牌声誉及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借助宣传的力量可能会使学校取得一定的短期效应, 但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 这种产业化、商品化的德育品牌缺乏文化意蕴, 远离学校师生价值理念, 最终会与学校德育发展背道而驰。

四、过程上, 急于求成而忽视对德育品牌的保护

在经济领域, 品牌不同于产品。产品是输入与输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过程”的结果, 具有完成性。而品牌则凝聚着自身价值使命, 承载着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价值期望, 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验证的过程, 开放性、未完成性是其重要特征。与经济领域的品牌相一致, 学校德育品牌同样是历史的折射、是现实的反映、是未来的导向, 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架构中。德育品牌的打造既是学校德育理念、德育特色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过程, 又是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从某种层面上看, 德育品牌的建设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简单工作, 而是一个持续整合、创生的过程, 需要全体成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当下, 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主题, 学校教育理念也逐渐由“智育至上”转变为“德育先行”。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备受关注, 德育品牌的塑造也成为学校讨论与践行的热点。德育品牌的提出,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学校在德育建设中的经营意识与竞争意识, 德育品牌的创建也呈飞速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 许多中小学在德育品牌的建设中急于求成, 将德育品牌视为挂在墙上的“金科玉律”, 认为一旦树立起德育品牌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一劳永逸了。其实, 学校德育品牌的诞生、成长、鼎盛时刻需要呵护, 需要不断创新, 需要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活动。“德育应融入生活, 生活的过程就是德性养成的过程, 人要有德性就离不开道德的生活。”[2]优质的学校德育品牌往往是其他学校效仿的对象, 若满足于眼前的成果停滞不前, 很容易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甚至走向衰亡。所谓“打江山易, 守江山难”, 学校德育品牌的保护需要打破以往建设过程中的封闭状态,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分步实施, 循序渐进, 才能够真正将德育品牌的打造落到实处。

五、归属上, 认为德育品牌建设只是学校管理层和德育部门的事

德育是一项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综合性活动, 需要各个因素共同参与, 既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项任务, 又非某一领导、某一部门的责任。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忠教授在《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一文中指出:“专门德育论”者认为“学校德育只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 学校的德育职责仅仅是德育部门的职责”。“其实, 德育不是学校的一项工作, 而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应当担负起学生的道德责任, 这种承担不只是一部分人的义务, 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义务。”[3]建立德育的全员机制是优化德育环境、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作为学校德育的价值标识, 德育品牌既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又蕴含了学校心理和情感上的价值认同, 其建立与维护同样需要坚持全员理念, 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 凝聚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信念。学校全体成员包括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 甚至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家长、社区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到德育品牌的建设与维护中, 从而最大程度地整合各德育要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品牌的辐射作用。然而, 在实际德育工作中, 部分教师及相关人员并未担当“同盟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而更多地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将德育品牌的建设视为学校领导与德育部门的事情。德育品牌责任归属问题上的错误认识造成教师不愿主动参与到德育品牌的创新实践中去, 不愿将德育品牌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中, 而是将德育品牌的创建视为上级安排的任务来消极执行, 最终造成德育品牌在建设的“孤岛”中举步维艰。

对德育品牌建设误区的探讨有助于德育工作者深化认识, 明晰方向, 真正发挥德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笔者认为, 走出德育品牌建设误区, 打破德育品牌建设瓶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取向上, 改变以往为“特色”而“特色”、为“创新”而“创新”的德育品牌建设观, 将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德育品牌的根基;内容上, 明晰德育品牌与日常行为规范的界限, 丰富德育品牌的教育意蕴;战略上, 将单一的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形式化的口号宣传转移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上来, 以学生德性的成长作为德育品牌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与根本评价标准;过程上, 秉持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 实现德育品牌内适性与外适性的统整性发展;归属上, 打破传统德育品牌建设中的封闭状态, 拓展德育品牌建设平台, 树立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评价者的大德育观。

参考文献

[1]李季.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J].小学德育, 2010 (1) .

[2]韦世艺.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6 (9) .

3.德育品牌活动方案 篇三

关 键 词 德育品牌;教师发展;德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4

教师是建设学校德育品牌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认同,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学校德育品牌将沦为一种应景的装饰。当前,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的重要性一再获得肯定。但是,不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上,对教师发展的关注却呈现出“重功能轻态度”的工具理性倾向。这不仅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也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推进。在理论上厘清并证立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内涵,在实践层面探索出有效的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模式和方法,实乃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道德:学校教育实践的首要目的

随着知识体系的日益分化与学科化,教育所承担的道德传承功能逐渐边缘化。以至于道德从教育最高乃至唯一的目的,慢慢转变为众多目的之一,进而又被知识的学习甚至是分数的提高所遮蔽。与此同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一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教师文化观念正逐渐瓦解。然而,无论是探讨教育的基本观念,还是深究教师的专业理性,道德的基础性地位都理应重新得到重视。

(一)教育内涵:从分梳观到系统观

近代以来,对教育目的的认识逐渐被一种分梳的态度所主导。这与人们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关,也反映出教育基本观念的变化。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认为幼年阶段主要实施体育,少年阶段则主要通过音乐教育来涵养品格,而到了青年阶段则逐渐过渡到理性的训练上。可见,在人类智慧萌发的初期,以发展的自然序列来安排教育内容就成为人类文明的天然选择。不仅如此,思想家们又观察到,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因此从横向的角度来切分人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经由斯宾塞的理论,智育、德育和体育分立的观点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时至近代,随着教育日益制度化,这种“遵循自然”的原则逐渐偏离了本意。赫尔巴特学派把赫尔巴特关于学校工作过程的历时性分析,转化为对学校工作职能的同时性分析,主张同时实行管理、训育(训导)、教学和养护。借鉴前苏联教育理论,我国逐渐将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目标作为具体工作并委以专门的人员分别开展。[1]自此,教育内涵被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教育内涵的分离与对立,不仅肢解了教育工作,也使教育目的工作化。而德育也从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降格为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这不仅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

然而,道德并不只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从系统观的视角,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都必须符合道德的标准。一项活动如果缺少了道德的规范,就很难被看作是教育,更遑论那些反道德的活动了。[2]以分梳的观点来理解教育内涵,使得我们在背离教育本意的歧路上越走越远。如果这一基本观念不能得以澄清,那么包括德育品牌建设在内的各项学校德育活动都难以得到持续的改进。

(二)教师专业发展:从重知能到重德能

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开展了大量引介研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时至今日,教师发展活动的形式也从相对单一的“理智取向”扩展到“反思—实践取向”以及“生态取向”。然而,教师发展的内容却仍然限制在与教学知识、技能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基本教育观念以及教学道德维度上的发展。在研究层面上,聚焦于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研究仍然付诸阙如。而在实践层面上,德育历来仅仅被当作众多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以至于各方在讨论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时,还会焦灼于究竟只指向德育工作者还是全体教师。[3]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被遮蔽的话语,道德自始至终都是教师专业性研究论域中的题中之义。哈格里弗斯(A.Hargreaves)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包括技能、道德、政治和情绪四个维度,不能仅关注技术的维度,关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因为教学工作需要考虑到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责任。所谓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维度,即强调关心和公正地对待学习者的需要,因此,它要求教师考虑到每个决策可能的道德后果并具有道德承担。[4]而古德森(I.Goodson)则提出“原则的教师专业性”,力图从价值取向的高度来定位和分析教师专业性。[5]埃文斯(L.Evans)更是明确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功能性发展和态度性发展。功能性发展强调知识性和技能性素质的培养,而态度性发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兼顾二者,不可偏废。[6]

这些主张无一不与我们对教育内涵的分析相呼应。但遗憾的是,实践中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教师教育,长期以来都只注重教师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教师如何道德地教,如何教得符合教育的标准。所幸近年来又重新认识到道德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这释放出教育回归本源的信号。学校德育品牌的建设无疑应为实践中的学校德育发展助力,其立意在于对本校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整合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在利益相关者协商的前提下,从教育基本观念中择取符合本校师生共同发展需要的具体价值,组织和开展学校各项活动。而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内容解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开发和设计相应的学习过程,就要把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起点,并据此组织学习内容。围绕着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教师德育能力应包括如下内容。

nlc202309091043

(一)专业伦理知识

增加和丰富伦理道德领域的相关知识,是教师德育专业素养提高的途径之一。没有基本的伦理知识作为支撑,教师就会缺少分析道德议题的工具。[7]了解诸如功利主义、义务论、关怀伦理等基本伦理主张,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伦理学专家,而在于为其理解和解决教育中内嵌的道德复杂问题提供理智工具。因此,伦理知识的增加应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通识教育而提供给广大教师。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知识”,人们之所以做错事是因为不知道这是错的。相应地,想要践行美德,就需要了解美德的真正含义,由此开启了从理性角度诠释道德的理论路径。所以,让教育者掌握“何为善”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丰富,更是为了使他们熟悉不同的道德论证的方法,是提升道德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该做什么,而且还要知道如何证立自己的行动。而在德育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对学校所选择育人价值的内涵及体系有清晰、专业和系统的把握。

(二)育人的方法和策略

要切实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需要从重视教师德性转为赋权赋能予教师。长期以来,重师德都是我国教师文化的重要基因,以致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学生品德的发展建基于教师品性完善的前提之上。在价值体系单一的传统社会,这一观念有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信念的基础,也确实发挥了型塑和维系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在价值多元、社会开放的今天,单方面地强调教师德性只会给教师道德负担,使他们更倾向于在育人过程中选择不作为以求自保。为此,帮助教师掌握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显得在尤为重要。

赋教师以德能,首先应帮助教师知晓不同阶段的学生在道德学习上的规律。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既需要通晓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恰当地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关联,促进学习的发生。道德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事实上,包括道德发展理论、道德移情理论在内的各种道德心理学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了解本校学生在道德成长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及其表现,有助于他们将德育品牌的的价值内涵融进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

其次,从学校德育品牌的视角,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还在于找到本学科与德育品牌建设的结合点。在进行德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维度,帮助教师突破狭隘的学科教学意识。同时,也可将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过程的育人能力。

(三)教育基本观念

学校德育品牌的创建,本身就是凝聚利益相关方教育信念的过程。实际上,相对于教师个人的高尚美德,其教育基本观念对于形成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更具有基础性作用。这些观念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有意识地透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的选择,来发挥教学对学生道德品性发展的作用。[8]学校在打造德育品牌的过程中,应树立全员德育的意识,在明确“道德是教育最高且唯一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将学校所择选德育品牌的价值内涵逐步纳入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体系中。

然而,由于教师长期埋头于繁琐日常教学活动中,缺少自我审视的机会,这使得大量教育工作并不一定能够发挥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制度化的程度不断增强,使人们更为看重既定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与德育相关的教育目的又相对抽象,难以细化为具体的教育工作。[12]这就造成了目标易定,目的难求的局面。而市场化管理方式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的“推波助澜”,使我们在偏离教育本性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欲使德育的功能得以彰显,需要教育实践者重新审视自己所秉持的教育目的观。要进一步厘清教育活动应该有怎样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何以成立,能否从历史和现实中确立其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者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一普遍的价值追求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生活发生关联。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理性审思的过程,零散的、杂乱的、流动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的观的整合之下才会得以重构,从而具有教育的意义。

三、校本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的学习往往与具体的情境和实践紧密联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中发生的。而区别于一般性的学科教学,道德教育内嵌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内容而辅以相应的发展方式。

(一)讲座:储备基本伦理知识

学校德育品牌的创设,需要丰富学校共同体的伦理知识。尽管仅仅依靠道德常识,普通人即可过上符合道德要求的日常生活,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当对基础的伦理理论有更为清晰的把握。对于涉及新知的系统性学习,讲座是较为高效的普及方式,在初期阶段,可以通过宣讲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接触并熟悉基本的道德理论。尤其是聚焦于学校择选的德育价值的系统诠释,对于整合教师群体的认识会有很好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锻炼专业道德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大脑中的知识是以案例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案例可能与某个具体事件密切相关。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分析、判断来解决当前的问题。[10]对于教师这一实践群体来说,其加工和重组实践经验的方式同样是以事件为单位。鉴于道德在教学工作中的弥散性,以及道德观念在表达语言上的匮乏,因而,案例就成为呈现伦理知识、提升道德思维的最佳工具。

(三)观摩—实操:提升实践能力

区别于知识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需要通过观摩和反复的操练才能习得。当教师对校本德育品牌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前提性知识之后,就可以采取情景实操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德育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参与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编写校本德育课程,围绕德育品牌设计和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这些都能够让教师通过解决实践问题来提升德育实践能力。

nlc202309091043

(四)研究:自主性发展

事实上,教师在参与德育品牌创设的过程中也一定作出了理智的投入,只不过这往往是个体性的。因此,学校还应当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整合个体教师所具有的零散的经验。针对具有特殊性的德育问题展开专门研究,能不断突破经验性的局限,积累更具科学性的德育知识和素养,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科学和有效。同时,通过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可以进一步将分散的知识建构为共享的知识,形成学校共同体文化。这种共同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养成,会在根本上赋予教师变革的意识和权能,使他们能够自愿自主地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改进行动中。[11]

在德育品牌创设过程中强调教师德育能力的关键性作用,不在于管控教师,而在于赋权教师。对学校德育品牌的选择和创立,要以本校教师文化固有的特征为原点,尊重教师已有的经验和能动性。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德育品牌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更取决于他们本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以怎样的自觉来履行职责。而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不仅同职业教育与训练相关,更取决于社会分工中教师职业地位与声望,以及学校当局如何尊重教师并发挥教师主动性、释放其创造潜力。[12]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2][8]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和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4(2):63-71.

[3]刘争先.学科德育与教师的德育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9-42.

[4] Hargreaves A.Development and desire:a postmodern perspective[C] In T. R. Guskey & M. Huberman (E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5.

[5] Goodson I.Principled Professionalism[C]. In A. L. Hargreaves, Leslie N. K (Eds.), Open File: Professionalism in Teaching Prospects: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0, 30(2):181-188.

[6] Evans L. Professionalism, profess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08, 56(1), 20-38.

[7] Soltis J F.Teaching professional ethic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37(3):2-4.

[9]王建军.学校德育重建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德育.2008(6):25-27.

[10]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6.

[11]Mockler N.Transforming Teachers:New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ism[J].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2005,31(4).733-746.

[12]陈桂生.“师资文化”研究旨趣[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73-17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4.德育活动——露一手活动方案 篇四

“露一手”活动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开展“露一手”系列活动。

二、活动内容 :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2、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形成人人培养特长的良好氛围。

3、学校定期组织“露一手”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文艺汇报表演,以展示“露一手”活动的成果。

4、活动内容具体可以包括:器乐、舞蹈、声乐、书法、美术、奥赛、英语等方方面面。

三、奖励政策:

1、在雏鹰争章活动中设立特长章,对于在培养特长方面的学生学校给于特殊的奖励。

2、在全校范围内树立“露一手”活动典型班级和典型个人,对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发扬和推广。

3、定期召开“露一手”活动的总结表彰会,在此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老师,在每月的生活补贴中进行适当的嘉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成立此项活动的专项领导小组:

组长:张秀来孙允义

5.德育实践活动方案 篇五

1.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主要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们进行唤醒教育。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从生活实践中真切地体会文明礼貌之重要。

2.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设计此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唤醒孩子们讲文明意识,从而使其从小就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规范。

活动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今天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是:讲文明,树新风,从我做起。担当本次活动课主持的有:陆绍娟,舒加栋,莫兴龙,罗绍坤四位同学。

活动一:感受文明。

舒:请大家一起观看视频资料:奥运开幕式

陆:解说奥运开幕式2008年8月8日首都北京不仅为世界奉上了一场无以伦比的奥运盛会,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莫:纪律委员:古老的建筑、现代的场馆、志愿者真诚的微笑,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关于爱、关于友谊、关于文明的绝美画卷。罗:奥运,让我们以祖国为傲,做个文明的中国人,那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文明人要有良好的行为,文明人需要良好的习惯。要使生活

中文明之花常开,那就要从我们娃娃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向全世界展现一个真正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活动二:走近文明。

1、讲述身边的文明故事。例如:1.课堂纪律;2.尊敬师长;3.校

园环境。

2、放映视频资料:大街上,马路上发生的文明事。四川汶川大地

震中感人的争分夺秒的救人画面。

3、互动,文明校园:我该做点什么?(至少要求三个学生发言)活动三:批评不文明的行为。

1、讲述身边的不文明之事(就在身边!)例如:1.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2.乱扔垃圾。3.不遵守交通规则。

2、放映视频资料:校园中不文明行为。

3、放映视频:社会上不文明行为。

活动四:学生发言。

针对本节实践活动课主题,发表自己对讲文明,树新风的看法。(至少邀请三位或以上家长发言)

活动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以讲文明,树新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进行的非常的成功。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无不体现我们伟大的祖国文明根基之牢。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个文明人!

6.德育专题活动方案 篇六

“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将继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主体德育网络,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二、活动背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直以来,我校重视德育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研究网络,发挥了教育合力的整体优势。

我校地处本乡郊区,社区内存在文化素质低下者多、不注意文明礼仪行为者多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把培养师生文明礼仪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力求收到教育好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德育工作效果。因此,秉着“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这股春风,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专项活动。

三、活动目标

以“民族精神代代传,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宗旨,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结合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的活动,培养全体师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四、活动主题:

文明礼仪伴我行

五、活动时间:

20010年3月——2010年12月

六、组织机构

1、笔头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成俭盛

副组长:杨秋玲

组 员:叶统航 单有裕 杨玲 叶忠琼 胡丽萍 胡素兰 罗纪平覃少和

2、设“黄麻布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办公室

主任:成俭盛

副主任:杨秋玲 叶统航

成员:全体班主任

办公室设在德育处,由德育处、大队部负责专项活动的策划、指导、推进等日常工作,尽快制定活动相关的方案。

3、相关人员职责:

成俭盛:全面统筹

杨秋玲:协助统筹、指导,全程监督

叶统航、单有裕、班主任:负责活动实施和资料整存

黄丽娟:宣传

杨玲:图片资料提供

七、活动资料

《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小学版)》、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影碟、宣传海报等。

八、活动内容

(一)、文明礼仪知识普及

1、制定“笔头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活动方案。(3月16日)

2、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部署活动方案。(3月27日)

3、举行“笔头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邀请相关领导参加。

(4月2日)

4、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文明礼仪教育影碟。(4月2日)

5、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校报、宣传橱窗等文化阵地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有关内容和知识。通过校园的专项文化布置营造教育氛围。(3月31日前完成)

(二)、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2010年3月——2010年12月)

1、教育宣传活动:

(1)、从《黄麻布小学文明礼仪规范》入手,通过指导和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4月2日开始)

(2)、邀请部分学生家长来校参加“家校联手,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家教宣传互动活动。

(3)、开展礼仪班、文明班评比活动。(3月开始)

(4)、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采访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设计采访的内容,采访结束后将采访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组织采访的专题报告。(4月2日开始)

(5)、制定和印发“学生周末文明礼仪表现评比表”,让家长在周末时对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仪表现进行打分和评比,力保学生能将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发扬下去。

2、竞赛演讲活动

(1)、“文明用语大比拼”——文明用语口语比赛。(低年段)

(2)、举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4月9日 中年级)

(3)、开展“文明礼仪大家谈”专题演讲活动。(4月16日 高年级)

3、社会实践活动:

(1)、开展“讨厌的不文明行为”的自查和社会调查活动。找出我们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的行为。(4月6日开始 中高年级)

(2)、成立“笔头小学文明礼仪岗”与“红领巾礼仪宣传小分队”,深入校园、社区服务。(3月31日 中高年级)

(3)、和社区联手,利用节假、双休日,组织学校“红领巾礼仪宣传小分队”开展“文明礼仪车上行”社会服务活动。(周六、日)

(三)、开展评比、表彰活动

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12月30日)

(1)、进行文明礼仪标兵的评选。

(2)、进行文明礼仪标兵班的评选。

(3)、进行文明礼仪优秀辅导员(老师)的评选。

九、活动要求

1、学校、班级成立专项活动组织机构,设立专职联络员,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务求措施得力、责任到人、抓出实效。

2、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全员参与,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充分调动人力和各种资源,加强指导,全程跟进,让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融入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反思和总结,务实的全面推进。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对达到要求的班级和师生给予鼓励。

4、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橱窗、班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确保人人皆知、人人参与。

5、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文明礼仪教育能收到教育一个小孩、影响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的效果。

6、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利用公益活动时间、课余休息等时机,倡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7、德育处设立档案专柜,各班设专项资料袋,密切关注组织各项活动资料存档,力求图文并茂。领导小组要定期进行查档,以利进行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和活动的深入推

进。

十、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及措施

本次活动方案在行政专题会议上讨论并通过,根据相关活动预算,尽量为以下几项提供资金保障:

(1)、资料和光碟的购买。

(2)、编印《笔头小学文明礼仪规范手册》

(3)、活动启动费用。

(4)、活动开展费用。

(5)、表彰费用。

2、制度保障及措施

德育处加强此项活动的制度建设,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学校将各班级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

3、人员保障及措施

本次活动的人员主要为各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校内人员由德育处统一安排,校外人员由办公室、德育处联系、安排。

4、时间保障

本次活动的时间总跨度为一个学年,根据活动内容分为校内活动时间和校外活动时间,节日主题教育时间和双休日教育活动时间。

昭平县黄姚镇笔头小学

7.科学渗透,打造乡村德育品牌校园 篇七

精心编研《德育学科渗透文集》

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组为学科单位的编写委员会,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分工,强化合作意识,整合资源,并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小学各学科《新课标》和《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通过听取专家讲座、专题培训、教学沙龙、研讨反思等形式,让教师明确课标中关于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改变重知识轻德育的局面。

其次,编辑委员会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出台了《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编写意见》,进一步明确编写《学科渗透文集》的意义、原则、方法、操作规程。

再次,学校根据《中小学德育课标》和和谐德育研究的有关要求,结合小学生成长实际,通过调查和研究,将渗透总目标定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爱美审美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最后,学校科学整合各学科德育渗透点,出版了《学科德育渗透文集》,并根据《学科德育渗透总目标》的要求,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确立每单元、各课时的具体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做到总体目标一致,具体目标明确,实施有策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经过近两年的深入实施,不断完善和修改,按照“培训学习——制定目标——整合渗透点——制定科学评价表——出版教材”的实施步骤,于2010年编辑出版了《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文集》,文集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共有400多个具体渗透点,以此形成一个以“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以渗透为方式,让实践来检验”的育人渠道,形成了教育合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科学使用《小学德育渗透文集》

文集以小学各册教材为载体,有德育渗透单元总目标,有课时具体目标,明确了每个渗透点的内容以及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如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一文,德育点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使学生初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让学生明白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渗透方法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来理解课文。

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以下途径:第一是课堂教授中渗透。各科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内在的教育因素深入体味;授课时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第二是课堂训练、作业和习题测题中渗透。第三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四是在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渗透。

常态化实施德育渗透,成绩显著

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和渗透,学校德育工作效果显著。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教书先育人”已深入内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懂礼貌,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生素质明显提升,许多学生获得了市、县、区级品德优秀生和三好学生奖励。学校班风正,学风浓,学生知情意行得到熏陶和培养。学校连续三年被中国德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实验学校”。2011年7月,中国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詹万生先生莅临学校指导工作,还即兴提笔“和谐育英才,科研兴名校”。

8.学校德育活动方案 篇八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活动时间

20__年6月至11月。

三、参加对象

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在校学生。

四、活动内容

20__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包括“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小小传承人”“我的家风故事”“英雄在我心中”六项活动。

1.“小小百家讲坛”。组织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经典读物,开展诵读和主题演讲,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墨香书法展示”。积极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教育、冬夏令营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加深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

4.“小小传承人”。组织中小学生在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掘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并动手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产品,争做非遗的小传承者。通过传承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5.“我的家风故事”。鼓励中小学生收集自己家族中的优良家风故事,通过征文、演讲、主题班会、微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孝顺、坚韧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6.“英雄在我心中”。通过宣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英雄革命家书,走访革命后代,举行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引导学生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传承和弘扬无私无畏、精忠报国的英雄精神。

五、活动要求

各县区要在以往组织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系列教育活动的内涵,进一步创新方式,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重视并做好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保证本县区活动顺利开展。

1.统筹安排。要结合__市“新时代·新德育”中小学德育行动,统筹安排德育主题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努力扩大活动感染力和影响力。

2.严格把关。要确保各项活动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做到思想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向上。

3.广泛宣传。要大力宣传系列教育活动的经验和成果,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与各级文明办、团委、妇联及关工委等单位和部门积极协助。

上一篇:长袜子皮皮读书笔记600字下一篇: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