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计划(通用8篇)
1.教师教育计划 篇一
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
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一、主导思想
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21世纪的教育是开放的、创新的教育,教师必须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会教育科研,在教育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落实《xx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xxx教育局文件xxxx号)》《关于“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管理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大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我校教师的积极性。
二、目标要求
1、扎实抓好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切实转变教师思想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
2、努力推进各项专项培训。优化我镇教师结构,提高管理者水平。
3、再掀“课堂技能大比武”的全员训练高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大教师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整活各校教育教学资源。灵活多样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努力完成规定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完成培训作业。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6、抓好课题研讨和案例评析。
7、开展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说课、听评课、课题探讨、教学反思等活动。切实掌握教学新技术。
8、检查教师培训的阶段性情况,督促教师完成各类培训任务,检查教师继续教育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推进工作。
三、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以增强“责任感”和“生命感”为主题。以地区教育局出台的学校、校长、教师“十个不”承诺为重点组织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中共xx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xxx委组织部》出台的《干部作风行为规范“四要十不准”》。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师表工程”,营造学校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品德教育的“三维育人环境”,塑造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引领教师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结合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教师的要求,抓住当前师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等形式认真开展师德教育。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强化“关爱贫困生、关爱学困生,关爱特殊生,杜绝体罚学生,歧视差生,杜绝伤害学生心理”的爱生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和“我为人师”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活动。学年末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考核和对所有学校进行考评,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学校,师德标兵,师德优秀教师”予以奖励。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根据我镇各校教师专业结构情况,坚持在职提升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稳步推进我校教师学历提升工作,通过实施教师学历提高培训,40岁以下教师5年内基本达到本科,到2015年,实现我校小学教师大专化。本科文凭及以上学历者达到40%以上。
3、抓好骨干教师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学研究及上级组织专家指导等形式,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高政治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制定骨干教师考核表对我校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对没有认真完成骨干教师工作的坚决取消骨干教师称号,建立骨干教师档案。完成上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二级培训任务。
4、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熟练地利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落实新教师培训;凡教龄在一年内或见习期的教师,各校必须对其进行培训,培训不得少于60学时。培训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教育教学中的指导、考核、要求、建议、督促、所任学科的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班主任工作等。切实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政治业务水平。新教师指导听课情况。汇报课、教师基本功比赛。培训学习总结、教案、读书笔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等由教务处负责。
6、继续抓好集体备课。进一步落实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周日的集体座谈,讨论总结、反思,认真落实“五固定”既: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集体备课。固定备课内容。固定安排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大家一起评议。固定修改,各老师把领到的教案自己阅读、熟悉后,根据中心发言人的备课、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实现二次备课。固定反馈,下次活动必须讨论上一次集体备课后各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和实际情况。并将成功与失败做好认真的记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7、夯实校本培训。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组织教师参加教学业务竞赛;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
8、构建“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教师学习氛围。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生活经历、工作经历不同,教师自行购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间周周四业务1小时学习时间作为学校安排的教师集体学习时间。每期开展一次教师知识竞赛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每位教师在活动时都带上自己所读书籍或读书笔记,将自己在书中的收获和最大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交流书籍、共同阅读探讨中,能促进彼此个性、思想观念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合作,增进教师集体的凝聚力。学校将提供资金保障并评选优秀表彰。学习的主要书籍有:
略
四、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相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
2、经费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科研、购书、考察等活动。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落实。
3、制定计划:学校每年度制定计划,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制定计划,个人每学期制定自身学习计划。
4、营造学习氛围:在全校上下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供图书材料、推荐优秀书目、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师德系列教育活动。
5、制定制度:学校制定继续教育考核认定制度,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五、具体任务是:
1、xx、xx、xx、xx学校负责对今年新分的教师进行60学时的业务和理论培训。
2、各校各教研组一学期要完成8次集体备课,8次集体评课。2个课题探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5个以上。2次以上理论学习。
3、每个教师一学期有1篇优质教案。上1—2节公开课。拟写11—12学年度继续教育自学提升计划。说一次课。参与两次以上集体备课、上课、评课、说课活动,两次课例或案例研究等活动。
4、各校每周安排1—2节师训课,具体落实在课表上,保证集中学习培训时间。师训可采取面授与自学、评析与讨论、合作与研究等形式进行,弥补完善本轮培训任务。
5、每月开展一次课堂教学总结、交流、讨论活动。
6、大量开展教师交流上课活动,完善教师课堂评价体系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做更多更有益的工作。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时期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获取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熟悉所任学科教材内容,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xxxx中心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
2、加强“三笔字练习”;“简笔画练习”;多写读书笔记。
3、积极参加牛牛坝中心校教研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
4、听从学校安排,按要求参加区省、市、区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
5、按美姑县教育局和学校继续教育要求,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材料,做好自学笔记,撰写学习体会。
6、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反思等文章。
7、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考核登记。以上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只是目前我的初步设计,未尽之处将在学校具体工作安排下,自主学习、集体集中学习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弥补。我将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民族地区小学教师。
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响应上级部门对教师要求的号召,切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学校及上级培训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和自修,争取在短期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现就我自己的继续教师学习作如下计划:
一、学习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当今教育改革的脉搏。认真学习策略与方法,及时吸纳教育信息,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农村学校的我们,教育要重视抓好五项基本功、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使自己不仅有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注重自察自省: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及时归纳,及时 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我相信严格执行上述计划,一定会使我自身得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2.教师教育计划 篇二
到2014年, “国培计划”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0多万人次, 实现了对中西部640万农村教师培训一轮的目标。 由于培训规模的扩大, 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越来越多, 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共有21所高校参与“国培计划”。 在“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地方高校不仅是项目的实施者, 为基层教育培训一大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地方高校也是“国培计划”的受益者, “国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
一、“国培计划”为地方高校培训了一大批学科教学教师。
“国培计划”培训的不仅有中小学骨干教师, 而且有培训机构的管理者, 它在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同时, 也给高校学科教学教师提供了高端的培训机会。 以我们单位为例, 自我院2011年承担国培项目以来, 已有30余批次学科教学教师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近20所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修, 聆听钟启泉、巢宗祺、倪文锦、温儒敏、钱理群、吴伦敦、苏立康等数十名知名教授的专题讲座, 学科涉及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体育等大部分师范专业。 如此高规格、大面积、多频率培训地方高校的学科教师, 这在国培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这些弥足珍贵的培训, 让地方高校的学科教学教师能够零距离地接触我国教育界的顶级权威, 接收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对提高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培计划”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积累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对“国培计划”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对培训师资有严格的要求, 要求省外专家比例不少于30%, 一线名师不少于40%。 在实施“国培计划”中, 地方高校有机会邀请各学科的知名高校教授和一线名师为国培学员讲学及上示范课。 以我院语文学科培训项目为例, 我们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伦敦、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湖南师范大学博导周庆元等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学法教授向学员传授语文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 还邀请到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余映潮、 管建刚、 诸向阳、 吴勇及湖南省内的知名一线教师给学员带班上课, 这些高水平的教授、名师的授课视频和课件成为教师教育日常教学中不多得的珍贵教学资源。
此外, 参加国培的学员大多数是当地的骨干教师, 在培训过程中, 他们参与教学设计, 参加教学比武, 也生成大量的高质量的学科教学资源, 如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这些来自一线的教学资源在教师教育专业的日常教学中非常有用。
三、“国培计划”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和良好的实习机会。
为了确保国培的质量, 给国培学员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 湖南省教育厅遴选湖南师大附中、雅礼、长郡、长沙一中等100余所优质中小学学校作为“国培计划”培训基地, 这些基地都是由各地州市推荐的优质中小学, 教学质量高、教师素质好、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 省教育厅还专门给这些学校下拨经费, 用于校园建设, 同时也要求这些基地校必须接纳国培学员进行实习。 我们在安排国培学员到省基地校进行实习的同时, 也会安排全日制学生进入基地校同步实习, 这些“借东风”、“搭便车”的行为, 为全日制师范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基地。
“国培计划”分为 “短期集中培训”和 “置换脱产研修”两个项目, 其中“置换脱产项目”是中小学教师脱产到高校培训一个学期, 由高校派出师范生到当地学校进行一对一顶岗, 这既解决了当地学校派出教师外出学习无人顶岗的难题, 又为地方高校解决了师范生教育实习接收难的问题。 高校的师范生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 当做在编教师一样使用, 直接参与实习学校的所有工作, 时间长达一个学期, 这对提升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国培顶岗实习的功效是平时普通实习不可比拟的。
四、“国培计划” 让地方高校和当地基础教育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地方高校的教师教育在国培之前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地位, 既不能像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能够提出教育前沿的理论, 又和基层教育部门相互疏离, 上没地方取经, 下不接地气, 教师教育处于一种空对空的状态, 甚至和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脱节,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在教育教学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的需要。
“国培计划”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各地高校承办、基层学校和教师参与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高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地方高校及时从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取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动态; 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 到基层学校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通过跟班听课、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 了解基层教育的现状, 倾听基层教师的呼声, 了解基层教育的需求;在培训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和一线教师密切接触, 全面掌握他们的动态。 这些工作, 不仅为做好国培工作服务, 对高校的教师教育也有莫大的帮助。
3.教师教育计划 篇三
教育部于目前下发《关于“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实施项目所用资金要全部用于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同时,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吸引和激励优秀教师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并鼓励支持师范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当前要重点建设包括“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远程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享”等三个应用系统在内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联计划,促进资源共享。同时,部属师范大学要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高水平培养师范生、研究服务基础教育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确保特岗计划实施进度和质量
本刊讯6月4日,全国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特岗计划的实施进度和完成质量。
会议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特岗计划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好实施特岗计划的有关政策,按照中央4部委的文件要求,完成国家下达计划,并大力推进配套实施的地方特岗计划。要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和支持广大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
会议强调,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科学设岗,严格按照招聘条件和程序确定招聘对象,把好质量关。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择优”的原则,严格推进公布需求、考试考核、确定人选、岗前培训、资格认定等8个相关环节,确保特岗教师的质量。会议要求各地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今年秋季开学特岗教师按时上岗。
广西严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举债建设
本刊讯目前,广西要求全区各地要规范项目建设,严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举债建设。《关于加强管理监督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地要严格控制学校经费支出,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的规定。对超预算、超标准、没有资金来源的支出项目一律不予批准,禁止因超预算安排项目开支产生新的义务教育债务。
按照《通知》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有新建、改扩建项目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到当地发展改革部门、建设部门办理立项、报建、报监手续,并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建设计划进行建设,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建设计划。因不可预见原因,确需调整建设计划的。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上级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须按规定逐级上报项目计划下达部门审批。对于建设项目资金,将采取按实施进度拨付的管理办法,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建设计划的项目,将不予办理拨款。
广西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
本刊讯近日,广西决定于今、明两年在全区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评估制度,提高教育质量。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管理整体上比较粗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存在升学考试竞争过度、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种种不规范办学行为。而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后,将进一步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乱收费问题、安全问题、食品卫生问题等。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将使全区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到2010年,全区绝大多数(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标准,所有的县(市、区)都达到“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标准。
4.“教育科研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均衡、质量、和谐的主题,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巩固研究成果,培育典型经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形成科研优势,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本县教育事业发展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善教育工作治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先导作用,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迈上新的台阶。来源:免费范文网
范文网【】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1.明确一个宗旨:提供服务,提升品位,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2.坚持两个立足点:立足课堂,立足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立足课堂即为研究始于课堂,教育科研作用之一在于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于改变教师职业倦怠和低水平重复,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立足师生、学校发展即为研究在于探索、归纳教育教学规律,提炼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带动学校整体质量提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学校办学特色提炼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
3.落实三项行动计划:打造共同体、深化调研、开展“送辅导到学校”活动。促进同类课题研究的深入,求特色彰显、促内涵提升,形成如“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留守儿童、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共同体,以选一个主题、办一次沙龙的方式,旨在为学校研究建构一种新机制、搭建一个新平台,发挥“孵化器”职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利用教研培训站为单位等途径开辟论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调研,对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及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校本教研与师生发展”等,并重视调查研究后的反馈、指导与行动研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辅导团“送辅导到学校”活动,以讲座、活动课、现场咨询等形式,送辅导到学校、进课堂,为师生提供辅导与服务,培养健全人格,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命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增强自身队伍素质,提升科研指导能力。坚持科研的服务功能,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提高机构人员的研究能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指导课题实施,采用讲座式、问诊式、咨商式、专题式等多种方式为一线老师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使广大教师成为行动者、研究者,在研究中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育人质量,在课题实施中生成聪明、促进专业成长。组织学校教科室主任常规培训、专题研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并带领到其他省市科研先进的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科研指导能力。
2.加强实验基地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召开教科研实验基地专题会议,按照《湖州市市县(区)两级教育科研基地条例》,做好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巩固提高工作。以教研培训站为载体,组织实验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或经验交流活动,以城带乡、以市教科研实验基地带一般学校、以科研骨干带普通教师,进一步发挥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
3.强化课题过程治理,提高教育研究质量。认真做好省、市、县规划课题的申报及立题评审,组织开题、中期论证,加强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档案治理。努力做好结题工作,确保结题质量;改革鉴定方式,采用部分县级课题现场结题形式,做好每年一度的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和程序,坚持科学、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努力实现县级课题抓普及、市级课题出成果、省规划课题创特色、省重点课题树品牌。争取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突破、在实践和推广方面取得较大效益。
4.注重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深化参与式德育研究,编写、使用《我说长兴》地方德育读本,让长兴的孩子知长兴、爱长兴、美长兴,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体道德水平。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合理利用校本资源,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从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开发者。加强学科课程研究,据学生身心特点使课程更具操作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问题意识,形成反思能力,改进教学行为。
5.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关注师生和谐发展。根据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凸现教科研机构的“参谋”作用,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重点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完成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题调查、班主任工作状况及缓解压力的研究等,采用量的调查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现状、分析对策、全面指导,使调查研究结果成为行政决策、行动实施的依据,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6.发挥《长兴教育》阵地作用,搭建长兴教育发展的平台。选用获奖论文、研究报告,推广优秀成果;录用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记录成长历程;继续留用“人物介绍”彩页,提供展示平台,发挥名师名校长在全县的引领、辐射作用;新辟“特色建设”、“学校专递”(配套的封三“学校之窗”彩页)栏目,反映学校特色工作、亮点工作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工作;送《长兴教育》进社区,扩大长兴教育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氛围。
7.推广生命教育研究成果,服务师生健康成长。巩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坊”成效,组织生命教育辅导团成员扎实开展“送辅导到学校、进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辅导与服务,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健全人格。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创设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利用全县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资源、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培养学生健全完美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教育发展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五
一、教育现状与发展形势
“十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教育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发展现状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54亿元,征地430.78亩,改造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配套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
6、教育改革有效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办中小学全部上收县管,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医保”统筹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教师公开考聘和调动、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的三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完成,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7、多元办学逐步形成。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城南中学、海棠中学通过股份制办学,综合实力极大增强,优质初中教育不断拓展。
8、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认真实施了课程改革,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狠抓了教育质量管理,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达到渝西地区平均水平。2009年高考升学实现了重大突破,重点上线和本科上线人数比2000年分别增长3.9倍和3.5倍;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二发展差距
“十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全县教育与周边先进区县和全市教育的发展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
1、教育发展投入不足。“十五”期间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不能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中教育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与学校设备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业务费偏低,发展专项经费严重缺乏,债务沉重且无力偿还。
2、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我县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所数极少,享受优质教育的学生人数只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23.6%。中小学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办学条件简陋。优质学校生源膨胀,薄弱学校招生萎缩;农村中小学生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比较普遍。
4、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我县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任务虽然基本完成,但离“双高”普九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形势
1、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要求教育必须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应努力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大足建设的新阶段给教育赋予了新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起和谐发展的大足经济社会,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这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大足教育的发展水平。
3、人民群众的新愿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高层次、高质量和多样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与学校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优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4、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大足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农村中小学办学资源,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这给我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全面加快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的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县教育要在“十五”期间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理清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制定明确的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富民兴县做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1、抓好战略重点——以巩固“普九”成果为重点,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突破,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的重大突破,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校管理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新教育内部管理机制,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2年,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的大足教育新体系;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体制灵活、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教育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郁的大足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整体提升大足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把大足建设成为渝西教育强县,使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以上,为大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分类目标
——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以上,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80%基本受到科学育儿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左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结构合理,比例大体相当,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远期目标
到2020年,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办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继续教育的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建设体系完善、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把大足建设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强县;全面构建和谐发展的大足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开放的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创“双高”普九县。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彻底消除校舍危房,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学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推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
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计划调控、布局调整、经费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支撑等方面,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推进,协调发展。努力盘活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存量,推进公办高中的规模办学,壮大发展民办高中。高中阶段学校年招生人数达到9000人左右;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00人以上。
3、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保持稳定,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大体相当。农村成人教育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老年大学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4、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选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戒免制、交流制等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体系;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实行教师服务期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到2012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左右,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3%以上。
5、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着力构建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建设,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进一步落实办学管理,推进公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发展的办学机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办学为补充的办学体制。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优化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督促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档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局面。
三、实施项目和保障机制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九大”工程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的总体水平;通过健全“五大”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实施“八大”工程
1、高中教育发展工程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聚”的办学思路,全面完成大足一中的扩建和大足二中、职教中心的迁建工程,不断改善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到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到2.7万人左右。
2、“双高普九”达标工程
3、优质教育拓展工程
认真实施名校发展战略,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将大足中学建成市级示范高中并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将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将大足一中、大足二中建成市级重点中学。将龙岗一小、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市级优质教育学校;并创建市级优质初中1所,县级优质初中5所、优质小学8所、优质幼儿园8所。充分发挥优质示范重点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名师支撑名校、名校滋生名生、名生促进名校的良好发展格局。
4、职业教育提高工程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合理设置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及培训项目,实行学历与就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教育,大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集中优势资源办好职教中心,建设5个重点专业和3个重点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职教招生,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坚持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和农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开展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直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提高教育对大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5、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中小学建设260个网络教室,实现3000个教室的远程教育资源“班班通”,使全县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规划保留的村小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利用大足教育信息平台,继续完善大足教育主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工程,实现“天网”、“地网”和“人网”的联通,创建具有大足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起覆盖全县教育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6、贫困学生资助工程
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制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对困难女童免收作业本费,切实有效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组织好“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对口支援”活动,大力推进贫困农村学校发展。建立好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整合好社会捐资助学资源,坚持开展向残疾少年儿童“献爱心”活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7、师资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业务提高上来,创新教师培训方法,增强教师培训实效。建立和完善全县干部教师五年一轮训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三年一轮训的制度,推行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努力提高学校干部队伍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队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大力实施名师建设“511计划”,培养造就500名县级骨干教师,1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名在县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
8、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严格规范幼儿教育的办园行为和保教行为,严禁幼儿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和商业化,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大力加强示范园和中心园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以公办幼儿园办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
二健全“五大”机制
1、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机制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县发展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把教育发展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落实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增加对街镇乡办事处党政管理教育工作的考核分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证,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改革优先实施,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优先表彰。
2、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市、县关于教育投入的有关政策,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依法落实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优先偿还学校发展性债务,同时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偿债资金,逐步化解教育债务。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要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费收入要用于办学支出。不得将学校收费资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也不得以任何形式集中学校收费资金。认真健全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严禁挤占、截留、平调、统筹和挪用教育经费,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规范学校办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加强“校本管理”,学校要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昂扬的精神激励人,用特长的发挥使用人,用感情的注入感动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管理的效能。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校委会决策制度、党支部会保障监督制度、教代会审议制度和行政例会落实制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抓好学校消防、学生宿舍和食堂管理、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实施《大足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和《大足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表彰奖励办法》,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机制
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领导管理力度,实现教育的事业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的有机统一,确保全县教育的高效运转。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培育新课改的亲和力,提高新课改的执行力,激发新课改的创造力。全面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和愉快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5、加强依法治教的督查机制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继续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政务党务公开制和民主集中制,把教育改革的方向引领好,把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好,把实践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好。加大教育的行政执法力度,依法纠正和处理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研究探索教育发展督导评估新措施,形成具有大足特色的科学的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起政府、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质量指标体系。切实搞好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6.教师教育计划 篇六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要改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足、新课程理论水平缺乏,课程方案落实不好、校本课程重视不够,对素质教育心存抵触等现状,必须下大力气搞好校本培训工作。
在校本培训中,今年我们要针对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根据学校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教师的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水平、师德教育、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科研等等。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立足于学校实际,着眼于学校发展,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不断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工作
(一)师德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规范的若干意见》,认真学习并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落实哈尔滨市教师“十禁止”、“五规范”,不断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强教师自学。
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加强自身修养、素质的提高,努力达到培养新世纪人才所要求的教师标准。作为教师我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建立全员自学制度。
确定每周三为全校教师自学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自学计划,按计划进行自学,并记好笔记。
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学习活动。倡导教师经常多读教育、教学、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撰写读书有感。教师要多阅读多种领域的书籍、报刊等,在适当的时候开展教师读书心得的征集活动。
(三)农免培训跟踪问效。
2009年农村地区教师免费培训已经圆满结束。我校有四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本学期将对这四名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跟踪问效。每位参培教师都要写出培训感想。并结合所学,各上一节汇报课。
(四)教师英语应用能力测试。
教师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第一批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参加上。这也为教师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时间。本学期,要集中安排一次考前辅导。做好考试的报名与考试组织工作。
(五)骨干教师优质课暨科研课题研究汇报课。
上学期,学校师训处组织开展了课骨干教师课题示范课赛课,效果非常好。本学期将继上学期的赛课之后,结合教师岗位大练兵,举行骨干教师优质课暨科研课题研究汇报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赛课,择优向县、市级推荐。
(六)“五个一”活动。
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老师要在本学期内写一篇师德案例,精写一篇教学反思,备一节好课,承担一节公开课,写一个好的作业设计。青年教师要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并及时上传至校园网博客。学期内每位青年骨干教师至少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和论文。通过这些手段来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并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七)各类培训工作及其他工作。
完成上级培训部门交办的各项培训工作。做好继续教育论文的征集。
(八)信息技术工作。
配合进修信息技术教研部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总之,本学期,我校的师训工作要继续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及各项要求去做,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大力巩固上学期校本培训的经验及成果,把本学年的校本培训工作做到扎实有效有特色。
7.教师教育计划 篇七
为了我国将来有更多的“卓越医生”,教育部、卫生部提出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这个计划现已在不同类型的高等医学院校分批进行。由于“卓越医生”的“仁心”、“仁术”的获取方式分别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因此在“卓越医生”的培养计划中,要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对医学生的培养当中。
1 医学人文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
培养卓越医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可以使他们在行医中能够更好的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设计诊疗方案,进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的社会行为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由于每个病患在社会关系中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方式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对医生的各种诊疗方案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医生能时刻尊重他们,依据患者的特点设计治疗方案,并且能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那么医生和病患之间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培养卓越医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可以培养其对生命的怜悯和关爱。纵观人类社会医学的发展历史,医学的最高目标一直都是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和匡世救国[1]。传统的东西方医学都强调要“以病人为中心”,“为他们谋幸福”是医生唯一治疗目的。但是在实践中,受病理学及医生职业化等观念的影响,医生大多关注“生命的碎片化”,将患病者分割成生物体,忽视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2]。
培养卓越医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获取其他治疗手段。在医生诊治过程中,医患之间会不断进行沟通和互动。如果医生具有良好的文学积累,就可以藉由语言的魅力消除病人的非躯体因素导致的疾病。弗洛伊德认为,谈话可以舒缓被压抑的心理冲突,从而缓解疾病症状[3]。卓越医生从关心病患角度出发,通过与病患的沟通互动,给病人营造出一种积极治疗的环境,使病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
2 医学人文教育应强化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医患之间关系紧张、双方互不信任,医疗纠纷日益增加等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医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4]。由于医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培养卓越医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发现卓越医生需具备的人文素养包括三方面: 同情和关爱、同理心、沟通能力[5]。
培养卓越医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只有充满对病人的悲悯之心,才能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病人的需要,本着“诚心”为人的原则来对待病人。钟南山院士曾经讲过“一个医生很真心很诚恳地对待一个患者,患者是看的出来的,会相信的”,只要医生具备良好的技术、并有高度的责任感、本着对病人负责、以“一切为了病人”服务为宗旨,那么现实中医患关系将得到缓解、医疗纠纷将会减少,患者将对医生重新建立信任,社会将更加和谐。
培养卓越医生,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也被称为共情,共感。是“准确察觉他人的内在世界,如同感觉自己的世界一样,但从不失去“如同”这一条件”。简单的说就是换位思考。医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病人的问题及病人的需要。在制订诊疗方案时要从患者角度出发,思索采取什么样的选择才能降低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就医满意度、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同理心自被引入医学领域,已被看作是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6]。
培养卓越医生,最后要培养卓越医生的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希波拉底认为,医生有三大法宝: 语言、药物和手术刀[7]。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而且患者一些潜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双方的沟通互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分析诊断。通过双方的沟通,可以体现医生对病人的责任心、尊重和对病人利益的维护,利于医生判断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者所造成的疾病危害。还可以通过医者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使患者保持一种积极的治疗心态和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促使患者提早康复。
3 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途径
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知识、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医生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卓越医生”作为医生中的拔尖人才,必须具备人文科学素质。因此,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是当前各试点医学院校重点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现有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调查及对资料的整理研究,建议可从以下问题着手逐步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培养计划:
( 1) 改革课程培养体系,使人文科学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由于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8],因此在医学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应充分重视人文科学教育课程( 比如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教育、卫生法学等) ,以此来提高卓越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改革当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将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作为和医学教育同等重要的课程来设计,使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对人文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如此,由于现实中年轻医生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9],所以在卓越医生培养整个阶段都要加强医学人文科学教育。当然,在课程的设计中,除了已有的公共课程外,还要增设法律等人文选修课。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能够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愿意倾听病人的痛苦,能够持有对病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10]。
( 2) 开展导师制教育,发挥好导师的“传、帮、带”作用
从理论而言,学校教育是培养个人价值观的途径之一,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开展导师制教育,意图为通过建立小型小组或团体,藉由团体动力作用或榜样作用,通过优秀导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医学生树立起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及人生观、世界观。由于每个医学生具有独特性,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是导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建议在选择导师时,注重两个侧重: 第一个侧重点在于导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责任感、同情心、同理心,第二个侧重点在于导师的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力。具备以上两个特点的优秀的导师会根据指导的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或通过“师徒式”方式培养未来卓越医生的人文素养和良好沟通能力,或通过团体形式将卓越医生需具备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团体规范。总之,导师会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使其所教导的学生达到卓越医生教育的培养要求。
( 3) 要求医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体会患者及家属的情感
社会实践活动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则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同理心,利于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会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会发生与不同人、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依据符号互动理论,在医学生与不同人、事物发生沟通互动时,其对人、事物意义的理解会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包括了他们自身责任感的改变、职业感的改变、及对病人及家属的情感改变等等。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时,一定要求医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 4)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师生互评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8.哈佛的未来教师培养计划 篇八
“未来教师培养计划”是一个多年研究计划,主要致力于研究美国未来教师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如何为美国的公立学校吸引、支持和保留高质量的教师。
目前,未来教师培养计划主要研究了下列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职业选择及其对本职业的看法;(2)内外部的激励机制在教师择业中的作用;(3)学校中的三种职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或亚文化(sub—culture);(4)课程和评价在新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成就感方面的决定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新教师没有将教学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工作,只有少数教师将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未来教师的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的兴趣、以及在中小学校的实习经验。
关于奖励政策在教师择业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两个部分。内部奖励主要指对教师的精神鼓励,外部奖励指的是对教师的物质奖励,如增加工资和奖金等。尽管进入教学职业的新教师希望得到内部奖励,但他们决不会不关心金钱和物质奖励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师对自己的工资表示不满。这些教师们强调,他们不是“为了钱”才选择教学这一职业的,但在这样的工资条件下,他们很担心教学工作能够长期顺利坚持下去。此外,还有教师谈到了较高的择业成本问题。这些成本主要包括选择教师职业与其他报酬较高的职业之间的机会成本问题、为获得教师资格而进行的职前培训和研究生教育成本。这些研究表明,公立教育若想吸引、保留更多的合格教师,就必须增加对教师的物质奖励,减少教师教育的成本。
学校的职业文化对新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职业文化可以为新教师提供教学指导,使新教师尽早适应教学工作,并使他们与老教师和校长之间形成互动。根据新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学校中的职业文化分为三类:以老教师为中心的职业文化、以新教师为中心的职业文化和综合性的职业文化。在以老教师为中心的职业文化中,专业实践的模式和规范根据老教师的情况而定,主要是为老教师服务的,很少为新教师考虑。在以新教师为中心的职业文化中,学校里主要是一些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新教师,这些新教师精力充沛,有很高的热情,但是缺乏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这种职业文化的学校主要有两种类型:刚刚建立的特许学校和一些条件较差的城市学校。在综合性的职业文化的学校里,新老教师的构成比例适当,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老教师不仅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还亲自参与到新教师的课堂中。这样,新教师就能够得到具体的专业指导,反过来也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生,顺利进行教学。老教师在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因此,在三种职业文化中,这种新老教师结合的综合性职业文化被认为是最好的,也是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有利的。
【教师教育计划】推荐阅读:
教师教育研修计划09-17
教师环境教育学习计划11-06
小学“三生教育”教师培训计划07-15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10-09
2022年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计划07-20
小学四年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08-19
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09-06
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计划07-08
寨乐中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