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2024-10-16

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精选8篇)

1.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一

大学生台灯问卷调查

1.你的性别?

男(0)女()

2.你有没有台灯?

有(0)没有()

3.你使用的台灯是哪种类型?

直插式(0)充电型()

4.你使用台灯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上网()学习(0)其他()

5.你一般会买什么价位的台灯?

10元以下()10~50()50~100()100以上(0)

6.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台灯?

古典型()小巧便携型()卡通趣味型()随意改装型()智能型()简单时尚型(0)

7.你喜欢什么样式的台灯?

可伸缩旋转式的()固定式()可折叠式()挂式或者夹式(0)

8.你喜欢什么材质的台灯?

塑料()金属()玻璃(0)木质()其他()

9.你喜欢台灯的开关类型?

声控()手动()光控(0)定时()感应()

10.当你的台灯灯泡坏掉你会怎么做?

换灯泡()换台灯()看情况(0)其他()

11.你每天使用台灯平均多长时间?

1小时以内()2~4小时(0)5~6小时()6小时以上

12.你使用的台灯出现过什么问题?(多选)

灯泡易烧坏(0)插头松了或坏了()外壳坏了()电线易烧坏或短路()开关坏了(0)

13.你对目前的台灯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多选)

太耗电()不够亮()伤眼睛()不够美观(0)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0)外壳掉色严重()其他()

14.购买台灯时,你最关心哪些参数?(多选)

造型()价格()品牌()颜色()材料()耗电(0)体积(0)质量()

15.你希望台灯有哪些方面的改进?

省电()更小巧便捷()更加美观时尚(0)更加趣味性()可调节光线颜色,方向()更智能化()更保护眼睛()

2.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二

截至2010年12月底, 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手机网民用户达3.03亿,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 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2]。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然成为社会信息文化交流的核心集散地, 学生是最大主体[3],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已十分普遍。因而, 调查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 从媒介依赖角度考察分析学生使用与依赖手机互联网的状况与问题, 能为深入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于2011年1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209份, 有效回收200份, 回收率约为95.7%。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为男生50.5%, 女生49.5%;学科种类分布为文科36.5%, 理工科53%, 医科10.5%;年级分布为一年级17.5%, 二年级29.5%, 三年级31.5%, 四年级21.5%。调查问卷共设计15个闭合式问题, 笔者并没有采用SPSS统计分析, 而是运用EXCEL对所有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

(一) 大学生手机上网具体应用情况

1. 手机上网时长

大学生手机上网频繁度较高, 每日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手机上网。调查数据显示, 64%的学生平均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不超过1.5小时, 上网时长1.5—3小时的学生比例达22.5%, 3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占13%

2. 手机上网的使用动机及惯用场合

调查结果 (表1) 显示, 聊天交友、娱乐消遣、获取新闻资讯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学生查找学习资料、纯粹打发时间、看电子小说, 也是手机上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表2, 超过一半的学生在睡觉前、需要查询信息时有用手机上网的习惯, 也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在自习、课堂无聊或日常生活中需要等待的场合通常会用手机上网。值得注意的是, 20%的同学在闲暇时间都登陆手机互联网。

3. 手机上网常用的服务和信息内容

占七成多的被调查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要用于搜索和浏览各类新闻资讯、聊天和网络社交。学生手机网络服务运用主要集中在SNS社交网站、RSS信息收集网站、博客、微博、网络百科等, 正符合了Web2.0的传者主导、信息聚合、网络社交的三大特性[4]。就浏览的信息内容来看, 社会、娱乐、时政的点看率最高,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消遣、人际沟通是手机互联网最主要的传播功能。此外, 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会经常关注校园、体育、考试方面的资讯。

学生手机上网的目的与动机、常用服务与点看内容的调查数据, 也进一步验证了学生接触手机互联网, 满足自身对知识和信息、认同和规范和娱乐的需求。

(二) 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

1. 手机上网对学生人际交流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 学生结合自身手机上网情况, 跟以前相比, 用手机上网后, 通过手机互联网与朋友在线沟通联系, 已成为86.5%的被调查学生社交方式的一种, 23%的学生认定这种社交方式对现在的自己“已经必不可少了”, 46%的学生表示偶尔采用手机互联网与朋友联系, 16.5%的学生则表示有但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在问及“是否与同课堂、同寝室或离你很近的同学、朋友在手机QQ、人人上聊天、留言或评论”时, 91%的同学表示有这样做, 其中, 23%的学生经常这样, 46%的学生偶尔会这样, 38%的学生有但很少。

2. 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度

在被调查学生群体中, 关于在课堂、自习室拨动手机上网的问题, 只有4.5%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做过。58%的学生偶尔会在学习时上网, 21%的学生表示经常在课堂、自习室用手机上网, 余下的16.5%的学生则表示很少这样。另外, 关于“在闲暇时间, 是否会习惯性拨动手机上网?”的问题, 只有8.5%的学生表示“否”, 47.5%的学生肯定回答“是”, 4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学生呈现出对网络不同程度的依赖。

手机作为一种无线上网的移动终端, 虽依附于互联网, 但具有自成一体的无线网络。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手机体积越来越小, 功能更趋向多样化。这一技术特性决定了手机上网具有相对于有线网络的电脑更高的便携性、互动性、随时性、移动性的特点。不论处于何种状态和场合, 车上、上课、床上、社交活动等,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手机登陆上网。但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 手机互联网与人在时空中的无缝链接, 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学生上网随意性趋向增强, 习惯与媒介陪伴, 并形成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

3. 手机上网对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

在学生普遍存在使用手机上网浏览和阅读的行为后, 63%的学生认为这对自己阅读长篇巨著等纸质书籍存在影响。10%的学生认为“很有影响, 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减少了一些耐心和兴趣”, 24.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 花更长的时间读完一本纸质书籍”, 28.5%的学生则认为“有影响, 但不明显”, 剩下的37%则表示“毫无影响”。

(三) 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的自我评估

手机上网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0%的受调查者表示“上课、自习室影响学习”, “忘记时间, 影响到其他安排和休息”占14%, “依赖沉迷, 闲下来不上网觉得无聊、心神不宁”者占6%, 另外有19.5%表示“影响视力”, 自认为“无困扰”的学生占30.5%。如表5所示, 学生自我评估, 能自我把握有效上网的只占到19.5%, 22.5%的学生在手机上网上“不知不觉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曾自我意识到并反思自己在手机上网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在“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程度”问题的调查中, 57%的学生自我评估“很轻, 只是为了娱乐放松”, 38%的学生表示对其“有一定的依赖, 一段时间会上一次”, “相当沉迷, 一会儿不上网就会感觉异样”的占3.5%。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媒介依赖理论, 影响媒介依赖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媒介提供的相关信息的数量和集中程度。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人群, 媒介某些功能就会相对更加重要, 随着某一媒介提供的此类功能的增加和集中, 这个群体对该媒介的依赖就会进一步加强。二是社会的稳定程度[5]。当今社会急速变化发展, 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连接力量, 新媒介对于学生获取信息、人际沟通和娱乐消遣的需求和意义愈显迫切重大, 对新媒介的依赖度也相应增加。

鲍尔·基洛奇在1984年进行的半实验性质的现场调研显示, 媒介会影响目标对象的态度和行为, 那些对媒介内容存在着更强的依赖的人受的影响更大。在此, 结合调查情况从媒介特性、传播内容和信息获取方式三方面, 考察学生所依赖的手机互联网对学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的影响。

(一) 中介化人际交流给大学生社交带来隐患

调查数据表明, 学生所依赖的在线聊天、社区互动等虚拟沟通活动已成了学生社交的重要方式。移动的虚拟沟通趋于生活化。手机移动看似使人际沟通更顺畅, 却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中介化人际交流 (mediated interpers onal com m unication) 。“社会临场感理论 (s ocial pre s e nce the ory) 认为, 不同的传播媒介赋予人不同的社会临场或在场感。也就是说, 沟通者对沟通对象的感觉与意识因沟通渠道的不同而不同。”[6]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最真实、最能传情达意的沟通方式。能使人最准确地捕捉交流对象的的表情、情绪、态度、状态等, 这种强烈的社会在场感有利于双方更清晰地感知传播效果, 并及时作出调整和补充。手机媒介人为区隔、中介交流双方, 屏蔽许多生动的视觉信息, 社会临场感弱, 模糊性较强, 沟通者只能根据简短的文字信息来想象、推断对方的态度和反应。频繁运用或依赖手机进行中介化人际交流, 削弱了人们现实沟通的现实感、真实能力与快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介化人际交流对部分具有社交焦虑倾向学生的影响。现实世界中存在社交障碍或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为获得社会认同和情感支持, 转向网络社交, 手机互联网的移动性特点无疑会强化对学生的影响。部分学生越来越习惯依赖于网络社交圈子而非社会现实群体, 孤独感、自闭倾向加重, 存在学习倦怠、人际关系淡漠的隐患。

(二) 手机互联网承载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媒介技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手机互联网拥有宽广的信息网罗渠道, 手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时间和能量的无线拓展性导致信息的海量增长。通过手机媒介, 网络所承载的动态、零碎化的内容对学生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的影响更为放大化了。

手机互联网所承载的海量信息以新闻资讯为主, 大多呈动态发布, 属于“易碎品”, 实行一次性消费。学生每时每刻接收到的大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浅层次的信息。网络的多节点、去中心化导致信息的汹涌膨胀, 再加上个人接收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有限, 海量的零碎化信息被学生不停地被动接受并形成习惯。很大程度上, 学生手机互联网活动所接触到的大都是信息, 是知识性的碎片。知识是区别于信息的。“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人的知识 (包括才能) 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是对现实的真实或歪曲的反映。”[7]“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 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8]信息包括消息、指令、情报、密码、数据、知识等。信息接收后需经过滤、思考才转化为自身知识、观念。对于庞杂信息自主识别、联系、思辨、取舍能力的相对缺失, 学生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接收器”而非“转化器”而存在。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信息汪洋中仍觉对有用信息的匮乏, 学生越是期望收到有用信息, 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 他们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性就强烈。

另外, 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手机上网作为零碎时间消遣娱乐的方式, 一定程度上迎合并强化了当代受众碎片化的、短暂、肤浅的心态。由此, 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生活呈现出零碎状态, 难以集中时间、精力学习思考, 存在肤浅浮躁、缺乏整体意识和思考的隐患和问题。

(三) 手机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

调查数据表明, 不少学生的阅读耐心正在减弱。在学生普遍存在使用手机上网浏览和阅读的行为后, 63%的学生认为这对自己阅读长篇巨著等纸质书籍存在影响。这与学生依赖的网络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密切相关。

基于关键词、相关内容进行网络检索, 学生快速扫描网页链接, 通过浏览简短的信息摘要、内容目录或新闻标题, 选择性点击下一层需要的相关信息, 大多进行快速浏览、跳读。通过关键词搜索的跳读活动被更多人潜移默化中接受, 学生逐步形成依赖于手机互联网作为掌握既定知识与信息的“速成”渠道。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极大地区别于传统阅读强调的系统化、累积性要求。网络浏览的随意性、冲动性、碎片化、间断性地连续动作正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部分学生失去阅读经典、长篇巨著的耐心与兴趣, 更毫无警醒地拾取着快餐文化, 大量时间与精力被吞噬, 主动思考的能力在下降, 深入钻研问题的耐心也在减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历史性的整体把握引人担忧。这种由网络信息获取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手机得到强化的问题值得深思。

三、建议与对策

本文在肯定手机互联网在给学生带来巨大益处与方便的同时, 也思辨性地从媒介依赖角度对其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面对上述谈到的诸多问题, 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 大学生应注重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次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曾自我意识到并反思自己在手机上网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可见学生自我问题意识的缺失。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尽可能客观评价自身手机上网活动, 综合把握自身从中获得的益处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自己的网上活动, 以更好的服务于学习、生活。

第二, 高校教育应加强对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传播素养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针对学生尝试性地开设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特别是加强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特性、网络传播特性、媒介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帮助并指导学生知识性地、批判性地理解媒介, 理解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高效、理性运用新媒体。

第三, 媒介技术研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传播学思想和观念, 在技术研发阶段尽量避免一些潜在的问题。对于网络内容提供商, 可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 满足移动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15.[1]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1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1-1-19)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P020110221534255749405.pdf[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1-1-19)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P020110221534255749405.pdf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1-1-19)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P020110221534255749405.pdf[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1-1-19)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P020110221534255749405.pdf

[4]张梓轩, 徐丹.北京地区大学生Web2.0认知与使用研究[J].青年记者, 2010 (21) :28.[4]张梓轩, 徐丹.北京地区大学生Web2.0认知与使用研究[J].青年记者, 2010 (21) :28.

[5]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 (2) :218.[5]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 (2) :218.

[6]孙少晶, 王嘉颖, 同心.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J].新闻大学, 2010 (1) :43.[6]孙少晶, 王嘉颖, 同心.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J].新闻大学, 2010 (1) :43.

[7]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99.[7]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99.

3.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中职;英语;访谈

访谈背景

中职生在初中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不少同学甚至是门门挂“红灯”。到职校来了以后,他们对英语学习就彻底放松了,上课不听,作业不写。这样的英语课学生不想上,老师也不愿上。我们怎么办呢?进行课程改革是唯一出路。我们课程首先要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其次内容要难度适中,新颖实用,贴近时代生活,有助于其就业能力提升。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于是成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高中文化课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笔者是子课题“英语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成员。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制定访谈提纲,到企业访谈并提交访谈报告。

访谈目的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我们中职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以及他们对我们英语教学的建议;了解我们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英语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母校英语老师教学的建议,为我们英语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增强我们英语课程实用性。

访谈方式、时间和对象

方式:到我校学生实习的单位进行走访,根据访谈提纲与用人单位领导和实习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或单独交流。

时间:2008年10月8日。

对象:南京汉城电子有限公司、南京翰林泰科电子有限公司、南京金陵石化建安公司和南京新恒基工贸实业有限公司等四家用人单位领导6人(人事部经理3人和总经理3人),我校06级实习学生46人。

访谈结论汇总与分析

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和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存在着以下几种认识:

1.中职学校里所学英语知识基本无用

用人单位和实习生自己认为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英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没有用。学生认为他们基本上都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的操作,无需使用英语知识,但这并不是说公司里就没有使用英语的工作岗位,如报关、技术部、产品设计研发部等都有用到英语的时候,只是这些中职生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些岗位的要求。

2.英语基础能力及素养不足

用人单位反应,我们实习生在公司里遇到外方人员普遍不打招呼,不能体现一名合格员工的素养。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这主要是我们实习生自信心不足,怕自己英语水平低,弄出笑话被人笑;有些学生是根本不会用英语与人打招呼,更别说平时与这些外方人员相处了。另外,在平时的材料填写时我们很多实习生中英文书写不规范,别人难以辨识,给人一种水平低、素质差的感觉。

3.自主学力不足,没有前瞻性眼光

在走访中,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学生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工作现状,不会想到将来他们的工作还会不断地调整,现在要为之做好准备。工作之余他们没有发现我们的实习生进行一些自我学习提高活动。上网、赌博、恋爱是他们工余的主要活动。为此我们也与实习生进行了沟通,他们承认事实确实如此。这主要是他们感觉学不进去,不想学。他们感到好不容易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管教,要好好放松一下,还没有想到以后的事呢。

个人反思与建议

走访回来之后,笔者感触颇深。我们中职教育要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希望的,必须要摆脱“学生不想学、老师没法教、用人单位不满意”的恶性循环。要开辟中职教育新天地,进行课程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走访回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感悟很多。

1.英语教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中心

中职英语教育教学不再是以升学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这一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有综合素养提高了,他们才有能力做好工作;才能更好地溶于企业文化之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工作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工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才能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人们常说“先做人,后立事。”品行好没有文化的人可以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吃饭,他们对社会有益无害;品行不好有文化的人那是“病才”,本事越大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越深。可见学会做人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这个观念在我们这次走访的企业老总心中地位是很深的。他们说,“我们用人先看学校对这个学生的评价如何。技术不行的来了我们可以培训,有师傅教;品行不好的学生我们一概不要,他们只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增加我们企业管理成本,也会影响到我们企业发展……”可见,综合素养高的学生是多么受企业的欢迎。

我们英语老师怎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呢?

(1)发挥英语蕴含外来文化的优势,引导学生活得高尚,不能仅徒有其表,没有内涵。

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播放一些优秀的外语影片,如《音乐之声》《城市之光》和《泰坦尼克号》等。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英语课的趣味性,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引领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崇尚真善美,增加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力。

(2)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拓展他们的视野。

西方国家也有着许多文化艺术瑰宝。我们可以介绍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绘画珍品和历史遗迹,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英国作家勃朗特的《简爱》、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等。这些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修养。

(3)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中职生平时言谈举止中有许多不足之处,而且也不会体谅父母的艰辛和老师的苦心。他们认为自己享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全然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我们英语老师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做他们的朋友,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加强市场调研,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职学生两年后就要走上顶岗实习岗位,他们在校学习的知识将影响着他们对工作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即是否能学以致用。文化课也要变革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岗位的需求。

目前我们中职文化课教学与学生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教学脱离实际。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校学习的英语知识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中根本得不到运用,难怪学生平时不想学。因此加强企业调研,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艺术,增加教学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需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首先,文化课老师与学校科研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加强联系。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企业的用人理念,了解企业对我们中职学生需求变化趋势和他们对中职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了解企业对我们学生工作能力、品行修养等方面的评价,了解我们学生的工作感受和他们对母校英语课教学工作的建议……根据调研信息来调整教材内容,充实些新的、实用的教学素材,编排出学生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目标,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文化课教师要和各专业部和教学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它们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在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本校专业课的设置情况、学生自身现有水平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要有时代气息、真实的语境和实际运用价值。

另外,当前职业学校开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不能仅指向专业课老师,也应把文化课老师纳入培养范围,以帮助他们获得一些基础的专业技能证书。这既能提升文化课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又能打通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足,不能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主要与我们平时只注重书本知识教学,不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有关。在金陵建安公司,我们学生发现设备上很多标识都是英语,看不懂,感到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平时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没有为他们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基础。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应增加些实际场景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训练,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带到宾馆、旅游风景区以志愿者身份去实习以锻炼他们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专业的学生可到学校实习工厂或校企合作单位去实际感受机械设备上的英语标识和操作说明,锻炼他们动手能力。专业英语教学中可向学生大量展示他们将来可能接触到的机械图标和说明,训练他们借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要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要于书本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

这次调研,我们文化课老师收获颇丰。我们看到了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即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特色为根本”为改革宗旨,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生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4[R].(4):36-39.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2004.

4.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分析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网络社会的崛起以及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如何帮助老年群体融入到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日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大部分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设备时仍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其他的社会成员却自如地沉溺于自己的媒介环境,这就造成了老年人与这个社会的脱节。基于此种社会矛盾,在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本土化研究调查之后,全面阐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数码区隔并分析其原因及结果。

关键词:互联网论文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22亿,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下,中国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都还在起跑线上,在这条新的征途中,同时还伴随着另外一个时代的到来,即“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将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共享型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绝大多数老年人却无法参与到这个时代的生活,正在被互联网时代所边缘化。

1区隔的呈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特点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而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当人们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通常会产生一种“失重感”。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老年群体正被社会渐渐遗忘,信息的复杂交融和社会的急速转型让他们不管是在时间(传统―现代)还是在空间(乡村―都市)的维度上都处于社会边际状态。在笔者对合肥本地的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后发现,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特点。首先,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QQ、微信等互联网社交网络,但仍有32%的人由于经济、知识水平的限制至今仍在使用“老人机”。除了常用的社交App,类似于移动支付、一键预约等典型的互联网生活方式,通常只有少数老年人可以熟练的操这些流程。面对海量互联网产品的更新换代,那些低收入、生活条件差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由于接受新事物能力的限制,都表示对这种主流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所适从。另外,除了人口地理环境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中表现出一种外显的区隔以外,笔者还发现,处于同一经济水平、知识结构层次的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也表现出不同的趣味与惯习。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的辉煌巨著《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提出: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趣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现实生活中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老年人通常会使用互联网搜索一些专业性强的知识信息,有艺术天分的或者活跃在“广场舞”的老年人会利用互联网听音乐,还有一些性格比较活泼外向的老年人也会使用淘宝等购物软件。当然,在笔者加入的一个有478位老年人的“安徽老年群”的QQ群中,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老年人利用互联网交友,有极少数的老年人也在群聊中发布一些低俗的信息。

2区隔的原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制约因素

如今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和信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15.5%,空巢和独居老人已达1亿,很多老年人身理或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减少、子女陪伴不够,更重要的是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生活已经让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访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身体及精神的局限性、对互联网的不信任等都会影响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积极性。总体上说,区隔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大概包含四个方面。从客观社会经济条件上说,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有限,缺乏例如电脑、手机这样的上网设备,另外也有一些城市里的老年人已养成的消费习惯让他们拒绝承担网费、流量费,所以就尽量避免使用互联网。在目前的主流市场上,互联网开发基本是围绕年轻人设计。不会用、看不懂、操作复杂成为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最大障碍,界面繁杂、操作繁琐,手机到手好几年,大半功能没搞懂,完全处于“待机”状态,这就造成了许多老年人索性放弃了融入互联网社会。另外,老年人由于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加上对互联网使用的刻板成见,让老年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时,感到无所适从。而当在互联网使用遇到问题时,大多数子女都不会很有耐心的为他们解答,相反,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子女不对老年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表现出不耐烦。并且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自处于高位,所以他们一般也羞于主动问晚辈问题。当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让渡给后喻文化时,代际间的隔阂阻碍了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知识。

3区隔的结果:影响现实社会生活与情感交流沟通

当互联网使用日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它也成为一种社会等级与地位的符号象征,它从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抑或是消费行为、生活品位、个人情趣等诸方面,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分化。毫无疑问,互联网的使用对人们的话语权、符号权力、交往空间、消费观念等都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区隔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种新的媒介语境下,老年人由于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否定,被区隔成信息化时代的局外人。趣味是与一个特定阶级存在条件相联系的规定性的产物,老年人会以此来对自己进行分类,同时也被其他人进行着分类。不管是农村留守老人还是城市里独家独户不愿出门的老人,缺乏互联网使用知识都会让他们失去情感交流的便捷工具。当晚辈都热衷于微信聊天,老年人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他们就很难融入这个社会。除了情感精神需要,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已与互联网使用密切相关,例如去医院挂号,出门打车,去商场饭店超市消费等都离不开现代互联网的使用,被区隔后的老年人必定会遇到以上诸多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老年群体无疑正一步步被社会边缘化,他们身陷传统之中,又不得不迈入现代化。尤其是当他们退休以后,他们不再承担社会的功能角色时,这种被时代遗忘的孤独感将更加强烈。当老年人的社会资本逐渐开始消解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已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代际交往,作为晚辈甚至于说我们的有关社会政府层面,应该给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更多的帮助与理解。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Bourdieu.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M].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1984.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保罗福赛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M].梁丽珍,乐涛,石涛,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6]王金元,赵向红.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独居老人生存状态与社会支持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7]丘泽齐.中国社会的数码区隔[J].香港:二十一世纪,2011(2).

5.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五

为了了解长春市大学生对银行卡使用和消费的情况,掌握银行卡市场在大学生中的发展趋势,以便大学生更好的消费,我们展开以下调查。您的回答对我们非常重要,因此烦请您认真如实填写。衷心地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

A.高收入B.较高收入C.中等收入D.较低收入E.低收入F.无收入

3.您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是()

A.完全由父母提供B.部分父母提供,部分自己勤工俭学

C.完全自己由自己打工或勤工俭学D.贷款以及奖学金

4.您有过使用银行卡的经历或者习惯吗?()

A.有B.没有

5.你所在的院系有发过银行卡吗?()

A.有B.没有

6.你拥有以下哪些银行卡?()

A.工商银行B.农业银行C.中国银行D.交通银行E.建设银行F.邮政储蓄G.其他

7.您目前使用的更多的是以下哪种银行卡?()

A.贷记卡B.借记卡C.信用卡D.不清楚使用的是哪种类型

8.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银行卡是哪种?()

A.工商银行B.农业银行C.中国银行D.交通银行E.建设银行F.邮政储蓄G.其他

9.您在目前选择最常使用的银行卡时考虑的因素是()

A.银行信用 B.网点多少 C.透支期限 D.银行服务 E.别无选择,学校发的10.您使用银行卡的用途有哪些?()

A.交学费B.取现金C.网上支付D.转账E.个人理财F.其他

11.您觉得使用银行卡改变了您什么()

A.改变了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B.钱比以前花的更快了,增加家庭负担

C.了解到许多银行金融相关知识D.对自己没什么改变

12.您对所使用银行卡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C.满意D.不满意

13.使用银行卡过程中的问题()

A.不合理收费问题B.吞卡C.扣帐不吐钞D.实际消费与记账不符F.其他

14.您每月持卡金额大概是多少?()

A.400元以下B.400元-800元C.800元-1200元D.1200元以上

15.您对不常用的银行卡怎么处理?()

A.取消B.合并C.保留D.其他

16.你希望未来银行卡可以提供更多的()

A.存取款网点B.更多元的服务C.更安全的服务

D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六

泡沫沥青现场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通过对泡沫沥青现场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各车道的病害状况和病害形成原因,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将部分面层和部分基层再生后作为维修后路面结构的基层,较彻底地消除了基层的病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路面整体的承载能力,但同时加铺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害能力对再生基层的性能影响较大,现场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形式和结构厚度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 者:慕海瑞 黄俊强 王素娈 Mu Hairui Huang Junqiang Wang Suluan 作者单位:重庆鹏方路面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重庆市,400054刊 名:华东公路英文刊名:EAST CHINA HIGHWAY年,卷(期):2009“”(3)分类号:U4关键词:泡沫沥青 现场冷再生基层 使用状况 调查分析

7.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以班级为单位, 抽取河南、湖北两省9所高校的1 543名大学生。学生的学校类别、年级相对均衡, 其中重点大学学生300名 ( 19. 4%) , 二本学生723名 ( 46. 9%) , 三本学生249名 ( 16. 1%) , 高职高专学生271名 ( 17. 6%) ; 大一年级学生544名 ( 35. 3%) , 大二年级 学生524名 ( 34. 0%) , 大三年级学生272名 ( 17. 6%) , 大四年级学生203名 ( 13. 2%) 。年龄17 ~25岁。

1. 2 方法以班级为单位, 研究对象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问卷,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对问卷进行核实、收回。

1. 2. 1感恩量表 ( Adolescent Gratitude Scale, AGS) AGS用于测量青少年外显的感恩特质, 包含23个条目, 6个因素, 其中因素1代表“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 ( 5个条目) 、因素2代表“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 ( 4个条目) 、因素3代表“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 ( 4个条目) 、因素4代表“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 ( 4个条目) 、因素5代表“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 ( 3个条目) 、因素6代表“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 ( 3个条目) 。量表采用5点计分, 得分越高, 表示被试该感恩因素或整体表现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4, 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 91, 与GQ - 6感恩量表 ( Gratitude Questionnaire - 6) 中文版的同时效度为0. 50, 对社会支持的预测效度为0. 39[2]。

1. 2. 2青少年手机使用问卷自编青少年手机使用问卷, 共6个条目, 主要调查青少年有无手机、手机使用方式、手机使用频率、手机喜欢程度、手机依赖程度等手机使用状况。

1. 3统计分析运用SPSS 16. 0进行数据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值均取双侧概率。

2 结果

2. 1大学生使用手机现状1 543名大学生中使用手机者占99. 5% ( 1 535/1 543) , 使用手机上网的占93. 6% ( 1 445 /1 543) 。手机使用频率非常少的有31人, 占2. 0%; 比较少的有92人, 占6. 0%; 中等程度的655人, 占42. 4% ; 比较多的594人, 占38. 5% ; 非常多的171人, 占11. 1%。

在手机喜欢程度指标上, 非常不喜欢、比较不喜欢、一般、比较喜欢、非常喜欢的所占比例依次为0. 7% ( 11 /1 543 ) , 4. 4% ( 68 /1 543 ) , 54. 4% ( 840 / 1 543) , 33. 8% ( 521 /1 543) , 6. 7% ( 103 /1 543) 。

在手机依赖程度指标上, 选择非常弱、比较弱、一般、比较强、非常强的比例依次为2. 0% ( 31/1 543) , 7. 2% ( 111 /1 543) , 55. 2% ( 851 /1 543) , 30. 3% ( 468 / 1 543) , 5. 3% ( 821 /1 543) 。

在手机使用方式指标上, 选择单一的200人, 占13. 0% ; 一般的421人, 占27. 3% ; 多样的922人, 占59. 7% 。

2. 2大学生感恩的总体状况大学生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6个因子以及感恩量表的总得分分别为 ( 18. 52±3. 28) , ( 16. 10±2. 24) , ( 15. 03±2. 75) , ( 17. 56±2. 14) , ( 10. 00±2. 02) , ( 12. 48±2. 06) , ( 89. 68±9. 77) , 均高于各自的量表中点值。

2. 3 大学生手机使用对感恩的影响 见表 1。

2. 3. 1是否使用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感恩的影响大学生感恩各因子和感恩总分在是否使用手机上网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

2. 3. 2手机使用频率对大学生感恩的影响除“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之外, 在感恩其他因子得分和感恩总分方面, 不同手机使用频率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1) 。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 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及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方面, 手机使用频率一般的学生得分均高于手机使用频率多的学生 ( P值均 <0. 01) ; 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及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方面, 手机使用频率少的学生得分均低于手机使用频率一般的学生 ( P值均 <0. 01) ; 手机使用频率少的学生感恩总分低于手机使用频率一般的学生感恩, 手机使用频率一般的学生得分高于手机使用频率多的学生 ( P <0. 01) 。

2. 3. 3手机喜欢程度对大学生感恩的影响在“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和感恩总分方面, 不同手机喜欢程度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多重比较发现, 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方面, 不喜欢手机的学生得分低于喜欢手机和一般的学生 ( P值均 <0. 01) ; 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方面, 不喜欢手机的学生得分低于一般的学生 ( P < 0. 05) ; 手机喜欢程度一般的学生感恩量表总分高于喜欢手机的学生 ( P <0. 05) 。

2. 3. 4手机依赖程度对大学生感恩的影响除“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之外, 在感恩其他因子和感恩总分方面, 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多重比较发现, 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方面, 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学生得分低于依赖程度一般的学生, 手机依赖程度一般的学生得分高于依赖程度高的学生 ( P值均 < 0. 01) 。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方面, 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学生得分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学生, 手机依赖程度一般的学生得分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学生 ( P值均 < 0. 05) 。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及感恩总分方面, 手机依赖程度一般的学生得分均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学生 ( P值均 <0. 05) 。

2. 3. 5手机使用方式对大学生感恩的影响在“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和感恩总分方面, 不同手机使用方式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多重比较发现, 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方面, 手机使用方式一般的学生得分低于手机使用方式多样的学生 ( P < 0. 05) ; 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及感恩总分方面, 手机使用方式单一的学生得分均低于手机使用方式多样的学生 ( P值均 <0. 05) 。

3 讨论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 手机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手机使用频率不断增加、使用方式越发多样化, 对手机的喜欢程度、依赖程度也在迅速增长。手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媒体”[3], 它承载着社会意义, 象征着身份、时尚等[4]。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社会化因素, 手机媒体必然会对广大青少年感恩、社会化乃至身心的各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感恩量表得分较高, 说明大学生整体感恩水平较高, 与申正付等[5]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台湾林莉芳[6]借助GQ -6感恩量表也得出了大学生感恩状况总体良好的结论, 表明大学生认为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有大量的人支持和帮助过他们, 值得他们去珍惜和感谢。但该结果是通过自陈式量表得到的, 反映的只是大学生对待感恩、恩惠的自我认识和感觉, 表达和回报恩惠也只是一种行动动机或意愿, 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表现出相应的感恩行为[7]。

综合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对感恩及其各因子的影响可知, 随着大学生手机使用方式从少到多, 感恩水平呈现出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 随着手机使用频率、手机喜欢程度和手机依赖程度从低到高, 他们的感恩水平呈现出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倒“U”型变化趋势。可能是大学生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 是非辨别能力较高、自制力较强, 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能够相对科学、理性地看待和使用手机。

研究结果提示, 高校教育部门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 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手机, 合理使用手机, 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感恩、社会化、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积极、正向的影响, 减少、消除其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安明, 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 (4) :92-95.

[2]何安明, 刘华山, 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 (2) :62-69.

[3]刘怀光, 乔丽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37-140.

[4]童正茂.手机新媒体的功能承载与发展趋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 :168-169.

[5]申正付, 杨秀木, 赵东诚, 等.大学生感恩品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 (1) :35-37.

[6]林莉芳.感恩经验与目标设定对幸福感效应之研究[D].屏东:国立屏东教育大学, 2006.

8.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 篇八

【关键词】学习者 「そして」 多用 原因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37-01

1.前言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评价,学习者写的日语文章或是日常的对话虽然语法词汇都正确,但总觉得不自然。这其中之一的原因也许就是接续词使用不恰当。日语的接续词不仅种类多,而且意思和形式相近的表达也很多且复杂。「そして」就是其中之一,与其相同或相近的表达非常多,这就造成了学习者习得困难的一大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的「そして」多用,也包括「そして」的误用。

2.先行研究及局限性

近来许多日语研究者对于「そして」的用法,以及学习者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出中国学习者存在着误用以及多用的现象,以下为相关的先行研究。

石黑(2000)在『「そして」を初級で導入すべきか』中指出,「そして」的用法非常多,不单单只表示添加,还表示因果关系等,同时指出「そして」的功能非常难,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其中的使用范围限制,这也是导致「そして」多用的一个原因。

浅井(2003)选取了30名日语母语者和32名上级中国母语日语学习者,对他们分别写的题目为「ゴミ問題の現状と解決法」800字作文进行了比较,从而指出中国学习者的接续词有多用的倾向。尤其像「だから」「そして」「しかし」这样在比较早阶段就习得的接续词使用频率偏高。

山下(2008)以在日本国语课上199名中学生写的「オツベルと象」的故事梗概为研究对象,分析学习者的接续词使用状况,发现「そして」的使用压倒式众多,并指出学习者「そして」的多用,不是因为不明白其用法和意思,而是不明白句子间连接关系。

以上的相关先行研究共同指出,学习者对「そして」使用具有多用的倾向,并指出了一些原因。但这些原因并未完全应用于教学指导实践中,对其教材的分析特别是中国学习者普遍使用的教材还特别少,因此本文着重分析「そして」多用产生的原因,希望能以后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编纂起到一些作用。

3.「そして」的多用分析

3.1附加(不该用的时候用了)

夏休みにうみ辺に行って楽しかった。そして(→?覬)私たちのサークルのメンバーはまた登山をするものもいた。

暑假的时候,我们去了海边,非常高兴。(然后)(→?覬)我们当中的小伙伴有的还去登山了。

很多学习者很容易写出或是说出像上面例句类似的句子,就是在不需要用「そして」连接时,也硬生生地用上了,这就导致了「そして」的多用。

3.2 混用

「そして」与「それから」的混用

銀行へ行った。そして(→それから)デパートへ買い物に行った。

去了银行,然后又去了超市购物。

虽然二者都可以表示并列,但「それから」更加强调时间的顺序,「そして」有动作的着落点。上述例句可改为:

銀行へ行った。そして、お金を預けた。

去了银行,然后把钱存上了。

「それから」往往可以是对不同对象或话题进行说明,而「そして」则是对同一对象或是同一话题进行说明。例如:

a.背の高い人とそれから力の強い人が欲しい。

想要个子高和力量大的人。

b.背が高く、そして力の強い人が欲しい。

想要既个子高又力量大的人。

②「そして」和「また」的混用

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る。そして(→また)、英語も勉強したいと思う。

我正在学习日语,还想学英语。

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る。そして、英語も勉強している。

我正在学习日语,还有英语。

「そして」和「また」都可以表示并列,但「そして」比「また」更加注重叙述。而表达说话者强烈的心情的时候,用「また」更为自然。

和「そして」混用的当然还有其他接续词,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一一举例说明。大致可以分为表条件的「そうすれば」、添加的「それから」、时间的トキ「その時」、结果的「その結果」、理由的「それで」以及同列的「また」、「要するに」等,这也是导致学习者写出的文章单调乏味,「そして」反复使用的主要原因。

4.「そして」的指导要点

①学习者在「そして」的使用上有多用的倾向。一定要注意「そして」与「それで」、「また」之间的区别。 教材中对「そして」的解释仅仅为“而且”,表示连接。所以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注意导入方式,在文章中出现不同用法时,进行具体的指导。

②对学习者来说,「そして」只是起到了一个单纯的连接作用,而不去考虑或是把握不了前文与后文的意义关系到底是顺接、添加、同列还是对比。因此,在接续词的指导中,还是要花时间来分析一下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③「そして」是日语学习中最先学习的接续词。开始学习者用「そして」造句时,几乎没有什么错误,结果就导致教师以为学习者已经掌握了「そして」的用法。但是,当学习者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整理成文章时,就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两个或是更多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就只使用最熟悉的「そして」,结果就导致了「そして」的多用。

5.总结

可见,对于学习者来说,看似比较简单的「そして」,却并不容易使用。本文以中国语学习者「そして」的使用状况为对象,着重分析「そして」多用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编纂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石黒圭(2000)『「そして」を初級で導入すべきか』『言語文化』37, 27-38

[2]市川保子(2000)『続·日本語誤用例文小辞典』凡人社

[3]浅井美恵子(2003)『論説的文章における接続詞について―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上級日本語学習者の作文比較―』『言葉と文化』4, 87-98

[4]山下直(2008)『学習者の「そして」使用の問題点―接続詞指導の観点から―』『全国大学国語教育学会発表要旨集』115,87―90

作者简介:

上一篇:有关党章学习心得感悟下一篇:关于《中国战疫录》观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