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实录(通用9篇)
1.《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篇一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过程】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请举手。(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由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弘,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大家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写了王勃的父亲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景—情”。
生7:我抓住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
师: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8:先是大怒;后来看到文章第一句,是不屑一顾;到第二句是“沉吟不言”,陷入思考;等看到那句名句时,便“矍然而起”,已经深深地被文章折服了。
师:请大家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句话划出来。为什么都督阎公会说“老生常谈”呢?
生8:因为八个字就只讲了地点。阎公本来是想给自己女婿出风头的,却不想被王勃抢了风头。心中本来有气呢。
师:你倒是很注意抓住人的心理来推测。那为什么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又“沉吟不言”呢?
生9:这是一种宏阔气象。在天上是连接两个星宿,在地上是连接两座山。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拟人化,把一种登临高阁的恢弘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师:这里面的“襟”“带”是什么用法?
生:(杂)意动用法,以……为衣领,以……为衣带。
生10:如果说第一句没有什么新意的话,这两句一下子令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体现出一种恢宏大气。
师:举例说明。
生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师:这里面“雾”“星”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做状语,像雾,像星星(一样多)。
师:写人时,写这些“俊采星驰”分别写了哪些人?有什么特点?
生11:都督阎公、刺史宇文、孟学士、王将军,还有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师:那从“沉吟不语”到“矍然而起”这种态度的变化,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
生12: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开始变化,前面都是写别人好,从这儿开始写自己不好。
生13:不是,这是自谦,是一种说话的技巧。应该是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开始变化的,因为前面是写人,这儿开始写景。
生14:也不是,应该是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变化的,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师:大家看,这三种答案,哪一个最好?
生:(杂)三。
2.《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篇二
一、《滕王阁序》的辞采美、含蓄美
在《滕王阁序》中,作者选用了大量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使文章色泽斑斓,表现出强烈的辞采美。洪都 “人杰地灵”,洪都府是“雄州”,洪都人是“俊采”,洪都景是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颜色对比鲜明,极尽修饰渲染,辞采华美,令人赏心悦目。
《滕王阁序》同时具有骈文含蓄委婉、精练典雅的蕴藉美。《滕王阁序》全文147句,计605字,但其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堪称用典之典范。且读来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美。典故来源途径多,上起《左传》,下讫《宋书》,涉及史书十余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天文地理、文学评论、文坛掌故等。用典几乎涵盖了骈文用典的种种方式。有正用,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表达自己虽与终军的年龄相若,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有反用,如“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表达自己不会像阮籍一样沉沦,力求振作自强的精神;有明用,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有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表现自己要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决心。此外,王勃还善于融化和锤炼前人文章中的语言,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根据六朝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的语言锻炼而成。可谓是恰到好处,既符合当时宴饮的情状,又符合作者自身的境况,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典故的运用还使文章读来空阔、旷远、壮美,极大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审美空间。
二、《滕王阁序》的人物美
在品读《滕王阁序》的时候,读者可以欣赏到诸多滕王阁中的俊美人物。
在这“人杰地灵”之地,这次聚会的发起人是谁呢?是有雅望的都督阎公。阎公此人如何?据《唐摭言》卷五中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 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欢极而罢。” 这一记载流传甚广,叙写了阎公由怒而欢,由不信而矍然而起的过程。可以想见都督阎公识人、容人的雅量和赏文、识文的慧眼。也只有这样才学渊博,宽广豁达的主人,才能够邀请到江南众多名士、 才子一起登高饮酒,舞文弄墨。滕王阁中此时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有懿范的新州刺史宇文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 勇武过人的王将军……可谓“俊采”齐聚,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心生向往。
三、《滕王阁序》的情感美、哲理美
王勃6岁能文,9岁就作《指瑕》十卷,10岁通六经,14岁就应举及第,“未及冠,授朝散郎”,可谓“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然而这位少年天才,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据《新唐书》 载“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1]因此,即使王勃在滕王阁重建的盛宴之中,却咏出了“兴尽悲来” 的深沉之叹。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表达了作者已远离京城,内心的失意流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抒发了作者不得志的感伤之情。接着作者一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这四个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了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但作者虽然身陷困境,却不甘沉沦,作者用“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可以说作者的内心交织着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在抒发作者复杂真挚的情感之余,文章还透露出深邃的哲理, 闪耀着一种哲理之美。其一,美好事物的易逝,进而慨叹宇宙无穷而人生须臾短促。作者在滕王阁,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满座,美酒诗赋的赏心乐事,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不平与悲凉。可当他想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时,自然想到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进而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慨叹宇宙无穷而人生须臾短促。人生于世犹如白驹过隙,尤其是在仕途受阻、壮志不展之时,这种人生况世的感叹更为深刻。作者想到了品德高洁,却空有一身报国热情的孟尝君;想到了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恸哭不已的阮籍;想到了自己这一辈子也许再无出仕之机,而只能“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失望、痛苦和失落。其二, 在逆境中仍坚守。值得称道的是,面对多舛的命运,王勃并没有走向绝望与堕落。而是由悲转乐,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的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一篇《滕王阁序》令人咀嚼不尽,品味无穷,真乃一曲悲壮的千古美学绝唱。
摘要: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天才之不朽之作”,文章通篇一气呵成,文辞整齐华美,音韵和谐,既是规范的骈体文,又有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山川形胜、宴会盛况、风土人情,抒发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都美不胜收,可谓一篇千古美文。
3.《滕王阁序》景物描写的教学处理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名句,体会本文景色之美,掌握写景的角度、方法。2.提高鉴赏、审美、答题等能力。3.背诵。
二、复习回顾
1.写景角度:远近、高低、点面、色彩、动静、虚实、五觉、正侧等。
2.炼字炼句“四步法”:(1)解释。(2)手法。(3)效果。(4)内容、感情。
三、韩愈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王勃把这“独为第一”的美呈现给读者了吗?文中的景色美体现在哪里呢?读二、三段找出最喜欢的写景诗句并赏析。
四、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明确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1)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2)“清”“紫”,色彩浓淡对比,对仗工整。(3)抓住了秋水、秋山、秋色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描写秋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4)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2)“耸翠、流丹、青雀、黄龙”。(3)上下结合,色彩缤纷,摇曳生辉。(4)构成一幅色彩明艳、壮丽缤纷的美妙图景,恍若画中。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空间、点面、色彩、动静多角度描写,对仗工整。(3)视角转换,视野开阔,动静相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完美和谐。(4)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上下浑成、鲜活生动的秋天美景。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1)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2)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视听结合,虚实相间。(3)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思通万里。(4)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生活画面。
五、诵读写景名句,再次感受
1.文中介绍滕王阁三秋时节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的句子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描写滕王阁楼台壮观、色彩艳丽的句子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3.描写晚霞与飞鸟并举、水光与天色相接的千古名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视听结合,虚实相衬,引发联想,表现滕王阁音乐般美好的诗句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5.描写人烟之盛、突出富庶祥和气氛的诗句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六、小结
4.滕王阁序教学案 篇四
课前预习:篇目优秀,骈散结合,内容较长,一定要抓好预习。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写作背景,加深理解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三、文题解释,掌握文体
1、《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斌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全盛。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讲究对仗,一般四六。
(2)平仄相对,音律整齐。
(3)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四、朗读感知,初识文本
1、示范朗读
2、朗诵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教学过程: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由景及情,因情表志。积累古字词。
第一课时
一、浏览课文,请给下列文学常识填空。
王勃,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
二、熟读1~3段,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翼轸()
瓯越()
墟()
棨戟()
懿范()
襜帷()
潦水()
骖騑()
鹤汀()
凫渚()
绣闼()
雕甍()
闾阎()
舸舰()
舳()
彭蟸()
三、阅读1~3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
”,)
②云销雨霁(“销”通“
”,)
2、古今异义
①千里逢迎(古义:
;今义:)
②时维九月(古义:
;今义:)
③俨骖騑于上路(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
;带:)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
③徐孺下陈蕃之榻(下:)
④腾蛟起凤(腾
;起:)
⑤川泽纡其骇瞩(襟
;带:)
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
;星:)
⑦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上:)
⑧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下:)
4、特殊句式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宇文新州之懿范()
四、品读文段
(一)探究第1段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探究第2、3段
1、一说到秋人们常常会想起这样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蓄积的雨水消尽,潭水更加清澈;暮霭笼罩,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写潭水的清澈,颜色淡雅;下句写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上句写秋水,下句写秋色,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写尽九月之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应曾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丽图片。这两句在用字上极为洗练,不仅句间对偶,而且在一句内自成对偶。画面和文字集美,这一名句亦成为千古绝唱。
2、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王勃写滕王阁美景,紧扣题目中的“秋日”,有对滕王阁高耸的赞叹,有对有幸登临的喜悦,有对秋日美景的欣赏,有对祥和富庶气象的向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又不事张扬,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出来,给人以自然流露、天衣无缝的美感。
小结1~3段: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五、当堂练习
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一、熟读4~7段,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遄飞()
睢园()
睇眄()
南溟()
帝阍()
多舛()
弱冠()
宗悫()
簪笏()
叨陪()
捧袂()
梓泽()
二、阅读4~7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通假字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
”,)
2、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古义:
;今义:)
②阮籍猖狂(古义:
;今义:)
③一介书生(古义:
;今义:)
④盛筵难再(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
②屈贾谊于长沙(屈:)
③窜梁鸿于海曲(窜:)
4、特殊句式
①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②奏流水以何惭()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四、品读文段
(一)探究第4、5段
1、.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明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进一步的补充,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乐观,表达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风就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逝去,珍惜将来为时未晚,前两句以空间为喻,后两句以时间为喻,都表达了王勃不甘沉沦,勇于追求的乐观情怀。
2、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小结:兴——悲——壮,走进王勃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体会到他虽然活着的时间短暂,但是志向高远;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虽然孤傲清高,却时时想着报效国家。
(二)探究第6、7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三)通读全文,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5.《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篇五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6.《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篇六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二、学习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悲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一、相似的性格,易生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二、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7.《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篇七
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十三岁或十四岁。《太平广记》和《唐摭言》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 时年十四。”因文中有“家君作宰, 路出名区;童子何知, 恭逢胜饯”之句, 后人多怀疑十三、十四岁之说是民间文人对“童子”一词的臆造。如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说:“疑十四岁之说乃由序中‘童子何知’一句附会而出。”从这篇序文内容之博大, 构思之精巧, 辞采之富丽来看, 不应该是少儿之作, 更像是成人作品。而后文流露出的对于人生悲欢的感慨和对于宦海沉浮的体味, 情之真, 意之切, 言之痛, 非饱尝人世沧桑和仕途艰辛之人, 不会有此“真切之文”。
另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按岑仲勉《王勃疑年》推算, 王勃生于公元649年, 卒于公元675年 (上元二年) ;而上元二年, 王勃作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 所记之事与《滕王阁序》相似, 故许多人认定王勃作《滕王阁序》也是在上元二年, 即二十六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便采用了这种说法。然不论是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 均与文意不合。一是无法对“童子何知”中的“童子”一词作出合理解释, 一个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的成年男子对客自称“童子”, 终觉别扭。二是不太吻合“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中“弱冠”之自称。若说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约等于二十岁, 实在牵强。同样对客, 一会儿称“童子”, 一会儿称“弱冠”, 为何前恭而后倨?总之, 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之说虽较为通行, 但笔者仍觉此说疑点重重, 难以服众。
近重新将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与《滕王阁序》两文作一对比, 忽有所悟。《秋》文曰:“上元二载, 高风八月, 人多汴北, 地实淮南。……昌亭旅食, 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 属群公之宴喜。……此欢难再, 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 惆怅南溟之路。”若按某些同志的理解, 王勃在往交趾省父途中, 八月作《秋》文, 九月作《滕》文, 从而认定王勃作《滕》文是在上元二年, 即他二十六岁时。然比照两文, 便发现两文虽为同往交趾途中所写, 但《秋》文是记省父之事, 而《滕》文并无省父之意;《秋》文中笼罩穷愁悲戚怅惘之情, 而《滕》文则流露出豪迈、激扬、慷慨之意;《秋》文中作者贱称自己为“下走”, 而《滕》文中则自称“童子”“弱冠”这些较为自尊文雅的用语。显然, 短期内在同一旅途中写出情感反差如此鲜明的两文, 似不可能。笔者以为, 作《秋》文时其父王福峙被贬交趾已久, 王勃思父心切, 前往探视;而《滕》文并非与《秋》文同时期的省父之作, 而是早于《秋》文, 在王福峙刚遭贬谪, 王勃侍奉父亲同往交趾途中所作。王福峙远谪交趾完全是受王勃牵累, 王勃恰遇恩赦, 侍父远行, 自在情理之中;且此说在原文中可得到充分印证。原文中“家君作宰, 路出名区;童子何知, 躬逢胜饯”是言家父前往交趾为令, 路过洪州这个胜地;自己年幼无知, 有幸随父参加盛宴。前句言父, 后句言子, 自然顺畅;严父面前, 自称“童子”, 恰当得体。“舍簪笏于百龄, 奉晨昏于万里”言自己愿舍弃一生功名, 在万里迢迢的旅途中早晚侍奉父亲。父亲因已受累, 王勃深感歉疚, 唯一能做的就是侍亲尽孝。下文“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是言年老更应壮心不已, 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心志;身处困境中更应坚忍不拔, 不丧失远大的志向。前句奉劝父亲要振奋精神, 不因贬谪而颓丧;后句激励自己不畏艰难, 志存高远。“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引用《论语》中“……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的典故, 言自己因从前受到父亲的教诲, 今天才得以喜登龙门。把今日登龙门之荣耀归功于昔日父亲之教诲, 立言得体。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他日”并非某些注家所说的“将来有一天”之意, 而是指与“今”相对的“过去”, 在古文中“他日”常常作“过去”讲, 如“他日我如此, 必尝异味。” (《左传》) , “他日不败绩, 而今败绩。” (《礼记》) 唐杜甫诗“今日江南老, 他时渭北童。”也可把“他日趋庭”理解为是对“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借用。原文中这些父子对应而称的语句可见, 王勃待奉父亲同往交趾之说并非臆断, 而是通过寻绎全文而得。再由“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可知, 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应与终军相等, 即二十岁。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 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称谓。“童子”侧重于对父而言, “弱冠”侧重于对客而言。这样便于理解作者为何于一文之中前称“童子”而后称“弱冠”。偶观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二《王勃滕王阁序书后》一文, 正好佐证笔者之管见:“盖乾封、总章时, 宇文节往新州, 勃随父福峙往趾, 俱过洪州, 阎饯之阁上。孟学士, 王将军皆在坐。”
8.《滕王阁序》的用典分析 篇八
《滕王阁序》又题作《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本文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在用典上不能不让人叹服。其用典之丰,来源之广,方式之多,不是炫学使才的无病呻吟,而是由衷之言,自然妥帖的千古绝唱。现不揣浅陋,浅析此文用典之妙。
其一,来源广多,内容厚实。本序共147句,计605字,据不完全统计,典故达59个之多,占三分一强。其典故来源途径多,按多寡排列如次:第一,史书24处,上起《左传》,下讫《炑书》,涉及史书十余种,最多的是《后汉书》;第二,文学作品17处,有小说,有诗歌,有散文,还有辞赋,诗集,文选;第三,四书五经《论语》《礼记》,诸子百家(《庄子》《列子》),天文地理《晋书·天文志上》、《越绝书》《禹贡》等,其他(如《中华古今注》《方言》《王篇》《尔雅》)各4处;第四,文学评论,文坛掌故各1处。如此多的种类,充分显示了其所用典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令人拍案击节。
其内容有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来追溯历史名流的,有以“宾主尽东南之美”来表现群贤毕至的,有以“腾蛟起凤”来形容文人文采之美的,有以“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来称颂武将韬略的,更有以“睢园缘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来铺写欢饮娱乐场景,以此暗示宴会之繁华,人物之高雅的,有以“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来抒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的哀婉情绪的,有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慰藉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的;还有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来表现作者高尚的人生观,坦露乐观开朗情怀的,有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来抒发他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的,有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羽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来表明自己虽请缨无路但还是渴盼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以此来暗示自己不甘示为“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还有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来极写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等等,不一而足,藉此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作者正是发挥其博览群书的优越,自如地驱遣典故,以如椽之笔描写山川形胜,暗写嘉宾高朋,特别是以跌岩之笔,述志言情,事典繁多但贴切达意,之势充畅而语韵意丰,展示抑扬深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其二、方式灵活,手法多样。本文几乎句句有来历,字字是珠玑。所用典故方式灵活,有的摄其梗概,蕴含丰富,如“徐孺下陈蕃之榻”、“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有的截取一个词,简洁明了,如“宾主尽东南之美”中的“东南之美”语出《世说新语·言语》:“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怀帝阍而不见”中的“帝阍”来源于《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予”;有的仅改一字,境界顿高,如“穷且益坚”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一字之改,志向更坚;有的用别名,趣味陡增,如“梓泽丘墟”中“梓泽”乃晋石崇的金谷园之别名;有的仅点明人物,撷取名言中的一词,引人遐思,如“慕宗悫之长风”(典出《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为了满足骈文字数的要求,简称姓名,如“杨意不逢”、“钟期既遇”二句中的“杨意”是与司马相如同时代的“杨得意”之省,“钟期”即《例子·汤问》中的“钟子期”之略;有的缩略主语。镶嵌自然,如结句的“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之尔”就是钟嵘《诗品》中“陆(机)才如练,潘(岳)方如江”的缩略;更令人称道的是仿拟出新,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模仿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秋水共春旗一色”而写就的切情合景的千古绝唱!如此灵活多样的用典方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引人联想,让人信服,使得语言文采斐然,委婉含蓄,大大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
那么多的典故,有的是前人文句。有的是历史故事,而用的手法又力避雷同。有的是明列,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澈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有的直抒胸臆,如“怀帝闫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有的借古抒怀,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些灵活多变的用典除了有使内容充实,加强论证力度的作用,富于感染力之外,还使得此文辞藻华美,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蕴藏隽永,增强了表达效果。
9.《滕王阁序》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答案:B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催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滕王阁序典故分析06-17
滕王阁序典故一览07-26
滕王阁序_教案10-24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10-22
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诗句08-06
《滕王阁序》基础夯实练习(附答案)09-08
《滕王阁序》中成语及解释10-14
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解读与探究09-23
鉴赏滕王阁诗09-02
杜甫《滕王亭子》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