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变化

2024-07-22

家庭生活变化(精选12篇)

1.家庭生活变化 篇一

从家庭变化看中国变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05-2015,是中国巨变的十年。十年里,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十年里,三峡水电站全面竣工并投产,青藏铁路全面建成并通车;十年里,中国已经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都在感叹.中国飞起来了。

2005-2015,这十年里我的家,我的家乡同样在腾飞。通火车了,建机场了,办旅游节了,路越来越宽了,楼越来越高了。你会发现,我的家乡几乎是一年一个模样。

我们赶上好时代了。我们正走在通往幸福的大路上。

不由得想起了寒假时回家的场景。放假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紧拖着行李去了机场。8:55的飞机,10:50脚就已经踩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一下飞机,老爸就已经开着车在机场等我。接着,在前两年刚刚通车的省道上―路畅通到家。我望着前面这一望无际消失在天际的宽阔的道路,心中是满满的喜悦。

老爸开着车感叹道:“多亏了这几年建了机场了,不然啊,你回趟家怎么可能才花不到两个小时。火车十九个小时可得有的你受。”我想,是啊。从学校到家1530公里,这么快就能到家,这在十年之前谁会想得到。再早个几年,家乡没火车站的时候,还得先花半天的时间到南京或者到无锡去坐火车。前年老爸又刚好买了车,要不然啊,自己还得拖着行李坐公交回家,又得是―番折腾。我坐在车上吃着老爸早就给我准备好的零食,心里突然有了些酸 楚。许多年前,在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过得并不算好,那时候去—越肯德基绝对是奢侈的事情。我记得有—次老爸给我买了―双两百多块钱的鞋,回家老妈还差点跟他吵架。后来父母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家里的日子才逐渐变好。

我家在农村。十年前,我跟父母住在农村老式的砖瓦平房当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的厕所,拿一口大缸,挖一个坑,一半放在地面下,一半露在地面上,然后人就坐在缸的边缘方便。小孩子总是会对这样的厕所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感,可是又不得不接受,因为只有这样的厕所。再谈谈那时候我们家周围的情况吧,脏乱差,垃圾到处都是,还有鸡鸭乱飞,路是烂泥地,一下雨就是泥和水的海洋,中国其他地方的农村怎样,我的家乡大概也是如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安排和实施方案。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于是乎,我的小村庄也走在了改革的路上。不久后,整个村子已经全部有了公共厕所,每天有专人打扫。再后来,村里所有的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大公路,全村都装上了路灯。再后来,村里有了专门的健身场,还有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三年前老爸又在村里新规划的宅基地买了一块地基建了别墅。终于我们的家不再拥挤,我有了自己的大房间。

我一直觉得自己家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缩影。都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老百姓要有粮食吃,然后才能去学习遵守礼仪。人是铁饭是钢,由此可知“吃”的重要性。十年来,我家的餐桌同样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老妈只是让我吃饱每一顿饭,到现在的追求均衡营养。寒假在家的时候老妈每天都得拿出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表研究半天。火龙果,山竹,樱桃这些水果,奶奶是这么说的:“这东西以前见都没见过。”这些老一辈人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平常了。

手机呢,小的时候总觉得抓着手机打电话的老爸特别帅气。我记得那个时候老爸买的第一个手机很小很小,类似于现在的老人机,可就是这样的手机价格还很贵。到了2005年,老爸在用翻盖手机,再后来又换成了流行的滑盖机。到了近几年,功能多样的智能机逐渐占领了整个手机市场,手机的价格也在慢慢降低。

食物跟手机,这是最能印证十年中国经济变化的词语。高速发展,加快转型;开发西部,全面富裕。中国经济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也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共赢的10年,更是中国百姓得到巨大实惠的10年。

还有诸多方面的变化。记忆中,那时候每次要到过年之前,总会有人到种地的爷爷家收地租(说是地租其实就是农业税),每到这个时候奶奶就在不停地嘀咕,种地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每年还要交好多钱。后来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捧着收进家的稻子,不住地激动:“这下都是自己的了。”

2009年,国家又实施了新农保政策。于是.我国农民首次享受到在60岁之后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一开始爷爷个月可以领到60块钱,之后国家又在慢慢提高金额,到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90块钱了。这些年,国家还在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年外婆因胆结石住院手术的时候,共是花了三四千,最后实际上自己只掏了不到一千块,其他的都是国家给报销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了农民农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总之,这十年以来,我的家经历的这些变化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最好的证明。

十年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GDP升至世界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额逐步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成熟完善,人民的幸福生活得到保障。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家付出的极大努力和实施的正确的政策。十年来,国家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调整经济关系,促进多种经济共同发展;重点扶持区域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危机中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十年来,国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这些全国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分为 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在感叹这些喜人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十年前.那时候的天还很蓝,家门前的河水还是清澈的,每天早上总有很多的人在河边淘米洗菜,鱼儿就在脚边游动。可是后来,我发现,天慢慢地变灰了,水慢慢得不清了,鱼也慢慢地不见了,河边淘米的人也慢慢消失了。我们的环境开始慢慢地被污染了,即使是在我们这个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兴化。再放眼全国,华北的空气污污染严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那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23.3%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情况不容乐观;植被状况令人担忧,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生物多样性面临考验。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在国家的努力下,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多次强调和表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表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相信,在国家坚定的决心下和有效的政策下,蓝天碧水很快又会重新属于我们。

时间周而复始地运转着,一个回眸间我们国家就走过了这十年的路程。这是属于我的家与我的国家之间的故事。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祖国啊,你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2.家庭生活变化 篇二

可以计划生二胎。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成为“当仁不让”的亮点。至此,社会各界热议的“二孩”政策将全面放开。

收入会增加。

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倍,这是改善民生的“硬要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要实现收入翻倍的目标,意味着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2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38元,届时城乡居民的钱包将会更鼓。

就业创业前景更光明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技术工人待遇要提高了。

《建议》提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有技术含量的职业今后会更加吃香,更加受尊重,这样反过来也会促进这方面培训、教育的发展,随着技工队伍的扩大,也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交的个税将减少。

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看病费用不再昂贵。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一边是健全社保网络实现应保尽保,一边是降低人们的就医用药费用,建议中提出的种种做法直击“看病贵”问题,让人们的健康生活更有保障。

社保交费更少了。

《建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社保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据人社部介绍,目前中国各项社会保险的总费率超过了40%,用人单位占大头是30%,总体是偏高的。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确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3%统一降至2%,从10月1日起将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将生育保险费率从不超过1%降到不超过0.5%。根据《建议》,未来社保费率仍会适当降低,这不仅能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就业,同时也将减轻个人的社保支出,从而增加就业者的收入。

会领到更多养老金。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从2015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实现了“11连涨”。人社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近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全部发放到位,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200多元。此次《建议》提出“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这意味着养老金将根据经济发展、物价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

退休年龄要延迟。

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困难学生高中学杂费不用交了,公立幼儿园将会更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对于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将可以免费上高中和中职,这意味着,学费问题将不会成为寒门子弟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有更多的一流大学可供选择。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下一个5年,我们还会吃到更安全的食品,会喝到更放心的水,可以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并可以享有更快、更便宜的网络与更低价的电与油……

3.家庭生活变化 篇三

2011年底之际,本刊携手MSN中文网进行了中产家庭生活质量“微调查”,希求从真实、鲜活的细节中,捕捉和见证2011中产家庭的生活全景态势。

参与本次调查的人群中,26岁~30岁占27.34%,31岁~35岁占26.37%,70后80后占据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以下特征“微”而不小,耐人寻味。

“回家吃饭”是潮流

食品安全是2011中产家庭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食品安全堪忧,怎样保全家人饮食的安全与美味?“减少在外就餐,尽量同家吃饭”成为大多数人的潮流之选,占投票者的37.72%。而坚持“购买食品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品牌”、“购买绿色有机食品”的家庭合计为40.37%!另有近16%的精明消费者“拒绝深加工食品,利用小家电,在家自DIY”。当然也有少数“没做什么特别的应对,不觉得那么严重”的淡定派。数据可见,绝大部分的家庭非常重视维护餐桌安全,减少外食、自己动手做美食。已经成为新的家庭饮食习惯。

健康投资必须的

担心食品安全等隐患,中产家庭在保障家人健康方面增加的支出有哪些?15.27%的家庭对家人健康更加警觉,养成“定期到医院体检”的好习惯。7.93%的人热衷“购买保健品”。甚至不少人选择“到郊区租农场自己种菜”。由此可见,为了抵御不安全的大环境,一个个小家自觉地行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投入了金钱和时间,捍卫健康。

家财的“风”,难吹感情的“草”

今年新婚姻法相关家庭财产的法规引发了社会上“房产加名”热等现象。参与调查的中产家庭65.01%却坦言,“完全没有影响,以前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当然也有24%的参与调查者表示“更清楚财产与感情的关系”、“更加明确了夫妻的财产划分,即使是一家人,也还是明白点儿好”。“很介意共同财产的归属问题,但是没法和配偶达成一致,很无奈。”仅占3.56%。由此看出,大部分家庭的财产问题并未阻挠情感关系,情感质量不会因社会风气的风吹草动而脆弱不堪。

观望大局稳健理财

今年有很多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如房改政策、股市低迷、物价上涨等,在这样的境遇中,理财方式与去年相比只能更为谨慎。“慎重购房投资计划”的占35.64%;“减少股票投资,选择更多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占32.14%;“增加商业保险”占12.04%;“增加黄金、奢侈品(珠宝、名表)投资”占10.46%。在观望宏观调控之余,理性投资、审慎持家、多样选择、步步为营,是绝大多数中产家庭的理财宗旨。

宅家成为娱乐方式

中产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娱乐方式在2011更加多元化,“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成为许多平时竞争打拼的中产家庭最放松的周末休闲方式,占31.31%;动静相宜,周末自驾车到郊区,体验采摘和农家乐的家庭也有21.26%;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邀请亲戚朋友聚餐、轰趴、派对等家庭社交占29%。宅娱乐与宅社交成为中产家庭的娱乐特征,难怪2011年连牛津大辞典都将“宅”这一特定词汇收入。看来,“宅家”不仅是中国家庭,在世界范同内都是如此。同归家庭、乐享天伦,难道不是每个人幸福的渴望吗?

“钱缩水、天灾人祸多、老人养老难”最HOLD不住!

4.生活变化作文 篇四

从前的交通慢。妈妈告诉我,她上大学的时候,从福州要坐30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才能到北京。可是现在有了动车,最快只要8个小时就能到北京,以后我去外地旅行,就可以说走就走。

从前的书信慢。爸爸告诉我,他月初给妈妈写封信,妈妈要月底才能收到,再回信。可是现在网络很发达,大家都用手机里的微信、电话、QQ联系,还能视频通话,就算爸爸妈妈出差去很远的地方,我也感觉他们就在身旁。

从前的煮饭慢。奶奶告诉我,以前煮饭要先去捡干柴,再烧火,才能煮饭,等饭煮熟了,肚子早就饿扁了。可是现在电饭煲、电磁炉、煤气灶,花样百出,煮饭再也不是一件发愁的事。

5.生活的变化作文 篇五

记得有一天,我在家写作业,奶奶就怀念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奶奶说:“我们小时候吃上一顿饭都非常困难,早上吃包子,还要两分钱一个,那时的两分钱是个不小的数字呢!”没有米面吃的时候,饿极了就吃树皮、树上长的蘑菇、榆树的叶子等等,在当时,能够吃上包子是我们的梦想啊。现在的孩子能够经常洗头洗澡,还灯这些取暖设施,我们那时一个冬天没有洗澡有浴霸暖的,身上的灰都一把一把的,洗头发只能用肥皂,头发洗的是硬邦邦的。说到这,奶奶叹了好大的一口气。

还有一次,我们一家人都坐在一起吃饭,中午妈妈做了很多菜,我和弟弟在桌子上大口大口的吃看着我们吃的这么香,爸爸说:“我们小的时候,吃菜都是分着吃的,香肉这样的美味大餐,都是你奶奶一块一块给分到碗里的,谁也不敢多吃。”听了爸爸的话,我和弟弟相互看了看,露出了同情的表情。

听了奶奶和爸爸的讲述,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我们不仅衣食无忧,还都吃好的穿好的,有舒适的温暖的家,有供我们上学的美丽校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设施。难怪奶奶说:“我们是生活在蜜罐里的呢!”

6.生活的变化作文 篇六

路边的大树犹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结婚的喜车伴着大树的景象,飞的一下过去又一台,有二十多台车,轿车,都是豪华的车。在妈妈那时,连摩托车多没有,妈妈那是就一台大马车。在爷爷那根本就没有。婚纱,在新娘下车时人人都看到那美丽,漂亮的婚纱,裙边是丝边。新郎的西装。穿起来帅极了。在三十年前没有,只有布做一件新衣服。在六十年前没有这些,摆酒席,在饭店里定上几时桌,或者是在自家院子里摆酒席。在妈妈那时只是自家人在一两桌子就行了。现在的方远十里的人都来了。

生活的怎么样,鱼、肉、烤鸭、烤鸡、虾、海货,都有,有二十多个菜。以前妈妈那时,三四个菜都不错了。结婚,女方要耧,一栋楼五十多万元,要地方好的、又大的楼。在以前妈妈要一个小瓦房都没有,都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到了我出生前一年,我们家才住上属于自己的一个破破的房子。又要买车,买不起就不嫁,男方不得不买。以前找一个男人,就不得不嫁,不要车,那时她们连轿车都没见过,都不知道什么样。又要买家具,衣柜、床、饭桌、电视、电器。要买到好看的家具,把房子弄的漂亮级了。在以前就有一个缝辽机就是很好了。

7.家庭生活变化 篇七

随着小学“减负”政策的逐步落实, 小学生们在课外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教育课程似乎是小学生们课外时间的主要去向。已有的关于课外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实证地研究课外教育的支出, 包括:支出的数量、类别、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 (Bray, 1999;Stevenson&Becker, 1997;楚红丽, 2008;薛海平、丁小浩, 2009;李文利, 2006;孙彩虹, 2003;秦宛顺、刘立红, 1992) ;另一类描述性地研究课外教育的选择行为, 包括不同类别课外教育课程的特色比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家长选择行为的平衡性、功利性等 (陈志伟, 2009;姜广生, 2005;康丽颖, 2002) 。这些研究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与已有的研究有所区别, 本文从消费的角度来研究小学生课外教育的选择行为。消费行为关注的重点是满意, 包括过程满意和结果满意。现实中, 家长决定是否让子女参加某项课外教育课程, 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孩子是否开心、快乐、愿意学。从这个角度, 参加课外教育课程就已经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同时, 本文通过对比5年前后上述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变化, 研究小学生家庭课外教育的选择行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广而发生的演变。

二、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市场调研。调研对象为小学生家庭, 分为两组, 第一组的学生现正读小学三年级 (简称“当前组”) , 第二组的学生正在读初中二年级 (5年前他们读小学三年级, 简称“过去组”) 。我们2009年下半年对“当前组”的调研是询问被访者在刚刚过去的半年 (2009年3月到2009年8月, 一个学期加一个暑假) 的课外教育支出及课程选择行为。对“过去组”的调研是询问5年前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时半年 (2004年3月~8月) 的课外教育消费情况。

我们在上海市随机抽取了10所小学和10所初中, 在学校的配合下向送学生上学的家长各发放问卷400份 (共800份) , 收回651份。经过多种方法筛选后的有效问卷为608份 (当前组334份, 过去组274份) 。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结果都是良好的。

问卷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家庭在选择课外课程前考虑的关键因素, 在总结已有的相关成果、并且进行前试 (N=41) 的基础上得到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否喜欢课程内容、对课程效果的预期、课程费用是否昂贵、家长是否有时间辅导、上课接送交通的方便性。

第二部分是小学生家庭在课外教育上的投入和偏好, 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偏好包括对课程的类别偏好和数量偏好。

第三部分是家长和孩子的满意程度。借鉴高等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小学生课外教育课程的特色,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度量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课外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 包括:家长对课程本身的满意度、孩子对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家长自身心理的感知效果。

从问卷填写的角度, 所有的问项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关时间和金钱支出的问项, 家长直接在孩子参加过的课程上打勾并以数字形式填写;另一类是关于评价的问项, 都采用里克特7分量表的形式, 比如, 对影响程度, 1表示几乎不受此影响, 7表示非常受此影响;对满意度, 1表示非常不满意, 7表示非常满意。所有的统计分析都是用SPSS完成。

三、研究结果

(一) 消费前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其演变

1.课程效果好是现在影响课外课程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费用只要不是太“离谱”就不是大问题

消费前影响课外课程选择的有五个主要因素, 两个组对这五个因素重要性的得分的均值见表1。

当前组的结果显示, 五个因素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对课程效果的预期、孩子是否喜欢课程的内容、上课交通的方便性、家长是否有时间辅导、课程费用是否昂贵。过去组中重要性排第一的也是“对课程效果的预期”。可见, “对课程效果的预期”一直是家长选择前最看重的因素。

过去组对“课程费用是否昂贵”的排序为第四, 当前组将其排到最后。也就是说, 当前组认为课程费用在五个因素中对课程选择的影响最小, 而且统计上显著低于其他四个要素。可见, 只要课程费用不是太“离谱”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2.与五年前相比, “家长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对课外课程选择的影响明显加大

为了研究5年来家长在消费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变化,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比较:一方面是分别比较每一个因素前后的重要性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比较表1中两个组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可见, “家长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 (因素4) 在当前组的均值为4.64, 过去组为3.82, 而且两者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可见, 当前组认为“家长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的重要性显著地高于过去组。也就是说, 当前组对时间更敏感, 在课外课程选择前, 对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会考虑得更多。其他四个因素的重要性在两个组之间没有检验出显著的变化。

3.相比较而言, 现在的家长选课时更加重视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 课程费用的重要行明显下降

从两个组对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来看, 排首位的都是“对课程效果的预期”。排第二、三位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课程内容”、“上课交通的方便性”, 但两个组的顺序是反过来的, 当前组把“孩子是否喜欢课程内容”排第二, 而过去组把“上课交通的方便性”排第二。可见, 当前的家庭在选择课外教育课程时, 越来越看重孩子自身是否喜欢。

重要性排名最后两位的分别是“课程费用是否昂贵”、“家长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 类似地, 两个组对它们的重要性排序是反的, 过去组认为“课程费用是否昂贵”比“家长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更重要, 而当前组更看中“家长是否有时间接送和辅导”, 也就是说, 过去组认为费用比时间更重要, 而当前组认为时间比费用更重要, 似乎表现出用钱换时间的倾向。

(二) 消费中的投入与选择行为及其演变

1.家长对小学生课外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直接辅导时间的显著增加

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紧缺的背景下, 研究家长在小学生课外教育中的时间投入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 没有找到把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投入要素来研究的文献, 都只研究经济投入。本文把时间投入作为一种关键要素来研究。

家长对小学生课外教育的时间投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所学课程的辅导 (直接时间) , 二是课程以外的开阔视野、增强兴趣、增长见识等 (间接时间) 。调研结果见表2的最后两行。

在时间投入上, 两个组都是直接时间多于间接时间。也就是说, 家长们一直首先重视“课程”的学习, 其次才是兴趣、视野、见识。

表2显示, 当前组每周直接时间均值为10.66小时, 过去组为7.34小时, 两者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也就是说, 现在的家长在越来越忙的情况下花在直接辅导孩子课外课程的时间明显增加了, 这是现在的家长对小学生课外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的具体体现。

统计结果还表明, 在间接时间投入、各类课程的经济投入上, 两个组之间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虽然绝对值有一些变化, 但统计上不显著。这似乎说明, 家长对孩子课外教育的重视, 主要不是体现为增加经济投入, 而是体现在增加时间的投入, 特别是直接辅导的时间。

2.家长在课外课程的经济投入上一直重文化辅导、轻兴趣特长培养, 而且对运动类课程的投入强度显著下降

在充分借鉴学者们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把小学生课外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文化课辅导班、上门家教、兴趣特长班。其中, 兴趣特长班又包括四小类: (1) 科普类 (科普知识、发明创造等) ; (2) 智力类 (奥数启蒙、象棋、模型等) ; (3) 艺术类 (绘画、书法、唱歌等) ; (4) 运动类 (田径、球类、武术等) 。

家长对小学生课外教育的经济投入反映在上述三大类 (共6小类) 课程上的费用支出, 表2的上半部分是每类课程半年的费用支出均值。

从半年费用来看, 当前组从高到低分别是:家教类、文化类、艺术类、智力类、科普类、运动类。过去组在各种课程的投入从高到低分别是:家教类、文化类、艺术类、运动类、科普类、智力类。两个组在前三类课程上费用投入都明显高于后三类, 而且前三类课程及其顺序在两组之间没有变化。在后三类课程上, 两个组在费用投入方面把“运动类”与“智力类”课程正好反过来了。过去组在“智力类”上投入最少, 而当前组在“运动类”上投入最少。这似乎透出一个令人深思的信号:现在的小学生家庭在孩子的课外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智”的投入, 而忽视对“体”的投入。

3.现在的小学生家庭对大部分类别的课外课程的选择量提高了, 但对家教类课程的选择量越来越低

城市小学生家庭更喜欢选择什么类别的课外课程?这可以从每一类课程被选择的比例来分析 (见下表3) 。课程种类比例=选择了某类课程的人数/选择了任意课外课程的总人数 (即:在所有选了课外课程的人中, 多少人选择了某类〈如:艺术〉课程) 。所有课程的种类比例之和通常大于1, 因为许多人不只选择了一类课程。

从各类课程被选择的比例的大小变化来看 (经过统计检验) , 当前组在艺术类、文化类、智力类、运动类课程的选择比例都明显高于过去组;科普类的选择比例保持不变;而家教类课程的选择比例显著小于过去组。这一结果表明, 与5年前相比, 现在城市小学生家庭对大部分课外课程的选择比例越来越高, 课外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家庭所接受并积极参与;唯有选择“家教”的比例越来越少。

从课程种类选择的排序来看 (见表3) , 过去组喜欢的课程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类、艺术类、运动类和家教类持平、智力类、科普类。当前组喜欢的课程从高到低依次是:文化类、艺术类、运动类、智力类、家教类、科普类。可见, “家教类”从过去组的并列第三降到了当前组的第五。也就是说, “家教类”课程越来越不受欢迎。

4.现在的小学生家庭选择了越来越多类别和数量的课外课程

除了在艺术类、文化类、智力类、运动类课程的选择比例明显提高以外, 表3最后一行显示, 对选课数量 (种数) 的偏好, 过去组选择的课程种数均值为1.33, 当前组平均为1.68, 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也就是说, 当前组选课的数量 (种数) 明显多于过去组。

(三) 消费后的满意程度及其演变

结果显示, 家长和小学生消费后的满意程度, 现在明显低于以前了。本文从家长对课程本身的满意度、孩子对学习的满足感、家长自身心理的感知效果三个方面来研究课外教育消费以后的满意程度。两个组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满意程度见表4 (用7分量表度量的结果) :

表中第三列显示, 当前组消费后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观评价的均值都小于过去组。具体地, 当前组在第二项“满足感”、第三项“感知效果”两方面都显著地低于过去组 (p<0.05) ;在第一项“满意度”上也低于过去组 (0.05

四、小结

本文着重从消费 (而非投资) 的视角研究了城市小学生家庭课外教育的选择行为 (包括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主要环节) , 既研究了经济投入, 也研究了时间投入。同时, 通过对目前小学生组、目前初中生组在小学时的课外教育消费行为的比较, 研究了小学时家庭课外教育消费行为随时间的演变, 得到了一些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Bray, M.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Parh.IIEP of UNESCO.1999.

[2]Stevenson&Becker,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0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7 (6) :1637-1657.

[3]陈志伟.浅析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与消费性[J].商业时代, 2009, (33) :65~65.

[4]楚红丽.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与县乡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J].教育学报, 2008, (6) :87~94.

[5]姜广生.课外辅导班该不该参加[J].小学生作文向导, 2005, (4) :55~57.

[6]康丽颖, 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5) :24~27.

[7]李文利.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人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2) :33~38.

[8]秦宛顺, 刘立红.中国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2, (11) :3~10.

[9]孙彩虹.从家庭教育消费特点看激发重庆居民教育消费的着力点[J].经济师, 2003, (7) :221~223.

8.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 篇八

回顾过去的百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家庭功能经历了逐渐弱化的过程。近30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国家庭又经受着第三次冲击,发生了从结构、制度到价值观的全方位的变化。在家庭结构上,表现为规模小型化、稳定性下降;在制度上,以2011年的婚姻法解释三为标志,推进了家庭财产制度的资本主义化;在价值观上,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发酵,深深腐蚀着家庭的传统价值支柱。在第三次冲击的浪潮下,当代家庭在结构、制度、价值观上呈现出危险的劣质化的苗头。

对家庭结构的侵蚀

30多年来,我们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百年来对家庭的第三次冲击。这次冲击首先表现为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从结构特点和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看。

在家庭结构特点上,第一,家庭规模变小。30多年来,我国家庭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小。家庭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五普的3.44人,至2010年的六普,这个数据又下降为3.10人。 目前,我们家庭的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发达国家的一般户均人口3人左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家庭规模变小,意味着家庭内调整资源配置的弹性减少,功能弱化,抗风险能力降低。

第二,家庭模式多样化。从负面影响的角度看,家庭模式多样化问题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群体,也即户籍农村人口家庭居住实际形态的多样化。

多年来,我们实行的人口流动政策是反家庭的。这造成农村人口政策性的家庭空间分离。现行人口流动的系列政策,包括劳动制度和面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家庭团聚。它只要流动人口在城镇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而拒斥他们作为人的全面需求,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人道悲剧。从根本上说,家庭功能需要其成员厮守在一起方能实现,而家庭成员分离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最近接连发生的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性侵的事件,暴露出我们人口流动政策的反家庭的弊端。因此,现行的流动人口系列政策需要进行彻底的反思。

在家庭结构稳定性的属性上,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对家庭冲击的另一个表现是家庭结构稳定性的下降。这集中体现在离婚率的上升上。我国的离婚率正在节节攀升。据民政部今年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粗离婚率为2.3 ,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2012年离婚率的增幅超过了结婚率的增幅。

婚姻家庭是一种契约,家庭是一个权利义务共同体,家庭这一组织内在地要求具有稳定性。而今,离婚率的上升是家庭稳定性下降的直接表征。诚然,离婚率高表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强,但它毕竟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如对于子女的心理、发展及单亲家庭贫困率的上升等。而离婚率的上升,责任意识淡薄,为追求个人快乐而躲避家庭责任义务,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对家庭制度的侵蚀

近30年来,家庭制度受到的冲击,以2011年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最为突出,因为它彻底葬送了我们数千年来“同居共财”的家庭财产制度。

2011年高法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起到了解构传统家庭财产制度,进而侵蚀家庭价值观的负面作用。中国人自古至今一直实行的是“同居共财”的家庭财产制。2001年的《婚姻法》,对“夫妻共有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采取了列举式的规定,表明倡扬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侵入家庭;2011年高法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在家庭房产领域按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了个人所有制,从而完成了婚姻法向个人主义的演化史。这还真应了《共产党宣言》里的那句话:“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而像“解释三”这样,通过将家庭大宗财产(尤其是房产)界定为出资者所有的方式,就抛弃“夫妻共同财产”这个家产制仅存的法律概念,被强世功、赵晓力等论者斥为“驱赶中国人集体走向鲁滨逊那个孤家寡人的荒岛世界。”总之,“解释三”解构了婚姻的正面价值观,支持的是个人主义。它已经不具有提升道德、弘扬价值的功能,被称为“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

还没有结婚就想着散伙,这一单为方便法官判决的解释三,对人们家庭观念的弱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家庭价值观的侵蚀

在家庭价值观方面,第三次冲击带来的经济理性进入家庭,动摇了家庭伦理的基石。如所周知,家庭与市场的逻辑完全不同。家庭是福利单位,有抚养、照料的功能,它是人类生产、再生产的处所,是关爱、互惠、利他等美德成长的沃土;市场则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有着与家庭完全不同的逻辑。显然,二者的逻辑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灾难性后果。

我们看到,30多年来,“经济理性的入侵——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的发酵——侵蚀家庭根本价值”的链条,正在作用着我们的城乡家庭,带来一系列后果。

经济理性越界进入家庭,在城市,突出表现为城市家庭赡养纠纷和房产纠纷增多、造成亲人反目,人性悲剧频发。此类纠纷的增加,原因复杂,与计划经济和传统保障体系的解体、住房制度改革中的问题、新的权利义务规范缺位直接相关,但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的滋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经济理性进入农村家庭, 损害了家庭的根本价值,使得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异常尖锐。

这一过程集中体现在农村青年身上。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把经济理性带入家庭,只想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重视家庭的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中,支持家庭、保护婚姻以提高社会质量是国家政策的明显取向。他们认为,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减少未来的社会成本。

在美国,家庭因其作为预防和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石而受到政界和理论界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社会问题的凸显使美国政界和理论界出现了重视家庭的明显趋势。沃尔特·蒙代尔议员曾举行了家庭问题听证会,旨在了解美国家庭面临的问题,并讨论可能的应对措施。之后,1980年代,卡特总统召开了白宫家庭会议,会议将关心家庭的政治家、学者和社会团体聚集在一起,讨论家庭面临的问题和政府社会政策如何减少这些问题。1996年,国会发表决议,明确指出,婚姻是一个成功社会的基础;婚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中促进儿童利益的重要机构。同年,联邦的婚姻保护法案获得通过。

本世纪初,面对家庭问题,德国制定了系列的亲家庭政策。他们的联邦家庭、老人、妇女和青少年部设计并推出了可持续的家庭政策,包括为家庭所进行的基础设施改善、资金投入、观念倡导等。这一系列政策的目标包括七个方面:1.经济和社会融合;2.儿童早期支持;3.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4.增加妇女就业;5.提高生育率;6.扶助不同类型的弱势家庭;7.改善代际关系。 在实施方面,他们还形成一个由联邦政府主导,地方当局、企业、社区、工会、慈善团体、教会等各方主体通力合作、各显其能的家庭支持网络。

支持家庭需要进入

国家政策的视野

在中国,在我们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支持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而这些只有在良好的家庭功能的基础上方能得以实现。因此,支持家庭需要进入国家政策的视野。

需要重新为家庭的战略地位定位。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在坐视家庭劣质化、放任家庭能力削弱还是支持家庭的问题上,除去支持家庭,我们别无选择。

需要在价值觀上维护家庭的核心价值:关爱、互惠、利他。

需要在政策上建构一个制度化的对家庭的支持体系。

我们需要对弱化家庭功能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家庭政策系统。

9.生活的变化作文 篇九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吃的是玉米馍、红薯面等。每逢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大肉饺子,而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妈妈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饭。菜、肉每天都会吃,隔三差五我们还会到外面大吃一顿,用妈妈的话来形容,我们现在是天天过年,每天都吃得很丰盛。

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可别小看那辆自行车,它可是个“大功臣”,一下可以载三个人,出门时就全靠它了。路上的小汽车特别少,见得最多的是四轮车和手扶车。还有那时电视机也少的可怜,一个村大概也就两三户有钱人家才会有黑白电视机,而且也只能看两个频道,图像也不清晰。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彩电、大冰箱、洗衣机、电动车、小汽车等,真是应有尽有。

妈妈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用布缝做的,如果哪个地方破了,外婆就会用布一缝,又可以继续穿了。而我们现在穿的衣服都是从大商场买的,色彩鲜艳,款式新颖,好看极了!

妈妈小时候住的房子是用瓦片和木头盖的,构造简单,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而我们现在住的都是楼房,里面装修豪华,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做饭用的是电磁炉、电饭锅等,省力又环保。

10.家庭的变化作文 篇十

先从爸爸、妈妈的办公用品说起,以前爸爸、妈妈在家里工作的时候,总是趴在桌子上写啊写的,每当我半夜醒来时,还看见爸爸、妈妈在台灯下不停的写着,有时揉揉酸痛的腰,有时用茶水驱除睡意。后来,爸爸、妈妈都感觉这样的工作效率很低,还浪费时间,就买了一台电脑,这样就不需要每天写啊写的,只要很轻松的敲打几下键盘,很快工作就完成了。对于需要修改的资料,也不用为再重新誊写浪费时间而苦恼了。需要查找的资料,只需要轻松的点几下鼠标,问题就解决了。现在电脑不仅成了爸爸、妈妈工作的好帮手,而且也成了我学习的好伙伴。

紧接着,爸爸、妈妈因为每天上班时间紧,经常出远门,为了工作的方便和我上学不迟到,就又购置了一辆小轿车。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怕因为天气的刮风下雨而使上班、上学迟到了。有时,天气不好,我还能因为让汽车送同学回家而高兴呢。

最近,爸爸、妈妈说准备再给我们换个大房子,到那时候,可以让我带上我的小朋友到我们家多住几天。

11.婚后的变化:我成了家庭主妇 篇十一

以前我像一个战士,做什么事情不顾死活,想做的就发狠去做,现在则希望在生活中放松一点。之前由于想布置北京的家,我对家庭摆设有了很大的兴趣,还买了很多书来研究。

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蛮有才华的,我会一个人去逛家居市场,什么样的家居怎么摆设,都是我亲自挑选,一点一滴做到最好。在布置过程中我会征求汪小菲的意见,但还是以我喜欢为主,毕竟我才是家庭主妇,而他也蛮欣赏我在这方面的创意。

我由之前的不下厨房变成了厨房常客,也渐渐喜欢上了煲汤、做菜这些家庭主妇们该做的事情。以前我妈妈就是厨房的老大,我从不需要做饭,我也没有机会展现自己这方面的才华。有了自己的厨房后,沉浸在烹饪美食时,我觉得内心果断的性子很适合厨房里的事情。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以照顾他为主,他工作在哪里我就陪着他——夫妻还是多在一起比较好。当然,自己免不了要抛下工作回归家庭。我是一个不太容易放不下的人,一旦决定结婚、享受婚姻生活,我可以放下手边的工作,不会拘泥。

婚后的汪小菲也发生了变化,大约是因为曝光多了,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有时媒体发出新闻片子后,他会惊讶他怎么这么胖?我就以我的经验告诉他,在摄影机面前,你要学习找角度呀,平时还要做一些脸部保养。我会给他挑一些面膜和保养品。但是在衣服方面,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每天都是穿那套衣服,像老夫子一样死板。刚结婚那会儿,打开他的衣柜,看见他竟然有一百套都是一样的衣服,我非常吃惊。现在也弄明白了,老公就是那样的人。

汪小菲的另一个变化,体现在与他妈妈相处上——由以前的偶尔耍脾气变成了会替妈妈分担的儿子。结婚前,他就是一个很爱妈妈的乖儿子,偶尔还会像小孩子一样耍耍小脾气。结婚后,我会提醒他对妈妈的态度要成熟点,要反过来宠爱妈妈一点,帮妈妈分担一点。现在来看,他的成熟度增加了很多。他看我对我妈妈虽然说话很直接,但是很疼爱妈妈,他也学会懂得疼爱他妈妈。

结婚后,我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自己很想要孩子,也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要孩子,我改变了此前只吃素食的习惯。以前吃素是因为自己许了愿的关系,所以坚持吃了十几年的素。结婚后,我必须煮饭给老公吃,而且婆婆也建议:如果我们想要孩子的话,我的体质太弱,需要多一些营养。我就听取他们的意见,开始吃一些肉。我觉得女人有了新家庭,应该试着改变自己以前的生活习惯,这很正常。

对于是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我觉得都可以,先把孩子生出来再说。如果是女孩,我会宠爱她如公主;如果是男孩,我会给他军事化的教育。有媒体记者常常问我“有没有考虑收养孩子”,其实,我以前单身的时候考虑过,可是我现在结婚了,要考虑家人的态度,我还没有跟家人提起这个事情,所以目前还是持保留态度。反正我不会着急要孩子,我才结婚两年,未来的路还很长,所以先看看再说。

婆婆张兰,独自带大儿子,并且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集团,应该算是一个女强人了。我们两个人的性格正好互补,我婆婆说话做事很幽默很随性,生活状态会很放松,而我就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她比我有幽默感,看得开,常常教导我。对于我的严谨,她又会觉得很有趣,常说没想到会有一个说话这么严谨的媳妇。

与婆婆维持好关系,我还有一个方法——对婆婆保持尊敬。我对婆婆会用敬语,用比对自己妈妈更加尊敬的态度。即使这样客气会造成两人产生距离感,我还是要尊敬她的。我觉得这是与婆媳最好的相处方式,那种过于随意放松的情绪,让大家没有距离感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对家人对孩子都要维持一种礼貌,要有尊敬在里面,婆婆的话就更需要尊敬。

编辑 魏光

12.家庭生活变化 篇十二

1 调查点和调查方法概述

铜山区地处苏鲁皖三省接合部和淮海经济区中心, 东临沿海开放地区, 西接中原腹地, 怀抱历史文化古城徐州, 区内山川秀美, 物阜民丰,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全区总面积2003.98平方米, 总人口130.23万人, 辖20个镇。1993年11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铜山新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2010年9月, 铜山撤县置区。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铜山县GDP达到737.14亿元, 增长118.02%。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 深度访谈为辅。考虑到样本对研究总体的代表性, 以及调查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有限, 本调查采用判断抽样方法在铜山区抽取了80户居民作为个案访谈的对象, 再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展开经验分析。从研究的可行性出发, 访谈对象部分是城市户口, 部分是农村户口, 有高收入居民、有待业居民, 有中老年居民、有青年居民。问卷设计从经济收入、消费支出、住房状况、居住环境、子女问题、交通通信、社会交往、能源消费、耐用品消费等物质状况, 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卫生健康、医疗保健等精神状况着手, 尝试分析新型城镇下城郊居民生活的变化。

2 新型城镇化对城郊居民生活的有益影响

2.1 收入增加, 生活质量提高

据调查, 城镇化之前, 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农田, 收入渠道较为单一, 收入较少, 67%的居民月平均收入在1000~2000元, 新型城镇化后, 居民得到房屋补贴, 还可租赁房屋, 或做小本生意。调查显示, 56%的被调查户收入提高, 35%的居民收入维持原状, 只有9%的居民收入减少。新型城镇化后,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农民的就业渠道拓宽了, 工资性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资源优化配置,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区域经济得到相应发展, 如铜山区某镇新建一家工厂, 周边很快增加了许多早点摊位、小卖部等, 不久又建了几家工厂, 相关产业活动随之同步发展。

收入提高的同时, 居民的生活消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居民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 高档耐用品的支出比重逐渐上升。城镇化后的农民改变了原来自产自用、尽量减少食物支出消费的模式, 而对市场的依赖度增强, 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对粮食和鲜菜的消费需求, 肉类消费量也不断在增加, 反映出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也有所提高。尤其是牛奶、水产品、水果消费等营养膳食比重提升加快, 食品消费逐渐朝高科技含量化、营养化、高品质化、多样化方面发展。传统家用耐用品消费的需求已基本饱和, 大多也已进入更新周期。对电脑、移动电话、汽车等较高消费层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 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 受教育程度以及机会的增多, 受城市居民的“示范效应”的影响, 城郊居民接受新潮事物、新型消费品、新消费方式的能力增强。

2.2 交通条件改善, 外出便利

城镇化后, 铜山区为实施“行有所乘”民生工程, 交通局于2012年分三个阶段推进全区镇村公交建设, 一是健全组织、编制规划, 组织建立相应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协调机制;二是组织实施、全面推进阶段;三是检查整改、考核验收阶段, 落实镇村公交发展巡查制度, 加强实地督察工作, 及时上报实施进度,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2012年底, 铜山区在全区9个镇开通镇村公交线路, 2013年末, 全区公路总里程2622.57km, 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特别是老人、学生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同时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对接, 为加快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区的凝聚力。

2.3 居民的维权意识增强

近年来, 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 但仍存在遇事能忍就忍, 不要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的思维习惯。新型城镇化后, 城郊居民从农村搬迁到社区楼房, 户口发生了转变, 但有些体制政策难免会有些疏忽, 加之他们自身文化素质低些, 法制观念淡薄些, 更容易碰到不公平问题: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 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新型城镇化后, 面对不公正的事, 居民维权意识有所加强。调查显示, 新型城镇化后, 居民有维权意识由之前的39%提高到74%, 大多具有了明显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态度 (倾向) 。例如, 当居民房产某些权益受到侵犯时, 有的与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公司或用人单位等相关单位进行直接协商, 有的通过居委会、街道等组织出面协商, 有的采用法律手段维权, 有的借助媒体、社会舆论来维权。

2.4 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被调查对象中, 小学学历占4%, 初中学历占11%, 高中学历占43%, 大学以上学历占42%。对于辍学者来说, 57%的因为成绩不理想, 没有信心学下去, 23%的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13%的因为家庭观念, 受周围人影响, 想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7%的认为学习成绩好, 不一定就能赚钱, 从而放弃了学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原来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观念影响逐渐淡化, 加之老一代村民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工作生活比较苦, 逐渐淡化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愿意给子女们平等的教育机会。89%的调查者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期望是大学学历, 11%的希望子女能上研究生。在50岁以上的调查者中, 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初中学历的占3%, 高中学历的占18%, 大学以上学历达到79%。

3 新型城镇化给城郊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中年人失业增加, 生活质量下降

农民以种地为主要工作, 城镇化前居民的主要工作为种植农作物、当临时工或做小生意;城镇化后, 土地被征, 由于中年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基本上又没什么技能, 再就业较为困难。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民和完全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 因技能缺乏、年龄偏大、身体欠佳、家庭负担较重等因素而找不到工作。调查发现, 这类居民由于没有工作, 活动圈、人际圈较小, 生活没有规律, 娱乐活动单一, 生活往往枯燥乏味, 质量下降。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收入, 在家庭里相对就没有地位, 有些甚至自认为或被认为是子女的累赘, 一天到晚围着孙子孙女转, 他们的生活就是准时接送孩子上下学, 陪孩子去课外兴趣班, 带孩子去游乐园等等, 没有自己的活动时间, 他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点:生活乏味, 态度消极, 迷茫无奈。在调查中, 一位51岁的阿姨坐在小区长椅上低头发呆, 身边小孙女独自在玩耍, 她消极地说“没时间, 做什么都没时间。”短短几分钟的交流, 都让人觉得十分压抑, 更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小孙女, 这显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的心理健康。

3.2 居住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城镇化后,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告别了以前村落式的居住方式, 代之以社区式小区。统一的物业管理、合理的规划和绿化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但居民主人翁意识有待提高, 缺少对城市的责任感, 城镇化后居民居住依然存在不和谐问题。

梅园小区是我们调查重点地之一, 是铜山新区建设最早的小区, 共有38栋楼, 由多家公司共同开发, 许多基础设施不完善。2004年, 徐州巨易物业公司入驻小区, 后因小区物业用房, 基础设施不完善, 小区角门太多等原因, 导致物业公司管理不能到位。2011年巨易公司因无法承受亏损撤出了小区, 2013年, 文沃物业公司接手管理梅园小区, 由于收取300元地上停车服务费问题与居民又有了矛盾。在进入小区中心活动广场的公告栏看到了醒目的法院通告, 小区物业将未交物业管理费的户主告上法院, 一张严肃的通告破坏了小区和谐氛围。此外, 城镇化前, 亲戚和邻里间经常往来, 串门、吃饭、抽烟、聊天, 邻里和睦相处, 一家有事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城镇化后, 不同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 家门基本上是关着, 邻里间很少交流, 缺少共同语言, 也缺少信任度, 使居民产生疏离感、失落感。还有部分居民对城市没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甚至个别人还有点偏激, 有点势利, 缺乏集体意识。

3.3 取消小区内便民点带来的不便

新型城镇化后, 徐州创建卫生城市, 取缔了原先的一些便民点。如今门口卖菜的小摊没了, 买菜得去较远的农贸市场或超市, 尤其是给六七十岁的老人带来诸多不便。突然一下子的整改, 原来热热闹闹的小区“美食街”, 只剩下地上零零星星的油斑、污点。即使大家明白小区整改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居民心里一时还是难以接受。近年来频频报道的有关城管打小贩, 城管小贩互殴, 不管是否真实, 居民一般反感抱怨被管。

4 加速推进徐州城郊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4.1 支持中年人再就业

据调查, 城镇化后, 城郊80%的中年人 (尤其是女性)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 又缺乏技能, 他们省吃俭用二三十年供子女读书, 现在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替子女带孩子。一般来说, 用人单位偏爱招聘年轻人, 可是考虑到有些年轻人的怕吃苦、不踏实、流动性强等因素, 一些家政、超市、酒店等服务行业开始招聘中年人。但由于就业渠道窄、信息比较闭塞, 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不能有效挂钩。调查显示, 铜山区约30%的家庭需要社区提供家政、托老、托幼、医保等服务, 社区家政服务蕴藏着巨大的就业空间。这极需要政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特别是重点加大对城郊中年人、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开展免费就业培训、举办用工招聘会等, 积极为城郊中年人搭平台, 找就业门路。政府与小区物业合作, 在小区里引入各类家政服务机构、就业指导中心, 家政中心等。鼓励有工作能力的中年人再就业, 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 职业介绍, 上岗培训等。

4.2 城郊居民应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主人翁意识

城镇、社区的发展需要居民的齐心共建。在小区调查时发现, 乱丢垃圾, 乱堆杂物, 道路拥挤, 绿化带被破坏, 公共设施破损严重, 往往是居民自己的“杰作”。很多垃圾桶没有了盖子, 垃圾扔在垃圾箱外, 有些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损坏严重, 供居民乘凉休息的长椅满目疮痍。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户口城镇化, 更要思想意识城镇化。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 可通过引入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帮助不同年龄层次的城镇居民。青少年社工通过对城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生活习惯、学业观、就业观、人生规划等进行全面的辅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农村青少年的自我提升潜能, 实现其人生价值。中年社工可以为居民提供最新就业信息, 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联系技能培训学校、用人单位, 促进失业居民再就业。

4.3 推进教育改革,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 制造业极为发达, 但高素质工人却短缺。毫无疑问, 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只占高等教育知识结构10%比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于滞后的“尴尬”, 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解决。在调查中, 很多人对我国的教育极为关心, 在问卷中“对于城郊地区的发展, 应试教育、职业教育您更青睐于哪种教育制度”的提问, 80%的调查者选择了职业教育。近10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获得长足发展, 对于铜山区来说, 新型城镇化之后许多企业、工程建设、政府项目的蓝图刚刚打开, 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 急需大量会思考的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来为铜山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为此, 我们首先应更新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职业理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其次, 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改革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据调查, 铜山区有2所高职学校, 需要起引领带动作用的学校。最后,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还要团结起来推动企业观念的转变, 将企业与学校进行对接, 以企业需求为主导, 进行学生的培养, 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4.4 打造优秀大学生村官群体

实践证明,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有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办事效能,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当前铜山区正处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城郊型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作支撑, 铜山区需要继续培养使用好大学生村官, 为大学生村官积极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截至2013年底, 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覆盖全国1/3以上的村。铜山区从2007年至2012年共选聘278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具有新概念、新技术、新管理方式。铜山区棠张镇跃进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王娇, 通过在QQ上建立村蔬菜信息交流群, 与村民及时沟通。铜山区伊庄镇大学生村官导游志愿者服务队成立, 9名大学生村官轮流做起了兼职导游。至2013年年底, 铜山区大学生村官成功创办87个项目, 投资总额8500万元, 提供就业岗位5200个, 带动创业3600余人, 帮带贫困户脱贫2000余户。

4.5 落实民心工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城市流动摊位具有便民和扰民的双重特性, 要进行科学管理, 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应该换位思考, 体弱势者谋生之艰, 及时进行反思, 弥补不足, 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科学执法, 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树立亲民、文明、和谐的执法队伍新形象。城市管理者可联合小区物业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在小区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实际, 尊重居民意见, 在小区指定路段设置免费便民类摊点, 合理设置摊位, 坚持因势利导, 疏堵结合。提供小区便民商业设施:如便民商圈、社区便民店、社区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等, 引导流动摊贩入市经营, 为居民创造干净、整洁、有序、便利的生活环境, 让居民参与城市管理, 打造“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胡若痴.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对消费影响的对比分析[J].黄海学术论坛, 2013 (20) .

[2]魏竹琴.大城市边缘区健康社会环境建设与调控—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 2002.

上一篇:保密安全知识专题学习心得体会范例下一篇:工地现场资料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