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学考试卷(精选8篇)
1.中药制剂学考试卷 篇一
一、药材性状“习称”
1.“云锦花纹” 何首乌
2.“罗盘纹”
商陆
3.“珍珠盘”
银柴胡
4.“车轮纹”
防己
5.“菊花心”
甘草、黄芪
6.“疙瘩丁”
白芷
7.“朱砂点”
羌活 苍术
8.“蚯蚓头”
防风
9.“狮子盘头” 党参
10.“金包头”
知母
11.“鹦哥嘴” “红小辫”
天麻
12.“过桥”
黄连
13.“起霜”
茅苍术
14.“火炬头”,“连三朵”
款冬花
15.“钉头”
赭石
16.“怀中抱月” 松贝
17.“通天眼”
羚羊角
18.“铁线纹”
“珍珠疙瘩” 山参
19.“马牙柱”
合成朱砂
20.“乌金衣” “挂甲”
牛黄
21.“虎牙”
砍茸
22.“莲花”
马鹿茸
23.“血片”
“蛋黄片”
鹿茸饮片
24.“当门子”
麝香
二、药材性状特征
1.叶柄残基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绵马贯众)
2.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大黄)
3.断面可见黄白色小点(异常维管束)断续列成2-4轮同心环(牛膝,川牛膝)
4.断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槟榔)
5.药材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 牡丹皮 厚朴
6.断面有银白色胶丝 杜仲
7.形似毛笔头 辛夷
三、药材显微特征
1.草酸钙簇晶(鉴定簇晶18种,大首太白栀人芎,蓼香牡丹金洋参,寄山三地茱萸丁)大黄、何首乌、太子参、白芍、地榆、人参、西洋参、三
七、川芎、山楂、牡丹皮、槲寄生、吴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金银花
2.草酸钙砂晶(砂晶七种牛枸麻,秦皮细钩洋金花)牛膝 麻黄
细辛 枸杞子 钩藤 秦皮 洋金花
3.草酸钙针晶(14针晶白术白及,巴戟苍天龙桂儿,冬夏商药广藿香)(束)麦冬
商陆(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苍术、半夏、麦冬、龙胆、山药、天麻、儿茶、广藿香、肉桂 白术 白及
4.草酸钙方晶(方晶11有黄柏,麻辛苦甘石菖蒲,厚壳红栀鸡血藤)麻黄
细辛 甘草 苦参 石菖蒲、枳壳 栀子 鸡血藤 厚朴、黄柏、红花 陈皮 砂仁
5.草酸钙柱晶 补骨脂
沉香、肉桂
6.草酸钙棱晶 五倍子 陈皮
7.草酸钙结晶 防己(细小杆状)
猪苓(双锥八面体形)、西红花 豆蔻
浙贝母
8.晶纤维 鸡血藤、黄柏、番泻叶
苦参
石菖蒲
9.晶鞘纤维 番泻叶、甘草
10.树脂道 人参、三
七、西洋参
11.石细胞 乌头、附子、黄连、延胡索、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苍术、槲寄生、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麦冬、辛夷、五味子、木瓜 山楂 吴茱萸 连翘 枸杞子 栀子 槟榔 砂仁
12.油室 当归
川芎
枳壳 吴茱萸 丁香、木香、苍术
13.油管 小茴香、防风、柴胡
14.油细胞 厚朴 肉桂 辛夷 五味子 砂仁 豆蔻 石菖蒲 15.乳管 桔梗、党参
16.淀粉粒 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 豆蔻
17.糊粉粒 五味子 葶苈子 苦杏仁 补骨脂 小茴香 豆蔻
马钱子 砂仁
18.菊糖 桔梗、苍术、党参、木香
19.钟乳体 穿心莲
20.薄壁细胞含核状物 地黄
21.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
白芍、延胡索、22.气孔不定式 细辛
金钱草
青蒿 川贝母
23.气孔不等式 金钱草、大青叶
24.气孔平轴式 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
25.气孔直轴式 广藿香 穿心莲
26.气孔近环式 枳壳
26.气孔内陷 麻黄
27.菌丝 茯苓、猪苓
28.保卫细胞哑铃 麻黄
29.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 薄荷
30.硅质块
砂仁
31.蓝黑色色素颗粒
蓼大青叶
32.薄壁细胞含紫色素
紫草
2.中药制剂学考试卷 篇二
1 性状鉴定是多年鉴别经验的积累
在中药鉴定的教学中,药材有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鉴定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强调什么内容,这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目前,人们对中药鉴定工作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认为本学科的方法比较原始落后,而且鉴定工作是辛苦的事,成效不显著,也不易与经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在科研和新药的研究过程中,常常有照抄药典的现象,易导致错误。应该强调:
(1)掌握《中药鉴定学》全书的重点、难点和一般要求:按大篇幅来分,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重点;其中动物药又是难点(因学生未学过药用动物学);按植物药来分,根和根茎类中药大多数是最为常用的中药,应列为重点。果实及种子类药细小难于观察,全草类中药器官复杂,若切碎后更难以识别,饮片大多切制和炮制后破碎不全也难以鉴别,这三类情况都可以列为难点。
(2)掌握特殊的道地药材和专业术语:道地药材就是一般以产地命名的,经过精心培育和加工,被一致公认为品质好的中药材。产于某地的道地药材反应了该中药的质量优劣和纯度,对于加强记忆,掌握中药的真伪优劣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广西的蛤蚧、浙江的“浙八药”、河南的“四大怀药”等质量极佳,闻明全国[2]。
专业术语形象描述了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或内部结构,也可以说是某种中药的代名词,如:黄芪的“金井玉栏”,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天然牛黄的“挂甲”、“同心层纹”、“乌金衣”,白术的“云头”、“鸡腿”,天麻的“鹦哥嘴”、“红小辫”、“原底盘”等,这些形象的描述对某一种药材的鉴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合理利用、仔细比较、照出异同、提高效果
为了又快又好地掌握各个中药的鉴别特征,可将中药分组比较,找出性状、显微或理化方面的异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
(1)同名异物:这类药材虽同名,但根据来源,存在于同科异种、异科异种,如川牛膝与怀牛膝,汉防己与广防己,山豆根与北豆根,关木通与川木通,白芍与赤芍。
(2)同药异材:这类中药虽然以同一中药入药,但药材规格不同,质量有优劣之分,应特别注意,如杭白芷与白芷,关黄柏与川黄柏,乌拉尔甘草与西北甘草,毛苍术与北苍术,松贝与青贝、炉贝,南山楂与北山楂,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进口沉香与国产沉香,牛黄的胆黄与管黄,梅花鹿茸与马鹿茸等。以上各种药材的比较,以性状和显微鉴定为主,以理化鉴定为辅。
(3)—药多源:这类中药是指有些中药的新药源在不断发展。如人参叶、杜仲叶、山楂叶、银杏叶、甘草叶、苦竹叶的开发研究;贝母类、丹参类、金银花类、蛇类与蛇胆类等品种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4)真伪混淆:这类中药多为名贵中药或紧缺中药,常有掺杂、伪制和混淆品出现,要正确区别这类中药,必须仔细比较它们的外形和内部显微构造。如人参与伪品商陆的真伪鉴别,乍看外形,两者相似,仔细比较,人参根上端有横纹,商陆无此特征。若无把握或把握不好,可通过显微鉴别进行区分。人参为双子叶根的正常次生构造,具树脂道和簇晶,而商陆虽为双子叶植物根属于不正常的异常构造,具有同心性多环的异型维管束,俗称“罗盘纹”,无树脂道,含针晶束。又如川贝母与土贝母、天麻与伪品巴蕉芋、番茄红与掺杂或伪制番红花、蛤蚧与壁虎等。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中药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深人发展,中药的GAP、GSP、GMP、GLP、GCP的各种规范管理标准相继完善,对中药材的各种指纹图谱测试手段的不断提高,这也决定了对中药鉴定的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3 追根就因、理解记忆、整理归纳、前后贯通
学习《中药鉴定学》,单凭死记硬背不行,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豆蔻与槟榔都具大理石样花纹,前者是外胚乳不规则错入到内胚乳中所致。而后者是外胚乳和种皮的折合层不规则地错入到内胚乳中所致;菟丝子、牵牛子横切片中可见的“光辉带”,是种子横切面栅状细胞外缘处的细胞折光率极强,形成一束发亮的光带。需强调的是,整体归纳,把所学内容贯通一体,是学好《中药鉴定学》的重要一环。比如中药的显微构造,药材多,内容又多,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有各自的特征,若一味药一味药的去记,显然是不行的。只有系统归纳,分别整理,才能举一反三。又如,具双子叶植物须状根构造的中药有龙胆、徐长卿、紫苑、细辛、威灵仙等,它们有的具表皮、皮层、髓部,但都保留了初生构造的特点;具异型构造的中药有大黄、何首乌、牛膝、商陆、南沙参、沉香等;常去栓皮的药材有大黄、明党参、南北沙参、桔梗、白芍等;常具分泌细胞的中药有肉桂、厚朴、苍术、五味子、人参、三七等;具有微量升华的中药材有大黄、丹皮、青黛、斑蝥、薄荷、安息香等;动物的病理和生理产物如天然牛黄、马宝、狗宝、猴枣、珍珠等;含有醌类成分的中药材,中蒽醌类有大黄,萘醌类有紫草,菲醌类有丹参等。对某些贵重药材(细料药)还可借助水、火试的简易方法来达到独特的鉴别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把每一味中药鉴定要点理解透彻,掌握牢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讨论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3/4鉴定内容属形态学鉴定范畴,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手段上,除加强中药性状鉴定教学以外,还要搞好标本室、药房、药材公司、药检所等实践教学,从而要求掌握300~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特征,特别是药材的经验鉴别内容。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地把性状、显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来;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应由现在的已知单味药材,由老师设计方案和步骤,变为未知药、药材的混淆品、中药复方等,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一实验操作一查阅资料一分析实验结果[3]。这是因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普及,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检测仪器的操作使用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检测仪器,如显微镜、分光光度计、薄层扫描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为此,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学生应有机会充分利用和操作现代仪器设备,因为只有培养充分利用和操作现代分析仪器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未来中药鉴定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21世纪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在中药鉴定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帮助他们了解新的科学原理及研究方法,以掌握新科技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李佳,贾富霞.《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0~161.
[2]张乔桥.中药鉴定学的发展与教学探讨[J].药学教育,2002,18 (2):37~38.
[3]陈海洋.对《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161~162.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2.
3.中药制剂学考试卷 篇三
关键词:复方制剂;安喘胶囊;制剂学
1 处方组成及处方分析
(1)处方组成。
野马追6250g、天仙子156g、蝉蜕1250g、牡荆油5g、马来酸氯苯那敏0.8g、盐酸克伦特罗12mg。
(2)处方分析。
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属于“哮证”范畴,哮证的发生系由于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志不畅和劳倦等诱因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道而致。
野马追为菊科泽兰属植物轮叶泽兰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定喘,降血压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高血压病。
天仙子是茄科植物莫若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苦、辛,性温,有大毒。具有解痉止痛,安神定喘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胃痉挛,喘咳,癫狂等症。主要成分为阿托品和东蓑若碱。二者均为托烷类生物碱,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蚌羽化后的蜕壳。味甘、咸,性凉。具有抗惊厥、镇静、镇痛、解热、抗肿瘤、减慢心率、免疫抑制及抗过敏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风热感冒、咳喘、麻疹、高热惊厥、夜啼、破伤风等症。其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甲壳质等。
牡荆油是从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果实及叶子中提取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咳喘及慢性气管炎,无论单用或者复方都是一种很好的祛痰药,通过祛痰解除支气管阻塞而收到消炎的作用。
马来酸氯苯那敏又称扑尔敏,是组胺H1受体阻断药,对组胺引起的胃肠道、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均有拮抗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抗过敏以及晕动病、镇静催眠等。可以用于对抗过敏引起的咳嗽哮喘。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强效的β2:受体激动药,通过激动β受体而激活支气管平滑肌的腺营酸环化酶,催化cAMP的合成,激活cAMP依赖蛋白激酶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同时,亦能抑制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减少血管渗出,促进粘液分解,有利于哮喘的治疗。
2 制备工艺研究
仪器:Sartorius BP211 D型电子天平,HHS型电热恒温水浴锅,KQ-250DB超声波清洗器,高速中药粉碎机,MTH数显温控仪,岛津UV-24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DZF-6051真空干燥箱,高速离心机。
试剂:乙醇,淀粉,糊精,微粉硅胶,沉淀碳酸钙。
材料:野马追、天仙子和蝉蜕均购自镇江药材公司,牡荆油、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克伦特罗。
2.1 提取工艺研究
(1)药材吸水率的考察。
按照处方量称取一定比例的野马追、天仙子和蝉蜕药材,加入80%的乙醇浸泡至全透心(约lh)}滤出未被吸收的水分,称重,计算吸水率,药材吸水量约为200%,所以第一次提取应多加2倍的溶剂。
(2)提取工艺确定。
根据野马追正交试验分析结果及原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个小时。
①醇用量考察:按处方量称取一定比例的药材,分别加入8、10, 12倍的80%乙醇(第一次多加2倍的溶剂)考察乙醇用量。
②提取工艺路线:结果表明,醇用量无显著差异,从降低耗能考虑,确定采用8倍量的溶剂提取。提取工艺确定为:80%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2h,第一次加10倍量的溶剂,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加8倍量的溶剂提取。
2.2 纯化工艺研究
以总黄酮的转移率和出膏率为指标,对优化工艺各因素进行考察。
(1)纯化条件选择依据。
原剂型为全浸膏片,易出现潮解裂片等质量问题,且原制备工艺较简单,使得药液中含固量较高,而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过低,为了尽可能的除去杂质并最大限度的保留有效成分,对纯化工艺进行了筛选,从而达到减少服用量,精制药品的目的。
(2)工艺参数的优化。
以总黄酮的转移率和出膏率为指标,对影响醇沉的因素(浓缩方式、含醇量、静置时间)进行考察。
出膏率试验:各自精密吸取一定量的醇沉药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置水浴蒸干,蒸干后将其放入烘箱中干燥3小时(于105度开始计时),要防止粉尘污染,用滤纸覆盖其表面,干燥3小时后,迅速放入干燥器中,干燥0.5小时,然后迅速称重,再次同法烘干3小时,干燥0.5小时,迅速称重,计算两次重量的平均数,计算醇沉药液的出膏率。
2.3 干燥工艺研究
按照上述提取和纯化工艺制得中间体溶液,比较了常压干燥和真空干燥所得浸膏粉的质量。
常压干燥:浸膏粉末颜色深褐色,干燥所需温度高,易结块,有效成分易被破坏,所得干燥物较难粉碎。
真空干燥:粉末呈棕色,干燥时间短,所得粉末呈蜂窝状,疏松易粉碎,干燥所需能耗大。
由于真空干燥具有干燥时间短,所得干燥制品疏松易粉碎等优点,所以选择真空干燥。干燥温度控制在65摄氏度,以避免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因温度较高而被破坏。
2.4 成型工艺研究
(1)中间体质量控制。
中间体的质量是保证成品制剂质量的重要步骤,控制中间体的质量一方面可以评价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是保证成品质量稳定的关键。实验以处方中君药野马追的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通过测定不同批次中间体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验证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平行性。
①性状。
粉末呈暗黄或棕色,质地疏松均匀。
②定量控制。
中间体制备:称取1/50处方比例的药材,按照上述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和干燥工艺,即加入8倍量80%的乙醇液回流提取3次,每次2h,合并所得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含醇量约60%,静置48h,取上清液,冷冻干燥,得中间体干粉。
干膏得率:称重计算干膏得率,干膏得率=干粉量/总药材量。
(注:计算干膏得率是为了验证以上优选的各种工艺,对中间体进行定量的控制,因为中间体是用于下一步的成品制备工艺中,所以不做出膏率试验,实际上干膏得率只是出膏率试验的较粗略的计算结果。)
总黄酮得率:分别取3批浸膏干粉约0.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80%甲醇50mL称重,超声20分钟,放冷,用80%的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25mL容量瓶中,照野马追药材标准下方法显色,于510m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计算干膏粉中总黄酮的得率,可以得出结论:制备工艺稳定,平均干膏得率为7.2%,总黄酮平均得率为63.67%,符合成品制备工艺要求(有效成分含量大于50%)。
(2)辅料品种选择。
为了调整药量,增加药粉的流动性,减小吸湿性,对常用辅料淀粉,糊精和微粉硅胶进行了筛选,从制粒、制软材和吸湿性方面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微粉硅胶效果最好,结果见表1。
(3)成型工艺。
取干膏粉约552g,加微粉硅胶约220g混匀,制粒,然后将微粉硅胶吸附的溶有两种西药组分的牡荆油与颗粒混合均匀,装成1800粒胶囊。
工艺参数如下:
3 制备工艺小结
(1)处方。
野马追、天仙子、蝉蜕、牡荆油、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克伦特罗组成。
(2)剂型。
胶囊剂。
(3)制法。
处方中三味药材,加入8倍量80%的乙醇液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加10倍量),每次2h,合并三次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含醇量约60%,静置48h,取上清液,真空干燥,得浸膏干粉,加入约40%的微粉硅胶制颗粒,备用。将两种西药组分混合均匀,加入到牡荆油中,搅拌混匀后加入巧倍量的微粉硅胶吸附牡荆油,避光密闭放置12h,备用。将颗粒与挥发油粉末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匀,装成1800粒胶囊。
4.阶段性测试 一 中药制剂学 篇四
一、A型题
1.下列有关药典的叙述哪个不正确
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B.药典反映了我国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一般每隔几年需修订一次 C.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D.一般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在共七版,每个版本均分为
一、C.1952年 D.1953年
E.1954年
二、B型题
A.复方丹参滴丸 B.狗皮膏 C.参麦注射剂 D.阿拉伯胶浆 E.薄荷水
1.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真溶液的是 2.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属于皮肤给药的是 A.《本草纲目》 17.收载成方6000余种.中成药2700余种,是又一次的中成药大汇集
三、X型题 1.下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剂工作依据为
A.药典
B.中药药剂大辞典 C.部颁药品卫生标准 D.药品管理法 E.局颁标准
2.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A.根据药物性质 B.结合生产条件
C.根据方便服用的要求
B.药剂被微生物污染,可能使其全部变质,腐败,甚至失效,危害人体
C.0.22µm以下微孔滤膜滤过
D.热压灭菌法
E.辐射灭菌法
C.75%乙醇可用于器具的表面消毒
D.环氧乙烷可用于包装后的固体药料灭菌
E.苯甲酸钠为常用防腐剂,适用于pH>4的药液防腐
13.指出下述药物中的气体杀菌剂
A.苯甲酸 B.75%乙醇 C.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应采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剂型是 2005年版一部附录,对中药各剂型微生物限度标准作了严格规定
A.胶囊剂
B.粉针剂 C.片剂
D.糖浆剂 E.口服液
D.药剂的微生物污染主要由原料,8.用具表面和空气灭菌宜采用 辅料造成
A.气体灭菌
B.微波灭菌 二两部
2.药剂专著《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A.葛洪 B.李时珍 C.王寿 D.张仲景 E.钱乙 3.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是 A.《普济本事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金匮要略方论》 D.《圣惠选方》 E.《本草纲目》 4.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 A.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B.生物制品 C.中药材
D.中药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 E.中药饮片
5.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是
A.《新修本草》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汤液经》 D.《本草纲目》 E.《黄帝内经》
6.药典收载的药物不包括
A.中药材与成方制剂 B.抗生素与化学药品 C.动物用药 D.生化药品 E.放射性药品 7.乳浊液型药剂属于下列哪一种剂型分类法
A.按物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综合分类法
D.按给药途径分类 E.按制法分类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于何年颁布
A.1950年
B.1951年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黄帝内经》 3.我国最早的药典是
4. 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是 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是 6.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备急千金翼方》 B.《金匾要略》和《伤寒论》 C.《肘后备急方》 D.《汤液经》 E.《本草经集注》 7.东汉张仲景著,记有10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 8.唐代药王孙思邈著,设有制药总论专章 9.梁代陶弘景著,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在序例中附有“合药分剂料理法则” A.膜剂 B.膏药 C.注射剂 D.吸入剂 E.甘油剂
10.按物态分类属于固体制剂的是 11.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真溶液的是 121.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属于皮肤给药的
是
13.按制法分类属于灭菌制剂的是
A.《药品卫生标准》 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 C.《中药制剂手册》 D.《中药方剂大辞典》 E.《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14.收载了新修订的中药各剂型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15.集古今方剂之大成,收集方剂近10万种
16.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D.满足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的需要
E.制药环境空气要进行净化处理 E.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3.有关中药药剂学叙述中,正确的是
2.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的是
A.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
A.云南白药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B.复方丹参片 控制与合理应等内容的综合C.清开灵口服液 性应用技术科学
B.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
D.狗皮膏 组成部分
C.是一门既有中医药特色,又反
E.珍珠明目滴眼液 映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科学 3.对热压灭菌法叙述正确的是 D.主要与现代制药理论技术密切
相关,与临床用药无关
A.用过热蒸汽杀灭微生物 E.包括中药制剂学和中药调剂学
B.大多数药剂宜采用热压灭菌 4.药典规定药品的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
C.是灭菌效力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 主治及用法用量等,分别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D.不适用于手术器械及用具的灭菌 A.凡例 E.通常温度控制在160 ℃~170℃ B.正文 C.附录 4.最好用哪个波长的紫外线进行灭菌
D.索引 E.制剂通则
A.365nm
B.245nm 5.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为
C.254nm
D.250nm A.学习、继承、整理和掌握传统
中医药学理论、经验和技术 E.286 nm
B.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
5.必须配合无菌操作的灭菌方法是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新制剂
A.微波灭菌 C.健全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中药制剂质量水平
B.滤过除菌 D.加强中药剂型基础理论研究和
C.干热空气灭菌 中药制剂系统工程研究,加速现代化进程
D.紫外线灭菌 E.熟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合理
E.流通蒸汽灭菌法
指导研究、生产、经营等工作
第二章
药剂卫生
6.不能保证完全杀灭所有细菌芽胞的灭
一、A型题
菌方法是
1.下列有关药品卫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流通蒸汽灭菌法 A.各国对药品卫生标准都作严格规定
B.低温间歇灭菌法
C.干热空气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流通蒸汽灭菌法
9.下列不宜采用热压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是
A.输液剂 B.手术器械 C.垂熔玻璃滤器 D.口服液 E.软膏剂
10.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
A.紫外灭菌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甲醛蒸汽灭菌法 D.滤过除菌法
E.甲酚皂溶液灭菌
11.下面灭菌方法中,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
A.干热灭菌法
B.紫外线灭菌法
C.甲醛溶液加热熏蒸法 D.火焰灭菌法
E.热压灭菌法
12.下列关于化学灭菌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0.1%新洁尔灭溶液可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B.甲醛蒸汽熏蒸可用于空气灭
C.山梨酸 D.甲醛 E.尼泊金乙酯
14凡士林应选用什么方法灭菌
A.湿热灭菌
B.滤过除菌 C.干热空气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环氧乙烷灭菌
15.以下关于防腐剂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苯甲酸在偏酸性(pH 4以下)的药液
中防腐效果较好
B.山梨酸可用在含吐温-80的药液
中
C.尼泊金乙酯不宜用在含吐温-80的药液中
D.为避免酯的水解,制备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应加于冷药液中
E.山梨酸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抑菌效果
16.尼泊金类是
A.对羟基苯甲酸酯 B.苯甲酸酯
C.聚乙烯类 D.聚山梨酯 E.山梨酸钾
32.下列物品中,没有防腐作用的是
A.30%甘油 B.0.25%山梨酸钾 C.0.2%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D.1%吐温-80 E.0.15%苯甲酸
二、B型题 1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 2.以下关于干热灭菌法的叙述,正确的 C.中粉
D.细粉
E.极细粉
7.低温粉碎的原理是
A.增加药物的脆性
B.降低药物的内聚力
C.改变药物的结构
D.降低药物的脆性 8.处方中性质、硬度相似的药材的粉碎
方法
9.可将药材粉碎至粒径5μm左右的粉
碎方法
A.串油法
B.串料法
C.水飞法
D.加液研磨法
E.蒸罐
10.炉甘石洗剂处方中炉甘石的粉碎可
三、X型题
1.药典中粉末分等,包括下列哪些
A.最粗粉
B.最细粉
C.细粉
D.极细粉 E.微粉
2.下列关于过筛原则叙述正确的有
A.粉末应干燥
B.振动 C.粉层越薄,过筛效率越高 A. 灭菌
B. 消毒
是
A
.同温条件下,干热灭菌效果不 C. 无菌
D. 抑菌
如湿热
E. 除菌
14.杀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过程是
15.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称
16.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是
灭菌好
B.干热灭菌法常用的有干热空气灭
菌法和火焰灭菌法
C.玻璃器皿可用干热空气灭菌
D.颗粒剂一般采用100~80℃干热
A.甲醛蒸汽
B.环氧乙烷
C.苯甲酸
D.洁尔灭
E.山梨酸
1.操作室空气灭菌宜用
2.塑料袋装的供填充胶囊用的药粉的 3.纸塑包装的颗粒剂灭菌宜用 4.pH值近中性糖浆的防腐宜用 5.含增溶剂吐温-80的口服液的防腐宜用
A.滤过除菌法 B.热压灭菌法 C.辐射灭菌法 D.煮沸灭菌法 E.微波灭菌法
6.密封包装的干燥固体制剂灭菌宜用 7.极性分子吸收电磁波使分子间摩擦升温而灭菌的方法
8.去除活的或死的细菌体得到无菌药液的方法
9.利用β射线γ射线灭杀细菌的方法
A.苯甲酸类
B.尼泊金类
C.山梨酸钾
D.75%乙醇
E.洁尔灭
10.应在pH4以下药液中使用 11.可用作消毒剂
12.与各种酯合用效果更佳 17.抑制微生物发育繁殖的作用是
A.热压灭菌
B.火焰灭菌
C.微孔滤膜过滤
D.辐射灭菌
E.紫外线灭菌
18.耐湿热药物的灭菌方法 19.包装车间空气可用的灭菌方法 20.已密封的整箱的药品可用的灭菌方法
21.灌装前甲肝疫苗可用的灭菌方法
[29~32]
A.高速热风灭菌法
B.低温间歇灭菌法
C.用G6垂熔玻璃滤器
D.60Co-γ射线灭菌法
E.过氧醋酸蒸汽熏蒸法 22.属于干热灭菌法的是 23.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 24.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 25.属于辐射灭菌法的是
三、X型题
1.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A.药物原辅料 B.操作人员 C.制药工具 D.环境空气 E.包装材料
空气灭菌
E.挥发性药材用60~80℃干热空气灭菌
3.热压灭菌的灭菌条件是
A.采用湿热水蒸气
B.在密闭热压灭菌器内进行
C.采用高压饱和水蒸气
D.在干燥、高压条件下进行
E.在表压98.07kPa压力下,温度为
121.5℃,灭菌20分钟
4.化学气体灭菌剂有
A.环氧乙烷 B.甲醛 C.丙二醇 D.过氧醋酸 E.氯甲酚
5.属于化学灭菌法的为
A.低温间歇灭菌
B.丙二醇蒸汽熏蒸
C.3%~5%甲酚皂溶液
D.环氧乙烷灭菌
E.75%乙醇灭菌
第三章
粉碎、筛析与混合
一、A型题
1.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是
A.最粗粉
B.粗粉
E.增加药物的粘性 14.休止角表示微粉的
A.流动性 B.堆积性 C.摩擦性 D.孔隙率 E.粒子形态
二、B型题
A.含糖分较多的黏性药材 B.含油性成分较多的药材
C.不溶性、坚硬的矿物类药材
D. 冰片、薄荷脑等药材
E.动物肉、骨类药材 1. 宜采用加液研磨法粉碎的是 2.宜采用蒸罐后粉碎的是 3.宜采用串料法粉碎的是 4.宜采用串油法粉碎的是 5.宜采用水飞法粉碎的是
A.混合粉碎 B.蒸罐处理 C.低温粉碎 D.超微粉碎 E.湿法粉碎
6.能增加物料脆性,适于软化点低、熔
点低及热可塑性物料的粉碎方法 7.在药料中加入适量水或其它液体进行
研磨粉碎的方法
用
19.冰硼散处方中冰片的粉碎可用 20.柏子养心丸处方中柏子仁的粉碎可用
11.六味地黄丸处方中熟地的粉碎可 12.朱砂安神丸处方中朱砂的粉碎可
A.马钱子、羚羊角、乳香 B.炉甘石、滑石粉、贝壳 C.杏仁、苏子、柏子仁 D.天冬、大枣、熟地 E.甘草、银花、薄荷 13.需串料法粉碎 14.需串油法粉碎 15.水飞法粉碎 16.需单独粉碎
A.等量递增 B.打底 C.套色 D.饱和乳钵 E.首先混合
17.混合时,处方中药物堆密度相差较
大,应采用的方法为
18.研磨混合过程中先加入小量色浅量
大的组分研磨称
19.处方中药物剂量比例悬殊时,应采
用的方法为
20.药物色泽差异大时,应采用的方法为
D.选用适宜筛目 E.药筛中药粉的量适中 3.粉碎的目的为
A.便于提取
B.为制备药物剂型奠定基础
C.便于调剂
D.便于服用
E.增加药物表面积,有利于药物的溶解与吸收
4.粉碎药物时应注意
A.应保持药物的组成与药理作用不变
B.药物要粉碎适度,粉碎过程应及时筛去细粉 C.药料必须全部混匀后粉碎 D.粉碎毒剧药时应避免中毒,粉碎易燃、易爆药物要注意防火
E.中药材的药用部分必须全部粉碎,叶脉纤维等可挑去不粉碎
5.蟾酥常用的粉碎方法是
5.中药鉴定学辅导:中药的性状鉴定 篇五
大 小 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要得出比较正确的大小数值,应观察较多的样品。如测量的大小与规定有差异时,可允许有少量稍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有些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菟丝子等,应在放大镜下测量。表示药材的大小,一般有一定的幅度。
颜 色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如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乌梅色黑。药材因加工或贮藏不当,就会改变其固有的色泽。很多药材的色调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色调。在描述药材颜色时,如果用两种以上的复合色调描述时,则应以后一种色调为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表 面 特 征 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类药材顶部有的带有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有的具膜质鳞叶;蕨类植物的根茎常带有叶柄残基和鳞片。白花前胡根的根头部有叶鞘残存的纤维毛状物,是区别紫花前胡根的重要特征。植物香圆未成熟果实或幼果作枳壳或枳实时,果顶具俗称“金钱环”,这一特征是鉴别该种的重要依据。
质 地 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或粉性等特征。有些药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不一样,如盐附子易吸潮变软,黑顺片则质硬而脆。含淀粉多的药材,如经蒸煮加工,则因淀粉糊化,干燥后而质地坚实。在经验鉴别中,用于形容药材质地的术语很多,如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松泡”;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粉性”;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谓之“角质”等。
折 断 面 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如易折断或不易折断,有无粉尘散落等及折断时的断面特征。自然折断的断面应注意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或裂片状,断面有无胶丝,是否可以层层剥离等。对于根及根茎类、茎和皮类药材的鉴别,折断面的观察是很重要的。如茅苍术易折断,断面放置能“起霜”(析出白毛状结晶);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黄柏折断面,显纤维性,裂片状分层;牡丹皮折断面较平坦,显粉性。
对于不易折断或折断面不平坦的药材。为描述断面的形态特征,可用刀切成横切面,以便观察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形状、射线的分布等,有些药材肉眼还可察见黄棕色小点(分泌组织)等。对于横切面特征的描述,经验鉴别也有很多术语,如粉防己有“车轮纹”;茅苍术有“朱砂点”;大黄根茎的星点;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等。
气 有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这是由于药材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也成为鉴别该药材主要依据之一,如檀香、阿魏、麝香、肉桂等。对气味不明显的药材,可切碎后或用热水浸泡一下再闻。“
味 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有的药材味感亦是衡量品质的标准之一,如乌梅以味酸为好;黄连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味甜为好等等,这都是与其所含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若药材的味感改变,就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尝药时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药材的各部分味感可能不同。注意对有强烈刺激性和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要少,尝后应立即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如草乌、雪上一支蒿、半夏、白附子等。
水 试
有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能产生特殊的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如番红花加水泡后,水液染成黄色;秦皮加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车前子加水浸泡,则种子粘滑,且体积膨胀。这些现象常与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或组织构造有关。
火 试 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灰为白色,可资鉴别。以上所述,是药材性状鉴定的基本顺序和内容,在描述中药的性状或制订质量标准时,都要全面而仔细地观察这几个方面。但对具体药材的各项取舍可以不同。
6.中药制剂学考试卷 篇六
目前,矿物药的鉴定,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 外型鉴别
外形明显的中药,首先应根据矿物的一般性质进行鉴定,除了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检查外,还应注意其硬度、解理、断口、有无磁性及比重等的检查。
2. 显微鉴别
以细粒矿物集合体的矿物药可以显微镜帮助鉴定,观察其形状、透明度和颜色等。
在矿物的显微鉴别中,透明的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光学性质和必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电磁振动垂直于传播方向。根据振动的特点,可把光分为自然光与偏光。自然光是一切普通光源所发现的光波,如太阳光、灯光等。其振动特点是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方向上都等振幅地振动。
如果一束光中,光振动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称为偏振光。偏光显微镜鉴定法主要依据矿物以下光学性质:
当光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各介质的分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对折射而言,第一(入射)和第二(折射)介质的特征,可用光波在该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相对折射率表征。故折射率是鉴定透明矿物的可靠常数之一。
对晶质矿物来说,折射率是受其对称性控制的。即光波在等轴晶系晶体中传播时,虽然发生折射,但其折射率不因光波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其他晶系晶体中,其传播速度随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其折射率也因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沿特殊方向射入者除外)。
利用偏光显微镜的不同偏光组合(单偏光、正交偏光、正交偏光加聚光)及附件(检板等),观察和测定上述折射率和晶体对称性所表现的光学特征和常数,可用来鉴定和研究晶质矿物药。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突起、糙面等。
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用正交偏光加上聚光镜的组合来观察干涉图,确定矿物轴性、光性正负;估计光轴角(2v)大小。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2cm2;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42mm2或更大,厚为0.1mm~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15~20×20mm2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钢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口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粘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3.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
一般的理、化分析方法,能对矿物药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对外形及粉末无明显特征或剧毒的中药,如玄明粉、信石等尤为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还规定了一些矿物药的含量测定,如雄黄、白矾、芒硝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矿物药的鉴定已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龙骨的成分;用热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了滑石的成分;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测定龙骨中的元素;用固体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龙骨中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等。
7.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篇七
1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1.1 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作为经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是测定给药后生物样本血液、尿液等在不同时刻的药物浓度, 得到一组药浓一时间数据, 确定药动学模型归属后, 计算其药动学参数 (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Cmax、生物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等) 绘制药浓一时间曲线, 以反映该药的体内过程。此法具有灵敏、准确等优点。对于有效成分明确、并能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的药物可选用此法。如川芍丹参煎剂、双黄连注射液和丹参素等等。检测方法主要有光谱法包括比色法、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UV-Vis) 、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一质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一质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酶免疫测定法、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此外还有微生物检定法、脉冲极谱法等。近几年来, 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 计算机程序拟合药动学模型更多的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1.2 生物效应法
生物效应法是以药效或毒效为指标, 监测给药后该指标变化的经时过程, 间接反映药物的体内过程。本法可用于有效成分不明或无法用化学方法监测的中药。
1.2.1 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由于某些药理指标能定量、可逆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通过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转换为时-量关系, 求出药动学参数。该法以“体存药量”的经时变化来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就大多数药物而言, 其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呈平行关系, 因此, 药效法定义中的“体存药量”仍以给药量 (mg·kg-1) 来描述, 代表的是体内中央室的药物量, 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的真实情况, 符合中医药的整体观。如秦彩玲等选择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对参麦注射液进行了药物动力学探讨。结果表明, 参麦注射液静注具有明显预防大鼠内毒素休克作用, 通过量-效与时-效实验求得该药t1/2为111849h, 其药效动力学方程C=616636×e-015848t, 且显示出较好的量效相关性。
1.2.2 药物累积法 (毒理效应法)
药物累积法是采用动物累积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的方法与药动学中多点动态检测的原理相结合, 以估测药动学参数, 实际也是体存量、时间和毒效进行三维转换而测定时-量关系。只要能使动物急性死亡的药物都可采用此法。适用于成份复杂以及无法检测血药浓度的中药药动学研究。
1.2.3 微生物指标法 (琼脂扩散法)
微生物指标法是根据抗菌药物在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扩散, 对细菌产生抑菌环,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其抑菌环直径大小与药浓线性相关, 从而推知样品的浓度。主要用于测定体液中的抗菌药物浓度, 但因服用后血浆有效成分能达到抑菌浓度的中药很少, 故此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不常用。
1.3 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 (PK-PD) 模型
体内药浓法精确、严谨, 但仅适用于有效成分及检测方法已经确定的药物。生物效应法能较好地反映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 但往往难以找到灵敏、易测、可定量的药效指标来反映药物体内过程;基于上述原因, 两者结合起来组成PK-PD模型, 同步进行药动学研究, 有利于了解复方中各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成分的化学群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并阐明作用原理。李锐等为探讨四逆汤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 应用同一来源的含药血清, 分别以乌头类生物碱和一氧化氮 (NO) 为指标, 同步进行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测定。结果两者在犬体内均呈一级速度消除, 具有一室开放模型的特征, 药动学参数K血与K效, t1/2血与t1/2效接近, 均具有药效产生快、作用时间维持较长的特点, 反映了四逆汤“走而不守, 守而不走”的特性, 回归分析表明在0~6h之间, 乌头类生物碱血药浓度与NO净增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2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一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能否代表整个复方
以1个或多个化学成分作为指标, 推测整个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其虽然为临床用药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和复方则不适用了。再者, 目前许多中药中的单一化学成分并不能涵盖整体的药效作用。因此, 必须加强中药药动-药效同步分析:对生物活性物质的药动学-药效学 (PK-PD) 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获得药物的一般测量值 (如血浆浓度) 与药理效能之间的明确关系。如王晓红等采用PK-PD模型对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药动学研究, 发现其药效不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 但药效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型Emax模型。中药药动-药效同步分析对新药筛选、药品开发以及剂型优化等工作极为重要, 是今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也是临床对中药及复方提出的更高要求。
2.2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中医内涵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无论是复方还是单方, 其药效都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这些化学成分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 (即中医所谓的相生、相克十八反十九畏等) , 从而产生中药的药理作用, 形成了中医药的特色。中药制剂, 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 绝大多数有效成分不明确或干扰因素太多, 缺乏体内微量定量分析方法。然而, 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药, 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 “辨证论治, 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 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 单纯追求西药化, 将使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目前大多数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多以化学成分作为指标, 而中医作为祖国文化的瑰宝, 已远远突破了“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格局。就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理论而言, 存在者众多无法解释的中医药奥妙。将中药药物代谢动学研究与中医理论研究相结合, 中医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是证而用是方”的辨证论治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证”动物模型基础上的多指标化学成分药动学研究方面, 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多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学特征。
2.3体内药物浓度法的突破
体内药物浓度的测定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 主要适用于有效成分明确或具有指标成分的中药及方剂。该法与化学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相同, 即测定给药后一定时间时, 血、尿或其他体液、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根据药物浓度-时间的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但不论是单味中药还是中药复方, 均为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巨大复方, 而且每一成分含量极微。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构成了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难点。
3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3.1 肠道菌丛的代谢作用
肠道菌丛代谢包括口服给药的肠道菌丛代谢和非口服给药后经胆道排泄的部分药物在肠道中的代谢。来源于植物的中药无论是复方提取物还是单体化合物, 多数含有多种糖苷类结构。肠道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是以糖作为能量来源, 所以微生物对这些糖苷上的糖配基存在水解作用, 使药物发生结构改变, 这种结构改变对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影响和药物进入血液后在肝脏等器官的代谢是有差别的。给药后通过胆汁排泄的药物会在肠道发生类似的结构改变, 从而也存在再吸收。肠道菌丛对于中药代谢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是中药相对特殊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3.2 中药的吸收机制
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转运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逐渐受到重视。在小肠中起吸收作用的转运蛋白主要有寡肽转运蛋白1和阴离子转运多肽B, 外排型转运蛋白有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目前吸收机制中对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研究较多。P-糖蛋白底物具有ATP依赖的药物外排泵的功能, 能将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 使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Caco细胞模型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小肠通透性、吸收和转运机制。肠管外翻模型, 是一种急性离体实验, 也可用来研究P-糖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有文献曾报道使用P-糖蛋缺陷动物进行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 为中药吸收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药研究过程中, 传统方法和利用转基因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吸收机制研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3.3中药给药后胆道迅速排泄情况
部分中药给药后血药浓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胆道的迅速排泄, 如积雪草酸静脉给药后, 0~2h内在胆汁中的排泄达90%。目前中药药动学对于药物的组织分布和排泄方面的研究较少。肝脏的窦状小管和胆管膜上存在多种转运蛋白, 这些转运蛋白在药物肝脏排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这些转运蛋白是如何作用于中药并影响其排泄的, 在药动学方面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8.高职院校中药调剂学教学实践探究 篇八
中药调剂是指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及时、准确地调配和发售药剂的一项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中药饮片调剂及中成药的调剂。教学过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一、课程标准的编写
就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经课程组的老师研究讨论决定,本门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训18课时,复习2课时,考试2课时。实训场地为模拟综合药房。以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制订项目任务型的课程授课计划。
二、各项目具体的实施方案
项目一:中成药问病荐药的教学过程实施。
为让学生熟悉药店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格按照药店工作人员的职业形象标准来要求自己,笔者将理论课放在模拟综合药房来上,让学生熟悉药品的陈列、药房的环境要求。课前首先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对照检查对方的“三仪”即仪容、仪表、仪态及其他的举止,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销售技巧向顾客推荐治疗相应病症的中成药,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6至8人为一组最为合适,男女搭配,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并确定一个组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以方便课堂讨论。
任课教师课前设计好以百分制计算的评分标准,并制成表格,分别从参与的人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角色扮演实训及问病荐药的整个过程(包括职场行为规范、问病、病症描述、诊断病名、辨证、推荐用药、导购技巧及成功率等)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学生。
以感冒病症的问病荐药为例,任课教师让每一组的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冒经历进行讨论,并且描述感冒有哪些主要症状,什么时候多发,常用什么中成药,时间为5分钟。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回答,这样既给后面的组留有回答问题的时间,又避免了重复回答。
任课教师及时记录答案,最后总结出感冒的概念及征候特征。教师根据同学们提到的中成药提出下一个问题:这些中成药都有哪些功效主治?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要让学生清楚感冒的主要症型有哪些,以便在给患者推荐药的时候对症下药。同时告诉学生切忌盲目用药,以免适得其反。
接着,任课老师通过案例的讲解、示范,让同学们明白作为药店工作人员应该抓住哪些要点进行问病荐药,给患者正确的用药指导。最后,给出几个病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患者及药店工作人员,上讲台演示整个问病荐药的过程。其他小组各派一名同学分别从职场行为规范、问病、病症描述、诊断病名、辨证、推荐用药、导购技巧及成功率等方面为该小组的同学进行评分。同时,各小组的同学对表演组同学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任课老师进行综合评定。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项目二:中药调剂的教学过程实施。
中药调剂作为中药调剂学中的另一重要模块,主要通过审方、调配、包装、发药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地给病人抓药,其中审方是中药调剂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工作人员对处方的内容进行逐字、逐项的仔细审阅。审阅处方中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重复给药及毒麻药品的剂量等内容。此项目内容较繁琐、零散,涉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及中药炮制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在课堂中,笔者通过案例法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即给学生若干临床处方,让学生按照项目一的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找出处方中的错误。
调配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调配前的清场、查看已计价付费的处方、选择门票、称取饮片、分计量及自查签字等流程。此项环节实践性较强,笔者在进行此项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中药饮片调配的操作视频,分小组讨论饮片调配操作流程的重点及其注意事项,各小组组长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任课教师演示每个调配步骤,同时进行讲解。教师给每个小组2张处方签,各小组学生进行调配练习。为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教师务必强调每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学习、自查。
包装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药材性质,用不同的包装方法将药物进行包装,并将数包药用十字交叉法进行捆扎。笔者进行此项目教学时,自己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学习,然后相互对照检查。
所有调配环节全部学习完成后,每小组选派两名同学扮演患者及调配人员现场演示。其他小组派一名同学按照以下评分标准给予评分:是否符合药店工作人员标准的职业形象(5分);调配前审方是否正确(20分);门票的选择是否恰当(5分);戥子秤的使用是否正确、熟练(20分);分计量操作是否规范(10分);是否复核(5分);包装是否做到了不松、不漏、不散,且另包药是否备注药名及处理方法(15分);发药时是否执行了“五核对”(10分)。汇总出各小组的成绩后进行排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为力求客观、综合地反映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技能考试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各小组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提问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60%;期末卷面考试采用试题进行开卷考试,占总成绩20%;技能考试占20%。
四、实践的体会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学习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中药调剂员的角色。严格地讲,笔者认为本门课程并无纯理论的知识,将学生安排在实验室上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中药调剂学实际上是对中药学、方剂学综合运用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回答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检测,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才能激发学习动力。
3.任课教师角色需转变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组织者、记录者,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避免考试前“临阵磨枪”。
【中药制剂学考试卷】推荐阅读:
中药复方制剂的小鼠抗炎试验06-22
中药鉴定学辅导:花类中药的鉴定06-21
中药鉴别学06-28
中药鉴定学复习06-25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08-18
中药鉴定学人参课件10-09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10-22
山东大学中药鉴定学10-26
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试题09-05
药物制剂专业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