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

2024-08-27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共6篇)

1.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 篇一

专题一

梭伦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典在古希腊城邦分布图中的位置。

2.了解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形势,主要是雅典的政治结构和贵族与平民在经济上对立的情况,能够分析“六一汉”、“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和“萨拉米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3.了解梭伦的生平和才能以及与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梭伦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4.掌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措施的深远影响,认识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意义,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才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梭伦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提供的历史资料,加上课外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并且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雅典社会矛盾导致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改革之前雅典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知道奴隶主贵族对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导致了平民悲惨的生活,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面临巨大冲突的时候,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主动进行改革。3.逐渐形成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高尚品质。了解只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逐渐形成将来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责任感。

4.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同样是复杂艰巨的。

5.学习梭伦不计个人名利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用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进而改造社会,树立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宏伟志向。重

⒈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⒉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的基本特点。难

点:

分析梭伦改革各项主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和对雅典社会发展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要强调梭伦改革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家体制:贵族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1、王政时代--提修斯立国

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这一时期的雅典国家实行王政,实际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国家。

2、贵族共和国

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 权,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

二、公元前7世纪的社会危机

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

(1)政治上:贵族把持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2)经济上: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方式: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兼并土地。生动写照:六一汉。

2、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

(1)原因: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没有地位。

3、矛盾的影响:雅典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备注:结合必修一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分析到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整个希腊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

三、解决危机的尝试

1、基伦暴动

(1)过程:公元前631年基伦企图乘机建立僭主政治

雅典贵族和平民联合起来反抗

结果:基伦暴动失败。

(2)影响:基伦暴动的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度,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

2、《德拉古法典》(1)背景:

①基伦暴动的失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试图改革体制。

②当时雅典没有成文法,贵族把持法庭歪曲法律,欺压平民。

(2)法律编订:公元前621年,执政官德拉古编订法典《德拉古法典》。特点:严刑峻法(3)意义:

①《德拉古法典》作为雅典第一部成文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但是这一法典是站在贵族立场上编订的,不能解决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

3、萨拉米危机

两次尝试的结果: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平民酝酿暴动。于此同时雅典萨拉米岛失守。

雅典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一)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

问:如何理解“解负令”

(1)奴隶的身份有可能改变吗?

答:有可能;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获得释放。(2)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答:见书

(3)这项改革措施是站在哪个阶级利益角度的?

答: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问:理解“发展工商业”的内容和作用

问:发展工商业的目的 答:见书

问:如何理解财产等级制度。答:(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2)标准: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3)权利义务: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4)结果: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5)作用:重新划分了国家的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对哪一个阶层最有利??这样的制度能否给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 答: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

不能!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不是真正的平等。

2、发展工商业。措施 意义

3、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措施

(1)按土地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担任官职越高。(2)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不分等级,由抽签产生。意义:

(二)改革的目的

材料:我给了一般人民一恰好的权利,也不使他们他们失掉尊严,也给不了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豪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根本目的:整形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材料二:恩格斯说“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的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四)对改革的评价

1、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3、进步性: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局限性: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卷 篇二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50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C.‚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统治者对学术的重视是有关系的 D.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6.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4.1988年在巴黎,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新世纪的前途,他们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签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们认为孔子的‚智慧‛是()

A.‚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C.‚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D.‚以德服人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诸子百家‛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

B.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派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此语的含义是()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B.民贵君轻

C.以法为本

D.贵贱有序

8.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下列儒家思想的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以德治民‛ B.‚以法为本‛来治国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9.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家,西汉统治者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现实需要的变化

B.农民战争的推动

C.儒学自身的发展

D.统治者个人的好恶

10.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1.有人问程颢:‚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饿做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来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

12.西汉董仲舒与南宋朱熹都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相比,相同之处是()

①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②都推崇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观点

③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

④都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4.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

A.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

B.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D.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15.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C.宋朝时,新儒学中意境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取代

1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17.《中外历史问题八谈》一书说:‚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相关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下列关于这个学派发展路径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形成B.隋唐时期成为正统思想 C.明末清初被批判继承

D.理学到元、明、清时期成为官学

18.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0.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2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2.‚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驭),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2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五日六书,六日九数。‛这一思想主张出自()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5.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26.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27.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28.‚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30.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31.《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32.‚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33.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34.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A.是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 C.是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 D.是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

35.‚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36.‚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3.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44.以下不符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的是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学说

38.《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39.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40.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41.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2.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B.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45.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大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义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46.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48.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

49.‚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50.下列人物中那些是他那个派别的集大成者()①孔子②韩非子③朱熹④陆九渊⑤王阳明⑥黄宗羲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⑥ D ②③④⑤

二、简答题:共2题,共25分。

51.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注意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性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朝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3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2分)

(2)概述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8分)

52.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4分)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8分)

参考答案

CCCCB DDAAD CCBAD BBDCD ABCBC ABBCC CDCAC BCCCA BDCCD BACDC 51.答案:(1)表现: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汉朝: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52.(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2)主张:经世致用。

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 篇三

阐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东方巨龙的腾飞;不结盟运动。

教学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级格局带来的影响。【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述法、情景法、设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新课学习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引导提问: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这一组织? 学生回答: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而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做了具体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

教师引导提问:很好,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后,我们着重来看一下一届政协的情况。请同学们把一届政协的内容归纳出来。

学生回答:欧共体的成立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产物。欧洲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引导提问:西欧的联合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学生回答: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引导提问:欧洲史怎样走向联合的? 教师点拨归纳: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引导提问:欧共体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学生回答:欧共体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正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引导提问: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引导提问:欧共体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性质是西欧国家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

引导提问:欧共体是怎样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抓住三个关键的时间:1973年、1991年、1993年欧共体发生的重大事件。

引导提问: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联合的西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壮大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在国际政治中成为重要的力量中心,使它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并挑战美国。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引导提问: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160页内容,要求学生概括当时的世界形势的特点: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引导提问: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促使其崛起的最有利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内部因素有: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搞建设;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利用战后的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等。外部因素是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引导提问:日本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日本经济崛起后外交政策上有什么变化?(由三个学生分别回答)学生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是: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学生2: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适时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学生3: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其朝野对政治大国的呼声日益强烈。日本政府对外开始举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教师点拨:讲清中国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从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从1956年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到十年文革的巨大挫折,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成为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最后说明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引导提问: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要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学生回答: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的争斗,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教师讲解: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迪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回答: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决定世界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级格局。从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开始,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课堂小结: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以后美苏对峙的两级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板书设计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教学反思

4.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 篇四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课标解读】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原则及其作用,并感受其中“妥协”、“制约与平衡”等人类政治智慧;知道联邦制的权力构建;理解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悟“民主政治的多样性”。【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分权与制衡”等原则的理解与把握 难点: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等原则的理解与掌握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学生还未涉及,转化为“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处理)

3、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多媒体>:图片:200年前的北美VS 200年后的北美

<师>:这个世界上有一片土地,两百年前的这里荒无人烟,野兽出没;两百年后的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两百年前的这里的标签是:无主地,矿产,殖民地;两百年后这里的标签是:时尚,富饶,民主天堂。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国家,同这片土地一起完成了这个令人惊异的成长奇迹,在短短的两百余年里,完成了由一个稚嫩的新生国家到一个成熟的超级大国的脱变。星条旗是这个国家的国旗,它所象征自由、民主、法治是这片土地以及这个国家一直所追求和完善的民族精神。它是? <生>:北美及美国

<师>:难以置信,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只有短短238年。什么原因造就了美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崛起,这是今天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有人说优越的地理、有人说丰富的资源、有人说强大的军事...说法林林总总,孰是孰非难以分清。我们来看名人以及美国人自己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易中天、《纽约时报》一段评论 <师>:美国人看来,他们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什么? <生>: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师>:这里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指的是什么呢?它又始源于哪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

<师>:同学们不知道产生了一个疑问了没有,我们这里所学习的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但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建立却是在? <生>:1776年

<师>:为什么推动美国走向成功的这部宪法会在建国10多年后才到来呢?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试着将时间往前面推一推,回到美国刚刚建立的时候。

<师>:这是美国《独立宣言》里面的一段节选以及一个建国元勋曾说过的一段话,从这两段文献里同学们能不能够看出美国在独立以后所想要追求的东西呢? <生>:自由和民主,及美好生活

<师>:因为美国独立之前长时间都处于被殖民的状态。于是乎,殖民者踏上这块土地之后,在残酷的殖民压迫之下,向往自由和民主,反对绝对的政府权力,就成了这块土地上人们所追求的主题。鉴于此,美国刚刚独立的时候,选择了怎样的国家体制呢? <生>:“邦联制”。

<师>:何为“邦联”,“邦联”的实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政府组成的国家联合体。因此,就如书上所说,在建国之初的“邦联制”下,美国实质只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各州的独立性非常强,而所谓的“中央机构”权力极小。

<师>:这样的设置毫无疑问符合其追求自由民主,反对绝对政府权力的理想所需,似乎美好生活就要到来,似乎联盟即将兴盛。但现实是不是像其所想的样子发展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这样一个视频并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相关知识来思考这个问题。<多媒体>:视频 <生>:不是

<师>:就如同学们所说,在自由邦联制下,年轻美国的美好日子不但没有到来,反而是面临了很多问题,陷入了窘境。这里的问题具体指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请同学们迅速从以下材料去归纳

<生>:

1、贸易问题

2、经济问题

3、安全问题

根源:邦联制下,最高权力机构无权 <师>:怎样能解决困境呢? <多媒体>:华盛顿赞成联邦制的话 <生>:加强中央权力,放弃邦联制

<师>:同学们都知道只需加强中央权力,困境就会迎刃而解。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做法,却让当时的美国人十分的纠结。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反感绝对的政府权力(就如123页资料卡片罗伯逊所述: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现实的窘境又不得不让他们去集权。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解决美国的困境,但同时又能避免由于中央集权而带来的弊端呢,从而坚持自己的对于民主和自由理想的追求呢?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就此出现。会议开始四个月后,足以影响美国整个历史的《1787宪法》得到了通过。通过《1787宪法》,美国人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制,完美地化解了美国人心里面的矛盾,并且帮助美国人渡过了窘境。那么《1787宪法》是如何化解了美国人心里面的矛盾的呢?下面我们从其内容里去进行探究。<师>:请同学们粗度阅读课本第二个子目(2分钟),了解《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师>:针对在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无权的问题,《1787宪法》是怎样解决的? <生>:国家体制上设立联邦体制

<师>:请同学们结合多媒体所列材料和书本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设问>:联邦制和邦联制相比,其中央政府权力有何区别?其中体现了什么原则呢? 答:邦联下美国是一个由主权州构成的国家联盟,中央机构无权;联邦下美国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集财政、外交、军事等大权于一身。体现了中央集权原则。

<师>:为了避免中央集权后出现“绝对权力”弊端,《1787宪法》在政府的权力构建上是怎样设计的。

<多媒体>: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师>:三权分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针对三权分立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指出三权分立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并完成三权分立示意图印证这一原则。<多媒体>:三权分立示意图 <生>:分权与制衡原则 <师>:请绘制示意图予以证明。

<构图、解说>:分权:三权指的是?分别归属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归属于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制衡: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且任命大法官。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针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可以再议,若3/2赞成即通过,并且还可以弹劾总统,总统任命的大法官也需要国会的批准才能通过。联邦法院:具有司法权,可宣布总统或者国会的立法违宪。

<师>:总统和国会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体现了《1787宪法》在权力归属上的什么原则或精神?

<生>:由选举产生。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自由民主的精神 <多媒体>:展示材料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在国会议员的选举及“人口比例”的计算上,出现了什么矛盾 <生>:

在国会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大州与小州之间存在矛盾 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上:南方州和北方州存在矛盾

<师>:存在这样的矛盾,实则都是各州之间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怎么办呢? <多媒体>: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第二款+“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

<师>:从中可以看出最后矛盾的双方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矛盾双方各自作了妥协从而,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平衡了“南方”和“北方”的利益,使《1787宪法》看起来愈加完美。相信谈到这里同学们也应该能明白为什么子目标题中会给这部宪法冠以“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的头号了吧。

<师>:上述就是《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通过《1787宪法》美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政治构建,化解了美国人在面对“窘境”寻求突破时所面临的矛盾心态,也为以后美国的腾飞作好了政治的铺垫。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评价它呢?或许同学们可以用书本124页的这么几句话来形容。

1、进步性:

2、局限性:

<师>:学习历史需要领悟历史的智慧,从《1787宪法》里面,你能领悟到什么智慧呢? <师生>: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艺术、对自由与民主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妥协的艺术 <多媒体>:材料

5.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 篇五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摩登姑娘、太太们„„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服饰和饮食的西化

B.洋货在中国的畅销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等信息,说明人们出现了盲目学习西方社会习俗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2012浙江文综)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反映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国人办报的情况,故C项说法正确,B项表述错误。外国杂货的销售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说法错误。1862年的时候,外国商品还不是一般百姓能享受的,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C 4.(原创)某征婚广告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知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这说明()A.废止缠足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挑战

D.封建正统思想销声匿迹

解析:该“征婚广告”中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我国新式婚姻观念的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 5.《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近代婚姻礼俗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民主进步思潮的熏陶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以土地改革完成为标志,不是近代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经济因素,B、C两项属于思想因素。答案:D 6.山西一个乡绅曾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该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答案:D 7.1912年以后,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所取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教育制度的改革

B.底层民众的呼声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民国政府的倡导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曾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其内容之一是用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答案:D 8.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表明中华民国()①提倡女权 ②主张男女平等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消灭了性别歧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就“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而言,①是间接体现的观点,②和③是直接说明的理念,故A项符合题意;消灭性别歧视不可能仅凭一份报纸而解决,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 9.1880年,刘锡鸿等官员认为,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致使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这说明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B.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C.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

D.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解析:“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等信息,反映了封建传统迷信思想阻挠近代铁路的兴修,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答案:D 10.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解析:1908年,上海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故A项符合题意;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无线电话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

11.(2013浙江温州八校联考)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而不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B项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D 12.在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引进与推广所产生的影响,最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D.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解析:A、B、C、D四项均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影响,但B、C、D三项都是A项的一个方面,故A项正确。答案:A 1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成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得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材料中使人民“开眼界”的是()A.广播 B.电影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B 14.在《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有身段的才女”等。出现这些标准的原因不包括()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B.五四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运动发展 C.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 D.妇女已完全摆脱了夫权的束缚 答案:D

15.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近代民族制帽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帽的冲击,从侧面反映了西方文明对国民生活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③和④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1分,第17题19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16.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在上海还陆续创建了一些轻工业企业,如面粉厂、纱厂、罐头食品厂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近现代中国社会》

材料三 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请完成:(1)依据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6分)(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9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分析,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中“房屋多为西式”等信息,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需结合材料二中“陆续创建了一些轻工业企业”等信息,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思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西式建筑的出现;邮政事业的发展;电报事业的出现;新式航运业兴起;近代金融业形成;交通运输近代化;西式餐饮业兴起;中国人穿着西装。(每点1分,答出其中6点即可)(2)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了交往联系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容易受到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其中3个层面即可)(3)有利于革除陈规陋习,促进社会生活进步;有利于推进社会变革,加快政治经济发展;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民主进步意识。(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17.“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化。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某家庭在民国初期的三幅“老照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服饰

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主要成因。(10分)(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试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9分)解析:第(1)问中的“变化”应注意从现象和实质等角度进行说明,“成因”需要依据“民国初期”的时间条件入手分析;第(2)问应注意结合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内外政策,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6.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 篇六

3、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4、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影响: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讨论:《显示:智利的反全球化浪潮》如何看待这种抗议浪潮?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该如何应对?

6、启示:要在积极参与中来谋取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

7、讨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促进: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结果。制约:但经济区域集团化短期内对全球化不利。

教学建议: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分析、讨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展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资料,师生共同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注意要客观、深刻的分析,尤其要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二、共用一个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显示:世界贸易组织图片》

1、背景: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方式:制定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

3、建立过程:前身是世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标志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英文缩写“WTO”)。

4、国家:至2003年有148个成员国

5、宗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6、作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教学建议:学习关贸总协定相关内容时,可以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内容,理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作用。关于世贸组织的由来,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其成立的简单经过;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分析、讨论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①中国需要世界。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收益和风险上并不均等,但发展中国家若不想长期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②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目前,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来华落户的跨国公司多来自世贸组织成员。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2、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1950年台湾当局退出;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影响: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消)国内一些企业、产品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4、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教学建议: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展示中国政府用了15年多的时间,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经过数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成为它的一员的史实。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结合【资料回放】分析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相关链接:

1、乌拉圭回合谈什么?

GATT(关贸总协定)前七回合谈判的成果包括使1940年40%的关税下降至目前的5%,从而大幅刺激了全球贸易的增长。乌拉圭回合谈判则是GATT(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的第八回合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内容如下:

──农业:各类型的补贴、关税、配额、垄断等干预方式均将一律转变为关税。

──纺织品与成衣:多边纤维协定(MFA)将被关税代替,并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其结果将可增加第三世界的出口。

──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与版权的法律将更为严格,将可协助西方国家化工产品与药品的出口,以防止第三世界仿冒西方国家的这些产品。──服务业:所有的GATT会员国都将被要求提出开放服务业市场的时间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通讯、运输等。

──市场准入与关税:所有的市场障碍将被转成关税,然后再进一步降低30%的税率。

──贸易规则:此次谈判将包括制定贸易纠纷的新贸易规则,以制止个别国家的贸易报复与反报复行为。

此外,GATT也将限制常见的保护主义措施,例如过分严格的技术性标准,反倾销的措施、补贴、补偿性费用、以及限制外国公司参加政府工程的投标等。

──杨启善主编:《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主要内容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的目标而做出贡献;为此决定制定一套完整、更加适用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结果以及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的各项成果;决心维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各项目标。”协议如下: 第一条 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由此而建立。第二条 WTO的范围(略)第三条 WTO的职能

1.WTO应当有助于本协议和多边贸易协定的执行、管理、实施以及促进其目标的实现,同时亦应当对多方贸易协定的执行、管理、实施提供框架。2.WTO应当为其成员之间的根据本协议附件中之协议处理有关多边贸易关系的谈判提供讲坛,并为执行该类谈判的结果而提供框架。

3.WTO应管理本协议附件二中《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以下称“争端解决谅解”或“DSU”)。

4.WTO应管理本协议附件三中所规定的《贸易政策审查机制》(以下称“TPRM”)。

5.为了更广泛地达到便于经济决策的一致,WTO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适当合作。第四条 WTO的结构(略)

──李炼、廖弈、张伟著:《世界贸易组织导论》 附录部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1)非歧视性贸易原则

根据关贸总协定第1条,缔约方必须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根据关贸总协定第3条,缔约方必须相互给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是非歧视性贸易原则的保证。

所谓最惠国待遇是指,一成员给予其他成员的产品、服务和人员的优惠待遇,应该立即扩展到所有成员。如果一方成员与另一方成员进行了贸易壁垒减让谈判,那么,谈判结果应适用于所有成员。这是近代文明的体现,也是现实世界的准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可以保证各国间非歧视地开展贸易,非歧视性贸易原则除体现在关贸总协定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中以外,还体现在其他一些协议条款中,如,原产地协议,装船前检查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等。可见,它是一项基础广泛的贸易原则。

非歧视性贸易原则有一些例外,如: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边境贸易的优惠规定,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沿河捕鱼和武器进口。文化类产品的出口限制,等等,这些不适用最惠国待遇原则;再如,沿海航行和领海捕鱼,购买不动产,服务贸易总协定中针对特定国家的豁免,等等,这些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

(2)可预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

通过多边贸易体系,各国政府可以给予投资者、雇主、雇员和消费者提供某种商业环境以鼓励贸易、投资和创造就业,为市场提供广泛的选择和低廉的价格。这种环境需要稳定和可预见性,尤其是当企业准备投资和开发时更是如此。

可靠的和可预见的市场准入机会的存在主要取决于关税的运用。即,关税的运用是合法的,因为,关税的征收可以为各国政府筹措财政收入,并应用于各种有益的事业,包括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关税是透明的和可计量的,因而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进口配额则被普遍视为非法。虽然关税总体属于合法的政策措施,但仍应遵守一些规则,即,关税不仅应受到约束,而且还应对不同来源的进口不构成歧视。

自关贸总协定签署以来,通过到东京回合为止的7轮谈判,关税水平大为降低,由约40%降至4.7%;非关税措施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受到遏制,“乌拉圭回合”致力于更大幅度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消除,发达国家工业品关税将在5年内下降40%,从平均4.7%降至3.8%,在发达国家享受零税率待遇的工业品的进口额将在5年内从20%增至44%;对于关税结构中税率较高的部分,从各种来源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面临15%以上税率的进口的比例,将从7%降至5%,其中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面临此种情况的比例,将从9%降至5%。“乌拉圭回合”提高了约束关税产品种类的百分比,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从78%增至99%,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21%增至73%,对于转型经济国家而言,从73%增至98%,结果,给贸易商和投资商提供了显著提高的市场可靠程度。对农产品的进口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关税化,可以使农产品的市场可预测程度大大提高。曾有高于30%的农产品被置于配额管理的进口限制之下。现在,则转化成了关税,并且将逐步降低。产品的市场准入承诺也将消除原先对特定产品的进口禁令。

对于服务贸易,虽然并不存在关税限制,但同样需要贸易条件的可预见性。为满足这种需要,各国政府承诺了初步的义务,其范围包括影响各种服务活动的国内规章。像关税义务承诺一样,这些承诺载入了约束承诺表中,并且将在今后服务会合谈判中得以扩展。

世贸组织的许多其他协议通过使成员政府难以任意修改竞争规则,从而寻求确保投资与贸易的条件更加具有可预测性。在几乎每一个与贸易条件紧密关联的政策领域,各成员寻求多变的、歧视性的和保护主义政策的余地,都被世贸组织义务所严加限制。

(3)公平竞争原则 关贸总协定曾有反倾销、反补贴和在严格前提条件下进行保护的各种规定,在世贸组织条件下,虽然贸易壁垒更加降低,但它仍然不能算作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机构。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整套致力于开放、公平和非扭曲竞争的规则。非歧视性原则是用以实现公平为条件的,抵偿性关税(即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征收也是如此。

世贸组织农产品协议旨在给农产品贸易提供更高的公平程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将改善涉及智力成果和发明的竞争的条件。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改善服务贸易竞争的条件。政府采购协议将使有关政府公平地对待其所面对的所有来源的产品。所有这些都将在战后多边贸易体系的承前启后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根本改善贸易的公平规则。(4)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

在关贸总协定中曾有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若干鼓励措施,世贸组织成立后,结合许多国家经济改革的努力,更加明确了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原则。在世贸组织成员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期间,有60多个转型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计划。有的国家是作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谈判的一部分而实施的,有的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起到了比在以往任何一轮谈判中都更加积极的和有影响的作用。

按照WTO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部分改变了认为战后贸易体系是为发达国家而存在的看法,也改变了以往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在特定的关贸总协定条款和协议上进行豁免的做法。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发展中国家日益表明准备承担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的大部分义务。但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过渡期以便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其较不熟悉的和可能是较为困难的世贸组织条款,对于最不发达国家,这个过渡期更长。

尽管如此,在实施多边贸易规则中,仍然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情况,使有关国家在贸易争端中因规则以外的原因形成不均等的利益分配,也会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并不确定具体的辅助原则获得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因政策不得力等则有可能享受不到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4、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在不违反国际法的条件下,独立享有的对内对外的、不受外来侵犯的最高决策权力,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独有的权力。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主权的排他性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渗透性发生了碰撞,传统的国家主权受到了挑战,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所扮演角色的地位、性质和能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快捷地流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这就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将本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同时,为了保障世界经济的良性运行和调节国际经济冲突,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条约来运行,于是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把传统上为一国独享的一部分主权让与出去,为其他国家所共享,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规范。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体制在调节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要求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它们来行使。例如,1997年12月31日世界贸易组织70多个成员国所达成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要求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与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经济一体化对主权的挑战除了针对经济主权外,还涉及政治主权。同时,它还在文化、观念上对国家主权构成侵蚀。经济一体化不仅带来了外国的商品,而且带来了大量的异质文化,它与原有的主体文化相冲突。例如,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给非西方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2)当前,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一体化使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高度融合,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却难以超越国界。跨越国界的无国界经济已开始使单一国家难以应付自己及其他国家所引起的世界波冲击。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单个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漩涡面前无能为力的显著表现。国家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日显无力,需要国际组织的仲裁与协调。这些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环境、资源等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各国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相互协商,在互利的基础上予以解决,以促进共同发展。

5、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但在其进程中,各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经济一体化无疑可以增进全球福利,但是这种福利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配却是很不平等。因此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而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150倍。据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号载文指出,目前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有10多个新兴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继续扩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虽然世界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由于受国内自身条件的约束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且,一国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之外,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经济一体化虽然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带来其欠缺的资本和技术,但它却不能快速地带来良好的制度、管理经验和知识。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疲于应付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第二,国际“游戏规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些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制定的,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处于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第三,经济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进步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产品的技术梯度差异,把过时的技术和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同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发达国家对高、精、尖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财力和能力有限,更是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第四,经济一体化使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越来越“边缘化”,难以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在经济一体化中得到利益,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应成为全球必须解决的重大而严肃的问题。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建立法律框架,强化执行力度;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其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有步骤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另外,还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密切协调和配合,以增强在国际中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争取参与制定国际规则。问题设置:

1、你认为透明度原则对世界经济交往中的公平贸易和竞争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世贸组织的影响。

思路引领:对各缔约国的影响;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答案提示:透明度原则有助于世贸组织成员加快对外经贸体制的法制建设,建立更加持久、稳定、科学的政府公共权力机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2、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解题关键:是双刃剑。

思路引领:肯定积极作用,指出消极影响,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答案提示: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本国不允许生产的、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达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利润的双重目的。

3、在介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时,可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加以补充说明。2001年11月9日至1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中国代表团因为中国马上要入世而备受关注,团长石广生和副团长龙永图更是成为媒体追逐的明星。9日晚,记者终于再次围堵住面带微笑的龙永图,当记者问他的心情时,他举起胸前佩带的红色“观察员”代表证,说:这将是我最后一次带这种证件出席WTO部长级会议。北京时间11日凌晨,与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日零时30分,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政府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签字。签字后,石广生约见WTO总干事穆尔,向他提交了由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批准书。30天后,即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

4、讨论: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请举出一些你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跨国公司。你有没有使用过跨国公司的产品?请选择一两种告诉大家,生产产品的这家跨国公司的原国籍,而这一产品实际上是在哪个或哪些国家生产的?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提示:跨国公司主要有微软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美孚石油、波音公司、家乐福、可口可乐等;作用:参见问题解答部分内容。

5、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可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怎样?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怎样?请举例说明。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大家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提示:(1)发达国家:利大于弊,是最大受益者。(2)发展中国家:利弊共存。举例:“利”:海尔公司的发展;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3)对这个观点的看法: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辩论后最好能形成积极的看法。可参考问题解答部分内容。(4)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有出路的。应当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兴利除弊,或将弊端努力减小到最低点,以较小的代价换来更大的发展

6、探究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略。

7、阅读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并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在此后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你如何认识和看待反全球化这种现象?

解题关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思路引领:反全球化运动忽视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只能面对现实,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

答案提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且,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发展中国家不能逃避,只能面对现实,参与国际竞争,兴利除弊,求得发展。

上一篇:职场沟通你真的了解吗?下一篇:个人投资担保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