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2024-07-28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共8篇)

1.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篇一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与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开始变化,20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

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

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

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篇二

一、运用深层加工策略 引导学生形成历史通感

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组织、归纳、整理和系统化的策略。系统化知识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形成历史通感和“大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大跨度命题的解答,而大跨度命题是浙江高考文综历史卷的一大特色。第38题,2011年考查政治文明的演进,从中国古代秦汉考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2012年考查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从古代中国、古希腊考到近代中国维新变化运动;2013年考查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从古代考到近代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14年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更是明确指出“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第39题,2013年考查1750—1850年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着重考查这一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14年将中法关系置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中立题思考,有机联系新中国外交、法国文学成就、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等诸多内容,贯通核心主干知识。

以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为例。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命题,解答这道命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怎样能让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借助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取核心主干知识,归纳整理完成架构。在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架构。

第一步,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目录,找出涉及“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专题。涉及这一主题的专题共有6个,分别是:必修1专题七“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等。以主要内容分类,这6个专题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第二步,学生翻阅课时标题和课时子目,师生共同提取核心主干知识,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类叙述。政治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640—18世纪中叶);美国:独立战争(1774—1781)、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巴黎公社(18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俄国:十月革命(1917);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等。经济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开始)、殖民扩张(16—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思想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14—17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初开始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16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687)、进化论(1856)、蒸汽动力技术(1783)、电气动力技术(1861)等。文学艺术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民族乐派(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19世纪后期)等。

第三步,学生对提取的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制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架构图式。

在这一步骤中,有的学生制作成表格,有的学生制作成大括号图,有的学生制作成时间轴,还有的学生制作成树状结构图,虽然图式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是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知识内化,建立了“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系统化知识架构。拥有这一系统化知识架构,学生就能有效地解答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这一命题。以1750—1850年这个时间段为标尺,筛选出“近代世界”知识架构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政治方面: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等;经济方面: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等;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进化论、蒸汽动力技术等;文学艺术方面: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等。再依据题干要求从这些核心主干知识中概括出这一时期西方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二、落实反馈调节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

反馈调节策略,是一种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和结果,及时调整和采取补救措施的策略。反馈调节策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与属于认知策略范畴的深层加工策略不同,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调控手段的作用,即计划、准备、预学、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这一策略。在二轮复习阶段,要有效完成对所应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学习任务更需要反馈调节策略的运用,尤其在课堂学习环节,更需要教师正确、大胆地落实这一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以必修2专题五《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的课前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9题第(1)问,即(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课堂教学片段第一部分)

师:教材93页第一段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PPT), 这里所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指的是什么?

生: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手工工场的技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有另外的学生说,不是三个吗?怎么说了四个啊?)

笔者依据教材的叙述在课前设计中运用了“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是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生不仅将三个条件回答成了四个条件,而且回答的是这些条件出现的具体史实没有明确指出条件本身,这是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未曾预料的。面对学生的这一反馈,是按照课前设计继续推进?还是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要调整又该怎么做?基于学情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发现学生知识系统的缺漏并对之进行弥补正是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反馈调节策略。

(课堂教学片段第二部分)

师:是啊,怎么说了四个呢?你会去掉哪个?(教师再次追问)

生: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个好像是政治保障。

师:那么,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不是答案就准确了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暂时不看这个问题,先回到本课的标题。本课标题是?

生:蒸汽的力量。

师:蒸汽作为一种动力技术,大家知道它在生产中主要用来干什么吗?

生:用来开动机器。

师: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相比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生:(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陆续回答)

师: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能为市场所消化吗?

生:能,英国有广阔的市场。

师:哪些事件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从最后一个问题往回看,你会看到什么?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需要人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人们采用机器生产。

师:市场扩大需要什么采用机器生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思考)

师:关注教材94页的叙述。

生: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却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师:人类需要自己创造的,受自然限制不大的动力。这就是?

生:蒸汽动力技术。

师:关注教材95页表格中的“动力”类别,蒸汽动力技术在历经近百年的传承与改良后最终在瓦特手中收获成熟。

师:瓦特的成功改良带来了高效的机器生产,除此之外,开动机器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需要钱(资金),没有钱(资金)就不能购买机器。没有人(自由劳动力)也不行。(学生陆续回答)

师:资金、自由劳动力,加上市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都成为了开动机器不可或缺的条件。

师: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具备吗?如何具备?

生: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获得大量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师: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反馈调节策略在这一课堂学习环节中的落实,虽使笔者的课前设计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学生对“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问题回答的反馈结果,恰恰暴露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缺陷,三个条件学生为什么会说成四个?要求回答条件为什么学生只回答了具体史实?这不仅是学生陈述性知识系统的缺陷,也是学生程序性知识的缺陷,笔者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调节策略是充分利用教材,借助教材知识体系与主要内容,采用层层设问、步步递进的方式,调整出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又能帮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学习环节,真正帮助学生提升了历史质感。

三、借助检索应用策略 推动学生进行知识转化

检索应用策略是一种正确提取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策略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但是高考不仅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要求,更为侧重对程序性知识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高考对二轮复习提出的重要学习任务。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认为,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检索应用策略正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把学习内容转化成问题,学生通过提取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挑战,更让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程序性知识,而拥有这些体验的学生将能更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以必修3专题一第一课时《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为例。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教材在本课开始的第一段中这样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依据学科指导意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叙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请作一简单描述。

2.这一批杰出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些谁?

3.他们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分别有哪些?请列表分类叙述。

4.依据他们的主张,请举例说出他们相互争辩的焦点有哪些?

5.他们的相互学习又体现在哪些内容上?请举例说明。

6.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组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1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背景,第2~5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内容,第6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三大基本要素实际上是学生基本了解历史事件的程序性知识。

其次,就背景层面而言,第1问着重要求回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三个基本角度,它们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程序性知识。就内容层面而言,重点落在第4和第5问上,即内容理解的核心在“争辩”和“学习”上,这一处理恰恰反映了对本课标题的理解和核心主旨的把握。理解教材标题,把握核心主题,亦是学生进行二轮自主复习时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就影响层面而言,第6问侧重于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虽然影响角度的叙述侧重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面,但是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问题解决和设计情境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角度侧重,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影响多角度认识的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因为应用之需而产生的,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学生灵活运用陈述性知识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再通过练习和变式练习来实践程序性规则的“做事”功能并获得其具体意义,最终规则达到熟练运用并被纳入图式结构的相应位置中,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也正是二轮复习使用检索应用策略的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

[2]张林,张向葵.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7).

[3]卢宁,赵俊华.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4]李亚云.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1).

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探讨 篇三

关键词:二轮复习;阶段特征;主题复习;精讲多练

随着2014年高考的尘埃落定,新一轮高考复习又将启程。高考文综历史应如何复习才能实现有效性,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道命题。一轮复习全面夯实基础,宏观建构,筛网式复习,并关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養,二轮怎么办?高考命题每年稳中求变,二轮复习也应该是传承中有创新,那么二轮复习应选择什么策略与方法呢?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2015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1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2011年开始变化,2011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12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13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14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15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二、以时间轴为把手构建通史体系,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序性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本采用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同一时段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构建一定的通史体系实属必要,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把整个二轮复习变成通史复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构建通史体系,建构时间轴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何构建时间轴呢?

首先,要对历史进行分期,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样学生能清晰把握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线索,对历史事件进行时空定位。

其次,把相关考点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整合在相应的时段,不用具体年份一一对应,从而把握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时序感和整体认识。

再次,建构时间轴可以单独安排时间,也可以穿插在二轮复习整个过程,建议单独安排两周进行专项整理复习。建构时间轴要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和个人完善相结合。有些老师为了省事直接把自己做的交给学生,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整理。学生亲自动手建构,所花的时间精力肯定比给现成要多得多,但整理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效果是明显的。当然脱离教师的指导也是要不得的,如果学生单独建构缺乏指导会不断地返工,费时又费力。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如何建构宋元时期时间轴的一个示例:

①政治:宋二府三司,参知政事,王安石变法;

元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宣政院(管辖西藏、宗教)

②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翻车,商品经济活跃,“市”突破时空的限制,“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晓市,五大名窑,棉纺织业,煤作为冶铁燃料

③思想:程朱理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外传;文人画、山水画;

北宋四大书法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词(苏轼、李清照)、元曲

三、以重要时段及阶段特征为引领,突破重难点

根据福建高考主观题呈现的特点,我们对二轮复习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对通史做疏通面面俱到的做法,在建立时间轴基础上,突破重要时段,并以此为引领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专题知识条理化、专题化、系统化。我们选择转型时期作为突破点。中国古代史可以选择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以明清时期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师生根据时间轴重温明清时期(1368—1840)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重要史实,借助辅导书,归纳出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

政治上:明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阻碍了社会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闭关锁国政策。

文化上:理学占主导,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但出现了批判思想和反封建文学。

在归纳明清阶段特征时,学生实际上也完成了明清通史知识的建构,对明清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在归纳阶段特征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全球视野看中西对比,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有何不同?”“从东西方的对比,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背景、内容、影响上的区别”“明代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行梳理。

四、以多种史观为指导,确立复习主题,实现知识的整合

二轮复习教师要更新史学观念,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等为指导,确立复习主题,实现对模块知识的有效整合,内容囊括教科书的若干模块、若干个章节、单元的内容。

1.可以實现模块内专题整合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政治文明之制度创新,主题的核心是“人类政治文明是由专制走向民主与法制”。这个主题可以辐射以下章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俄国十月革命”。用全球史观角度看,可确立“中国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包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相关章节。

2.可以实现模块之间知识的整合

从现代史观角度看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近代进程的历史”。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民主化进程;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成长,思想上西学东渐,不断实现思想解放。以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可以整合以下专题:必修一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二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必修三的“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成果”。

在进行主题复习时,既要注意在宏观上从大处着眼理清主干专题知识线索,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更要从小处入手,确立小专题,如结合世界背景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两次战争,使知识问题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

五、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实现有效复习

高考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主导形式,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考材料题的命题思路:问题的一部分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分析;材料可能与教材内容有关,但教材内容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解题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中之重。要实现高效复习和提升解题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就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讲重难点,强调古今贯通,练高考典型试题,练不同类型题目,练出思路、方法、技巧,节节落实,落实到人。有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要跟进,包括不同形式材料的阅读、概括等。

以上是本人结合2014年高三备考组的实践,对二轮复习策略作粗浅探讨,希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张铭.图解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知识[J].中学历史教学,2011(12).

[2]汪瀛.科学整合历史知识,有效提升第二轮复习效益[J].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10.

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篇四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③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课本为主要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时间安排

3.15——3.20 专题1、2

3.21——3.27 专题3、4政治文明史模块

3.28——4.3 专题5、6

4.4——4.10 专题7、8

4.10——4.17 专题9

4.18——4.24 专题10经济文明史模块

4.25——5.1 专题11、12

5.4——5.8 专题13

5.9——5.15 专题14

5.16——5.22 专题15思想文明史模块

5.23——5.31 专题16、17

依据具体操作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具体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通过“四新”(新观念引入,新材料使用,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提出)考“三基”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趋势。第一狠抓“三基”不放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牢固掌握主干历史知识;第二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

2、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集全组之智慧,各位老师对照各自的任务,认真备课,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组内多听课,多交流。

3、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进行专题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

包办,在老师布置下,课前或课堂完成。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

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4、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情

分析、文综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5、强化针对训练,增强综合能力。一强化定时训练;二强化规范

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着力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

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6、上好两种课型,提高复习效能。

第一是专题复习课。要借助专题教学案,包括考点解读,温故梳

理,合作探究,达标检测,高考链接,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网络化,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专题评讲课。包括考情分析,重点讲解,归类总结,反思

整理,学生多思多问,老师少讲,答为主,着力点放在解疑答疑,析

因纠错,解题方法与技巧点拔上。

7、临近高考,加强心理辅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高三历史学科备课组

2013年11月

2013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计划

备课组长 邵筱洲

高考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前二十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高考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寒窗十年不就

是为了“金榜题名时”。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得到改变

命运的机会,甚至说是为家人争光,为国家效力。通过制定考生高考复习计划,让考生能够更好的复习和决胜于高考沙场。

大家都知道高考复习一般都分为三轮,并且每一轮的结束都会有检测的考

试,来评估这一轮的复习效果怎么样,那么这三轮的复习计划主要是哪些呢?

第一轮高考复习计划,主要是以教材为主。所有的考试,无论难易程度如何,它都是从课本出发,以书上的内容作为基础并延伸一些知识点来区分考生的掌握

程度。这一轮上,一般是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这轮复习的主要对象就是基础知识,扫除和理清一些模糊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主要强调“全

面”、“系统”两点。

第二轮高考复习计划,主要侧重于提高自身的能力。解决教材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多做一些难题来提高自己的实战训练,以免在考场上遇

见了难题会给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做法应在平时就进行,不要等到考试复习时才着手,平时把它们解决得越彻底,考试时就越轻松,压力

就越小。

三轮高考复习计划,冲刺阶段。一般是从4、5月份开始第三轮的复习,也

就是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复习的效果对高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考生

一定要好好的把握复习的时间和准备好复习的计划和内容。在这一轮复习里,不

管是书本,或者平时的笔记,都应该达到“越看越薄”的状态。考生的脑子里要

记下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要有更深层次的理

解。

高考三轮复习的阶段是一脉相承的,不可分离,只有上一轮的基础打扎实了,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复习,更好地去迎战高考。每轮复习都要目标明确,不要简单重复,低层次操练,要滚动提高。每轮复习都要精选练习题,既注重夯

实基础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学情、考情:

高三(2)(3)(4)班,两极分化严重,学生总体来说基础知识薄弱,遗忘率

相当高,学生主观努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学生之间层次落差比较大。

高三(14)、(20)、(25)班总体来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总体不够扎实。学习能力还比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投入历史科的精力过少。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待加强。

高三(13)班,学生总体基础比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课堂思路比较活

跃,但做题的方法意识上要加强,方法要持之以恒。

二、复习策略:

针对学生的上诉情况,计划二轮复习时采取以下措施:

1、针对(2)至(4)班的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最新考纲要求回归教材加

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并尽量强调课堂记忆,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强化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解题能力的提升。

针对(13)、(14)、(20)、(25)班的学生则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做题、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的训练,并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串联知识。在高考中力争考出

好的成绩。

对所有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规范答题,以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2、为了让学生在剩下的100天左右的有限时间中实现高效学习,尽量多的达到

上述目标,我们高三备课组成员必须争取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研读高考考试说明,加强对新高考试卷(包括对地方自主命题的试卷)的研究,发掘有效信息,把握2013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

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二轮复习中要求学生要“回归说明”、“回归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留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背书,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教材。要识记重要的史

实、概念和结论,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进程。

其次、教师课堂上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知识体系、讲历史概念,并

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做到“以练督学”、“以练带点”。

第三、突出材料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与归纳史实的能

力。体现“以练代教”、“以练督学”、“以练带点”。

第四、要寻找专题或热点问题的交叉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

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练习、考试。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

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5)对历史单科偏差的临界生要个别辅导。

以上就是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对2011届二轮复习的计划。

高三历史备课组:邵筱洲

6.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篇六

(二)编制:王胜海

审核:朱恩林

时间:2012/2/9

一、考点展示: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汉代政治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代察举制

3、汉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4、汉代儒学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5、汉代文学:汉赋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政治

1、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2、皇帝制度的创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确立了“皇帝”制度。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权。

3、秦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

,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负责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负责

,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

4、地方制度:郡县制

(1)、郡县制的建立:

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BC221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的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3)、郡县制的特点:①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郡县制建立的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

取代

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④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政治变革,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5、郡国并行制:(1)、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存(2)、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结果,外年归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思考1: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官吏的产生以及与中央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二)、经济

1、手工业、(1)纺织业:汉朝:①素纱禅衣:出土于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墓;② 丝绸之路:远销到罗马,中国被称为丝国。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①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汉代冶铁开始使用 做燃料。③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市的变迁

(1)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三)、思想文化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过程

(1)董仲舒的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 ②“、独尊儒术”; ③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④提出“ ”,提倡孝道。(2)汉武帝全面肯定儒学的措施: ①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②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教育:创建,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3)、结果: 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思考2: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为什么其新儒学能得到汉武帝的采纳?采纳之后对汉代的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2、科技成就:造纸术:

发明:考古表明,可能在西汉早期。在西汉,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存。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外传: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宋代)时传入欧洲

3、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1)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4、绘画的起源与演变:(1)、秦汉:绘画艺术走向繁荣,主要是帛画、壁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

5、汉赋:

西汉: 《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等赋家的作品;特色: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东汉:班固、张衡;东汉后期,短赋兴起。

三、巩固练习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7、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9、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阁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 学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买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阚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垒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j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3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3)据材料四,指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型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认识。(2分)

7.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心得 篇七

复习用书选择的好与差会直接影响到二轮复习效果。很多高三的教师在使用复习用书的过程中可能会抱怨, 复习用书难度过大或者题型不全等等。其实作为教师不能把复习用书的内容照单全收。我们应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来教学, 注重因材施教。例如: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习题进行了筛选。高三备课组的老师分块整理出往年各省的高考题, 在平时的复习中发给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基本上我们把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作为复习的重点。加强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定时定量做一些基础题和中档题, 训练速度和正确率, 适量做一些综合题, 提高解题能力。二轮复习中, 高三备课组经过研讨把重点放在简答题这五题中的18、19、20题, 即分别为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平面向量的结合, 概率和立体几何这三块内容。圆锥曲线和导数这两块内容要求学生能解决第一小题, 利用定义求圆锥曲线方程与简单的求导问题等。以下是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专题内容、考试试题的编制

1. 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认真学习考纲, 研究近几年各省市的考题, 及时了解高考的动向, 明确高考考什么, 怎样考, 力争专题内容、考试试题价值的最大体现。

2. 教师要多做题, 走进题海, 精选题目, 才能让学生走出题海, 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各种题型的训练以提高效率。

3. 最好多用剪刀加浆糊、粘贴加打印的方式, 自己编制。高考有70%的中低档题, 30%的难题, 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考查能力。因此选题应重视基础, 重心不能太高, 但又要有层次, 尽可能体现出高考要考查的几种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试卷讲评

1. 教师一定要课前将试卷做一遍。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学生在哪个环节容易出错, 哪个环节思维可能受阻, 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复习中有哪些内容讲的不够到位, 你才可能站在导师的角度指导学生。

2. 认真分析试卷, 选择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 整理出能够让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解题方法。

3. 最好通过知识模块和解题方法来分类讲解。一些难题、怪题, 可以将以前做过的类似题型进行再次分析, 让学生对这类问题理解更加透彻, 印象更加深刻。这也符合认识规律, 有利于学生掌握。

4. 注重考试技巧。很多学生的应试能力还比较薄弱, 所以等到高考前进行考法指导就会为时已晚。因为考试技巧也是一种能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考试技巧的不断练习, 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将技巧应用到最好。

5. 注重错题订正。平时的作业讲解后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教师最好对订正的题目再批改一遍。试卷分析后, 要求学生在订正过程中最好将解题的思路写在题目的旁边, 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复习中就有的参照了。

三、要善于反思归纳

解题后的反思与归纳是非常关键的。解题之后进行反思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在题目的讲解后进行解题方法和技巧等的一些归纳, 特别是对解题切入点的回顾。总之, 不仅要反思计算的正误、方法的好差、题目的变式等, 还要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时所用过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我们可以围绕本专题的主题先提炼出几个本质性的问题出来, 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总结出处理这几个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思想。

针对第二轮复习的特点,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复习的计划性。由于第二轮复习的前后跨越性比较大, 这就要求学生要事先回顾基础知识, 回顾第一轮中的相关内容, 抓住复习的主动权, 以适应大跨度带来的不适应。 (2) 提高听课的效率, 深刻体会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过程, 密切注意教师解决问题时的切入点,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思维的缺陷所在。 (3) 加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发现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公式和定义的掌握很不到位。这就影响了基础题的得分。所以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理论的内化, 通过第二轮的复习, 进一步有意识地强化对书本上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 对这些知识理解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4) 强化解题训练。通过在规定的有效时间内做一定量的客观题和综合题, 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同时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历年的高考题是各类试题中的经典, 题目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和考查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虽然在每年的高考中不会出现相同的题目, 但实质上还是对高考知识点进行了老酒换新装。因此我们教师应注重在二轮复习的最后让学生练习以往几年的高考卷。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熟悉高考试题, 适应高考环境, 及早进入考前的临考状态, 使知识从零散、单一到系统化、综合化, 绷紧高考这根弦, 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高考的正式来临。另外高考题在难易的选择上都是比较适中的, 每一题都有严格的解题过程和最后的答案, 比平时做的题目更规范。做完之后再认真仔细地看一遍标准答案, 从中品味高考的真谛。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易忌的几个重要事项:忌对学生已掌握的题型进行重复的练习;忌过度地注重怪题、偏题、难题的讲解;忌过度地追求解题技巧, 不注重基本功;忌填鸭教学, 不善总结反思。

二轮专题复习要在五月初结束, 考前留有足够的时间, 进行模拟训练和让学生自己复习。

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磨砺也是对教师的一次考验。在第二轮高考复习中仍需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适当的计划与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落实, 那么通过第二轮复习, 学生的数学素质必定有较大的提高, 解题的表述得到进一步规范。

摘要:高三数学的第二轮复习是第一轮复习的延续, 它将整个高中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二轮复习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 阐述教师和学生在二轮复习中各应注意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因材施教,查缺补漏

参考文献

8.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八

关键字:夯实基础 过程方法 技巧 实验 规范解答

G633.7

一、钻研考纲加强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大纲,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大纲,因而我们的一切复习教学活动都应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深入研究“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重点研究必考内容。认真研究分析《考试大纲》中的示例题型及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明确高考的内容和要求,关注热点和《考试大纲》新增点、变化点。

二、夯实基础,主抓必考部分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任务是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其次,加强基础知识的夯实,一般高考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占到80%。在复习时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不要一味地去解难题、偏题,怪题。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务必突出必考内容的复习。(必考内容95分占86.4%,选考内容15分占13.6%)。

三、注重过程方法,提升学科能力

中学物理的知识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规律的表达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分析,区别不同点,掌握共同点,以便提高能力。中学物理思想方法有隔离法与整体法、联想与类比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图象法、合成与分解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极限法、对称法、外推法、微元法、数学方法(函数、几何、极值、归纳、简单的数列)等。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能力和素质。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

在解答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时,要善于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升能力:

(1)从受力角度进行受力分析;

(2)从运动角度进行物理过程和临界状态分析;

(3)从能量角度进行功能关系分析;

(4)从系统角度进行隔离法与整体法分析。

四、加强基本实验,注重实验探究

实验考试的目标已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的考查演变到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考查,考试说明所列的实验考点只能算是能力的载体,需要我们采用切实可行的实验复习方案来加以突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题”与“实验”是融在一起的,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考实验命题内容主要出现在必考模块中。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实验复习,首先以《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纲,明确高考对实验考查的具体要求,并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实验的复习之中,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使用与读数)、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与评估(是否合理和误差分析),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拓展和迁移。其次在二轮复习中,在知识内容的专题复习之后进行实验专题复习训练,重点复习电学和力学实验。

在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中,尤其要注重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正确表达步骤和结果、强化实验评估和误差分析、加强探究实验的训练,以切实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五、加强科学训练,增强解题技巧,指导规范答题

1.加强科学训练,增强解题技巧

(1)堅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高后低(即若几道题都会做,应先做分值高的题目,再做分值低的题目)的解题原则。

(2)坚持“两快两慢”。阅读要快,审题要慢;书写要快,计算要慢。

(3)稳中求快。切忌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对容易题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对较难的题要知难而进,尽量多得分,遇到新题型不心慌,沉着应对。

(4)坚持训练与反思并重,考试与总结并重。

2.规范解题:

(1)明确研究对象。

(2)明确指出需设定的物理量及字母的表示:在同一题中不同的物理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同一物理量用同一字母表示;尽量减少字母的数量,注意脚标的运用,如v1、v2等。

(3)明确研究过程,简要说明物理情境。

(4)解题依据定律、定理、定义的原始表达式,以及关键字词的表达。

(5)将矢量规律写成具体标量表达式时应指明规定的正方向。

(6)列出解题需要的方程时,字母书写要清晰规范。

(7)解方程时,杜绝写连等式、杜绝方程中套方程、用字母表示方程中的物理量,不要代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不写。

(8)在用字母表示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后再代数字,且式子后面写所求物理量的单位。

(9)解题涉及的几何关系,要明确指出,一般情况无须证明。

(10)答案中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必须是题干中给出的已知量。

(11)有效数字位数取2—3位即可(或按题目要求),不宜用无理数或分数表示。

(12)说明答案中“负号”的物理意义,对矢量求解须答出大小和方向。

总之,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做到不画图像不做题,不设物理量不答题,不写对象(含过程与状态)不列式。

六、二轮复习几点建议

二轮复习百余天,不能简单重复,要突出重点练就以下高考真功:

(1)注重独立思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审题环节,培养审题能力。后期训练更要强调审题建模,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等问题。

(3)注重实验复习,培养探究能力。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5)注重解题技能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6)调整好心态

上一篇: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 策划手记下一篇:两癌筛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