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趣化走进作文教学

2024-09-11

让情趣化走进作文教学(精选7篇)

1.让情趣化走进作文教学 篇一

古诗教学情趣化初探

-----陈吉荣

古诗以其凝练含蓄的语言、优美深邃的意境、蕴涵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堪称我国文学艺术的璀璨瑰宝、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谐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应着力建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教学生态,在富含教育智慧的情趣化教学中,引领学生对古诗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切实感受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享受解读古诗的思维乐趣。

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情趣化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关注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提出不解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主动阅读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根基。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敏感地抓住学生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与文本有效对话,使古诗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相融共生中情趣飞扬,充满和谐课堂的魅力。[案例] 教学《咏柳》一课时,有学生针对“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剪刀是非常锋利的,春风怎么能像剪刀一样呢?”因为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诗中的比喻早有准备,所以孩子的真实问题正中下怀。我会心地一笑,幽默地将孩子感觉到的矛盾放大,“是呀,‘二月春风似剪刀’,难道春风像刀子一样刮脸?”许多学生都笑了,小手兴奋地举起来,“‘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意思是说,春风吹过,万物复苏,柳树发芽,长出细小整齐的叶子,就好像春风这神奇的剪刀精心剪裁的一样,并不是说春风像刀子一样刮脸。”孩子理解体会得真好,我点头赞许,而后相机追问:“好似剪刀的春风剪裁出来的仅仅是这细小整齐的柳叶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春风剪出了细嫩的小草。”“春风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小花。”“老师,我认为好似剪刀的春风剪出了一个美丽的春天!”我笑着表扬孩子们的回答富有诗意,再次追问:“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像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风像画家,涂抹出红的花、绿的叶,涂抹出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世界。”有的说:“春风像铜铃,唤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小青蛙睡醒了,蹦蹦跳跳地出来捉虫子。”我这两个追问实在是有价值,孩子的理解感悟非常精彩。[反思] 朱熹十分强调“熟读”与“精思”结合,要求读中生疑,从疑而悟。“和谐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情趣化古诗教学更是看中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引领学生与古诗深入对话。当然,为了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师备课时应力求从学生的视角解读古诗,考虑学生阅读古诗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从而确保教学时及时抓住学生真实问题这种课堂生成资源,顺势引导,巧妙点拨,和学生在与古诗情趣盎然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

二、展开再现画面的融情想象

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空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和谐对话。[案例] 教学《春望》一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城春草木深”中的“草木深”,在头脑中融情想象、再现画面: 师:“深”是什么意思? 生:茂盛。

师:“草木深”怎么解释?

生:草木深就是草木长得非常茂盛。师: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草木深”应该解释成什么?透过“草木深”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草木深”应该解释成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透过“草木深”,我仿佛看到,昔日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如今草木芜杂、荒无人迹、破败萧条、满目凄凉。

师:四字词语用得真好!那人都到哪里去了?想象一下。生:有的人被叛军杀了,有的人给叛军抓了,还有的逃难去了,就算是没逃的,也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生:长安城的人抓的抓,杀的杀,躲的躲,逃的逃。昔日繁华热闹的长安街,如今放眼望去,空无一人,映入眼帘的只有丛生的杂草、苍苍的林木,真是“无处话凄凉”![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由“草木深”三个字展开再现画面的融情想象,“草木芜杂、荒无人迹、破败萧条,满目凄凉”的画面跃然眼前,悲凉凄切之情油然而生。诗情要*想象去彰显。只有诗中凝练抽象的字句通过想象幻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身临其境、触目惊心、切己体察、感同身受,隐匿于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与文本的和谐对话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推动左右逢源的引经据典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激活学生以往的古诗积累,推动学生饶有兴味地引经据典、互文理解,是古诗教学情趣化的极高境界。在学生文思泉涌、旁征博引的过程中,不仅古诗学习会达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和谐化境,而且有了经典的润泽,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生命质量都会得到提升。[案例] 教学《回乡偶书》一诗,在学生抓住“少小”“老大”“鬓毛衰”这几个词体会诗人容颜改的基础上,我启发说:“从少小离家到老大回乡,贺知章离别家乡五十多年啊,无情的岁月怎能不让他改得面目全非呢!可是改了的是容颜,不改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乡音,家乡话。”我进一步引导:“不改的仅仅是乡音,是家乡话吗?透过这‘无改’的‘乡音’你能够想象得到这五十年间诗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乡情吗?”

在舒缓、深情的音乐背景下,我渲染情境:“虽说仕途顺利、平步青云、春风得意,可是贺知章从来就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家乡。夜深人静之时,他常常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美景,想起家乡的人和事,思乡之情不觉袭上心头,他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那最能表达他此刻内心情感的诗句——”学生齐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逢佳节到来之际,贺知章更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家乡的美景,想起家乡的人和事,想起自己在家乡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纯净美好的岁月,一股强烈、浓郁的思乡之情袭上心头,他一定会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学生很有默契,齐声吟诵本板块的第三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家乡有人来到京城,贺知章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来见自己的老乡,这样的诗句一定会冲口而出——”多数孩子在思考,几只小手举起来,我叫起一名学生,他高声背诵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虽然京城与家乡,空间上相隔万水千山,虽然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可是故乡始终牢牢地维系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五十年间,还会有哪些诗句会时时吟诵于贺知章口中,常常萦绕在贺知章心头?”我把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学生纷纷举手,“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的古诗积累被激活了,他们吟诵的诗句比我预期的还要丰富。

在学生引经据典、以诗解诗的基础上,我总结道:“是呀,鬓毛虽衰但乡音无改,容颜虽衰但乡情无改!请大家把我们刚才的理解、体会送到诗句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学生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时,有意识地渲染乡愁氤氲的情境,启发学生激活以往的古诗积累,吟诵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于是,情趣浓郁的和谐课堂上,学生文思如泉涌,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崔颢的《黄鹤楼》,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学生信口吟来,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总而言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再现画面的融情想象,推动学生左右逢源地引经据典,教师教得有情有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显得美妙和谐、精彩纷呈,师生在感受语言魅力、享受思维乐趣的同时,也深刻领略到古诗教学独有的情趣,切实体味到和谐课堂特有的魅力!

2.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情趣飞扬 篇二

一、情境结合

高中语文的情境结合,就是要把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中涉及实际生活的情境充分地展现出来,通过高度的情境结合来解读高中语文学习的难题。

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去滕王阁游览一番。不能亲自登临滕王阁的,则可以通过影视资料或者专题视频来一览滕王阁的风采。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登临”滕王阁,都要在“观赏”滕王阁的同时,讲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的相关背景、相关故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情境结合地学习语文知识,破解《滕王阁序》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这就是情境结合与生活解读的学习优势,二者高度结合,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高中语文学习。

二、注重实践

高中语文学习要想实现生活化,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而实践生活是需要经常化、常规化的。生活是第一老师,通过高中语文的生活化学习,可以让人明白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例如,在学习《奥林匹克精神》这篇文章时,除对奥林匹克精神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以外,更多的是要掌握和体会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无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区别”的讲述,还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及奥林匹克精神美好未来畅想的讲述,都要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在对奥运精神的描述上,奥运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镇静和自信的品行。”另外,在奥运竞争中,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这些语句都是对诸多奥运知识和奥运精神的学习与体悟,都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活生生的奥林匹克运动,去懂得更多人生道理。

三、情景再现

高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化学习中,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情景再现的境界。在学习《西地平线上》一文时,就是要把生活和语文知识统筹融合起来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正是起到了情景再现的作用。

从《西地平线上》一文来看,主要就是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同时,在学习境界的升华上,在课文境界的体会上,要充分让学生体验和认同悲剧之美和英雄情感,体验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内涵。

那么,在生活的融合中,就是要带领广大高中生去领略日落的感觉,或者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去看日落、感受日落,品读《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的三次日落。当学生完成生活融合和情景再现后,再对三次落日进行全面的总结:第一次是壮烈奔放之美;第二次的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第三次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这无异于穿越时空的情景再现,让学生站在哲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品读过去、展望未来,让高中语文在情景再现和生活融合中,成功地完成教学。

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存在于自然的,高中语文与生活化学习需要眼睛和心灵去观察,需要用眼睛和心灵去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的种种美好,从而实现高中语文学习的种种美好。

四、互融互立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要注重互融互立,让实践生活与高中语文一体化发展,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例如,《江南的冬景》是一篇标准的写景文章,或者说是寓情于景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江南冬天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充分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因此,在实践生活与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体化经营中,还是需要在南方生活的学生,到大自然中领略一下自然生活的风采,如果是北方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电影电视等,去感受一下江南冬天的景致。这种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互融,就是实践生活与高中语文一体化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典型例证。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与生活的情境结合,与生活的实践结合,与生活的情景结合,都是高中语文走进生活的有效路径,更是高中语文与生活统一化、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与实际生活的互相映衬、互相融合中,势必走向成功,走向多元,走上新的台阶。

3.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 篇三

——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 龙游中学课程班

余金荣

[摘要]作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实质是试图克服把写作完全当作一样技术活来教的倾向,强调作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为一个率真、有个性思考、追求自由与美的人。要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写作教材的编写要重视把写作中的鲜活的人而非仅仅写作本身当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有人文精神;教学生学会关心。

[关键词]作文教学 以人为本 教材编写的出发点 教师的人文精神 学会关心

作文教学,着实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作文到底能不能教?怎么教?为什么花了许多力气,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旧不行?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千人一面。也许不教也罢。

事实上确有少数语文老师并不太教作文。或者说,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点书吧,作文自然就好了。”一种老师。“学生生活太单调了。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到哪里去找东西写?没办法。”一种老师。更有甚者,“阅卷时作文打分不是41就是42,高考阅卷都这样,何必还要花大力气去教。”可能还有另外的想法或理由。但是,我想,真正不想教作文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只是,作文真的很难教,不知道怎么教。走进教室,面对四五十双灵动的眼,鼓足勇气写下一个作文题目,绞尽脑汁指导一番,然后背转身,把无尽的空虚与艰难留给学生。说实话,这不是老师想做的。

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乃至成为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获得快乐与内心世界的充实。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为一个率真、有个性思考、追求自由与美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教改必须向深层次拓展,彻底转变观念。作文教学的观念不转变,所有的施教手段都有可能成为空谈。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文关怀走进我们的作文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地位;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我想引一位老师在“人教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帖子如下:

又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幸福”,然后,问孩子们:“你觉得什么时候很幸福?”一开始,孩子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上来。有人在小声嘀咕:“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显然,在孩子们眼里,“幸福”是个很大,很空泛,离他们很遥远的概念。

就在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我用轻柔的声音缓缓地谈起了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那天,我挽着年迈的外婆在街上散步,阳光温柔地洒在我们身上,真幸福;我说,前几天上公开课,好几个同事忙前忙后地帮我,我辛苦着,也幸福着;我说,幸福其实很真实,很平凡,很具体,他随时都在你身边,就像此刻,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和你们相聚在教室里,融洽地聊着天,也是一种幸福。如果你不用心去感受,你就不会发现„„教室里安静极了,他们的眸子里多了些思考。片刻之后,他们活跃起来了,一个文静的小女生站起来说,上次看到外公、外婆一起吃花生,到最后一颗花生时你推我让,当时想想很好笑,现在回味起来,幸福就在这浓浓的亲情中。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接上来:“我的小表弟整天缠着我,有时想想挺烦的,不过,哪一天不来缠我了,又觉得空荡荡的,有人那么重视我,依懒我,也是一种幸福”„„七嘴八舌之后,一篇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就从他们笔下出炉了。本来以为,这堂课结束了,可以画个圆满的句号了。没想到,它的余波也不小。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当天晚上,她儿子坐在厕所里,忽然问他:“妈妈,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她妈妈一愣,不知从何说起。儿子认真地说:“就像现在,爸爸在厨房里忙碌,你在整理桌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她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的!”妈妈当时激动地跑过去亲儿子的小脸蛋。

我以为,这个帖子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我们教作文,也不单单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更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关心,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学会思考。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在于其他,主要在于心灵是否充实,情感是否丰富。一个热爱生活,细腻感性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定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人格品质也定是最接近真、善、美的。常言道,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学会做人,培养一个人的人文关怀精神,作文就不会没东西可写,不会写的苍白。

人文关怀,关怀的对象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关怀真实的、个体的、自主的、自由的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而非任何外在的、物化的对象。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究竟怎么做呢?我以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一直期盼着一套理想的作文教材。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阅读和写作分开,写作教材按照写作过程进行能力分解训练,凸现了写作的独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所谓的能力分解训练真的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痛吗?以高中第一册为例,教材由“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构成序列,希望通过这一纵向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想,不太可能。因为很可能连起码的一个“不愿写”的问题都没解决。

显然,我们写作教材编写仍然沿用传统思维。认为写作是一客观现象。客观现象重要的是它的规律。我们只需把它的一般规律正确地揭示出来,然后由老师教给学生就完了。教学就象传递东西。一递一接这么简单。认为作文教学要解决的只是有了内容之后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运用语言表达的问题。至于学生写什么内容我不管。写作只是一样技术活。

应该说,我们的写作教材基本没有体现作为学习写作的主体——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没有把写作中的鲜活的人而非仅仅写作本身当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人文关怀。

要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教材,编写者应该是这样:他们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写作规律的本身,要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对写作中鲜活的人——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关注上。每个单元的编写都应作出这种的努力一一把学生带入一种能够激发写作动机的情境中。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对处于不同成长年龄段,处于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学生的心理作一番研究。他们将为什么而写作?他们渴望写什么?写作动机、欲望永远比写作理论重要。

在这点上,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可以给我们些启发。以作文的命题为例,苏霍姆林斯基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4年级则有“假如我是隐形人”、“最美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5年级有“从一滴水中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6年级有“早秋也有一个短暂而美妙的时刻„„(丘特切夫的诗句)”这样的题目,以引起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7年级安排了“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的题目。8年级的题目有“没有目的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印度格言)”。9年级的题目是“在我们今天父与子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读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后写)”。10年级的题目有“俄罗斯离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生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离开俄罗斯就不能生活<屠格涅夫语,写在即将开始劳动生活的前夕)”。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

二、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教师。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责怪学生的作文能力偏低,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吕叔湘先生旱就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现象:“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见《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这是否意味着作文不需要教?我看,不是。这只能理解成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批评。教学,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成功的作文大体离不了成功的教。

一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有多少人文关怀精神。那种讲点作文理论,抛给一个题目,把艰难留给学生,缺乏同情心的作文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教学。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中的人文关怀,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真实的、个体的、自主的、自由的人的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我们认为,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语文教师很可能在以下一些方面对学生的写作造成根本性的伤害。

首先,这种教师很可能在课堂上不能放松身心,不能抒发自己对课文的真实理解。面对涵义深广、语义丰富的课文,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参鹦鹉学舌,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的一己之见。一个原因,可能是怕考试时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深层原因,却是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这种教师早已经没有了自己独到的一己之见。或者说,对“按既定话语来说话、按既定套路来思维”,早已习以为常,早已积淀成一种“潜意识”。我们的学生,在他“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地渐渐丧失了“自我”。在作文时不仅没有了个人话语,还有不少学生把作文的主题尽量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方面升华、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放松下来,说想说的话、心里的话。总之,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作文写成这样,责任在学生吗?虽说,老师也是受害者,但你也直接伤害了学生。

常常想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春晖中学的那些语文老师们: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夏丐尊„„也常常想起当代语文教坛上的俊彦;于漪、黄玉峰、王栋生、曹勇军„„他们或激情洋溢,或学富五车,或思想敏锐、或著作等身„„在其各自热爱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上干得是那样的自由、自然,千得是那样地让学生欣赏、喜爱、尊敬,他们可是从来不会因为考试时统一的标准答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丢失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丢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理想主义情怀!其次,这种教师将很难做到正确看待及评价学生的习作。时间一长,学生写作丧失信心,丧失自我。

学生是作文主体,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对于写作的评价,首要的是看他(她)有没有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没有个性化思维,有没有相适宜的形式,不能唯主题至上。教师应该有这种雅量,允许学生的文章离点谱豁点边,切勿稍有“离经叛道”就大事杀伐,“在嫩苗地上驰马”(鲁迅语)。打作文分应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只要学生讲的是真话,讲的有他的道理,就应该给他加分。要承认并容许学生成长的漫长性和差异性。相信学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思想会成熟起来。反之,如果评判作文仍旧唯主题至上,用成人认同的公共话语去揠苗助长地“帮助”成长中的学生,那只会带来一个后果:学生集体真话失语症越演越烈。

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争当大官》的作文。因为村里的干部欺压村民,而乡干部不仅不管,还有意偏袒村干部,于是他在作文中发誓要努力向上,争当大官,为村民出气。这篇作文流露了一个少年学生纯真的心声,率真中流露出他对乡亲的挚爱,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当然,以成熟人的眼光看,这心声也显露出他思想上的不成熟。作为教师,你怎么评判,给他打几分?我看,可以打80分。烂泥塘和小溪,哪个好?鲁迅就说过小溪好。烂泥塘看似深不可测,谁知不是装腔作势;小溪虽浅,但清澈见底。而且,小溪假以时日,谁说就不会变成大河? 再者一位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写作理论指导之外,很可能从不下水写作文。情之不通,理如何达!这种教师,讲写作理论,头头是道,作文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具体写作,写什么。他不管,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我真怀疑她的这种分析和讲解对学生有多少用。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你不教,我还会写,敢写,你越教,我越写不来,最后,写都不敢写,一听写作文就发怵。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实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因为无论哪种教育,归结起来,都不外“言传身教”四个字。如果自己不动过笔,就缺少一种真切感。说白了,就是缺少对作品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缺少一种感性积累,指导起来就不能做到具体、深切,很难切中要害。

在这里重提老师“下水”,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认为,教师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尝过写作实践的甘苦得失,就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脚,说三道四,就不免使学生对老师讲的产生怀疑,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的潜意识里很可能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反感。因为你站的太高了,不肯弯下腰和他们同甘共苦。有时甚至觉得,学生之所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恐怕与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不爱作文,不会作文,再由此而乱评乱改作文,有着直接的关系。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会说,不少的语文老师“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写作的切身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用最完善的教法教上七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

“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乃至几桶水。教师的写作信心和热情及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会给学生作文以极大的鼓舞。倘若教师只一味地在岸上“叫练”,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恐怕永远都只能望题生叹,望师兴叹,即使硬写出来,也多是空话大话。而通过下水示范,教师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学生写作的困难与艰辛,自觉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和要领,同时也更能提高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掌声与喝彩。

使用新教材的三年来,笔者就与学生约定,凡要求他们写作文,我必写。每次写好讲评后,学生的作文加上我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作纪念与交流用。虽谈不上“奇文共欣赏”,但也算教学相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学生怕写作,不会写作,首先是不知道“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写”。两者之中解决“写什么”是当务之急。过去一些作文教学的手段大都是远离学生,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作文出现了不应有的尴尬。作文教学要真正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彻底改变我们过去只教作文怎么写,不教写什么的做法。要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宣言,它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要让学生会关心,做法多种多样。笔者刚接教高一新生时,就与学生商定,第一学期作文的主题就是“学会关心”。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课前三分钟学生讲演,每周随笔,班级小组辩论,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督导活动。

清华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开创“《东方时空》”课,让学生在收视后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

我想,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把学生推向关心,就能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视野狭隘、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通病,变“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他们写作的题材拓展了,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

其次,应引导学生理解关心应基于人文精神的前提。否则,关心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层面。

对“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同时超越功力的,经济的层面去关怀历史文化自然宇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的关心才具有人文关怀意义,才会产生独特的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

比如关心一条河流,你不能仅仅停留在功利的角度去关心它,保护它。那很容易停留在公共话语层面。“让水流走自己的路,舒展起它的臂膀”,让河流自然弯曲,两岸生长各种野生植物,给鱼类和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空间„„。只有这样关心,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这也是人们用过去“改造自然”的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有了这种深层次的个性思维和情感体验,必然会产生“我手写我心”强烈愿望,尝试去找到它的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样的作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最后,还是应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写真话,写真实的自我。因为这是走进入文关怀的前提。一个连自我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去关怀别人。

一个人首先得会讲真话,才会认识到自我的独立,独特,进而才能认识并尊重别人的独立、独特。这里,我仍想讲,我们的教师,应宽容学生有些不太好听的话,不必过于心急,不去揠苗助长,使学生不敢讲真话。思想感情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问题实际是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和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体现,不是作文本身的问题。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一一公共语言(公共道德公共思想等)去压制真实的个性化语言。容许个性语言的生存空间,就是容许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在这里,有没有必要担心在写真话写个性时会陷进一种万劫不复的个人主义泥潭?没必要。众多有成就的作家的创作已经告诉我们,在写真话写自我时,你会不断地进行扩充阅读与自我反思。在书写自我时,一开始,你可能会粉饰自己的生活,虚饰自己的感情世界。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你会逐渐意识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而当你在伪装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边的寂寞与空虚,你会觉得写作是一种艰难的事情。可一旦反过来,你则会感到写作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你在写作中,会不断地激发起提升自己的欲望。你在书写自我时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丑陋并进而迸发出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双重过程:你在将个人的激情充分外泄的时候,你也在对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深刻的内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完成了对学生的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最终,从学做人中走向学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才可以说无愧于心。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在这一方面,一定是大有可为的。我想,只要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能坚持这样做,在做中不断地总结、创新,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4.让情趣为阅读教学营造强磁场 篇四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薛 艳

低年级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好动,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低年级孩子自我控制力太差,课上不是开小差,就是做小动作,真难教。我想: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地反思,孩子不听讲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吸引不了他,要知道,他们在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是很专注很投入舍不得分一点儿神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要想吸引孩子置身于课堂学习亦莫先乎一个“情”字。只有让他们进入课堂情境,让他们产生情感需求,让教师、学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们方能主动地融入课堂。孩子一旦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那他的“动”就是为学习而动,“动”得其所,“动”得其妙。这种情感需求的产生,有些来自于文本自身,但更多的要靠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来“营造”。

《云房子》是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语言优美,趣味盎然——雨后天空中留下朵朵白云,小鸟们用白云做成了各式各样的云房子,并在云房子间快乐地嬉戏玩耍。一阵风吹来,云房子也被吹散了,只留下一个笑咪咪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我是这样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魅力的。

一、课件先声夺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学习伊始,我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进入情境。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朵朵白云悠悠地飘浮在蓝湛湛的天空中。顿时,“呀”“哇”“啊”

之类的惊叹声在教室里响起。平时再熟悉不过的蓝天白云现在竟然走进了课堂,孩子们格外新鲜,格外兴奋,他们发现了平时被忽略了的美丽。这时,学生们获得了最初的情感体验——“天空真美呀!”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关注这片天空会发生些什么事。

二、联系生活实践,引发情感共生共鸣

“小鸟们开始造房子了。”我告诉孩子们,小鸟们造云房子就像你们平时捏橡皮泥、搭积木、拼七巧板、做飞机模型一样有趣,它们动了好多脑筋才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来。由相似的实践活动自然能联想起相同的游戏活动相同情感体验。当他们看到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白云时,仿佛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杰作一样。有人指着一朵美丽的云彩,甜甜地读着:“有点像花儿一样美美地开着。”有人指着一朵胖嘟嘟的云彩,粗声粗气地读道:“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还有人捏起两根小指头,眯缝着眼睛说:“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当然,我没忘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也来造座云房子。不一会儿工夫,诱人的冰激凌房子,可爱的雪娃娃房子,神秘的飞碟房子就都在孩子们的想象里诞生了。

三、借助即兴表演,玩出兴味玩出情趣

“小鸟们在云房子间嬉戏玩耍了。”孩子们学到这儿的时候,爱玩的天性表露得淋漓尽致。几个孩子已经按捺不住地站起来,扑扇着“翅膀”(双臂)。显然,他们已经坐不住了。与其让他们窃窃私语,偷偷摸摸地学小鸟飞,不如慷慨大方地让他们玩个够。你要玩吗?行!但你现在必须转换角色,您现在就是小鸟,小鸟是怎样串门怎样作客

怎样玩耍的?你得即兴表演。就这样,我放飞了一屋子的小鸟,也放飞了一颗颗童心。“你好呀,今天我想到你家作客,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欢迎你到我家来作客,我带你参观我的云房子吧!”他们礼貌地去别人家作客,欢快地与伙伴玩耍,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的机会。此时,玩亦是学,学亦是玩,口语交际、美文朗读、即兴表演、嬉戏玩耍,一举多得,真是情趣盎然,其乐无穷!

四、珍视不同理解,抒发真情独感

“云房子被一阵风吹散了。”雨后的天空为一般人所喜爱,更何况课文插图中还有一片水汪汪的蓝天和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呢。当我问道:“你喜欢雨后的天空吗?”很多同学都欢快地回答:“喜欢。”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前半部分有了情感的投入,角色的融合,所以他不再是用一般常人的眼光看这片天空了,而是能“想小鸟之所想,忧小鸟之所忧”,为小鸟失去云房子而感到遗憾。这份生成的情感是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是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是情感碰撞的火花,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按照我原本的设计齐读这一小节的话,不同的情感需求又怎能得到充分地宣泄呢?于是我立刻改成了分组朗读,在响亮愉悦的声音里有人感受到了雨过天晴的喜悦,在淡淡的遗憾声中有人感受到了小鸟失去云房子的失落,更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在读同一段文字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他们的个性思考会得到老师充分的尊重。

5.走进龙文化作文 篇五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赛龙舟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随着一声枪响,龙舟如离弦之箭飞向远方。两岸的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精彩的比赛令人目不暇给。鼓手坐在龙头,一边打鼓一边吹哨,运动员们顽强拼搏,力争上游。龙舟身后留下一道道波纹,原本平静的水面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运动员们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分神,依然拼命的向前划,真是“蛟龙劈波斩浪,勇士竞逐龙王”啊!

赛龙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项目,他还代表了坚持不懈,奋勇直前的精神。这就是龙之精神的化身。许多典籍都将龙描绘成一种神圣的生物。但龙并不是永远的强者,它也会失败,也会下坠,可是它不会放弃,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低下它高傲的头颅,就像我们的祖国,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强汉。盛唐。富宋……我们也曾有过让世界瞩目的壮举,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我们也曾经历过无尽的痛苦和屈辱,目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那无助的一声长叹,听闻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那无尽唏嘘……七七事变,当隆隆炮响打破宛平城昔日的平静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入渐渐觉醒了,为了抵御日寇,抛头颅,洒热血,英雄辈出。经过先辈们的不懈努力,现在的祖国今非昔比,在那次世界为之瞩目的利比亚撤侨事件中,我国的军舰不远千里,第一间赶到利比亚战火纷飞的港口,不管你是香港人还是台湾人,只要你是龙的传人,祖国的军舰就可以接你回家。珠海航展,装配了国产矢量发动机的战机轻松完成世界最难飞行动作——眼镜蛇机动,看得我热泪盈眶……中华民族这一条巨龙又一次在世界的东方腾飞。或许龙不一定真正存在过,但龙的精神早已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脉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6.让情趣化走进作文教学 篇六

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经过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校课题研究组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学生才会把看到的、想到的与自身的认识及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就是享受作文的过程,所以形成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在对《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享受作文》课题进行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依据“摄取生活信息——认识生活信息——记录生活信息”这一信息论的原理,构建了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把观察、思维、表达融为一体,将内容的形成与表达有机结合,进行整体化作文训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升。并在训练过程中,深化了作文教学理念,拓展其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享受作文”,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积累的过程中学作文、练作文,从而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活动型体系。教师们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做人。生活和作文可构成一个生活与作文生活的循环,(也就是说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影响写作,同时又指导写作。)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提高而提高,作文能力会因学生对生活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一、生活为源,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说话

目前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实际,违背了作文产生的自然规律,抛弃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学生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胡编乱造。以致学生想写,写不出,甚至想说,不会说,出现学生“不会说话”、“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等现象,习作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应付、抄袭就越来越多。令学生思维萎缩、语言贫乏,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把生活作为源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沐浴阳光,接触真实的生活活动,走进生活,学生才会开始说真话、写真事。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离不了切合实际的活动。

1、自然活动。这类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量很大,面也广。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做家务、校园劳动、宿舍内务等都是自然活动的内容。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生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类“无意”的自然活动,转化为有意的观察和记录,就会使这种活动成为的“生活作文”的素材,学会说话的前提。

2、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为学生创设各种内容的实践作文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体验活动中,去关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能体验到,能“说”出来,解决的过程中,能为基础的习作增加深度和广度。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时,要有意义,要贴近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要能引发学生的探究。

这样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使学生走进生活,在体验的基础上,积累有价值的“生活作文”素材,使学生学会了说话,成为习作自然渠成。

二、阅读为主,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写话

1、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从校内阅读到校外阅读,从书本阅

读到生活阅读,使学生课堂知识延伸、放大。

从内到外的阅读,为学生跳出书本、体验生活做了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课堂上时间和容量是有限的,可以在教学课文之余,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增加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课题研究中,学校就采取了中午休息时段开展校园内读书写字的活动,收效较好。课外的阅读同样也促进了课内知识的消化、理解。有一些包含深刻哲理的文章,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如果借助课外阅读有意识的提供学生相关的哲理其他读物,效果就会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扩大、拓展了阅读范围,搜集了有关文学方面的故事、人物,也感受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搭建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平台,就可以满足学生对各个层面的知识需求。学校的读书写字活动及班级的读书角、读书活动展示、演讲赛、读书心得报告会、影评、校报、兴趣小组、红领巾广播站等都推动了学生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丰富的图书,使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生“生活作文”积累了语言知识、表达方式(把会说的能用合适的方式写下来,就学会了写话)以及情境体验(生活体验)。

三、真情表达,让学生热爱生活,学会作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

1、真情表达,就必须让学生热爱生活,而重视学生的主体发挥,尊重学生的表达愿望,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减轻学生对习作的心理负担是最关键的。

首先要让学生在生活现场进行体验,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观

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来到汉江河畔、面对被污染的河水,感慨油然而生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这痛心的场面,把自己的心情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自由表达出来。其次要让学生把捕捉到的生活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情感回顾,甚至可以进行角色表演,这种回顾可以把生活中的场景有回味、有情感的展现出来,不仅有真实感,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信任写作与交流。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他们获得的经验、感情、思想不可能千篇一律,信任的写作与交流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飞翔的天空。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可以在课堂内、课堂外,可以在现场内或是现场外,抓准表达的最佳表达的最佳状态去说,去写,去发表,去交流。通过内心的体验和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探索、了解,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无论是故事、寓言、童话,还是日记、读书心得等。信任学生就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创造能力。

四、以人为本,让学生表达生活,享受作文,学会做人

现代教育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是教育的真谛。本课题坚持了“教育应回归到人”的基本理念。

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在热爱生活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在读书中品味生活,让学生逐步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在得心应手的表达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在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中,应用作文,体验乐趣,品味人生,学会做人。

五、“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享受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三段〈让作文走进生活〉五步〈让学生享受作文〉):“A走进生活(摄取生活信息)(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B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信息)(2、再现生活,选取题材;

3、认识生活,拓展题材)——C表达生活(记录生活信息)(4、反映生活,表情达

意;

5、回归生活,作文作人)”

三段:

1、走进生活(摄取生活信息):首先引导学生有生活或活动参与的过程;其次能阐述在过程中获取的生活信息。要求有意义,有价值,真实,自己有感受,语言准确,表达流利,有生活感。

2、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信息):对于获取的生活信息,能有规律、有条理、有先后的分出主次详略,能进行取舍,表达出真情体验的感觉,能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要求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真情实感,有生活观点。

3、享受作文(记录生活信息):熟练习作,写作中能感受到生活与作文对自身的教育与影响,能真正把生活体验记录在自己成长的轨道上,从而懂得做人的道理,作文乐趣油然而生。要求达到真情流露,文从字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情感升华,学会做人。五步:

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2、再现生活,选取题材;

3、认识生活,拓展题材;

4、反映生活,表情达意;

7.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七

——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

语文组高淑松

【摘要】“文以载道”是古人提出的艺术命题,在当今,我们可以理解为文章是用来传达道理、承载思想、表达情感的。而现在的作文教学让很多老师发愁,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完全没有感觉,总有一种“言之无物”“下笔空洞”的应付之嫌。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原因是学生缺乏兴趣,没有生活感悟,何以传达思想?生活与作文本来就应该紧密相连的,本文以突破作文教学难点为目的,联系生活,以“作文”为教学载体,以表达与交流为操作平台,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为教学起点,构建具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作文兴趣多种途径

我们的小课题组已经成立半年多了,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的课题已经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在将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感到有东西可写,有一种想表达的强烈愿望,从而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感悟写作真谛,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写作指导与作文讲评相结合的单调性,通过各种途径,如美文共赏法、借鉴法、补白法等,从兴趣出发,去诱发学生的写作愿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

地去思考,去表达,去倾听。使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也采用改变作文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达与交流。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课本与自编作文题目相结合,不打乱现有教材体系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教学,遵循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指导形式多样化单调的给材料作文训练,狭窄的训练空间,使作文教学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贫困的深渊。传统单一的作文指导课,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如下作文指导:

1、梯度训练——仿写法所谓仿写是指在形式、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相仿之处,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方面又有创新的习作训练。习作仿写可以从句子仿写,片段仿写,到全文仿写,形成阶梯度。句子仿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运用消化,使学生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

2、、片断训练所谓的片段训练就是课堂上,就教材的某一方面,就某一事情的某一观点学生随意发表言论,训练口头表达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开放创新的思维训练。比如,“从《苏武牧羊》一诗中看苏武”,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思想等等,要求学生口头交流、表述,并形成文字。以片段作文的形式训练学生作文。同时也为日后的大作文积累写作素材。

3随时表达训练————以日记、周记形式进行书面表达,交流感情同时训练学生合理叙述,恰当表达感情。

4兴趣话题自选训练——在给定的几则作文材料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及话题来作文,小组间互评,推荐佳作,美文共赏,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二、以恰到好处的评语激发兴趣,鼓励进步。

学生作文后,我们及时给予肯定。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更是这样,他们更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可以不精批细改,但评语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眉批还是总批,都要以鼓励为主。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他们学好作文的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作文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是抄作文,只是在作文纸上随便写一个“阅”字或“中心不突出”“结构混乱”等批语。这样做不但抹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对失去了信心,还增添了怕写作文的畏惧感。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批改时,我们要用商量的口吻,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易于接受——突出建议性。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得中肯——强调针对性。对文章的修改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体现指导性。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教师可作着重号,也可写些批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很有新意”等等。如果哪个部分写得不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袭很多的,可以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的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

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恰到好处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不好,都会有一种舒服感,更激发了他们写好作文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三、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大舞台中寻找素材培养兴趣。

1、每天课前设置“每日要闻”或者“每日必谈”的形式利用2——3分钟时间完成,让学生利于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轻松积累最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2、每两周一次运用自习课,将师生共同收集的书报集中起来分给同学们阅读,与书报交朋友,以便从中了解重大事件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以成果展示激发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会更大,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班中开设“作文展示平台”,让所有学生的习作都有机会在平台中得到展示,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对于那些写得很好的作文,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各地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一旦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老师就在班上大力宣传,表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把作品集结成册,积累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上一篇:种鸡场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银行柜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