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2024-08-10

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共10篇)

1.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篇一

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三、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2.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篇二

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绘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观察物象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 培养他们用绘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 初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绘画作品中美的欣赏力,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初步掌握使用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而传统的绘画教育忽视对幼儿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便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使幼儿头脑里只有零零碎碎、长长短短的线条, 只是记住某物体应先画这一笔还是先画那一笔的绘画步骤, 而对这个物体的整体形象缺乏认识和情感, 离开教师的示范, 幼儿就毫无独立创造、想象的能力。他们认为幼儿学画是建立在临摹技巧的基础上的。由于技能训练是一种机械训练, 所以尽管幼儿技能熟练、画得逼真, 但对所要表现的物体缺乏认知和情感, 也就降低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师应允许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对物象的认知和情感, 允许他们大胆想象, 按自己的理解去画, 或者在画面上添枝加叶。下面就谈谈在绘画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添枝加叶临摹画

临摹画是对初学绘画或对该事物较难直接感知到的, 教师可提供范画, 但提供范画不等于让儿童模仿, 照画无误, 而是积极鼓励幼儿“添枝加叶”。临摹画关键是选材, 要选择幼儿容易发挥想象力的事物。如范画提供一只帆船, 让幼儿联想到二只, 三只, 联想到海、水、鱼、海鸥、人等。

二、主题明确的命题画

命题画 (亦称主题画) 它是教师根据《纲要》的要求, 按难易程度预先规定好绘画的内容, 要求全班幼儿都按规定的内容来完成一种绘画。要想在命题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关键是出好题目, 要选择好幼儿熟悉的、喜欢的事物, 要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如命题画《大街上》, 孩子们把贮存在头脑中的大街景象, 人物、车辆、商店、街道、树木、广告、电话亭都组合起来了;也有画“夜幕中的大街”、“繁荣的商业街”、“雪中的大街”等, 有声有色, 表现出孩子们对大街的认识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深厚感情, 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再造想象”的记忆画

“再造想象”的记忆画, 是指教师将幼儿头脑中储存的事物表象, 通过想象的过程表现出来。其形式有:“记美术日记”——以画代字, 让幼儿把一天所见所闻, 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事物画出来。“记忆添画”——教师画出一部分, 留下主要的方面, 要求孩子凭记忆积累的表象, 通过再造想象, 创造出形象。

四、“创造想象”的意愿画

“创造想象”的意愿画 (亦称自由画) , 它是在教师的辅导下, 由幼儿自己确定内容的绘画。这种画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意愿画的内容是反映幼儿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事物。其形式有 (1) “色彩联想画”。提供某些色彩, 让幼儿根据颜色产生联想, 画出自己喜爱的作品。 (2) “故事添画”。教师讲故事的开头, 让幼儿编故事的结尾, 画出有故事情节的作品。 (3) 图形添加画。教师给出简单的线条或点,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点线发挥想象, 进行添加创作, 画出自己喜爱的作品。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运用语言、谈话、问答激发幼儿进行想象。

充分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 认真倾听幼儿在绘画中的言谈, 当幼儿的想象在绘画中不能完全体现时, 要及时帮助幼儿突破, 开拓其思路, 教师的一句话, 一个提示就能启发幼儿丰富的联想。如命题画“小熊”, 如果没有教师语言的反导启发, 不少孩子的画面上恐怕就会出现干巴巴的一个小熊, 教师的一个提问“小熊在干什么呀?”那么, 幼儿的想象即处于活跃的状态, 于是小熊推车, 吹泡泡, 耍杂技, 小熊请客等富有幻想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2. 及时给予技能上的指导。

幼儿在绘画时的想象, 往往带着很多的随意性和夸张的手段, 画“我到天上去作客”, 倘若把到天上搭建的天梯改为大树,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还有的幼儿在表达想象时, 画不出整个形象, 创作被卡住, 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帮助, 使他的想象得以流畅地展开。

3. 尽最大努力, 取消示范画, 避免示范画影响幼儿的想象。

无论是命题画, 记忆画, 想象画等, 教师不应用示范画局限幼儿的想象和创作, 应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事物, 逐渐克服绘画的模式, 运用示范, 可画局部不画整体、示范抓重点, 示范后取走示范画教。

4. 要在多种绘画活动中综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在多种绘画活动中, 系统全面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把绘画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3.有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篇三

一、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

二、情感是想象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天生就会画画,他们会用绘画来发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心智,因为心灵是智慧的土壤。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面是情感。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来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画画是人人本有的天禀,幼儿天生就爱画画,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那种不能用语言和言情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绘画。所以儿童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他们从两岁开始,只要手中有画笔,就喜欢画画涂涂,旁若无人地陶醉在想象之中,如果大人横加喝斥,就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趣才能爱画画,只有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好作品。例如听了故事《美人鱼》后,孩子们深深为美人鱼的故事所感动,讨论热烈,有的说: “美人鱼太可怜了,我不想让它死。”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会说话。”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结婚”等等。我让孩子们画“我能为美人鱼做点什么”,孩子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笔,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美人鱼,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刘音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过圣诞节,小鱼们送给美人鱼许多漂亮的礼物;齐筱颖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要生孩子了,美人鱼的肚子特别大,里面有两个小美人鱼。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画,她说:“我想让美人鱼有孩子,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多么稚拙的语言,毫无造作之气,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三、实践是想象力的发展的归宿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

4.怎样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篇四

扩大眼界,丰富知识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条件。幼儿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求知欲越强,想象力亦越丰富、越活跃、越带有创造性。比如,幼儿画“汽车”,有正面的,有侧面的,车身颜色也各种各样,无论哪辆车都忘不了画上两个大车灯,甚至有个幼儿还画了一辆海陆空三用汽车,车顶上类似直升飞机,车身下又类似汽垫船,尽管画得不十分象样,却很有创造性。这不是偶然的,是他平时在生活中,看得多、听得多、接触得多而积累了关于汽车的许多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创设条件,带幼儿参观、访问、旅行、散步……,使幼儿有充分的机会多看、多听、多想、多接触,一方面让幼儿头脑里贮存大量各种各样的素材,另一方面,见识广,思路也开阔,便于幼儿想象时更好的加工组合、更好地创造。

玩具材料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物质支柱。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也是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活动。幼儿这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就是借助想象来进行的。比如: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想象如同真实生活中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战士”“聪明的司机”“最受尊敬的老师”等等,这些都是幼儿最喜欢、最向往的人物。幼儿这样边玩、边想象,他的愿望设想都得到了满足,也受到了教育。但是,游戏中没有玩具材料,游戏就无法开展。有了“娃娃”,幼儿才玩起“娃娃家”的游戏,有了小碗、小刀……等等,他们又玩起烧饭、开“食堂”的游戏。

幼儿在操作玩具、使用玩具的实践过程中,反映着现实生活,发展着想象。离开了玩具的支持,幼儿抽象地、独立地进行想象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为幼儿准备足够的、多种多样的玩具材料。但是,我们不强调玩具必须要十分逼真、完善和高级。最好多准备些能活动的、多变化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给幼儿留有在使用玩具材料时,发挥想象的余地。例如,幼儿常常宁愿抱个枕头当娃娃,而不要精致的欣赏娃娃。因为这样幼儿可以更自由地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想象。

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美的教育,能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想象的内容,引导幼儿想象发展的方向。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对丰富幼儿情感,陶冶幼儿的志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能象帮助幼儿想象力插上翅膀一样,引导幼儿想象翱翔得更高的美的境界。例如,当幼儿出神地听着“金鱼与渔夫的故事”时,作品就把幼儿的想象引向美丽的大海岸边,那神奇可爱的小金鱼、诚实善良的老爷爷和那贪得无厌的可恨的老太婆。又如当幼儿欣赏“赛马”乐曲时,仿佛自己在广阔的草原上看见奔驰的马群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幼儿学习和欣赏优美的诗歌、故事、寓言、童话,以及著名的音乐、美术作品,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此外,绘画、舞蹈、建筑结构、制造等等也是发展幼儿想象不可缺少的实践训练。例如幼儿在绘画中想象出飞到月球上打秋千,又如幼儿在玩泥沙建筑中想出修建地下铁路,搭积木时想起搭“天安门”又造“国际大厦”。因为这些活动,都需要构思、需要创造,而且幼儿的特点是边想边做,边做边想。所以,我们要发展幼儿想象,还必须创造条件叫幼儿多动手:画图、跳舞、拼图,以及搭积木、玩沙、玩泥、玩水。这些都是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培养宝宝想象力的游戏

可以模仿家庭生活,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过家家”;还可以模仿社会活动的“看医生”、“当警察”、“扮老师”、“打电话”等;还可以与宝宝一起画简便易行的“想象画”;或着续编小故事;有时还可以拿着图与宝宝一起看图说话。

宝宝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想象和现实容易混淆

宝宝的想象以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因缺乏经验,宝宝早期的想象似乎常常还与知觉的过程相纠缠,他们往往只是用想象来补充他们所感知的事物。尤其3~4岁的宝宝,表象的组合异常容易,对他们来说,不可能的事情是没有的,所以他们常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宝宝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

2、想象内容零散,不追求结果

宝宝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内容之间是无意义的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重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事物,而且所想象的事物特征也不完整,比较典型的就是宝宝所画的人物只有头、手和脚,没有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宝宝想象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主题不稳定。因此,此时的宝宝主要是满足于想象过程,不是去追求想象的最终结果。

3、想象主题不稳定

5.1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篇五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2课程的基本特征

答1启蒙性2生活性3游戏性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3幼儿想象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1,想象目的性不明确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干扰而变化3,想象过程易受兴趣和情趣的影响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幼儿的想像常常带有夸张的成分

4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6.3——6岁幼儿发展特点 篇六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陈鹤琴 3——4岁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征

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1、幼儿的认知活动依然依靠行动来进行,其特点是边做边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这个时期,情绪对幼儿具有较强的作用力,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大,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与周围人感染;

3、模仿是这个时期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大,许多良好的习惯易在模仿下形成和巩固。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中班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动作灵活、活动量大;

2、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新鲜;

3、自我控制力不强,思维活跃。

4、具体形象思维是这个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思维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因而其思维是很形象和具体的,只依据表面现象进行思维带有片面性;

5、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游戏规则;

这个时期使幼儿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能够进行合作游戏,这有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事物的兴趣,爱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智力活动,有探根究底的愿望并有较强的坚持性,这个时期,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能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能按照较高级概念进行分类,初步理解数概念,能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2、他们能有意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与活动过程。

3、在艺术活动中,可以有意地进行“构思”;

4、5——6岁的幼儿对事物已有较稳定的态度,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性;

5、在情绪上能够有所克制,情绪变化比以前小得多,思想感情可不外露,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产生顾虑时可引发紧张;

6、个性已经开始形成,但可塑性大,环境与教育对其产生较大作用。

3——6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3—4岁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3岁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上幼儿园了。这种变化意味着: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更多的成人,和许多同龄人生活在一起。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在各种场合,和更多的人接近。

3岁以后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一,生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3—4岁儿童的身体比以前结实了,他不象以前那样容易生病。这个年龄儿童的身高增长的速度比前辈年要慢,一年只增长7公分左右,体重增加1.5—2公斤。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3—4岁儿童的精力比以前充沛了。出生后大脑皮层细胞在形态上继续分化,在功能上的逐渐成熟,到了解情况岁已大致定型。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要一次睡眠。

第二,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由于骨髂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先学前期所学会的技能和取得的经验,3—4岁儿童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第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3—4岁的幼儿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3—4岁的幼儿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在正确的培养下,能够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以及在成人帮助下自己穿衣,3岁半以后,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小朋友共同游戏。

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4岁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如:“小孩骑马”。画图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大气球”!

3—4岁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汤匙放下,站起来比划。

3—4岁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幼儿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小班幼儿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渐渐不哭了。

3-4岁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二)三、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4岁,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恋仍然强烈,他在家依恋父母,到幼儿园后也总是以一个成人为依恋对象,他不会作更多的分析。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小班幼儿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在吃面包,忽然发现自己把面包咬成一条船,就高兴地喊:“小船,看我的小船!”他到处找人看他的“小船”,把吃饭的事情忘记了。

四、爱模仿 3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3—4岁的幼儿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学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如果成人看见饭菜里有胡萝卜时皱起眉头,孩子也都不想吃胡萝卜。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批评性态度,如果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小班幼儿立即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如果老师称赞某个孩子坐得直,幼儿们也都立即直起腰来。小班幼儿一般还没有出现嫉妒心理,或对被表扬者加以挑剔。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

尽管这些知识已经熟记心中,但是当我真正密切地接触这些孩子,我想肯定会有更深刻地体会,而且我想每年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一)活泼好动

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肌肉发达了,身体也变强壮了。回想起来,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真得很爱跑很爱跳,精力充沛,好像身上是乎有使不完的劲,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幼儿多运动,这样既能让他们的精力得到发泄,同时也能让他们锻炼身体。

(二)思维具体形象

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能说清楚一些抽象的物了。如苹果,西瓜等水果,不用要等到看到了才知道,这个水果是怎么样的。

(三)开始能够自己组织游戏 的确如此,还记得一次音乐课《办家家》,学完后,休息的时间里我就听到了小朋友在说,你来做爸爸、我来做妈妈,我们一起来做菜„„他们能够自编自玩了,而且觉得很开心,很快乐呢。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一)好学好问

幼儿一直都是很好问的,因为他们是通过用问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来认识自我,到这个年龄段时,幼儿的好问已经达到了高峰期。他们的问题特别多,并且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这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给他们泼冷水。也不能乱回答,因为你的答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对事物的看法和他们的求知欲。这也让我深感教师肩膀上的责任是多么重大,我们平时也该多学习,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正确教给孩子。

(二)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7.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篇七

关键词:幼儿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就没有前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对于幼儿来说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丰富,但想象的内容还是浅显的,有非常强的可塑性,通过培养和发展使幼儿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活跃,是对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发展和培养幼儿想象力呢?

一、应该给孩子留下幻想的空间

首先,想象力其实就是孩子开动脑筋的一种表现。当一种创意变成现实时,人们都会称赞;一个创意没有成为现实时,人们又会嗤之以鼻。儿童世界的想象,往往是无中生有的,所以经常会让人感到幼稚、可笑。于是,在我们的藐视甚至讥笑声中,孩子的想象力可能正被我们做父母的或做老师的亲手扼杀在襁褓之中。因此,为保护和增强幼儿稚嫩的想象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如:教师热爱关心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各种不同的问题,即使说错也没关系;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给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幼儿因好奇做错了事或者因好心办坏了事,可以适当给以宽容等等。这样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得以实现,自信心增强了,其想象力也会随之萌芽。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儿时曾因顽皮被学校开除,只能由其母亲在家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有一次,其母亲看见他把鸡蛋放在自己的屁股底下孵小鸡,对他的举动不但没有训斥,反而给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正是由于母亲的理解、宽容,才使得他的想象创造思维得以不断扩散,以至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其次,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不要定格幼儿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幼儿的想象。让孩子们异想天开。传统的教育往往很死板,直接告诉幼儿天是蓝的,太阳是圆的。这样不好,没有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孩子想象的天性。当今的素质教育,正是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歌德的妈妈就很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歌德小时侯,妈妈给他讲述故事时,讲一段总是停下来,让歌德自己去想象故事的未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最终使歌德成为世界上著名大作家。

二、充分利用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

1、情感是想象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幼儿天生就会画画,他们会用绘画来发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心智,因为心灵是智慧的土壤。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面是情感。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来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画画是人人本有的天禀,幼儿天生就爱画画,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那种不能用语言和言情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绘画。所以兒童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他们从两岁开始,只要手中有画笔,就喜欢画画涂涂,旁若无人地陶醉在想象之中,如果大人横加喝斥,就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趣才能爱画画,只有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好作品。

2、在幼儿园美术角活动区内我们还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橡皮泥、画笔、彩色折纸、剪刀等手工用具,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捏、折、叠、剪等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动手操作的技能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夸大和美化,让他们感受自我表现的极大乐趣,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水平。幼儿会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用剪刀剪出各种的图形,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脑。

3、在艺术领域中音乐舞蹈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大重要素材。音乐舞蹈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眼睛看、耳朵听、身体动。幼儿可以通过音乐舞蹈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老师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让幼儿自由的舞蹈,幼儿会根据音乐挑一些比较舒缓的动作,而音乐变得强劲有力的时候,幼儿的动作会换成另一种形式。这样在幼儿自由舞蹈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与指导,引导幼儿想象的意境领会其中的美,在不知不觉的轻松意境中不断发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三、利用游戏活动推动幼儿的想象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

比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幼儿会骑在小凳子上,嘴里边叫着“笛笛……嘟嘟……”边唱着儿歌:“一列火车长又长,运粮运煤忙又忙,钻山洞,过大桥,呜——到站了——”,你瞧,幼儿已经置身于自己的想象中去了,俨然就是一名列车员。幼儿园应当经常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把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在轻轻松松的游戏氛围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 利用玩具培养幼儿想象力

玩具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引起大脑皮层旧的暂时联系的复活和接通,使想象处于积极状态。玩具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幼儿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幼儿去创造,促使幼儿去想象,有时幼儿可以长时间的沉湎于自己的玩具想象中。

比如幼儿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者妈妈”还会自言自语的说“娃娃不哭,妈妈抱抱,娃娃睡觉”等,这些有趣的游戏,能够活跃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总之,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很重要,还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意放开手,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给幼儿自由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成果要多角度体会,多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对幼儿今后整个思维发展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潘玉琴. 小班幼儿吹画活动与想象力发展[J]. 上海教育科研 , 2002年01期

[2] 许石慧. 美术活动中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有效指导策略[J].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0年06期

8.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篇八

婴、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整体水平比较低。下面从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登、钻爬几方面具体分析这一年龄段幼儿动作的发展状况。

一、走步。

1、正常走:幼儿基本掌握走步的要领,能够在走路的时候放松、自然,上体保持正直、步幅稳、有节奏、脚位正确,摆臂协调,只有少数的孩子走路发展欠缺。

2、持物走:在这一方面幼儿的发展出现了个体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孩子发展比较好,知道持物的时候要放慢速度走步,会很小心,很平稳的走到目的地;第二种孩子无法在控制自己行动的时候照顾到手中的物体,如小三班的孩子C1,他在端奶的时候,知道要走得很慢,知道要小心,可是他还是无法把奶平稳的端到桌子上;

第三种孩子则没有意识到持物走时应该注意协调,如婴一班的孩子C2,他在端汤的时候,只顾着走路,根本不会去注意手中的碗。

二、跑。幼儿跑的动作整体水平比较差,只有比较少的幼儿能够掌握跑步的全部要领,绝大多数幼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欠缺:

1、全脚掌着地,落地重,缺乏弹性;

2、不摆臂或摆直臂或摆单臂;

3、不能控制跑步的路线,不会跑直线;

4、灵敏度差,不会躲闪,不能急停;

5、速度上出现男、女孩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男孩少快于女孩;

6、四散跑居多,虽然也能一个跟着一个跑,但坚持性差。

三、跳跃。

跳跃的动作在婴、小班出现较大的分化,个体差异较大: 发展好的、练习多的幼儿能够协调配合双臂的摆动和腿部的蹬伸动作,落地的时候能够屈膝;发展不好的、练习较少的幼儿无论始终跳还是双脚挑都不能控制双腿的蹬伸、腾空、以及落地的屈膝。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在跳跃的时候,落地普遍比较重,还不能有意识的去控制身体;另外单脚跳的能力普遍比较差,可能是由于度愚笨年龄段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四、投掷。婴、小班幼儿的投掷能力可以说是几项基本动作技能中,发展最欠缺的,表现在:幼儿对于挥臂、甩腕、投掷的时机把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协调投掷的方向、速度和力度。

分析原因,不是幼儿的能力不够,而主要在于练习的匮乏。投掷这类动作一方面本身技巧性比较强,不容易掌握,一方面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能频繁练习,这就减少了幼儿在这方面的进行练习的机会,所以发展就显得滞后。

五、攀登类。

这是婴、小班幼儿发展最好的动作之一,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有机会接触滑梯、攀爬架等器械,攀爬的动作得到了经常的、反复的练习。小班的孩子能够熟练的在攀爬架上进行双脚交替的攀爬,引班的孩子虽然要做双脚的合并然后在交替,但相对与其年龄来说,已经是发展很好的了。

六、钻。

婴小班幼儿以正面的钻爬动作为主,他们能够掌握一系列的屈膝、下蹲、低头弯腰、蜷身并移动双脚的动作。这与平时经常玩钻小火车的游戏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婴小班的幼儿基本动作能力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原因有:第一、生理基础。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幼儿的骨骼、肌肉还处于初步的发育期,所以其运动能力相对会比较差,而且很不稳定;第二、心理因素。婴小班的盖子年龄小,经验少,任何一种主动发起的动作、行为都有一定的冒险性和危险度,所以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认知能力、意志、毅力的发展水平就会影响到幼儿运动的水平。

婴小班幼儿动作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非常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运动经验的不同。不同的幼儿在0——3岁时所经历的运动过程是不同的。而年龄越小,幼儿的动作可塑性就越大,所以差异就越显著:运动的越早,练习得越多,发展就越好;相反,运动的越晚,练习得越少,发展就越有可能滞后。第二、幼儿的性格气质。一般情况下,乐观活泼的孩子,经常运动,动作发展比较好,而内向胆小的孩子,多数情况下运动比较少,因而能力相对比较弱。(当然也有例外。)

婴小班幼儿运动的兴趣及需要

幼儿对运动本身就怀有很大的兴趣。因为运动本身能够使人身体兴奋,从而促使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不同的幼儿趋向选择的活动和游戏互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儿童在选择运动类型时有以下几种趋向:

一、自己比较熟悉的运动,能够熟练操作的运动。有的幼儿对攀登架非常熟悉,他能够非常熟练的在攀登架上攀爬,那么他可能就会常常去玩攀爬架;同样如果孩子非常善于玩秋千,那么他选择的秋千可能性就更一些。

二、难度适中的新鲜运动,即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危险性较小的运动。对于不经常玩的游戏或器械,对幼儿来说会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如果难度不大,且危险性较小,幼儿也会比较愿意选择这样的运动。

三、能获得成就感的运动,也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不熟悉,但只要幼儿能通过该运动获得自我满足感或得到老师的支持,孩子就回趋向于选择这样的运动;

四、有一定趣味性的运动。孩子都喜欢富有情节的好玩的游戏,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选择的一种趋向。

我们在实习中带着孩子到户外活动时,常常会觉得幼儿园的大型设施太少了,太单调了,而且总是划定范围,孩子们每天玩得都一样,没有新意。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师大幼儿园的户外器械其实还是挺丰富的:滑行类的有滑梯,攀爬类的有攀爬架、有云梯,颠簸类的有木马、小鳄鱼,摆动类的有秋千,钻爬类的有小火车等等。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它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这就限制了幼儿园运动设备的齐全与更新,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幼儿户外运动器械都买到幼儿园,而且场地也有限。其实器械的花样、数量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怎么利用这些器械。如果只是每天带孩子们来到场地就任由孩子自己玩,长此以往,在丰富的材料也会显得枯燥。所以因该在运动中融入故事,在器械中赋予情节,让所有的器械都活起来,让不会讲话的器械都生动起来,那这些其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幼儿带着一个童话故事来到活动场地,把攀爬架当作大森林,把滑梯当作高山,把“大青虫”当作地下隧道,让孩子们在故事中运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发展。

婴小班体育活动状况

总的来说,婴小班的体育活动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以自由活动为主。让幼儿进行自由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婴小班的体育活动几乎全全由幼儿自由活动代替了。在户外活动时间里,教师基本上不组织幼儿进行集体的或小组的体育游戏,大多是幼儿自己选择器械自由活动。

二、集体活动的种类少数量少质量低。婴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发展不完善,组织集体游戏比较困难,适合于该年龄段幼儿的集体游戏本身就很少,再加上孩子到了户外很难集中精力,老师很难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老师一般不愿意在户外进行集体游戏。

三、教师过于注重安全问题。幼儿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毋庸置疑。但是为了安全而 阻止幼儿进行有益的体育运动显然是“因噎废食”之举。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把户外场地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器械的使用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哪些那些是大班孩子的器械,哪些哪些小班孩子不能碰,老师都看管得非常严实。老师更多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稍微有一点冒险性的活动,教师就会阻止幼儿,老师基本会尽可能得避免幼儿对本班规定以外的任何活动的尝试。

9.想象力的特点 篇九

1超越性 想象力往往超常于人类现有的认识能力。 想象力最重要的特征,莫过于它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感官,进入人类无法直接感觉到的领域;它可以超越知识,使人类在未知领域神游遐思,它还可以超越自然,创造出无数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事物…… 中国古代有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宇宙最初是一团混沌的气体,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后来出现了一个盘古氏,他用大斧把这团气劈开。结果,轻的气往上浮,变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变成了地。此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每天也长高一丈。这样过了180,盘古身裂而亡,他的身体各个部分变成太阳、星星、月亮及地球上的山川草木,从而就有了世界。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没有也不需要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如果把这个故事与现代宇宙学中的“大爆炸说”和膨胀理论相对照,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们的想象能力超常于人们已有的认识能力。 2广阔性 想象力的超越性决定了它的广阔性。 人类的感官的功能是非常的有限的,能看到的、能听到的、能闻到的、能感受到的东西,同极其丰富的自然物质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少了。但想象力弥补了人类的这一缺陷,从而使人类拥有了一个同大自然一样丰富无比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尽管充满着梦想、假象、虚幻,但也时时给人带来同客观世界相吻合的惊喜。科学史上种.种假说的被证实,就是其突出表现。古代人们传说的嫦娥奔月,像鸟一样飞行等,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在今天却已经成为现实。 对于同一个问题,想象能力强的人能不囿于时空的限制,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想象,唤起各种有关的表象,想象充实、丰富,对于解决问题能提供多方面的选择。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象人类坐在超光速的飞船上,从而孕育出狭义相对论。而想象能力差的人,多数想象空洞、贫乏,只会从一两个简单的方面展开想象,很难取得突出的成就或创造。 3目的性 想象虽然能够“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上穷碧落,下竭黄泉,但绝不是毫无目的的凭空乱想,它是人们围绕一定的中心任务,按照解决问题的要求展开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具体的想象活动中,表现为有计划、有准备、有选择、有步骤等,始终有一根思考的线牵引着。 4新奇性 想象的结果不是对原有内容的重复和再现,也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入木三分,具有独创性、新奇性。想象的新奇性是衡量人的想象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苹果成熟落地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而牛顿却因为一个苹果落地想象并推论出万有引力定律。想象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不是对问题如蜻蜓点水般泛泛地掠过,而是深入其中,为问题的解决想象出有实质性帮助的结果。

10.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篇十

摘 要:为了提高教师及家长对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指导水平,充分发挥积木游戏在中班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就中班幼儿积木游戏做了研究。

关键词:积木游戏;中班幼儿;发展特点;指导策略

一、积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积木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中的一种,指儿童用积木拼搭成建构物的一种游戏,也叫结构游戏或建筑游戏。摆弄和操作游戏的过程中对儿童眼手的协调能力、视觉感知能力以及大小肌肉的发展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积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Pickett和Sreoud的研究表明,幼儿搭建积木的过程,正是他们在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已有经验,为幼儿运用象征性手法提供了经验与机会;另外,积木游戏也为幼儿的口头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为后续的读写活动积累经验;再者,幼儿从简单的共同操作积木逐步发展到共同设计和实施积木作品的过程中蕴含着学习社会生活规则和社会性交往技能的巨大可能性,为幼儿学习分享、协商、谦让、轮流等社会性交往技能提供契机。

(二)中班4~5岁幼儿发展积木游戏的迫切需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搭积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人际智慧”“机体动觉智慧”。在4~5岁阶段,当获得搭积木的一定能力之后,装饰的各种样式就出现了,在建筑物上有了对称。建筑物虽然没有名字,但已经变得较精致了。

二、积木游戏对中班幼儿的发展作用

(一)建构物内容、形式、色彩增加

中班幼儿正值4~5岁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常常会把看到的物体融入自己的想象,积木玩直观多变,易于操作,能够提升此阶段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当得到一个类似“金箍棒”的玩具时,他会拿着上下挥舞并说“我是孙悟空。”其次,对于颜色的需求有所增加。在游戏“色彩积木”中,成人发出指令,“拿一块红色的三角形积木”,“给我一个绿色的长方形积木”等,幼儿根据指令在一堆积木中找出该积木。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地训练了幼儿对色彩与形状的辨识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4~5岁的幼儿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他们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在积木游戏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情境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妈妈说:“这是我和兔宝宝的家。”

(三)动作质量提高,精细动作增加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动作质量有所提高,可以完成一些精细动作,花较长的时间在积木游戏上,不会感觉到疲惫。基本动作更为灵活,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拼插积木完成精细动作。

(四)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

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小树应该种在小房子的前面;小孩子应该靠马路的右侧走等。所以,搭积木是表征他们的认识与情感的一种手段。此阶段的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反过来也会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

三、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指导策略

(一)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

1.对游戏时长把握得当

中班幼儿的建构意识明显加强,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动作进一步发展,积木游戏能为幼儿带来较大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幼儿在考虑建筑物内部的关系,在不断的比较和模仿中无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中班幼儿一般在20分钟内完成其初步确定的搭建目的,但随着时间进一步的延长,由于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仍然有限,中班幼儿无法再从单一的搭建行为中获得游戏的乐趣,他们需要再重新思考自己要搭什么,怎么搭的问题,所以随着时间增加到30分钟,中班幼儿的游戏行为便大幅有所提高。

2.尊重和满足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对积木游戏的探索兴趣是无穷尽的,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学会“等待”,要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当幼儿的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有效的。过早的介入幼儿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3.建构区与其他活动区相配合

建构区与其他活动区相配合,教师应注意积木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语言、审美、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相结合进行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求发展,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例如,中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开始教师可以设“过家家”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游戏,当幼儿理解各角色的关系,开始交往时,教师便可和幼儿一起搭建关于医院、商店、住宅区之类的积木玩具,让幼儿能够结合积木的具体形象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进行游戏,这样两种游戏形式的结合,更加能够帮助幼儿对积木游戏的把握。

4.注意同伴交往关系的培养

在小组搭积木中,幼儿有的负责设计,有的提供积木材料,有的在旁实地观察和学习,同伴间的交往和友谊加强,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使胆怯的儿童有机会与方式不同的同伴交往,使有侵略方向的儿童学习发泄精力,尊重同伴合作。因此,积木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家长指导策略

1.尽量让孩子自己搭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此时,家长不应急于向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使孩子懒于探索,窒息了孩子的主动性。家长应积极做到对孩子的构建行为“不闻不问”,让孩子自己搭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将房间的一个角落单独划出,铺上垫子,将积木放置在其中,让孩子自由地玩耍。

2.不要提供颜色过于花哨的积木

在积木游戏中过多的颜色会有碍儿童形成建构整体感,而建构整体感的缺失会阻碍幼儿建构行为的发展。所以,家长在为幼儿选择适合其发展的积木的同时,应注意对积木颜色的把握,不为幼儿提供过于花哨的积木玩具。

3.加入辅助性材料

积木游戏多是建构性游戏,加入其他材料后,儿童的游戏方式将出现社会性倾向,由单独搭建变成多人搭建的合作方式。由于辅助材料的牵引,会引发儿童的其他经验,儿童的搭建主题得到了延伸,由简单的拆、搭动作逐渐向有目的的搭建行为靠拢,搭建物型呈现多样,也出现了更多的社会性交往行为。所以,在积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应积极地加入辅助性材料,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4.依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指导

对游戏主题的确定,家长不仅要从幼儿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出发,还要适时确定丰富多彩的建构主题让幼儿自由想象、创作,以此提高幼儿的认知与建构水平。比如,家长可以先帮助宝宝回忆动物园的动物,再回忆动物的居所,然后让宝宝动手搭建“房子”,家长可以在旁启发:如“熊猫的身体胖乎乎的,我们要搭个大大的房子”。

5.多花时间进行观察,给孩子支持与鼓励

在幼儿自主游戏或者合作游戏时,家长应对其行为、语言、精细动作、表情等注意观察,必要时拿纸、笔及时记录。在幼儿感觉茫然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幼儿完成搭建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家长应及时称赞他们搭得好,因为父母对积木游戏的态度及鼓励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幼儿,认真的观察儿童搭积木,请他人来观摩幼儿的构建物等都能激发儿童搭积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就。

综上所述,中班幼儿进行积木游戏时,教师、家长应从:对游戏时长的把握;发挥游戏中的指导地位;注意同伴关系的培养;给予支持与鼓励等方面对幼儿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兴民.儿童游戏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7(03):49-51.

[2]张莹,华爱华.游戏时长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与作品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02):41.

[3]黄仁颂.积木游戏的系列研究[Z].黄仁颂文选,2007:162.

[4]陈健.积木到底该怎么搭[J].父母必读,2007(02):10.

[5]王树巧.积木游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9):46.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会计公司实习报告模板下一篇:低碳环保每一天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