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2024-10-26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9篇)

1.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篇一

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论文

[摘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真理只是相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在语句之中。而在胡塞尔看来,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而是在“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对“前语言”活动无法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活动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通过这种意识分析,胡塞尔说明了绝对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真理是绝对确定的。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胡塞尔;意识分析

20世纪是西方哲学极度繁荣的一个世纪。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纪的肇始之际问世的。这本20世纪哲学的“开门之作”在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之后、在它的第二卷一开始所探讨的便是一个与语言有关的话题:表述与含义,也即《逻辑研究》的“第一研究”。可以说,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立论部分是从对语言的分析入手的。

但是,胡塞尔的“语言分析”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言分析完全不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言分析主要是语法分析或者是语义分析。例如,和胡塞尔现象学同时期的另一个哲学流派―――逻辑实证主义,其语言分析主要就是语法分析。

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在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艾耶尔、石里克等。对于逻辑实证主义来说,真理就在语句里、在命题里。例如,在艾耶尔看来,什么是真理呢?就是一个命题要有意义。一个命题只有有意义才能是真的。那么意义是怎么来的呢?艾耶尔认为是通过下“用法上的定义”。什么是下“用法上的定义”呢?就是规定一个符号在句子当中怎么使用,实际上就是句法。因此,对于艾耶尔来说,只要一个命题中的符号是按照句法规定来使用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真的。

如果按照艾耶尔的这一观点,“你是相同的”这个句子就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句子中的每个成分都没有违反句法规定―――“你”确实可以做主词,“相同的”也确实可以做谓词。然而,这个句子显然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看来,仅仅符合语法规定不一定就意味着真理。换言之真理的源泉并不是在语句之中、在命题之中。

既然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在命题之中,那么就必定是在某种“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显然,我们不可能对“前语言”活动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

显然,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这一转向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承认“前语言”活动及其效用。

胡塞尔是承认“前语言”活动的。在《逻辑研究》第一研究的引论里,胡塞尔写道:“……用本质概念和有规律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所有这些本质陈述都是在最确切词义上的先天陈述。”[1]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直观是在语言活动(表述)之前的,是“前语言”活动。但是仅仅承认“前语言”活动还不足以发生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的转向,还要承认其效应。对于“前语言”活动(直观)的效应,胡塞尔写道:“每一种原初给与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与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与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与的限度之内被理解。应当看到,每一理论只能从原初给与物中引出其真理。”[2]简言之,胡塞尔认为,“前语言”活动(直观)乃是真理的源泉。既承认了“前语言”活动(直观)又承认了其效应(真理之源泉),那么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胡塞尔当然就得使自己的目光突破语言活动的视野,进入到“前语言”活动,相应地就得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对作为意识活动的“前语言”活动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前面说胡塞尔的语言分析与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分析截然不同,就在于他的语言分析转向了意识分析并且扎根于意识分析。

胡塞尔对“前语言”活动进行分析时采用了“发生学”的方式。简要地说,在胡塞尔那里,“前语言”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别直观,第二阶段是想像力的自由变更,然后这两个阶段共同促成第三个阶段―――本质直观。

个别直观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似乎就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实际上它是由联想、情绪、关注以及被动综合等诸多环节组成的。

个别直观开端于联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联想已经是一种综合活动了。因为“哪怕是一切原始的对比,也都是以联想为基础的;不同的东西是从共同的基础中凸显出来的。”[3]而这“共同的基础”、“某个感性场境的统一性只有通过联想性融合(同质性联想)才是统一性”。

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相似物被相似物所唤醒并与非相似物形成对比”[3]95,“因此,同质性和异质性是联想性结合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的结果”[3]95。也就是说,联想的作用就在于先形成一个统一的背景,然后再从这个统一的背景中凸显出一个对象来。随着联想的这种凸显作用而来的是“情绪”。情绪的作用是使我们去趋向、去追随这种凸显。当我们开始趋向、开始追随这种凸显时,我们就在进行“关注”了。关注是被动综合的开始。被动综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素朴的把握”。素朴的把握所把握的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整体性的对象。被动综合的第二个阶段是“摆明性的观察”。在摆明性的观察中,我们的目光从一个作为整体的对象上过渡到它的诸规定上去,比如从S过渡到P。而当我们的目光从S过渡到P的同时,我们还往回仍然指向着S,并且是通过P指向S,这样就在P与S之间产生了某种综合,这就是被动综合的第三个阶段“说明性的综合”。

被动综合是一种“前意志”的综合活动,也就是说,它是在认识意志的引导之前的、是不受认识意志的引导的。

因此,被动综合所产生的一切都是超越了我们的意志而“绝对被给予的”。那么,被动综合都产生了什么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被动综合产生了范畴。因为“范畴所表达的是在隐蔽地实行的思想综合之中的类型。”[4]胡塞尔晚期之所以格外重视被动综合,就是因为这种活动能产生范畴并且以其“前意志”的特性保证了范畴的客观性。其次,被动综合还产生了语法。西方哲学历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语法是从理性自身当中产生出来的。胡塞尔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在《逻辑研究》当中,胡塞尔就认为语法是由含义规律决定的。含义规律抵制的是“无意义”。所以一个命题只有遵循含义规律才能是有意义的。艾耶尔认为,只有遵循语法,一个命题才能有意义。那么怎样才算是遵循语法呢?显然,就是要遵循含义规律。因为语法遵循的是含义规律。所以只要遵循含义规律,就符合语法,命题也就有意义。艾耶尔所说的“有意义”的标准实际上是以胡塞尔所说的“有意义”的标准为标准的。

胡塞尔把含义规律看成是“先天的”,所以“这些句法形式,正如人们很快就可以认识到的那样,是先天被规定的并且自身聚合成一个固定的形式系统。”[1]346可见,在胡塞尔看来,语法是有着“先天的”来源的。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胡塞尔在这一时期是以一种静态的、结构的方式来看待语法的形成。而到了后期,胡塞尔则是以一种动态的、发生的方式来看待语法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认为被动综合这一过程产生出了语法―――“对相同的东西进行吻合的那种综合显然可以把诸对象联结为朴素经验的对象,因而联结为这样一些对象,它们尚未得到任何句法上的定形。它们只有从这种吻合的综合和所属的抽象中才获得了某种句法形式。”[3]391胡塞尔这种关于语法形成的“发生”的观点遭到了卡西尔的反对。而卡西尔之所以会反对这种关于语法形成的“发生”的观点,是因为他反对将“关系”看作理智活动的结果―――“把对关系的单纯意识看成是预先假定了一种理智的活动、一种逻辑的或抽象的思想活动,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5]57在卡西尔看来,“关系”是通过类似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那样的东西建立起来的。卡西尔所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胡塞尔所说的范畴。在胡塞尔那里,范畴与语法是一道从被动综合里产生出来的`。而对于卡西尔来说,“关系”和语法也是有着同源性的,即有着类似的形成方式。所以,对于卡西尔来说,语法就像“关系”一样,是按照某些先天的、结构性的东西形成的。

可以看出来,卡西尔对语法形成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胡塞尔前期所持的观点,即以一种静态的、结构的方式来看待语法的形成。这种观点有个流弊,那就是:容易令“结构”被认为是天赋的。而事实上,结构这种东西是我们与外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只看到了在“即使最简单的知觉过程也已经暗含了基本的结构要素以及某种样式或形相(configura―tions)”[5]53,那么,就必然会以为结构是在所有活动之前便已存在了的,这样便很容易被冠以“天赋论”的称号。

所以,必须超越这种静态的、结构式的研究视角,将目光深入到那些最原始的生成活动当中去,从动态的、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语法的形成,从而才能对语法的形成做出最彻底的说明。因此就必须突破语言的局限,进入“前语言”活动的疆域,对之进行“意识分析”,从例如像被动综合那样的原始活动里把握语法的生成。所以,不但范畴是在被动综合里产生的,而且语法也是在被动综合里产生的。因此,若是像艾耶尔认为一个命题只要符合语法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真的,那么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真理,其根源就在被动综合这种“前语言”活动里。

被动综合完成之后,个别直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行的是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个别直观所提供的“例示”是“范本”,而想像力的自由变更的作用则在于产生出“摹本”。从“范本”过渡到“摹本”,这一过渡与“摆明性的观察”相类似,即也具有往回的指向,于是在“范本”与“摹本”之间就发生了像“说明性的综合”那样的综合―――一个综合统一体产生了出来,以后的“摹本”都要交叠、吻合于这一综合统一体。也就是说,以后自由变更中的变体都已经包含在了这一综合统一体里了―――这个综合统一体在先的已经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变体。这个综合统一体就是本质,而产生它的这一综合性的过程就是本质直观。

继本质直观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把在本质直观里所直观到的本质“表述”出来―――语言活动开始了。

和被动综合一样,本质直观也是尚未受认识意志引导的,因此在它当中所产生的本质是超越了我们的意志而绝对被给予的。所以,和被动综合一样,本质直观是一个“给予”的过程。而接下来的“表述”则是一个“意指”的过程。表述所表述的是在本质直观当中被给予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作为意指是要依据于被给予的,也即需要被给予的充实。而由于“被给予”是在先的,“意指”则是在后的,所以表述预先就得到了充实。所以在胡塞尔那里,一个命题为真,不是通过以后的经验来证实,而且也不需要以后的经验来证实,而是通过本质直观预先决定了其为真。说得更确切一点,那就是:在胡塞尔那里,一个命题所描述的乃是在本质直观里所形成的本质;由于这本质囊括了所有的可能性,所以现实中的任何个体都毫无例外地与这一本质具有相同的综合性关系,也就是说,会形成相同的判断;这样一来,就使得以后的经验失去了证伪命题的可能,所以对于胡塞尔来说,命题是不会为以后的经验所修改的,命题所表述的是绝对确定的真理。也就是说,是本质直观这种“前语言”活动确保了我们能够拥有绝对确定的真理。

相反,如果没有看到本质直观这种“前语言”活动的作用与意义,那么就会像逻辑实证主义一样认为命题只有在以后的经验中才能得到证实,故而命题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并且命题即使为以后的经验所证实,也仅只是一个相对确定的真理―――因为它并不能保证自己不为更后来的经验所推翻。所以,对于逻辑实证主义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确定的真理。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失误之处在于:把语言活动看作原初的活动。这样一来,“前语言”活动及其相关的作用就被遮蔽了,而命题作为一种意指活动也就得不到预先的充实,所以只能通过以后的经验来证实。然而命题作为一种意指活动已具有了意志性,而以后的经验所给予的东西却未必一定符合于这一意志。所以以后的经验可能会证实命题,也可能会证伪命题。因此,即使以后的经验证实了命题,那也只能说明命题在有一片偶然性的海洋里幸运地碰到了这样一个符合于自己的经验,并不能保证在随后的经验那里也能这么幸运。所以,即使命题被一个经验证实了,但有可能随后就又被证伪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失误所带来的这种结果破坏了知识的一个根本特性―――确定性,同时也违背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一个贯穿始终的愿望―――一劳永逸。

2.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篇二

2013年2月22日,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报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涉嫌轮奸被刑拘, 北京市中级第一人民法院于2013年11月27日对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做出终审宣判, 李某某因强奸罪获10年有期徒刑。此案因李某某的家庭关系而成为我国一整年舆论热点, 期间的舆论变化则是一个从狂欢到理性的过程, 从精神分析法来看, 这种变化符合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一) 狂欢的网民——快乐原则至上

此案本应由于涉及未成人而隐其姓名, 未料当时却在第一时间被泄露于网络。在得到官方确认是名人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轮奸后, 网民群情激奋, 一边深入挖掘李天一的隐私和过去行径, 一边找出其一家三口的访问视频进行冷嘲热讽, 并将所有矛头指向李双江夫妻的“权贵身份”和过度溺爱, 对于案件其他相关信息却不曾仔细关注, 也不曾考虑其未成年和未受审判的状态。在此阶段, 一些传统媒体也与网络媒体一致, 直接报道其名字、照片等信息, 甚至有报刊做专题细数其恶行。在这种议题建构下, 公众很难再做出独立的理性思考。据“鹰眼舆情观察室”网络数据分析, 此案被曝光的短短4天里, 有关李某某案的新闻报道约4280条, 其中报道案件的占33%, 质疑年龄造假的占28%, 说李某某“坑爹”的占25%, 讨论公众人物下一代教育问题的仅占8%。在这期间, 许多微博大V也纷纷发表意见, 但凡将矛头对准李家都会得到广大网民叫好, 而呼吁保护未成年或冷静看待的声音并未得到支持。

对于这种狂欢般的舆论, 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等事件中, 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狂欢化就都有类似表现, 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时, 网友甚至进行了“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这些一时的狂欢、一边倒的骂声践行的是“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理论提出人格包含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欲望本能, 遵循快乐原则, 而快乐原则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紧张, 避苦趋乐。我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感受到不同阶层的差距与矛盾, 一些钱权勾结来阻碍公正的现象也确有发生, 由此让人产生了一定的“仇富”、“恐特权”情绪, 更加深了对司法公正的质疑。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为大众提供了更随意的空间, 这里没有现实世界的一些约束, 于是, 大家遇到此类案件时会忘却现实的法律道德约束, 通过斥责或调侃李天一及其家庭、挖掘李天一隐私来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 从中获取“快乐”。

(二) 理性反思——现实原则的展现

当然, 这种集体的非理性与狂化也并非持久, 随着时间流逝和一些媒体的号召, 公众对李天一事件逐渐有了更理智的表达和思考。媒体自2013年6月开始, 对此案进行报道时不再直呼其名, 而是改用李某某替代。当李某某初审结果宣布时, 舆论已显现了多种声音:既有拍手称快的, 也有支持上诉者认为这是李家权利等观点。对李某某犯罪的原因也有了关于各种未成年犯罪诱因的探讨。

这些理性反应则体现了一个正常人心理系统所包含的“现实原则”。“人的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知社会规范、道德等从而学会承受痛苦、压制欲望, 即按照现实原则行动。”[1]由于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已学会了控制本我、抑制本能, 所以舆论在初期显现出的狂欢化也不会持久, 网络只是短暂逃避现实来获得快乐的虚拟空间, 在这个空间活动时, 人们本身拥有的自我并未消失, 经过一定的理性引导和呼吁, 法治、道德等现实中的理念必然会被唤醒, 现实原则将会再次凌驾于快乐原则之上。值得注意的是, 弗洛伊德认为, “由现实原则主导时的人们只是暂时忍受痛苦, 并不意味着放弃快乐, 也不意味着消除了在现实中感受到的矛盾情绪。”[2]

二、对营造健康舆论环境的反思

李某某等五人涉嫌强奸案在终审过后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焦点人物李某某则成为了犯罪人中受罚最重者。在这场关于李某某案的舆论战中, 参与者有网民、司法机关、李某某父母、各方专家, 涉及话题有特权、家庭教育的争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探讨、律师口水战、专家言论的道德性等等。然而, 在这场热热闹闹持续了将近一整年的舆论战里, 没有人是赢家。正如上文所谈,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 而网络平台更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暂时忘却现实、逃避痛苦的虚拟空间, 自从拥有了这样的空间, 我们会渐渐习惯由快乐原则主导思想和行为方式, 舆论则更易变得非理性。面对这种人性本能的精神状态, 我们除了要不断自我鞭策、提高媒介素养外, 也需要各方面的理性引导。

对此, 首先是媒体报道需要更加客观和及时, 不能单方面迎合舆论形势, 仅仅将网络信息当作消息源, 而是要努力承担社会责任, 澄清谣言, 成为公正、客观的舆论引导者。李某某事件中本应当担当澄清谣言责任的一些传统媒体却只是紧跟网络媒体的脚步, 不仅没对涉及未成年人隐私进行谨慎处理, 更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助长谣言, 这些报道推动整个事件进一步变成了一出狂欢剧。其次是专家意见, 专家言行要考量社会道德和舆论情况, 不能轻率更不能高高在上, 舆论需要意见领袖, 在人人可发言的自媒体时代, 专家也拥有了比传统媒体时期更便捷的发言渠道, 但是渠道的便利往往也意味着需要更谨慎的言论、更专业的判断, 以及更亲民的沟通。

三、结语

通过精神学的分析, 我们会对自己言行背后的真实心理有更清醒的认识, 同时也更深刻地意识到, 听从快乐原则的自我容易营造出不良的舆论环境。前有“我爸是李刚”, 后有“李某某案”, 之后也许又会有更多这样的事件。犯罪终会由司法判定, 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不断从中反思、探讨, 让理性的言论维护法治、让公正的追问成为目的, 努力营造一个让司法更加独立、公正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C.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陈维正,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3.从物质到精神 篇三

但这些传统品质型企业不会永远沉默,这固然在于企业自身的追求,但也在于消费者和渠道商的外在需求。像羊绒服装这种品质产品,几年前的市场调研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买羊绒产品。但是,就在前个几月,对一个非羊绒行业的活动的调查结果发现,没买过羊绒产品的人只有一个。2008年,江苏省零售企业纳税额最高的金鹰集团,由于担心销量只给雪莲羊绒一块很小的面积,雪莲却保持了一个很高的销量。今年,金鹰集团与雪莲的合作更加紧密,订单量也比去年提高很多。这些都说明经过10年的市场培育—一主流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品质化时代。

对于企业而言,最核心的就是两个字:顾客。传统品质型企业,要想有战略和战术方面的任何改变,不能再“以产品为中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成功,在于贯彻了他们创始人的一句话:我们是顾客的采购代表——现在整个市场都盯着顾客创造的“内需”,但顾客需要什么,这最重要。

为了今天的市场,雪莲一年多以前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顾客调研,没有这个调研,就不可能有相关的品牌策略,也不可能信心满怀地向顾客、渠道传播。整个调研中,针对中国10个省会级以上的大城市回收了超过5000份问卷,调研结果可以用“充实”来概括。比如,正向的调研结果,就是发现羊绒消费客层的年龄段越来越偏年轻化了;逆向的调研结果,就是消费者特别注重羊绒产品的时尚化、个性化,也就是说,羊绒产品界以往大都盯着年纪大的顾客。的确,年纪大的顾客更容易了解羊绒的功能特征(如保暖等),但年轻化的顾客就不是光要求保暖,还要求有个性,要时尚。这样营销定位的方向就定了,再将顾客需求和渠道需求深挖几层,整个营销策略的基本面就出来了。

对于分销模式的调整,对于我们来说,仍保有大量的传统忠诚顾客,同时,我们也在吸引新的年轻顾客。但就零售端而言,比如在百货店里,针织区和女装区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吸引的客流也明显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仍让品牌集中在针织区,如何去接触和影响新顾客群体?但如果放弃针织区,忠诚顾客怎么办?所以,就需要对顾客群细分,设计差别化的渠道策略,分别推出了传统创新式的雪莲羊绒品牌和完全创新式的莲裳天然生活便装品牌,以及做天然面料配饰的雪莲天然饰坊品牌。品牌的裂变,渠道店铺的细分,完全是针对需求的细分,当然会让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渠道商更容易运作。

从长远看,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品质”的层面上。品质,还只是产品的物质属性,而不是顾客心目中与该产品或品牌共鸣后产生的精神属性。羊绒产品的高贵感和对肌肤的亲近感,这些微妙感觉的清晰化和形象化,将是顾客心目中品牌独特性的有机元素,使消费者一想到某种生活方式就想起羊绒。一定要把产品或品牌从物质层面做到精神层面。

4.我从失败到成功的分析总结 篇四

1. 关键词(keywords)不要改来改去,要确定自己做两个关键词:

案例:原来我的keywords:是商界,技术,网页,资源,时尚生活等等,事实上证明我的关键词做得太多太乱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致自己一天的IP都还是几十个!后来我又改keywords为:设计,平面设计,设计欣赏,这时候IP多一点点,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现在我的keywords是PS教程,Photoshop教程只做两个关键词;现在我的IP平均都有300IP+了,虽然不多但是我相信我的努力!

事实证明:新站长不要做太多的关键词,做太多会导致百度蜘蛛和GG蜘蛛以乱七八糟的的关键词来收录你的网站;导致你的IP少之又少!新站长最好就是先在百度指数index.baidu.com搜索一下你需要做那两个关键为主;新站长要记住:两个关键词就够你用的了,事实上证明贪字最后是会变成贫字的!

2. 版面内容不要经常性改来改去,

版面需要什么时候才能换呢?你要事先看看你的流量统计器了,如果你一个月内都没有这些关键词来到,你可以改,关键词没有在蜘蛛的排列当中,所以你放着也是死路一条,

唯一的方法就是更换你来IP多的关词键做相关的资源;

例子: 我是做教程网的,我就增加一小部分是PS样式、PS滤镜之类的。。这样也IP也可以来一部分,但你要明确你自己主要的是做教程,发的东西不要多过教程;反客为主。

3.新站不要做太多广告,毕竟你是做网站而后再赚钱的,你事先要考虑的是IP人流量!

新站可以做一些阿里妈妈先,毕竟阿里妈妈对有一定资源的新站的条件还是放松的,所以申请都会过,至于百度和GG新站还是不要想得太多了!把你浪费的时间放到你的站资源当中还好一点,申请到广告后首页放一个横幅,内容帖放一个就OK了!做多也是浪费,别以为放得多就是赚得多,新站的IP少,你主要的目标就是留住你的IP回头,要不让别人一进你的站就感觉是垃圾,打都打不开,广告比容易还多!

4.如何做一些有效的宣传!

先看看你同行之中那个的百度收录最多,然后就是去中国站长之家搜一下他的收录情况,进入他的反向链接,他的反向链接都在那里做宣传!如果有论坛做宣传就证明那个站的蜘蛛多!搜到他大量的宣传地方你就照着他的方法一起去做!这样子就走少了很多路了!(反向思维可以参考一下)

5.如何让原创成为你的利器!

以前我都是采集别人网站上的资源,但是现在我学会原创了,我每天坚持一篇,一篇原创都来100多IP,相信原创的地位!

5.从学习邓丽精神而联想到的 篇五

邓丽从一个高校辅导员职务,选择回乡支教,并且从条件较好的八峰民族学校,自愿申请调整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任教。在近三年的支教工作里,邓丽经受了很多的考验,始终无怨无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所学习的。

在学习邓丽精神时,使我们联想到以下几点:

联想一:

邓丽选择高原,就是要让教育落后的农村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她作为一名党员,担负起人民给予的责任,让艰苦贫困的农村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一定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山门、飞出大山。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党员干部只顾自己高高在上,在豪华的办公楼享受。一些地区连老百姓的孩子上幼儿院上学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担负起人民给予的责任。用盖办公大楼的钱去盖学校多么好啊!

联想二:

邓丽选择高原,就是想让高寒偏远的农村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每年有近6个月的时间是严冬季,邓丽为学生火炉,当孩子们走进教室说出“好热和”的时候,邓丽总是暖暖的。解决学生洗澡问题,办好 “免费午餐”,利用休息时间在校田里种起土豆和各种瓜果、蔬菜,养起了肥猪,邓丽看着这些总是开心的。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党员干部对老百姓的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党群关系远离,只顾自己高高在上,只顾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应多到百姓家走访走访,多关爱关爱百姓的油盐酱醋柴多么好啊!

联想三:

邓丽选择高原,就是想让艰苦贫困的农村孩子们享受到更多的快乐。每年六.一儿童节,自作道具,使得孩子们唱得、跳得开心。以多种形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得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缺少团结精神,缺少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领导与百姓等级观念太重,缺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作风,在一个群体中缺少愉快工作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一个快乐的群体。有一个生动活泼、心情舒畅、与民同乐的环境多么好啊!

6.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篇六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学习的画面。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 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通篇都以个人抒情为主。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学生会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学情分析

刚刚过完春节,许多学生都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之中,对学习的热情尚需老师调动,而本课又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因此,老师要设法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尽快进入到对文本的赏析中去。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情感。

3、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善良、淳朴的美好品格。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情感。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的方法。

7.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篇七

对于信任的定义,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 各个学科对信任的定义也不同。以往对信任的研究多数是在社会学、心理学领域, 后来管理学和经济学对信任的研究也日益增加。Sabel定义相互信任是合作各方确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弱点去获取利益。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实体, 因而组织行为是人的行为的反映。但是这个反映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相加。组织中的人应当是在协调和妥协中为同一目标而一起工作的。因此, 个人之间的信任水平高, 组织之间的信任水平也应当高, 特别是组织间的对组织决策活动有重大影响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高层管理之间如果没有信任就很难达成合作协议。在这个意义上个人之间的信任和组织之间的信任是一致的。

如果合作组织的成员很容易建立初始信任, 那么合作就比较容易进行。没有任何东西比信任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信任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润滑剂。良好的信任带来合作的高效和收益, 降低交易费用, 降低监督费用, 增加合作关系的灵活性, 这是合作者的愿望, 以往的研究也证实了高水平的信任可以带来高合作效率。

2 双方合作博弈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 无论是私人之间的合作还是企业之间的合作, 都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的结果, 其合作机理是一样的, 所以, 本文用同一个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对博弈模型作如下基本假设:

(1) 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合作双方都符合理性经济人设, 其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合作环境假设:忽略当事人所在环境的影响, 即不考虑社会制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制约;

(3) 行为不确定性假设:合作双方都拥有两种决策, 即可能信任对方, 也可能不信任对方;

(4) 所得收益:在合作博弈中, 博弈双方从“合作”和“不合作”两种行动中同时进行选择, 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 则双方都获得较高的合作收益;当两方都不合作时, 其收益均为0;如果博弈方一选择合作而博弈方二选择不合作, 则选择“不合作”策略一方获得超额收益 (或称为投机的收益) , 而选择“合作”策略一方因受骗而获得亏损的收益 (或称为受骗的收益) 。

为了简化模型, 我们假定双方彼此相互信任时, 合作能带给双方各10个单位的收益;而当一方选择了信任合作策略, 而另一方选择了不合作策略, 其信任将被对方利用, 因此信任方将遭受5个单位的损失, 另一方因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得到15个单位的收益;当双方互不信任时, 就没有合作的可能, 博弈结束, 双方收益均为零。各种战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首先假设交易只进行一次, 即双方都没有与对方继续合作的动机。从表1中可知, 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不合作, 不合作}并不是双方相互信任, 而是双方都选择不信任决策, 显然, 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来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博弈, 相互信任能分别获得10单位的收益, 但由于无法建立信任, 最终双方都得不到任何收益。显然, 这不是整体最优的策略集。这个一次博弈模型无论是对于一次性的私人合作还是对于企业间一次性交易都是适合的。因为没有以往的合作经验, 也没有建立任何信任, 在对合作风险进行评估时将无从下手, 不能合理的判断出来对方选择合作的可能性, 那么双方合作将无法实现。同时又由于是一次性博弈, 博弈双方无须考虑这次交易的后续影响, 只需要专注于这一次交易的收益, 这促使各博弈方更注重规避风险, 防范由于对方投机给自己带来损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长达数十年的私人关系, 在商业领域竞争企业间的合作也日趋盛行。当双方的合作存在长期性的时候, 此时的合作博弈就从一次博弈变成了重复博弈。如果双方需要长期共存合作, 那么它们更为重视合作期间的总收益最大, 这样就会产生足够的激励促使他们摒弃投机的想法, 相互信任, 已达成合作。假设在每一次博弈结束前, 双方都预期有a的可能性进行下一次交易, 双方都选择如下触发策略:先试图合作, 如果对方也选择合作, 那么下一次将继续信任对方;而一旦发现对方失信, 则选择永远不信任对方。这时可以把企业间的关系看作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博弈双方无论哪一方先采用触发策略, 那么在此种情况下, 如果另一方选择失信, 那么它在本次博弈中得到15单位的收益, 但是将失去之后的合作机会, 不会再产生收入, 所以总期望收益为15。如果它选择信任, 那么它的本次博弈收益为10, 并且有a的概率在下一次得到10单位的收益, 那么有a2的机会得到下下一次的10单位收益, 如此类推, 他总的期望收益为:10 (1+a+a2+a3+…) =10/ (1-a) , 因此, 如果满足10/ (1-a) ≥15, 即a≥1/3时, 另一博弈方将采取信任的合作策略。

3 双方合作中的信任度

在每一次合作博弈中, 我们都假定决策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行为主体, 并且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 由于博弈是双方参与互动的过程, 受到对方策略选择的影响, 所以在企业合作中, 企业既需要考虑不同策略对自身收益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对方采取不同策略对自身收益的影响。

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假定只要博弈双方在第一轮博弈中双方进行合作, 则双方就永远合作下去。根据模型假设①“完全理性”的前提, 每一个博弈方都清楚地知道, 都选择合作双方都能够实现最大收益, 并且双方总体收益最大, 即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它们又不能完全确定对方在合作中会采取合作的策略。如果合作关系中其中一方认为对方在第一轮博弈中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为q1, q1∈[0, 1], 这样q1就可以解释为两个企业之间的“信任度”。

在双方合作中, 对每一个博弈方来说, 在第一轮博弈中选择合作策略的期望值V (合作) 和选择不合作策略的期望值V (不合作) 分别为V (合作) =q1[10/ (1-α) ]+ (1-q1) * (-5) ;V (不合作) =q1*15, 则博弈双方如果想要实现合作, 就需要满足:

V (合作) ≥V (不合作)

即q1[10/ (1-α) ]+ (1-q1) * (-5) ≥q1*15

由上式可求得q1≥1/2a-1/2

因此, 企业间产生合作必需的最小“信任度”

q*1=1/2a-1/2

理论上重复博弈过程中只要满足10/ (1-α) >15即a≥1/3的条件, 双方就愿意进行合作, 然而这只说明该条件是企业成功合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它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不同策略选择对另一方的影响。而从上式的推导过程可知, 只有当企业间的“信任度”大于最小的“信任度”, 即q1>q*1时, 重复博弈过程中才能产生合作, 因此q1>q*1是双方成功合作的充要条件。

4 私人信任到企业间信任传递机理

在中国的商业实践中, 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很容易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主要原因是合作双方互相了解, 相互信任, 在合作中存在较小的投机行为, 从而合作风险较小。从私人关系到企业间合作, 实际上传递的是信任。公司间边际业务人员通过把他们之间的私人信任扩大化, 从人际交往领域过渡到企业间的经济合作之中, 从而促成合作发生。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将前面的静态博弈收益矩阵 (表1) 假定为先前私人间合作关系中的收益矩阵, 同时我们假设现有的企业合作关系中两个企业的收益矩阵如下 (如表2所示) 。

由于企业间的边际管理人员之间存在长时间的私人关系, 所以当这两个人代表所在的企业进行合作谈判时, 会受到之前私人关系的影响, 把私人信任带到企业间合作中来。但是私人信任又不同于企业间信任, 企业间信任更多受到企业声誉、财务实力、技术实力等因素的影响。私人信任传递到公司信任之后, 合作双方需要对企业收益重新考察, 同时对对方选择合作策略的几率进行估计。假定企业中的一方认为另一方的在第一轮博弈中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为q, 它是两种相互关联的合作关系中“信任度”的加权平均值。并假定先前合作关系中“信任度”在这两种合作关系中的相对权值为δ, δ∈[0, 1], 则q=δ×1+ (1-δ) q2 (由于两个企业先前的合作关系已经发生, 因此q1=1, 而此表达式中q2为现有合作关系中企业间的信任度) , 这样δ表示企业两种合作关系的“关联度”。

当两种合作关系相互关联时, 企业在第一轮博弈中选择合作策略的期望值V (合作, 合作) 和选择不合作策略的期望值V (不合作, 不合作) 分别为:

V (合作, 合作) =q[ (100+100) / (1-α) ]+ (1-q) [ (-100) + (-100) ]=200q/ (1-a) -200q

V (不合作, 不合作) =q (150+150) =300q

此时的合作条件为:

V (合作, 合作) -V (不合作, 不合作) >0

由上式可以得到两种相关联的合作关系中最小的“信任度”为:

q*=2* (1-a) / (1+a)

将q=δ×1+ (1-δ) q2代入上式, 得到最小的“关联度”为

δ*=2* (1-a) /[ (1+a) (1-q2) ]-q2/ (1-q2) 。

这就意味着在两种关系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当两种合作关系的“关联度”要大于最小的“关联度”, 即δ>δ*时, 企业A和B在先后两种关系中均选择合作的策略。当企业间的两种合作关系互不关联时, 在现有的企业合作关系中, 只有当q2>q*2时 (q*2为现有合作关系中企业间的最小“信任度”) , 两个企业才愿意进行合作。如果企业间的两种合作关系相互关联, 即便q2>q*2这一条件不成立, 只要满足δ>δ*的条件, 两个企业仍然会进行合作。从公式q=δ×q1+ (1-δ) q2可知, 可以通过提高δ和q1来增大q的值, 从而使得q>q*, 达成合作。这也就是说, 私人信任程度越高, 并且具有良好私人信任的企业边际管理人员对于企业间合作的影响作用越重要, 就越容易达成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摘要:在中国的商业实践中, 私人关系一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博弈论的方法阐述了在企业间合作中, 企业边际管理人员间的相互信任向企业间信任传递的机理。

关键词:私人信任,企业间信任,传递机理

参考文献

[1]喻红阳.合作关系中初始信任的建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5, (4) :306-309.

[2]李长江, 徐静.合作企业间的信任实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7) :92-94.

[3]程凯.企业合作关系中的信任问题分析[J].中州学刊, 2001, (2) :21-24.

[4]张毅.企业合作中信任传递过程的机理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9) :132-134.

8.从物质助困到精神助困 篇八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颁布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这在制度上给出了保障。然而,任何制度的推行都离不开政策落地时的“实践工作”,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方法直接影响了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

本人作为一名奋战在高校资助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多年的资助实践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贫困生,现挑选一典型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希望能从案例中揭示些实践性知识及原理。 1.案例背景

小Z是我院2012级的一名男生,来自浙东农村,父亲靠在山上帮人砍毛竹赚钱,母亲由于手残疾无法做重体力活,只能靠串珠子赚钱。大一快要结束时,小Z的父亲突然查出癌症晚期。由于没有医保,治疗癌症的费用都需要自费,做一次化疗需要1万多元,小Z父亲一共做了近10次,家里因此欠下10多万的债务。即使这样,也没能留住小Z的父亲,在大二上学期,小Z父亲因病去世。自从父亲去世后,小Z同学就像换了一个人,时常会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情绪。他一方面觉得这个世道丝毫没有公平可言,穷人生病了却没钱看病。一方面还怀有很强烈的懊悔情绪,总是后悔自己来不及向父亲尽孝,不应该来读大学,并且向辅导员提出退学。

2.案例分析

小Z虽然家境贫困,但素来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较为主动,并不似一般贫困生般的内向少言。与他的交流中,也可以感受到这名学生很早熟懂事,希望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但是仔细思考的,辅导员还是找到了小Z同学退学的一些原因:

第一,对社会认知的偏差。小Z同学自幼生活在农村,他的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否则要像他们一样做穷人,一辈子无法体面生活。这些教导虽然一方面能激励小Z同学努力学习,但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小Z单方面对社会认知偏差,认为这个社会对穷人是不公平的,他无法看到社会的积极面。

第二,对“报答父母”的简单理解。小Z同学告诉辅导员,退学是希望去工作,因为“工作了就可以立刻赚到钱”,可以让妈妈过上好日子,甚至还可以立刻出钱替母亲购买一份大病保险。在与贫困生的长期接触中,笔者很能理解贫困生那种依靠自己赚钱,并且回报父母的迫切心情。大多数贫困生从小对父母怀有一种既感激又内疚的心理,他们都想快速回报父母。

3.方法与措施

第一,从细节处关心贫困生的生活。小Z同学刚进校时辅导员就重点关注他,不仅因为他的家庭情况确实较差,也因为他虽然贫困但是自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改变命运的精神感染了我。小Z同学平时课余时间送外卖作为兼职,由于工作时间常常耽误正常的吃饭时间,我平时隔段时间便会关心他的身体情况,叮嘱他一定要三餐定时,还委托他寝室的同学帮忙提醒他这一点。

第二,从精神层面关心贫困生的内心。虽然辅导员已经尽力帮助小Z解決生活上的困难,但是与生活上的困难相比,贫困生的“心理求助”显得更为重要。

当生活压力过大时,小Z产生了退学想法。辅导员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可以一眼看出这一决定的欠考虑之处,但是如何让学生自动打消这一念头?

之后,我耐心地和他分析了退学的利弊。我首先肯定了小Z回报父母的急切孝心,但是又启发他自己发现自己理念中的不合理之处,如,在碰到困难时退缩是否是正确的?你现在提出退学的想法是母亲所希望的?如果现在退学会不会影响将来的前途?如果将来的前途受影响,还能很好地照顾母亲吗?小Z是个有悟性的男生,在我的启发下,他慢慢理解了我的用心,明白了一时的意气用事不仅不能帮助母亲太多,还有可能使母亲以后年纪变大后,真正需要帮助时“断粮”。他承认了在退学这个想法上,除了想尽孝,其实也有逃避的成份。但是他现在理解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碰到挫折时不能一味逃避,而要迎难而上。

第三,弘扬正气,展现社会积极面。首先纠正他“这个世界就是对穷人不公平”的不合理信念。我拿出学校很多毕业生的成绩与他共勉,有些贫困生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公务员,有些在企业发展很好,还有些自主创业成功。最后小Z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并且在大三时发愤努力,最后专升本成功。在得知自己升本成功时,他第一个与我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同时还信心满满地告诉我,将来自己本科毕业后还要升研究生,一扫之前的阴霾。

4.经验与启示

9.3第三讲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篇九

父母亲对孩子核心人格的影响

科胡特说,父母亲是什么的人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父母亲人格基本健康,如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他得了抑郁症的话,我们会考虑他和父母亲的客体的关系。然后再单独的说这个抑郁的这个状态。以前被诊断成神经衰弱的那些人,里边有80%的会变成抑郁症,其他的20%或者是焦虑症或者是强迫症。国际上已经不用神经衰弱这个词了,而中国还在用这个词。

抑郁症和攻击性的逆转是有关系的,人天然有攻击性,这个攻击性如果能够向外和象征化的话,这个人一辈子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早年的关系中间,他们正常的攻击性不能向外转移的话,他们的攻击性就会转向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不停的揍自己的话,他的情绪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对于抑郁症的病人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他的攻击性向外。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抑郁症的人参加我的小组,我对他的状态作了一分析,他觉得我的分析对他有一些帮助,然后就说:“曾老师,谢谢你”,连续说了几个谢谢。我就说,你谢谢我让我感觉到你在攻击我。然后他就觉得很冤枉。在精神分析中,谢谢你,我就有一处感觉你把推开了,我为你做了一件事,你用谢谢把我们推到没有关系的那种状态。而我说你攻击我的时候,是在诱导你把攻击性指向我,不管你有没有。我在说你在攻击指向我的时候,你都跟我发生了关系。有了链接。这样极大的缓解了他对内的攻击。那天中午他睡了一个从来都没有那么好的午觉。这个就是他的向内的攻击性缓解了,而且他的攻击性找了一个点,就是我,他攻击我的时候,相当与他在睡午觉的时候有人陪伴着他,而且是可以任意攻击的人,安全的睡着了,这个时候他是安全的。

一个健康的人他有一个外部攻击对象的时候,他的状态是健康,我们人活着是在寻求另外一个,寻找一种关系。在我没有说你在攻击我的时候,他的力必多和攻击性都没有指向。这是空的,只能指向他自己,折磨着自己睡不着,但在我稳定的给他这样一关系之后,他就可以睡着了。只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关系的时候他才能够安然入眠。

驱力理论和关系理论的核心,人活着是为了跟他人关系的连接,如发微博是为了让别人回应和追求点击率,别人越这样做,我们做的就越起劲,如果微博搞了很长时间,没有人回就也没有人点击,我们就可以不搞微博了,这跟死亡一样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来自他人的回应的话,我们活着的价值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就会死掉.鲁迅说过,有人反对是让人振奋的,有人推动也会让你继续做。就怕没有反应。最不好的就是忽略,没有反应。

实际研究显示,早年被父母强烈忽略的人在成年之后,会有莫名起妙全身疼痛或某一部位疼痛。好像有人在打我,虚拟了一个糟糕的关系,再糟糕的关系也比没有好。做一个调查,把你送到 一个小岛上去,一个是一个人去,一个是你带着仇人去,基本上是选择了带仇人去,只有一个人选择一个去。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定律,哪怕有一个坏的关系,都比没有关系好。有人攻击也是一个客体的回应,我们也会高兴。你攻击领导这实际上也是让领导高兴的一种方式。从潜意识层面来说这个也叫拍马屁。

曾氏名言之一,攻击是用来掩盖亲密的,我害怕和你离的太近,如此的近可能会让你我都消失彼此的边界。所以要攻击。这个可能反应了你在早年与父母如此之亲密,不攻击就没有边界。

抑郁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从防御机制来说,他的这个攻击性没有出去,就来攻击自身。

第二个特点,过于强大 的超我,从自恋的角度来说,是非常自恋的,所以最高级别的自恋是自杀,就是他的攻击性完全的不能向外,所以他完全的针对自己,所以这个叫恶性自恋。是因为超我的强大,只能朝向自己,超我的强大,本来对自己只有二分的惩罚,现在有十分的惩罚。因为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惩罚在里边。就是太瞧得起自己了,以至给自己的惩罚的比一般的要多,自杀的人过于重视自己,就是自恋,还记得四个轮子吧,力必多,攻击性,自恋,关系,永远都 在这四个轮子上。

自恋就是攻击性朝向自身,自恋的人是刀叉剑戟都舍不得给别人,都给自己了,心理问题首先化,这个人太自私了,揍别人都不舍得,他只舍得揍自己,刀子都舍不得插在别人的心脏里边,都留给自己了,这个也太肥水不留外人田了。

只要涉及到时人格障碍,他的问题都在肛欲期,就是高度的控制啊,弗洛伊德从来都是把精神分析搞成地质学,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是地质学吧。第二定位的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但是后来的许多 精神分析师已经不再说这些概念了,抑郁症就是没有办法使用好的防御来保护自己,所以风吹雨打就容易进入到自己的内心。抑郁症的病人会因为下雨,太伤感了而自杀,或者认为别人一句攻击他的话,他完全没有防御,这句话直刺他的内心。然后他就自杀了。

抑郁症是边界不清楚,边界其实就是防御,城市的边界是由城墙防御的,人格的边界是由人格的边界组成的。这跟防御机制完全是一回事。如果我的防御机制弱了之后,就变成了抑郁症了。谈恋爱的时候,防御机制是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也是那么多的爱情和诗歌比较抑郁的原因。

曾氏名言:如果你相念一个人感到快乐的话,只不过是喜欢而已;如果相念一个人而抑郁的话,那就表明你爱上他了。爱让人没有边界,是一处有质量的爱。

抑郁症是处在对自己的爱中。所以是自恋的典型表现,我们会欣赏那种淡淡的抑郁气质的人,那种人实际上是自恋型人格。也许是自恋型神经症。就是程度比较低一点,自恋是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 的主要东西。

弗洛伊德他永远都在谈恋母情绪。或者俄狄浦斯期冲突。爸爸妈妈孩子,这是三角形的,所以有人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三个人的心理学。

现代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中间永远都只谈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变成了两个人的心理学。爸爸变成了,母婴关系的背景,爸爸真的不太重要了。

然后到了科胡特这儿,变成了一个人的心理学。永远都在谈自恋。就是这个人跟自己的关系。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取决于爸爸妈妈怎么样对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力必多和攻击性没有办法正常的向爸爸妈妈投注,他就可能投注到妈妈的替代品上。比如说长头发,女性的内衣。高跟鞋,等等。这就是恋物僻的形成。本来应该投射向妈妈的力必多和攻击性投射到物体上。投不出去那就只能转折回来,投向自己,这就变成了自恋。我们在说到自恋的时候,就表明只有一个人的心理学。精神分析从三个人到时两个人,再到一个人。

然后马上有一个近乎哲学的问题。精神分析从一个人的心理学再到发展什么呢?西安的张天布老师说,有可能 变成没有人的心理学。在两个人打交道的时候,两个主体都呈现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很健康的一个状态。从关系这个角度来说,就好像没有人了。两个都是主体。这也是比昂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单个的人不存在的。人必须在关系中间才能够呈献自己。

精神分析理解就是催眠让他推行退行,然后如何从外在改变为人的内在。比如我跟一个病人谈了五十次,每次五十分钟。从来没有谈他的童年经历。也不有谈过他爸爸妈妈是什么性格。而只是谈他和我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正宗的精神分析。因为通过移情,他跟父母的关系,会转移到和我的关系中间。最正宗的精神分析也遵守所有治疗原则,就是此时此地的原则。我在他退行的时候谈他和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解决他和他父母之间的冲突。过去通过移情在现在呈现,完全可以不谈以前。一般人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就是好像永远要回到他的童年,来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不这样做,因为他本来就活在过去。我们所谈的这件事情,同样的也跟佛教的努力是一样。佛教认为一个人怎么觉悟了,怎么样就叫成佛了,就是活在当下,充分的活在当下人的就是成佛的人。精神分析通过对移情的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消除过去对他的限定,要他背叛他的过去和童年,让他更充分的活在当下。移情焦点,聚焦于一个具体的移情反应。具体的问题,然后我们花的时间就短了。??

精神分析到目前为止,是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的模型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而比昂认为,梦整合我们心理碎片的努力。

客体关系理念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找跟他人的链接。心理治疗的原则,此时此地。

上一篇:人员组织与管理下一篇:那夜的时光九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