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2024-10-10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方案(通用8篇)

1.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篇一

名师讲坛――“漫游星空”网络课程模块设计方案

【模块名称】 来自物理世界的短消息

【版块一:主题导学】

一、专家简介:

王迅,1934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院士,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主要研究工作

王迅院士对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做了系统研究,其中对InP极性表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发现多孔硅的光学非线性现象,实现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并被国际上引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项进展之一,发现多孔硅发光峰位钉扎现象,测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带偏移。在高质量锗硅超晶格的研制、锗硅量子阱和量子点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锗器件的合作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领导建成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学术活动及相关荣誉

王迅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1月研究生毕业。1978年5月任复旦大学副教授,1980年3月-11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澳基分校访问教授。1984年8月任复旦大学教授,198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90-1997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起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顾问编委。曾十余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或分组主席。国内学术兼职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等三个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半导体学报> <物理> <发光学报> 编委,上海应用物理中心和中国微结构高等科学与技术中心理事。指导博士生23名,其中18人已获博士学位。指导硕士生24人,其中21人已获学位。

王迅院士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1996年度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中国物理学会第五届叶企孙物理奖,199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

二、讲座内容摘要

讲座中,王迅院士从物质科学中的物理学入手,侧重介绍了石墨晶体的新家族、扫描隧道显微镜将原子变成离子、隐身外衣等物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接着以通心面的物理学、青蛙的磁悬浮、足球的物理等趣味物理现象向听众展开了物理学令人着迷的魅力。最后,王院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另类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这个被称为“搞笑”版诺贝尔奖的奖项,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比如为什么啄木鸟每天撞1万多次树却从来不会头疼、人们到底要拍多少张照片才能拍下一张没有人闭眼的合照等。在这样稀奇古怪的研究背后,王院士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Laugh and then Think.”,并倡导同学“快乐学习,快乐研究”。同学们从讲座中不但获得了物理学知识,提高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而且懂得了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进行科学研究。

讲座结束后,王迅院士挥笔写下“祝同学们健康成长,前程无量!”的留言,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精彩语录

“快乐学习,快乐研究”

【版块二:主题讲座】

分段播放视频:片长100分钟

 A。物质科学中的物理学(两部分:27分13秒、27分08秒)B。生活中的物理学(两部分:27分11秒、18分26秒)【版块三:拓展阅读】 ★特别推荐

1、《凝聚态物理专题》 叶令,彭向阳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0世纪末的二三十年中,凝聚态物理领域里取得了若干重大的、激动人心的发现和进展。这不仅使人们对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新的理论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从而也促进了新实验方法和某些工业生产的发展。

设立这门课程主要是想介绍这方面的物理内容,课程的大部分选题尚未在大学生课程中列入。王迅教授想把这些令人兴奋的凝聚态物理内容作为一门研究生的课程开设出来。本文选择了一部分内容,其中不少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课题。我们感到这些物理内容十分精彩,也希望同学们会享受这些凝聚态物理中的闪光点。在选材方面,我们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学,主要着重于讲述这些现象的物理内涵,希望对上个世纪末凝聚态物理学中的一些闻名于世的现象在物理上有所理解。由于知识和水平有限,有些相当重要的内容并未收入。在编写过程中,有些材料取自原始的科学论文或综述文章,也有些源自万维网(WWW)上查得的内容和图片。十分感谢那些作者让我们选用他们已发表的内容。★其他书目

1、《科学人生:院士的故事》 方正怡,洪晖,毓明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科学人生》选文的41位院士能有今日的辉煌业绩,除了他们非凡的智慧、脚踏实地的努力外,他们都能顽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与考验,都能正确地作出一次又一次正确的人生抉择。他们走的人生之棋,着实步步高明。他们之所以有这般清醒和睿智,是因为他们始终有一明确的目标——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诚如杨福家院士所云:“中国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才能把握人生的真谛,才有开阔的视野和全局的胸怀,才有面对机遇能及时捕捉的能勇气,也才有“棋子不变,却要盘盘下出新”(戴尅戎语)的创新精神。

41位院士科学人生的途述,是41篇科学哲理的诗,为读者解密了科学人才的成功之道,也展现了名家的人格魅力和做人的风范。其中第一篇就是介绍王迅院士的故事。

【版块四:想想做做写写】

欢迎同学们在此发帖,分享个人心得,可以是讲座的观后感,可以是进行拓 3 展学习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践行其理论精髓后的收获与感悟。以此畅谈人生和理想,抒发情怀和抱负,彰显个性,以文会友,展示才华。

【版块五:交流讨论】

欢迎同学们在此,就本次讲座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或就自己在学术、人生等方面的探索与困惑向主讲专家提问。

经主讲人同意后,在此公布其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为一部分想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的学生,提供与专家沟通的渠道。

2.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篇二

一、微课程信息: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 奇、偶函数的解析定义与图像性质的紧密结合是本节教学的主要特点, 奇函数与中心对称、偶函数与轴对称密切相关,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可强化学生对奇、偶函数性质的理解,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所以选择微课来突破这个知识点,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 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用途: 课中讲解或活动.

五、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六、预计时间: 9 分钟

七、使用方式设计: 本视频主要用于课程中. 微课的运用, 主要是为了降低课堂讲授的难度, 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脉络, 理解基本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率.

八、微课程设计:

1. 课程导入: 以下面两组图像导入, 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共同特征:

学生们通过讨论会得到第一组图像关于y轴对称, 第二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从而通过图像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

2. 讲授新课: 给出思考1: 以偶函数y = x2为例, 从自变量及其对应的函数值上是如何体现图像关于y轴对称这一特征的? 通过图像的观察给出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 ( - x) = f ( x) , 那么f ( x) 就叫偶函数.

同时让学生类比偶函数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 如果对于函数y = f (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 ( - x) = - f ( x) , 则这个函数叫做奇函数.

之后给出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y = x2+ 1, x∈[- 1, 3], 学生通过图像很轻松的发现这是个非奇非偶函数, 我们可以再提出问题: 对题目如何修改可以使它变成偶函数? 从而在讨论学习中得出结论: 定义域内的实数对应在数轴上的点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是判定函数是否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先决条件.

3. 习题讲解: 通过讲解如下的例题, 得到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通过本题, 总结出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一般步骤: ( 1) 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 2) 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则判断f ( - x) 与f ( x) 关系 ( 3) 根据定义下结论.

例3 已知函数y = f ( x)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它在y轴右边的图像如右图, 补全函数的图像.

通过讲解例3, 得出结论: 奇函数f ( x) 在零点有定义, 则一定有f ( 0) = 0.

4. 课堂小结: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1) 奇偶函数的定义 ( 2) 奇偶函数图像特征 ( 3) 奇偶函数定义法判断的方法

九、《函数的奇偶性》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1. 学习目标: ( 1) 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并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 2)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 3) 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2. 学习资源: PPT课件

3.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观察发现, 合作交流, 自主构建, 引申升华.

4. 学习任务: ( 1) 结合图像深入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 2) 能熟练进行图形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 ( 3) 掌握奇偶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 4) 能利用定义及图像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并归纳求解步骤.

3.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语文;设计;应用

宝贵的文字,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资源,后人该怎样续写新的篇章呢?这是每一位高职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通过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生所开设的素养类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课程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达到“知、行、能”三者统一。

这一定位,突出审美性和人文性、强化价值性和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大学语文》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其寓教于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高职《大学语文》姓高名职,既不能等同于中专语文,也不能等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起功能性作用。

这一定位,贯彻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进行教学,让经典成为心灵的发动机。类似《古文观止》般赏析优秀文本,类似《百家讲坛》般对优秀作品做出更丰富多姿的诠释。语文本位,以精美诗文富含思想之美、诗情之美、语言之美,滋润学生,感悟学生。

二、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承上启下,必须强化人文性、工具性,兼顾社会性、职业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导航,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课程设计思路,以需要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特色。

(一)能力目标

完善匹配听、说、读、写和赏、评、思、悟能力,具备在社会生活、职业活动中,正确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

(二)知识目标

巩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基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理解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要求。

(三)态度目标

认真的学习习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能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优化生命,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课程设计

一个优秀的高职语文教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课文的互动过程中,把学生潜在的求真、崇善、尚美的情感诱发出来,使自己与学生都得到心灵的享受、精神的升华。

(一)教学内容

立足专业、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和能力养成,凸显“高职性”,根据各专业对学生人文素养及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指向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维度,分为阅读鉴赏、口语交际、应用写作三个单元,其中包含17个学习任务、34项教学活动。

(二)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通过“主题+文选(能力)”,变逐篇串讲、单一训练为“以一带十”提高学习效率,努力为专业建设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如阅读鉴赏单元,按照人文主题,分为诗意的栖居、道德的分量、审视的智慧、人性的探究、理想的守望、心灵的相契、乡愁的理念、自然的感悟、生活的艺术9项学习任务,从观照人类自身,了解人性根基,到观照天地自然,理解生命真谛,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口语交际单元,按照能力主题,分为8个学习任务,既培养学生通识能力,又服务其专业岗位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引导、诵读品味、情感体验、分组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之人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成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體现“实践性”,强调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的理念,加强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考核方案

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体现“多元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全面检验其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1.期末考核成绩(理论和技能考核各占50%)

(1)理论考核,强调体悟。题型以综合分析为主,采用笔试形式,在统一时间内进行,以检查学生对“必需”理论知识及文学现象的总体把握。考核内容: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李白、杜甫等代表作家及作品),阅读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应用文写作(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社交文书等)。

(2)技能考核,重在应用。采用口试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检查学生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口语交际等能力。考核内容:有备演讲(即兴演讲),要求声音洪亮流利,态势语言大方得体,主题阐述正确鲜明,结构安排条理清晰,内容交流丰富有效。

2.过程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强化竞争意识,使考核时间全程化

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作业、笔记、出勤率等),诗歌朗诵(充分准备,声情并茂),课文研讨(围绕主题,积极发言)。

人生的力量来自双手,更来自心灵。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也要重视学生的“生命生涯”,给学生抹上“求真、崇善、尚美”的“生命亮色”。坚信仓颉灵感不灭,美丽中文不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

Learn the Language Course Study the Overall Design Scheme

JIANG Hong-mei

Abstract: Through to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tent of the study, develope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verall design, as the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es a new idea, the new strategy and the new method.

4.小学课程设计方案 篇四

1、教学设计应能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在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有所创新。

2、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或【教学设计说明】几部分。文稿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两枚),有封面的一份,封面和标题字体为黑体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小4号字,正文内不能出现单位、姓名等信息。

3、设计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过,有较强的操作性,并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切性,最好能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有恰当的点评。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科目***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署名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教学设计正文】

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障碍、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2.老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4.教学用具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学习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十一、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说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可简单介绍一下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方法。

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重点)2.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难点)3.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语言中透露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一人之辩,终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晏子使楚》领略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的风采。在正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结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最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同学们根据对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简单说一说自己对楚王与晏子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过度:看来,楚王与晏子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二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你结合科文中的句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二)研读赏析,品悟语言

1、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楚王与晏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品悟语言,了解写作的方法,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力图使学生在反复的读文与交流的过程之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2、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所谓见仁见智,只要言而有据,言之成理,我们都应给予认可与鼓励。首先对楚王的印象部分进行交流。)

3、全班同学共同学习(1)楚王的印象

故事一: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3)从楚王的表现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性格?(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故事二: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1)师:楚王问晏子的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什么?该怎样读这句话?(提示学生抓住反问的语气,以及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瞅、冷笑”等词语。)(2)根据学生抓住的关键词句,变换字体颜色,指名读,全班读。(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专横、无礼、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设计意图:楚王在第二个故事中问了两个问题,而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讽刺齐国没有人,也是说晏子是个无能之人,言外之意就是你晏子也配访问我楚国!专横、无礼的人物性格显而易见。除了楚王的语言,学生还可能会抓住“瞅”、“冷笑”这两个表示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句,将其变成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验。)

故事三: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过渡: 同学们刚才通过集体合作,我们通过: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看到了楚王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2)晏子的印象 A、能言善辩

请同学们根据: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对晏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并完成以下填空: 故事一:(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4)生:晏子根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 因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结: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了晏子怎样的特点?(能言善辩)过渡:晏子并没有说出最后的推理结果,但是这结果却是现而易见的。那么晏子的语言是不是都如此巧妙,他是不是真的能言善辩呢?同学们自己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推理后两个故事。

故事二: 因为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是最不中用之人,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故事三: 因为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所以楚国是强盗之国。

(设计意图:课文当中,晏子的语言是极其巧妙的,我们也就是通过晏子的话语体会到他能言善辩的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很快就能住人晏子的语言进行分析,将晏子所说的话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反复朗读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语,说一说三处反击的话语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晏子都是依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且只说推理过程,不说结果,但是其结果却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从而证实晏子能言善辩的特点。)B、爱国情怀

(1)师:晏子作为一名使臣,他应该极力的维护自己本国的尊严,在反击的过程之后总他分明可以利用自己的推理直接指出楚国是狗国;是不中用之国;是强盗之国以此贬低楚国,维护国家尊严,为什么他却没有这样做呢?(2)学生回答

(机智爱国不卑不亢)(3)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爱国情怀等仅仅体现在这三处吗?你还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4)学生回答

(证明齐国人数多时所说的话也是有力证据。他利用了“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挨着肩膀,脚尖挨着脚尖”夸张的语言来说明齐国人多。)同学们,课文中表示齐国人数多的句子可以用哪些成语代替呢?出示古文与课文内容。(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配合读文

(设计意图:将学生再次引入文本,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将自己的理解入情入境的表达出来体会楚王的蛮横与晏子的能言善辩,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晏子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三)积累运用,总结方法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能言善辩的晏子,也看到了一位蛮横无理的楚王。希望今后我们再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重文章之中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表达方式,并从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晏子,你将如何应对楚王的侮辱?从三次对话中任意选着其中的一次进行反驳。

(六)作业安排

将课文中的小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加以展示;推荐《晏子春秋》中《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的故事。

教学设计范文(二)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文成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许多的旅游名胜,你们知道有哪些?(百丈飞瀑、铜陵山、刘基故居),这些风景,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游玩,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到我们这的乡下去玩,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就是体验“农家乐”。我猜很多同学的老家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住在乡下是吗?那你一定去过乡下,在乡下你都见到了什么?(指名说,激发兴趣 ……)师:今天,就让我们去乡下人家走一走,看一看,怎么样?带着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指名读文,扫除障碍

师:这篇课文虽然长,但是生字不多,只有五个。下面我请同学们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多音字“结”“冠”。

(指名读,自由练读)师:你们看,难读的句子只要多读几次,就能读通顺了,所以同学们要多读课文。、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a.划出句子,齐读

b.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 … 不论 … ”),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问题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强调“ 独特、迷人 ,板书)能换个词吗? c.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你们很会读书!现在谁来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老师就被其中的一道风景给吸引住了,你们看——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品味语言,感受美景 1、雨后春笋图

(出示片断: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儿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a.自由读。师:同学们,读读看吧!我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这道风景的。

b.指名读。师:谁读着读着也像我一样喜欢上这道风景了?请你来读!c.品味语言。师:这道风景中什么东西吸引了你?它什么地方吸引你? 竹:“绿的叶、青的竿、绿绿的浓荫”,颜色多美!笋: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哪些词让你眼前一亮?“鲜嫩,成群,探”,小笋芽,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多聪明、多可爱的小笋芽啊!怎样读出竹笋探出头来的样子? d.想像画面。师:读到这,同学们闭上眼睛,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e.画面起名。师:一段文字,加上同学们的想像,它已经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咱们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吧!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同学们真是起名高手!老师把你们起的名字写到黑板上的画卷中。、师总结学法:同学们,一段文字,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它想像成了一幅画,读着读着,我们又把这幅画浓缩成了这样诗意的名字。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下面把时间交给你们!出示“学习锦囊”: 1、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断读一读,边读边 想像画面,并且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2、在旁边写下读书时的感受、发现、疑惑 ……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情况,并对个别有特色的批注加以表扬

如: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把片断中好词好句划了出来, 真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有些同学已经把风景的名字写在旁边,还有些同学写到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跟大家分享。你可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说给大家听,你还可以演出来,画出来。

院里鸡群图

出示:鸡,乡下人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你喜欢哪一处风景?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 a.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他读得怎么样?谁还想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 ……

b.说。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这是只骄傲的雄鸡,伟大的母鸡 ……)为什么这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率领”“大踏步”,你说得很好,带上这种感受再去读一读,你会读得更好。

c.演。有没有用演的方式来表现一下这只的公鸡? e.你们给这幅画面起个什么名字呢?生自由交流。门前鲜花图

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a.你给这道风景起了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见过这些花吗?出示图片欣赏,你在乡下人家还看到过哪些花?(桃花、油菜花、梅花、杜鹃花 ……)当乡下人家的门前开满鲜花的时候,你能用上哪些词来说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颜六色 ……)与其说是乡下人家,还不如说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呢!b.谁想去这座独特的花园里赏花?那就通过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那儿去!(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我已经闻到花香了,可是还没看到花,谁再来读读?你为什么这样读?)c.读着这段话,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朴素和华丽相对,矛盾吗?不,乡下人家的花不像城里的鲜花用美丽的花瓶装饰,用漂亮的彩色纸包装,它们就长在土里,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最美的花!d.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读出花的美!

四、小结归纳、升华情感、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我们只能欣赏到这,乡下人家还有许许多多独特、迷人的风景,只要你细细去看,用心观察。老师这儿有一本乡下人家的画册,请大家欣赏。、学到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商业插图》课程设计方案 篇五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

《平面综合设计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

1、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商业插图 学 时: 32学时

授课对象: 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方向)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前修课:本课程必须在绘画基础、构成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等上开设

考核方式:考试

2、课程性质与定位

(1)商业插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以绘画表现形式为主的特点,作为专业课程的技法基础,为以后的实用设计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其中,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VI设计等平面专业绝大多数的专业主干课程都要用到商业插画的知识。

(2)商业插画本身在平面设计专业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作为实用设计课程,其知识内容在商业运作中运用的非常之多,尤其是近几年市场上,商业插画设计作为一门从视觉传达设计中脱离出来的新兴行业,更体现出其专业细分特点和在商业运作中的重要性。

3、课程的培养目标

商业插画》课程针对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标志创意训练,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以此激发艺术设计才能,帮助他们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二是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实用的创意方法和设计流程,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三是通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发展空间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设计

(1)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来自驰梦动画有限公司、科技出版社的生产项目为例,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

(2)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练习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现场体验式教学:增加教学见习环节,课程实践部分采用现场教学方式进行,将抽象的设备和工艺变成亲身体验。

(4)案例教学法:将驰梦动画公司等企业的优秀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中,每个重要知识点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融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学习方式、实践案例教学于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现场参观、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网上学习、交流沟通的基础上,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三、教学实施

(1)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实际操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大赛、技术服务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3)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 CAI 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思考题及实践项目。提供主体网络资源库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要求老师在实验实训课题调试一周布置相关课题任务,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4)按商业插画设计工作要求配套设备设施,教做合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项目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四、教学资源

(1)课程内容模块化:按商业插画设计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

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点评,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或来自企业的技师测评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能力培养项目化:以来自于驰梦动画有限公司的生产项目为案例,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项目,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项目,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实践指导个性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造型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商业插画设计中的构图,表现技法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五、考核方案

以平时作业训练为30%,期末成绩70%进行作品考试,辅之实际课题设计考查,一般不另作考试安排。

六、教学效果

课程使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较强,理实一体,既让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审美。

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色彩能力的培养,卓有成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管理素质,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是学校名符其实的优秀课程。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合理运用教具、多媒体和电教授课。辅导答疑认真,耐心;作业按时收交,认真批改,有批语。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意见。

七、课程特色

1、课堂教学任务化。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罗列化,实行课堂教学任务模块化,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任务导向的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结合。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设计比赛,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参赛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201

6.高中学校课程设计方案 篇六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4、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在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顿曾经鲜明提出的那样,要建立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指出,为了防止科学主义的出现,“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构建的多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7.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篇七

一、课程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这一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其教学内容指向专业理论,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将专业劳动置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方案设计的思路

依据职业能力设计课程方案,首当其冲是要重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程方案相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改变了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起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其次是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

三、“国际商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案设计

1. 设置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面向的是国际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外贸业务员而不是专业法律工作者。因此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依据外贸业务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分析,国际商法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如下:(1)培养的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能力主要有:签订贸易合同;妥善处理违约事项;正确处理产品责任问题;合理处理代理问题;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2)培养的方法能力。培养的方法能力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这主要有: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查阅法律法规等资料;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3)培养的社会能力。培养的社会能力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这主要有:与客户关系的协调能力;互助与协同工作;职业道德;应变能力等。

2. 重构教学框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应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根据国际商法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六个模块:预备知识、签订贸易合同、合同纠纷处理、产品责任问题处理、代理问题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在每个模块下设置学习情境。(如下表)

对于模块一需要特别予以说明:模块一的学习情境1,是为适应当前形势而设的。由于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创业者来说,选择公司作为从事商事活动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最好的。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大大降低了设立公司的门槛,立法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传统的国际商法课程内容虽然有公司法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公司的基本法律制度的介绍,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公司的实际需求。

模块一的学习情境2对于从事涉外经贸活动的现实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涉外经贸活动尤其是国际货物的买卖,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这样会涉及到国际公约、国际贸易惯例、各有关国家的国内法。有时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差异极大,采用不用的法律规则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要掌握法律适用的规则。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影响较大的国际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大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并且公约的适用是采取“自动适用”的原则,即合同当事人只要不排除公约的适用,公约就自动适用于当事人所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因此对于公约的重要性要有所认识。

3. 教学过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性工作任务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接近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即职业能力。

能力形成的规律是由易到难,反复训练,因此,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也应符合这一规律,由易到难,形成能力递进提高的序列,让学生在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增长工作策略,为“毕业就上岗”做好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设计要遵循“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一开始要求教师领着学生做,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做,最后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做,教师讲授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咨询指导的角色;学生动手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与学习方法能力和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4.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在学生学习中始终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促进学生在任务训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核占30%。

四、实施课程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转变角色。

首先教师要增强高职教育理念的认识提升。其次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施过程,实现学生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施相对应,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

2. 在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时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健全的人格为目的。

设计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应有利于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进行验证。

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审视,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是否使学生达到了行动领域中所要求的行动能力。根据反馈的结果加以调整。

摘要:近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国际商法作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也应进行改革。文章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法课程方案设计思路,以及新方案设计中的课程内容的构建,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方案,学习情境,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平,董铸荣.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方案设计[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杨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十一卷,2009,(2).

8.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篇八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方案;学习情境;职业能力

长期以来,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强调的是基本概念和法律条文。这种教育教学,从根本上看没有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以改革。

一、课程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这一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其教学内容指向专业理论,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将专业劳动置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方案设计的思路

依据职业能力设计课程方案,首当其冲是要重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程方案相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改变了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起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其次是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

三、“国际商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案设计

1.设置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面向的是国际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外贸业务员而不是专业法律工作者。因此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依据外贸业务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分析,国际商法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如下:(1)培养的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能力主要有:签订贸易合同;妥善处理违约事项;正确处理产品责任问题;合理处理代理问题;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2)培养的方法能力。培养的方法能力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这主要有: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查阅法律法规等资料;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3)培养的社会能力。培养的社会能力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这主要有:与客户关系的协调能力;互助与协同工作;职业道德;应变能力等。

2.重构教学框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应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根据国际商法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六个模块:预备知识、签订贸易合同、合同纠纷处理、产品责任问题处理、代理问题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在每个模块下设置学习情境。(如下表)

对于模块一需要特别予以说明:模块一的学习情境1,是为适应当前形势而设的。由于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创业者来说,选择公司作为从事商事活动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最好的。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大大降低了设立公司的门槛,立法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传统的国际商法课程内容虽然有公司法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公司的基本法律制度的介绍,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公司的实际需求。

模块一的学习情境2对于从事涉外经贸活动的现实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涉外经贸活动尤其是国际货物的买卖,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这样会涉及到国际公约、国际贸易惯例、各有关国家的国内法。有时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差异极大,采用不用的法律规则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要掌握法律适用的规则。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影响较大的国际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大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并且公约的适用是采取“自动适用”的原则,即合同当事人只要不排除公约的适用,公约就自动适用于当事人所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因此对于公约的重要性要有所认识。

3.教学过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性工作任务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接近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学生作为行動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即职业能力。

能力形成的规律是由易到难,反复训练,因此,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也应符合这一规律,由易到难,形成能力递进提高的序列,让学生在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增长工作策略,为“毕业就上岗”做好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设计要遵循“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一开始要求教师领着学生做,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做,最后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做,教师讲授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咨询指导的角色;学生动手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与学习方法能力和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4.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在学生学习中始终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促进学生在任务训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核占30%。

四、实施课程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转变角色。首先教师要增强高职教育理念的认识提升。其次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施过程,实现学生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施相对应,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

2.在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时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健全的人格为目的。设计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应有利于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3.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进行验证。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审视,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是否使学生达到了行动领域中所要求的行动能力。根据反馈的结果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 贺平,董铸荣.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方案设计[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 杨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十一卷,2009,(2).

上一篇:领导政府采购会议讲话下一篇:工业设计的创意研究论文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