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2024-10-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共9篇)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所属党支部:会计分院第二党支部班级:08审计1班姓名:何玉婷学员编号:0229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党的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党的先进性,并结合工作实际,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深入研究和解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所有问题。

关键字:和谐社会;意义;问题;目标

一、引言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重要丰富和发展,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又一次升华。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在国家这一高速发展的时候,果断地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它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历史性目标。它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最适合我国的实践道路,然后坚定不移地坚持实践道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教育问题、腐败问题等,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就业问题。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也不例外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我国,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又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要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工的生存,因而我国贫富悬殊的差距就更大了。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将就业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化。长期下去,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要是就业问题不及时地解决,我国将如何实现发展的经济目标,而社会又谈何“稳定”和“和谐”?

(二)贫富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由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导致中西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因个人收入差异的逐步扩大,使城乡人民的贫富差距也大大增加。贫富差距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因而政府应该在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上更加关注些。

(三)教育问题。

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是学到科学技术的唯一途径,是为振兴民族大业而为之的一项基本工作。然而如今教育问题也被人们越来越关注了,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今教育收费过高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导致这一结果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政府放开了教育机构的收费限制,使得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市场化。由此使得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的教育差距较大。不少贫困学生无法上学,造成了上学难问题。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教育完全是一项福利,其费用全都是由国家政府承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在我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是教育本应该不分贫富贵贱,但现如今农民工却要时时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上学难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四)贪污腐败贿赂问题

现在我们时不时就可以看到某某地方高官贪污受贿的新闻,可见贪污腐败贿赂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对以权谋私,通过各种腐败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国家必须坚决没收非法所得,加强打击力度。尤其是在政党内部也存在着这一现象。以为共产党员应该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怎么可以在人民头上贪污呢。我们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一旦发现这一现象,应该对当事人实施严厉的惩罚。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胡锦涛表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国家基本国情,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

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地总结我国的发展与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与统筹兼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二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建设先进的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 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迫切要求, 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是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成就。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是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前提的。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 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也是对党的先进性的重大考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了自己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世纪新阶段, 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 党的历史任务才能完成, 党的先进性才能继续保持。

二、建设先进的执政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1、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设想, 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 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并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 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

胡锦涛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基石, 也是党领导改革发展成功的根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断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在党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一方面,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执政使命才能顺利完成, 执政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另一方面, 党的先进性, 又必须通过我们党的执政纲领、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和检验。因此, 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 也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也就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建设先进的执政党, 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既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也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更加注重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更加注重统筹, 统筹必须兼顾, 兼顾才能和谐。党只有不断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才能有力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能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能不能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 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素质的考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应当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行为中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使党的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些新的要求,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 把握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真谛, 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和历史使命。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一任务同建设先进的执政党是密切相关, 紧密相联的。本文浅谈了建设先进的执政党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和谐社会构建中党的思想建设 篇三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一)当今中国社会历史条件赋予和谐社会构建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而设置的。这些基本条件,决定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真不开党的领导。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和作用。因此,在组成社会的各要素中,党是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的领导力量。如果脱离了党的领导,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即使出现短暂的和谐也不可能持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大力建设和谐社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进一步增强当的思想理论指导,提高党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促进全党掌握新动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用先进的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社会真正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二)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党思想认识的一致,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形成党内和谐,提高党正确认识与化解现实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思想一致、思想和谐是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前提。解决思想一致、思想和谐的问题,只能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不断增强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以党内和谐促进政党关系、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三)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党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提高党科学民主决策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就能坚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科学的执政理论。制定正确的执政路线;就能在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民主决策,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四)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党风问题实质上是思想问题,是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中的体现。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則,就不会有好的党风。而党风与廉政、利益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只有树立优良的党风,才能大力推进反腐倡廉,调节和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公平问题,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提高的。只有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才能解决、实现上述问题与目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党的思想建设经受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世界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围,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与我们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并通过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对我们进行渗透。它们首先攻击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同时极力传播“普世价值观”,并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制造反共反华言论。这极大地冲击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着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党内某些人信念动摇与思想混乱。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党的思想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领域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环境和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在思想领域表现出错综复杂。能否解决思想领域错综复杂的矛盾,直接关系到是否真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增强党的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这给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挑战。

2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党的队伍不断扩大、构成发生新的变化。大量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队伍,巩固、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然而使党内思想成分复杂化。党员的流动性、从事职业的复杂性,增加了组织和管理的难度,也使党的思想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调整与分化,出现了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要求不仅会在群众中产生,也会在党内表现出来。如何既实行利益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全党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加强党的团结和高度统一,防止和克服党内腐败现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4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活跃,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各种思想意识激烈碰撞,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背离的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乘机而人,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对党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严重影响。面对思想文化的激烈斗争,一些党员干部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是非不分,以致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更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发生严重扭曲,忘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思想建没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党科学把握自身建设的规律,深刻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二)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努力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因此,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增强党执政能力的实际,不断提高思想理论建设的水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真正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素质教育,确保党的先进性,使每个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入党,忠实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围绕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文化矛盾与斗争,开展党的思想教育。思想文化的矛盾与斗争,是引发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最重要因素。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克服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就必须围绕思想文化矛盾与斗爭。开展党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在思想教育中,必须从国际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思想文化矛盾和斗争的客观环境及基本特点。着重解决影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问题。特别是造成某些党员思想混乱的“信仰危机”问题。通过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人们自觉抵制各种反动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矫正经济社会进程中不良行为的舆论氛围,理顺人们的情绪,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及时解决党内外的各种思想问题。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四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政治诉求和社会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现实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积极的探讨。本文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之所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必要性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证;其重要性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办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本文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中国共产党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只要正确把握和贯彻这些路径,才能顺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提出的加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以资参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执政能力

引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本文选题研究的范围是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中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寻求党治理国家的模式途径和目标,打造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新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党当前的执政模式提出挑战以及党如何通过转变执政方式来适应这种挑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寻找到适合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党的执政新模式。

正文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我们党自从执政以来,始终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来抓,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1

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执政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

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决定了党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是巩固执政党的执政社会基础的要求。其次,是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的需要。再次,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需要。我国管理体制创新能力不足迫切要求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提出的战略性任务,也必然由党领导人民完成。党的执政能力决定了这个伟大事业的未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二、加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工作中一个带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必须充分运用我们党多年的执政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要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能力。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营造和谐稳定的大环境,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其效率如何、效果怎样,首先取决于管理制度和

管理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以及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

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在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推进管理体制的制度

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

1、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与机制,节减执政成本。

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规范党的组织机构设置。着眼于党的各个部门关系协调、职责清晰、机构和人员编制精干,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

2、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一是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把改进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与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必须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密切党群关系的各种渠道。三是必须增强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党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团结新的社会阶层,整合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矛盾,准确、全面、及时地代表和表达民意,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四是必须不断促进选人、用人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能上能下。五是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探索改革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过程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多向人民群众学习,找到并把握改革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客观规律。

3、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增强执政效果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尽量减少失误,形成正确的决策。二要坚持群众路线,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决策。各级决策机关要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要在决策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深入了解民情,奠定决策科学化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反映民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证。要广泛集中民智,疏通下情上达、民意上传的渠道,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三要着眼于长远,使决策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必须敏锐地认识和把握时代进步的潮流和发展的脉搏,及时制定具有战略眼光的正确决策。四是规范决策程序,明确决策责任,促进决策过程的规 范化。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明确决策者的责任。

4、提高党管理社会的能力

一是要求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二是要求管理适应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三是要求管理社会化。使公共事业管理由单位控制向社会管理转化,使被管理者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建立国家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四是要求管理科学化。社会公共管理事物的多元化与公共决策的复杂化,使过去那种单靠个人或部门决策的模式向集思广益、科学管理的模式转变;五是要求公共事业的管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更加面向社会大众。

5、加强党理论创新提高执政能力

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上有创新,建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执政理论体系。

6、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提高党执活力的社会。

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前提。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机制,营造出鼓励创业、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三)协调利益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处理好党内关系,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2、处理好党群关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

3、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国际关系

(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五)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条和基础。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围绕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并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其最终成效应体现在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天,它更加成为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的脚步迈得更大、更快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克服所有的困难之后,我们一定生活在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人们毫不怀疑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的无限美好,人们也坚信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并非不能实现;同时,人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的理想境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构建。尤需公权执掌者和践行者的法治观念的根本更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有效转变,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诚如是,实乃国之幸事,民之福社。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5个理论热点,[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3月版125-261.fl]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出版社2001年版.[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5.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篇五

汤胄芳

继海南城管副大队长被曝上班时间擅离职守之后,各地陆续出现部分机关干部在上班时间玩忽职守、违规执法、办事效率拖沓、态度恶劣等有关“机关病”的负面新闻。一时间,各相关职能部门形象严重受损,群众对政府部门办事为公的宗旨满腹质疑,干部作风问题,顷刻间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得不承认,政府职能转变给各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的温暖,也得了“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惠。但不可否认,在全国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行政”的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公务员、干部组织纪律涣散、服务意识淡薄、作风粗暴的负面新闻屡屡见报,群众对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的控诉不绝于耳。整顿干部作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机关病”源于“机制病”。当前我国臃肿的职能机构,过剩的公务人员是导致“太平官”、“懒汉官”、“无能官”层出不迭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机关作风建设呢?站在“十一五”这艘巨轮上展望“十二五”,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因体制性因

素导致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绝不能随改革发展的步伐带入“十二五”,转变工作作风,必须从根本上入手。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个人认知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投入,狠抓干部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形势多样的培训班提高干部的思想认知水平,并严肃培训班结业考核制度,全程监控,并实时向社会公开考场考试情况,让社会参与监督。

其次,积极开展各类以转变工作作风为主题的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检查培学习效果,并将干部参与活动的次数及取得的成绩纳入干部年终考评,以条文的形势促使干部积极学习,用新知、新观念促作风转变。

再次,灵活并有效运用电视、电台、移动通信设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主题文化的形式,在当地乃至全市范围内,不定期的开展作风模范竞选、有奖征文、红色短信征集活动来倡导学习。让社会的每一个人关注并参与到转变作风上面来,让政府的行动在人民与政府直间形成互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精简机构,明确责任,提高办事效率是根本。目前,各地报道的政府部门工作“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正是由于政府人员过剩,机构臃肿造成的。政府机构长久的体制性因素,不仅导致权利交叉、层次重叠、分工不清、人浮于事,还使机构间运转不协调。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被浪费在同一件事情上,办事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结构设置还导致干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自身责任不清楚。精简机构形成明确的权责体系,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

首先,紧缩人多事少的机构,补充事多人少的方面。其次,合并重叠组织,取消可有可无的机构,成立亟需建立的机构,并尽量减少各机关的内部层次,考虑撤销或者和性质相近的机关合并。

精简机构,应当以地方公共服务需求为标准,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面、工作量施行定岗,科学配备人员,使食物尽其用,人尽其责。减少并杜绝“拿钱不干事”现象的出现。

三、建立并完善各项干部作风评价机制是保障。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本身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治理工作作风的考评机制,加大民主评议和群众监督测评在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认真贯彻业务考试制度、绩效督查制度、述勤述廉制度等规章制度,不走过场,以过硬的姿态对待各种现象、问题。再健全的制度也要强大的执行力度做保证。各政府机关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兑现每个干部的权责。

转变工作作风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党能否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面貌,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发展变化下必须面对的考验。应该认识到,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不仅影响自身的形象,还影响着人民百姓,影响着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作风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和实现。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90载,靠的正是凛然正气和不朽的工作作风。只有腐败的政党才会将“民本位”倒置为“官本位”。因此,转变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为民谋福祉才是立身之本。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六

一、当前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一些领导干部的道德观念,包括思想道

德和从政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上奢侈浪费、追求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受没落思想的影响,生活作风开始蜕化变质,奢侈浪费,讲排场,比派头,贪图享乐,最终坠入泥潭。

二是工作上的官僚主义,不思进取。少数党员干部,丧失了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基本职业道德。办事不认真,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拖拖拉拉,不贯彻,不落实,对布置给下级的工作不检查不督促,敷衍了事,只做和尚不撞钟;有的做出一点成绩就以功自居,骄傲自满;有的自视清高,大事干不好,小事又不做,混同于一般群众,长期不读书不学习,思想松懈。

三是利益上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严重,患得患失,假公济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工作条件,作为捞取私利的资本,大肆侵吞国家集体钱财,收受他人贿赂,有的钻政策的空子,为自己谋私利。

四是政治上立场不坚定,原则性差。有的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怀疑、抵制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了问题,对街头巷尾的政治传摇,不加分辩,随意传播;有的不分青红皂白乱交朋友;有的丧失党的信仰,信奉宗教,搞封建迷信活动。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认为,各级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执着务实的精神,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力求实效。

第一,强化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和财富,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二重要思想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在先进与落后,文明与腐朽,科学与愚昧的斗争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公正的、诚实的、廉洁的、谦逊的美德,时时处处能够身体力行端正形象。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事迹,倡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断推出符合历史时代的要求,体现高尚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是被现实证明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有效方法。党员干部的楷模焦裕禄、孔繁森、汪洋湖等典型的感人事迹,对广大党员干部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根据不同社会层面的要求,及时发现大力选树这样的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共产主义道德,促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第三,加强约束和监督,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从政行为规范化。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对干部道德行为善恶作出判断,对其行为结果作出评判。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舆论,加强对思想道德的约束和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通过赞誉和谴责,使党员干部接受社会的评判,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四,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教育。要坚持道德与法制相结合,严惩党内各类腐败分子,使党员干部看到触犯法纪所付出的代价,使他们认识到,侵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道德败坏,以权谋私,严重损坏党的形象,不仅会受制于人,丢掉官职,还将受到法律制裁,失去人身自由。使党员干部从反面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教育,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正确用法,养成良好的依法办事和道德自律的双重素质。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七

关键词:先进文化,高校文化,文化功能,校园环境

一、文化内涵

(一) 文化的含义、特点。

1. 文化含义。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形态、精神生产的成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

2. 文化的特点。

文化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 具有人化的形式。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东西, 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类的。第二,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文化具有人化的形式, 但只有当这种人化的形式对社会有意义的时候, 才真正具有文化的意义。第三, 具有多样的形态。

(二) 文化的类型、关系。

1. 文化的类型。

文化的类型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物质文化;二是行为文化又称制度文化;三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表层结构”, 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易变化的部分;制度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中层结构”, 它是文化中最权威的因素, 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精神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 它最为保守, 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难变化的部分, 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2. 三种类型文化各自的关系。

物质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于文化形态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 是区别不同文化的依据;制度文化特别是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又对精神文化起着巨大的规范作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文化圈”或“文化场”。

二、弘扬中国先进文化

(一) 先进文化的含义。

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 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积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

(二) 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三) 中国先进文化的特征。

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三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同时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积极进行了文化创新, 是不断发展和繁荣着的先进文化。四是吸收和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三、深刻认识高校的文化功能, 推进高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也向高校这一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高校是文化的辐射源、助推器和孵化器。

高校作为探索学术和真理的神圣殿堂、文化创新和知识传承的基地、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其文化、精神的培育对于社会文化繁荣、学校改革发展和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文化是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助推器。

高校作为文化的历史产物及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 通过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 担负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因为高校在语言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

2. 高校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

高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发展观, 在培养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的同时,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 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正如有学者所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 而是氛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 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二) 引领社会文化, 首先要发展、繁荣高校文化。

文化是现代大学生存发展的根本,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 大学文化建设, 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办这样的大学, 既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 也是大学文化特色的本质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 鼓励青年学生争做社会文明标兵。

2. 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是教师, 尤其是大师。要牢固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

3. 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

大学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个学生身上, 实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影响效果。引导青年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 大力倡导学术科研。

4. 体现在学校制度设计上。

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文化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 是大学制度导向、规范的结果。

5. 体现在校园风貌上。

大学建筑、绿化、雕塑、标识等, 都是大学文化的展示。大学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凝练文化底蕴, 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 体现学校文脉的延续性, 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教育青年学生甘于奉献,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三) 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现在校园精神上。

校园精神应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与与时俱进相结合的精神。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摒弃糟粕, 立足现实, 勇于实践, 锐意创新。二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大力倡导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为基本内涵, 以求真为目标, 以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又要高扬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精神生活, 以求善求美为目标, 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努力做到两者的统一共存, 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民主开放与追求创新相结合的精神。追求社会民主和校园民主的进步;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这一本质;崇尚人的自主、自由、平等和社会公平、公正, 提倡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强调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追求大学的法治与制度创新, 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四是道德情操与审美鉴赏相结合的精神。五是学习方法与实践做事相结合的精神。六是个性发展与和谐相处相结合的精神。和谐人需要和谐学校来培养, 和谐学校必须有和谐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差异个性为前提的,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需要建设大学的个性文化。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陶文昭.美国软霸权的警示[J].时事报告, 2008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八

【关键词】党的统一战线;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肩负着协调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代表人士关系的重任,是我们党能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策略。因此,党的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有可为。

1.党的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影响关系

1.1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各个阶层、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结成的政治联盟,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最主要就是努力协调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和睦共处的社会状态。党的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新阶段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党的统一战线的爱国者的联盟,体现和追求的也是一种“和谐”。

1.2党的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之一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党领导的党的统一战线归结为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法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党的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野、新角度、新领域。党的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人民最广泛的团结,齐心合力投入现代化建设中,这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党的统一战线中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是党和国家整合各党派、各政治力量、各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工作与途径,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2.党的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影响

2.1党的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统一战线各党派、各界人士合作共事得好,参政议政的作用才能发挥得好,民主监督才有力有效,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也就更牢固。党的党的统一战线的历史证明,党的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须臾不可分离。在新形势下,随着党的统一战线对象范围的扩大、工作格局的变化、工作领域的拓展,进一步发挥党的统一战线的作用,不断创新各民主党派、各利益团体、各阶层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方式和渠道,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断扩大党的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更广泛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更广泛的政治动力。各党派和政治力量通过党的统一战线的形式,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下,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求同存异,扩大包容,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中华儿女的幸福安康,从而形成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和谐局面。

2.2党的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党的统一战线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聚集着大批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党的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围绕发展、关注发展、支持发展、促进发展。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尽快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围绕中心,多立科学发展之论;要拓宽思路,多献促进科学发展之策。联合、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选择党委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又有条件做好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作为调研课题,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地开展专题调研、视察、民主评议活动,力求提出富有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发展谏言献策。

3.党的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出发点

党的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立足党的统一战线的职能和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在协调关系上下功夫,在增强团结上想办法,在凝聚人心上动脑筋,形成合力,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1)着眼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在我国政治体系和政党制度框架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扩大政治参与,增强人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从而有效地抵制西方政党模式的影响和思想的渗透。

(2)着眼于坚持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也是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一项重要内容。

(3)着眼于发展和扩大爱国党的统一战线,加强构建党的统一战线内部的和谐关系。党的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变化和扩大,也使其内部关系更加多样、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党的统一战线联盟内部各政党、阶层、群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要正确对待和包容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359.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篇九

目: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

永恒课题

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业:

应用数学

号:

名:

级:

12级13班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摘要: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是随着党的成长而存在的,是永提永新的课题。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 根本任务 永恒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 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这一科学论断清楚地告诉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要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了解党的先进性的学内涵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纵览人类历史任何一种政治力量的作用和命运都与时代潮流密不可分。一个阶级、集团、政党,能否具有和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归根到底,在于能否与时代发展的方向相吻合,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党的先进性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体现出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面临不同的历史使命,党的先进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因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延伸而发展变化。

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党在成立之时,就是一个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党 具有先进性的根本原因;在纲领路线上旗帜鲜明地宣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

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在党的宗旨上,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阶级基础上,以具有最严密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的中国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就为我们党奠定了先进的阶级基础;在组织成分上,党集合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保证了党的肌体和细胞的生机与活力;在组织制度上,以民主集中制这个先进的制度作为组织原则和根本原则,使党成为一支组织严密、行动一致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再创辉煌的世纪。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带来种种影响,给我们党的建设也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需要

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加不易。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些党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

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 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这些事实说明,有些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不够先进,有的甚至已经丧失了先进性,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围绕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

回顾《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历史大舞台上较量,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时光的隧道上拼争,但有的成为历史过客,有的成为人民罪人,有的瞬间消逝,有的造就辉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苏共曾是世界上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88 年、执政74年时亡党并垮台,有人曾把苏共88年的历史用三组数字加以概括,即苏共在党员20万名时夺得政权,在党员200万名时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在党员2000万名时垮台。尽管 1917年时,苏共仅有党员20万名,但他具有丰厚的先进性资源,所以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能够赢得最为宝贵的人民群众资源,因而苏共胜利地打败了沙皇帝国。苏共取得政权后,忘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使苏共自身的先进性资源由流失到最终的丧失。曾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成功的国大党,及取代国大党的人民党,均因为只关注中上阶层,忽视了人民大众,从而导致民心背离而先后丢失政权。曾连续执政71年并在20世纪创造了经济连续增长30多年的奇迹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由于放弃了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2000 年总统选举时被赶下台。

究其根本,是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丧失执政地位是其必然的结果。

回顾中国共产党得奋斗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走了些弯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使党的先进性资源受到了流失,但是,为我们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先进性建设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 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

与扩展了党的先进性资源,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据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全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党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不断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资源,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尊敬。

五、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求党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和永恒的课题

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然而我们国家任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至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更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成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为实现最高理想积蓄力量、夯实基础。这就要求今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大党员要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既客观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 又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既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 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通过认识规律保持清醒头脑, 通过把握规律辨明前进方向,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同时要注意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有机统一起来, 在不断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最低纲领、向着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不懈奋斗中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 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因此, 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脉络, 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总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课题紧密相联。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具有并始终保持了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一个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先进性内涵的政党, 正因为如此, 我们党才能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 才能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从我们党的主流和本质来看, 党从成立到今天, 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注重先进性建设,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不同历史任务, 保持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 正因为如此, 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是我们需要保持和发扬的宝贵经验。

总之,党的先进性不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墩而就、一劳水逸的。过去先进不能代表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也不能保证将来先进。先进性建设是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需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教自荐信范文下一篇: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