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共9篇)
1.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一
对于实践能力的理解,当今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实践能力是知识转化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实践能力是人在世间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胆J有的学者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虽然,对实践能力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我认为实践能力就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其实践能力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动手操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首要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如报关、跟单、国际物流等,他首先要与外商进行联系、沟通等。因此,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礼仪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普通话和外语交流能力。普通话应较标准,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应较强。思维敏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
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具有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职业技能,如报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质量体系认证等技能,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在从事内外贸工作中,除能正常处理日常工作外,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沉着冷静、处事不惊,正确地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具备的一种心理特质,特另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国内外贸易工作,由于国内外市场千变万化,市场风险是很大的。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与其他大学生而言,应具有创新和拚搏精神,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2.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化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 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依赖于自身的开放程度, 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多项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 旨在提供一种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 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 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 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包括三个层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结合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暑期工作会议把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工程型领军人物当成重要的任务来抓。并提出要迅速扩大哈工大国际交换生的数量和比例, 还要推行教学与学习的国际化进程, 包括教学带头人与主讲教师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国外先进教材与课件的引进、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海外教师资源库的建设、学生学习方式的国际化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现状。UT-INSA集团是法国高水平的五年制工程师教育集团, 由8所工工程师大学组成, 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合作伙伴, 其中与我校有密切合作关系的INSA-Lyon在2012年五年制工程师学习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一, 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 (UTT) 名列第四,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中法海外学术基地团队与INSA-Lyon合作紧密, 一直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开展的是国际一流水平的合作与交流, 双方都是站在国际一流水平上, 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为双方优选课题。
2.国内现状。同济大学:1999年建立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 简称中法学院。由同济大学和巴黎高科共同创办, 中法学院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成立中法工程师学院, 合作伙伴为法国中央理工大学, 具有独立教师和管理人员编制, 体制6年, 颁发文凭为北航本、硕, 北京中央理工工程师文凭。中山大学:2009年成立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由中山大学与法国以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法国工程师学校合作组建。颁发中山大学本科证书;研究生可获得中山大学硕士毕业证书及“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能工程师证书”。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成立中法学院, 中法学院苏州设有校区, 作为学历教育的合作办学平台, 通过一个协议和多个联合项目开展合作。中国民航大学:2007年成立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是教育部批准、由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 (GEA) 合作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3.特点分析。以上介绍的学校选择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单位, 除了文科以外全部是工程师学习, 对法合作目标明确, 定位准确, 部分学校开展合作的行业背景明显, 如中山大学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此外, 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投入很大, 可持续发展情况未知, 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另一类投入较小, 但缺乏有效的核心主线, 合作比较分散, 没有集中统一的科技合作, 如同济大学。
三、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1.我校中法联合培养概况。在我校中法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中, 主要交流目标对象都是具有良好工程师教育传统和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大学或科研机构, 包括:里昂国立应用科学院,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 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泛法语地区的高水平大学与研究机构。同目标大学的合作通过多种模式展开, 主要包括:双文凭项目、出国游学、国际实习、交流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国际比赛等。其中, 对大二、大三学生采用出国留学、出国游学、短期培训和交流访问等形式, 对大四学生实施国际实习。
在中法国际化人才培养招生方面, 首先在本校进行内部宣传, 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实施过程。在学生中进行法国文化的普及宣传活动, 介绍法国的工程师精英教育和法国文化, 介绍详细介绍与我校合作的目标大学的信息, 让学生对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有充分的了解。在学生遴选方面, 依据学院制定的本科生出国遴选规定, 分批次接收学生申请, 汇总提交工作组进行审核, 认定对学生的资助类型和强度, 并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及本科生出国学习派遣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施行。
2.已开展的合作实践。近五年来, 我校与法国及泛法语区的合作伙伴已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签订一系列重要协议, 为双方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中法双方的合作具有成效, 稳步发展, 每个阶段都能就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商榷, 并取得很多实质性的成果。目前, 已经开展的联合培养计划如下: (1) HIT-Lillel双文凭项目:学校与法国里尔一大签订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 项目采取“2+2”模式和“3+2+1”模式。采取“2+2”模式, 学生在哈工大学习两年后到法国里尔一大学习两年, 毕业后获得哈工大学士学位和里尔一大学士学位;采取“3+2+1”模式, 学生在哈工大学习三年, 到法国里尔一大学习两年, 再回哈工大读一年研究生, 毕业后获得哈工大学士学位, 里尔一大学士学位和哈工大硕士学位。 (2) HIT-UTT双文凭项目:项目采取“2+2+2”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哈工大通过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第二阶段, 在UTT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学习;第三阶段, 回到哈工大直接进入两年硕士阶段学习, 成绩合格后可获得哈工大学士学位、工学硕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文凭。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在导师同意前提下有免试哈工大工学博士研究生资格。学生在中法两地学习时, 应遵循各自的教学安排和实习计划, 并辅以法语培训。硕士学位答辩在哈工大进行。 (3) HIT-INSA双文凭项目:此联合培养双文凭项目采取“3+2”培养模式。学生在哈工大学习三年后, 到法国国家应用科学院学习两年, 成绩合格后可获得哈工大工学学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文凭。学分互认后, 学生可以回到哈工大读取一年研究生, 获得哈工大硕士学位。获得工程师或硕士学位的同学可以继续联合培养博士的进程。
3.已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统一人才培养。在已有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 确定本硕博联合培养, 学生可以分别选择实习、本科、硕士、博士留学进修, 也可以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 解决了单一培养模式的问题, 使得学生能够有持续深造的机会。 (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已申报2项国际化课程改革, 在课程对接方面, 已经与法国大学召开2次大规模的课程对接研讨, 实现学分互认和部分课程改革。由本科教学主管领导负责认定目标大学的本科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授课学时与学分、实习实践设置与学分、成绩记载办法、毕业标准等等。同时, 为建设国际化课程, 我校还邀请知名学者进行系列讲座。通过同目标大学的深入沟通共同制定规范、完备的交换学习方案或联合培养方案。 (3)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已成立工作小组负责管理和具体实施项目, 参与项目的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老师大多具有留学法国的经历, 熟知法国教育制度、留学生活和风土人情, 为每一名出国同学配备“学业导师”, 负责全程一对一的指导, 持续指导和关注派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 在我校人才联合培养过程中, 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工作, 杜绝只管派出, 不管培养效果的情况, 探索采取措施, 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成果与展望
我校中法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力争走一条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道路, 并实现以科研项目促进学生交流的良性循环具备明确的目标, 使学生的国际合作交流更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本项目从201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联合培养教师2名;联合培养本科生6名, 研究生3名;课程改革2项;签署协议2份, 发表论文9篇;研究报告1份;邀请讲学16人次, 课程和讲座累积受益300余人。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哈工大立足于国内高校的基础。哈工大一向拥有数量丰富的优质生源, 如何提高国际化建设效率、创新国际化培养机制, 是学习中长期规划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哈工大中法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是哈工大探索实践联合培养模式的新起点和新征程, 此项目的成功开展将为我国其他高校中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也为我校继续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 进而为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考虑国家的需求, 国家的需求又能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走国际化道路, 既要有战略计划, 又要脚踏实地, 才能卓有实效地推进我们国际化的进程, 使我们走在国际化前列。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法国UT-INSA集团以及泛法语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合作为例, 研究了中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特点, 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已实现的目标以及已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促进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交流,人才培养,中法联合培养,哈工大
参考文献
[1]徐海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J].江苏高教, 2006, (02) :51-53.
[2]陶小梅, 谢晓兰.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实例与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20) :439+493.
[3]李成明, 张磊, 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06) :18-20+36.
3.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三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化办学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为例,讨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及内容,探索了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探索并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笔者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实力的提升。
郑州轻工业学院于2001年开始从事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是河南省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公立高等学校,目前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开展8个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项目。经过多年合作办学的发展,全校师生都深切地感受到与外方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教学过程中国际教育的理念和特色使学生在享受国内本科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国际化的教育,学生受益匪浅。截至2015年年底,学校共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近万人。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在此概念基础上,郑州轻工业学院以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国际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可以将这种方式理解为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第二,为达成上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进行的整个教育过程。
第三,与上述教育过程匹配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第四,实施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其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前提,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而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另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初期,分析、研究目前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再综合考虑师资情况、学生情况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作的重点;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建立之后,相关建设就要提上议事日程,包括培养目标的细化、培养方案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的有效等方面,这些建设工作就成为工作的重心;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型后,已有成果的巩固、各方面工作的进一步打磨是学院需要重点考虑的。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学院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情况认真分析、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行之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努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包括:
(一)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
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只有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认可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才能说明专业建设国际化的有效性。在实践中,郑州轻工业学院立足国情、校情,定义的国际化人才是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一内涵出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要素,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内容上,学院提出了两个核心:一为英语教学,二为引进国外课程。通过引进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英语教学体系,提升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融合式引进课程,达到国际化教学资源惠泽学生的教学目
(二)以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而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郑州轻工业学院始终贯彻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线,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的教学负责人反复沟通,专业课程逐门进行对照,以中外双方共同认可的课程体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保证了学生在国内就能够得到与国外同样教学体系的训练,出国进修的学生能够基本无障碍地快速融入国外的学习,在教学层面实现与教育发达国家接轨。
(三)打造国际化教育师资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情况。多种渠道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为了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支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郑州轻工业学院出台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关于选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秀教师出国进修的暂行办法》,积极推进教师出国研修,零距离感受、学习、掌握国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个人专业及语言素质。截至目前,学院共派出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50余人出国进修,通过在国外半年的学习,这些教师感触良多、进步迅猛,返校后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开设了多门国外引进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国内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以致用,从课堂组织到教学手段都有改进,小组讨论、workshop、tutorial各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学生受益匪浅,反响良好。
(四)搭建国际化实践平台
国际化实践平台非常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增长,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练语言、习交流、长见识的机会。对国际化人才来说,对中外文化的熟悉和理解以及对国际知识的基本掌握是必须的。为此,郑州轻工业学院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学校与外方合作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英联合实验室”“中澳大数据实验室”等,给学生提供了与国外教师、学生在专业上交流提高的机会;学期中邀请外籍教师和国外交换生举办“龙比亚文化月”“绿草坪活动”“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性的外语学科竞赛,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给学生提供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多的锻炼,同时,也使得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室里,还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的理念与意识里,还有成长过程中。
(五)构建国际化教学管理体制
要达到国际化要求,郑州轻工业学院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必须进行相应改革,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学校要紧紧围绕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目标来进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国际意识、开阔国际视野、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增强国际交流能力,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各个方面学习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加以应用,保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实现。
4.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四
摘要: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美术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情感的功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也是目前美术教育缺乏的部分。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积极发挥美术的作用,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该文立足于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 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育;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意义; 综合能力;
美术对学生观察力、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目前, 美术教育对学生基础写实能力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 受以往教学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致部分美术系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模仿上, 缺乏创新。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为美术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1. 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美术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手段, 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美术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课程, 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 是对现实的批判或赞颂。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其实践性可见一斑, 真正的美术学习是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否则美术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学生只有将美术知识与实践结合, 才能与社会接轨, 满足社会要求, 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人才。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对美的重新塑造。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新”, 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是创新的来源。美术教育作为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名优秀的画家能够独立思考, 敢于表达。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美术写生或临摹, 而要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如, 对学生造型塑造、美术工艺创作等各方面的培养。在美术创作中, 一些画家可能会感到灵感枯竭, 而真正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 其只有具体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 进而迸发新的灵感。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不断发现、创造美, 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 教学与实践结合
美术素材源于生活,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要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如, 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写生、观察素材等, 使学生重点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在日常美术训练时,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不可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但又要宏观把控学生的作品, 及时指出其作品存在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本, 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因材施教, 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
2.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美术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需要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目前, 我国的美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 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因此, 教师需要突破以往美术考核的限制, 建立全面的考核机制,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户外写生活动、不命主题的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全的评价体系应该关注学生在理论掌握、学习态度、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情况, 全面考核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实践能力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它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欠缺, 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 建立完善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泉.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讨.美术教育研究, (24) .
[2]王丹凤.论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 (5) .
5.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五
摘 要:本文根据自主学习的原理和要求,主要论述了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与实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阅读,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设题方式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完成教材所规定的阅读目标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实现自主性阅读。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动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制约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正确和远大的动机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和源泉,学生学习外语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动机的激励下产生行动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如图:
需 要 -→ 动 机 -→ 行 动 -→ 目 标
内驱力 内驱力作用下 动机激励下 行动指向目标
确立动机 产生学习行为
就其本质来说,阅读是一种交际行为,是有目的地获取书面信息,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个体活动,只有动机才能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自主阅读,从而调动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 调动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自主阅读效率的重要保证。大量研究表明,从长期效应来看,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持久力。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对于那些学习动力很不足的学生,应从利用外在的奖励入手。首先激发他们的外在的学习动机,当他们具有了起码的学习动力后,再转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ed)以及积极的阅读体验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诚然,阅读活动如果只以读为主,仍不能称其为成功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活动中,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confidence),增强学生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识,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感(satisfaction),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interest),并进一步激活其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
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对待阅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指的是那种在阅读中不动脑筋,唯作者之命是从的阅读,他们不了解阅读课的教学目的。被动式读者往往让作者牵着鼻子走。由于被动式阅读只动眼,不动心,对作者的意图只可能有粗浅的了解,印象不会很深。正因为印象不深,有些地方看不明白还得回读。回读次数一多,速度就快不了。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提高理解能力,也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更不利于自主阅读的顺利进行。
主动式阅读恰恰相反。他们明确阅读课的教学目的。主动式读者注重阅读中的思维参与。从接触题目起就要联想,就要猜测。阅读过程就成了猜测、验证的过程。猜对了,验证速度自然很快;猜错了,及时按作者的意图调整思路,速度也比被动接受快。由于阅读中读者与作者处于一种“对话”状态,读者对作者的意图不但清楚,还可能加以评议。因此,印象要比被动阅读深刻得多,回读次数自然也少得多。同时由于主动阅读把被动接受变为验证,速度必然大大提高,有时甚至可以跳读。从这个角度讲,主动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理解力,还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阅读教学的目的,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为以后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培养。把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同时,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自主阅读中具有广泛的角色和多重责任:
1、设计者。教师应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安排阅读策略介绍、
阅读训练和开展阅读活动,保证阅读计划的实施。
2、启发者。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诱导学生。引导他们在阅
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获取信息,寻求结论,创造性地指导阅读。
3、监控者。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控制阅读活动的节奏和时间,
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评估者。对于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策略掌握情况,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既能体会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阅读效率
许多研究表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必须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因此,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关于自主学习应包括以下含义:
1、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
立行为的能力。Little D(1991)
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
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Holec (1985)
3、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huttenen (1986)
4、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对学习过程做出决策的权利。
如:选择学习材料权,决定学习内容权,选择学习方法权以及评价学习结果权等。
在上述含义中,态度和能力是核心,是决定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态度和阅读能力,是学生有效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保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就会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而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读者具有良好的阅读态度、主动的认知心理,同时也要求读者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判断等能力。
Dickinson (1993)为了进一步阐述自主学习的含义,他列举了自主学习者的基本特点:
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
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因此,根据上述自主学习者的特点,自主阅读者应通过自主阅读实现下述目标,形成自我评价。
能够理解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
能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
能够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
能够监控自己的阅读策略
能够评价自己的阅读结果
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制定出一个适合高一年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有计划地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阅读策略和阅读模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阅读策略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并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培养阅读技能、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目前,“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
学习英语的学生要掌握所学语言,就必须在学习好英语的同时,掌握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即所谓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校时通过阅读来获得上述知识,而且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坦然地面对信息时代广泛而有效地进行阅读,培养终身阅读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阅读技能就是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并使他们能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根据阅读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1、培养猜词能力。Grellet 指出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上下文推
断词义的重要性。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推断词义的过程将这一技能示范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意义的方法所带来的好处。其具体方法有:利用构词法(Word-formation)来辨认同义词(Synonym)、反义词(Antonym);利用关联词(Link-word)在文中的作用进行逻辑推断,把握其在语篇层次上所起的连接、指代、反证等作用,从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
2、阅读速度技能训练。速度技能训练主要有略读(Skimming)和
(Skanning)跳读,后者也叫寻读。1)略读的目的通过扫描迅速掌握主旨大意。其具体训练方法有:识别关键词(Key-word),提高对关键词的掌握去推断句子内容;确定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通过主题句了解篇章的主旨大意。另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或第一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预测(Predicting/Anticipating)。在略读时不要忽视了作品的非正文内容:如前言、目录、插图、索引等。2)跳读主要用来搜索、确定信息,从而达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进行跳读时,读者对于希望获得的信息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一个具体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读者应能在快速扫描中扑捉到所需的信息内容。
3、预测能力的训练。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这
一主动思考的能力。可操作的方法有:通过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出阅读定位;通过标题或关键词启发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也可以在读完一段后预测作品的其余内容,或在读完作品的大部分后续写结尾。
总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还得通过学生行之有效的课内外实践。一方面,不能完全离开老师解题技巧、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学生阅读兴趣与已掌握的阅读技巧,学生还应进行长期的阅读速度的自测和提速练习,因为,阅读速度关系到自主阅读的成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Little D.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 Authentik ,1991.
〔2〕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 Press ,.
〔3〕 Franc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 Reid Joy M.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 Heinle &Heinle Publishers ,1995.
〔5〕 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6〕 Dickinson ,L.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ELT Journal 47.
〔7〕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8〕 黄远振. 自主学习的定位、策略与实践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
6.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六
教育部早在2001年和2003年号召各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指出“力争在三年内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并要求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如今七、八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双语教学在各大高校进行的如火如荼。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类高校的双语课教师,根据曾在比利时的留学经历和自己在国际营销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需要
国际营销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以市场营销的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门管理实践类课程。这门课主要是将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放在国际背景之下,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环境,并且运用国际商务的知识来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课程除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要求,也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各种国际营销活动。所以,双语教学是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展开的。对于市场营销的学生,利用双语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国际眼光、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在中国企业中做国际营销的人员只有能很好的利用英语和国外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国外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产品,更好地驾驭国际市场。
2.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企业需要国外的企业, 国外的企业也需要中国的企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面对世界经济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问题上,越来越有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有大国的风范。教育与科技这两方面和世界接轨也愈来愈密切。中国急需大量的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营销活动的综合性人才、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营销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和交流,对国外的环境又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对于高校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国际营销的人才。因此,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3.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一直在号召各高校进行教育改革,鼓励进行双语教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正是完善当代中国大学生素质,而且是改革中国高等教育使之更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迫切要求。国际营销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大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运用英语和营销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全球市场有个新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国际营销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国际营销工作做好准备。
二、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营销实务进行双语教学顺应了全球化的环境,也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大潮。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和老师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师知识更新欠缺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很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还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国际营销实务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当中应该怎么来应用这些知识。而现在国际营销实务方面的书籍比较少,最新的国际营销的实践及理论通常都是外语的原版书籍和学术期刊,我国市场也不容易买到。教师只能通过网络去查,但通常是看不到原文的。这种现状对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带来很大的障碍。国际营销环境风云变化,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储备,才能在案例教学中给学生以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具有时代性。双语教学不同于中文教学,教师更需要有英语思维,了解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动态。营销理论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教师需要利用对最新理论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开拓眼界。
2.学生的英文应用水平不足和专业知识欠牢固
笔者进行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有三、四年的时间,发现每学期一开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特别高,表现出来对这门课程的极大兴趣,对这门课也很好奇,觉得会很有用也很有挑战性。但是往往学期中期过后热情大减,只有少数同学才能至始至终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英文水平不足造成的。国际营销实务的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都要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快速地进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是往往学生的英语只能进行考试,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际应用。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这和我们国家整个英语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不无关系。国际营销实务课程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学生这时候已经学习过市场营销和国际营销的基本理论,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恰当地使用,理解不透彻。
3.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欠缺
在国际营销实务教材的选用上,可备选的教材甚少。众所周知,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我国学生很难接受。国内教师自己编写的国际营销实务教材又几乎没有。笔者选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教材,WARREN J.KEEGAN著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第六版。使用这一教材虽然能给学生节省费用,享用国外原版教材,但是也不是最新的营销教材,内容虽然充实,但是对于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没有针对性,而且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又较远。所以,当前需要一本难度适中,能够从我国企业角度出发,反映国际营销环境及变化的国际营销实务的英文教材。
4.双语教学课时量不足
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吸引着学生和老师,但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然而,通常专业课的课时量设置通常是周二小时,这样课时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国际营销实务的学习。教师只能用这些时间做主干问题的讲解,并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案例分析。本来这一课程就是在大四开设,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往往教授的内容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在我国大学里一个班的学生通常有50人左右。这样一来,大家通常认可的双语教学的比较好的方式,如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演讲,或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和老师进行交流等就很难做到,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培训
双语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语言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都会对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失败起到非常深远的作用。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文水平是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通常担当双语教学的教师都会选高学历并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或是英文水平较高的教师。对于这些人来说,专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应该利用网络或书籍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国外教学和研究成果,比如提供国外大学这一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和国外这一领域的网上学术期刊。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和研究国际化。而对于专业好,但是英文水平低的教师,学校可以派出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提高英文水平,了解多元文化。因为双语教师必须是一个双语者和双元文化者。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大学里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在两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个章节当中的知识点做详尽的分析和讲解。而学生坐在那里只是在接受信息,没有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时间下去,学生养成这样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没有积极性去在课余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资料查找和研究。学生搜索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也会较差。笔者曾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期间,发现那里的教授在课堂上对于一门课程倾向于用专题的形式来讲。课前会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入门,对要点、难点和基本理论做说明。有的课程一学期下来,每次都是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做准备工作,然后进行演讲来完成的。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很多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比如提问与回答(question and answer)、讨论(discussion)、演讲(presentation)、演示(demonstrations), 指导(tutorials)、模仿(simulation)、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戏(play game)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双语教师编写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国际营销实务教材
当前适合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教材很少,一般都选用国外影印课本,但是其难度偏大,内容都是从国外企业角度出发。学校应鼓励双语教师一起以国外教材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教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又不是过时的东西。学生也会对案例内容有亲切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文章不提倡使用国内教材作为双语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外文原版教材的好处。笔者不敢苟同。双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一定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国际营销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国企业在实施国际营销策略的时候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只是使用国外的教材,虽然语言上是原汁原味,但是观念和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现在有很多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在他们身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英语能力强,切了解中国国情,编写我们自己的国际营销实务教材的任务当然可以让他们来完成。
4.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国际营销实务双语课程的课时量
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大学的学生英文水平和普通类高校的学生的英文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普通类高校,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太能够适应专业课程用英文来讲解。往往是学生才开始适应,已经到学期末了。此课程虽然是专业选修课,但是每学期大四的学生全部都会选这门课,可见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并有极大的兴趣,渴望从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当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所以学校应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适度地增加国际营销实务双语课程的周课时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演讲当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桂芳: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 2006,(04)
[2]刘 勇.左相国: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7,(02)
[3]蒋隆敏 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03)
[4]张丽娟: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董宇欣: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七
教学, 就是教和学的统一,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师道尊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严肃, 学生十分紧张, 再加上数学不同于语文, 故事性的内容很少,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 致使一部分中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苦役”。健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激发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乐意接受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
首先, 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好的教育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作为教师, 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我们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漏洞, 使他们有能学好数学的自信, 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不吝啬自己的表扬, 利用眼神、肢体语言对他们表示鼓励,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棒的, 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有看到。最后, 老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 用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所任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 每次考试与学校平均分之间的差距都高达10多分。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数学课堂死气沉沉, 课后也没有学生主动来问我不懂的知识。经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基础不是很好, 对于数学学习没有自信, 在课堂上不敢表现自己, 怕犯错。于是,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从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入手,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 告诉他们不要怕说错、做错题目, 每当有同学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时, 我都会对他进行一番表扬。过一段时间后, 班上的学生人人都主动举手发言过, 每当我提问时, 大家抢着要进行回答, 课堂慢慢地活了起来。平时我也会一直鼓励他们不懂就要问, 所以我们班的学生总是往老师办公室跑得最勤快, 对于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会主动地进行再次学习。我和班上的学生也经常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经过一个学期共同的努力, 我们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并且在每次考试中, 数学学科的最高分总是会出现在我们班, 年级十佳的人数也是我们班最多。
二、充分利用教学全过程
1. 课前沟通
为了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对教学方式的好恶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在备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 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关于沟通与了解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前一节课即将下课时, 给学生发放一个关于下个单元学习的小问卷。问卷内容最好不超过5个问题, 题型可以是主观题也可以是客观题。问卷要比较简便、容易回答, 不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例如:关于……的知识, 你以前了解过吗?你预习过吗?你掌握的程度: (1) 很熟练; (2) 一般; (3) 一点点; (4) 不知道。你希望这节课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1) 数学游戏; (2) 课外活动; (3) 多媒体课件; (4) 数学练习题。
课前的沟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在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前关于数学知识的讨论, 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重视, 使他们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 课上认真观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但是教学情况是复杂的, 课堂上常会有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 即使在课前教师已经备好课, 做好了教学计划, 上课时教师的教学仍然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各种反应, 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的时候 (如发现有学生皱眉头、撅嘴) , 教师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听懂了吗?明白了吗?”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在遇到学生没听懂, 提出意想不到、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 教师在回答时要注意措词, 不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及时地给学生一个答复, 如果是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 许诺课后解决的, 下课后一定要兑现, 否则会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认真观察, 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都有利于教师随机应变, 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从而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高效。
3. 课后及时反馈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并且即将下课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小问卷的形式对本堂课进行一个及时的反馈。问卷内容可以包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你喜欢今天的教学方式吗?如不喜欢, 你更喜欢哪个?”这个小问卷, 在下课时就立刻收回。老师在课后可以根据问卷的相关情况, 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以便查漏补缺, 对于学生的疑问也能及时地解决。
三、展示数学的学科魅力
1. 数学的历史文化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有着悠久的历史, 著名的数学史作家克莱因说:“学生一旦认识到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 他不仅获得真知灼见, 还将获得顽强的面临问题的勇气, 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而颓丧。”而在调查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喜欢数学史, 喜欢听数学故事, 这也说明在课堂上通过数学史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结合教材, 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数的产生的时候, 给他们讲一讲古代的计数方法;在认识计算工具的时候, 讲一讲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平时, 我也会让同学们利用课后的时间搜集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 并把这些内容做成数学手抄报。通过对数学历史文化的了解, 同学们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其帮助学生了解了数学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 对今后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2. 数学的艺术美
美的事物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理、向往心理、孜孜以求的心理。数学的美贯穿于数学的各个方面, 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常常表现为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统一美、和谐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美, 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 进而创造美, 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许多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可以体现出数学的美,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 首先学习平行与垂直的相关内容, 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并且总结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后, 我们就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横式统计图, 进而总结出各种复式图的适用情况。这些都是数学美的体现。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数学美, 不但使学生从逻辑上对教材内容更容易理解,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识记,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乐学。
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1.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 它是人人必需、个个必用的一种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把数学内容生活化,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尤其是那些与学生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数学问题, 更能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完合理安排时间后, 让学生合理安排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这些问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去体会学习的快乐, 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动手实际操作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 思维是教学的心脏。”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柱。由于中学生好奇心强, 也好动, 老师一味地讲解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却对动手操作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每次积极性都很高, 而且对动手操作的知识掌握得也很好。我便利用这些特点, 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如:在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 在课前我就叫学生准备好了活动长方形和三角形, 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 观察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特性;在教烙饼问题的时候, 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动手做一做烙饼, 接着自己烙一烙饼, 探究烙三张饼的方法, 进而总结出最节省时间的烙饼方法。在学习这些抽象的、相对较难的数学知识时,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会使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3. 利用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不断进步,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的采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它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鲜明的色彩性都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 这样的教学手段, 使得很抽象的数学知识学起来不会觉得枯燥, 还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去。在很多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 我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中, 因为概念比较多, 光靠老师的讲解会使得课堂比较单调,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这个时候多媒体的运用就会使得这些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的具体、生动, 有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轻松、快乐。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都特别喜欢美丽的图案和有趣的动画, 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观看演示。应用多媒体设备, 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加丰富、动态的知识, 学生在感官和思维上都受益匪浅。我认为条件许可的话, 在数学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也可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8.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 线条教学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62
绘画是儿童开始描述世界的方式之一,儿童画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线描是用线条描绘物像的一种美术绘画方式。由于学生心理年龄的限制,他们往往热衷于不讲究图像各部分比例、结构、色彩的涂鸦式绘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美术绘画技巧方面也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在线描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并将之形成自己的能力是有必要的。
一、明确目的,多维构建物象特征
对于任何活动都具备这样一条法则,目的决定内容和方法,线描绘画中的观察活动也是如此。引导学生从物体比例、结构特征、色彩组合等多个方面有秩序、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可以促使学生的观察活动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每一次具备特定目的的观察集中审视物像某一个方面的特征,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重点分析,比如,观察物体各部分的比例时不能混入色彩的分析,而分析色彩时又不涉及主线条的特征描绘等;另一方面,将不同的物像特征分开来进行观察,便于学生掌握绘画的流程,从轮廓绘制开始到细部描绘逐步拓进,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动笔的绘画信心。
如《茂密的花》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花的组成,它包含了根、茎、叶、花四个大的部分,在观察了整体的组成之后,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花的结构组成花萼、花柄、花蕊。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教师展示的花的照片共同讨论“花和叶与什么形状最接近”,将观察的重点引向物体轮廓特征的观察。如此逐步深入,直到后来,又引导学生观察“使得花朵看起来茂密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分步骤掌握物体多维度特征的观察习惯,是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方法和能力的有效措施。不仅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更为拓展学生观察事物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
二、整体观察,重点强化第一印象
根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越早或者说观察物体的经验越匮乏,越能表现出注重物像局部特征而忽视其整体比例、轮廓的现象。因此,小学美术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审视一个物体外形的能力。从轮廓开始是促进学生绘画技巧逐步抬升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轮廓意识。其中,“触摸画训练”和“闭眼画训练”两种方法,集中了趣味性和游戏性于一体,让学生在玩乐中感受并培养自己的整体观察能力。“触摸画训练”是将物体提前放置在纸箱里,让学生自己用手去触摸,然后根据自己触摸后留下的印象画出物体的大概轮廓。如在盒子里预先放置一把剪刀,让学生触摸,然后快速绘制出自己印象中的物像。学生往往能够根据自己通过触摸得到的印象快速绘制出一把剪刀的轮廓,而且随着手的感觉画出的剪刀大小和各部比例基本协调。“闭眼画训练”则是让学生在看完物体后的第一时间闭着眼睛绘制物像轮廓,这样强化了物像轮廓在学生脑海中的样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既要考虑绘画方法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童心得到彰显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魅力,并敢于大胆运笔使用线条表达自己脑海中的物像。
三、比较观察,整体把握各部关系
在观察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物体各部分进行比较,并思考该如何使用不同浓淡,不同粗细,不同形态的线条来展示物体的形态甚至质地。比较观察的方法,一般应用于教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线描绘画,因为学生年龄的增长让他们开始关注画面中物体的位置、遮盖、大小甚至透视关系,描绘对象也逐渐由原来的单一物体拓深到静物组合。此时的观察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单独物体的特征考究,而是从整体布局逐步细化到单个物体的描绘,因此比较物体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现代建筑》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代建筑的特征是首要任务。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观察时不同的位置对比和参照,甚至还要运用到透视的方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了多种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品的图片,从画面中建筑物的高低、远近、线条特征等方面逐步认识画面的组成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将四幅图画同时展示在屏幕中,让学生参照并进行自己的设计加工,进行绘画。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发现线描中所应用的线条也是丰富多变的,特别是画面中不同错落的建筑物,提示他们如何采用遮挡等技巧使自己的画面更加的形象逼真。
总之,在线描绘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同时还要保护学生对绘画的热情,让他们敢于落笔,敢于想象。
9.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九
摘要:在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二个方面论述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下如何备课,2、“分层教学”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3、“分层教学”下如何进行作业与评价。
从2002年8月毕业参加工作至现在七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三的化学教学,对教材及教材变更应该是相当熟悉。但是初三化学的学习周期只有两个学期,而且每一届学生又存在着诸如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不同,为此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的观念,改革教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的分钟教学质量。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我就结合学校资源,尝试分层教学,让学生建立自信,尝试成功,不断进步。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谈谈我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组,B组为中等生组,C组为困难生组,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C组的同学可以向B组递进,B组的同学可以向A组递进,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向上递进共同进步。做好分组后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因分组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鼓励C组困难生学习,并且有针对性对其进行课外辅导。
比如,这个学期,我班的李增炜同学被分到了B组为中等生后,刚开始时,他心里不满意分到B组,总是愤愤不平、不服气,导致无心上课,作业也不完成。我就找他,跟他交流:首先,向他讲明采用分层教学的原因是全班每一个同学的知识水平存在的差异较大,不采用分层教学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提高,优点是分层教学能更有效的因材施教,防止“一窝蜂”,使同学们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其次,帮他分析自身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适合分到什么样的组,才有利于他的提高;最后,鼓励他以成为A组的优等生为目标努力学习。分组后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在我县,很多学校采用校内分层教学(也就是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校内分层教学的做法,对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很有利。本文所述班内分组教学,对“待进生组”(即C、D组)加强了辅导,使他们赶上全班进度;对“优等生组”(即A组)给予辅加课教学,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班内分组教学的做法,对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更为有利。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是初三化学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三学生第一次碰到化学计算。困难的学生看到计算就害怕,看到化学计算就更害怕。为了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作为教师要为他们铺设台阶,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走,先从简单入手。我就根据①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某元素的百分含量,②综合化学式计算,③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化学式。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难到易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不断去尝试成功,体验成功,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设计对学生正向思维进行了强化训练,又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解题依据和理由;这样设计注重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梳理。
备课分层设计教案,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做到C组学生向B组递进、B组学生向A组递进,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困难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困难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⑴分层施教。对优等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困难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化学物质推断专题训练”时,我采用了分层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推断题: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A为白色固体,B为无色气体,E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E为
;
(2)若现象Ⅰ为“生成白色沉淀”,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
(写出一种即可);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现象Ⅰ为“无明显变化”,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
等。
第一环节——放:让A组的学生独立完成,提问A组中的一位学生说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并要求写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
第二环节——帮:根据A组学生的回答,让A、B、C组的学生混合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提问B组的学生要求他说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
第三环节——扶: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我对这道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步、分解、讲解解题过程,并结合这道题的特点归纳思考方法。
第四环节——收:提问C组的学生说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并要求B组的学生写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了解B、C组的学生理解的程度和掌握的情况。⑵分层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习题中上层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层生(特别是困难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做课堂练习时,要求优等生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都得完成,要求中等生独立完成基础题、提高题,要求困难生只需独立完成基础题。如:在课堂练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时,我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基础题:①6g的氯化钠放入44g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②30g的氯化钠放入32g的水中经充分搅拌后,仍有12g的氯化钠末溶解,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提高题:③8g的三氧化硫放入92g的水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④25g的五水硫酸铜晶体溶于75g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综合题:⑤ag的物质放入bg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讲评练习时,基础题让C组的学生来回答,B组的学生来归纳题目特点;提高题让B组的学生来回答,A组的学生来归纳题目特点,教师课堂上做出讲评;综合题让A组的学生来分析、解题,教师课堂上做出讲评并归纳题目的特点和思考方法。
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中华一题”中的综合题、思考题,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辅导。困难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抓住教学中一切机会地进行辅导和训练。
在我县,很多学校利用下午课余时间采用校内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效地弥补了班内课堂分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了“待进生组”(即C、D组)补充辅导,对“优等生组”(即A组)给予辅加课教学,使他们学得更深、更透;进一步地因材施教;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
3、作业与评价 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困难生一般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提高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综合性),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困难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在作业的批改中,我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经常写一些激励的评语,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后写下一些评语,如:“不怕基础差,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瞧,你进步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较认真的情况,就在他们的作业后面写下:“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好成绩。”在批改完试卷时,我常在一些同学的卷首写下一些评语,如:“有进步,希继续努力”,“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等。
另外,在批改化学试卷时我也采用了分层评价。比如:试卷中批改关于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若A组的学生把该化学方程式写成或(即多扣一分)
都是扣3分②若B组的学生把该化学方程式写成或
都是扣1分(即按要求扣分)
③若C组的学生把该化学方程式写成或
不扣分。
通过2007-2008学年、2008-2009学年这二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教学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2007-2008学年,学年初A组学生占11%,B组学生占35%,C组学生占34%,D组学生占20%,学年末,各组学生的比例变为:A组学生占23%,B组学生占49%,C组学生占22%,D组学生占6%;2008-2009学年,学年初A组学生占10%,B组学生占30%,C组学生占35%,D组学生占25%,学年末,各组学生的比例变为:A组学生占28%,B组学生占48%,C组学生占19%,D组学生占5%。
教学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做法,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困难生每堂课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优生每堂课都能吃的饱,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参考资材:
1、《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ISBN7-80105-377-X/G.·161 主编:冯克诚
于明
2、《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指导》
广东省中学化学分层教学课题组编
3、徐专平
孙玲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教育研究
4、姚爱姬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验》
5、付裕东
《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中国教育品牌
6、段生军
《“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7、马爱贞
王兆红
【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09-08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06-18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认识09-15
创新型人才国际化培养06-15
新课改下下的中学生物实践与探索08-05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论文09-1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08-23
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11-01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