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024-11-01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一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每一病区要成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措施和消毒隔离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建立本病区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三、病房环境要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紫外线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min,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灯管一次;循环风消毒定时开机,做好记录。

四、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五、病室、治疗室、走廊、卫生间的拖把要分别使用,有专用标记,病房地面要湿式清扫,被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要用1000mg-2000mg/L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后擦拭。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用后拖把清洗悬挂晾干,定期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干燥保存。

六、病区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用清洁的湿抹布每天擦拭,一桌一抹布,当表面受到病源菌的污染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用后抹布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悬挂晾干,干燥保存。病床每天要湿式清扫,一床一套。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要及时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病人衣裤、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褥、枕芯、床垫要定期消毒清洗。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

八、病人用的一次性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要严格一次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复用的应一人一用,送供应室集中消毒。呼吸机螺旋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除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液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九、弯盘、治疗盘、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血压计的袖带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所有消毒处理有记录。

十、病人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十一、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要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袋内,外贴专用标签,并填写好科室、分类,由专人收集、运送。

十二、严格探视陪住制度,特别是疾病流行时要加强病房管理。

十三、对传染病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四、下班后认真洗手,更换衣物。

2.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二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1.1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影响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大家在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接触新生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1.2 患儿本身

作为新生儿,各个免疫系统本身就不够完善,抵抗力低,易感染;另一方面,在新生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他们的生长发育更差,免疫力更低,更易感染;还有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肤屏障功能也比较差,皮肤中的含水量相对较高,所以皮肤容易被擦伤,且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在需要给新生儿做吸痰、气管插管、洗胃等一些操作时,同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功能降低,从而增加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机会;在做各种穿刺(如输液、采血等)时也可增加皮肤感染的机会。

1.3 环境因素

如病室内的一些医疗仪器及设备(如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吸痰器、呼吸机、小床、包被衣物、操作台、婴儿磅秤等)被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途径之一。另外,病房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也可增加新生儿病房的院内感染。

2 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

2.1 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首先建立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探视制度、配奶室工作制度、院内感染监控制度,并对各项制度进行监测。由于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使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

在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必须在进病房工作前首先要经过消毒隔离培训和健康体检,然后在工作中再做定期的体检和考核各项制度的掌握与执行情况,如无菌操作以及正确洗手的方法等。每月进行消毒工作质量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防止感染的蔓延。严格无菌观念,进入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换鞋、洗手、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并将一切饰物取下。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感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者应暂时离开新生儿病室,待康复后再回病房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前后都要用洗手液认真洗手,并用消毒毛巾擦手,每位新生儿床旁或温箱旁均备有快速手消毒液,可方便再次进行手的消毒。为了提高洗手的质量,护士长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六步洗手法,使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熟练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步骤,并定期或不定期对洗手效果进行监测。

2.3 加强环境设备物品的管理

2.3.1 为新生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康复。病房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将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每日通风换气2次,空气消毒2次。对于恢复期的患儿每天可听轻音乐2次,这样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康复很有利。

2.3.2 新生儿病房的地面、家具、各种医疗设备(暖箱、监护仪等)各台面、门把手、水龙头、病历夹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对新生儿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如床单位的所有用物,包括衣被、枕头等,每日更换,保证一人一用消毒;新生儿奶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流程;使用中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备用,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洁消毒后更换蒸馏水,并每月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

2.4 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2.4.1 皮肤护理

每日认真进行沐浴,保持皮肤清洁,特别要注意观察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每次大小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涂擦护臀油等,预防红臀。注意更换体位,防止局部受压过长,造成皮肤压伤,在取下胶布时要用消毒石蜡油,防止表皮受损,对于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患儿,要每隔4 h更换氧饱和度探头部位1次,在每次测量血压后要及时取下血压袖带。

2.4.2 眼部护理

为了防止结膜炎的发生,每日沐浴后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双眼,并注意眼部的分泌物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用托百士滴眼液。

2.4.3 口腔护理

每日常规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和霉菌感染。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遵医嘱用碳酸氢钠和制霉菌素涂擦口腔,对于鹅口疮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2.4.4 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在消毒时特别要注意脐根部,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的分泌物等,如有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及时处理。

2.4.5 喂养

原则上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抗体,若因病情需要人工喂养者,特别注意所有奶具的清洁消毒工作。

2.5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操作台、奶具、监护仪、磅秤等)、工作人员的手、空气培养等,如有不合格,分析找原因,重新消毒处理,再做监测,直到合格为止。病房工作人员每年体检1次,包括胸透、乙肝表面抗原等项目。

2.6 加强个例院内感染的隔离措施

如发生个别院内感染时,立即将患儿放置在单独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护理人员相对固定,根据不同的感染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并有明显标志。

3.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三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4.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四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严格分类放置,分开装运。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利器盒内,再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盛装,感染性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或有明显标示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5.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五

县 中

院 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消毒对象和时间:

1、病房、护士站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三次。

2、地面、物体表面等每天消毒两次。

3、患者的生活垃圾消毒:包括其一次性使用餐饮具和剩余的食品等,于每餐后装加厚的双层双封闭塑料袋内,及时送焚烧炉焚烧处理。

4、患者分泌物消毒:包括其喷嚏用纸、鼻涕用纸、唾液和痰液等,应立即浸没于加盖的盛有2500mg/L含氯消毒剂的小型塑料桶中,倒入卫生间下水道。也可装于塑料盒杯中、密封于双层加厚塑料代内焚烧。

5、患者排泄物消毒:患者的粪便应按1:2加入50000mg/L含氯消毒溶液,作用2小时。患者的尿液按10:1加入10000mg/L含氯消毒溶液,作用2小时。粪便处理后可倒入卫生间下水道。盛装粪便的容器用后应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燥备用。

6、患者使用的口罩应于每天对室内环境消毒前进行更换,可重复使用的需灭菌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可作为医疗废弃物进行焚烧。

7、患者的被单、床单等应每三天更换,并消毒灭菌处理或太阳 暴晒。

8、对换下的隔离服(包括帽子、口罩、防护镜等)经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按套装袋再装入塑料袋中,送出灭菌。

9、一次性使用的口罩、乳胶手套等先经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20分钟,装双层双封闭塑料袋送出焚烧或灭菌。

二、消毒方法:

1、空气消毒(1)紫外线灯照射:按1.5W/m3,每次照射60分钟。(2)过氧乙酸喷雾:0.5%过氧乙酸,按20ml/m3 气溶胶喷雾,作用1小时后,通风换气。(3)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高效静电吸附空气消毒器,按说明书。

2、物体表面消毒(1)地面: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 %过氧乙酸喷雾,有效氧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拖地,注意墙角地线。(2)桌子、椅子、柜、门、病历夹: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试,0.2~0.5%过氧乙酸喷洒。

3、病区内各消毒脚垫应定期喷洒2000mg/L含氯消毒剂,保持湿润。

4、患者的生活垃圾、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应及时进行,并保证消毒效果。

5、需送出病房的病例、流调表等,可用紫外近距离照射5分钟,再翻转照射另一面。

三、注意事项

1、进行环境消毒时,消毒员应采取个人防护,特别应注意皮肤、粘膜防护。如:佩戴防毒面具、防护镜等,并戴双层乳胶手套。

2、消毒剂配制应达到要求的含量和浓度。

3、消毒剂使用的数量和作用时间应达到相应要求。

4、使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应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20%~80%,湿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

5、地面消毒的拖把应做到每室专用,不能混用,且用后消毒,清水洗净,悬挂晾干备用。

6、紫外线灯消毒空气时,应注意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防护并做好使用记录。

7、所有送出物品均应在交接时再次装入塑料袋。

6.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六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方法与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从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2477例患儿为实验组,对比两组资料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病房实施消毒隔离技术与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病房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新生儿科病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日常的医疗护理中存在医院感染隐患[1]。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的管理,我院对新生儿病房进行了消毒隔离,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44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82例,女1934例;年龄为3-27d,平均年龄为(12.4±7.3)d。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实施预防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前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护理干预后的2477患儿作为实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

实验组采用病房消毒隔离与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 1.2.1严格入室人员管理

严格入室人员管理,非新生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对因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需要入室的人员应由护士长同意。病房病床应严格限制接触次数及接触人数。入室人员需更换新生儿科的专用隔离衣,换鞋,戴帽,认真清洗双手,进入NICU需要佩戴口罩。

1.2.2环境管理

新生儿科病房应每天定时通风,并对空气进行严格消毒,持续12小时。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室温为24-26℃,相对湿度为55%-65%。对地面以及物表以清水、清洁剂每天清扫两次。如果地面产生病原菌感染,应以含氯消毒液(500mg/l)拖地消毒[2]。

1.2.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

按照患儿的病情与需要将患儿分别安置在普通病室、早产儿室、光疗室以及NICU,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脓疱疮、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将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患儿转入传染儿科。对发生严重感染或肝炎病毒携带的患儿,在床边进行明显标志,进行隔离。

1.2.4医疗用品及患儿用品管理

对喂奶车、治疗车、暖箱、治疗室桌面每天以含氯消毒液(500mg/l)进行擦拭消毒,对喉舌镜片、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医疗用品应严格定时消毒。患儿的奶嘴、奶瓶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奶具用后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清洁消毒。患儿的衣物、被套、床单等应及时更换。

1.2.5减少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因此应加强整体护理,减少人员的流动,并有计划的接受实习的进修人员。

1.2.6加强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清洁,在喂奶后进行常规喂水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高热或禁食患儿应每天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两次,如果患儿出现鹅口疮应涂抹制霉菌素粉,一天2次。

1.2.7眼部护理

每天以生理盐水棉球由眼内眦向外擦洗清洁,一天1次。如果母亲有其他感染,为了预防结膜炎,应以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一日1-2次,注意观察眼部是否出现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量与颜色。

1.2.8臀部护理 患儿排便后应及时进行臀部护理,由前向后擦拭,以免肛周的污染物对尿道口造成污染。清洗后再肛门周围涂抹植物油、更换尿布、1.2.9加强喂养管理

对鼻饲患儿应每次更换注射器,鼻饲管应隔日进行更换。人工喂养应坚持“一次一瓶一奶嘴”,并对乳器具严格消毒[4]。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两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医院感染例数 医院感染发生率(%)实验组 2477 68 2.75% 对照组 1939 96 4.95% P <0.05 3讨论

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新传染病是不断增加,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控工作要求越来越高[5]。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还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均提示,对新生儿病房采取严格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7.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篇七

关键词: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的质量, 而且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也是密不可分的。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也是细菌高度耐药区域, ICU常驻细菌大都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任何环节都可能是院内感染的起因。据文献报道统计结果表明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 例次感染率为31.03%, 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 (6.21%) 和普通病房 (6.89%) ,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 高达55.56%, 其中以下呼吸道多见, 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本院ICU属医院综合性科室, 收治病种多、杂, 患者多为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营养状况差, 免疫功能低下, 基础疾病严重, 加上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侵入性操作等, 这都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其中重症老年患者更是ICU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从一些细小的环节上加以预防,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下面就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所采取的措施报道如下。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1.1 强化全科职工感染控制意识, 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理论知识,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1.2 1CU工作人员应对ICU常规感染类型有明确的认识, 对ICU内感染致病原因、致病菌株的种类、防治或降低耐药性的措施, 以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等要更清楚的了解。

1.3 应把ICU院内感染率作为衡量监护治疗质量的标准, 认真学习, 让每位员工都有深刻的认识。如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等等, 目的让员工从提高认识, 掌握院感理论知识, 运用于实际工作, 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院感发生的目的, 保证医疗安全。

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制度进行工作

2.1严格消毒灭菌及监测

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凡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均需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耐高压的尽量采用高压灭菌法, 如吸痰瓶、治疗盘、病员服;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瓶塞浸泡消毒24h;各种抢救或监护器械在更换使用者时应使用健之素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对一些导连线、连接管路、呼吸机湿化罐可进行熏蒸消毒6h;床单元进行臭氧终末消毒处理。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一般采用院感科抽测和科室自测的方法, 科室管理者随时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指, 消毒后体温表、湿化瓶, 使用中消毒剂等, 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 要求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 严格控制细菌菌落数, 空气<200cfu/m3, 手或物体表面≤5cfu/m3, 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规范 (试行) 》要求, 有效的控制和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2严格参观探视制度

加强参观、探视人员的管理, 集中探视时间, 控制探视人数, 尽量减少室内过多人员流动, 以免污染病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进入病区必须穿隔离衣, 换专用鞋, 戴帽子、口罩, 隔离衣应每周清洗高压消毒2次。护理感染患者时, 应穿专用隔离服。病室内应采用湿式清扫, 防止尘土飞扬, 以免造成降尘中的细菌重新回复到空气与物体表面中去。物体表面、地面每日用500mg/1000m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4次。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同时配备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空气进行不间断净化和消毒, 定期进行室内大清扫, 以免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医院感染。

2.3严格洗手制度

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最主要媒介, 注意手部清洁这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养成卫生洗手的习惯, 正确执行规范化洗手, 并在每一水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宣传画, 以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医院院感科要定期对ICU工作人员规范培训手卫生知识, 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正确洗手方法, 使科室每位工作人员正确掌握规范的六步洗手法。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感染率[2]。医务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治疗前后都要做好手的清洗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每张床旁都备有快速手消毒剂, 便于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前后使用。随时对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抽查, 便于及时掌握动态情况。

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掌握有创检测指征

在执行穿刺、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以及伤口换药等操作时, 严格无菌操作, 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保持各引流管密闭通畅, 固定良好, 防止引流液逆流。留置血管内导管患者置管部位的敷料应选用半透明膜, 更换时应按置管前皮肤消毒后的范围覆盖, 如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局部, 所有边缘均应牢固固定[3], 保持导管插入部位局部干燥, 如敷料被分泌物污染、潮湿或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对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时要保持吸痰管插入气道前的无菌状态。

2.5加强基础护理

(1)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用2%呋喃西林每日4次清洁口腔, 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 按时给患者翻身拍背, 间断湿化气道, 促进痰液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h更换消毒, 雾化液每24h更换1次, 更换管道时防止呼吸机冷凝水倒流。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 吸氧装置每24小时更换消毒, 使用中的湿化瓶用无菌蒸馏水, 并进行湿化瓶终末消毒。 (2)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减少留置时间, 2周更换尿管, 每日更换尿袋, 保持集尿袋通畅并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每日4次消毒, 并涂以红霉素软膏, 以防尿道口粘膜干裂, 可有效地降低泌尿道感染。保持床单位及患者皮肤清洁。 (3) 鼻饲胃管影响食道下括约肌功能, 使含有细菌的胃内容物返流至口咽腔部, 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尽量减少胃管的移动和牵拉, 减少留置时间, 给危重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 提高其免疫力, 鼻饲食物后应及时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以免食物残渣变质。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促进危重患者胃酸分泌, 给予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 可有效预防应急性溃疡和细菌在胃内定植, 并可减少肺炎的发病率。 (4) 对于各种侵入性操作后置管的患者, 要保持各置管通畅, 周围敷料清洁干燥, 定时无菌更换。引流液和分泌物常规并反复做细菌培养, 所有导管拔除时均应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以便早期发现感染并及时治疗。

2.6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 提高医务人员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管理控制意识

自觉执行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的规定及操作规程, 合理使用和使用后及时处理, 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严防一次性医疗用品通过非正当途径流入社会, 造成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害。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对ICU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处理, 利器装在专用利器盒, 医用污染垃圾装在防渗漏黄色塑料袋, 生活垃圾装在黑色塑料袋, 各种标示清楚, 每日2次有专人定时送指定地点处理焚烧。

2.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要求临床医生对每例感染患者必须送有关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基本原则。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的高危患者, 在应用广谱抗生素1~2w后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灶, 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 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 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4]。

2.8加强保洁员的管理

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ICU来说, 保洁员对控制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保洁员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基础知识的培训, 重点加强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 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 注意环节质量控制, 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

3 小结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 与诸多因素有关,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工程”, 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来保证, 更需要每位员工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工作中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察考核, 反馈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进行干预,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控制和预防ICU的医院感染, 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付敏, 洪艳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914~915.

[2]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7~28.

[3]邹小冬, 毛小平, 刘素玲, 等.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与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3) :352~353.

8.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 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易感性;预防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9.021

医院感染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费用的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均带来严重的危害[1]。医院感染的发生往往激化医患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预防医院感染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3]。笔者探讨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的易感性,预见性地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旨在为风湿免疫病房临床护理管理者制订感染管理办法提供依据,以期发挥护理的最大作用,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1 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的易感性

1.1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给医院感染入侵创造了机会 风湿免疫病是一系列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总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风湿免疫病多为终身疾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若疾病反复发作,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多合并有血液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这都给医院感染的入侵创造了机会。

1.2 各种治疗措施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①糖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风湿免疫病最基本的治疗用药,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并致其进一步低下,尤其在激素冲击治疗期。由于是短期内大剂量给药,大量激素可导致机体原有的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过性高血压、高血糖、心动过速、电解质紊乱,且极易诱发严重的感染。②生物制剂的应用:生物制剂是选择性的以参与免疫反应或炎症过程的分子,或受体为靶目标的单克隆抗体,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组产物[4]。生物制剂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不仅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还同时被试用于治疗大动脉炎、干燥综合征、多肌炎、多软骨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风湿性疾病。生物制剂原则上可能削弱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抗TNF制剂诱发感染的问题(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受到普遍关注[5]。③抗生素的使用: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和系统性的工程,控制疾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延长生命,是目前倡导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原则,而预防感染是预防风湿免疫疾病复发的长期战略。抗生素为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广谱抗生素的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可杀死或抑制敏感的病原菌;但同时其又杀死或抑制正常菌群,破坏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菌群失调,易于继发真菌的二重感染,使感染更难控制[6]。反复使用抗生素可削弱机体的防御机制,增加风湿免疫疾病医院感染的入侵可能。

1.3 反复住院或住院时间长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风湿免疫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反复、难愈,导致患者反复住院或住院时间长,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王宏智等[1]研究认为,风湿性疾病的病程亦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风湿免疫病患者免疫防御功能有一定缺陷,住院期间,各种诊疗行为的增多使得患者与医院的空气、设备、用具、器械等环境因子的接触增加,又因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加之病房危重患者多,人员流动量较大,陪护和探视人员相对较多,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医院环境中,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大。由于资源限制,病房大都为多人间,这增加了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病房环境管理受到制约从而使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同时感染的发生又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二次感染的危险性。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垃圾处理不严格,均会增加风湿免疫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2 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提高体质,增强抵抗力,减少医院感染机会 入院时即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进食优质蛋白质,多食水果、蔬菜等;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适量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协助患者增减衣被,防止受寒;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如出现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口腔溃瘍、肛周感染等迹象,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感染。

2.2 加强风湿免疫病房各类人员的管理 ①加强病房医护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做好垃圾处理;掌握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各种知识,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敏试验等合理选用;定期召开患者教育会,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医院感染知识。②制订病房陪护与探视制度,张贴于病房,并向每一位入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 探视者接触患者前后注意洗手,有感冒或其他疾病者严禁探视。③对住院患者常规做PPD或T-Spot检查,对结核潜伏感染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做好基础疾病的治疗护理;给每位患者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与碳酸氢钠比例为2∶1)漱口,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护

理,预防真菌感染,必要时用氟康唑涂抹口腔。

2.3 规范风湿免疫病房物品的管理 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位放置,定期检查消毒和用后及时清洁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毁形无害化处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和空气净化,病房每日循环风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通风换气3次,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污物消毒处理;医疗废物正确分类处理。

2.4 注重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管理 全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培训,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防护等预防控制方法。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快速监测,及早发现可疑病例,积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减少侵袭性操作。可疑病例或已发病例最后一个执行治疗护理,控制感染传播,并根据病情及早出院。

nlc202309031248

国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72%,免疫系统疾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可达12.69%[7];徐青丽[8]

报道风湿免疫科感染发生率为2.91%。本院风湿免疫科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生素等治疗期间,通过加强人员、物品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提高患者的体质,切断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风湿免疫患者783例,医院感染发生11例,其中8例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血液、皮肤各1例,医院感染率为1.40%,较国内报道的有关风湿免疫疾病医院感染率低。

3 讨 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9]。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国外有研究表明,大约2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触到感染,其中9%的患者发生感染[10]。风湿免疫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皮肌炎等疾病,均需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及药物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医院感染一直困扰着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必须预见性地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提高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加强风湿免疫病房各类人员的管理,规范风湿免疫病房物品的管理,注重多重耐药菌的感控管理等,才能达到降低风湿免疫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

的目的。

致 谢

本文得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吴锐科主任的指导,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王宏智,周强,刘炳炜,等.风湿性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19-2720.

[2]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3]胡艳华,刘东华,鲁艳.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23-524.

[4]牛素平,黄慈波.生物制剂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

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3):51-54.

[5]顾越英,叶霜.生物制剂在风湿病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2):133-134.

[6]Aoun M,Crodaert F,Paesmans M,et al.Imipenemversus targeted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J].Int J Antimicroh Agents,1998,10(4):263-270.

[7]陈红,王永芝,袁媛,等.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及控制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0):783-784.

[8]徐青丽.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084-

108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

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1.

[10]Madeo M.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solation[J].Nursing Times,2003,99(7):54-55.

收稿日期:2014-07-07;修回日期:2014-08-08

9.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九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

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11 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14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

10.基层医院干部病房病房管理制度 篇十

1、病房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协助管理。

2、医护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工作帽,着装整洁,佩戴胸卡上岗。

3、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肃静、安全,避免噪音,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

4、使用原则:

(1)单人间干部病房主要收治副处级以上干部、高级职称技术骨干,特殊情况必须经医院主要领导在住院证或治疗单上签字批准后使用。

(2)双人间干部病房主要收治副科级以上干部、中级职称技术骨干,特殊情况必须经科室主任在住院证或治疗单上签字批准后使用。

(3)收费标准:单间每床日收费为30元、双人间25元、相应采暖费、空调费;医疗废物处置费5元;治疗费按照标准另收。

凡违反前两条规定者,一经发现,扣除当班人员50元。该班次人员提供书面依据的违规责任人时,按照违规使用天数50元/天处理违规责任人。

5、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未经同意不得任意搬动。

6、病员被服、用具、按基数配给病员。出院时清点收回。

7、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8、进行护理操作时不接私人电话,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

9、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清扫两次,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分类放置、及时处理。

卫生部关于干部病房建设和管理的几点要求

【颁布单位】卫生部【发文字号】 [86]卫健字第2号

【颁布时间】1986-08-07【生效时间】 1986-08-07【时效性】

北京市、中央各部所属有关医院:

几年来,北京各医院陆续增设了一批干部病床。对解决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市各单位老干部、老专家的住院困难,改善他们在医疗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医院在干部病床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偏重生活设施和管理不善的现象。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要求。干部病房建设,要注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设备的购置应遵循“医疗设备要强化,生活条件要简化”的原则,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加强医疗设备方面,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医院不要宾馆化,病房内不要用高级地毯、鸭绒被等高档生活设施。

干部病房按护理单元设公用的电话、电视、电冰箱。

凡经上级卫生部门批准设立、备案的干部病床,医院不应随意缩减或改作它用。新建干部病房时,应以双人间病室为主,每个病室应设有卫生间。酌情设部分单人病室,单人病室主要照顾副级部长级干部、一级科技专家及中组部、统战部批准的按副部级待遇的老干部,老专家、知名人士。双人病室酌情照顾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司局级干部和享受门诊照顾的科技专家。

为防止交叉感染,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干部患传染病、精神病需要住院时,应住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干部病房。

干部病房要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探视、陪护制度),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以利于开展各项医疗、护理工作。

干部病房主要负责人要相对固定,医生定期轮换也要有计划地安排。为保证医生的相对稳定,每次轮换时间以不短于半年为宜。

干部病房是干部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领导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加强管理,把老干部、老专家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好。

11.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 篇十一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组员的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及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统筹全院各部门的防控、诊治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各项制度。

2.加强培训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普及感染控制知识,组织全院人员认真学习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河北省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导原则》,重点科室(感染科、儿科等)多次培训,积极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电视电话会议,并印发相关资料,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对就诊的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加强宣传 通过院内网、院内简报等各方面加强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对家长及患儿,在医院大厅、楼梯、门急诊、预检分诊处、手足口病门诊等醒目位置粘贴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报,印发手足口病宣传小册子,图文并茂,内容通俗易懂,方便家长随时取用,提高大众知晓率。对前来就诊的家长及患儿告知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

4.加强预检分诊及手足口病门诊的管理工作,合理分诊,规范诊治流程 ①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发热岀疹患儿走专用通道到感染科手足口病门诊就诊; ② 诊室保持有效通风,避免拥挤; ③ 手足口病患儿病房内不收治其他疾病患儿,重症患儿单独隔离治疗。

5.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到实处 重点科室除多次培训外,还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防控手册等相关资料,指导科室做好空气、手、物体表面等部位的消毒工作,使用含氯消毒劑,不可使用75%酒精,并及时进行督导,对候诊区等人员流动较频繁的区域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6.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例患者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双手消毒[2]。同时也要教育家长、患儿注意手卫生,科室配备手卫生用品包括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及擦手纸。

7.加强督导检查,对感染科、儿科等重点科室多次检查督导,督导医务人员严格按流程进行诊治病人,确保无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科室医疗废物的管理,手足口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均按感染性废物处置,放在双层防渗漏的黄色包装袋中,袋口有效封扎,并张贴标签,及时焚烧。

8.疫情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参考文献:

[1] 熊惠佳,医院感染手足口病的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22.

12.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二

关键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与医院职工对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是否提高、认识程度及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均有直接关系[1]。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探讨综合性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和控制对策,本文对我院3年住院患儿采取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查阅本院儿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7679份出院病历资料。

1.2 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包括病情资料、原发疾病、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抗菌素的应用等。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执行。

1.3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7679例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305例,医院感染率为3.97%。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医院感染部位以胃肠道感染居首位,占45.16%;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占42.47%;其它部感染,占7.53%;口腔感染,占4.30%;皮肤粘膜及软组织感染,占0.54%。

2.3 医院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161例,占52.78%;新生儿疾病感染67例,占21.97%;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感染43例,占14.10%;循环及营养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感染13例,占4.26%;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感染9例,占2.95%;败血症患儿感染6例,占1.97%;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感染6例,占1.97%。

2.4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同年龄组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按年龄大小分为新生儿,28d~3岁,3~6岁,6~14岁4组,新生儿、婴幼儿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P<0.01),见表1。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住院时间≥7d的患儿医院感染率高,与住院时间<7d的患儿比较,χ2=315.53,P<0.01,两者比较有显著意义,说明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医院感染,见表2。

抗菌素应用与医院感染关系使用Ⅲ联抗菌素患儿感染率最高,与其它2组比例,χ2=39.41,P<0.01,有显著意义,说明患儿医院感染与不合理使用抗菌素有关,见表3。

3 讨论

从本组医院感染的资料分析,儿科患儿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3.1 年龄

从调查医院感染发病年龄构成上分析,儿科医院感染高发年龄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这与该年龄段的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机体抵抗力弱等有关。

3.2 住院时间

在医院感染患儿中,平均住院天数为15.34d,而整个儿科病防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6.5d。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3]。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样发生了医院感染又延长住院天数。

注:(1)与(2)相比,χ2=22.53,P<0.01;(2)与(3)相比,χ2=18.01,P<0.01;(3)与(4)相比,χ2=3.34,P>0.05

3.3 原发疾病

本组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是儿科感染的主要基础病,占医院感染的52.78%;其次是新生儿和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由于患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特别是患儿在住院期间,病室内各种病原体及各种抵抗力弱的个体高度集中,增加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机会[4,5]。

3.4 感染部位

主要是胃肠道感染,这与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消化功能低下有关;也可能是通过医务人员、家长或患儿自己的手以及玩具等致病微生物传给患儿引起胃肠道感染。其次是呼吸道感染,由于儿科病房陪护多,人员流动大,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染严重,而室内飞沫间的传播往往难以控制而造成交叉感染[6]。

3.5 抗菌药物的应用

不合理使用抗菌素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本文病例中抗菌素使用率为95.10%,使用Ⅱ联及Ⅱ联以上抗菌素的患儿高达72.52%。特别是一些农村患儿,入院前几乎在当地治疗时已普遍使用抗菌素,造成患儿正常菌群紊乱,降低机体抵抗力,更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临床经验得出:小于6月以下婴儿使用菌必治大于5d易发生鹅口疮[7]。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针对不同病原菌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敏、敏感抗菌药物。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短期应用不长期应用,避免滥用抗菌素,降低医院感染率。

调查资料显示,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原发疾病、年龄、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基层医院儿科多为综合性大病房,患儿不能严格按病种安置;病房通风不良;未对探视者进行必要的限制,这些都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总之,应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改进儿科病房的设置和布局,增加儿科病房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尽量分病种安置;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制度,加强手卫生,加强环境清洁卫生工作;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缩短住院时间,对小年龄、低体重重症患儿在治疗原发病同时,积极加强支持疗法,增加患儿机体抗病能力,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孟建华.儿科医院感染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32~333.

[2]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58~260.

[3]俞慧菊,施剑能,朱建幸,等.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分析[J].当代儿科杂志,2006,8(3):242~244.

[4]李梅花.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0):928~929.

[5]鲁菊英,丁晓萍.儿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0):907~908.

[6]高琦,李桂臻,高眠.综合医院儿科病房感染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1(1):21.

上一篇:体操试题库下一篇: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