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

2024-07-31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精选8篇)

1.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的教学设计

看了沙德胜老师的书稿,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作文教学的百花园中又开出二朵艳丽的新花。作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

第二,要营养学生——扩大学生的“内存”,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第三,要武装学生——使学生学会思辨,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

第四,要训练学生——使他们把握作文规律,有效地进行表达;

第五,要激励学生——使他们学有兴趣,乐此不疲。作文教学如能实现以上五点,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综观沙德胜老师的作文教学以及体现他作文教学观点的一系列著作,上述的几个要点体现得非常充分。

你看,他把教书同育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作文先学做人;他教作文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尊重学生,而且从命题到具体施教过程,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他搞“百字新事”,让学生把自己亲知亲历的事如实地写出来,从中悟出作文之道;他重视观察、感悟,让学生在学有所获中去习作,一改以往无米而炊的`做法;他注意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启迪,保护,发扬一·…凡此种种,都保证了他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是施教的蓝图,它不仅体现施教者的教育思想,也更体现施教者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合理。好的教案,设计者将其心血及教学艺术熔于一炉,展现在你面前,让你觉得新意、奇招频频闪现,不乏发人深省之处。我认为,沙老师的作文教案是比较好的。当前,全国作文教学改革之火已燃起,沙老师为其加薪输氧,还有诸多的老师施柴献油,众人施柴,火焰焉能不高?我企盼作文教学的鼎盛局面早日到来!

2.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 篇二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语文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以人为本,自主创造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班队自主管理、自主实践活动序列,课外活动发展个性特长序列。根据知识发展型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素质的要求,本课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确立育人目标,即情真、眼明、心灵、手巧、体健,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教育环境的创设,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成为富有独立、自主、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彰显学生人格力量。

1.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

2.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 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放胆作文。

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应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2.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3.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使学生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的创新教育 篇三

关键词:主体作用;探究热情;创新教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要求课程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发性,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學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在记忆背诵的时候基本是死记硬背,背诵记忆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哲学知识,有些句子较为拗口,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即使勉强背诵下来,也难以灵活地应用,因此,在创新教学上,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转变为“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潜能等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设计习题时,分别设定“基础练习题”“变式题”“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四个层次的习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至少完成两种,以此来保证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完成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课堂提问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及提问的频率,过于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太过频繁的提问又易引起学生反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单一地提问学生概念或者哲学原理,虽然能暂时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起不到深化的作用,同时枯燥的背诵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烦,而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利用课文中“风吹动经幡,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由每组的代表分别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简单的阐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背诵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育者们应当积极地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学习,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有效,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宋晓东.浅议创新教育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2009(19).

4.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心得 2009-10-23 09:12:43 阅读23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好书。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内容:一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六个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并且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六个基本理念的含义,帮助我们教师具体理解新理念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二是阐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产生的变化,以及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第二部分汇集了40个教学设计实例。这些实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尽管新课程实验刚刚在一、二年级进行,但本书不仅适用实验区的教师应当按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同样适用其他学年的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

地体现新课程的理与方法。

事实上,许多第一线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实验结果的真正提高取决于每一个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本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亲自实践与探索的结果。《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

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1、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地理板图,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操作地理模型,上讲台指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看地理录像片,使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

们努力探究地理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展示才华,拓展思维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并可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请全班同学课下思考。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3、打破定势,引导思维。

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如:在讲完“地球运动”后提出假设:若地球不动有无昼夜;若地球直着身子〔即黄赤交角为零〕运动,地球表面五带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情况怎样。又如:沙特阿拉伯石油丰富,但淡水资源严重缺乏,若你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但多数地区植树又严重缺水,你有什么办法让一部分地区能植树种草呢?

教师设计些无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创新问题,引导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上问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

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我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适应学生走向社会后再学习的需要,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一定会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收获的是累累硕果,我相信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借鉴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化阅读教学模式”

教育论文 2009-10-23 09:09:12 阅读1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当前,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活动化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并将此作为实现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改切入口,以带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化教学是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师讲问、学生听记的被动接受模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比赛、表演、游戏等活动化的有趣形式,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语文,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的素养

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性人才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学校的重要目标。小班化教学也日亦被学校所重视,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集体讨论,师生相互交流,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增强创造与实践能力。本模式在教学更加适宜这种环境。模式实施时,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等因素,应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给学生编排四至六人小组。具体操作如下:

(一)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后来的学习过程之中。低年级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情感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引入所学内容,而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说,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段音乐,一个问题或者是多种方法综合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

(二)读读识识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阶段,目的在于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习字、词,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体内容,为感悟、理解打下基础。这一段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教师范读。在学生认字较少的情况下,教师的范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初读难度,又能够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或课文中生字较

少时也可不设。

第二步:小组学习。这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过程。重点是读通课文、识记生字。其中识字是这个环节的重要任务。首先由小组长带领本小组同学试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利用“给生字找家”、“编字谜”、“分析部件”、“做游戏”等形式自学生字新词。组内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教师参与指导小组学习,鼓励学生

利用多种方法识字。

例如,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人”“门”,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了字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这种识字方法变为自己的学习方法。

再如,“做找朋友游戏”。老师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小组内同学合作做找朋友的游戏。“朋友”既可以是字音与字形,也可以是两个能合成一个字的部件,还可以是能组成词语的两个字。教师可以根据

教学需要确定朋友的形式。

第三步:全班交流。在学生初读课文、自识生字的基础上,多项互动,使学生基本掌握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可运用“开火车读生字”,“小组派代表汇报记字方法”,“小组比赛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反馈小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识字、阅读的实际,教师相机指导。

(三)演演评评或画画评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演演(适合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画画(适合画面感强的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启发其他同学结合课文的表述,对同学的演或画进行评议。当学生没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时,教师应适当点拨。这样围绕课文内容,利用演、画、评的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全面。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以体现。教师要当好“导演”,把握好方向,必要时应亲自示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对所学文章的词句基本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们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教师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研究剧本,理解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表演开始后,教师要求学生当评委,随时对台上演员的动作、语言、神态作出评价指导,并进行更准确地表演。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然后让演得较好的小组上台进行全班表演。这样,课堂上学生参与面广,对教材理解

得透,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背背写写

背诵写写不仅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长见识,还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演、画、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篇章,根据学生自愿适量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或对感兴趣的课文进行续编等。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是采取多种形式,激

励学生多背、多写,而不是采取强迫的方式。

比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采用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往往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胜欲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如在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评比“最佳发言奖”、“最佳领队奖”、或“智慧之星”“幽默之星”“想象天使”“小博士”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时会更加投入,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让音乐走进课堂为教学增添了更多活力。课文背诵的本身是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而给予它一段背景音乐,就使教学氛围紧张变为轻松,“苦”学变为“乐”学了。如在《初冬》一课的教学中,要求背诵全篇课文,我们选择了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课件在学生背诵时播放,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背诵时加上自编

动作,兴趣盎然。

(五)查查说说

这是课堂的延伸。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丰富本课内涵,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此环节可在课堂也在课外)例如我们建立了

每周“三读”的制度。即:

读报。每周由教师在早读时指导学生读一种拼音报、由家长指导读一次时事类报;

读句。每周由教师选一句格言或名句,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记。

读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由语文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一起组织到图书室,阅读带拼音的童话故事,并讲一讲故事。

以上模式是针对一篇课文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调整,可分可合,可增可减。

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教学改革的新亮点。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创新,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活动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具有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思想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不断总结,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有更新突破,并取得更为显著成绩。

如何让孩子不说谎话(转)

亲子教育 2009-10-22 10:12:00 阅读2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坦率地讲,说谎是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孩子说谎是一种意识行为。子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经常因为不带作业本而被老师找家长,他的理由是“我忘带了。”一个孩子真的有那么大的忘性吗?显然不是。原来,他为了看小人书,没有完成作业,为了逃避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他撒谎了。很多孩子欺骗他人往往并不是目的,在他们说谎的背后可能掩藏着一颗恐惧的、或希望受到重视的、或不够自信的心。

孩子几乎在刚会说话的时候,就会说谎。他们通过否认事实来逃避责任和处罚,或得到某种好处。1-3岁的孩子说谎,多是本性的流露。从4岁开始,孩子就有了判断正误的意识,会认识到说谎不对。当我们在面对小孩子说谎的情形时,先不急着处罚小孩,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看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归纳

起来,孩子的谎言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敌意性的谎言:例如说,有一个小孩子觉得妈妈比较疼爱他的妹妹,于是就故意做一些坏事,再告诉妈妈是妹妹做的,希望妹妹被骂,像这类的就是敌意性的谎言。

2.防卫性的谎言:比如小孩考试考不好,讲出来怕会被打,于是就骗父母成绩单还没发,然后自己在成绩单上签名。通常孩子在闯祸或做错事情以后,不仅担心受罚且内心充满压力,以致心理产生恐惧而

诱发他说谎,这也是孩子说谎的最大原因之一。

3.补偿性的谎言:有的小孩会因为羡慕同学带新玩具、小汽车到学校,所以就跟大家说:“我妈妈要

去美国帮我买很多的洋娃娃,比你们的还要好。”

4.掩盖性的谎言: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好”孩子身上。那些听惯了表扬的孩子,一旦比别人落后了,碍于面子和自尊心,就会编制出一套“借口”来欺骗大人。譬如:一个孩子在跟别人赛跑时落后了,他就会告诉老师或家长他肚子疼或岔气了,以此掩饰自己的“技不如人”。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开始区分说谎的程度,一旦让他们意识到说谎会免受惩罚,甚至可以获得好处,情况就会变糟。实验表明:5岁时,92%的儿童认为说谎不对。11岁时,只有28%的孩子认为说谎不对。虽然,好多家长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为诚实守信的人,但是他们自身的行为却强化了孩子去说谎。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便会学着欺骗人。孩子从无意识说谎到有意说谎,这期间,家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假设有一对夫妇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撒谎是不对的”这一点铭记在心,用一个很明确也很严厉的、恐吓性的威胁通常会很有效,但这样做却无法得到孩子自觉的认识——他不想说谎是因为他自己相信“说谎是不好的行为。”因此,为了让孩子彻底不说谎,我们需要采用一个更巧妙的方法。

对一个胆小的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要求——“撒谎是很坏的,小宝贝。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说谎”可能就够了;但对另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来说,也许有必要加强一下——“因为如果你撒谎的话,我会很失望的”;对第三个调皮的孩子来来说,也许还要加上一个温和的警告——“恐怕我不得不做出我不想做的事情来”。一个了解孩子的父母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理由”会对他们的孩子起作用,这个“理由” 既能够让孩子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又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旦小孩子说了谎,父母亲必须先冷静的面对,找出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一个恰如其分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说谎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记住:与其用威吓让孩子短暂地顺从,不如让他自己领悟后自觉执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题第三阶段答案 2009-04-23 10:35 《燕子》(人教社课标版第6册语文)综合阅读课创新设计

一、特点分析

《燕子》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循着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充分学习课文《燕子》后,设计综合阅读课《走进春天》。从《走进春天》这样一个综合性阅读课出发,课堂上教学了一系列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这三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再度深层理解;二是对文本的多种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三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设计理念

1、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特点,以《燕子》为载体,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发展能力。

2、“新课标”指出:“”,根据这一理念,在学生阅读《燕子》的基础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4、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了解春天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四、创新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燕子》这篇散文,你还能记得这一课是怎样来描写燕子的吗?谁想起来的,站起来说一下。今天,我们要再次步入春天,去认识春天里大自然当中的许多朋友,还要用自己的话来为春天歌颂。

(二)深入了解春天各种动物的生活

1、提问并启发学生说话:春天哪些动物最可爱,最能给春天增添生机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并且尝试以动物专家的身份向其他同学作报告)

2、播放事先准备好了的有关动物活动的录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

(三)引导学生赞美春天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各种小动物开心地觅食,尽情地嬉戏,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自由地生活„„春天可真好!既然,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那么,就让我们赶快出发,投入春天的怀抱吧!

2、播放一段春天里动植物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场面的动画。

教师引导性提问:《燕子》一课的作者用笔来将春天的景色进行了描绘,你还能记得课文当中作者描写春天景色的语句吗?(让学生自由进行背诵课文相关的语句)。看了刚才的录像,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3、教师简要小结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进行创作。

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有的同学想写一段描写春天的话,有的同学想为春天写一首小诗,有的同学想用自己的画笔来为春天画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同学还想为春天来唱上一曲动听的歌谣„„现在,我就给你们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各自分头准备一下来对春天进行赞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几个人组成一组。

4、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对春天进行赞美。

学生以自己特殊的形式来赞美春天,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并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5、小结学生对春天的赞美。

过渡:春天是本应是美丽的,但是在课前的观察当中,有的同学就已经发现,现在的春天和以往的春天有些不一样了,你发现了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保护环境,美化春天

1、春天里的动物没有以前的多了,蝴蝶少了,池塘里也冷清了许多,清澈见底的袖珍河水不见了,大地那美丽的绿装好象也暗淡了许多„„春天,好象病了。你们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环境遭到破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我们该怎么办?

3、小结学生的讨论情况:是呀,保护环境,绿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现在,咱班有的同学已经行动起来了!

4、演小品《植树》

(五)活动小结,写倡议书。

1、保护环境是我们全人类的事,仅仅靠我们自己来是不够,我们还要呼吁身边的人来一起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当中来,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向我们身边的人发出倡议:一起来保护环境。请大家马上就行动起来,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倡议书。

3、齐唱《热爱地球妈妈》,在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题第二阶段答案 2009-04-23 10:35 教学总评:„„

本识字教学案例很好地落实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第一

段的“识字”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1、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该案例精心设计了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识字情境,把上课变成旅行,教室变成火车厢,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师生角色也随之改变,教师变成了领着孩子们旅行的大姐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孩子们畅所欲言。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识字,孩子们兴趣盎然,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大胆发挥想像,归纳出很多切实可行的识字方法,合理巧妙地记住了生字。

2、由扶到放,自主识字

《识字6》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小节组成,整课要求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容

量较大。因此,本课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二小节。两节各有侧重点,用

由扶到放的形式,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较多的第一小节。在总结出识字、写字方法的基

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学只有3个生字的第二小节。这种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课前

充分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学生对本教学的掌握规律,教学中由扶到放。学生主动识字的愿

望得极大的满足,识字效果颇佳。

3、联系生活,开放识字

教学数量词的用法时,巧妙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作为旅

游纪念品,颁发给能正确使用数量词的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感知了数量词的用法,学会了在生活中用数量表达熟悉的事物。孩子们热情高涨,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4、活且扎实,高效识字

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实”,立足于“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方式多,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生生互动,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识字在课堂与生活中相互渗透,学生在愉快的旅行活动中识记生字,展示自我,识字教学目标得以轻松实现。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验了美,发展了语言,发散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及正确使用数量词的能力,学生体验到识字成功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题第一阶段答案 2009-04-23 10:30 上好一节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深刻独到的知识见解,广博丰富的综合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智慧与情感的和和谐交融,共同进步。

同一个学校,经常有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崇拜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的学生说不喜欢某个教师,烦或怕上他的课,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就值得我们深思:“究竟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什么样的课才是受学生喜欢的好课呢?”

何为一节好课?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直觉上,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二是从效果上,学生都懂了,会了,而且知道怎样去学。扼要地说,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和会学,爱学是学会和会学的动力,只有爱学,才能学会。课堂上形成一种生气勃勃,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就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讲课有气无力,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创造课堂上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情调,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热爱自已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灵活的教学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音调、节奏和表情,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上好一节课不是一个单

一、独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机综合体的外在表现,这个有机体大概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备课主要为:备教材、备观点、备学生、备教法。1.备教材

备教材首先要有三读: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对教材能理解,把内容搞清楚,细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体会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它的内容实质,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明确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形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钻进去)。精读是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再全面地、完整地、深入一步地深思熟虑,做到高瞻远瞩,胸有成竹来。钻研教材,先是钻进去,再钻出来,如渔民撒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要争做驾驭教材的主人,不做屈从教材的俘虏。掌握主动权,另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因材施教,能够将呆板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整体掌握。2.备观点

任何一位教师在备课和讲课中,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选题,如何归纳知识,总有他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形成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完整和正确,有无片面和偏见,都值得重视。教师必须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备观点,观点统帅教材,教材服从观点,二者密不可分。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励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观点和教材的统一,是指“教材体现观点,观点从教材中来”,如果离开观点的统帅作用,仅是知识的堆砌,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认为就教材讲教材就是传授知识的观点是孤立片面的。教师不把自己所理解、认识、感受的观点带到课堂里去,就不能说是教书育人,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越深透,所体现的观点就越鲜明、精确。3.备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研究学生如何学,就必然产生教学中的盲目性,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因此,教师必须以教师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协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基础差异、接受能力高低、年龄、性格与爱好的不同、体质的强弱、家庭的状况等,都与他们的学习质量有关,教师要深入调查,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多数学生·,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备学生时,不能只着眼于课本知识的简单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思维定势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不要因循守旧,可以发散思维,改革创新。备学生,本身是符合唯物论中的认识论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要在课前备学生,课上察颜观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4.备教法

教学法简洁地说,可以概括为教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以往只备“教师如何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这是带有盲目性的。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法,当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法,即使对同一教材,也允许有不同的教法。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法,为使教学中的提问恰到好处,教师要深入钻研如何提问,有利于对学生启发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会质疑、善答疑,学中有问,问中有学。教学中除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明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学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逐步获得。教师“钻研教材”时应注意运用类比法将概念、定理、法则等延伸、拓宽和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环境。一节完整的课通常分为5部分:

1.复习导课:语言简洁、切准正题,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是课堂教学方法的第一质量要求。

2.呈现教材: 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分层次,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有次序地呈现教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巩固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4.归纳小结:教师与学生要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概括,勾勒重要的概念,找出学习点的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要点,促进记忆。

5.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对学生的一种操作要求,通过练习、复习、以加强巩固和深化理解。

第三,语言和板书,是课堂的通行证。

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精炼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给课堂注入不竭的动力。

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5.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 篇五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讲授新课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 2 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5、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6.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 篇六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物理习题的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三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教学模式: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63-3

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新课程下物理习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能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意识与多种能力,比如: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尝试解题,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效的习题教学在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题教学的目标被功利化为培养训练学生“题海求生”的知识和技能,物理习题教学变成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的手段,教师变成了“灌题漏斗”,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这不仅降低了习题教学的效能,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新课程倡导的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素养目标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来实现的,因此,探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物理习题教学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有效教学模式。下面略举几例: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习题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出领域专家(例如物理教师)具有的心理结构和活动时(例如解题时)的特征,为教师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例如习题)能力指明了方向,具有可操作性。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复杂问题,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习题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定理;结合问题的解决,教授学生解决领域问题的策略,主要是强方法(即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方法);精选本领域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对特定类型问题情景中本质结构特征的把握,并进一步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策略联系,逐渐形成针对特定类型问题解决的问题图式(即针对特定类型习题的解题模式)。

1.1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专家——新手”理论研究表明:不同的人解决同一类问题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专家解题运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解决同类问题的效率高,称为强方法;新手采用的方法,应用范围广,但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相对较低,称为弱方法。物理习题有一部分可以归为特定的类型,有较为明确的物理特征,且存在解决问题的强方法,对这类习题,教师应以解题方法、问题图示为教学目标;对大量无法进行归类的习题,应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教学。比如,可围绕物理问题求解的常用弱方法组织习题进行教学,也可围绕问题涉及对象的特征来组织习题进行教学。

1.2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在可清晰归类的习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技能、依据正确的解题步骤。解决教学中的习题;(2)学生理解解决一类习题的方法,并在新情境下正确运用;(3)学生理解一类习题的题型特征以及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形成此类习题的图示。

1.3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问题解决习题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问题解决一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一图示的运用”。具体如下:

(1)问题解决阶段

此环节将使学生尝试、体验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环节中,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中的几道,并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正确解答这几道习题,从而经历解决该类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阶段

此环节将使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显性化。此环节中:第一步,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方法教学过程理解阶段;第二步,分析此类习题的情景特征(或称题型特征),为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做准备;第三步,学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图示。

(3)图示的运用阶段

此环节是帮助学生练习习得的图示。此环节中,学生运用图示来解决属于同一类型,但情景差异较大的问题,所选习题在一些非本质属性方面应有变化。此环节与上一环节构成完整的方法及图示教学。

由于图示包含一类习题的情景特征以及解答此类习题的策略或方法,学生习得一类习题的问题图示后,可以根据新习题呈现的情景来判断该习题是否属于该类别,如果属于,则可以运用解答此类习题的方法来求解,这样就会体现出较高的效率。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教学方式,在习题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此类方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1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思想之上的萨其蔓的探究训练教学思想。萨其蔓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事情发生的原因产生强烈疑问,通过合理地获取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2.2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及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3)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3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探究思考一交流评价,学以致用”。具体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背景材料,创设出一个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从中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热情。当然,教师也可直接出示一个用于探究的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

(2)猜想假设,探究思考

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各种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然后试探性地解决问题。此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3)交流评价,学以致用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解释作出正确判断,以保证学生的解释符合科学,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出示类似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地独立解决问题。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营造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氛围,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教师很难控制适合学生探究的“开放度”,且教学耗时较长。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是指:借鉴科学家发明的思想方法和物理问题的编拟方法,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原型题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物理情景,对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

3.1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顾泠沅先生开创的基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之上的数学变式教学理论。该理论是最具我国教育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开创性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变式教学可分为概念性变式教学和过程性变式教学,通过概念性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从而摆脱一味的被动灌输;通过过程性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及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避免反复的机械训练。也就是说,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3.2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物理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启迪、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变异维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想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3.3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精选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合作探究一问题解决,方法迁移”。具体如下:

(1)精选问题,一题多解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呈现具有针对性、基础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的问题,可以精选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或其他来源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并进行解法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一题多变,合作探究

师生对精选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通过变更提问的物理量、变更题给的物理量、变更对象的结构形式、变更对象的物理情景等,获得题目的一类或几类变式,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问题解决,方法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对共同探究得来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变式题进行分类处理,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变式题的研究、解决,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促进知识的迁移。

实施物理变式习题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三个“度”:题目的变式难度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题目变式的数量要“适度”,不能太多;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善于创设变式情境,激励学生参与。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7.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创新教学 篇七

一、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 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要提高语文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建立大语文的观念, 把课堂、学校、社会的语文学习相沟通。图书馆、阅览室、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标牌广告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能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型教学观, 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 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潜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通过举办演讲辩论、政治经济活动、摄像编辑、环境保护、动态网页制作等, 一方面加强中学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 另一方面吸收与语文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如图:

图1说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

图2:教师讲解启发, 学生思考, 答问质疑。

图3:学生独立学习材料, 教师控制学习过程。

如图1, 学生纯粹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其结果不只是学生的能力低而已, 更为有害的是, 它造就了大量的毫无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因此创新教育要消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形式。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依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教, 努力引导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问题, 学生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听老师讲, 就是处于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状态。如此一来, 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种不“节外生枝”的课堂培养了一大批“听话”的学生。由于“听话”,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造成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 人云亦云;由于“听话”,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慢慢退化, 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教师应努力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形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2中,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或学生讨论, 把学生当成积极参与的演员, 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观众, 通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讨论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 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 并使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和谐共振。例如我在上《藤野先生》一课时, 上新课前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 查找有关背景资料, 上课时就预学过程中的问题, 特别重要的情节进行质疑、交流、讨论, 由师生评价、释疑,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发言踊跃。同时在教学中还印发了与本文相关的文章、诗词, 并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通过学习, 使学生学会了怎样读书, 如何获取、使用资料等, 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3说明, 语文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组成的, 它们包含着“相互联系着的、可以导致最优化的所有方法的总和”。综合了“感知”“理知”“运用”等, 三者相互协同, 为产生高成效的“系统效应”而实行有目的性、有序性的优化组合, 图示如下:

师生协同, “双边”合作。教师根据教材, 掌握学生内部之“心”, 识学生外部之“势”, 学生得以“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过去在学生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状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落脚点和归宿”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确立, 使教学方法结构的重心发生了偏移,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出现了重教法更重学法指导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具体表现为把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中, 一篇文章确立一个目标, 教会学生“读”“析”“写”的方法, 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发散思维

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是一种可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 特别是阅读教学, 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 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文眼”是什么?为什么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衰愁”?其原因是什么?我们以前所学的他的哪篇文章也体现这一风格?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仔细品味思考, 积极思维, 这也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

2. 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 是创造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对被人们认为完善的定论持怀疑态度, 提出新的观点;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程序, 从实践出发闯出新路子, 写出新意, 从而标新立异。在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中应指导、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尽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8.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应对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由此可见,创新在课改和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中学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教师过重对学生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片面单一。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对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和再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我们迫切希望创新式教育与人才的出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學,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提倡探究教学,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课堂气氛,主动地转换角色,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从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去创新,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结论,积极寻求多元答案、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化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在教学中尽量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其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动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问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为此数学复合课或习题课上,要体现知识归内概括过程中的数学思想,解决各种问题中数学的力量,数学探究和论证方法的优美和精彩之处,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数学思考,引发学习激情。

(三)运用所学,诱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创新

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每个学生都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问题,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课后练习的设置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进而激发他们的潜在智慧,诱导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每当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形成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鼓励,鼓励其大胆创新的意识,从而保护其思维的独创性。

(四)应用新知,寻求不同方法,扩展学生创新思维

毋庸置疑,中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例如,函数求最值问题可以采用函数思想解题,也可以采用其他途径解题,如:三角换元、对称换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析几何的性质甚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析,不仅能拓宽学生思路,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思考,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互动,教学互融,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理论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从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最终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太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东方文化周刊.2014(05).

[2] 王成.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3).

上一篇: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下一篇:佛山劳动合同简单